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愛彌兒(精華本)(簡體書)
滿額折

愛彌兒(精華本)(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0 元
定價
:NT$ 180 元
優惠價
87157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剛生下來是充滿勃勃生機。可是,不當的教育,就像一個不熟練的園丁,將這課小樹修剪得亂七八糟,從而使他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既然如此,為何不順應孩子的自然天性,按照他的成長規律,將其培養成才呢?
孩子有著探索世界、發展各種能力的本能,所以無需我們的幹預,他們本身就具有成長的衝動。在孩子自由發展的時候,我們只需給他提供良好的環境、一定的幫助和引導,就能使他的能力均衡地發展。
因此,與其賦予孩子學習的動力,不如叫他自己引燃學習的熱情。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知識上的不足,使他們渴望能夠獲得這些知識。另外,我們還要通過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他的技能,使他具有謀生的能力。

作者簡介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一個鐘表匠家庭,童年時給別人當過學 徒。由於生活過於困苦,盧梭在16歲那年離開家,開始四處流浪和漂泊的生活。後來,盧梭搬到法國巴黎定居,並在那裡開始他的寫作生涯。盧梭是近代最具影響 力的浪漫主義思想家。他崇尚以順應兒童自然發展規律的方式開展家庭教育。為此,他創作了著名教育理論小說《愛彌兒》。書中,他深化了愛和友誼的情感表現, 讓父母的教育思想擺脫陳舊的教育理論觀的束縛;他使兒童睜開雙眼,觀察美麗多彩的大自然;他使自由成為一個兒童成長的目標;他對後來人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著 深遠的影響。盧梭還著有《新愛洛伊斯》《社會契約論》《懺悔錄》等。

名人/編輯推薦

叢書特點:
1.專業、熱銷、值得每位父母收藏的家教經典
2.推動西方教育革新,影響全世界幾代人成長,歷經百年而不衰的教育精華
3.影響世界教育進程的大家作品與時下父母的教子需求的完美結合
4.讓高高在上的教育論著走下神壇,接地氣的編譯版本
5.每位父母都能讀懂、都應該學習的教子法則,培養優秀兒童的必備讀物
本書特點:
◎與《理想國》《教育漫話》並稱世界三大教育經典
◎西方第一部以小說的形式寫成的教育論著
◎用順應兒童天性的方法,培養0~18歲的孩子
◎與其賦予孩子學習的動力,不如叫他自己引燃學習的熱情。
自然在持續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煩惱和痛苦。通過這些考驗,孩子獲得了力量,他們的生命也變得更加堅實了。
——讓-雅克·盧梭
《家教經典·大師文叢》系列叢書包括:
《蒙臺梭利的早期教育(精華本)》
《卡爾·威特的教育》
《愛彌兒(精華本)》
《教育漫話》
《母愛教育》
《阿德勒的兒童性格教育》
《斯托夫人自然教子書》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
《福祿培爾幼兒教育》
《俗物與天才:塞德茲早期教育法》
《愛的教育》
《兒童生活教育》

讓-雅克·盧梭(1717~1778),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亦被看為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表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後第十天,母親因產後失調而去世。10歲那年,盧梭的父親因和當時日內瓦共和國一個政客發生了爭執,而被法院下達了緝拿令。父親感到十分憤慨,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只身一人離開了日內瓦,留下盧梭給別人當學徒。
