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滿額折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易經繫辭大義(共兩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90 元
優惠價
75517
促銷優惠
開學大作戰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學習《易經》的入門篇章就是《繫辭》,而此書就是依據《繫辭》的內容結合禪觀循序解說而成,學子若能堅持始終一貫,一旦用力之久當能豁然貫通大易之道。《繫辭傳》裡對「易」有專門的定義:「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以易道貫通群經,當是開創新時代的石破天驚之力,其貫通一切學問、方法、路徑的主軸,正是大易之道。

這本《易經繫辭大義》是史幼波先生針對普羅大眾的通俗講錄,內容淺顯易懂卻又寓意深遠,比喻生動活潑並蘊含高深易理。儒家稱《易經》為「群經之首」,道家認為是「大道之源」,而佛家的禪宗更視其為秘笈,所以《易經》在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三家地位的確是非凡。作者指出,我們學習《易經》的入門篇章就是《繫辭》,而此書就是依據《繫辭》的內容結合禪觀循序解說而成,學子若能堅持始終一貫,一旦用力之久當能豁然貫通大易之道。大易之道最核心的精神,是要我們從紛繁萬象的「變易」中,尋找到一陰一陽的「簡易」法則,然後進一步突破陰陽對立,最終回歸於「不易」的源頭。《繫辭傳》裡對「易」有專門的定義:「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以易道貫通群經,當是開創新時代的石破天驚之力,其貫通一切學問、方法、路徑的主軸,正是大易之道。

作者簡介


作者:史幼波
出生於四川劍閣,詩人、作家、中華傳統文化研修傳承者。曾任職媒體文化編輯、《國學讀本》雜誌主編、廣東六祖寺禪文化大學堂導師、柬埔寨「西哈莫尼國王大學-慧能禪學院」教授、臺灣百丈山佛教力行學院教授、百丈山國際參禪中心臺北總部參禪老師。2004年師從於四川龍江書院院長、國學大家馮學成先生。2008年繼任龍江書院第二任院長。2012年創建廣東慧韜書院。2014年追隨臺灣慧門禪師學習「看話參禪」法門。2022年創建山東濟南虎泉書院。禪門臨濟宗第四十三世、曹洞宗第四十九世嗣法傳人。曾出版前沿生活類和傳統文化類專著多種,包括:《素食主義》《天造四川》《紅塵禪仙》《大香格里拉洋人秘史》《菊花詩酒―中國古代隱士的那些事》等。近年亦有傳統經典講義類專著出版,包括:《大學之道―聖學綱目》《孔門心法―中庸之道》《周子通書―新儒學的開山之作》等。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直致力於國學研修與傳播。近年以公益傳授中華傳統儒、釋、道經典為主,儒學包括:《四書》《易經》《尚書》《禮記》《周子通書》《陽明心學》《中說》等;佛學包括:《般若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楞嚴經》《普賢行願品》《華嚴金獅子章》《大乘起信論》《臨濟禪》《曹洞禪》等;道學包括:《老子》《莊子》《坐忘論》等。有多種經典講義已整理成書稿,靜待出版流通。


本人出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彼時,中國大陸以「破四舊」為核心之「文化大革命」運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及至咿呀學語,「批林批孔」運動又驟然而至,孔夫子與叛國者同列,受千夫之所指,為萬人之所唾棄。可想而知,吾人自幼對中華傳統便全無好感,于聖人天命則全無敬畏。
少年時期,中國大陸經歷了「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徹底否定文革」等運動。隨後國門洞開,西風東漸,從少年到成年時光,均伴隨著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全民經濟、文化之激進大潮。是時,西方文化已席捲中國,尤其是西方的現、當代文學與藝術潮流,引領著求知欲最強的一代中國青年。作為其中之一員,當自己把從歐洲古希臘到美國後現代的理路都粗梳一遍之後,忽然發現,眼前已無路可走,身心性命竟無從安立,文化主體性早已喪失,精神陷入絕望的黑暗中。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值遇佛教信仰,如同暗室之中驀然透進陽光,既使絕望之靈魂得以安住,又對人生之未來重新期許。再往後,由佛教信仰而進入中華文化傳統,仿佛壁壘頓破,天光大開,遠古祖先的經典,居然為我打開了一個全然的新世界!
