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滿額折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達賴喇嘛談心經【好讀大字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10 元
優惠價
90279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達賴喇嘛唯一開示
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
藏傳《心經》最權威注疏

以《心經》印證人生
用生活詮釋《心經》
幫助你去煩解憂
了解生命的真義

生活就是生存與死亡、快樂與痛苦、繫縛與解脫、生死和涅槃等彼此相依的過程,
煩惱源自內心升起的苦,但一切苦樂只是內在的經歷。
如果你常感到煩躁、充滿困惑,或是充滿強烈欲望或憤怒,
何妨跟著達賴喇嘛一起讀誦《心經》,深入思考,
讓生活充滿法的自在與禪的和諧,解決生命中的難題。

◎達賴喇嘛的《心經》智慧◎
★有意追求精神成長的我們,必須不斷地自我檢視,看看我們在每個時刻是如何生活的。
★因苦產生的各種情緒,源自對「我」的貪執,而把境界視為「我的」。
★煩惱升起時,立刻干擾我們的心念。真正的行者,在遭遇逆境時,都能像樹一般堅毅不拔。
★心的特質,能把聰明才智轉變成強大的積極力量,讓心更為寬廣,甚至當意外或災難發生時,我們才能不受影響、維持鎮定。
★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慈悲、寬恕、手足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我們外在與內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這些內在特質,才可能擁有真正而持久的平靜。

隨書附贈【靜心卡】:
心無罣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
《達賴喇嘛談心經》:隨時隨地修心自持,守護自己的本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
第14世達賴喇嘛,為西藏人民和藏傳佛教的精神和政治領袖,亦為全球崇敬之佛教大成就者。
本名丹增嘉措,1935年7月6日生於西藏安多的貧窮農家,兩歲時被認定為第13世達賴喇嘛轉世。1959年西藏局勢丕變,流亡至印度至今,並於印度北部的達蘭薩拉成立流亡政府。
精通西藏佛法中各派信仰,具各派傳承,亦十分尊敬其他宗教。長年主張以和平方式為西藏爭取宗教與文化自由,經常走訪世界各地,與各領域學者對話及合作。暢談慈悲、寬恕、跨信仰理解、尊重自然環境,以及世界和平等普世價值,廣獲各界敬重與肯定,於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07年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
五十多年來不辭辛勞,以溫和精煉的話語,將佛教教義遍傳世界,澤被眾生,著作已達五十餘部。

【譯者簡介】
鄭振煌 居士
1945年生於台南,台大外文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所長。
致力推展居士菩薩道及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長年於海內外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翻譯藏傳、南傳佛教英文書籍,也將漢傳佛教等典籍譯為英文,並曾為達賴喇嘛、顙東仁波切、一行禪師等大師擔任口譯。2007年創立社團法人中華維鬘學會,擔任理事長,於2013年卸任,任名譽理事長迄今。
主要譯作:《西藏生死書》《當修行者遇見大師》《達賴喇嘛談心經》《認識藏傳佛教》《心靈神醫》《菩提樹的心木》《聖道修行》等四十餘部。

【序言】
從僧人的低吟聲中觀照空性、克服煩惱
