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
滿額折

腸保健康好胃來:台灣消化權威林肇堂教授,許你一個順暢人生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7937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6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萬病之源在於腸胃,解開腸胃藏起來的所有祕密───
☆☆☆行政院院長暨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教授、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教授、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教授☆☆☆專業推薦

從口腔到肛門,林肇堂醫師偕同頂尖專業消化團隊
聯手打造最易懂的全方位消化道小百科
讓專業醫師帶著你進行自我檢測╳診斷╳治療╳預防!

◎「加班熬夜讓你罹患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想吃的東西再眼前,卻怎麼也吞不下去?」
◎「喝啤酒吃熱炒讓你火燒心了嗎?」
◎「今天你的大便是暗黑色、土黃色還是莓果色?」
◎「拉肚子又貧血竟然是小腸出問題?」

腸胃是人體的第二個腦,就像是交通的主幹道,從嘴巴到肛門掌握了人體攝取與吸收營養的每個關卡,也是人體廢物必經之路。因此,若是主幹道堵塞或出現問題,便可能導致發炎、難以吸收營養、新陳代謝不順等問題,進而影響其他身體機能與器官。

腸胃的健康是日常的基礎,然而腸胃問題卻是台灣民眾的日常。在台灣,九成以上的民眾更是有功能性的消化問題,大腸癌甚至位居國人發生與死亡人數的高位。早期消化癌並沒有徵兆,多認識自己的腸胃反映方能超前部署,避免衍生許多嚴重的病症!

根據統計,百分之八十的國人在飲食作息不定、睡眠不足與高工作之下,不同世代都有不一樣的腸胃道問題:
◆ 20歲世代常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腸躁症的問題
◆ 30歲世代明顯有便秘困擾,40歲世代常有胃潰瘍
◆ 50歲世代則以大腸瘜肉問題最為嚴重,也常見痔瘡與幽門桿菌感染等等

林肇堂醫師自學生時期也飽受胃病所苦,因此更能體會求診患者的不適。他行醫多年,在學術界享有胃腸科醫師最高榮譽,不斷追求更進一步的臨床技術突破與治療新法,除了在第一線治療病患,更致力於腸胃疾病資訊的普及和勘誤,希望國人都能擁有健康腸胃。

本書透過作者與專業消化道團隊的整合,提供最詳實易懂的醫療資訊,搭配圖解跟著本書:
 ◎ 關心自己的腸胃道,評量自我狀況,愛自己從觀察大便開始
 ◎ 了解常見案例,把握早期徵兆與黃金治療時期,看診不再雞同鴨講
 ◎ 認識吃進去的藥物功能,與手術方式,不再害怕治療
 ◎ 預防勝於治療,做好日常保健,常保健康未來

作者簡介

林肇堂
1952年生,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消化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名譽理事長。行醫逾40年,目前擔任高雄義大醫院副院長、輔大醫學系講座教授與亞太消化內視鏡醫學會理事。
林肇堂醫師為消化醫學權威,開啟胃癌與本土幽門桿菌相關研究,對胃癌防治功不可沒。曾獲亞太消化醫學會2015年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Marshall & Warren Luminal Gastroenterology),此為胃腸科醫師的最高榮譽。
曾受命擔任義守大學與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培育出許多具全人醫學概念之好醫師,也將醫學院營造為具人文素養兼具學術、實務專業之環境。此外,林肇堂醫師更致力於推廣腸胃疾病及相關知識科普,編審多版國際醫學雜誌,亦出版多本消化道相關專書。

名人/編輯推薦

◢專文推薦
- 行政院院長暨中研院院士 陳建仁教授
- 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教授
- 義大醫院院長、義大醫療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 杜元坤教授