這個全然的新世界,在我本人看來,其貫通一切學問、方法、路徑的主軸,正是大易之道。
2012年,本人應邀第一次在廣東六祖寺的禪文化大學堂開講座,所講的主題便是「禪與易漫談」。這次歷時三天的講座,初略梳通了易道與整個中華文化傳統的關係,尤其闡發了易道與禪宗修行的關係,內容已根據錄音整理成書稿:《易道入禪海―禪與易略講》。這裡僅摘錄其中的一段話:
大易之道最核心的精神,是要我們從紛繁萬象的「變易」中,尋找到一陰一陽的「簡易」法則,然後再從「簡易」法則中,進一步突破陰陽對立,最後回歸於「不易」這個源頭。《繫辭》裡對「易」有專門的定義,什麼叫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大家注意,這裡已經到了禪與易相通的關鍵之處了!大家想一想,這個「無思」、「無為」是什麼狀態?在這個世界上,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能思、能為,但是你要想理解易、明白易,就必須回到無思、無為的狀態。什麼叫易?就是要我們當下「無思也」,當下「無為也」,然後猛著精彩,當下認識這個「寂然不動」同時又「感而遂通天下」的東西。
以易道貫通群經,統領群倫,早有古人開此先河,史上如揚雄、周敦頤、邵雍等一流人物,均於此有大貢獻。本人學易所師法之源頭,為唐代佛教華嚴宗大師李通玄長者所創之方山易。吾師公本光法師,為方山易學第四十三代傳人,著有《禪與易―周易禪觀頓悟指要》一書,首次將方山易學之部分秘笈公諸於世。
這本《易經繫辭大義》,原是面對普羅大眾的通俗講錄,故多為淺言俚語,難登大雅之堂,不值治易方家之一笑。回想在龍江書院課堂上,當年聽講之諸君,多為沒有易學基礎之社會人士,然經過一年半載時間,凡堅持始終一貫者,均對易道禪觀能得個入頭處,亦足以令人欣慰。

不揣淺陋之至,惟無知者無畏。是為自序。




2022年7月30日
濟南·虎泉書院

目次

◎上傳
愛德法國際培訓的使命
作者序
引章――通達中華傳統文化的總源頭
群經之首 三教共尊
理氣象數 穿越天人之際
易理 天人共有的規範
易數 推演大道的序列
易氣 一氣流行藏生息
易象 用二儀畫出大千世界
何謂易之「經」
傳 十翼舞翩躚
學易的入門路數
「繫」牢靠 不偏廢一端
小結 這是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學問
學修本傳的準備
上 傳
第一章 誰讓萬物各歸其位
先把天地立起來
尊卑心 平等心
不平等處顯平等
你能不能照住這個「位」
不動的是什麼
預斷吉凶的機關所在
得中得位 注意爻位
乘承 主人坐的是哪輛車
同群者孚 異群者應
把自己放到天地萬象中
乾坤定 一切才搞得一定
八卦畫的不過是現成世界
你的身體也有「八卦」
四面八方都是卦
不同的位置感
後天八卦為用
相親相愛一家人
陰陽消長 風雷動盪
乾坤宮裡的動靜
五行的生剋和方位
天干為五行陰陽之變化
地支乃一氣流行之消息
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觀
易知易簡 易理之關竅
你是誰 你從哪裡來
物質和精神的統一性
道吾心之陰陽
做自己的主人公
大道本來至簡
親疏只在一念
渠成莫忘活水源
生活禪 直心不離「位」
第二章 吉凶悔吝之變 應作如是觀
大自然的中央空調
日日是好日
「易歷三聖」之說
觀不斷 錯綜複雜理還亂
錯卦 換位思考更全面
綜卦 因果明白知來去
互卦 內部也有七十二變
得失兩頭不著調
進退守一 剛柔不二
把人事放到具體時空中去
玩易 大人君子的休閒遊戲
占卜的四個原則
事在人為 不昧因果
第三章 趨吉避凶的定海神針
學易 以知天下之變
吉凶得失不離事相
原來都是我的錯
坐在哪把交椅上想事情
一朵花與一個世界
莫讓小患成大災
動輒得咎須謹慎
懺悔的心法
各居其位 萬事大吉
第四章 神行無方 大易無體
變易 簡易和不易
你受用得了「簡易」嗎
精神的經緯線
天人合一與京房易學
風水 和諧人居的學問
風水古城的傳奇
有沒有幽冥世界
生死是個偽命題
易道的因果與無常
精氣神 生命的核心概念
丹道 依從卦氣的心性修煉
神與鬼 都與你同在
業感緣起 生死輪迴
京房八宮 神的驛站
孔夫子人生命運八階段
隨用而變 自成一家
與道相應的心量
真正的樂天派
道與神 心與體
第五章 生生之謂易 莫測之謂神
一陽一陰之謂道
道不是繞口令
念頭起處辨陰陽
善惡是非都容下
大道的光明面與陰暗面
有色眼鏡外的風景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人貴有自知之明
天大地大 有愛全容下
聖人也是有情人
方山易的傳承
大道無情與聖人之憂
