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作為激情的愛情:關於親密性編碼(簡體書)
滿額折

作為激情的愛情:關於親密性編碼(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愛情現象學探討在盧曼的社會理論整體框架中扮演了一個特殊角色。從學術生涯伊始,盧曼就涉入這一主題,在1968/1969年冬季學期代理阿多諾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教席時,他選擇了“愛情”為授課主題。
盧曼認為,西方的愛情語義學自16世紀後半葉以來的形式變化,反映了造成人格性親密性日益增長的社會分化。愛情媒介從社會系統中分化而出,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中出現的“激情”語義學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的實質是以悖論化代替過去的理想化作為編碼路徑。可見,親密關係對於盧曼的吸引力就在於,它是以悖論為生命力的交互作用系統,為了展開戀人間行動/體驗的悖論而存在。愛情悖論的系統化能力,間接地提醒人們,不確定性並非秩序的敵人,反而是對沖不確定性的最佳手段,而愛情秩序的存在,也證明某些後現代理論家提出的絕對混沌並不成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盧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與哈貝馬斯齊名的當代德國社會學家,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教授。作為系統論的代表,他將社會及其不同分支領域視為純粹由交流構成的諸社會系統,主張一種激進建構主義的理論思考方式,對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代表作包括《社會系統》《社會的社會》《社會的經濟》《社會的科學》等,《作為激情的愛情》是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一部著作。
譯者簡介:
范勁,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教授,研究重點為當代西方文化理論、德國現代文學、中德文學和文化關係,自2012年以來發表了一系列基於盧曼系統論視角的學術論文,如《作為交往媒介的世界文學及其未來維度》《外國文學的元方法論――一個系統論視角》《詩學與系統性》等。

名人/編輯推薦

1、盧曼,社會學系統科學的代表人物,哈貝馬斯的勁敵,當代極少數幾個確實改變了範式的社會學家。
2、《作為激情的愛情》是盧曼最受大眾歡迎的一部著作,愛情現象學在盧曼系統論中具有范式意義。
3、愛情是一種概率極低的關係,一個卓越的悖論系統。人們一方面膜拜理想愛情,一方面又意識到其空洞。愛情的真偽無可交流,只能自我理解。不確定和高風險,既是愛情的悲劇之源,也是愛情的活力之源。
4、愛情與其他交流媒介頗有相同之處,愛情通過悖論機制發揮整合作用,讓人學會適應悖論世界。

目次

目 錄

自由即秩序:盧曼的愛情理論(代譯序)

前言

第一章 社會和個體:人格性和非人格性關係
第二章 愛情作為由象徵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
第三章 交流可能性的演化
第四章 愛情語義學的演化
第五章 愛情的自由:從理想到悖論
第六章 激情:過度的修辭和不穩定性的經驗
第七章 從風雅到友誼
第八章 引導性差異:快感/愛情
第九章 愛情針對理性
第十章 通向個體化的路上:18世紀的醞釀
第十一章 性的納入
第十二章 不可交流性的發現
第十三章 浪漫主義愛情
第十四章 愛情和婚姻:論再生產的意識形態
第十五章 今日如何?問題和替代方案
第十六章 愛情作為互滲入系統

術語索引

書摘/試閱

自由即秩序:盧曼的愛情理論(節選)
范勁

盧曼從他學術生涯之始就涉入這一主題。在1968/1969年冬季學期代理阿多諾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教席時,盧曼選擇了“愛情”作為授課主題。某種意義上,這符合68年一代的精神,因為愛情是自由的代名詞。1982年,《作為激情的愛情》出版。2008年,基塞林(Andre Kieserling)又從盧曼遺稿整理出當年課程講義的底稿,以《愛情:一種練習》為題出版。
顯然,盧曼不僅僅是對愛情現象感興趣,也不僅僅是對法國17世紀通俗愛情小說著迷,而是很早就直覺到這一現象的社會理論效益。在《作為激情的愛情》中,盧曼主要考察了17世紀以來愛情的歷史語義學演化,配合以之前就開始踐行的兩條理論線索,即知識社會學和交流媒介理論,以呈現愛情作為一種交流媒介從社會中分化而出的過程。要弄懂他的思路,首先就要掌握幾個基本概念。

