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明宮大太監的逆襲
滿額折

明宮大太監的逆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20 元
優惠價
90288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封面文案】
明朝的那些九千歲
揭開大太監干預朝政的序幕!

是皇室萎靡不振?還是太監們各個陰險狡詐?
那些功勳滿身的封疆大吏及目無王法的王公大臣,正在蠢蠢欲動……
【內容簡介】
這不只是一本大明皇朝的宦官史、更是一本人性醜陋大全,讓你看盡宮廷內的陰暗面!

▎最極權:史上第一個皇室特務機關
東廠,成立於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後,由太監親自掌權,明明目的是「緝奸」,為何會從反貪腐機構走向人人聞風色變的暴力衙門?

▎最貪婪:褻瀆天朝皇威博得「天下巨貪」的太監
永樂皇帝派出的使團風風光光出使朝鮮促進外交,卻仗著御前紅人的地位公然向藩屬國獅子大開口,竟如此滅損大明國威公然地索賄?

▎最奸險:趙高「指鹿為馬」的明朝版
一場歡慶端午佳節的「射柳」活動,卻隱藏著一場暗潮洶湧的政治風暴!

▎最蠱惑:盛世皇朝差點毀在嘴上功夫
仰賴三寸不爛之舌,煽動明英宗御駕親征,演變成一齣天子落難當俘虜的鬧劇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胡丹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明、清史及歷史文化傳播。長期活躍在中國史研究一線,同時致力於歷史文化的普及工作。所著「明宮揭祕」系列白話歷史作品,在天涯論壇的「煮酒論史」版發表後,立即以其紮實的史學功底、犀利幽默的筆法、豐富的想像力、厚重的歷史感和隨處綻發的新見吸引了大量讀者。作者亦被多家媒體譽為令人期待的新銳歷史作家。著有《大明後宮有戰事》、《明代宦官史料長編》、《朱家非比尋常的日常》等書。

