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IQ更有優勢!小學生自我調節力32個練習:啟動超強學習引擎,培養懂得正確思考、自我管理、做出計畫的孩子(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優惠價
:75 折 270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韓國Yes24網路書店讀者9.8顆星絕讚好評──
讓孩子儲備「自我調節力」,小學階段是關鍵!
韓國權威兒少精神健康醫師彙集最新醫學、心理學研究&逾三十年臨床經驗,
有效培養小學生獨立、專注力、克服挫折、維持動機等未來學習力!
◎超越智能的力量!小學階段的一切核心──自我調節能力,讓孩子自主學習!
➤家有小學新鮮人,不知如何讓孩子安排學習計畫?
➤發現孩子讀書無法專心,整天只盯著平板、手機?
➤面對日益擴張的數位環境,擔憂孩子沉迷線上交友、玩遊戲、看影片?
在網路世代、遠距課程的環境下,懂得自主學習的孩子正在迅速減少中!小學是孩子正式踏上學習之路的階段,面對急遽變化的教育生態和逐一浮現的學習問題,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順利適應小學生活、迎向嶄新挑戰?韓國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師申東媛認為,能否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將成為孩子起跑點的最大差異,關鍵就在於「自我調節能力」!
▶即使現在很想玩耍,也會選擇先寫完作業而坐在書桌前。
▶就算打開網路的瞬間,跳出了吸引人的遊戲廣告,也不會因此忘記本來要做的事。
▶即使冰淇淋近在眼前,也能想到「再多吃一球可能就會拉肚子」而選擇不吃。
▶就算對新遊戲無比好奇,也會與自己約定好「等考完試再玩」。
申東媛說:「自我調節能力並非無條件的忍耐,而是設定自己想要的目標,並且為了達成該目標而調節情緒與認知、行為的能力。」當孩子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就有辦法正確思考、判斷,不會受本能影響,能展現適時適地的行為。
◎小學生困擾的32個生活&課業&人際&情緒問題,就從日常自我調節練習來改善!
對孩子來說,適應學校生活的過程,是巨大又繁瑣的挑戰。本書精選出32個學齡難題,詳細說明「父母常見的錯誤」與「請這麼做」的依循建議,在日常中讓孩子學習調節情緒、認知、行為,使親子達成有效溝通,更進一步擁有專注、工作記憶與衝動抑制3種學習力!
▎當孩子說「不想上學」、「想換位子」時
・父母常見的錯誤:無緣無故幫孩子請假、無條件要求老師更換座位⋯⋯
➞問題不會消失,更讓孩子失去面對、適應校園生活的機會。
・請這麼做:傾聽與同理孩子的經歷,找出孩子抗拒上學的原因,專注在孩子身上,減緩他焦慮不安的情緒;此外,也可製造與鄰座同學和平相處的機會,將校園生活視作成長的契機。
▎當孩子無法自主學習、容易分心時
・父母常見的錯誤:隨意增加學習份量、漫無目的地命令孩子「去讀書!」⋯⋯
➞當孩子覺得「學習」是件討厭的事,怎麼努力都看不到盡頭時,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失去學習動機。
・請這麼做:從調整周遭環境著手,並在開始時與孩子一起訂定計畫,亦協助孩子在完成後回頭檢視,試著思考是否有更佳的方式。
▎當孩子交到壞朋友、過度沉迷遊戲時
・父母常見的錯誤:輕率地介入,禁止同儕往來,或是打擊孩子的自尊感⋯⋯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面對不當待遇或誘惑時,更無法輕易對他人說「不」;而當孩子自尊感變得低落,就會越想投入非現實世界,逃避現實生活的鬱悶。
・請這麼做:以愛的言語肯定孩子,培養自尊感,讓他知道「拒絕也沒有關係」;並以具體的方式,協助孩子練習如何對他人說「不」。
研究顯示,比起高智能的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孩子,在學業表現更為優秀,在人際關係、社會化與精神健康的發展,也較不會遇到困難。申東媛以逾三十年的臨床經驗,提出教育解決方案,陪伴親子克服成長過程中的錯誤和挑戰,習得終生受用的能力!