中國文化的生命奇跡
人類文明的基因庫
易道與佛教
大乘菩薩的濟世精神
再強調一下陽主陰從
到頂了又會怎麼變
英雄造時勢
何處是陰陽不測之地
南泉祖師被鬼神窺見
第六章 當易道遭遇新文化運動
仍然是一篇贊辭
誤讀傳統之殤
回到人事物象的變通上
莊子理想中的至德之世
第七章 陰陽之道 本分現成
聖人崇德廣業的依據
知崇禮卑 一覽眾山小
方山易的家法
仁陽義陰 仁字當頭知輕重
政陽兵陰 文治武功的常道
強化對易道的信心
人上一百 形形色色
丟得了那個自己嗎
第八章 上傳七卦 動靜之樞機
從模擬天象到制訂人事
從總象全域到爻象吉凶
你內心的方寸亂過沒有
該出手時方出手
中孚卦 鳴鶴在陰之吉
有信任才有分享
鶴乃至陽之物
言行違順 應乎千里
主宰榮辱的機關
同人卦 先號咷而後笑
交君子 找知己
大同世界的基礎
邵雍這個老禪油子
大過卦 慎之至也
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
謙卦 尊光而卑不可逾
賈寶玉的勞謙之德
獨陽處眾陰之中
乾卦 元亨利貞
六龍御天 光明而行
我們的正命在哪裡
「元」來如此
乾卦四德 無處不在
陽亢了就得清清火
節卦 苦節不可貞
君子行事的慎密作風
解卦 天地解而雷雨作
暴發戶的禍端
第九章 數通天地 知鬼神之所為
鬼神也逃不出這些數
天垂象於河圖
大衍揲蓍 最古老的占卦法
金錢卦 最通俗的占卦法
對用九用六的新解
解卦才考真功夫
「萬物」是怎麼數出來的
玩卦關鍵在通理
占卦中的精神現象學
由易道而入菩薩道
第十章 易之道 感而遂通天下
易與聖人之道
賣卜算命的一代高士
窺測天機的因果
命運如山谷之迴響
極數通變 天地化成
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
探索易道的態度
第十一章 取法自然 利通天下
學易 也就那點事兒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足矣
心物一元 易道自顯
滌神洗心 退藏於密
同一個鼻孔出氣
打破時間的隔斷
好一個不卜的境界
物神不如心誠
就像開門關門一樣
八卦的「先天」不足
六個「莫大乎」
誰是最大的妖怪
補充說一下《洛書》
第十二章 上下貫通的聖人之意
大有卦 應乎天而時行
天助和人助
聽其言 會其意
老禪師接引人的方法
展現聖人之意
且看古人如何變通
關於乾坤崩毀的警示
把金子敲打成金碗
道永遠沒離開形器
化裁變通 朝朝風流
通卦明德真君子

◎下傳
下 傳
第一章 修身與治理天下的正道
總結人事變化規律
把握動的本錢
立於時節因緣而變通
歷史只為贏家書寫
靜觀天地運化之正
從日月之明到精神之光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良知良能轉乾坤
變動之中的聖人情懷
天地之德 大寶之位
聚財與聚心
第二章 易象與中華古文明的進程
伏羲氏 中華文明之祖
尋找人類童年的影子
漁獵社會的早期文明
農耕社會的典型場面
江與河 中華文明的兩條主線
傳統政治文明的理想時代
神化裡面的玄機
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古代交通的發展
與文明共生的社會隱患
生死兩間房
契約產生於結繩
第三章 爻象之動 吉凶悔吝人世間
第四章 易數中的陰陽之辯
第五章 卦德昭昭 君子立身處事
咸卦 少男少女之間
心動的感覺
天下事 殊途而同歸
吃下一顆定心丸
路上的風景不一般
靜觀晦明不思量
能屈能伸 順勢而為
在當下一瞬神機妙用
困卦 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境中的大人氣象
解卦 藏器待時而動
口袋裡藏著金剛鑽
噬嗑卦 雷電合而章
懲小誡大的用心
不義的可怕之處
勿以惡小而為之
居安思危 存亡之道
否卦 天地不交之時
先天下之憂而憂
鼎卦 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器也有打翻的時候
豫卦 天地以順動
人貴有先見之明
培養見幾而作的本事
祖師禪的心髓在「見幾」
顏回跟《易經》的關係
復卦 見天地之心
讓惡念「復」不起來
往返跑中的轉身處
渾水塘裡好養魚
損卦 損有餘而補不足
用損只在非常時
三個和尚沒水吃
君子之交的三大原則
益卦 太平時節的雙贏之道
不要一個人把好處占盡
第六章 乾坤 通往光明頂的大門
不要曲解陰陽的意義
世界本來是一個整體
撰寫山河大地
取卦名的方式
生於憂患的中華學統
稱名取類 彰顯往來
言曲而中 光明遠大
第七章 九卦之德 修己治人的綱領
憂患的偉大力量
道與德 乾與坤
修德的根本所在
