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貞觀名相房玄齡:策劃玄武門之變、編撰《晉書》、諫伐高句麗……一場場智慧與武力的較量,助太宗開創不朽盛世
滿額折

貞觀名相房玄齡:策劃玄武門之變、編撰《晉書》、諫伐高句麗……一場場智慧與武力的較量,助太宗開創不朽盛世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7923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淄博or濟南?房玄齡的籍貫爭議,嚴謹數據詳細考證!
►唐高祖晚年暗流湧動,太宗弒殺手足的真相竟是……
►大唐名臣可別只知道魏徵,房玄齡才真正能呼風喚雨?

隋末天下大亂,他卻早早選定了明主投靠,一舉成為天可汗親信!

【房謀杜斷:玄武門之變幕後主使?共同開創貞觀盛世】

房玄齡與杜如晦並稱「初唐名相」,是唐太宗李世民基業草創時期的重要大臣,深得李世民信任。他們多方籌謀,為日後「貞觀之治」局面的開闢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他們一起跟隨李世民征伐四方,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裡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

在奪取皇位的鬥爭中,房玄齡與杜如晦的意見更是一致,都主張李世民當機立斷,擊殺太子一黨。太子李建成對秦王府中的房、杜二人非常忌憚,多次提及「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和房玄齡耳」。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建成在唐高祖李淵面前造謠房、杜二人有不軌之心,將對國家不利。李淵信以為真,下令將二人調離了秦王府,並且要求他們不能與李世民私自見面。李世民決心除掉太子一黨後,立即派大將尉遲敬德將房、杜二人召回秦王府,共商大計。於是,房玄齡和杜如晦祕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與大家一起,共同策劃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繼位後,任命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尚書右僕射。房玄齡既通曉政事,又有文才,協助李世民處理軍國事務。唐太宗經常說房玄齡對於他,就像蕭何對於漢高祖,運籌帷幄,可決勝於千里之外,有平定天下之功。的確,房玄齡性格寬厚,講求仁義,不專斷,不獨攬大權,謹慎周密,能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杜如晦則有應變之才,既聰明又靈活,對事務有著精準獨特的判斷能力,往往能一錘定音。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判斷,二人配合非常好,史稱「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

【吃醋:太宗的左膀右臂,在家裡竟是「妻管嚴」?】

有關房玄齡「畏見其妻」的記載,見於唐人劉悚的《隋唐嘉話》:「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將賜公美人,屢辭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優詔之意。夫人執心不回。帝乃令謂之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曰:『妾寧妒而死。』乃遣酌卮酒與之,曰:『若然,可飲此酖。』一舉便盡,無所留難。帝曰:『我尚畏見,何況於玄齡!』」

這則故事的大意是:房玄齡的夫人嫉妒心極強,唐太宗打算賞賜美人給房玄齡,房玄齡屢次辭謝不接受。太宗皇帝便命皇后召見盧氏,嚇唬她:「您是寧願不再嫉妒而活著呢,還是寧願為嫉妒而去死呢?」盧氏回答道:「我寧願為嫉妒而去死。」太宗聽後,派人送來一杯酒給她,盧氏舉杯一飲而盡,毫無畏懼。太宗聽說了,笑著說:「如此剛烈,朕都懼怕,何況是老實的房玄齡呢!」其實太宗讓她喝的不是毒酒,而是醋。

〔本書特色〕
房玄齡是初唐傑出政治家,在「玄武門之變」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主編《晉書》,為後世留下許多珍貴史料。他心懷天下,隨著政治局勢的變遷,步步成為太宗名相,創下「貞觀之治」;致力於整頓吏治、修訂法令,主張和親政策,維護國家安定。本書細細考究房玄齡的籍貫、生平、政績和故里,欲呈現讀者一個鮮明飽滿的人物形象。

作者簡介

房道國,專職作家,房玄齡文化研究會成員,大唐名相房玄齡後代。

目次

第一章 少年英才出齊州
第一節 房玄齡籍貫考證
第二節 齊州房氏
第三節 房玄齡的少年時代

第二章 亂世投主襄大計
第一節 仕隋坎坷 心憂天下
第二節 杖策謁於軍門

第三章 玄武謀劃定社稷
第一節 東宮和秦府對壘的嚴峻形勢
第二節 玄武門之變

第四章 玄齡為民創盛世
第一節 整頓吏治 精簡官吏
第二節 建章立制 修訂法令
第三節 房謀杜斷 千古佳話
第四節 維護國家統一 主張和親政策
第五節 凌煙閣敘功 形在其中
第六節 總監修史 主編《晉書》
第七節 君臣不疑 諫伐高句麗
第八節 家教甚嚴 房門不幸

第五章 千里鄉音曾記否
第一節 安葬父親回鄉
第二節 齊州好友情義深
第三節 尋訪名勝故鄉情
第四節 房玄齡生活花絮

結語 人雖遠逝名流芳

附錄一 《隋書·房彥謙傳》

附錄二 《舊唐書·房玄齡傳》

書摘/試閱

房玄齡的少年時代

(一)自幼聰穎 博覽群書

房玄齡出生於西元五七九年,正是中原諸國再次統一的前夕。五八一年,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為帝,國號隋,建元開皇,是為隋文帝。房玄齡出生後不久,便遇上了這場改朝換代的變動。其父房彥謙在北齊末任齊州治中,齊亡後即隱居不仕,直到隋開皇七年(西元五八七年),才因齊州刺史韋藝推薦,入朝為官。據此可知,房玄齡少時是居住在故鄉齊州的,因而齊州大地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齊州房氏家族的家學、家風,深深地滋養著他。隋取代北周,是一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所以對地方的震動不大。雖然楊堅初攝政時,北周重臣、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反楊,一時多有州郡響應;尉遲迥的姪子尉遲勤時任青州總管,也發兵五萬支持尉遲迥。而青州與齊州毗鄰,齊州士民難免會受到牽累,但不久尉遲迥、尉遲勤就兵敗而死,叛亂驟起驟滅,齊州幸運地躲過了刀兵之災。而齊州房氏又是數代簪纓之族,根基深固,所以房玄齡在少年時期的生活應該是富裕而平靜的。他聰明靈敏,在父親的影響和督導下,勤奮讀書,年紀稍長就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胸懷寬廣,志向遠大。