【誠摯推薦】
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林怡辰╱閱讀推廣人、資深國小教師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而是很努力在社會化與學習中的小孩。當我們以孩子能獨立管理自己生活為目標時,那孩子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去面對學校與社會。這本書,很適合還沒有進入小學的親子,一起學習與優化。」──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本書特色】
1.詳細介紹「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階段,讓父母理解孩子在各種領域的相關能力。
2.條列說明「好的獎勵」與「不好的獎勵」,改變孩子的行為,更給予高自尊感。
3.提供「關於小學生的教導原則」、「善用遊戲」等單元,幫助父母以穩定情緒正向導正孩子的錯誤,也不破壞親子關係。
讓孩子儲備「自我調節力」,小學階段是關鍵!
韓國權威兒少精神健康醫師彙集最新醫學、心理學研究&逾三十年臨床經驗,
有效培養小學生獨立、專注力、克服挫折、維持動機等未來學習力!
◎超越智能的力量!小學階段的一切核心──自我調節能力,讓孩子自主學習!
➤家有小學新鮮人,不知如何讓孩子安排學習計畫?
➤發現孩子讀書無法專心,整天只盯著平板、手機?
➤面對日益擴張的數位環境,擔憂孩子沉迷線上交友、玩遊戲、看影片?
在網路世代、遠距課程的環境下,懂得自主學習的孩子正在迅速減少中!小學是孩子正式踏上學習之路的階段,面對急遽變化的教育生態和逐一浮現的學習問題,孩子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順利適應小學生活、迎向嶄新挑戰?韓國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師申東媛認為,能否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將成為孩子起跑點的最大差異,關鍵就在於「自我調節能力」!
▶即使現在很想玩耍,也會選擇先寫完作業而坐在書桌前。
▶就算打開網路的瞬間,跳出了吸引人的遊戲廣告,也不會因此忘記本來要做的事。
▶即使冰淇淋近在眼前,也能想到「再多吃一球可能就會拉肚子」而選擇不吃。
▶就算對新遊戲無比好奇,也會與自己約定好「等考完試再玩」。
申東媛說:「自我調節能力並非無條件的忍耐,而是設定自己想要的目標,並且為了達成該目標而調節情緒與認知、行為的能力。」當孩子擁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就有辦法正確思考、判斷,不會受本能影響,能展現適時適地的行為。
◎小學生困擾的32個生活&課業&人際&情緒問題,就從日常自我調節練習來改善!
對孩子來說,適應學校生活的過程,是巨大又繁瑣的挑戰。本書精選出32個學齡難題,詳細說明「父母常見的錯誤」與「請這麼做」的依循建議,在日常中讓孩子學習調節情緒、認知、行為,使親子達成有效溝通,更進一步擁有專注、工作記憶與衝動抑制3種學習力!
▎當孩子說「不想上學」、「想換位子」時
・父母常見的錯誤:無緣無故幫孩子請假、無條件要求老師更換座位⋯⋯
➞問題不會消失,更讓孩子失去面對、適應校園生活的機會。
・請這麼做:傾聽與同理孩子的經歷,找出孩子抗拒上學的原因,專注在孩子身上,減緩他焦慮不安的情緒;此外,也可製造與鄰座同學和平相處的機會,將校園生活視作成長的契機。
▎當孩子無法自主學習、容易分心時
・父母常見的錯誤:隨意增加學習份量、漫無目的地命令孩子「去讀書!」⋯⋯
➞當孩子覺得「學習」是件討厭的事,怎麼努力都看不到盡頭時,就會產生放棄的念頭,失去學習動機。
・請這麼做:從調整周遭環境著手,並在開始時與孩子一起訂定計畫,亦協助孩子在完成後回頭檢視,試著思考是否有更佳的方式。
▎當孩子交到壞朋友、過度沉迷遊戲時
・父母常見的錯誤:輕率地介入,禁止同儕往來,或是打擊孩子的自尊感⋯⋯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面對不當待遇或誘惑時,更無法輕易對他人說「不」;而當孩子自尊感變得低落,就會越想投入非現實世界,逃避現實生活的鬱悶。
・請這麼做:以愛的言語肯定孩子,培養自尊感,讓他知道「拒絕也沒有關係」;並以具體的方式,協助孩子練習如何對他人說「不」。
研究顯示,比起高智能的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孩子,在學業表現更為優秀,在人際關係、社會化與精神健康的發展,也較不會遇到困難。申東媛以逾三十年的臨床經驗,提出教育解決方案,陪伴親子克服成長過程中的錯誤和挑戰,習得終生受用的能力!
