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一生成佛之道
商品資訊
ISBN13:9781647841065
出版社:漢世紀數位文化EHGBooks
作者:蔡武陽
出版日:2021/09/01
裝訂:平裝
規格:22.8cm*15.2cm (高/寬)
定價
:NT$ 650 元優惠價
:79 折 514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簡介●
關於修行見性,有頓悟與漸修,即所謂“宗門”與“教下”。教下是指佛講經說法,包括佛陀49年裡所教導的修證法門,以及歷代祖師所講的經、律、論。宗門始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中國禪宗初祖為菩提達磨,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佛佛道同,條條道路通羅馬,重點是必須先悟明正道,才不會走錯路或邪路,虛耗寶貴的生命。翻開佛經,名相術語就是第一道關卡,當你正望洋興嘆,心生卻畏之時,作者蔡武陽博士多年精研《華嚴經》諸法實相,融會貫通宗門教下,曾提及:禪宗有兩本以淺顯白話文闡說“傳心法門”,一本是《六祖壇經》,另一本是黃蘗希運禪師(Huang Po)所著的《傳心法要.鍾陵錄》,只要能看懂其中一本的真實義,就可頓悟。走對了修道之路,悟後起修,終能回歸自性,登堂入室,歸家穩坐,作自性佛。
大衛.霍金斯(David Hawkins)的意識階層校準,將黃蘗校準為960,遠超過菩提達摩(795)、法華經及心經(780)、老子(610)。若想深入瞭解,須打開這些法寶,隨文入觀。成佛之道,如同登摩天大樓,停在第50層樓的人,不知第100樓的境界,也看不到它的風光,甚至不知它的存在。只有當你認清目標方向,一步一步實實在在,依照標示往上爬,達到了,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蔡博士送給初學者的一句話。「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心裡頭澄清無波,就能用心如鏡,對境界「靈明洞徹」,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作者一再的叮嚀。「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不論修行人認為自己境界有多高,作者仍要提醒你,「無修、無證、無得」才是真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打開第一頁,到闔上最後一頁,你將發現,你的人生正在改變,因為此刻的你,正走在覺醒之路。修行路上少行人,不論多少人,這本《悟一生成佛之道》告訴你,你不會孤獨!
●自序●
我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造業受報,從無始劫來迷失本來面目,認妄作真、妄起貪嗔。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卻苦無其門。千經萬論無不圍繞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眾生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金剛經》此句甚深奧義,簡言之,即指世出世間唯有「自性清淨圓明體」是真實無虛之一合相。而世間一切,所謂一合相,皆眾緣和合而成、均為方便假言說,都是虛幻不實之假相。依佛法真諦而言,一合相無形無相、遍虛空法界,是宇宙森羅萬象的本體,是人人本具的真我、自性、佛性。本體是一體、一合相,所顯現的宇宙中的森羅萬象也是一體,一念海印頓現。一合相如虛空不可執持、不可得、不可貪著,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思議。
助眾生一生成佛的法門稱為「一乘法」,助眾生修行成菩薩的是「大乘法」,助眾生修行證阿羅漢果的叫「小乘法」。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希求佛果,聞法音已,發菩提心,此是佛乘。
甚多大乘佛經皆佛滅後,由證道法身菩薩所作。諸法實相,唯證乃知;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所見皆同。凡證道法身菩薩所說,皆是佛說(莫不從此法界流,莫不還歸此法界),都能與吾人真性相應共鳴。真經可真修實證,並非純理論;凡能從經中受益、提高靈性、增長智慧德能,入三摩地、圓光普照,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即是真經。