"【推薦序】胃腸醫學的科普好書——行政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建仁教授

很高興與我合作將近三十年的研究夥伴,國際知名的林肇堂教授,即將把他在消化醫學領域35年的臨床經驗,撰寫成一本深入淺出、內容豐富的科普新書,分享給所有健康照護者及普羅大眾。這是林教授數十年的知識與經驗的積累與整編,更是不同類型讀者皆可各取所需、顧好腸胃的好「福音」!
林肇堂教授與我在1991年初次相識。當時,他剛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完成進修,返回台大醫學院復職。他親自到我的辦公室,邀請我和他合作進行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的流行病學研究。我們隨即展開第一次合作,使用在台灣各鄉鎮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所收集的血清樣本,完成一系列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的流行病學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陸續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奠定了台灣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流行病學研究的基礎。
林教授與我又到馬祖進行胃癌的流行病學研究,並用內視鏡篩檢胃癌。歷經15年的努力,我們不但在馬祖根除了幽門螺旋桿菌,也免除當地居民罹患胃癌的風險。這項卓越成就,讓「馬祖經驗」躍升為世界防治胃癌的標竿!2019年,全球研究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的專家學者在台灣聚會,提出「2020台北共識」,也就是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預防胃癌的共識。
當年邀請我們到馬祖防治胃癌的衛生局長劉增應醫師,後來成為我在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碩士班學生,並且從2014年起,連續獲選兩任馬祖縣長。我與林教授也共同指導了吳明賢醫師及吳俊穎醫師。這兩位優秀的消化系專科醫師,一位是台大醫院院長,另一位是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都是台灣醫界的翹楚,他們在林教授這本新書當中,都發表了重量級的專論。
林教授是台灣大學的名譽教授,曾經擔任過台灣消化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消化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帶領台灣消化醫學界成為消化醫學國際組織最重要的成員。他也曾擔任義守大學醫學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培育無數醫界英才。林教授的學生門徒眾多,很多都是在教學、研究、服務三方面樣樣精通的名醫良醫。林教授這本新書當中,都有這些傑出醫師的病例分享及專業文章。
這本書除了分享許多常見的胃腸疾病案例,介紹許多常見胃腸疾病的用藥,還說明先進的診斷與治療消化內視鏡的使用,以及常見消化癌症的預防保健新觀念。本書還囊括了腸道菌、人工智慧、尖端手術與營養學等科技新知,探討胃腸醫學的未來新境界,可以說是綜整消化醫學的「胃腸學小百科」。更難能可貴的,本書中看似不容易讀懂的專論,由於文字淺顯易懂,醫學知識被化繁為簡,再加上精美傳神的手繪插圖、靈活生動的排版編輯,讓本書成了「老嫗皆解」的科普好書。我鄭重推薦此書給一般民眾、健康照護人員及專業
醫師,作為個人健康管理、家庭預防保健、專業醫學教育的最佳參考書。

【推薦序】「胃」所當為,「腸」保安康——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

2020年注定是改變人類歷史的一年,有人說新冠肺炎帶來的疫情是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對所有人的體質、閱歷、認知、人性、勇氣、思想、道德、靈魂、理想、價值觀等都是場篩選。疫情像面照妖鏡,面對一樣的災難,有人陽光向上,勇往直前,化危機為轉機;亦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恨一切。疫情也讓大家更體認到健康的重要,「快樂與痛苦、富有和貧窮之間只一場病的距離。」身體好比什麼都珍貴,心情好比什麼都重要,身體無病心理無事,身心俱泰就是幸福!所以2020年也可以說是人類的健康元年。
問題是,健康沒有快車,只有日積月累。所謂「三分治七分養」,「年輕時人找病,年紀大了病找人」,不及時養生,將來勢必養醫生。很多人必須等到身體生病了,才領悟到健康的重要性,一旦恢復了,又「好了傷疤忘了疼」,不從根本做起,照樣胡吃海喝。殊不知世上買不到的就是後悔藥,醫生只能幫你恢復健康,沒辦法幫人促進健康。新冠肺炎的疫情終會平緩,在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代下,每個人都要提升自己的健康識能,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因此,未來的醫學會由「疾病的醫學」改成「健康的醫學」,從被動治病到主動防病,強調預測(Predictive)、預防(Preventive)、精準(Precise)、個人賦權(Participatory),這4P醫學的精華即在每個人的積極參與。
呵護身體、養身養心的原則不外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等老生常談。其中腸胃健康關乎全身健康,特別是近年來的研究不約而同指出,比人類細胞數目多十倍的腸道菌與身體的代謝、免疫作用息息相關,甚至可以透過腸-腦軸影響全身性疾病的發生。疾病的發生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先天指的是父母親給我們的遺傳染色體或基因體,後天則是飲食、運動、睡眠等生活習慣影響腸道菌。所以,想顧好健康必須從胃腸做起,避免病從口入。
這本林肇堂教授主編的《腸保健康好胃來》,不僅有消化道功能結構、症狀、病徵的簡介與常見消化道疾病診治的詳述,更包括保健之道、腸道菌、現代科技的應用,以及未來醫學的新境界與視野。每個章節均由頂尖專家執筆,集學術性、權威性和可讀性於一體,是登峰造極之作。「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本人很樂意推薦給所有想「胃所當為,腸保安康」的一般大眾,當然也適合給相關醫療從業人員作為參考書,以提昇腸胃病人的照護品質。