1. 概率極低的關係

愛情是最重要的,可也是最難捉摸、幾乎非理性的人際關係形式,用盧曼的話說就是概率極低的(unwahrscheinlich)關係,故愛情關係的成功是社會系統演化的一大成就。從概率極低到概率較高的神奇轉化,是事情的核心,也是理論探討的焦點。愛情之所以有魅力,正因為實現概率極低。為何如此?――因為“雙重偶然性”的存在。伴侶雙方為迥異的兩個“世界”,各使用一套自我/世界、行動/體驗的區分標準,彼此互為偶然,從而導致“正常”情況下,雙方本應不知道如何進入愛情、維持愛情。盧曼用了出租車的比喻來形容這一處境:

婚姻在天上締結,在汽車中自會分道揚鑣。因為坐在方向盤前的那位是以情境為導向的,他會認為,他是在盡其所能地駕駛;而坐在一旁觀察他的這位同車人,會感到受他的行駛方式所擺佈,將此方式歸咎於駕駛者的品格。同車人只能以評論和批評的方式行動;但要想得到駕駛者的同意,卻希望渺茫。在出租車裡(極端情形不論)大概是沒有什麼必要,就此進行一番交流。可在親密關係中,的的確確就是這種情境成了對問題的測試:他如此行動是以我的(而非他的)世界為根據嗎?在產生懷疑時,有誰能夠忍得住不去嘗試通過交流進行澄清呢(而在其他場合中大可偃旗息鼓,以沉默告訴自己和對方:不必冒險測試)?(Niklas Luhmann, Liebe als Passion, Frankfurt a. M.: Suhrkamp, 1994, S. 42)

出租車內發生的,是一方在行動,而一方只需體驗,期待和自身體驗相符合。愛情的悲劇性就在於這種不對稱性。行動和觀察的分離造成了“歸因衝突”,一方認為行動的原因是情境,一方認為是行動者個性使然。如果不能隨時交換行動和觀察、自我和他者的位置,讓互動密集化,必然出現交流堵塞。現代社會的戀人普遍感受到這一煩惱。個體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和他人的共識變得極為困難,因為講話者總是從自身出發,以自我為中心設計世界,交流夥伴淪為確認者的補充角色,去被動地承認對方的世界設計就是最普遍的世界設計。

2. 由象徵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

如何擺脫困境?人類發明了由象徵而一般化的交流媒介(symbolisch generalisiertes Kommuni-kationsmedium),所謂“愛情”就是這個東西,承擔了讓親密關係由概率極低變得概率很高的功能。媒介來自社會,它讓私密情感社會化,或者說,以社會認可的方式保持私密。盧曼的核心觀點是,愛情借助抄襲來的模式、抄襲來的情感、抄襲來的存在而產生,人們之所以一見鍾情,是因為早就學會了一見鍾情。不難設想,青年男女在進入戀愛過程之前,就通過社會環境尤其是小說影視熟悉了過程、套路和結局,在腦中將同一腳本演練了千百遍。如此大費周章,耗盡心力,只為等待一個契機,讓現實中的對方上鉤,等待一個理由,讓自己心甘情願地在現實中陷入羅網。即便為情而苦,也是遵循規範(像少年維特那樣!)在受苦。愛情作為媒介本身不是情感,但能讓情感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伴侶雙方無法直接溝通,卻大可以和媒介達成一致,在媒介內部獲得共識。交流媒介之內,對方的強求不僅可以接受,而且會帶來愉悅。神奇的是,語義流動越自相矛盾,行為模式越奇特誇張,符碼就越是穩固,這一愛情關係的特殊現象,正說明了交流媒介的性質:

像在所有的交流媒介中那樣,符碼在此也必須在自身中為自身規定了例外;只有將負面的自我指涉融入其中,它才能制度化。(Niklas Luhmann, Liebe als Passion, S. 83)

一般化意味著媒介適用於任何場合,不受縛於事實情況,這一提升借由象徵而實現。諾瓦利斯的格言“象徵即神秘化”在盧曼理解來,就是將邏輯中的悖論變得“不可見化”,將差異在神秘化的層面統一(Niklas Luhmann, Die Wissenschaft der Gesellschaft, Frankfurt a. M.: Suhrkamp, 1992, S. 189)。

