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滿額折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讀三國,不過時。現代人的陰謀權謀算計手段,古人早就教會我們了!

真香啊!誰是有口皆碑的三國第一美男子?諸葛亮為何反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哪些人是被演義耽誤的三國人生勝利組?
愛演義也愛正史,評亂世亦品英雄。跟著知乎百萬粉絲超人氣作家,以獨到觀點,另眼讀三國!

三國正史人物,在《三國志》出場,到《三國演義》裡是一番模樣,再經由明清兩朝戲曲將許多人物臉譜化、偶像化、浪漫化而深入人心;及至當代的二次元文化,動漫、遊戲、卡牌、小說輪番創作,終於發展到了百花齊放的地步。然而三國歷史之所以能流傳千古,究其源頭,確實因為《三國演義》定本的人物們光輝萬丈;加上各色小說家和說書人鍾愛的改編,才得以在井水處皆聞其名。
中國知名文青作家張佳瑋在《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中,藉著絕倫妙筆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從君王、丞相、謀臣、名將到亂世,張佳瑋以新穎的觀點爬梳演義與正史中的諸多細節,將三國「異事」探出趣味和道理來。

作者簡介

張佳瑋
生於無錫,長居上海,現在巴黎,自由撰稿人。天涯造訪數破千萬,豆瓣著名文藝青年。在臺灣出版有《有人想自殺,就放他去菜市場》(東美)、《孤獨的人都要吃飽》(時報)、《唯我獨尊:科比布萊恩》(五南)等書。

前言(節錄)
本書並無談得上新知灼見之物。大概的內容,也無非是作者本人從一個《三國演義》愛好者向三國歷史愛好者過渡時,一點簡單的心得。
哪位問了:《三國演義》愛好者與三國歷史愛好者,不同嗎?
在民間認同裡,三國歷史,實在是中國歷史一段特別的存在。其他歷史傳奇,大多承史冊、搜故事、立人物而成。如霍去病橫絕大漠而壯年夭逝,楚霸王縱橫秦末而自決烏江,始皇帝掃清六合鞭撻宇內,高長恭勛高顏美而飲鴆自盡……這樣的傳奇,都是正史所載。
三國歷史之特殊處,大概便是因為本身太過傳奇,又加史料繁雜,於是陳壽《三國志》,加以裴松之之注解,又有《晉書》、《後漢書》為憑,更有《世說新語》等筆記傳說,宋話本,元雜劇,堪稱《三國演義》雛形的《全相三國志平話》,終於到了《三國演義》,就此幾乎永久性地改變了大眾對三國的印象。再明清兩朝戲劇,更是將許多人物的臉譜描就,輸進了大眾內心。
比如,諸葛亮在正史,實為苦心孤詣的賢相;《三國演義》將之鶴氅羽扇、能掐會算,魯迅先生所謂「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張飛在正史,實為愛敬君子不恤小人的猛將,對讀書人客客氣氣;《三國演義》卻永久地將一個大鬍子黑臉漢子形象給鎖定了。魯肅在正史,實為大局觀出眾、性格剛毅大膽的軍官;《三國演義》裡將他做成了一個寬厚到呆萌的君子,被諸葛亮來回涮。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目次

前言
亂世
個人奮鬥與歷史進程
官渡
美男子們
三國打仗,到底多少人
三國的都城
兄弟不能成兄弟
命運的玩笑

名將
單挑最強三人組
定軍山與夏侯淵
姜維死,漢亡
虛虛實實的猛將們
武聖關羽,威震華夏
于禁,一場大雨,三十年
張遼,八百破十萬
正史的呂布與流行文化裡的呂布,已經不是一個人了