【誠摯推薦】
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林怡辰╱閱讀推廣人、資深國小教師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而是很努力在社會化與學習中的小孩。當我們以孩子能獨立管理自己生活為目標時,那孩子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去面對學校與社會。這本書,很適合還沒有進入小學的親子,一起學習與優化。」──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本書特色】
1.詳細介紹「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階段,讓父母理解孩子在各種領域的相關能力。
2.條列說明「好的獎勵」與「不好的獎勵」,改變孩子的行為,更給予高自尊感。
3.提供「關於小學生的教導原則」、「善用遊戲」等單元,幫助父母以穩定情緒正向導正孩子的錯誤,也不破壞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申東媛
江北三星醫院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科專科醫師、大韓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會理事長,兼育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的媽。
童年時期沉浸在閱讀世界,偶然於父親書櫃發現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一書,便下定決心成為精神科醫師。而後意識到若能在年幼時稍微改變環境與教養方式,便可使一個人的人生產生顯著變化──懷抱這樣深刻的使命感,選擇成為全韓國僅三百六十二名「兒童暨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之一。
自梨花女子大學畢業後,於延世大學醫學院取得碩、博士學位。於任職延世大學精神健康醫學系專任講師期間,前往美國羅格斯大學神經科學中心與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兒童精神科研修。不僅關於ADHD患者的研究備受學界矚目,更於二○○五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錄(IBC)選為「年度醫學家」。現任江北三星醫院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科專科醫師,並在成均館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學教室擔任教授,盡心培育後輩;同時,也出任大韓兒童大韓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會理事長。另著有《發呆吧!》(멍 때려라!,暫譯)、《致成為媽媽的妳》(엄마가 될 너에게,暫譯),以及合著作品《在女兒控的畫筆下,關於教好孩子的大小事》(딸바보가 그렸어, 아이를 잘 키운다는 것,暫譯)等。
王品涵
專職翻譯,相信文字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現居台北。譯有《走路的人,河正宇》、《善良的歧視主義者》、《從此好好過生活》等。
江北三星醫院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科專科醫師、大韓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會理事長,兼育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的媽。
童年時期沉浸在閱讀世界,偶然於父親書櫃發現佛洛伊德《夢的解析》一書,便下定決心成為精神科醫師。而後意識到若能在年幼時稍微改變環境與教養方式,便可使一個人的人生產生顯著變化──懷抱這樣深刻的使命感,選擇成為全韓國僅三百六十二名「兒童暨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之一。
自梨花女子大學畢業後,於延世大學醫學院取得碩、博士學位。於任職延世大學精神健康醫學系專任講師期間,前往美國羅格斯大學神經科學中心與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兒童精神科研修。不僅關於ADHD患者的研究備受學界矚目,更於二○○五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錄(IBC)選為「年度醫學家」。現任江北三星醫院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科專科醫師,並在成均館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學教室擔任教授,盡心培育後輩;同時,也出任大韓兒童大韓兒童暨青少年精神健康醫學會理事長。另著有《發呆吧!》(멍 때려라!,暫譯)、《致成為媽媽的妳》(엄마가 될 너에게,暫譯),以及合著作品《在女兒控的畫筆下,關於教好孩子的大小事》(딸바보가 그렸어, 아이를 잘 키운다는 것,暫譯)等。
王品涵
專職翻譯,相信文字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現居台北。譯有《走路的人,河正宇》、《善良的歧視主義者》、《從此好好過生活》等。
序
序言╱為什麼自我調節能力越來越重要?