文/格西圖登金巴(藏傳佛教的佛學博士) 達賴喇嘛以大乘佛教聖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作為本書的基礎。傳統上,大乘佛教興盛於印度、中國、西藏、日本、韓國、蒙古、越南和中亞許多地區,包括現在的阿富汗。兩千多年的歲月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數百萬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任何人想要成就般若,都會不斷地背誦、研讀和禪觀此經。即使在今日的西藏寺院中,僧人仍以低沉的音調吟誦;在日本的禪寺以及中國、越南的寺院中,則各自配合著擊鼓聲和莊嚴的梵唄誦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為《心經》。數世紀以來,對於《心經》妙義的詮釋汗牛充棟。透過達賴喇嘛的開示,我們認識了佛教這個偉大的精神傳統對《心經》的詮釋。由於達賴喇嘛的旁徵博引,本書足以視為大乘佛法中心教義的全面介紹。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心經》屬於佛經中的般若部。大半生致力於翻譯般若經典為英文的歐洲學者愛德華.孔茲認為,《心經》應結集於西元前一百年至西元六百年之間。 般若經典探討般若空性的甚深智慧。然而,根據達賴喇嘛的開示和收於附錄的十五世紀西藏論師所述,我們發現《心經》內含漸修道的甚深密意,包括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究竟道)五道。再者,這些論著也呈現出利他發心如何達到利益所有眾生的佛果,這是《心經》隱意大乘菩薩道的基本動機。換言之,這些般若經典的中心思想即是悲智雙運。 《心經》的核心訊息是一連串的「否定語句」(遮詮),這可能會令對大乘佛教不熟悉的讀者感到困惑,但對許多人而言,卻是甚深靈感的來源。因此,要想解決這個困惑,就必須了解「否定語句」在般若經典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教一開始,就以解脫我們對「執著」的束縛為中心思想,特別是「法我執」和「人我執」。根據佛教,我們的苦源自於我們將諸法無常視為恆常,尤其是「人我執」的習氣。這種執取,造成我們與周遭人事物的不協調。由於此習氣深深根植在心中,唯有對「人我執」徹底解構,才能帶領我們達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心經》對萬法(特別是五蘊)自性的否定,不僅可視為佛教智慧的引申,同時也是這種智慧的最佳例子。這是《心經》在大乘佛教世界深獲尊敬的關鍵。 《心經》除了用來深觀空性外,也常常被唸誦,作為去除修行障礙的工具。例如,西藏傳統上都會在每次法會開始時唸誦此經。我記得一九七○年代初期,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薩拉舉辦法會,當時有僧俗二眾參與法王的開示。當大眾唸誦《心經》時,十幾歲的我總是抱持期待的心情聽聞其唸誦。他們唸誦:「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三句話並擊掌三次。我們認為是「障礙」的念頭,實際上悉源自於我執、我愛和我慢。藉由觀照萬法自性本空,可切除任何深植心中的煩惱基石。因此,從讀誦《心經》來觀照空性,被視為是克服煩惱的強又有力的方法。 今天,我非常榮幸地成為達賴喇嘛開示此佛教聖典的翻譯者。我得到非常珍貴的機會,得以領會《心經》的深層意義,並成為幫助他人的一分子,特別是世界上數百萬的佛教同道。還有許多重要功臣幫助本書順利完成。首先,我想對達賴喇嘛表達最深的崇敬,因為他是佛法要義的偉大典範。我要感謝護持大乘法脈基金會(FPMT),特別是它的精神領袖―尊貴的梭巴仁波切和他的藥師佛淨土中心,負責籌辦這次在加州山景城的開示。此次的開示紀錄成為本書的主要基礎,補充內容則來自達賴喇嘛在一九九八年的《心經》開示,那次是由賓州匹茲堡的三河佛法中心所主辦。我要感謝派區克‧朗柏列的整理,吉尼‧史密斯找出蔣央噶威洛追著述的西藏文本,以及在智慧出版社擔任編輯的大衛‧吉德斯壯和喬許‧巴托的幫助,讓本書清楚易讀。願以本書出版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解脫三界苦,共造人間淨土。

