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遇到的痛苦:是這一生的修行功課
滿額折

遇到的痛苦:是這一生的修行功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月溪法師文集 第二冊
古人賢哲感覺得死生輪迴的痛苦,所以用種種的方法來解決此輪迴的痛苦,而超出死生的問題。老子解決死生的問題是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皆由於我們的妄念生來的,我們的妄念斷了,即是還歸清淨無為的。


千百年來,許多未明心見性的人,以腦筋思惟來臆測佛性,建立種種似是而非、甚至積非成是的教法或觀念,不惟自誤,亦且貽誤他人。本書輯錄了月溪法師對歷代以迄於當今不究竟教法所做的辨證,字字精當,句句透徹,以本書為據,學人可得揀擇正法的正法眼,破無明的遮障,進而見著自家本具的佛性。

作者簡介

月溪法師

.俗姓吳;浙江錢塘人,生於昆明。
.早歲習儒書,後肄業於復旦大學。
.年十九決志出家,並立下修行三大願。
.年二十三開始講經說法,聽者如市。
.年二十四證語,並得鐵巖大德印證,說證悟偈曰:
本來無佛無眾生,世界未曾見一年
究竟瞭解是這箇,自性還是自己生
.後講經數十年,遍全國,凡數百會。
.上人二戰後在香港建立萬佛寺。
.民國六十一年圓寂,為香港唯一的肉身菩薩。
.上人著作凡九十八種,唯大抵毀於戰火。
.今經系統整編,共蒐得二十餘種,輯為九冊:
1.《大乘絕對論》
2.《月溪法師開示錄》
3.《佛教的人生觀》
4.《參禪與念佛修法》
5.《神會大師證道歌、顯宗記溯源》
6.《圓覺經、金剛經、心經註疏》
7.《維摩詰所說經註疏》
8.《楞伽經註疏》
9.《月溪法師詩詞書琴合集》

師講經說法數十年,足跡遍海內,所有語句,皆各法會、各大德居士隨時錄存,向未編籑,日久多已散失,茲為利益學者起見,用為蒐集編輯,分為開示、說法、示眾、請益、捉因緣、勘驗印證六類,俾學者一覽,便知參禪學佛之正當途徑。儻能照師所示參究學習,必能獲大利益,證無上菩提。師曾云:「我把釋迦佛傳下來的藥方開給你,喫不喫在自己。」這本開示錄,譬如是一卷祖傳的良方,靈驗無比,但恐諸仁者信不急耳。師尚有語句講錄多種,因兵燹散失,候將來收集完備再行補編,以供養大眾。

目次

月溪法師法像
月溪法師手跡
新編月溪法師文集緣起────自在居士
香港沙田萬佛寺開山祖師第一代主持月溪上人肉身法體鋪金圓滿陞座碑

開示
說法
示眾
請益
捉機緣
勘驗印證
月溪法師高臥處碑文
編後語
再版記

書摘/試閱

文學家前輩王羲之說:「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詩人陳子昂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仙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儒教的先師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告顏回曰:「吾與爾皆夢也。」哲學家的祖宗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他們各位的聰明、人品、學問、道德,只要是讀書人認得他們的,皆是最崇拜的。他們都感覺到要怎麼樣子,才能解決得死生的問題。一般的庸夫俗子,只知道父母生來,由少而壯而老而死,死了就算是了,假使死了就算了,那生死的問題就不必研究了。可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是有輪迴的。這生了又死,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中所說,「死」字很有道理,茲摘錄之以供眾覽。案「死」字之為物最能困人。

記曰:「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人既生而必不能無死,是尋常人所最引為缺憾者也,故古來宗教家、哲學家,莫不汲汲焉研究『死』之一問題。嘗綜論之,約有八說。儒家之教以為死而有不死者存,不死者何?曰『名』。故曰:『君子疾歿世而名不稱焉。』或曰:『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若何而與日月爭光?若何而與草木同腐?』此儒家之所最稱也。其為教也,激厲(勵)志氣導人向上,然只能引進中人以上,而不範圍中人以下,美猶有憾焉,此其一。
「道家之教,厥有三派,一曰莊列派,以生為死齊一,無所容心,故曰:『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又曰:『算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其為教也,使人心志開拓,然放任太過,委心任運,亦使人徬徨無所歸宿,此其二。次為老楊派,以為死則已矣,毋寧樂生,故曰:『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耳,熟(孰)知其極。』其為教也,使人厭世,使人肆志,傷風敗俗,卒天下而禽獸,罪莫大焉,此其三。

