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日本著名哲學家高瀨武次郎筆下的王守仁
滿額折

知行合一,王陽明詳傳:日本著名哲學家高瀨武次郎筆下的王守仁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75 元
優惠價
79296
促銷優惠
特殊書展B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915年日本廣文堂孤本首現

備受中、日、韓等東亞儒家文化圈好評!

從家世到講學,一書盡覽陽明全生涯

高瀨武次郎深入解讀,全面詮釋明代思想家思想

 

【背景與意義】

本書由日本陽明學的代表人物高瀨武次郎精心撰寫,是對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生平和哲學的深入解析。這本書被視為介紹王陽明的最權威版本,不僅在中國,也在日本及韓國的學術界中產生了重大影響。高瀨的作品詳細記錄了王陽明的思想發展及其在不同時期的政治和社會活動,突出其哲學中的「知行合一」理念。

 

▎家世與早年

首章聚焦在王陽明的家世背景和早年生活。描述了他的祖先王羲之的影響以及家庭教育對他思想的塑造。這一時期的故事和逸話揭示了王陽明性格的形成和早期展現的文學才華,為其後的學術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

 

▎成長與學問

在探討王陽明的少年時代,本章闡述了他如何在文化豐富的越中地區成長,並受到當地生活的影響。這一時期,王陽明不僅展現出超凡的學術才能,還在政治和軍事上展現出早熟的策略思考。

 

▎志向與初試雍門

本書描述了王陽明初步進入官場和學術界的掙扎,包括他早年的落榜經歷和對武學的熱衷。這些經歷深化了他對學問與實踐關係的思考,並逐步形成了後來的「知行合一」哲學觀。

 

精神歷練與悟道

本章深入探討了王陽明在龍場的貶謫生活,這是他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在生命威脅和極端困境中,他實現了心學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其後學術生涯的核心思想。

 

講學與靖亂的三個周期

書中分別詳述了王陽明三次講學和平定內亂的時期。這些章節不僅反映了他作為教育者和思想家的影響,也闡述了他如何將哲學應用於具體的政治和軍事實踐中,成功解決了一系列社會與國家的危機。

 

【高瀨武次郎解讀】

本書結尾回顧了王陽明思想對後世的影響,特別是在日本的明治維新中的應用。高瀨武次郎的評價和分析凸顯了王陽明學說的現代意義,並且指出了這一哲學對當代商業和政治領袖的啟示。

 

 

本書特色:本書是首部由外國學者撰寫的王陽明傳記,深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推崇。作者高瀨武次郎不僅是日本天皇的老師,更是日本陽明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全面且深入地介紹了王陽明的生平與思想。全書結合《傳習錄》等經典文獻,突出了陽明學對明治維新及商業、軍事領袖的深遠啟發,對日本及全亞洲的陽明學研究具有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高瀨武次郎(西元1869~1950年),東京大學博士、教授,日本近代著名哲學家,研究中國學代表學者。曾為天皇講過漢學課程,因研究陽明學廣為世所知。主要相關著作有《中國哲學史》、《日本之陽明學》、《陽明主義的修養》、《老莊哲學》等。1910年曾將《中國哲學史》贈給胡適老師杜威,杜威回贈胡適的《中國哲學大綱》。梁啟超在《子墨子學說》中便是借鑒了高瀨武次郎《墨子哲學》的分析。

 

趙海濤,日本名古屋大學日本文化學專業CSC聯合培養博士。現為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指導教授。主要從事中日比較文學和翻譯研究。在《日本研究》、《日本問題研究》、《外國文學動態》、《外國問題研究》、《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燕山大學學報》、《四川戲劇》、《アジア文化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文學書寫的風景:漢詩.翻案.創作》,譯著主要有《彼岸先生》、《密室犯罪推理》、《碟局(系列)》等20餘部,發表文學作品《外院男生》、《趙莊》、《三姑》、《三月死在春天》等多篇,凡500多萬字。

 

