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滿額折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中華名人小故事9:季羨林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概括介紹了中國文化大師季羨林的一生,由一個窮鄉小子,經歷幾番轉折:入讀清華、留學德國、執教北大,學術的階梯愈攀愈高,人生的磨難也相伴隨之,到八十歲後方真正大器晚成。他的一生充滿波折,然而對學術的追求卻從未停歇,是世所罕見的吐火羅文研究學者,也是中印歷史文化研究的劃時代巨擘。

目次

第一章 母親與農村少年
第二章 學海始航
第三章 乘風破浪
第四章 奠定基礎
第五章 清華歲月
第六章 恩師良師
第七章 負笈遊學
第八章 留德十年
第九章 北大執教
第十章 家中變故
第十一章 浩劫當中
第十二章 老知識分子的回歸與反思
第十三章 大器晚成

書摘/試閱

第十三章 大器晚成

如果用百米賽跑來比喻季羨林一生的學術研究歷程的話,那麼,從1992—2002年的10年,是他最後的衝刺階段。所以季羨林也說:「我的學術研究衝刺起點是在80歲以後。」在這10年裏,季羨林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學術著作:《糖史》《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和《中國佛教史.龜茲與焉耆的佛教》。這三部巨著的完成,了卻了季羨林平生的心願,也可以說給他60年來的學術研究工作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到了最後衝刺的10年,在學術研究方面,季羨林可謂厚積厚發,學術成果泉湧而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用10年的時間幹了幾十年的活,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糖史》。

《糖史》的寫作始於1981年,最終完成於1998年。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為國內編;第二編為國際編;第三編為結束語,合約83萬餘字。季羨林只是一個學者,於科學技術是門外漢,怎麼會想到寫這麼一部帶有濃重科學意味的學術著作呢?

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季羨林在德國學習梵文時就已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歐美許多語言中,「糖」這個詞,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其他語言也大同小異,不僅形式相仿,發音也相似,而且這些單詞都屬於外來語,來自同一個梵文字sarkara。這一現象說明歐美地區原本是沒有糖的,這一日用食品的原產地是印度。當時他並沒有想到寫《糖史》。真正讓他萌生寫一部《糖史》的念頭,則是在他得到了一張敦煌佛經殘卷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伯希和從敦煌藏經洞拿走了正面寫着佛經,背面寫着印度造糖法的一張殘卷。幾經周折,這張殘卷被季羨林得到了。敦煌殘卷多為佛經,像這樣有關科技的殘卷可謂鳳毛麟角,乃無價之寶。但對季羨林來說,這更是一個學術上難啃的硬核桃。要知道,從伯希和算起,已經有數不清的中外學者試圖想啃開這個硬核桃,卻都沒有成功。最終,季羨林這個耄耋之年的老人啃開了這個核桃。

關於「糖」的各種資料,零散地分佈於浩如煙海的各種典籍之中,只能採用最原始的方法,將書找出來,一行行、一字字地檢索。季羨林當時已八十高齡,雙眼還患有白內障,但他還是保持着嚴謹的學術作風。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他每天跑一趟北京大學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不輟,從浩瀚的卷帙中尋找有關糖的內容。這一工作直把季羨林累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可只要找到哪怕一條有用的材料,他都會欣喜如狂,如獲至寶,多日的疲憊勞累頓時忘了個精光。季羨林嘔心瀝血,冒着失明的危險寫成的《糖史》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因為這部書規模宏大,內容翔實,寫作中採用最嚴格的考證方法,「言必有據,無徵不信」,讀之必定受益匪淺。雖然前人也寫過《糖史》,但真正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寫《糖史》的,唯季羨林一人而已。

《糖史》寫作完成以後,季羨林又着手《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的寫作。

季羨林在吐火羅文的研究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當年他剛留學歸國時,因國內關於吐火羅文的資料稀少而一度放棄了對這一方面的研究。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當新疆博物館館長李遇春為他帶來了1975年出土的44張88頁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時,季羨林對吐火羅文的熱情被重新點燃了。