【推薦序】消化醫學不難懂,名醫獻冊胃腸通——義大醫院院長、義大醫療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 杜元坤醫師

你有食不下嚥的困擾嗎?你常抽菸、嚼檳榔、酗酒嗎?會不會一喝就成了「紅臉族」呢?如果以上毛病你有其一,請務必翻閱這本書有關食道癌的案例,聽聽教授級醫生娓娓細訴食不下嚥可能的成因、發展及盡早發現的診療方法。至於戒斷菸、酒及檳榔的必要性,故事中的病例定能讓有諸多上癮者得到啟發。因為台灣喝酒「紅臉族」的基因比例高過歐美人士許多,而這這個族群是食道癌的高危險族群,實不宜貪杯,必須立刻跟酒精 「NO」!遠離拚酒的豪邁,才能永保安康。義大醫院目前正全力推動「台灣無酒日、全球無酒日」的活動,積極把酒精衛教與食道癌的防治法與大家分享,而你只要透過本書這個專題深入淺出的導讀,服下良醫獻出的「上藥」,一定能讓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正所謂「千金難買早知道」,幸運如你,豈能輕易錯過它!這本書的作者林肇堂教授正是以上述這種淺顯易懂的方式來介紹食道癌這個嚴肅的課題,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我在2009年認識林教授,當時他從台大借調到義守大學擔任醫學院院長,並兼任義大醫院的研究副院長。當時,義大醫院雖然已經可提供不錯的醫療服務,但教學及研究體系仍處於草創階段。有了林教授的加入,醫學院學生及醫院醫護、醫事人員的教學活動更蓬勃發展;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建立、研究計劃的執行、核心實驗室的開辦等業務也陸續啟動,讓義大醫院很快通過教學醫院評鑑,成為南台灣居民憑靠的準醫學中心、重症醫療醫院。
由於林教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及卓越研究能力,因此在他完成借調義大任務、返回台大述職後,隨即被延攬到輔大擔任醫學院院長,並於2017年協助創建了輔大醫院。之後,又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邀請擔任消化醫學中心院長。2022年,我們再度積極爭取林教授在十年後,返回義大醫院擔任學術副院長、兼任醫療決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敦請他全力推動學術研究,促使義大醫院的研究能落地生根,延續人才的培育,擴大國際合作研究。
在累積了35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下,曾經參加過「林肇堂教授消化病例討論會」的醫師、醫學生遍及全台各地的醫院。包括台大醫院、國泰醫院、新光醫院、耕莘醫院、台中中國附醫、台中澄清醫院、沙鹿童綜合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高雄阮綜合醫院、高雄義大醫院等。受教學生們對林教授擅長的各種疑難雜症的臨床推理與影像分析非常欽佩讚賞,他是極受好評的消化醫學界名師。這次林教授撰寫的這本新書,除了他本人外,還有他許多的傑出的學生,包括吳明賢教授、吳俊穎教授、邱瀚模教授等名醫或熱心分享他們的私房病例,或盛情撰寫精闢的專業文稿來豐富這本新書,真是消化醫學界數十年來難能可貴的盛事!
本書活潑的編排方式、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的圖案插畫等皆深具巧思,能讓讀者一窺消化醫學的奧妙和自身的關係,是以病人的視角探索胃腸疾病的成因,及如何自我發現與預防的好書。坊間鮮少能有如此精美又實用的科普力作,值得專業醫師與普羅大眾珍藏備用,故我誠摯大力推薦。"