王玉華,專職譯者。

原書序

縱觀公私憎愛於天下人豈能無別,故而雜然者此人生千狀萬態,終歸難以衡量。看之大觀,無論上下貴賤、苦樂相伴,幸福則均一者耳。人之職分,實千種萬類者也。雖從其一,奏偉功、揚芳名,終不足耳。而大苦之下可見大樂,則可謂天道酬人。此可知至公至平。試看古來偉人之行跡,辛苦艱難,一難將去一難又至,多無寧日。此豈非大苦者耶?然又觀其一言一行能左右天下之氣運,知其一舉一動能震撼乾坤,亦能感其無上愉快耳。況英名赫赫照青史,千秋之下猶為人敬仰者是也。此豈非人生一大快事哉?吾輩碌碌之徒如是,行屍走肉、蠢蠢爾無所作為,飽食暖衣間度過一生,倦怠天賦之職分,失人生之真義,靜動存亡於社會毫無影響,墳土未乾其名早既為人所忘者也。此豈非人生悲痛之極哉?以知苦樂相伴、幸福均一之妄說,無能設令為震天撼地之大業,猶誓不廢一事一業,芳名終不能垂竹帛之上,猶盟失照稗史野乘。浮利虛名固希求不足,然空以醉生夢死畢,神聖之天賦奈之何也?唯陽明先生能為此大苦大樂之人也,身起為文臣,建蓋世之偉功,烝烝英名永照千秋。真是可謂百世之上至百世之下感奮興起者也。先生終世遭逢辛苦,吾人即其行跡,藉以磨練心膽、策振氣象之龜鑑者也。

凡聰明敏活、能洞察幾微,又能妙計案疊出者是有智之人;天真惻怛、感憤人類之不幸,感慨國家之非運者是有情之人;豪健勇猛、臨大節無為所動,大敵當前無懼者是有意之人。有智之人得不惑,雖時難免失於冷刻;有情之人待人接物有欽慕悅服之長所,然時難免馳於慷慨激越;有意之人臨事有泰然自若之利,然時難免壓制弱者之弊。庸常之人大抵偏長三者之一而止,若能二者兼達,則必為傑士,得成命世之偉業,況於能三者調和發達之人哉?先生屬於如何種類之人哉?有智之人?有情之人?或有意之人?之於其事蹟所徵,或如長於智,或如長於情,或如長於意,其或三者完備之者乎?夫先生明代大宗,為古今諸家所等見,近者我邦(日本)學者之言所徵,齋藤拙堂翁曾評道:「明氏中業最者當推王新建,救戴銑,因忤劉瑾,謫遭杖恤,吾可見其氣節。能懷柔京軍無犯,阻許泰、張忠之計,吾可見其智略。南中數十年破定寇亂,旬月平朱宸濠,吾可見其用兵之神。《傳習錄》、《五經臆說》諸書難免遭後人議,然其要亦有一己見解,吾可見其學問之深。其餘,騎射之微,筆札之小,以一無不曉也。而文章雅健,為一代大宗,可稱朱明第一人物。誰人謂不可哉?」蓋謂當適評,陽明先生豪健是由其意志鞏固,思想深邃、武略縱橫是由其智力卓越,共語者感奮之、相接者悅服之是由其熱情所發,是由言語眉睫間之所表。茅鹿門評先生道「文成公百世殊絕之人」,亦固毫無溢美之詞。抑或成大業之人專乘機在者,人生百事皆以用兵比況成敗之機,只在毫髮之間。成功續以成功者則見機明敏乘之成勇壯者,但唯有拔群技倆,雖無一點邪慾之念,其舉動必醜陋不足觀。讀先生傳記者,復當見其明敏乘之機、勇壯其行、熟察其心事之高潔者也。

夫英傑之士無待刺激能感奮興起,然常人所不能。剛毅之士無待輔助能堅忍不拔,然庸人所不能。雖設令英傑剛毅之士,亦猶得刺激輔助,愈以得勇邁強健者也。然則讀古來偉人傳記,追想其人物事業,翻其遺書感其英靈,有觸及神韻之效果。由智愚所異是觀,庸常之士率智識淺劣意志薄弱,故每見聞其心志所從難免動搖變移,吾人以是常講求刺激輔助須得之策:或與當時傑士相交鑑其言動,或揭偉人肖像以強一己敬慕之意,或翻先賢傳記以盛一己私淑之意,或誦聖賢遺訓為己修養之資,或玩哲人遺愛以賞其氣韻,或訪豪傑遺跡以追憶其之雄圖,或弔英雄墳墓,燒香獻花以慰其魂魄,孰可為精神修養一助也。若薄志弱行之徒為之,缺少適當刺激輔助,放闢邪侈無所不至,遂一生禽獸一無是處。若彪悍獰猛之徒為之,缺少適當制裁指導,殘虐暴戾無所不至,終必毒害至社會。