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的孩子,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換句話說,也就是跟隨本能行動。然而,成人卻不同。無論當下有多麼飢餓,也會一直忍到會議結束;無論工作時再疲倦,也很清楚不可以在辦公室席地而睡;即使好想熬夜看電影,但只要隔天必須出席重要會議的話,也會特地早點睡覺。
越是懂得根據置身的情況與事情脈絡而調節自我行動、情緒的成人,越懂得為了堅持目標而謹慎擬定計畫,並在實踐該計畫的同時做出適當修正的成人,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機率也越高。
這一切與「單純是頭腦好」不一樣。雖然頭腦好相當有利於考試、寫作業、背誦,但有辦法針對情況做出全面性判斷,並給予對應的行動,則又是另一種層次的能力了。希望原本餓了就吃東西、睏了就睡覺的孩子,能具備調節自我思想、情緒、行動的能力,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這段過程,需要經過無數訓練、練習,以及父母的細心指導。
◆因新冠肺炎更突顯「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性
相對於成人,孩子們理所當然比較不成熟。由於忍受度與專注力較差,因此也比較容易受到誘惑影響。再加上,現在的環境又比以前的時代要求孩子擁有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在以前的時代,因為家庭成員較多,所以當大家起床時,就得跟著醒來;當大家吃飯時,也得跟著吃飯,很難一人獨佔所有自己想吃、喜歡的小菜。為了有效控管超過五十名學生的班級,老師們也總是採取嚴格的方式對待學生,無論孩子們專注與否,都得戰戰兢兢地度過上課時間。
然而,現在的孩子們則必須為了線上上課而坐在智慧型機器前。比起實際到校上課,線上上課需要更高的專注力與理解力。況且,只要多按幾下滑鼠,就能輕鬆轉換到更加有趣的遊戲世界。當線上上課與實際到校上課交替進行時,也會增加維持規律生活的難度。父母從旁看著孩子原本想要專心讀書,卻沉迷遊戲,或是一大早起床坐在書桌前卻立刻陷入打瞌睡情況,內心總是既著急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的孩子在學校也是這副德性嗎?」
「萬一以後也一直這樣的話,怎麼辦?」
「等新冠肺炎的疫情結束後,一切都會恢復正常吧?」
只要讓孩子在新冠肺炎的疫情結束後重返校園,一切真的就能恢復以前的模樣嗎?很遺憾,「不可能」的機率比較高。早在新冠肺炎開始蔓延前,不少教育單位就已經在實施數位化課程了。原因在於,數位化教育的優點很多。
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數位化教育,有效拓展了教育機會。即使不用花大錢留學,也能在自己家中接受諾貝爾獎得主、常春藤聯盟名師的授課。只要可以連上網路,無論人在非洲或喜馬拉雅山都可以啟動數位化課程。此外,播放事先拍攝完成的教育影片之方式,也可以大幅節省實際授課時需要耗費的費用。隨著技術越來越發達,不僅畫面不會發生中斷的情況,也能在線上上課時進行交流。
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讓諸如此類的數位化課程的需求對象,從一般學生擴大至成人。原本製造內燃機汽車的技術人員,現在也得開始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人員才行。全新專業知識出現的速度,正在與接受它的需求同步成長中。
◆生活在網路世界的現今孩子們
不僅限於教育,現今的孩子們也會透過線上遊戲或社群網站認識朋友。或許是因為在線上較能自在展現比現實生活中更忠於自我的模樣。不過,只藉由線上活動建立親密的關係,並非適當的做法。在遊戲中,既然可以很快結交朋友,當然也可能很快失去朋友。對孩子而言,他們尚未擁有能力去判斷在數位世界認識的對象究竟是成人或孩子,因此這也會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
隨著網路越來越普遍,孩子與在學校、補習班認識的朋友們之間的關係有多真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假如因為和學校朋友們相處得不融洽,而一昧沉浸在網路世界的話,孩子很容易就會錯失發展社會化的機會。
孩子的不成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無法調節情緒,才會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鬧脾氣,和朋友吵架;因為無法調節行為,才會尿褲子;因為無法調節衝動,才會老是讀書讀到一半又跑去做其他事。當孩子不小心做出這些事時,父母應該協助的是,鼓勵他們自主調節情緒、思想、行為的信心,以及在孩子不清楚什麼樣的行為才正確時,確實扮演好適當的模範。
◆必須在小學低年級前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原因