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對德行善加護持
學會損益之道
君子固窮 小人斯濫
鄉井養命 入世隨緣
降龍伏虎的內在智慧
良知 恰在一念復生處
修德不離智慧心
顯隱不離當下位
九卦之德的大機大用
第八章 易道之要 唯變所適
經不離手 變通活用
進退有度 如有神護
漸入佳境 道不虛行
第九章 爻位風雲 探求陰陽始終
時義 易道學修的關鍵點
最難把握一念之動
易卦的上下本末
在中爻互卦中體會卦德
判斷爻位的基本規則
第十章 易之為書 文以載道
人事之道貫穿易卦六爻
平等性與差別相
文不當 故吉凶生焉
第十一章 易道中的安心法門
第十二章 大哉易道 君子躬行不已
天地乾坤的精神法則
先人謀而後鬼謀
火未發而煙先起
至道無難 惟嫌揀擇
察言觀色 知人知心
牢記四句根本教言
--後 記--

書摘/試閱


引章――通達中華傳統文化的總源頭
我們的學習需要先從瞭解《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開始。對傳統文化瞭解不深的人,往往會以為《易經》不過是打卦算命的東西,實際上,打卦算命僅僅是《易經》的末流而已。那麼《易經》的主流是什麼呢?我們說它是在占卜的外衣之下,用以指導我們面對天地萬物、面對社會倫理、面對世道人心的一個根本經典。
群經之首,三教共尊
儒家有眾多的經典,為什麼要首重《易經》呢?因為儒家的經典,大部分在社會性上體現得非常充分,尤其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在社會政治理念上、在個人的修身養性上,講得非常透徹清楚。那麼,這些道理的根源是什麼?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為什麼要把「仁義禮智信」作為根本點?
我們明確地說,正是從《易經》的精神當中得來的。《易經》是把形而上的精神,把關於宇宙天地最根本的規律都揭示出來了。這種根本的規律,作用在人事上、社會倫理關係上、社會政治理念上,包括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待人接物,以及建功立業各個方面,都是絲絲入扣,都是不相違背的。同時,《易經》通過數理的變化(易經是中國術數之學的基礎),通過八八六十四卦的推衍變化,把儒家精神規律化、自然化,從而深入到整個社會體系之中,深入到人的精神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易學是儒家最根本、最基礎的學問,正是因為它的存在,儒家學術才形成了一整套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完備體系。後來儒家把《易經》稱為「群經之首」,地位非常之高。
從我們書院的角度來說,學習《易經》更要側重於個人的心性修養方面。《易經》中有一整套非常詳細、完整的指導心性修養的方法,其作用我們在後面的學習中會逐一體會。《易經˙繫辭》是學習《易經》必須要過的關,也是學習《易經》的一把鑰匙。《繫辭》中所揭示的思想、精神內涵,是千百年來各易學大家所公認的學易的基礎。我們通過對《繫辭》的學習,關鍵是要找到心性修養方面的感覺,進一步也要找到對整個《易經》的感覺。
上面是從儒家的角度來看《易經》,若從佛家和道家來看,又是怎樣的呢?佛家有個易學流派叫「方山易」,其創始人是唐代華嚴宗的大師李通玄,人稱李長者,又稱為棗柏大士,每天只以幾粒紅棗和柏籽充饑,在中國文化史上很有名。他是「方山易」的開創者,通過《易經》卦象的內容結構來闡釋佛教的《華嚴經》。
方山易代代傳承,到了近代就傳到本光法師那裡。我們都知道,馮老師在佛法上的啟蒙老師是本光法師,皈依師也是本光法師。我有一次對馮老師做訪談,談到他學修經歷的時候,馮老師說,他一生都會銘記在本光法師那裡受皈依的場景。當時是文革期間,佛教被打成封建迷信、牛鬼蛇神,要全部掃除光的。但是,本光法師在給馮老師他們幾個做皈依的時候,用的竟然是毛主席語錄中的句式。他說:「大家聽好了!領導我們修行的核心力量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指導我們修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是《般若經》、《華嚴經》、《易經》三巨典!」馮老師對我說,本光法師當時就有這麼「膽大包天」,就敢篡改《毛主席語錄》。那個時候如果消息傳出去,肯定沒有腦袋了!但是正是因為老一輩有這樣的膽識,敢於這樣教化,所以那個時候對佛法真的是入木三分、入骨入髓!