丞相
如何描述諸葛亮
〈出師表〉,何等的好文章
為何不出子午谷
諸葛治蜀

君王
白帝託孤
劉備老來得子
劉備與高祖之風
孫權與東吳四都督
天下英雄,使君與操耳
像曹丕這麽沒譜的天子啊

謀臣
曹操與荀彧
世上的謀士
王朗王司徒,三國最大的人生贏家

書摘/試閱

三國打仗,到底多少人
羅貫中先生對整數似乎有執念。《三國演義》裡,動不動「起大軍二十萬、三十萬、四十萬」之類,湊夠整數比較有趣。
除此而外,他還愛虛張聲勢。官渡之戰,他吹說袁紹大軍七十萬,曹操七萬;赤壁之戰,吹說曹操大軍八十三萬;夷陵之戰,劉備大軍連營七十萬。類此種種,不勝枚舉。
然而歷史上呢?《三國志》說袁紹官渡時「簡精兵十萬」;赤壁時,一般公認曹軍二十餘萬;夷陵之戰,一般公認劉備軍馬四萬餘。畝產萬斤放衛星,羅貫中先生可以當之。
哪位說了:也不是吹牛啊,中國人是多啊。想想蘇軾在密州當市級幹部時,打一次獵,「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然而,徽宗大觀元年即西元一一○七年,蘇軾逝世六年後,有司統計各路給田牧馬之數:總計養馬一千八百匹。蘇軾這個牛,吹得略大了。
話說,古代打仗人數,究竟是個什麼規模呢?
歐洲人打仗,人數委實不多;而且打從波斯人跟希臘人打馬拉松之戰開始,歐洲人便覺得東方──波斯啦、匈奴啦、蒙古啦甚至俄羅斯啦──都是汪洋大海。西元前四八年波斯的薛西斯征討希臘,被譽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上下嘴皮子一劃拉,說波斯軍隊多達二六四一四一○人──你沒數錯,他就相信波斯人真有二百六十四萬開外呢,而希臘人覺得自己各同盟能躥出五萬已是大軍。實際上,到西元前四八年凱撒奠定霸業的法薩盧斯會戰,雙方對決也就是三萬對六萬之數──這麼點人,就決定了歐洲命運,多少有些小氣吧?還有更小的呢:西元十一世紀,決定英國歸屬的哈斯汀斯戰役,雙方八千對八千,也就是兩個小區居民到廣場對打的規模──確實也小家子氣了些。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痛快解氣、嚇得死歐洲人的數據。比如牧野之戰,周朝解決了商朝七十萬大軍;長平之戰,秦國連坑帶殺,幹掉了趙國四十五萬人;項羽破釜沉舟,五萬破了秦軍二十萬;三萬人奔襲彭城,破劉邦五十六萬;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苻堅九十七萬人土崩瓦解;隋煬帝東征高麗,帶去了一百一十三萬人──歐洲那些傳奇會戰,到此不免嚇得屁滾尿流。所以劉邦能吹韓信牛,「連軍百萬」,歐洲將帥連這個數字都不敢想像呢。
所以,真的是中國兵力特別多嗎?
也未必。這就得討論到兵力和制度了。
春秋戰國時,兵民一體。所以一般談論可用的兵力數字,其實就是適齡農民。史書上吹一次戰爭動用數十萬、百萬之眾,可是真上第一線肉搏的戰鬥人員,沒那麼多。
《戰國策》裡有這麼段:

趙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曰: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用眾者,使民不得耕作,糧食挽賃不可給也。

田單提到個細節:動員兵力多了,民不得耕作,糧食難以供給。糧食難以供給是理所當然,可是為什麼出了兵,民不得耕作?
因為戰國時,兵民一體啊。
長平之戰,趙國四十五萬人完蛋了。之後燕國企圖來打趙國時,理由: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舉兵擊趙。
那意思:趙國的壯年人都死在長平了,孤兒們還沒長大呢──不難推測,長平死的四十五萬人,可能不僅指趙國的成年軍隊,而是趙國可以拉壯丁的成年男性。
三國時,制度又不同。按東漢制度,開國後就罷郡國都尉,又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等於取消地方軍隊。
三國時為東漢末,軍閥許多靠部曲,相當多軍閥的私兵部曲,是兵農分離的──即,半專業軍人。
蜀漢滅亡時,劉禪給鄧艾報戶口:「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可見在三國,將士和人口是分開算的。
這就是戰國和三國的差異:戰國時一打仗,老百姓扔下鋤頭就去打了,真上第一線的,天曉得幾個人。所謂幾十萬大軍出陣,那是把拉板車送糧食的老鄉、立壁壘的民夫,都算在裡面了。
三國時,部曲軍隊也有屯墾的。但還是有相當部分是兵農分離。所以數字顯得少:但都是半專業的士兵啊。
然後,是組織方式不同。
如上所述,戰國之時,到了田單趙奢的時代,軍事家已經意識到兵力過多,可能會影響後勤。三國時對此則有警覺。曹操注孫子兵法,如是說:「欲戰必先算其費,務因糧於敵也。」
曹操早期作戰,經歷過許多次兵糧問題,兗州戰呂布、官渡戰袁紹,都在為糧食頭疼。後來諸葛亮北伐,也不只一次糧盡退軍。所以三國時,許多戰役雙方是有意識地為了經濟,控制軍力。
費禕在時,姜維每每出兵不過萬人。姜維能帶萬人以上北伐時,人都五十多歲了。打仗打到後來,就是打糧食。
自然,也有經濟本身的原因。
大家都說,漢武帝時,漢朝有三千萬人口,漢末三國,全國只有七百萬左右,太可怕了,都殺完了──其實也沒那麼誇張。雖然漢末的確「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但是瘟疫和戰爭死去的之外,還有流散人口。
諸葛亮曾經跟劉備說過這事:「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
結果是:「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荊州人其實不少,只是都不上戶口。
東漢末亂世,經濟生產和戶口普查都跟不上,所以出兵數字,相對也少了。
最後一點,兵力數字,有個吹牛問題。
《三國志.魏書.國淵傳》說:

國淵字子尼,太祖(曹操)征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田銀,蘇伯反河間。銀等既破……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

可見當時的破賊文書,都是以一當十地吹。國淵不吹牛,還被曹操問為什麼。所以三國兵力,有許多虛頭花帳,沒法太較真。
蜀漢滅亡時交帳簿,自稱全國兵力十萬二千,這算是官方數據,也許可靠一點。
所以,大致便是如此:

戰國時,全民皆兵,所動員的兵力數字,基本等於可徵發的壯丁,包括大批非戰鬥人員,所以顯得多,動不動幾十萬。

三國時期,至少還有部分是兵農分離的,所以史書上,兵力顯少。
戰國打仗,農民上陣,都影響農業生產了;三國時動員兵力,還計算著糧食來。戰國縱橫家吹牛沒邊,三國也習慣以一算十。大家一起吹,但戰國估計吹得更大些。
最後,三國是亂世,人口流散,拉壯丁困難。
所以了,《三國志》沒有《史記》裡,劉邦所謂五十六萬人東征項羽這種浩大的對決──因為動員方式、計算方式、時代背景,都不一樣啦,而且還得排除史書吹牛的因素呢。

定軍山與夏侯淵
一般認為,中國第一部電影,乃是北京豐泰照相館製作、京劇大宗師譚鑫培先生主演的《定軍山》,一九○五年播出。譚先生時當花甲,演了黃忠。大概劇情天下皆知:蜀漢老將黃忠、嚴顏二老出戰,打跑了曹家名將張郃,孔明用激將法,讓黃忠請纓攻打定軍山,最後斬了曹軍大將夏侯淵。這算是民間傳說版本的夏侯淵之死。
然而──
歷史上的夏侯淵之死,又不同些。
歷史上,定軍山之戰,在西元二一九年,是曹操劉備爭奪漢中戰役的一部分。曹家那邊的夏侯淵,不只是定軍山的負責人,也是漢中戰役的負責人,更可說是曹操西線第一領導人,死時是征西將軍。
當時征南將軍曹仁負責南線,在夏侯淵死後不久被關羽圍困在樊城。東線都督諸軍則是曹操第一親貴夏侯惇。
漢中又是什麼地方?若將古代中國看成棋盤,山河形勢,可以井字形分九塊。
左上角關中,右上角河北;左下角巴蜀,右下角江東。是四個角。適合割據一方。
上山西、下荊楚、左漢中、右山東,是四條邊,屬樞紐戰爭之地。
當時劉備占的是左下角的巴蜀和下邊的荊州,要奪下左邊的漢中,才能保證巴蜀的安全,並取得向西北與中原進軍的屏障。反過來,曹操一旦失了漢中,也是大麻煩。
故,夏侯淵在定軍山戰死,乃是以曹操手下三大方面軍的性命、漢中一個巨大地盤的得失為賭注的。
三國歷史上,親身戰死的武將,確實不少。顏良文醜、張郃郭援,等等。
但死在最前線的方面軍總司令呢?
三國歷史上,沒有比夏侯淵更大牌、干係更大的了。夏侯淵的死,定軍山一戰的敗北,也幾乎意味著劉備得到漢中,從此蜀漢保有漢中長達四十年以上,直到滅亡前夕。
所以,夏侯淵的死──
類似於關羽之死之比荊州歸吳,官渡之戰之比曹興袁衰,赤壁之戰奠定三分格局,是一方大事。三國歷史上,類似的「一個將領的死亡代表著一方區域歸屬」的,差不多就關羽和夏侯淵兩個人。
其歷史過程,當然也不像戲曲那麼簡單。
劉備用黃權之計,派遣黃忠、魏延、趙雲、劉封等,破巴東巴西,另派張飛與馬超攻武都。
曹家這邊,夏侯淵帶張郃、徐晃、曹洪、曹真等,分別迎擊。
請注意以下:劉備方面,除關羽鎮守荊州外,名將悉數到齊。
曹操方面,曹洪是未來的驃騎將軍,曹真是未來的大將軍,曹操的五子良將─張遼、于禁、樂進、張郃、徐晃──到了兩個,還不算未來的車騎將軍郭淮和未來的大司馬曹休。這對決陣容,堪稱鼎盛了!
曹洪破吳蘭,張飛馬超退走,同時劉備與夏侯淵對峙,陳式又被徐晃擊敗。劉備攻張郃不下,要援兵。諸葛亮在成都發援兵。當時的成都,其實很艱難,但楊洪勸諸葛亮,「若無漢中則無蜀」,拚了。
曹操到長安坐鎮遙控。夏侯淵與劉備相持近一年。劉備渡沔水,依定軍山立寨。夏侯淵與張郃來戰。雙方主帥靠近。