在尚未正式接受教學課程、同齡孩子也都是不成熟的小學低年級前,比起先教孩子拼音、背九九乘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雖然接下來會再詳細說明,不過我想強調:自我調節能力不是忍耐,而是指在面對任何情況時,懂得時而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而稍作忍耐,時而克服障礙,時而積極應對情況並且突圍等適當控制自己的能力。
即使在為了完成功課而打開網路的瞬間,畫面跳出了吸引人的遊戲廣告,也不會因此忘記本來打算做的事,並做出「之後再玩遊戲」的決定;即使現在很想玩耍,也會因為明白「先寫完數學作業,心情比較輕鬆」而選擇坐到書桌前;即使是自己喜歡的朋友,也會在聽見對方說出不好聽的話時,清楚就算說出「我希望你不要再說那種話」之類的話會讓彼此的關係變差,依然決定表達自己的想法等,都是屬於自我調節能力的範疇。
當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時,孩子除了會在自主學習方面遭遇困難,也會分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自己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如此一來,自然不可能完成自己所願。如果希望孩子能主導自己的人生,自我調節能力顯然不可或缺。
終其一生受用的自我調節能力,其實可以在小學低年級時期就學會。
然而,就我近三十年來在診間見過的父母之中,不少情形都是父母為了孩子好、擔心孩子、愛孩子,反而先一步威嚇孩子,甚至替孩子選擇他們人生的道路,因此剝奪了孩子獨立挑戰與成長的機會。另外,也有許多主張應該讓孩子擁有百分百主導權的父母,選擇放任孩子的一切行為,結果等到問題一發不可收拾後,才願意求醫。
每當見到那些「若父母能早點了解何謂自我調節能力」就能避免的各種問題時,我內心的遺憾就日益加深,而這些遺憾也成為本書誕生的背景。這本書整理出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應該如何加以培養,尤其是父母如果想從小學低年級時期就開始形塑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時,究竟該具備哪些觀念與如何對待孩子的方法。
儘管孩子會在重複無數錯誤的過程中成長,我卻懷抱著「期盼父母不要再重複錯誤」的心情寫下了這本書。希望閱讀這本書的父母都能陪伴孩子一起克服成長過程中的錯誤,並且帶著鼓舞孩子迎接嶄新挑戰的心態,一步一腳印地培養能讓寶貝孩子們順利成長的自我調節能力。
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的孩子,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換句話說,也就是跟隨本能行動。然而,成人卻不同。無論當下有多麼飢餓,也會一直忍到會議結束;無論工作時再疲倦,也很清楚不可以在辦公室席地而睡;即使好想熬夜看電影,但只要隔天必須出席重要會議的話,也會特地早點睡覺。
越是懂得根據置身的情況與事情脈絡而調節自我行動、情緒的成人,越懂得為了堅持目標而謹慎擬定計畫,並在實踐該計畫的同時做出適當修正的成人,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機率也越高。
這一切與「單純是頭腦好」不一樣。雖然頭腦好相當有利於考試、寫作業、背誦,但有辦法針對情況做出全面性判斷,並給予對應的行動,則又是另一種層次的能力了。希望原本餓了就吃東西、睏了就睡覺的孩子,能具備調節自我思想、情緒、行動的能力,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這段過程,需要經過無數訓練、練習,以及父母的細心指導。
◆因新冠肺炎更突顯「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性
相對於成人,孩子們理所當然比較不成熟。由於忍受度與專注力較差,因此也比較容易受到誘惑影響。再加上,現在的環境又比以前的時代要求孩子擁有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在以前的時代,因為家庭成員較多,所以當大家起床時,就得跟著醒來;當大家吃飯時,也得跟著吃飯,很難一人獨佔所有自己想吃、喜歡的小菜。為了有效控管超過五十名學生的班級,老師們也總是採取嚴格的方式對待學生,無論孩子們專注與否,都得戰戰兢兢地度過上課時間。
然而,現在的孩子們則必須為了線上上課而坐在智慧型機器前。比起實際到校上課,線上上課需要更高的專注力與理解力。況且,只要多按幾下滑鼠,就能輕鬆轉換到更加有趣的遊戲世界。當線上上課與實際到校上課交替進行時,也會增加維持規律生活的難度。父母從旁看著孩子原本想要專心讀書,卻沉迷遊戲,或是一大早起床坐在書桌前卻立刻陷入打瞌睡情況,內心總是既著急又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的孩子在學校也是這副德性嗎?」
「萬一以後也一直這樣的話,怎麼辦?」
「等新冠肺炎的疫情結束後,一切都會恢復正常吧?」