目次

【目次】
序 從僧人的低吟聲中觀照空性、克服煩惱 格西圖登金巴
第一篇.佛法概述
Chapter 1 追求內在成長 Chapter 2 佛教的基礎 佛教的特質 佛陀 初轉法輪 十二緣起 煩惱 苦因的息滅 Chapter 3 大乘 大乘佛法 龍樹與大乘 大乘的起源 Chapter 4 從苦中解脫 苦與慈悲 整合所有教法 第二篇.心經
《心經》的經文 Chapter 5 序分 大般若經 經題與皈敬文 教法的起源 空與色 Chapter 6 入菩薩道 觀自在菩薩 善男子與善女人 佛性 諸法實相 Chapter 7 無我觀 勝義菩提心 無我觀 四法印 Chapter 8 空性的詮釋 二無我 唯識說 了義與不了義 中觀說 兩種中觀學派 空性與緣起 Chapter 9 發展無倒正見 遮無自性 了解二諦 詮釋的傳統 空性與「八不」 Chapter 10 證果
一切法空 涅槃 般若波羅蜜多心咒 《心經》的隱義 迴向
第三篇.菩薩道
Chapter 11 生起菩提心
漸修道 七重因果 自他平等與自他交換 自利與利他的抉擇 施受法 生起菩提心 後記 為了給下一代更公正、祥和的世界
附錄1 《般若心經釋:善明句義》
附錄2 今日世界的宗教 多樣教法和路徑 保留原有的傳統 分享彼此的傳統 取法其他的傳統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追求內在成長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從我們甫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一步步地邁向死亡的終點。這是人類的本質,也是宇宙的自然現象。有意追求精神成長的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檢視,看看我們在每個時刻是如何生活的。以我為例,我早已度過了大半生,儘管我是個不精進的佛教徒,但是我知道自己在每一年都有所成長,尤其當我試著成為釋迦牟尼佛的真正追隨者和優秀的佛教僧侶。當然,即使是佛教僧侶,在生活和修行上也會犯錯,但我認為自己已對於我們共有的這個世界做了或多或少的貢獻,特別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保存。 由精神觀點來看,我們不該讓自己太容易滿足,因為我們的精神潛力其實是無限的。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無限發展,並且證得佛果。儘管我們現在擁有的心充滿了無明和痛苦,但最終都可以轉變為開悟者佛陀的心。當我們談到物質時,尋求知足與否的問題才有意義。但是,既然我們的精神潛能是無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我們就必須盡力善用有限的此生和難得的人身。 從身為人類來說,我們都是一樣的。就此層面來看,我們都不是陌生人,彼此間也沒有任何根本上的差異。你感受到許多情緒,其中有些會幫助你,有些則會困擾你。對我來說也是如此。所以,在我們不斷改變的經驗當中,會一直出現生氣、嫉妒、愛和恐懼等不同情緒;你體驗到許多想法,你能夠分析、研究生命中的長期和短期展望。我也是如此。我們不斷經驗著見、聞、嗅、嚐、觸、覺,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同樣有這些意識作用。 當然我們也可以找出人與人的差異之處,因為我們各自有著獨立的「個人經驗」。例如你可能對電腦很在行,但我不行。同樣的,由於我不曾接受某領域學問的訓練,可能因此在理解某些事物上出現極大困難,但對你來說卻是輕而易舉。然而在「個人經驗」中,這些差異是微乎其微的。你我對世界、實相、宗教的看法或許不同,甚至即使在信念、信仰傳統相同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仍有各式各樣的不同。 但也正因我們是人類社會的一分子,在這些信念上的不同就像經驗中的種種差異,是微不足道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思考、感覺和認知,和所有人一樣住在這個地球上。 