盧梭雖沒有受過系統性的教育,卻自學成才。他先後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這期間,盧梭通過接觸身邊各色人等,一面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一面利用各種機會讀書。後來,盧梭搬到巴黎,並與法國哲學家、啟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羅結識。狄德羅邀請盧梭參與《百科全書》的撰寫工作來。起先,盧梭專攻音樂方面,後來在狄德羅的影響下,盧梭也開始接觸關於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工作,並對他日後的思想觀點和著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那以後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係開始緊張,並最終分道揚鑣。
1750年,盧梭以《論科學與藝術》一文贏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這使他一舉成名,受到了世人的矚目。隨後,他又發表了許多著作,包括《論不平等的起源》《埃羅伊茲的故事》《愛彌兒》《社會契約論》和《懺悔錄》等。其中《愛彌兒》主要闡述了其對教育的看法。
盧梭認為,人的教育分為自然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和公民的教育,只有先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自由而獨立的人,才能進行社會和公民的教育。所謂自然的教育就是智育、德育、體育和情感教育等一切教育都要遵循人類的本性,使人的身心能夠得到自然的發展。盧梭認為,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使孩子的天性得以保存,在面對特殊情況和困難時,才不會驚慌失措,並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在進入社會成為公民的時候,才會做一個正直、有責任感的人。
書中,盧梭將教育按照兒童的成長規律具體分為四個時期:0~2歲的嬰兒期,2~12歲的兒童期,12~15歲的少年期和15~20歲的青年期。為了能夠更加生動地說明兒童每個時期的成長規律和該時期的教育重點,盧梭虛擬出一個男孩的形象--愛彌兒,並強調男孩最好的教育者就是他的父母,尤其是父親,而女孩最好的教育者則是母親。他認為,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應該是不同的,要分別培養,但都應該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因此,他將愛彌兒帶到鄉下,讓孩子聞鄉下清新的空氣,穿著便於活動的衣服自由地玩耍。餓了就給孩子吃最簡樸的食物,渴了就給孩子喝白水,以培養孩子強壯的體格。因為只有身體好,孩子才有精神進行其他方面的學習和發展。在培智的時候,他將文字、地理和常識等一些知識,利用鄉下的特點啟發愛彌兒,讓他自主學習並進步。他還用歷史典故對孩子進行德育。他從來都不命令愛彌兒,更不會威脅孩子,但也不會無條件地順從愛彌兒,使孩子養成奴役他人的性格。在他的教育下,愛彌兒的一切成長都是自發的。最後,他又創造出一個女孩的形象--蘇菲,用來講述女孩的教育與男孩的幾點不同。
盧梭的自然教育觀順應了兒童的成長規律,便於家長展開家庭教育,也使培養孩子成為一件簡單而又愉悅身心的事情。但是,他的教育觀也有缺陷。盧梭認為,兒童的精力有限,身心的發育還不完整,所以在一個年齡段只能進行一個方面的教育。例如,嬰兒期主要是身體養護,兒童期則是感官發展,少年期才開始知識教育和理性的培養,最後青年期才開始品德教育與公民教育。無論是他對兒童各年齡段的劃分,還是將每種教育完全割裂來進行,都與現在的教育方式相違背,所以在編譯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刻意弱化了這兩點,而主要突出了盧梭在進行各種教育時所使用的自然教育方法。這些方法既是其教育理論永不過時的精華,也便於時下父母的學習和掌握。相信讀者在讀過此書後必能對家庭教育有一個全新的理解和認識。
另外,盧梭關於女孩教育的觀點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認為女孩不需要文化知識的學習,只要學會怎樣成為一個好媽媽和一個好妻子,擁有順從丈夫的溫柔性格就可以了。造成這一局限的,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但是他提出的關於使女孩更具有自己性別的特點、不要過分注重外表、擁有良好的品格和情操都是利於當下女孩教育的觀點。為此,我們特意從中摘選了符合女孩天性成長的一些教育方法,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原則,父母可以參照前面培養愛彌兒的方法。