只要讓孩子在新冠肺炎的疫情結束後重返校園,一切真的就能恢復以前的模樣嗎?很遺憾,「不可能」的機率比較高。早在新冠肺炎開始蔓延前,不少教育單位就已經在實施數位化課程了。原因在於,數位化教育的優點很多。
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數位化教育,有效拓展了教育機會。即使不用花大錢留學,也能在自己家中接受諾貝爾獎得主、常春藤聯盟名師的授課。只要可以連上網路,無論人在非洲或喜馬拉雅山都可以啟動數位化課程。此外,播放事先拍攝完成的教育影片之方式,也可以大幅節省實際授課時需要耗費的費用。隨著技術越來越發達,不僅畫面不會發生中斷的情況,也能在線上上課時進行交流。
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讓諸如此類的數位化課程的需求對象,從一般學生擴大至成人。原本製造內燃機汽車的技術人員,現在也得開始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人員才行。全新專業知識出現的速度,正在與接受它的需求同步成長中。
◆生活在網路世界的現今孩子們
不僅限於教育,現今的孩子們也會透過線上遊戲或社群網站認識朋友。或許是因為在線上較能自在展現比現實生活中更忠於自我的模樣。不過,只藉由線上活動建立親密的關係,並非適當的做法。在遊戲中,既然可以很快結交朋友,當然也可能很快失去朋友。對孩子而言,他們尚未擁有能力去判斷在數位世界認識的對象究竟是成人或孩子,因此這也會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
隨著網路越來越普遍,孩子與在學校、補習班認識的朋友們之間的關係有多真實,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假如因為和學校朋友們相處得不融洽,而一昧沉浸在網路世界的話,孩子很容易就會錯失發展社會化的機會。
孩子的不成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無法調節情緒,才會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鬧脾氣,和朋友吵架;因為無法調節行為,才會尿褲子;因為無法調節衝動,才會老是讀書讀到一半又跑去做其他事。當孩子不小心做出這些事時,父母應該協助的是,鼓勵他們自主調節情緒、思想、行為的信心,以及在孩子不清楚什麼樣的行為才正確時,確實扮演好適當的模範。
◆必須在小學低年級前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原因
在尚未正式接受教學課程、同齡孩子也都是不成熟的小學低年級前,比起先教孩子拼音、背九九乘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雖然接下來會再詳細說明,不過我想強調:自我調節能力不是忍耐,而是指在面對任何情況時,懂得時而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而稍作忍耐,時而克服障礙,時而積極應對情況並且突圍等適當控制自己的能力。
即使在為了完成功課而打開網路的瞬間,畫面跳出了吸引人的遊戲廣告,也不會因此忘記本來打算做的事,並做出「之後再玩遊戲」的決定;即使現在很想玩耍,也會因為明白「先寫完數學作業,心情比較輕鬆」而選擇坐到書桌前;即使是自己喜歡的朋友,也會在聽見對方說出不好聽的話時,清楚就算說出「我希望你不要再說那種話」之類的話會讓彼此的關係變差,依然決定表達自己的想法等,都是屬於自我調節能力的範疇。
當自我調節能力較差時,孩子除了會在自主學習方面遭遇困難,也會分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自己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如此一來,自然不可能完成自己所願。如果希望孩子能主導自己的人生,自我調節能力顯然不可或缺。
終其一生受用的自我調節能力,其實可以在小學低年級時期就學會。
然而,就我近三十年來在診間見過的父母之中,不少情形都是父母為了孩子好、擔心孩子、愛孩子,反而先一步威嚇孩子,甚至替孩子選擇他們人生的道路,因此剝奪了孩子獨立挑戰與成長的機會。另外,也有許多主張應該讓孩子擁有百分百主導權的父母,選擇放任孩子的一切行為,結果等到問題一發不可收拾後,才願意求醫。
每當見到那些「若父母能早點了解何謂自我調節能力」就能避免的各種問題時,我內心的遺憾就日益加深,而這些遺憾也成為本書誕生的背景。這本書整理出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應該如何加以培養,尤其是父母如果想從小學低年級時期就開始形塑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時,究竟該具備哪些觀念與如何對待孩子的方法。
儘管孩子會在重複無數錯誤的過程中成長,我卻懷抱著「期盼父母不要再重複錯誤」的心情寫下了這本書。希望閱讀這本書的父母都能陪伴孩子一起克服成長過程中的錯誤,並且帶著鼓舞孩子迎接嶄新挑戰的心態,一步一腳印地培養能讓寶貝孩子們順利成長的自我調節能力。
目次
序言|為什麼自我調節能力越來越重要?