前 言
本書是我的「明宮揭祕」系列的第三部。第一部《大明王朝家裡事兒》,第二部《大明後宮有戰事》,分別寫明宮的父子兄弟與后妃皇親,我戲稱之為明代宮廷史的「男版」與「女版」,而這一部寫的是大明王朝的家奴宦官,下面該稱什麼呢?我說不出。
這是一個玩笑。想來看官都能理解,因為一說起閹宦,大家都有類似的反應。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的是明代宦官制度,很快名聲在外,後來我碰到的學界同仁,多盈盈捧手,客敘而笑:「胡兄是做宦官的,久仰久仰。」在當代學科體制下,研究歷史,多攻一段,如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我在研究生階段專攻明史和制度史,習稱「做明史」、「做制度史」,我博士論文的題目是宦官制度,自然是「做宦官」了。人家「久仰」,本是好事,可為何含詭譎之笑呢?我不便深想,唯支吾應之。
如今做了一篇大題目,欲揭祕明宮之事,寫了主子(帝后),再寫家奴(宦官),亦是題中應有之意。這樣,在完成博士論文數年之後,竟然又一次「做起了宦官」。
大家笑宦官,乃至連累「做宦官的」,可見人們對宦官自有一種特定的情愫,準確說,是鄙夷之情。宦官出場,就是丑角兒,鼻眼間那白撲撲一團還未擠出,戲園裡已忍不住滿場噴笑。這也難怪,閹人是畸形之人,宦官是畸形的群體,他們高高在上,離每個朝代的核心最近,許多時候權勢烜赫,可是呢,猛一抖,襠下卻少一物,大大敗興!前清某太監說,做太監的,都是苦人,正得其情!財富可以散而復聚,那話兒卻失不可再生。偏偏那東西不像手腳,殘疾了,只需奮發,總還有一種志氣令人尊敬;那東西丟了,雄不為雄,雌不為雌,老生掉了鬍鬚,還露出一股陰陽怪氣之態,豈不令人恥笑?
對此,司馬遷有切身之痛。他因諫議觸帝之怒而「下蠶室」(指閹割之刑)。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寫道:「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這種笑,在司馬遷看來,一點也不比殺頭輕,他稱之為「戮笑」、「極刑」,不單辱身,並且上汙先人之墓,就是百世之後,也無法清洗屈辱。
可這樣一個可笑之物,卻自商周以來便存在於天朝的後宮,甚至於達官貴人之家,一直存續到清亡、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之後,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人們笑他、罵他、殺他,也趨奉他。宦官為禍,是歷代最主要的統治教訓之一,卻幾乎從未有人呼籲取消宦官制度,反倒認為宦官的存在合乎天理(如紫微垣帝座之旁即有宦者三星),只是應小心防範他,令其在宮苑之內供「灑掃、傳令」即可,而不可使其參大政、統軍馬。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這麼認為的,這也是他駕馭宦官的自信心所在。
可事實如何呢?有明一代的「宦禍」和龐大的宦官組織,正是在洪武朝奠定了基礎。洪武之後,規模已成,已無法將宦官從明代政治中剝離,故建文帝任使宦官,永樂帝放手使用宦官,到宣宗更將宦官干預外政的職掌制度化,並嵌入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體制之中。學界一般認為,明代中樞政治是司禮監與內閣內外夾輔的「雙軌制」。在地方上呢?我曾著有一文《「三堂體制」的構建與解體─以鎮守內官為中心》(刊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三十二輯,西元二〇〇九年),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自宣德以來,在地方(包括北方九個邊鎮、內地的省,以及一些特區)形成了以鎮守內官、鎮守武臣與巡撫都御史為三角的統治核心(明代稱「三堂」)。這套體制改變了明初的「三司制」,成為明晚期的「督撫制」形成之前的過渡環節,存在了約一百年,是明代中前期相當典型的地方管理體制。即使在嘉靖中年裁撤鎮守內官後,一些特區(如南京、興都、天壽山、武當山等)仍保留了這套體制。明代宦官不單服役於宮廷,還廣泛地預軍、預政,參與國家財政(府庫、稅收)管理以及大型營造工程。可見,明代的宦官問題,不是擅權干政,而是「二十四衙門」及眾多的宦官差使,本身就擁有合法的政治權力。
自二十世紀八〇年代以來,宦官研究成果頗豐,可以算得上一個熱點。然而這些成果有許多不足,比如多著眼於批判宦官擅權干政,而對宦官制度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舉一個例子,明代宦官人數有多少?康熙帝根據清宮留用的前明老宦之言,說明末宦官人數多達十萬。這個數據被不少論者採信。其實,明代官方國史「實錄」對宦官人數是有記錄的,因為按照明宮制度,每年兩季要為兩京宦官置備冬衣鋪蓋,需要統計人數,這個材料便明明白白記在實錄裡,只是沒人發現它。那麼明宮太監有多少人呢?其實一直比較穩定,不過一、兩萬人。康熙那個數據太不靠譜了!在明代宦官研究中,類似的錯誤、想當然和人云亦云是普遍現象。有鑒於此,我確定以宦官制度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幾年來,就明代的司禮監、都知監、東廠,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也引起了學界的注意。為了準備博士論文的寫作,我做了充分的材料準備,稽考了一百八十多萬字的《明代宦官史料長編》(已由南京鳳凰出版社出版),將明實錄中的宦官史料全部輯出,收錄與宦官有關碑刻約千通,其中僅宦官及其家族成員墓誌就達一百九十九方。正是在大量新材料的基礎上,我完成了四十餘萬字的博士論文,獲得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這下宦官「做」大啦!
您手裡這部《明朝的那些九千歲》,正基於我對宦官研究的豐厚成果。
需要提醒各位看官,這部書意在「揭祕」,不是歷史研究,所謂太監祕史,並非學術論著,而是一部試圖讓大多數人能看懂、喜歡看的通俗歷史讀物。
看過《大明王朝家裡事兒》和《大明後宮有戰事》的朋友們,將會發現,這本書在筆法上與前兩部有了一些變化,除了「史料堅實」這個一貫的特點,我盡量減少了煩瑣考證,而適當地加入了一些合理的想象內容。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詩學》中說,文學比歷史更可信。這個說法,放在面向大眾的通俗歷史寫作中,是很有道理的。作者通過對歷史大背景的整體把握,對一些歷史場景和人物心理做合理的想象和還原,不僅不會損害歷史的真實性,還能彌補史料碎片化和單薄的缺憾,使歷史更為飽滿,有助於讀者形成立體直觀的感受。
此書在天涯論壇發布過一部分,最初的名字叫「明宮一百太監祕史」,我是預備寫一百個「大太監」的。或許有看官感到吃驚,明代真有那麼多大太監可寫?那是當然的。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程裡,宦官與之偕行,大量宦官參與到各方面的政事之中,發揮了各自不同的重要影響。明朝的太監故事,絕非我們熟知的鄭和、王振、劉瑾和魏忠賢幾個人可以涵蓋的。
我在每一卷的開頭,都會列出本卷將寫到的大太監的名姓(一筆帶過或寥寥幾筆者均不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數一數,到底我寫了多少位有名的大太監。
由於我要寫整整一個朝代的大太監,而且這些大太監與皇帝、大臣以及各朝政局密切相關,內容非常豐富,一本書的容量顯然不夠,故此,作為「明宮揭祕」系列的第三部,這系列亦分為三部,分別寫明代前期(開國至正統)、中期(景泰到正德)和晚期(景泰到明亡)的大太監。您手裡的是第一部,另外兩部還未開始寫作。如果您想在後兩部裡看到哪些宦官的故事,或者想知道些什麼,請及時告訴我,我會盡量考慮增補寫入。我想,這也是一種有趣的互動吧。