《楞嚴經》涉及大乘佛教思想範圍相當廣泛,涵蓋《般若經》諸法性空思想、《華嚴經》事事無礙一真法界思想、《法華經》諸法實相及開權顯實思想、《涅槃經》佛性說,以及正修三摩地。二十五圓通教我們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等25種修行法門,門門皆可證道,一門深入、證悟之後,門門均可圓滿通達,一通百通、一悟千悟,永不退失。
楞嚴經所說圓融包含,深顯「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物一體、不可分割,法法圓融通達、互融互通。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一乘佛經一再強調,眾生最大之誤解在於認為智慧是由人生經驗中獲得。智慧是自性本具,非由多聞多讀多記而得。智慧是因定生慧,但因眾生被心意識之妄想分別執著所障礙,以致於真如智慧無以顯現。因此,行者須藉由禪定,破除障礙,回復自性清淨心。定功愈深,智慧就愈深愈廣。當修至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如鏡時,雖然無思無念無住,但對境看得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如大海澄清無波,萬相頓現。
六祖惠能見性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若能悟此自性性德,即是見性。然而,《楞嚴經》亦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若非如六祖之上上根器者,難以因開悟而頓時完全消除,行者仍須時時收攝六根,漸漸熏修,方能達到究竟成佛。
宗門始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成佛。修習禪定之目在於求取覺悟,禪宗認為諸佛所說妙理須離言親證。然而禪門“不立文字”並非全然摒除一切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亦可作為悟道的工具,如同“指月之標”、“渡河之筏”,在指點學佛者開悟過程中,經教文字自有其啟發曉喻的功用。
「無修、無證、無得」乃理邊事,亦為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而無修」,本來空寂,故云「無得」;證至極地,佛亦不立,故云「無證」。當妄習未除,仍攀緣執著、流轉生死時,又非不眾生,故須念念熏修、心心覺照;大悟後,於惡斷無斷惡想,於善修亦無善念想,內心裡一念不生,就登堂入室、歸家穩坐,所謂「絕學無為閒道人」方是無修無證無得好時節。
蔡武陽
關於修行見性,有頓悟與漸修,即所謂“宗門”與“教下”。教下是指佛講經說法,包括佛陀49年裡所教導的修證法門,以及歷代祖師所講的經、律、論。宗門始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中國禪宗初祖為菩提達磨,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佛佛道同,條條道路通羅馬,重點是必須先悟明正道,才不會走錯路或邪路,虛耗寶貴的生命。翻開佛經,名相術語就是第一道關卡,當你正望洋興嘆,心生卻畏之時,作者蔡武陽博士多年精研《華嚴經》諸法實相,融會貫通宗門教下,曾提及:禪宗有兩本以淺顯白話文闡說“傳心法門”,一本是《六祖壇經》,另一本是黃蘗希運禪師(Huang Po)所著的《傳心法要.鍾陵錄》,只要能看懂其中一本的真實義,就可頓悟。走對了修道之路,悟後起修,終能回歸自性,登堂入室,歸家穩坐,作自性佛。
大衛.霍金斯(David Hawkins)的意識階層校準,將黃蘗校準為960,遠超過菩提達摩(795)、法華經及心經(780)、老子(610)。若想深入瞭解,須打開這些法寶,隨文入觀。成佛之道,如同登摩天大樓,停在第50層樓的人,不知第100樓的境界,也看不到它的風光,甚至不知它的存在。只有當你認清目標方向,一步一步實實在在,依照標示往上爬,達到了,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蔡博士送給初學者的一句話。「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心裡頭澄清無波,就能用心如鏡,對境界「靈明洞徹」,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作者一再的叮嚀。「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不論修行人認為自己境界有多高,作者仍要提醒你,「無修、無證、無得」才是真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打開第一頁,到闔上最後一頁,你將發現,你的人生正在改變,因為此刻的你,正走在覺醒之路。修行路上少行人,不論多少人,這本《悟一生成佛之道》告訴你,你不會孤獨!