【作者序】緣起:從讀者、譯者到作者

1971年,我進入台大醫學系就讀,到了大學三年級的基礎醫學課程時,鋪天蓋地而來的醫學名詞都是用拉丁文命名,所有的教科書全是英文,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一本翻譯為中文的醫學教科書。我們一方面要背誦解剖學上的每一個骨頭、肌肉、器官的拉丁名詞,另一方面又要熟讀全英文的教科書,真是苦不堪言。那時候我不禁想:為什麼台灣的醫師或老師不能或不願意翻譯英文的醫學教科書,或是自己來撰寫中文的醫學教科書呢?但是隨著考試結束,記得住的東西就記住了,記不住的全忘光了。
1979年,我進入台大醫院內科部擔任住院醫師。好友外科張北葉醫師突然來找我,希望我跟他一起合作翻譯《麻醉學手冊》。這本書的翻譯稿酬還不錯,對於我們這些苦哈哈的住院醫師是個不錯的外快。雖然我們兩人將來都不會成為麻醉科醫師,但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了文字翻譯的工作。1981年出版的《麻醉學手冊》賣得好不好?其實不記得了。但在翻譯的過程中,包括解剖學名詞、藥物名稱,手術、麻醉等專有名詞都讓我們吃了很多的苦頭,但學到的東西勝過翻譯的酬勞,開始讓我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
擔任台大內科的住院醫師,可以接觸到許多博學多聞的內科大教授,我鼓起勇氣找到謝維銓教授,請他指導我翻譯《傳染病學》。事實上,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本書應該翻譯為「感染症」,而不是「傳染病學」。所以可知,我們在80年代的翻譯文字並沒有達到「信、達、雅」的境界。1984年,我請王德宏教授指導我翻譯《實用腸胃學》,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才真正了解了國外消化醫學教科書裡的真諦,也再次領悟將醫療專業原文轉化為正確中文的重要性。

● 初心:致力於醫學專書出版
1982年我首次到日本,看到日本人在擁擠不堪的地鐵上,人手一本書籍或是雜誌,默默地替他們的腦袋充電。參加日本的醫學會時,最熱絡的是各種醫學書籍及雜誌的攤位,有著一本本琳瑯滿目、排版美觀、內容精彩的醫學書籍。當時我的夢想是期待台灣的出版社能夠像日本出版社一樣,出版這樣的醫學專書。
1990年初,我將自己在台大醫院的腸胃科經歷的各種病例整理成《消化系醫學―影像判讀與病例分析:胃腸篇》、《消化系醫學―影像判讀與病例分析: 肝膽胰篇》。同年年底,我赴美國進修。回國以後,我積極從事有關於幽門螺旋桿菌及胃腸疾病的研究,也發現這隻細菌跟消化性潰瘍、胃癌的密切關係。這個題目與台灣民眾息息相關,於是我在1995年為健康世界出版社寫下了 《胃腸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2000年發行了第二版。
之後,我於2004年編寫《消化醫學―病例解析》,於2014年編寫《消化內視鏡新進展》,於2016年再度編寫了《消化疾病之臨床推理與決策》。然而,即便專業書籍不停出版更新,仍遇到因閱讀習慣改變,台灣醫師甚少購買專業醫學書籍的狀況。