季羨林開始對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進行釋讀。這次,他把陣地從大圖書館移到了家裏。「運籌於斗室之中,決戰於幾張桌子之上。」對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進行釋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困難在於缺乏資料,而且多是國外的資料。沒有辦法,他只好向海外求援。現在雖然號稱信息時代,但是季羨林要的資料多是刁鑽古怪的東西,一時難以搜尋,只好耐着性子等待。等得不耐煩時,他的心裏經常像火燒油澆一樣,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聽天由命。

1983年,他開始斷斷續續地用中文或英文,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轉寫、翻譯和注釋。這一系列文章將吐火羅文的研究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引起了國際語言學界的轟動。1998年,一部完整的英譯本在德國出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大規模的吐火羅文作品的英譯本,在吐火羅文的研究領域起到了開山的作用。

在完成了《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後,他長吁了一口氣,本想休息一段時間,沒想到《中國佛教史》的寫作任務又找上門來。其中「新疆卷.龜茲與焉耆的佛教」,當時國內只有他一人能寫。季羨林推辭不了,只好又拿起筆來,繼續戰鬥下去。

耄耋之年的老人,卻「焚膏繼晷」地進行着學術研究的「衝刺」,完成了幾百萬字的重要學術著作,這無論是在中國學術史上,還是在世界學術史上,恐怕都是一個奇迹,不說絕無僅有,至少也是十分罕見的現象。從1978—2002年,在24年中,不計散文、雜文、序、跋、翻譯,專就學術著作而言,約略統計,季羨林撰寫了20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11部學術著作。這些論文和著作涵蓋的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吐火羅文、印度古代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亞佛教史、糖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看了上面廣博的內容,誰都會驚訝不已。憑一個人的智力和精力,在24年裏竟能寫出如此浩繁而艱深的學術著作,簡直是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何況,其內容又涉及古今中外的語言、文學、美學、宗教、文化交流,甚至科學技術,只可用一個「博」字來形容!誠如周一良先生在《〈季羨林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序》中所說:

羨林兄在十多個文化學術領域或層面的成就和乾隆皇帝號稱「十全武功」的軍事成就相比較,不是光怪陸離、豐富多彩得多麼?

在夜以繼日、馬不停蹄的學術研究中,季羨林漸漸總結了研究學問所要提倡的三個境界。他借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闡明自己的觀點:「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根據王國維描摹的這三個境界,季羨林自己的解釋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在秋天裏,夜裏吹起了風,碧綠的樹木都凋謝了。樹葉子一落,一切都顯得特別空闊。一個人登上高樓,看到一條漫長的路,一直引到天邊,不知道究竟有多長。王國維引用這幾句詞,形象地說明了一個人立志做一件事情時的情景。立志雖然已定,但是前路漫漫,還看不到甚麼具體的東西。

說明第二個境界的那幾句詞引用歐陽修的〈蝶戀花〉。王國維只是借用那兩句話說明:在工作進行中,一定要努力奮鬥,刻苦鑽研,日夜不停,堅持不懈,以致身體瘦弱,連衣裳的帶子都顯得鬆了。但是他(她)並不後悔,仍然是勇往直前,不顧自己的憔悴。

在三個境界中,這可以說是關鍵,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立志做一件事情以後,必須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成功。無論是對大自然的鬥爭中,還是在階級鬥爭中,都是十分艱巨的事情。就拿我們從事教育和科學研究工作的人來說吧,搞自然科學的,既要進行細緻深入的試驗,又要積累資料。搞社會科學的,必須積累極其豐富的資料,並加以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在工作中,會遇到層出不窮的意想不到的困難,我們一定要堅忍不拔,百折不回,決不容許有任何僥倖求成的想法,也不容徘徊猶豫。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

這治學的三個境界,季羨林本人都曾經歷過,也唯有如此,他才能寫出近百萬字的《糖史》,才能在學術高峯上留下獨具特色的足迹。這種對學術精益求精的獻身精神,非常值得後人追慕和學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