這種對盧梭的《愛彌兒》刪繁就簡、去除繁雜、取其精華的做法雖並不是第一次,但是以其教育方法分章、分篇論述的形式卻是我們的一個創新。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將盧梭的教育理念帶入中國的千家萬戶中,使每一個家庭都能因此而受益。在這本書的編譯過程中,我們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但礙於時間和水平有限,仍有錯誤和遺憾存於本書之中,希望廣大讀者不吝指教。

目次

原序
第一章 順應兒童自然天性的教育
孩子是需要保護的幼苗
教育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
無拘無束地成長
愛彌兒
認識我們的孩子
父母的引導
第二章 開發兒童的基本能力
孩子能力的發展
能力發展的條件--頭腦與身體的配合
開發兒童能力的幾點法則
大自然觸動孩子的感官
意識的形成
兒童的各種能力
能力均衡發展的愛彌兒
第三章 智力開發與技能培養
用興趣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
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
讓孩子掌握一門手藝
第四章 性教育與情感培養
保護童貞
兒童情感的培養
思想品德的培養
愛彌兒的發展
情感的升華
第五章 女孩的教育
女孩教育與男孩教育的不同
蘇菲的成長

書摘/試閱

孩子是需要保護的幼苗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倘若非要讓西瓜地裡長芝麻,桃樹上結李子,戕害自己的狗、馬和奴隸,破壞所有事物的本來面貌,討厭一切自然生長的東西,那麼對人也會是如此:訓練人就如訓練馬場裡的馬;非得像對待花園裡的樹木一樣,把人弄成自己喜歡的扭曲模樣。
要是不這麼做,結果可能更糟。人類總是不願意接受不完整的教育。今後,一個沒有人教的孩子,可能不會有什麼出息。偏見、威嚴、索求、經驗和一切壓在我們身上的社會制度,都將抹殺他的本性,不會再增添任何東西。孩子的本性就如一棵偶然生長在大路上的小樹,被路人來回衝撞,扭扭折折,很快就會奄奄一息。
我請求你,仁慈而富有遠見的母親,不要把小樹放到大路上,用心呵護這棵正在生長的小樹,讓它免受人類各種言論的影響!要好好地培養這棵小樹,常常澆水,讓它免於死亡。有一天,當它結出果實,你會欣喜若狂。盡早給孩子的靈魂修筑圍墻,別人可以只畫出圍墻的範圍,而你應該親手安上圍欄。
教育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
教育的本質
我們栽種草木,讓它長成自己的樣子;我們教育孩子,讓他擁有自己的才華。如果一個人天生高大威猛,在沒有學會如何使用自己的體力時,這些對他來說都是無用的。說不定還會有什麼危險,因為別人一看到他的體格和力量,就不會再想要幫助他。最後,他孤獨一人,還沒搞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就凄慘地死去。我們總是憐惜小小的嬰兒,然而我們不太懂得,如果人類不是從嬰兒開始的話,可能很早之前就滅絕了。
教育會給我們剛出生時沒有的東西,但長大後會需要的東西。這種教育,我們或者從自然中獲得,或者從他人身上學到,抑或是從事物中得到。我們的才華和各個器官的發育,都是自然的教育;如何使用這種才華和發育,這是他人的教育;從影響我們的事物上學習到的經驗,這便是事物的教育。
因此,我們人類都是由上述這三個老師培育起來的。一個孩子,倘若這三個老師的教育在他身上互相矛盾,他所受的教育肯定不會好,並且總不能契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孩子,倘若這三個老師的教育目的一樣,相輔相成,他就會完成目標,生活會契合他的心意。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
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控制自然的教育,只能部分決定事物的教育,真正能完全控制的教育就是他人的教育。雖然如此,我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試想怎麼能把一個孩子周圍所有人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控制起來呢?
要使這三種教育互相配合,我們就得使其他兩種教育與無法控制的那種教育相協調。可能自然這個詞過於籠統,所以我要先明確它的含義。