PART1。懂得自主學習的孩子逐漸減少中
第一章・因新冠肺炎突顯的自我調節能力問題
01 完全無法專注於遠距教學的孩子
02 為了好好生活的成功必備條件
03 所謂「自我調節能力」
★什麼都不想做的孩子
第二章・培養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方法
04 需要教訓的時刻,自我調節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05 懂得善用獎勵,便能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06 問題終究在於「信任」
★善用遊戲
第三章・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階段
07 零階段_藉由依戀培養自我肯定感
08 第一階段_學習使用話語表達情緒的方法
09 第二階段_分辨應該做的事與不應該做的事
10 第三階段_自尊與道德、耐心
PART2 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練習
第四章・自我調節能力第一階段:情緒的誕生與調節情緒的練習
01 難於入睡時
02 過度固執時
03 對喜愛的東西過度執著時
04 容易生氣或鬧脾氣時
05 把玩危險的東西時
06 一生氣就會出現暴力傾向時
07 不小心大、小便時
★培養父母的自我調節能力
第五章・自我調節能力第二階段:應該做的事與不應該做的事
08 對自己說出負面話語時
09 毫不忌諱地對他人說出難聽話時
10 說出與事實完全不相符的話時
11 整天只想吃零食時
12 如果是沒辦法自己玩的孩子
13 欺負弟弟、妹妹時
14 無法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鬧脾氣時
15 吃飯時間老是坐不住時
16 討厭坐在書桌前時
17 過度怕生時
18 過度膽小時
19 經常與朋友起爭執時
★正確的暫時隔離法(time out)
第六章・自我調節能力第三階段:堅持、社會化、道德感與自我調節能力
20 無法專注於學業時
21 無法自主學習時
22 討厭上學時
23 無法專注於學業且容易分心時
24 吵著要換同學時
25 已經做好飯卻吵著要吃炸雞時
26 吵著要買高價名牌時
27 竊取別人的東西時
28 受到朋友教唆時
29 當孩子罵髒話時
30 過度沉迷遊戲時
31 光明正大地說謊時
32 遭受霸凌時
★關於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小學生的教導原則
PART1。懂得自主學習的孩子逐漸減少中
第一章・因新冠肺炎突顯的自我調節能力問題
01 完全無法專注於遠距教學的孩子
02 為了好好生活的成功必備條件
03 所謂「自我調節能力」
★什麼都不想做的孩子
第二章・培養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方法
04 需要教訓的時刻,自我調節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05 懂得善用獎勵,便能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06 問題終究在於「信任」
★善用遊戲
第三章・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階段
07 零階段_藉由依戀培養自我肯定感
08 第一階段_學習使用話語表達情緒的方法
09 第二階段_分辨應該做的事與不應該做的事
10 第三階段_自尊與道德、耐心
PART2 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練習
第四章・自我調節能力第一階段:情緒的誕生與調節情緒的練習
01 難於入睡時
02 過度固執時
03 對喜愛的東西過度執著時
04 容易生氣或鬧脾氣時
05 把玩危險的東西時
06 一生氣就會出現暴力傾向時
07 不小心大、小便時
★培養父母的自我調節能力
第五章・自我調節能力第二階段:應該做的事與不應該做的事
08 對自己說出負面話語時
09 毫不忌諱地對他人說出難聽話時
10 說出與事實完全不相符的話時
11 整天只想吃零食時
12 如果是沒辦法自己玩的孩子
13 欺負弟弟、妹妹時
14 無法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鬧脾氣時
15 吃飯時間老是坐不住時