● 傳承:醫學知識普及走向民眾
1996年,「王德宏教授消化醫學基金會」成立,這個基金會熱心於消化醫學及民眾健康教育,因此自1997年起,我就主導出版了許多消化醫學科普書籍。25年間共出版了《胃何不輪轉?》、《胃何不舒服?》、《胃何不下嚥?》、《好膽嘜走》、《心曠神胰》、《腸治久安》、《食全食美》、《消化大補帖》、《消化問題大解惑 》、《Say No to 大腸癌》、《關注胰臟健康-莫遲胰》等20多本民眾教育的科普書籍。
台灣有消化道問題的人口居高不下,隨著環境改變與科技發達,民眾也習慣上網尋找免費的知識,但是卻無法辨別正確性,有時候反而加重了病情。在求診時,民眾有時難以說明清楚症狀,或是醫師在說明病情時,因為艱澀的資訊而感到心慌不已。因此,即使面對這些出版危機,我還是決定要規劃一本可以讓民眾、醫師及醫事人員都可以看得懂、有實用性的書籍,並且提供最新、最正確的消化醫學訊息。
於是,我們屏棄了傳統醫學書籍說教的方法,改成以故事的方式來介紹專家學者一線遇到的活生生病例。本書剔除了艱深的醫學名詞,改為平易近人的文字,加上生動的示意圖與精簡的圖表來說明,以強化讀者對於疾病的認知。內文還包含消化疾病最常用的治療藥物處方,讓讀者一目瞭然。最後更增加了防癌保健、人工智慧、腸道微菌叢等消化醫學最新的進展,整本書變得更易懂、更具啟發性。
這三十多年來,我編寫了至少三十多本的消化醫學書籍,面臨出版蕭條也曾失敗、喪志、灰心,但是沒有澆熄我們從事消化醫學教育工作的熱忱,希望能夠持續帶給台灣民眾最正確的衛教知識,讓大家「腸保健康好胃來」!

目次

推薦序
1. 行政院院長暨中研院院士 陳建仁教授
2. 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院長 吳明賢教授
3. 義大醫院院長、義大醫療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 杜元坤教授
Part 1 食物的不思議旅程:消化道系統在哪裡?
消化道系統在哪裡?認識口腔、食道與腸胃道
做自己的腸道守門員:常見胃腸疾病與自我檢視
Part 2 從嘴巴到肛門,常見疾病的特性與醫療方式
-食道常見疾病-
1. 藥物性食道潰瘍
2. 食道靜脈瘤出血
3. 胃食道逆流症
4. 胃食道逆流症內視鏡治療
5. 食道弛緩不能
6. 早期食道癌
7. 進行性食道癌
8. 巴雷氏食道
-胃部常見疾病-
9. 胃腸道急性出血內視鏡治療
10. 十二指腸潰瘍急性出血內視鏡治療
11.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幽門螺旋桿菌
12. 胃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失敗
13. 早期胃癌
14. 進行性胃癌
15. 胃黏膜下腫瘤
-腸道常見疾病-
16. 小腸瘜肉出血
17. 潰瘍性結腸炎
18. 克隆氏症
19. 大腸瘜肉
20. 大腸神經內分泌瘤
21. 大腸管狀絨毛線瘤
22. 早期大腸癌及大腸腺瘤
23. 進行性大腸癌
24. 內視鏡胃袖整形術
Part 3 認識消化道檢查治療利器――內視鏡與其術式
擴大內視鏡
影像強化內視鏡技術
染色內視鏡
窄頻影像
氣囊小腸鏡
膠囊內視鏡
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術
高解析度血流內視鏡超音波
彈性內視鏡超音波
對比增強諧波內視鏡超音波
內視鏡超音波導引細針抽吸術
內視鏡超音波導引細針切片術
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
24小時食道阻抗併酸鹼度檢測
抗逆流黏膜燒灼術
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手術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置放食道支架
射頻消融術
內視鏡止血術
內視鏡注射術
氬氣電漿凝固術
內視鏡瘜肉切除術
置放大腸支架
內視鏡袖狀胃整形術
Part 4 胃雨綢繆,腸保健康,預防保健才是根本
胃食道逆流的日常保健錦囊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預防保健之道
胃癌的預防與保健之道
食道癌的333預防保健大作戰
大腸癌的預防保健之道
Part 5 未來新趨勢
腸胃菌群與健康
人工智慧在內視鏡上的應用――以大腸鏡為例
胃癌之劃時代尖端手術治療與術後照護
胃腸醫學的演進與透視胃來的新境界