有的人說,自然就是習慣。為什麼這麼說呢?不是總有一些即便養成習慣也難以磨滅的天性嗎?打個比方說,有一些被我們阻止筆直生長的植物,它們就有這樣的天性。自由自在生長的植物,盡管被人類阻擾它向自然的方向發育,但是它們的本質還是朝向變原有的方向,所以一旦這種植物繼續生長,它又會筆直地向上了。人的天性也是這樣。當人類處於同等的環境下,他能保持自己養成的習慣,即便這些習慣不大自然;可是,只要環境一有變化,習慣就會自然消失,天性就會顯露出來。說到底,教育也不過是一種習慣罷了。不是有一些人總是忘記了他們接受的教育,而另一些人則保留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要是自然這個詞只適用於習慣,那我就可以不多費口舌了。
人類生來是有感覺的,所以我們自從出生後,就以各種方式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這麼說吧,我們一旦意識到自己的感覺時,便會產生或追求或逃避這些感覺的想法。我們會先判斷這些感覺是愉快的還是痛苦的,然後會看它們對我們是否方便適合,最後再看它們是否符合理智帶給我們的幸福圓滿的定義。當我們的感覺愈發清晰,視野愈發開闊,我們事先就愈會進行判斷。不過,因為受到我們不同習慣的幹擾,這些判斷會隨著我們想法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變化發生之前,這些判斷就是我所謂的人類內在的自然。
所以,要把一切教育都歸功於人類原始的判斷。倘若我們接受的上述三種教育只是來源不一樣,這是可以的;可是,如果三種教育互相矛盾,這個時候我們培養一個人,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別人,那又該如何處理呢?此時再說三種教育要互相配合,就不可能了。
兩種教育
我們總得同自然或社會制度做斗爭,所以一定要做出選擇,是要把人先培養成一個人還是一個公民,因為我們不可能同時培養這兩種人。
一個人可以為自己而活,這時他是數的單位,是完全的個體,只跟自己和家人發生聯系。而公民是一個分數的單位,依賴分母而存在,它的價值是他和整體即社會的聯系。
因此,總想在社會關係中把自然的感情排在第一位的人,是不清楚自己的需要的。假如常常處於自我衝突的環境下,經常難以選擇自己的需求和應盡的責任,那麼他是不會成為一個人的,也不會成為一個公民。對自己、對別人,他都一無是處。
要取得成就,要變成獨立自主、持之以恒的人,就一定要言而有信,堅持自己的想法,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下去,並身體力行地進行下去。
人與公民是有所區別的,因此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一種是公眾的和共同的,一種是個人的和家庭的。
公眾教育
要是想了解公眾教育的話,請去讀一下柏拉圖的《理想國》。這並不是一本只憑書名判斷就認定是講政治的書。在我看來,這是一本最好的教育論文,從來沒有人寫過像這樣的論文。
談到那些好笑的、所謂的“學院”的教育機構,我沒有把它們當成一種公眾的教育而加以研究。我也沒把現在普通人的教育當成公眾的教育,因為這種教育既沒有將孩子教育成人,也沒有教育成公民。這種教育只能培養出陰險狡詐的小人,這些人總假裝為別人著想,結果受益的卻是他自己。不過,大家都這麼假裝,到頭來誰也騙不了誰,只是費盡心思罷了。
我們自身感受到的矛盾,就產生於這些矛盾之中。因為被自然和社會放到了相反的道路上,在這些不同的助力間總會形成各種分歧,於是我們找到了一個折衷的辦法,不過這個方法會讓我們達不到任何一個目的。在整個人生中,我們總是這樣遲疑,還沒有完成我們的意願,還沒來得及幫助自己和別人,生命就已然結束了。
家庭教育
現在我們談一談家庭教育或者說自然教育。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自己而接受教育,那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如果一個人想要達到的兩種目的變成了一種簡單的目的,因為消除了矛盾,他就跨過了通往幸福生活的一個阻礙。要對這個人下結論,就得看他長大後的樣子;得在觀察他的傾向、他的發展以及他要走的道路之後,才能做出判斷。我確信,當人們看完本書後,在家庭教育這個問題上會有所收獲。
要培養出一位出類拔萃的人,要如何做呢?毫無疑問,需要做的工作肯定有很多,但千萬別無所作為,那只會一無所成。