●自序●
我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造業受報,從無始劫來迷失本來面目,認妄作真、妄起貪嗔。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卻苦無其門。千經萬論無不圍繞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眾生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金剛經》此句甚深奧義,簡言之,即指世出世間唯有「自性清淨圓明體」是真實無虛之一合相。而世間一切,所謂一合相,皆眾緣和合而成、均為方便假言說,都是虛幻不實之假相。依佛法真諦而言,一合相無形無相、遍虛空法界,是宇宙森羅萬象的本體,是人人本具的真我、自性、佛性。本體是一體、一合相,所顯現的宇宙中的森羅萬象也是一體,一念海印頓現。一合相如虛空不可執持、不可得、不可貪著,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思議。
助眾生一生成佛的法門稱為「一乘法」,助眾生修行成菩薩的是「大乘法」,助眾生修行證阿羅漢果的叫「小乘法」。若有眾生信解廣大、諸根猛利,宿種善根、希求佛果,聞法音已,發菩提心,此是佛乘。
甚多大乘佛經皆佛滅後,由證道法身菩薩所作。諸法實相,唯證乃知;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所見皆同。凡證道法身菩薩所說,皆是佛說(莫不從此法界流,莫不還歸此法界),都能與吾人真性相應共鳴。真經可真修實證,並非純理論;凡能從經中受益、提高靈性、增長智慧德能,入三摩地、圓光普照,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即是真經。
《楞嚴經》涉及大乘佛教思想範圍相當廣泛,涵蓋《般若經》諸法性空思想、《華嚴經》事事無礙一真法界思想、《法華經》諸法實相及開權顯實思想、《涅槃經》佛性說,以及正修三摩地。二十五圓通教我們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等25種修行法門,門門皆可證道,一門深入、證悟之後,門門均可圓滿通達,一通百通、一悟千悟,永不退失。
楞嚴經所說圓融包含,深顯「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物一體、不可分割,法法圓融通達、互融互通。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一乘佛經一再強調,眾生最大之誤解在於認為智慧是由人生經驗中獲得。智慧是自性本具,非由多聞多讀多記而得。智慧是因定生慧,但因眾生被心意識之妄想分別執著所障礙,以致於真如智慧無以顯現。因此,行者須藉由禪定,破除障礙,回復自性清淨心。定功愈深,智慧就愈深愈廣。當修至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如鏡時,雖然無思無念無住,但對境看得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如大海澄清無波,萬相頓現。
六祖惠能見性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若能悟此自性性德,即是見性。然而,《楞嚴經》亦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若非如六祖之上上根器者,難以因開悟而頓時完全消除,行者仍須時時收攝六根,漸漸熏修,方能達到究竟成佛。
宗門始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性成佛。修習禪定之目在於求取覺悟,禪宗認為諸佛所說妙理須離言親證。然而禪門“不立文字”並非全然摒除一切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亦可作為悟道的工具,如同“指月之標”、“渡河之筏”,在指點學佛者開悟過程中,經教文字自有其啟發曉喻的功用。
「無修、無證、無得」乃理邊事,亦為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修而無修」,本來空寂,故云「無得」;證至極地,佛亦不立,故云「無證」。當妄習未除,仍攀緣執著、流轉生死時,又非不眾生,故須念念熏修、心心覺照;大悟後,於惡斷無斷惡想,於善修亦無善念想,內心裡一念不生,就登堂入室、歸家穩坐,所謂「絕學無為閒道人」方是無修無證無得好時節。
蔡武陽
作者簡介
作者蔡武陽博士,台大物理系第一名畢業,獲哈佛大學優渥獎學金,師從物理大師諾貝爾獎得主J. Schwinger攻讀理論物理,一生專研量子力學、高能物理及天文物理等,曾任大學教授並在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工作近20年。
蔡博士早期論文,大多與量子電磁場論(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有關,其中有兩篇是關於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的計算,當時他並不知其重要性,直到退休後圓悟《華嚴》方知,原來它與宇宙大爆炸的關聯,以及它是解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中的“剎那生滅、真空妙有”的最佳例證。
身為科學家的蔡博士,退而不休,潛心精研《華嚴》諸法實相,深入一乘佛法,禪教雙修,並佐以科學專長,一以貫之。因心繫故國,建置了「信堅園地」網路道場(https://www.worldofmastermind.com)分享所學,以文會友,以靈修訪明師,以道會仙,以佛法同參一真法界。
蔡博士多年來精進不懈,除以唐朝清涼國師、李通玄長者為師之外,亦熟稔古今諸多法師論述,為續佛慧命,於「信堅園地」和盤托出所解所悟,並不辭辛勞,逐一答覆網友提問,隨緣度眾,直至2019年8月6日安詳離世前二日,仍撰寫長文悉心為網友解說佛法,竭盡心力,不捨一人!