「又次為神仙派,以為人固有術可以不死,於是煉養焉、服食焉,其愚不可及矣,此其四。此皆中國之言也。墨氏以為死後更無他事,故所言者為人世間之事,蓋墨教不以死為立腳也,短喪命葬之說,其一端矣。其在域外,則埃及古教,雖死之後,猶欲保其遺骸,於是有所謂『木乃伊』術者,其思想何在,雖不能確指,要之出於畏死,而欲不死之心而已,此其五。印度婆羅門外道,以生為苦,以死為樂,於是有不食以求死者,有倭蛇以求死者,有臥轍下以求死者。厭世觀極盛,而人道或幾乎息矣,此其六。

「景教竊佛教之緒餘,冥構天國,趨重靈魂,其法門有可取者,然其言末日審判,死者復生,是猶模棱於靈魂、軀殼之間者也,其解釋此問題,蓋猶未確未盡,此其七。佛說其至矣,謂一切眾生本不生不滅,由妄生分別,故有我相,我相若留,則墮坐死海;我相若去,則法身常存。死固非可畏,亦非可樂。無所窒礙,無所恐布,無所貪戀,舉一切宗教上最難解決之疑問,一喝破之,佛說其至矣。雖然眾生根器既未成熟,能受益者蓋寡焉,此其八。」

啟超之說將死字分為八種,如儒家所說,人死名留,流芳百世,可是名固可流芳百世,然對其本身之死生問題絲毫沒有關係,他的靈魂仍然是輪迴生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莊列派主張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樣說,永久是生死輪迴,對於生死問題根本不能解決;楊子所說,以為死則已矣,生則不同,死則同,這種說法以為人死就算了事,可是人死你的靈魂不死,仍然輪迴,對於生死問題依然不能解決;神仙派的煉養服食求長壽,就是讓你活一萬年依然要死,仍然要受輪迴;墨子說的死後更無他事,你心中雖然如此思想,可是事實不是如此,肉體雖死,靈魂依然存在,仍然輪迴,生死問題,仍未能解決;埃及古教所謂「木乃伊」,肉體是地、水、火、風卅六種所成之一種物體,有成必有壞,這更談不上生死問題;印度婆羅門外道以生為苦,以死為樂,這種思想是沒有志氣的人,更談不上解決生死問題;景教死後升天國,死生是相對的,死後升天國,由天國又生人間,仍然是死生來去永久輪迴;佛說一切眾生本不生滅,法身常存,我們現在就來研究這法身常存,用甚麼方法去修,才能見法身?因為法身無死亦無生,生死問題根本就可解決。
死了又生是為輪迴,是有證據的。佛經?邊說,父親的精、母親的血和靈性三種,才會成為人的(靈性者,人活時能覺知萬物,靈性一失去即成死人),欲心重者受婦女身。若果說一個人全由父母的精血而來的,沒有第三者東西參加成功的,那就有以下的反說了:

一、譬如有甲、乙、丙三對夫婦同時結婚,年紀、康健、職業、環境等,大家都是一樣,過了十年之後,甲夫婦有六個子女,乙不過兩個,丙就一個也沒有。假使一個人只由父的精、母的血結合成功的,那就這三對各條件都相同的夫妻,都應當有一樣的子女,何以一則多,一則少,一則全無呢?二、譬如另一人有五個兒子,第一個是很聰明的,第二個是很蠢笨的,第三個是很兇惡的,第四個是很良善的,第五個是平常的,沒有特別的品質的,這五個兒子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他們的面孔也都是大家相似的,為甚麼品性就大家完全不相同呢?以上二則可以證明有靈性了。

第一則的解說,甲對夫妻多子女,就是多靈性和他們有緣份;乙對只有兩個子女,就是只有兩個靈性和他們有緣份;丙對沒有一個,就是沒有靈性和他們有緣份的原因。所謂緣份者,前世因也,非親愛則怨憎。
第二的解釋,五個兒子性情各別,就是有五個靈性不同的緣故,說到相貌都差不多一樣,是由於同一樣的父精母血所生的原因。現在科學家也有說一個人的來歷,除了父精母血兩種東西以外,必定還有第三種條件參加成功的,不過所用的名稱不同就罷了。由同一父母的精血,同生五個兒子的相貌相同,但五個兒子的性情各自不同,就可以證明有五個輪迴不同的靈性參加精血所生的了。