房氏家學除了文學、經史修養外,還講究文武兼修、技能培養。顏之推曾對當時的文武兼修有過詳細論述:

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一則朝廷之臣,取其鑑達治體,經綸博雅;二則文史之臣,取其著述憲章,不忘前古;三則軍旅之臣,取其斷決有謀,強幹習事;四則藩屏之臣,取其明練風俗,清白愛民;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六則興造之臣,取其程功節費,開略有術,此則皆勤學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長短,豈責具美於六塗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愧耳。

因此,所謂的文武兼修,其中的「武」道,並不單指軍事才能,它其實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程功節費之術,二是運籌帷幄之術。在文武兼修中,要突出一種才能,以其他才能為輔助。房氏中人正是如此施為,形成了家族中文武兼修的家學傳統。房氏對其子弟「程功節費」之術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其具體技能,如書法、律令、財經等技能,依託家族文化環境,以言傳身教、耳聞目睹為教導方式,從而使房氏子弟兼具財經與計算能力。到了貞觀十三年(西元六三九年),由於人才缺乏,一時找不出合適的人選,時任尚書左僕射的房玄齡決定自領「度支郎中」的職責。這是後話。

(二)少年壯志 豪情滿懷

玄齡少年時,齊州發生過一些與當朝天子有關的重要事件,曾轟動一時。

隋文帝楊堅的母親是濟南人,為了紀念母親,楊堅在齊州大興佛事,在千佛山造像,重修神通寺。而當時的山東水旱頻仍,民生疲敝,百姓日子本來就很艱難,經過這場折騰,更是困苦不堪了。

這些事情,在年輕的房玄齡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對隋文帝的作為多有不滿。十六七歲時,他曾跟著父親到過京師,當時朝野上下表面上是一片歌舞昇平、安居樂業的景象,許多人以為大隋王朝根基牢固,國祚必定長久。不過,房玄齡由於耳聞目睹了許多事件,對此已大不以為然,而是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

隋文帝是位苛察多疑之主,對臣僚皆不信任,事必躬親,勞神苦行,朝事無論巨細,皆由他一人決斷。這樣,君臣之間充滿猜忌氣氛,臣下侍臣,如履薄冰,終日戰戰兢兢,沒有一人勇於直言諫奏。

房玄齡當時雖然年紀很輕,卻已顯示出早熟的智慧和見識,對隋王朝潛藏的危機有著清醒的認知。有一次,他迴避左右,單獨對父親說:「隋帝本來就沒有什麼功德,只是一味地蒙蔽欺騙百姓,從不為後代子孫長久考慮。他又不能恰當地處置和幾個兒子的關係,致使嫡庶名分混淆,相互之間明爭暗鬥。這幾個兒子,又都奢侈荒縱,終究會自相殘殺,不能夠保全家國。如今雖然表面上太平無事,但動亂喪亡不久就會發生的。」

聽了兒子的話,房彥謙非常驚異,連連擺手說:「小孩子家,不許亂說!」但心中卻深以為然,暗暗稱奇,為兒子的深邃眼光和獨到見解感到驕傲。後來,房彥謙曾對摯友李少通表達了這種觀點,李少通當時並不贊同。不久,到了文帝仁壽(西元六〇一至六〇四年)、煬帝大業(西元六〇五至六一七年)年間,房玄齡的預言被一一驗證了。這證明年少的房玄齡對時局的判斷具有前瞻性。

不過,房玄齡對隋王朝時局的研判是深藏於內心、與至親密談的,在現實的生活中,他還需要洞察天下大勢,順應體制、屈就威權,去尋求生存、發展和實現遠大抱負的路徑。

(三)州舉進士 惜別故里

科舉制度是歷史上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它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代,廢除於清朝末年,歷時一千三百多年,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科舉制度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隋開皇七年(西元五八七年),文帝頒布詔令,命各州每年貢舉三人入朝候選,工匠商人不得入內。貢舉之士要參加考試,考試由吏部尚書或侍郎主持,內容主要是策論方略;要進行口試和筆試,分甲、乙、丙三等錄取。又設秀才、明經兩科,以文辭優長者為秀才,明習經書者為明經。時人以秀才為最榮,選拔又十分嚴格,文帝一朝,中秀才者只有杜正玄一人。《隋書・文學・杜正玄傳》載:「開皇末舉秀才,尚書試方略,正玄應對如響,下筆成章。」

到了開皇十八年(西元五九八年),文帝下詔特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命京官五品以上者及各州總管、刺史舉薦人才。這次選拔官員由吏部主持,以吏部尚書為主,以吏部侍郎為副,堅持「先德行後文才」的標準,史稱這次選拔的人才「最為稱職」。自此以後,六品以下的官員選任,皆歸於吏部決定,漢以來沿行已久的由地方長官徵辟屬官的規則基本上停止了,中央政府收回了選任用人權。房玄齡時年十八歲,考中進士,告別故鄉,踏上實現人生理想與抱負的漫漫征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