大家都知道,般若是佛教的核心,也是佛教與其它宗教相區別的根本精神。所以說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其所有精神都包含在六百卷《大般若經》中;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神又體現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也就是我們說的《金剛經》中;《金剛經》的核心呢,又體現在二百六十字的《般若心經》上面。所以不管是《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以般若為核心的,離開了般若就沒有佛教。馮老師最近的第二批書出來了,其中有一本叫做《心的世界》,就是以《般若心經》為主線,對佛法作了一個很詳細、全面、深入淺出的講解。
《般若經》是佛教的核心,那麼《華嚴經》呢,則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一個是核心,一個是境界。過去有個說法是「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不讀《華嚴經》,你會以為佛教嘛,就是四大皆空、一無所有,你就不曉得佛家原來有多麼富貴!不曉得佛家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你讀了《華嚴經》就知道了,原來世間帝王的那點富貴,連佛家的一根毫毛都比不上!所以《華嚴經》中所體現的境界是非常高遠、非常博大精深的。學佛的人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就是《華嚴經》中表現出的境界!一朵花裡面可以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世界,一片樹葉裡面也可以體現出整個佛教的核心精神,能夠證入菩提。所以「華嚴法界觀」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
既然本光法師都把《易經》與佛教的《般若經》、《華嚴經》並稱為指導佛法修行的「三巨典」,那麼我們學習《易經》,就千萬不要把它當作只是掐指算命的東西來看,否則太糟蹋聖人經典了。我們要把它當作理解人生真諦、回歸生命大道的最根本的經典來學習。
歷代的佛學大師以及大禪師們,對《易經》都是非常精通的。比如六祖的弟子石頭和尚,就寫過一篇叫《參同契》禪修心得,裡面《易經》的味道就很足。曹洞宗的洞山祖師有篇傳世的《寶鏡三昧》,也是把《易經》的內容納入到曹洞宗的學修綱宗裡去,形成了一套很別致的修學方法。當代的禪學大師,比如大家熟悉的南懷瑾先生,他也出過兩本關於《易經》的書,可以當作學易入門的教材。我們馮老師講的《易經片鱗》也馬上要出版了,這本書的電子版一直在書院網站上掛著,大家也可以把《易經片鱗》再好好學習一下。
當然,對於道家來說,就更加重視了,稱《易經》是「大道之源」。比如漢代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他就把《易經》納入了道家的丹道修煉之中。不管是內丹的心性修煉也好,還是外丹的丹功、燒煉也好,這本書都研究得很詳細、很透徹。《周易參同契》傳入西方以後,甚至成了西方科學的前驅。我看過一些資料,西方現在認為化學的鼻祖就是要從《周易參同契》這裡來。英國人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就將這部「萬古丹經王」放在了世界化學史的首要地位上,因為道家在燒煉外丹的過程中,對一些物質間的相互轉化都記錄得非常準確。這是《易經》在道家學術裡面的一些體現。
上面把儒、釋、道拉出來說了這麼多,無非是要給大家提個神,希望大家在《易經》的學修上真正有信心,畢竟它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的根源啊!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對《易經》非常重視。如果我們對《易經》沒有一點感覺,還說自己在學習傳統文化,在學習國學,那就是忽悠人家,所以大家一定要提起精神來。
一旦把《繫辭》從頭到尾認真學完了,我們對整個傳統文化的結構就會有通泰的感覺,就不會產生門戶之見。我們看歷史上很多人,儒家說道家畫符念咒、怪力亂神,很不好;道家又說佛家「只修祖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也不好;佛教又說儒家學問只在社會倫理上轉,層次太低,不能超出三界外,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都是片面的。如果我們在傳統文化上真的有了通泰的感覺,就會有周敦頤先生在《通書》中的體會。周敦頤先生真正是把易學、禪宗、道家、儒家都是打通了,尤其是應用在心性之學上面。
所以,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也應該有所取捨。什麼東西是了義的,能夠自始至終指導我們學修;什麼是不了義的,只是學習的一塊敲門磚,用過了就可以放下,這中間,都需要我們判斷性地選擇、批判性地吸收。
理氣象數,穿越天人之際