蔡博士身後,留下四百多篇文章,內容包括四書五經、老莊之道、靈界實相、華嚴經、成佛法門,以及物理、衛星、科學、量子力學、統一場論、宇宙起源、銀河衛星及全息宇宙等科普簡介。此外,多才多藝的蔡博士,為回饋社會、以方便法接眾度世,文章談古論今,內容涵蓋氣功打坐、修心養性,以及如何過有意義的人生,文字深入淺出,清新雋永。
蔡博士智慧的結晶,已擷取精華中的精華,編印成套,遺愛人間:《悟一生成佛之道》、《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靈修路上看莊子》。
蔡博士早期論文,大多與量子電磁場論(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有關,其中有兩篇是關於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的計算,當時他並不知其重要性,直到退休後圓悟《華嚴》方知,原來它與宇宙大爆炸的關聯,以及它是解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中的“剎那生滅、真空妙有”的最佳例證。
身為科學家的蔡博士,退而不休,潛心精研《華嚴》諸法實相,深入一乘佛法,禪教雙修,並佐以科學專長,一以貫之。因心繫故國,建置了「信堅園地」網路道場(https://www.worldofmastermind.com)分享所學,以文會友,以靈修訪明師,以道會仙,以佛法同參一真法界。
蔡博士多年來精進不懈,除以唐朝清涼國師、李通玄長者為師之外,亦熟稔古今諸多法師論述,為續佛慧命,於「信堅園地」和盤托出所解所悟,並不辭辛勞,逐一答覆網友提問,隨緣度眾,直至2019年8月6日安詳離世前二日,仍撰寫長文悉心為網友解說佛法,竭盡心力,不捨一人!
蔡博士身後,留下四百多篇文章,內容包括四書五經、老莊之道、靈界實相、華嚴經、成佛法門,以及物理、衛星、科學、量子力學、統一場論、宇宙起源、銀河衛星及全息宇宙等科普簡介。此外,多才多藝的蔡博士,為回饋社會、以方便法接眾度世,文章談古論今,內容涵蓋氣功打坐、修心養性,以及如何過有意義的人生,文字深入淺出,清新雋永。
蔡博士智慧的結晶,已擷取精華中的精華,編印成套,遺愛人間:《悟一生成佛之道》、《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靈修路上看莊子》。
目次
第1章 一生成佛修證法門
第2章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證法門
第3章 《心經》般若修證法門
第4章 《金剛經》“一合相”真諦解說 及 科學例證
第5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一)本經來源、重要性及內容簡介
第6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二)六塵圓通
第7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三)五根圓通
第8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四)六識圓通
第9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五)七大圓通
第10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七)文殊揀擇耳根圓通
第11章 《菜根譚》精華淺釋(一)
第12章 《菜根譚》精華淺釋(二)
第13章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1-20)
第14章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21-40)
第15章 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精華解說
第16章 略論“平常心是道”的真義
第2章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證法門
第3章 《心經》般若修證法門
第4章 《金剛經》“一合相”真諦解說 及 科學例證
第5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一)本經來源、重要性及內容簡介
第6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二)六塵圓通
第7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三)五根圓通
第8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四)六識圓通
第9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五)七大圓通
第10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七)文殊揀擇耳根圓通
第11章 《菜根譚》精華淺釋(一)
第12章 《菜根譚》精華淺釋(二)
第13章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1-20)
第14章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21-40)
第15章 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精華解說
第16章 略論“平常心是道”的真義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