我也認為有部分的人類經驗是共通的。例如,有人對你微笑,你會感到快樂;同樣的道理,當你對我微笑時,我也會很快樂。你我都在尋求我們認為有益的事,同時避免可能有害的事。這是基本的人性。 在物質世界中,我們清楚知道什麼對我們是有益或有害的。然後,根據自己的分析和知識,試著創造幸福、成功的人生。這種人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同樣地,在我們的眾多思想和情緒中,我們需要謹慎判斷,以發展出能分辨有益或有害的清明覺知。所以,我們必須增長帶來快樂的積極心念,減少帶來傷害的負面心念。在這當中,對自我內在的清楚認知是最為關鍵的。 既然快樂無法透過物質條件達成,我們需要其他方法實現願望。世界上的一切宗教都提供實現願望的方法,但我也相信,不一定要憑藉宗教或信念就能發展這些方法。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具有龐大潛力去學習運用這股潛力。在今日,甚至在現代科學中,我們越來越了解身心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的心態如何影響健康和幸福。 當人們在尋找快樂和克服痛苦時,擁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聰明才智。聰明才智幫助我們找到快樂、免除痛苦,卻也製造問題。例如我們運用聰明才智建造房子並生產食物,卻也因此感到焦慮和恐懼。聰明才智讓我們有記憶過去的能力,進而形成未來的願景,所以我們無法單靠物質享受來排除不快樂。也就是說,由聰明才智所引發的不快樂,僅能從聰明才智本身來改善。因此,合理地運用我們的聰明才智是很重要的。 我們必須將聰明才智結合溫暖開放的心,在理性之中注入慈悲、關懷和分享。心的特質,能把聰明才智轉變成強大的積極力量,讓心更為寬廣,甚至當意外發生時,我們才能不受影響、維持鎮定;我們才能不僅僅考慮到自己,而更能關懷他人的福祉。 身而為人,我們天生是群居的動物。我們的快樂、甚至生存,都仰賴人與人的合作。所以,當正面的情緒引導聰明才智時,聰明才智將具有建設性。溫暖慈悲的心是讓內心平靜的基礎,若非如此,心就會常常處於不舒服、不自在的狀態。 生氣與仇恨會破壞我們內心的平靜。慈悲、寬恕、情誼、知足和自律則是我們內在與外在平靜的基礎。唯有強化這些特質,才可能擁有真正而持久的平靜,這就是我所謂的內在成長,我有時也會說成內在裁軍。在現代社會的所有面向中,從家庭、社會到政治,內在裁軍正是如今人們最需要的。
空與色
覺悟圓滿的佛陀,超越所有的限制和煩惱,圓滿了所有層次的成就,本身就是般若波羅蜜的示現。般若波羅蜜,具體表現在滅諦(止苦) 和道諦(將苦因中止)。 既然我們禮敬、欽佩法的果實―一種圓證的果位,那麼也應該禮敬、欽佩生起果位的因緣。此種因緣是深廣且絕待的,如同前文所述的三種成就,或是簡單且世俗的,例如佛陀循序漸進教授《般若波羅蜜多經》一般。同樣的,我們常常在經文中看到佛陀在開始傳授教法前,數個佛學院僧眾手持黃色袈裟,並將之堆疊為佛陀的法座。這並不是對上師的個人禮敬,而是禮敬上師所代表的教法。了解這點的差異是很重要的。 在西藏的傳統中,傳授教法時,通常習慣讓上師坐在法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法座上的人就是神聖或尊貴的,而是對於上師所應給予的讚美和禮敬。因此,上師上座前會對法座三拜。當上師登上法座時,就會讀〈緣起頌〉。這個傳統有兩個主要作用:一是提醒上師與大眾應禮敬教法;二是去除說法者的我慢。而且,法座和所有儀軌旨在提醒上師,傳授教法時必須遠離世俗動機的染汙。 我慢是非常危險的。不幸的,在西藏有時會出現喇嘛彼此間爭奪更高的法座。這在西藏稱為「法座症候群」。第五世達賴喇嘛於自傳中提到,傳法時主法單位察覺了這個現象,而將喇嘛的法座布置成相同高度。然而,有些伶俐的喇嘛侍者會迅速將石板放在法座坐墊下,致使坐墊數量雖相同,但某些喇嘛的法座依舊比其他人來得高。 某些人對於法的真義無知,就以此種愚蠢的判斷來衡量喇嘛的修習層次。除了以法座高低判斷喇嘛的重要性,人們也會以喇嘛車隊中馬匹的多寡來衡量。結論是:馬匹越多,喇嘛的修行成就越高。