前面,我們說了《易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下面我們細緻地講一下,為什麼《易經》會有這樣高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學通天人之際」。在這裡,「天」與「人」是兩個概念。對佛教比較瞭解的朋友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有個名號,叫做「天人師」。釋迦牟尼成佛,得了根本智,又得了一切智,一切學問都能夠通達,能夠瞭解,能夠傳播,所以是天人之師,天上人間都把他老人家奉為老師。
天,對我們來說是極高極遠,有一種形而上的感覺,也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感覺,高到極處就是自然啊!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感覺就是自然。人,就是指社會、人文、倫理,就是人在世間生存處世、建功立業的一切學術和方法。按照我們現代學術分工,「天」可以理解為自然科學,不管是愛因斯坦相對論還是數學,都在「天」的範疇裡面;「人」可以理解為人文科學。當然,用科學這個詞來表達人文不是很準確,現在有很多人提出異議,認為科學不足以代表人文。人文嘛,就是人類文化、人類文明的簡稱,所以人文的範疇很廣大、無所不包。人類文明大體可以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以自然科學應該是人文的一部分,與之相對的就是社會科學。總之,人文的概念是很廣大、通達無礙的東西。現在的人把人文的概念縮小了,分成科目,劃分成社會學、倫理學、哲學、文學等等學科,所以現代西方才會有反思「科學主義」、批判「唯科學論」的思潮,因為「科學主義」和「唯科學論」的實用主義立場,已經把人文精神、把人類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排擠到了很邊緣的地步。
這個說來話長了,我們這裡就不作詳論,姑且還按照現代通行的學科分類法來分吧。那麼,《易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在「天」與「人」、自然與人文的這個學問結構裡面,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我們明確地說,易學,就是溝通古代中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一個橋樑。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和《易經》的特點有關係。
《易經》講究的是理、氣、象、數。易經歷來有很多流派,有義理派、象數派,還有什麼蓋天派、渾天派之類等等。魏晉時期的王弼,他喜歡用老子來解《易經》,稱之為「得意忘言,得言忘象,掃象歸理」,他是義理派的代表。另一派是從漢代京房、焦贛一系演變而來的象數派的。宋代以後流行的許多看相、算命、打卦的流派,都是從象數派發展衍生出來的。但我們的觀點是,《易經》之理、氣、象、數,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它是不可以單獨分開講的。
易理,天人共有的規範
易經的理是什麼呢?易理,它是哲學的範疇,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文學科的範疇。什麼是理呢?原理、道理、原則、規律,都是一個理,都是我們人從自然萬物中通過人的精神、人的理性認識,從而歸納、抽象出來的一套道理。
作為義理派來說,理就是最高的東西,得意就可以忘言,得言就可以忘象,最後還是要掃象歸理。因為理是最高的東西,你得了最高的理,其它枝節問題也就沒得必要管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易經》的氣、象、數,其實都是理的體現。易氣是一套關於氣之理,易象是一套關於象之理,易數也只是一套關於數之理,總之都是一個理,只是其「理」的側重點不同而已。聖人設卦觀象,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抽象出了這麼一套關於理、氣、象、數的道理來。所以,理這個東西體現在學問當中,確實是整個人文精神中最高的範疇。
宋明理學之所以講究一個理,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字。當然我們過去有點誤導,說宋明理學是「存天理,滅人欲」,以為過去一切封建傳統的陋習都是來自于宋明理學的推波助瀾,什麼立貞節牌坊、婦女裹小腳之類,都把帳算到理學頭上,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我們把這個理,當作道理、原理、原則來體會,實際上完全是通泰的。宋明理學把理的觀念提升到本體論的高度,也是有其道理的。我們看這個世界,從無始以來,每天都是日升月落,每年都是四季輪替,一切萬物在天地之間存在,都是自然而然,都是現現成成的,並沒有「理」這個東西的存在。只有人類產生之後,通過人的精神理性的加入,就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其中的原理、原則、規律,這就是「理」的來源。正因為有了人的精神加入,於是在天有天理,在地有地理,在人,肯定有仁義禮智信作為立身做人的理。所以理這個概念,的確應該置身於人類精神的最高範疇。