在自然的體系中,人人生來平等,他們共同的天性便是獲得人品。無論是誰,只要在此方面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就不會少了跟他相配的品性。別人讓我的學生當士兵、牧師或者律師,我沒有任何意見。在繼承他父母的職業之前,自然已經教給了他什麼是人生。我要教他的技能,就是生活本身。我門下的學生,我知道既不會是文官,也不會是武將,更不是僧侶;首先他得是一個人。他清楚如何做人,在危急時刻,對所有人他都能盡到做人的責任。
我們需要好好研究的是人的自然本質。我們之中,最能從容面對人生的幸福和挫折的人,我認為是接受了最好教育的人。可以由此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並不是口頭的訓導,而是實際的行為。從一開始生活,我們就開始教育自己了;我們的教育是同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位老師便是我們的保姆。“教育”一詞,在古時候還有另一層意思,即“養育”,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不再用這個意思了。瓦羅曾說過:“助產士接生,乳母哺育,塾師啟蒙,教師教育。”因而,哺育、啟蒙和教育是三件事,其目的也像保姆、塾師和教師一樣,不盡相同。所以,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是不應該只跟隨一個導師的。
因此,我們需要籠統地觀察問題,把我們的孩子看成抽象的人,看成總是被人生偶然事件幹擾的人。倘若一個人生來就被圈養在一方土地上,倘若四季沒有變化,倘若每一個人都聽從命運的安排,然後永遠都不改變,那麼在某些方面,現在的教育方式還不錯。一個孩子為了取得他的地位而接受教育,如果他不擺脫自己的地位,可能永遠也不會遇上其他地位的煩惱。然而,人生在世變化莫測,只要想一下,還有什麼比把孩子圈養在家裡、每每出門就有人貼身跟隨這種方式更荒唐的嗎?這個可憐的孩子走出保護圈一步,一旦遇上挫折,他便會被毀滅了。倒不是說要讓他去經歷一些痛苦,只是說要讓他知道有這些痛苦。
人們只是想如何保護孩子,這遠遠不夠。還應該教會他長大後如何保護自己,教會他經受挫折,教會他不要把繁華和貧窮看在眼裡,教會他在冰島天寒地凍的雪地裡,或者在馬耳他烈日炎炎的巖石上,都能生活下去。你費盡心思想讓他避開死亡,這是不可能的,人終歸要一死。那個時候,盡管他的死亡並不是因為你的照料而造成的,可是你費心讓他鍛煉身體,卻可能會引發他人的誤解。因此,問題不在於如何教他避免死亡,而是教他如何去生活。
自然的法則
遵循著自然法則,跟隨它指示的路前進。它會不斷地磨煉孩子,用形形色色的經驗來打磨他們的品性,教會孩子從小跟煩惱和痛苦相處的方式。當孩子出牙時,他就會發熱;腸腹絞痛時,身體就會痙攣;劇烈咳嗽時,就會喘不過來氣;腸蟲經常作怪;敗血癥毀壞他們的血液;不同的酵素在他們血液中發酵,引發危險的斑疹。從小他們就在跟疾病和各種危險做斗爭。通過這些關卡,孩子們獲得了力量。當他們可以掌握命運時,生命的本質就更加厚重。
為什麼要違背自然的法則呢?你想改變它,結果卻是把孩子毀了,阻礙了自然給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帶來的功效,這麼說,你還不明白嗎?在室外,孩子接受了自然的磨煉,你認為這是危險的,可恰恰相反,這是在降低危險、分散危險。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嬌弱的孩子死亡率比其他的孩子都高。只要讓他們力所能及地使用他們的能力,就比因愛惜他們的能力而不讓他們去使用的危害,要小得多。為了讓他們將來禁得起打擊,就要訓練他們,磨煉他們的體格,讓他們能夠忍受殘酷的季節、天氣和風暴,能夠耐住疲憊和饑渴。在身體沒養成習慣之前,你可以隨意讓他們養成你喜歡的習慣;然而,當他們養成了固定的習慣時,再作任何改變,就會有危險。因為孩子的性情柔軟可塑,他們可以忍受我們大人不能承受的變化,無需花費氣力就能變成我們給他塑造的類型;反觀大人,性格都比較固執,只有用粗暴的方式才能做出改變。所以,在能夠保證孩子的生命和健康的條件下,我們能夠把他培養得非常健碩,即便遇上什麼危險,也不必擔心。人生中總會有一些危險,為什麼不在一生中危險傷害最輕時扼殺它們呢?
隨著年紀的增加,孩子愈發寶貴。因為除了他自己的價值,還有別人為了撫養他而花去的精力;除了失去他的生命,還有我們因他死亡產生的悲傷。所以,在用心呵護他的同時,我們還得考慮他的未來。要想對抗長大後的災禍,就必須在遇上災禍前為孩子做好準備,因為在他能夠支配自己的人生之前,生命的價值是一直在增加的。假如年少時為他避免了一些災禍,然而等他長大時卻遇到了更多的痛苦,這樣做是不是太愚蠢了?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教育嗎?