儘管人們知道一些大土匪隊伍中的馬匹也不少。 顯然判斷具格上師的條件是:佛法知識、修行和證悟,而非建立於外在因素上。如果回顧西藏佛教史,可以發現許多真正偉大的大師都是樸實無華的:密勒日巴身無長物、貌似乞丐;噶當派大師仲敦巴狀似平凡流浪漢;二十世紀的大圓滿大師巴楚仁波切,其外表看來毫不起眼,像個雲遊四海的流浪者。 對喇嘛法帽的重視,是另一個錯誤的例子。你可能聽過所謂的黃帽或紅帽派。如果我們回頭看釋迦牟尼佛,祂當然不戴任何帽子。然而,西藏唐卡中的印度佛教大師龍樹和無著卻戴有法帽,這可能不合史實。事實上,由於西藏氣候酷寒,穿戴法帽確是合乎情理,尤其對童山濯濯的上師來說,戴帽子是非常實用的。只不過西藏人因此過猶不及,在帽子的形式和大小上大費周章,導致一些派別竟然是以帽子來區分。我認為這是不幸的。 我們應當重視的是,採擷佛陀教法的精義,並了解如那爛陀寺諸印度大師的教法。評判任何教法是否為真正佛法,其標準在於能否讓我們離苦得樂。最重要的是一位上師的聞、思、修應合乎釋尊及印度大師的教法。儘管外部的儀式(例如擊鼓、玩鐃鈸、穿戴華麗服飾和表演金剛舞)在精神生活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我們必須知道何者才是最為重要的。 特別是在佛教傳入西方時,這點尤為重要。如果我們喪失了佛法的精義,就會造成危險,讓西方佛教徒接受錯誤的西藏佛教文化―外在的形式和器物,而非內在的智慧。遺憾的是,某些徵兆顯示這種現象可能已經發生,因為有部分人士以上師自居,並穿著奇異的服裝。 我再舉另一個例子。 我近期訪問德國時,接待的人在我下榻的飯店布置了一張唐卡。唐卡上的主尊是觀世音菩薩,其下方繪有小小的喇嘛。當然,如果喇嘛正對著觀世音菩薩獻曼達或禪觀,在一張觀世音菩薩唐卡的下方繪有喇嘛是適當的;但是並非如此,唐卡上的喇嘛正在打鼓和玩鐃鈸,旁邊還有一只在家眾手持法會用的甘露壺(這種壺通常是用在護法神的薈供上)。這完全不合宜!因為西藏佛教的護法神常常是為了滿足人民的世俗願望,而非精神願望。我後來發現這位畫家是西方人。他也許一直在憑想像模仿西藏佛教徒的外貌,又或許他想像觀世音菩薩就是某種護法神。總之,他顯然從未掌握形式背後的隱義。 這種錯誤並不限於西方。舉例來說,當我們走進典型的西藏寺院,大殿中央應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對佛教徒來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導師,教導我們開悟之道,因此可能的話,應完全依止釋迦牟尼佛。假如我們出現恐懼,例如恐懼惡業的結果,這些恐懼應出自於對佛及教法的尊敬。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人們只是在寺院中匆匆禮敬佛陀,用頭觸碰佛像,卻在寺院角落旁一個小而昏暗的護法殿逗留不去。 每間寺院都有專屬的憤怒相金剛護法。當西藏人走進護法殿時,他們會敬畏地輕聲細語和禮拜。假如他們有任何的供養,對象通常是護法神,而非大殿的佛。護法殿通常由一位僧人負責獻供,包括酥油茶和青稞酒。聽說西藏有名僧人的主要工作是不停獻供。僧人原為禿頭,後來開始長出頭髮。有人問他:「你怎麼會長出頭髮?」僧人答稱:「我也不知道。但是每次獻供,我都將剩下的酥油茶和青稞酒擦在頭上。」這對於童山濯濯的人來說,或許是個解決之道。 自視為佛弟子的我們,包括我自己,也必須不斷地自我審視,反觀我們的動機,保持救度眾生離苦的誓願。這對扮演西藏政教領袖的我是個特別挑戰。儘管政教合一在過去能利益西藏,但制度上的缺失卻也帶來了大量的錯誤行為和痛苦。即使以我來說,登上法座開示時,我慢鮮少生起,但如果我不觀照念頭的話,我慢隨時可能悄然生起。一如當某人恭維我的開示時,我會覺得喜悅;但若遇到批評時,就會感到沮喪。這就是易受世間毀譽所左右。為了確保修行是如法的,行者必須不受八風1所動搖。 坐在法座同時掌握政教力量是相當誘人的。上師不能不戒慎恐懼!我們必須記住,佛陀毫無世俗權威的典範,以及剛進入《心經》時的「薄伽梵入觀照深妙品三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9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