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以前被誤導的思想打破,把以前的僵化思想打破。我們學習宋明理學的東西,像周子、邵雍,這些把三教學術打通的人物,他們的東西就沒有問題。但後來的朱熹等人,雖然貢獻也很大,注釋了儒家的四書五經,也注釋了部分道家的經典,但是其思想也有很多局限狹隘的地方,而且門戶之見很重,學問不能徹底。對此,我們在學習時要有所選擇。
易數,推演大道的序列
上面談的是易理。易數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說,數是世界的基礎,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數,人也有人的數。比如我們出生的年、月、日、時,還有死亡的年、月、日、時就是數;還有我們的五官七竅、八萬四千個毛孔,數不清的頭髮,穿衣戴帽等等,也都是有數的。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說,數就是最根本的東西,任何一個東西都離不開數。
《易經》裡面是怎麼表現這個數的呢?我們學《繫辭》,裡面就把數分為天數、地數,後面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之說;《繫辭》裡面還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後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如果在六十四卦上再反復疊加,就可以層層無盡,直到窮盡宇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現象。同時,我們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從宇宙天地的具體現象當中,一步步回歸到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八單卦互相重疊產生的,八單卦又可以回到乾坤二卦上來,乾坤二卦又可以回到陰爻陽爻,回到兩儀上來,最後回歸到太極,回歸到玄之又玄的空、無。我們通過這樣從順、逆兩個方向來推演,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易數所表現出來的宇宙生成論,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所以過去有個說法:「順則成人,逆則成仙。」我們的社會發展、人生歷練是越來越複雜,我們的學問也是越做越複雜。但是,要想回歸於道,體會天地精神的本來面目,就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要排除雜學,越來越少,以至於無。為道日損,這並不是說我們拿一把掃帚亂掃一氣,不分先後也不管好歹,把什麼都一股腦統統掃掉。這個不是為道,這是胡來。
真正為道日損,是要認識到易數的變化規律,要有步驟、有理性地回歸,要明白順逆演化具體是怎麼回事,要明白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都是怎麼變出來的,然後通達這種變化,這才說得上復歸於大道。所以在易數上面,這一套東西也是非常細緻和精確的。
易氣,一氣流行藏生息
易氣又是什麼呢?過去講《易經》,也有人把易氣拿開,不講氣,只講理、象、數,把氣歸於數的範疇。但是如果撇開氣不單獨談,就容易忽略易學中一個很大的流派。
漢易是非常講究易氣的,道家也非常重視這個氣。漢易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氣化而成,是天地一氣流行的產物;道家說「老子一氣化三清」,也是在說這個氣的流行變化。我們古代的天文曆法中,易氣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中醫裡面也很講究。雖然萬事萬物都是一氣流行,但是這一氣中間又要分陰分陽。要注意的是,這個「分陰分陽」並不是把這個「一氣流行」變成了兩氣,而是這「一氣流行」的過程中,自然有陰陽消長的關係。
比如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子時開始,一陽初升為《復》卦,經過六個時辰的陽升陰降,由《復》卦經《臨》《泰》《大壯》《夬》,到了午時之前,陽氣達到極盛變為《乾》卦,接著又開始了陰氣升而陽氣降的過程,卦象也經過《姤》《遯》《否》《觀》《剝》,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地,最後到子時之前漸變為《坤》卦。然後又是一陽來復,周而復始。以一年為週期也是如此。一年十二個月,每一個月都有代表性的卦象,也是一氣流行產生的。把易卦納入天文曆法當中,一年的日子從《中孚》卦開始,每一卦主六天七分,加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坎、離、震、兌這「四正卦」,共六十四卦來主宰一年的基本運勢。我們常說這一年「運氣好」、那一年「運氣不好」,運氣的道理也就是這麼來的,這都是一氣流行所產生出來的變化。那麼,用天干地支配合來形成的六十年一個輪迴,也是如此。