劉備夜燒曹軍鹿角。張郃守東,夏侯淵守南。劉備攻張郃,張郃不行了,夏侯淵分一半兵給張郃,自己還親自去補鹿角,加強防禦。劉備謀士法正看準時機,認為可以出擊,劉備讓黃忠擂鼓強攻,陣斬夏侯淵。
此後,漢中之戰之後又磨蹭了很久,但主動權就此歸劉備了。
歷史上,黃忠憑此一戰斬夏侯淵,直升到後將軍,與關、張、馬三人並列。功勞大到關羽都口出怨言了。
夏侯淵的分量,可以想見。
諸葛亮後來的〈後出師表〉,有說法認為是偽作,但裡面的事兒不假。稱頌劉備功績時,如是說:「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即,在當時看來,夏侯淵死,是堪與東連吳越、西取巴蜀這兩件事,在同一句話中並列的歷史事件。
聊聊夏侯淵。
曹操時期,諸將是分等級的。曹操本家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算是幾個方面將領,是司令。下面又有五子良將,即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又有李典、朱靈、呂虔、李通等諸將。
在所謂「諸夏侯曹」裡,夏侯淵的戰績很漂亮,只有曹仁可比。如果以足球打個比方,則夏侯淵是長途奔襲型前腰。
曹仁是善於突進又能防守的後腰。這倆都是教練兼隊員。
張遼是拖後前鋒。樂進是搶點型前鋒。于禁是沉穩型自由人。張郃是智慧型組織者。徐晃是不犯錯型中前衛,這五個都是純球員。
夏侯惇是俱樂部老闆的弟弟。曹洪是俱樂部老闆足球寶貝團負責人。夏侯淵擅長客場作戰,刷一些小聯賽球隊贏了許多球,最後跟強隊踢時輸了。
除了在漢中駐守外,夏侯淵在其他地方,都有功績:在廬江、在太原、在渭水、在安定,塞北江左,到處作戰。論其全面性,曹魏首屈一指。
最華麗的戰績,當然是鎮定西北。
好玩的是,夏侯淵死前死後,待遇完全不同。他平定西北時,曹操如是說:

宋建造為亂逆三十餘年,淵一舉滅之,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

──虎步關右,所向無前,我也不如你啊!曹操真會誇人。等夏侯淵一死,〈魏武軍策令〉又來了:

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鬥,賊遂繞出其後,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

──夏侯淵帶四百個兵去補離本營十五里的鹿角,被劉備那邊的人看見了,衝出來打,夏侯淵就帶四百兵跟對面打;劉備那邊的人抄他後路,把他弄掉了。夏侯淵本來不太會帶兵,軍中叫他「白地將軍」。一個元帥都不該親自出戰,何況去補鹿角?
話說,夏侯淵這人確實剽悍,有點虎。當年立大功,靠的是虎,行軍號稱「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速度快。最後戰死,也是因為虎。一個元帥級別,還衝在最前面。但曹操這評價前後不一,也真有趣:有功,便誇「所向無前」,死了,就說「不當親戰」。說來說去,都是為了士氣:褒揚有功的,貶責死了的,才能繼續打仗啊。
一個跟主題無關的傳說:譚鑫培先生唱《定軍山》,扮黃忠特別牛。余叔岩先生是他弟子。有一次,余先生伺候譚先生菸,就問師父,舞刀花怎麼能不撩到護背旗。
譚先生假裝沒聽見,不說。
過了會兒,譚先生忽然問:聽說你新得了荔枝味的鼻菸?
余先生多機靈啊,趕緊說,正預備獻給師父呢,回家取去。
回家拿了獻上了,還送了個鼻菸壺。
譚師父聞了鼻菸,好。心滿意足。
一會兒譚先生就說:剛才你說舞刀花是吧?我來教你,是這麼回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