3. 語義學

愛情媒介通過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語義學(Semantik),規定語義流動的通道,為癡情兒女供應演出腳本。所謂語義學,系指“被標舉為具有保存價值的經過濃縮和確認的觀察,或意義的短暫固定,以用於重複使用,尤其是以文本形式”(Detlef Krause, Luhmann Lexikon, Stuttgart: Lucius & Lucius, 2005, Aufl. 4, S. 223)。
語義學包含的意義內容經過高度壓縮,具有了穩定性,從而可以脫離具體使用場合。它相當於社會的概念庫存,一方面儲備意義內容選擇所需的種種形式,一方面儲備交流用的主題。語義學和社會結構通常為聯動的循環關係,否則就起不到引導交流的作用,但總是比社會結構變化滯後一段時間。《作為激情的愛情》屬￿盧曼的“社會結構和語義學”項目計劃的一部分,基本思想是:社會系統由階層分化向功能分化過渡,導致了語義學觀念資產的深刻變化。功能分化取代階層分化,意味著交流成功不再取決於交流者的等級地位,而是特定功能系統為特定問題的解決提供的成功條件,掌握系統的交流規則就尤為重要。愛情語義學的普遍貫徹,讓交流成為自我指涉的反身過程,專門性和普適化合而為一――專門系統之內,規則是普適的。說到底,這是一套系統性的化簡工具,通過一些人們不假思索地使用的“詞語外衣、套話、智慧格言和經驗警句”(Niklas Luhmann, Liebe als Passion, S. 9),化簡過剩的複雜性,讓癡男怨女在瘋狂中確保自家的清醒,確保雙方體驗和行動的一致。

4. 親密系統

盧曼將系統區分為機器、有機體、社會系統、心理系統(即意識)四類,系統的特徵是所謂“自創生”(Autopoiesis),即從構成自身的要素中再生產出自身。社會系統的特徵是持續不斷的交流,根據所容納、所管理的交流的不同類型,又分為交互作用、組織(法庭、學校、基金會等)、按功能分化出來的部分系統(法律、教育、科學、藝術等)以及社會運動(如抗議、衝突)四類。愛情幫助伴侶間組成個體的人格性系統,以區別於非人格性系統,盧曼稱之為“人際間互滲入”,或稱之為“交互作用系統”、“親密系統”。親密系統和家庭一樣,屬￿交互作用(Interaktion)層面,這類交流以實際接觸為前提,在場/不在場的差異對於交流成功十分重要。親密關係和其他交互作用關係的區別則在於,心理系統不僅參與系統運作,且以人格的形式成為最重要的交流前提。
斐迪南的“愛情圓圈”終將會普遍化,以便將所有人格性要素納入交流。盧曼將現代的社會結構特徵界定為功能分化。功能分化促成個體自治,每個人都成了自由、平等地履行功能的個體,與階層相關的不變“存在”失去了意義。個體化的增強,導致對於切近世界的渴望也愈益急迫,這正是親密系統分化而出的社會理由。個體問題的解決方案不是簡單的個體化,還需要將切近世界和公共領域、人格性交互作用和非人格性交互作用區分開,才能通過分流信息以應付種種複雜性。反過來,人格性和非人格性關係在現代社會的激進分離,又導致把撫慰靈魂的希望過多地託付於人格性層面,從而激化了親密性需求。
隨著親密系統分化而出,社會系統卸掉了負擔,可是愛情成了高難度的藝術、高風險的事業。愛情需要為自己發明依據,自己促動、自己阻礙、自己誘惑自己以達到目的,閉合與自我指涉成為愛情的核心。
從整體上說,愛情的自由化對應於社會的結構性變遷。媒介之所以變得越來越自由,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現代社會複雜性越來越高。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環境,系統自身的複雜性也需要越來越高,否則在當代環境下,如果還依照從前那種父母之命的簡單方式,求偶者將無法找到合適伴侶。這就是說,在高風險、高度不確定的系統中,最好的穩定機制反而是風險和不確定本身,複雜性的自由互動才能防止系統崩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