在易卦之中,每一卦都有它的卦氣。一卦由六爻組成,有陰爻也有陽爻,六爻不同的陰陽組合變化,就產生了不同的易卦,也就有了卦氣的變化。易卦所代表的精神和內涵,每一卦在天文曆法中的用途,乃至於天象與人世之間的聯繫,就是通過易氣的道理產生出來。這裡如果要細說,就要把易緯的道理、把十二辟卦的道理、二十四氣與四正卦的卦爻相配,以及天干地支等內容都拿出來說。大家現在還沒有這個基礎,等以後我們在學習《繫辭》時遇到這部分內容時再細講。
上午我們和袁董事長在一起,談到了中醫裡面的針灸,覺得子午流注「按時取穴」的技術好奇妙啊!為什麼非要在一定的時辰,人體相對的經脈、血脈才會打開或者關閉呢?為什麼非要在這個時辰扎這個穴位,如果換一個時辰扎就不起作用了呢?這就是因為一氣流行的道理,它在身體氣脈、血脈中的運行,哪一個時辰運行到哪一個位置,都是有規律的。十二時辰對應著十二個易卦,同時也對應於人體的奇經八脈,因此各個穴位也會在不同的時辰,依次或開或合,井然有序。你只有認識到這個規律,對某個穴位進行針灸才會產生作用,所以中醫的針灸是很有講究的。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我們說的易數和易氣,都是屬於自然科學範疇。數當然是核心,氣作為一個分支,在天文曆法和傳統醫學上也很重要。那麼,《易經》從數到理,又是怎樣統一起來的呢?這就要涉及到易象的基本知識了。
易象,用二儀畫出大千世界
易者,象也。我們可以這樣說,像是《易經》的骨幹,也是《易經》的靈魂。離開了象,就沒有辦法談易,《易經》與其它學術最不一樣的特點,就表現在象上面。我們所說的陰陽二儀是什麼呢?儀,就是儀表,就是外象嘛。《易經》的整個卦象,都是陽儀與陰儀相疊加以後形成的。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為神」,以及剛柔、吉凶、數理上的種種變化,都是通過陰儀和陽儀的互動變化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易經》的整套符號系統。
有人說《易經》裡面一陰一陽的變化,與萊布尼茨數學裡面的「二進位」很相像,尤其是電腦理論上,一個0,一個1,可以把0當作陰爻,把1當作陽爻。這裡大家要注意,儀和爻不能混淆,一般形成卦象之後才叫爻,沒有形成卦象就叫做儀。雖然《易經》的陰陽觀念和數學二進位表面看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說《易經》與二進位很相像,怎麼說呢?就是自降身價的感覺,就像我們說一隻鳳凰很漂亮,漂亮得像只會打鳴的公雞一樣。二進位元元只是純粹的數學模型,它只有在數學及其應用領域裡才有意義,超出了這個範疇,就什麼也不是了。而《易經》的陰儀、陽儀,它既代表數理的進位模型,也代表精神的相互轉化;既能反映宇宙天地的自然現象,也能反映社會人文的現象;既能代表具體的事物,也可以代表抽象的概念。
不要小看這一陰一陽的兩根杠杠啊!從自然現象來說,陰陽可以代表天地、代表日月、代表生物的雄雌等等;從社會人文上看,陰陽可以代表社會的光明與黑暗、時代進步與落後、制度的完整與缺失等等;從人的內在精神上看,陰陽也可以形容一個人精神的開朗與幽閉、積極與消極、活潑與安靜、正直與險惡等,甚至還能夠代表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不僅如此,陰陽還可以表現事物抽象的性狀,比如剛柔、正反、內外、方圓等等。可以這樣說,凡是人類感官一動所能感受到的一切現象,凡是人類精神一動所能產生出來的一切內容,都可以用《易經》的陰陽系統表示出來。由陰陽觀念為基礎所形成的《易經》各卦,它不僅能表達天地間的現象、道理,更重要的是,它還能指導我們在社會人生中的行為方式,表達社會人事的變化規律。因此,易象是一整套的象徵體系,也是中華文化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易經》是中華古聖所作,相傳伏羲畫卦,這個卦不是隨便亂來的,不是一個人發個狠閉門不出,在家中當發明家,發明出兩根杠杠,一個代表男,一個代表女。不是這樣的!它真正是通過遠古聖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麼來的,不然就不可能有這麼強大的涵括能力!所以,通過這一套易象的體系,《易經》就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精神統一起來,自成一套完整的學術系統。這正是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它古老文明的最獨特、也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我們在《易經》的理、氣、象、數上有了基本的瞭解,對於後面的學習相對就要容易一些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517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