先生傳記有感奮人極大者,惰氣生時讀之生勇氣,邪念起時讀之歸正義之念,胸中沉鬱時讀之灑然如洗,志氣浮靡時讀之活動心生,厭世之念起時讀之歸樂天之念,人生不安之念起時讀之悟人生之穩健,怨恨嫉妒之心生時讀之恰如把雪片投諸烘爐,浮榮虛譽之念起時讀之忽焉歸恬淡高潔,陷玄遠空虛時讀之歸活用實學,流於支離散漫時讀之歸簡易直截,蓋先生一生極其多變又多趣。其多變多趣之所成,即於上述諸件及讀者的刺激輔助成其所以者。余甚好翻讀古今人物傳記,然未曾有見如讀先生的傳記,趣味津津令人感奮興起者也。故爾余不顧文采譾陋,斗膽論述先生詳傳之所以然,乞請讀者勿責文辭拙劣,於言外則當接近先生之風流餘韻耳!

高瀨惺軒

目次

序言 陽明之於當代人的意義

原書序

第一章 王陽明家世

第二章 少年時代

第三章 志向動搖時代

第四章 精神歷練,龍場悟道

第五章 第一次講學時期

第六章 第一次靖亂時期

第七章 第二次講學時期

第八章 第二次靖亂時期

第九章 第三次講學時期

第十章 第三次靖亂時期

後記

原書附錄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王陽明家世

大師王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由《王陽明年譜》可知,王覽原本是琅琊郡人,到了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的地方。

據明朝文人湛若水撰寫的〈陽明先生墓誌銘〉所載:文成公之父龍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貴。其祖上名人輩出,有如晉代高士王羲之(西元三〇三年至三六一年,一作西元三二一年至三七九年)、光祿大夫王覽(西元二〇六年至二七八年)等。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蕃」,真可謂是世代顯赫。

 

遠祖王羲之

話說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閱讀他們的傳記,甚至仿效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獲得勵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於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家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陽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於世的蘭亭遺址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蘭亭序〉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流芳百世。在蘭亭遺址附近,就是王右軍書法樓以及王右軍府邸舊址。王羲之當年罷官後,和諸文人墨客交遊廣泛,透過這些古蹟不難看出王羲之當時是何等的風流雅趣。因此,後世之人經常以仰慕風流為名,至此流連忘返。當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來憑弔、懷古,或尋找創作的靈感。

每次讀王陽明先生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我都會獨自沉思品味。雖然與兩位王氏偉人相隔千餘年,但他們放浪形骸的風骨氣節和在精神世界裡的痴迷陶醉,實在令人難忘。王陽明先生也頗得祖輩王羲之先生的情趣,這也許就是源自他對先祖的追慕思懷。從祖輩們流傳至今的祖制家訓也極大地激勵了王陽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誌銘中都有相應記載。至於晉代的王覽是否為王陽明的祖上,根據目前已知資料尚且無法做出準確考證。時隔千餘年,要釐清其高祖究竟為何人,的確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積善人家,必有餘慶。」作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王家後裔繼承其綿延千年的血統,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揣測,此事寧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無!

 

此乃〈忠義傳〉中人

王壽從山陰的達奚遷徙至餘姚定居,自此,其後世也都成了餘姚人。王壽的第五代孫王綱,在明史的〈忠義傳〉中就有相關記載:王綱,字性常,文武雙修,善於識鑑人物,與誠意伯劉基交往甚為親密。

王綱曾經對劉基說:「你是個有抱負的人,而老夫我呢,只耽愛隱居山林之樂,祖祖輩輩都不願為官場所累。」於是劉基對王綱刮目相看,不久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明洪武四年(西元一三七一年),王綱以文才被招到京師,這時他已經是七十二歲的高齡,明眸皓齒,猶若壯年。太祖見王綱一派仙風道骨,極為驚嘆,並向他求教治世之道。

不久後,王綱官拜兵部郎中。當時正趕上南方的潮州地區爆發農民起義,朝廷便委任王綱為廣東省參議,命其督管軍糧。王綱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是用身家性命來為國家效力的。」寫下訣別信後,王綱奔赴廣東。

王綱帶著兒子王彥達同行,兩人騎馬趕赴潮州治理流寇騷亂。就在父子二人將要抵達增城的時候,不料被賊匪頭子曹真所抓獲。曹真便以鉅額的金銀財寶利誘王綱當眾強盜的軍師,王綱言辭喝斥:「你們想做什麼?現在皇上已經昭告天下,堅決剷除地方叛亂。你們應當洗心革面,改作良民,共享太平盛世。否則,就是自尋死路,遲早被朝廷誅滅。」