目次


前言

第一卷 誰是明代第一個「大太監」
第一章 特務頭子是宦官
第二章 惑主的奴僕
第三章 「清宮」突擊隊
第四章 宦官的選擇
第五章 太監使團
第六章 「採花」天使
第七章 挑撥慘殺
第八章 乘隙投石
第九章 身敗名裂

第二卷 這是一個「太監」繁榮的時代
第一章 相面大師眼中的燕府群閹
第二章 三位「下西洋」的雲南同鄉
第三章 西行,北進!
第四章 林中之鷹:初設東廠
第五章 廠衛並行
第六章 營建新都:宦官建築師

 


第三卷 仁宣盛世,太監去哪兒
第一章 宦官弒了仁宗皇帝?
第二章 激變一方
第三章 少爺必待家奴扶
第四章 宣宗打「閹虎」
第五章 自宮潮起

第四卷 權閹出場──「國老」王振
第一章 初露崢嶸
第二章 王振其人
第三章 司禮監的機遇
第四章 「三楊」的失敗
第五章 王振事跡辯證
第六章 王振之死及身後事

書摘/試閱

前 言
本書是我的「明宮揭祕」系列的第三部。第一部《大明王朝家裡事兒》,第二部《大明後宮有戰事》,分別寫明宮的父子兄弟與后妃皇親,我戲稱之為明代宮廷史的「男版」與「女版」,而這一部寫的是大明王朝的家奴宦官,下面該稱什麼呢?我說不出。
這是一個玩笑。想來看官都能理解,因為一說起閹宦,大家都有類似的反應。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的是明代宦官制度,很快名聲在外,後來我碰到的學界同仁,多盈盈捧手,客敘而笑:「胡兄是做宦官的,久仰久仰。」在當代學科體制下,研究歷史,多攻一段,如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我在研究生階段專攻明史和制度史,習稱「做明史」、「做制度史」,我博士論文的題目是宦官制度,自然是「做宦官」了。人家「久仰」,本是好事,可為何含詭譎之笑呢?我不便深想,唯支吾應之。
如今做了一篇大題目,欲揭祕明宮之事,寫了主子(帝后),再寫家奴(宦官),亦是題中應有之意。這樣,在完成博士論文數年之後,竟然又一次「做起了宦官」。
大家笑宦官,乃至連累「做宦官的」,可見人們對宦官自有一種特定的情愫,準確說,是鄙夷之情。宦官出場,就是丑角兒,鼻眼間那白撲撲一團還未擠出,戲園裡已忍不住滿場噴笑。這也難怪,閹人是畸形之人,宦官是畸形的群體,他們高高在上,離每個朝代的核心最近,許多時候權勢烜赫,可是呢,猛一抖,襠下卻少一物,大大敗興!前清某太監說,做太監的,都是苦人,正得其情!財富可以散而復聚,那話兒卻失不可再生。偏偏那東西不像手腳,殘疾了,只需奮發,總還有一種志氣令人尊敬;那東西丟了,雄不為雄,雌不為雌,老生掉了鬍鬚,還露出一股陰陽怪氣之態,豈不令人恥笑?
對此,司馬遷有切身之痛。他因諫議觸帝之怒而「下蠶室」(指閹割之刑)。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寫道:「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這種笑,在司馬遷看來,一點也不比殺頭輕,他稱之為「戮笑」、「極刑」,不單辱身,並且上汙先人之墓,就是百世之後,也無法清洗屈辱。
可這樣一個可笑之物,卻自商周以來便存在於天朝的後宮,甚至於達官貴人之家,一直存續到清亡、末代皇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之後,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人們笑他、罵他、殺他,也趨奉他。宦官為禍,是歷代最主要的統治教訓之一,卻幾乎從未有人呼籲取消宦官制度,反倒認為宦官的存在合乎天理(如紫微垣帝座之旁即有宦者三星),只是應小心防範他,令其在宮苑之內供「灑掃、傳令」即可,而不可使其參大政、統軍馬。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這麼認為的,這也是他駕馭宦官的自信心所在。