剛出生時,嬰兒都會啼哭。孩子的整個嬰兒時期就是在苦惱中度過的:有的時候,大人為了安撫他,會輕輕搖一搖,夸獎幾句;有的時候,大人為了讓他安靜,會嚇唬他、打他;再或者,孩子喜歡怎麼樣我們就隨他;抑或,我們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擺布他。總之,要麼我們乖乖地屈服於他的奇怪想法,要麼就強迫他屈服於我們的奇怪想法——沒有中庸之道,不是他戰勝我們,就是我們戰勝他。因此,他最開始接觸的做法,就是權威和壓迫。在不會說話前,他就開始支配別人了;在不會走路前,他就聽別人的擺布了;有的時候,大人們懲罰他,可他認識不到自己犯下的錯,準確地說,他還沒有犯錯的能力。就這樣,在他很小的時候,大人們就把這些情緒澆鑄到他幼小的心靈上,到了後來卻推說那是天性。花費巨力把孩子教壞了,卻抱怨他怎麼變成了那樣。
一個孩子要這樣跟婦女們生活六七年,然後就變成了和婦女們一樣任性乖張的犧牲品。她們用各種方式“教育”他,在他腦子裡植入一些他聽不懂的話或者無益他成長的事,用她們的諸多情緒扼殺他的天性,之後就把這樣一個虛偽的人交給教師,繼續發展他已經養成的人為的病態。教師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了他,就是沒教給他認識自我,沒教給他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沒教給他如何生活以及追求自己的幸福。當這個集暴君和奴隸於一身的孩子,這個學識淵博但缺乏理性、身心脆弱的孩子,走上社會,露出自己愚蠢、傲慢等種種陋習後,大家會對人類的痛苦和邪惡感到悲慟。這個孩子是我們根據自己奇怪的想法養大的,你們肯定搞錯了,自然生長的人不會是這樣的。
無拘無束地成長
初生的嬰兒需要舒展四肢,活動活動,好讓它們不再麻木,因為它們已經蜷縮了許久許久。是的,人們讓嬰兒的四肢舒展開,可是人們卻不讓它自由活動,還用頭巾包起他的腦袋,仿佛人們害怕看到他活力四射的樣子。
如此這般,孩子身體發育時產生的動力,每每在孩子運動時被束縛起來。孩子持續不斷地掙扎著,慢慢耗盡了體力,延緩了發育。他被包在襁褓裡感覺束縛、痛苦和不安——他生出來還有什麼意思。
沒有將嬰兒包裹住的地方,人人都長得高大魁梧、身材健碩。倒是用襁褓裹著孩子的地方,滿目皆是駝背、瘸腿、膝蓋彎曲之人,還有得佝僂病、脊骨炎和形形色色畸形的人。人們害怕自由活動讓身體畸形,最後卻逼著孩子長成了畸形。為了避免孩子成為殘疾人,人們卻情願讓孩子的關節僵硬。
如此殘酷的束縛,怎麼能不影響孩子們的品格和脾氣呢?他們最初的感覺就是一種痛苦的感覺,他們覺察到每次想自由活動時都會受到阻撓,他們比那些戴著手銬腳鐐的人還悲慘。他們白白地掙扎著,他們氣憤,號啕大哭。大家想想,他們最開始發出的聲音不就是哭聲嗎?我覺得的確是哭聲,因為一生下來他們的行動就被阻止了。你們給他們最初的禮物便是枷鎖,他們得到最初的禮遇就是苦刑。除了聲音外,什麼都不自由,他們怎麼會不用聲音來表達他們所受的苦難呢?他們痛訴你們帶來的痛苦;如果你們也被這樣束縛著,沒準哭得比他們更厲害。
這種荒唐的主張從何而來呢?它來自於一種異於常規的習慣。母親忽視自己的首要責任,不願意撫養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交給雇來的保姆。而這些保姆覺得自己是在當別人孩子的母親,從天性上就不親近,於是就想辦法減少麻煩。無拘無束的嬰兒需要人守在身邊,但是把他們包裹在襁褓裡,就可以隨便放到角落,任由他們大聲哭喊了。只要保姆不露出冷漠的真面目,只要吃奶的孩子沒有摔壞胳膊或大腿,就算他們夭折,或者此後變成一個體弱多病的人,那又有什麼關係呢?人們顧全了孩子的四肢,卻殘害了他們的身體。況且,無論出了什麼事,都跟保姆沒關係。
也許有的人認為,如果放任孩子無拘無束,他們會形成一些不好的姿勢,阻礙四肢美好形態的生長。這種觀點是我們錯誤的知識推理出來的謬論之一,這個謬論從未得到過任何實證。在那些比我們文明通達的民族中,孩子都生長在自由自在的環境裡,也沒見哪一個受傷和殘疾的。他們不會做劇烈活動讓自己發生危險,即便采用激烈的姿勢,痛苦的感覺也會告知他們需要改變姿勢。
人類怎麼沒想過把小狗小貓包裹在襁褓裡,也不曾有人看見,一旦沒有了這種關心,它們就遇到了困難?我贊同,嬰兒有點兒力量,不過他們也比較軟弱。他們剛有活動的能力,怎麼會弄傷自己呢?如果你讓他們平躺著,他們可能就這樣死去,就像烏龜一樣,無論如何都翻不過身來。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