古人賢哲感覺得死生輪迴的痛苦,所以用種種的方法來解決此輪迴的痛苦,而超出死生的問題。老子解決死生的問題是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皆由於我們的妄念生來的,我們的妄念斷了,即是還歸清淨無為的。六朝的佛學家表面是說佛學,內?邊實在是用老子的哲學來解釋佛學。他說:「萬念起有生死,萬念斷生死即無。」這是與老子的「有生於無,無能生有」是一樣的,人非木石,念如何能斷?
如果說有生於無,無能生有,那仍然是輪迴的。老子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更由陰陽反歸萬物,萬物複歸三二一。」所以六朝的佛學家用此道理,改了名詞說:「如一明鏡生塵,明鏡比如本性,灰塵比如妄念,灰塵去盡,明鏡發光,灰塵一生,明鏡滯暗。」那是「一生萬物,萬物歸一,塵生鏡暗,塵去鏡明」,這即生滅輪迴的。老子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此與《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理相合。印度婆羅門用四句「不執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一般佛學家解釋:「靜坐時心不執著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仍是老子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精」的道理。

以上的道理「惚兮恍兮,似有非有」的學說,這樣看來已等於下等動物一樣,我們人類是高尚思想的,要此境地作何用?上等智識的人,反做了不如下等的動物嗎?六朝的佛學家又變化老子的哲學說:「一念染即是眾生,一念淨即是佛。」這即是「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道理。莊子解釋死生的問題是「坐忘」,那也與木石之比一樣,但人那?能夠不起思想呢?他們以上的學說都是相對生滅的,不能超出輪迴,如無能生有、有復歸無;真性起妄念、妄念復真性;染歸淨、淨復染。歷代的理學家如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張橫渠、朱晦庵、陸象山、陳白沙、王陽明、李二曲等的學說,通通都脫不了二乘佛學家。

老子及婆羅門所說的範圍是真是妄,我們應該分別辯論。照一般人的見解,思想斷滅,便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斷,斷了又起,妄心變為真性,真性變為妄心,反反覆覆有何了止?我今說一比喻:有婦人焉,夫亡守節是為貞操,設若再醮便失貞操;後悔再嫁之非,復歸故夫之家。是寡婦者,有貞操無貞操乎?若云: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腦筋,守節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後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復之見,是何異於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末無益也。

昔祖師有〈真妄偈〉云:「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正?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淨,那?會起妄念?起妄念是腦根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勝止。因為無初就無末,有終才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佛學錯用工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
佛法說我們人人有個佛性,個個都是一樣的,佛性是無死生無來去,超出輪迴,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不受薰染(出《華嚴經》)。今天見佛性以後,靈性、妄念、眼耳鼻舌身意,通通變成佛性,不論士農工商、起居飲食、妻孥聚會、辦公辦私、痾屎撒尿,都在佛性中。我們的肉體,譬如一件東西,不用的時候,壞了死了,是與我們的佛性了不相干的。

佛性是無窮無盡的存在的,就是山川世界變壞,佛性也是如如不動的。因為佛性是絕對的,所以不有成壞,相對的才有成壞。見佛性不單是出家人才能做到,所有世界上士農工商,不論男女,如得正見修持,都可以見性成佛。出家人是發願為僧,弘揚佛法,免除家室妻拏之累才不娶婚的,非見性成佛只在出家人才能的。古時如維摩詰居士、博大士、龐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拏。《華嚴經》云:「以大悲故,處在家屬;以大慈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淨道無所障礙。」佛制和尚不結婚,是因為結婚後有家庭子女之累,有礙佛法宣揚之故。

佛是教一切人明心見性,非教一切人皆不結婚也,所以願出家代佛宣揚的人,也是聽其自願,非勉強一切人為之。眾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執著,故一切人皆斷欲出家實不可行,所以佛說法一生,未曾教一切人斷欲出家。我今將釋迦佛所說的正法門通通告誦,祖師修明心見性的正法門說在下面,要想了脫生死、超出輪迴的人,照著去修,百發百中,千萬記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