曹真大怒,立刻將其殺害。

王綱的兒子王彥達這年才十六歲,邊哭邊罵道:「你們這幫匪徒,也把我一起殺了吧!」

曹真見狀思量道:人們常說,父忠子孝,父子一併殺害恐有不祥,便釋放了王彥達。王彥達用羊革裹著父親的屍身,將他葬在禾山。

過了幾年,御史郭純將王綱橫死之事上報朝廷。皇帝聽後大為震驚,下詔在增城為王綱建造廟堂,以褒揚他的忠烈。

王綱是王陽明先生的五代祖先。本來王彥達憑藉父親的忠義之舉,也可謀得一官半職,事實上,朝廷也有此意。但是自從目睹了父親的慘死後,王彥達對做官之事再無興趣。王彥達不應徵召,一生粗衣惡食,歸隱不仕,號稱祕湖漁隱。

 

高潔超脫

王彥達膝下有一子,名叫王與準。王與準天資聰穎,對《禮》、《易》二經的研究造詣很深,他曾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數千言,為當時人所稱道。永樂年間,朝廷下令遍訪遺賢高士,打算啟用王與準為官。王與準得知後立即逃入深山老林,堅決不肯踏上仕途一步,自號遁石翁,終老逍遙一生。

王陽明的曾祖父王世傑,此人也是無慾寡求,淡泊名利,自稱槐里子。王世傑因通曉明經,任教於太學,一直到其去世。

王陽明的祖父王倫,字天敘,自號竹軒公。後人曾經為竹軒公王倫著書立傳,將他與晉代的陶淵明、宋代的林和靖 等有隱逸志向的文人雅士放在一起,褒譽其高潔的品格,稱讚其「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實在是不同凡響。

竹軒公王倫迄今留下的遺作有《竹軒稿》、《江湖雜稿》等,為世人所愛讀。竹軒公曾官拜翰林院修撰。因王陽明祖上的忠義事蹟,後兩代子孫皆被朝廷授任為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等官職。

王陽明父親王華(西元一四四六年至一五二二年),字德輝,號實庵,晚年號海日翁。因王華常年在家鄉龍泉山的深幽之處讀書自修,後世的研究者們尊稱王華為龍山先生。

 

「欲借人間種」

龍泉山老家有一豪紳世族,聽聞龍山公王華的鼎鼎大名,於是前往山裡拜訪他,並請其出山,在山外為龍山先生修建書館,引為家府座上客。

有一天晚上,一個陌生的美麗女子來到龍山先生的書館求見。女子對龍山先生說:「龍山先生萬莫驚訝,我本是此家豪紳的小妾,主人多年膝下無子嗣,故而冒昧前來,打算借龍山先生雨露,以將香火發揚光大!」

龍山先生聞言大驚道:「承蒙你家主人厚意邀請,我才在此館留住。如此不義之事,實難從命!」

此女從袖中取出一扇,說:「這是主人的命令,龍山先生只須看扇面的題字便知。」

龍山先生接過扇子一看,果然是這家主人的親筆題字,上書:

欲借人間種。

看來面前此女的確奉命前來不假。龍山先生提起筆,在後面添上五個字:

恐驚天上神。

然後龍山先生措辭嚴厲,將其拒絕,女子無奈怏怏離去。此事無果而終,龍山先生的高潔美名於此可窺一斑。

成化十七年(西元一四八一年),龍山先生考取進士,名列甲等第一名。官拜南京吏部尚書,死後被封為新建伯。

龍山先生經常去山陰的風景名勝遊覽尋訪,在先祖們居住過的地方憑弔追思。後來他從餘姚遷至越城的光相坊,安居樂道,就如住在餘姚一般愜意。

成化七年(西元一四七一年)辛卯,龍山先生迎娶夫人鄭氏。第二年王陽明出生。王陽明後來曾在四明山鑿築陽明洞,陽明洞距離越城東南只有二里多路。

正是在此處,王陽明終有所悟,號稱陽明先生。

 

小結

王陽明先生祖輩的情形如何?從現存的資料來看,確實很難了解得比較詳細。在王氏的先人中,賢明的遠有王羲之,近有王綱、祕湖漁隱、遁石翁、槐里子、竹軒公、龍山公等,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從以上簡略事蹟可知,王陽明的祖輩們淡泊名利,動輒便會隱居山林壁洞;或者憑藉其聰敏果斷,洞察時事變遷;或者忠義當頭,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感嘆不已!

毋庸置疑,王陽明一生的志趣選擇都得益於這些先賢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他的祖母岑氏、父親龍山先生的教導訓誡,鑄就了他一生的儒者品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96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