書摘/試閱

3. 胃食道逆流症(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曾屏輝醫師,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病例:
52歲的王先生是科技公司主管,中廣身材,因為常應酬聚餐,所以有顆大肚腩。平常沒什麼時間運動,但是沒有抽菸習慣,除了血壓高一點,身體還算健康。不過日常的飲食習慣有點糟糕,經常晚上八、九點才忙完下班,便與同事相約熱炒店解決晚餐,啤酒相伴,回家倒頭便睡。
有一天,王先生睡到半夜時竟因為有食物與液體倒流到口腔而驚醒,嘴裡有酸酸的感覺,還稍微嗆到而咳嗽,睡眠品質大受影響。除此之外,並沒有胸口灼熱或其他不舒服的感覺。然而因為上班時精神不濟,經同事勸說後他便就診確認。

醫師診斷:
腸胃科替換他安排了胃鏡檢查,診斷為為嚴重的逆流性食道炎,洛杉磯分類C級(圖1),同時合併有橫膈膜疝氣(圖2)。

治療方式:
醫師的處方為質子幫浦抑制劑,這是一種胃食道逆流症的特效藥,並告知王新生一定要配合配合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變。王先生也很聽話,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減少了應酬頻率,也盡量不喝酒,因此症狀很快就緩解,睡眠狀況也大幅改善。

病症原因:
在正常吃東西的情況下,食物在經過嘴巴咀嚼、吞嚥,通過咽喉之後會經由食道蠕動往下移動,通過食道與胃部交接處的閥門,即是「賁門」,最後進入胃部進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賁門是下食道括約肌所在位置,正常狀況下在進食後會收縮關緊,避免胃裡的胃酸或內容物往上逆流進食道。若是下食道括約肌逐漸鬆弛、關閉不緊,使得胃酸或胃內其他內容物逆流進食道,就是「胃食道逆流」。當胃食道逆流的頻率及嚴重度逐漸增加,胃酸或消化液中的其他成分即會對食道黏膜造成刺激,出現令人不適的症狀,甚至造成發炎、潰瘍、狹窄等嚴重併發症。
另一種則是在正常狀況下,橫膈膜開口位於食道從胸腔進入腹腔之間,裂孔大小與食道相近,用以固定食道位置。當肥胖或腹腔壓力過大導致開口變鬆,本來在橫膈膜下方的胃,就有可能經由此開口跑到橫膈膜上方的胸腔,即為「橫膈膜裂孔疝氣」。

圖3:正常下食道括約肌在進食後會收縮關緊,避免胃裡的胃酸或內容物跑
到食道裡。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鬆弛,造成關閉不緊,使得胃裡的胃酸或內容物容易跑到食道裡,造成令人不適的症狀。

疾病分期:
逆流性食道炎洛杉磯分類(Los Angeles classification)以內視鏡觀察食道黏膜發炎(逆流性食道炎)之嚴重程度,目前國際上公認最常使用的分類法即為洛杉磯分類法,可分為A、B、C、D四級,發炎程度由A級至D級為愈來愈嚴重。
A級:食道黏膜缺損均小於5公厘,於各個缺損之間均無融合之現象。
B級:食道黏膜缺損大於5公厘,但是各個缺損之間均無融合之現象。
C級:食道黏膜缺損有融合之現象,但其融合範圍小於食道之3/4周。
D級:食道黏膜缺損有融合之現象,且其融合範圍已大於食道之3/4周

治療原理:
此症狀多以藥物治療,常使用之藥物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制酸劑、藻膠酸藥物、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及質子幫浦抑制劑等,主要作用都是在抑制及緩和胃酸。另一大類則是促進腸胃道蠕動之藥物,利於胃之排空及增加下食道括約肌的收縮,減少胃內容物逆流到食道的機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79
庫存:6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