可事實如何呢?有明一代的「宦禍」和龐大的宦官組織,正是在洪武朝奠定了基礎。洪武之後,規模已成,已無法將宦官從明代政治中剝離,故建文帝任使宦官,永樂帝放手使用宦官,到宣宗更將宦官干預外政的職掌制度化,並嵌入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體制之中。學界一般認為,明代中樞政治是司禮監與內閣內外夾輔的「雙軌制」。在地方上呢?我曾著有一文《「三堂體制」的構建與解體─以鎮守內官為中心》(刊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三十二輯,西元二〇〇九年),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自宣德以來,在地方(包括北方九個邊鎮、內地的省,以及一些特區)形成了以鎮守內官、鎮守武臣與巡撫都御史為三角的統治核心(明代稱「三堂」)。這套體制改變了明初的「三司制」,成為明晚期的「督撫制」形成之前的過渡環節,存在了約一百年,是明代中前期相當典型的地方管理體制。即使在嘉靖中年裁撤鎮守內官後,一些特區(如南京、興都、天壽山、武當山等)仍保留了這套體制。明代宦官不單服役於宮廷,還廣泛地預軍、預政,參與國家財政(府庫、稅收)管理以及大型營造工程。可見,明代的宦官問題,不是擅權干政,而是「二十四衙門」及眾多的宦官差使,本身就擁有合法的政治權力。
自二十世紀八〇年代以來,宦官研究成果頗豐,可以算得上一個熱點。然而這些成果有許多不足,比如多著眼於批判宦官擅權干政,而對宦官制度缺乏必要的深入研究。舉一個例子,明代宦官人數有多少?康熙帝根據清宮留用的前明老宦之言,說明末宦官人數多達十萬。這個數據被不少論者採信。其實,明代官方國史「實錄」對宦官人數是有記錄的,因為按照明宮制度,每年兩季要為兩京宦官置備冬衣鋪蓋,需要統計人數,這個材料便明明白白記在實錄裡,只是沒人發現它。那麼明宮太監有多少人呢?其實一直比較穩定,不過一、兩萬人。康熙那個數據太不靠譜了!在明代宦官研究中,類似的錯誤、想當然和人云亦云是普遍現象。有鑒於此,我確定以宦官制度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幾年來,就明代的司禮監、都知監、東廠,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也引起了學界的注意。為了準備博士論文的寫作,我做了充分的材料準備,稽考了一百八十多萬字的《明代宦官史料長編》(已由南京鳳凰出版社出版),將明實錄中的宦官史料全部輯出,收錄與宦官有關碑刻約千通,其中僅宦官及其家族成員墓誌就達一百九十九方。正是在大量新材料的基礎上,我完成了四十餘萬字的博士論文,獲得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這下宦官「做」大啦!
您手裡這部《明朝的那些九千歲》,正基於我對宦官研究的豐厚成果。
需要提醒各位看官,這部書意在「揭祕」,不是歷史研究,所謂太監祕史,並非學術論著,而是一部試圖讓大多數人能看懂、喜歡看的通俗歷史讀物。
看過《大明王朝家裡事兒》和《大明後宮有戰事》的朋友們,將會發現,這本書在筆法上與前兩部有了一些變化,除了「史料堅實」這個一貫的特點,我盡量減少了煩瑣考證,而適當地加入了一些合理的想象內容。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詩學》中說,文學比歷史更可信。這個說法,放在面向大眾的通俗歷史寫作中,是很有道理的。作者通過對歷史大背景的整體把握,對一些歷史場景和人物心理做合理的想象和還原,不僅不會損害歷史的真實性,還能彌補史料碎片化和單薄的缺憾,使歷史更為飽滿,有助於讀者形成立體直觀的感受。
此書在天涯論壇發布過一部分,最初的名字叫「明宮一百太監祕史」,我是預備寫一百個「大太監」的。或許有看官感到吃驚,明代真有那麼多大太監可寫?那是當然的。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程裡,宦官與之偕行,大量宦官參與到各方面的政事之中,發揮了各自不同的重要影響。明朝的太監故事,絕非我們熟知的鄭和、王振、劉瑾和魏忠賢幾個人可以涵蓋的。
我在每一卷的開頭,都會列出本卷將寫到的大太監的名姓(一筆帶過或寥寥幾筆者均不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數一數,到底我寫了多少位有名的大太監。
由於我要寫整整一個朝代的大太監,而且這些大太監與皇帝、大臣以及各朝政局密切相關,內容非常豐富,一本書的容量顯然不夠,故此,作為「明宮揭祕」系列的第三部,這系列亦分為三部,分別寫明代前期(開國至正統)、中期(景泰到正德)和晚期(景泰到明亡)的大太監。您手裡的是第一部,另外兩部還未開始寫作。如果您想在後兩部裡看到哪些宦官的故事,或者想知道些什麼,請及時告訴我,我會盡量考慮增補寫入。我想,這也是一種有趣的互動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