16 討厭坐在書桌前時
17 過度怕生時
18 過度膽小時
19 經常與朋友起爭執時
★正確的暫時隔離法(time out)
第六章・自我調節能力第三階段:堅持、社會化、道德感與自我調節能力
20 無法專注於學業時
21 無法自主學習時
22 討厭上學時
23 無法專注於學業且容易分心時
24 吵著要換同學時
25 已經做好飯卻吵著要吃炸雞時
26 吵著要買高價名牌時
27 竊取別人的東西時
28 受到朋友教唆時
29 當孩子罵髒話時
30 過度沉迷遊戲時
31 光明正大地說謊時
32 遭受霸凌時
★關於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小學生的教導原則
書摘/試閱
◎為了好好生活的必備條件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各位腦海中浮現的答案是什麼呢?這是我提筆撰寫這本書前,曾以父母為對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的問題。雖也是曾在診間直接詢問過父母們的問題,但我想,答案或許會與面對面時有所不同。這麼做,當然也是基於希望能聽到更多答案的心理。
線上問卷調查的結果,與我一直以來在診間聽到的故事,其實差距不大。無論是在診間或線上問卷,父母們的答案都是希望孩子能成為這樣的人。
幸福的人、善良的人、開朗的人、賢明的人、有禮貌的人、健康的人、上進的人、有自信的人、積極正面的人、有責任感的人、有毅力的人、有挑戰精神的人、獨立的人、自主的人、高自尊感的人
在金錢至上的時代,我以為或許會出現像是「賺大錢的人」之類的答案;而傾注心力在課業問題的父母也很多,想必會有人回答關於「學業」的答案才對。然而,對父母而言,學業或金錢似乎都只是為了達到最終目標的輔助手段而已。父母們真正的盼望,是孩子長大以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成為一個人生可以獨立自主的快樂大人。
◆成功的條件
所謂「成功」,實際上是相當主觀的概念,因此我們很難為「成功」下定義。根據父母們的問卷調查答案,我試著將成功的人定義為「以獨立自主與上進心的特質,活出自我人生的幸福人」。
若想符合這項定義,孩子必須從小開始慢慢具備一些條件。舉例如下:
❙ 自我管理能力
為了實踐獨立自主的幸福人生,好好管理自我的能力不可或缺。時間管理、工作管理、金錢管理等,皆是想獨立生活的必備管理能力。另外,也需要管理自我健康的能力。假如無法妥善管理自我的健康,無論擁有再多其他的能力,也不可能發揮得當。
❙ 預測能力
管理現在的能力與預測未來的能力會同時發展。必須具備預先思考與預測「當我說這些話時,對方的感覺如何?」「當我做這些行為時,結果會如何?」的能力,才能切實感受到管理現在的必要性。為了要在未來獲得想要的東西,得先管理好自己今天的行為才行。
❙ 情緒調節能力
沒人喜歡會隨便發脾氣的人。受憂鬱與不安情緒糾纏的人,通常也很難專注於自己的事情。雖然人生在世難免會經歷許多傷心事,但在這些時候,管理好自我情緒以免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能力,以及保持正面態度面對壓力的能力皆相當重要。
❙ 學習能力
學業成績的發展千變萬化。小學的優等生,不保證到了高中依然會是優等生;小學的劣等生,同樣也不等於到了高中依然會是劣等生。小學時期的成績,其實單憑父母的努力或去補習班就能名列前茅。尤其是補習班老師通常會使用孩子容易聽懂的方式加以說明,搭配每次考試前挑出重點並要求孩子背得滾瓜爛熟──就像是把食物煮成易於消化的粥一樣。然而,一旦到了課業量變多的國中後,便不太能再倚賴這種方式獲得好成績。
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對學業的態度。所謂態度,即是能力──在適當時懂得質疑「為什麼?」的能力、為了解開疑惑而主動尋求答案的能力、計畫與實踐課業的能力、鍥而不捨的專注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培養的。
❙ 耐心
這是一種忍耐瞬間衝動的能力,與專注力、投入程度有些不同。舉例來說,即使當下很想跑出去玩,也得在座位上忍耐到下課時間才行;必須擁有即使很喜歡朋友的新手機,也懂得克制想要一把搶走或偷偷放進自己袋子裡的心態。
❙ 社會化
孩子年幼時,還可藉由父母的介入建立關係,但到了小學三年級後,就得由他們親自建立了。孩子們需要有自主結交朋友的能力,以及不樹立敵人的社會化。如果身邊完全沒有能同行的人,恐怕很難感覺幸福或獲得成功。
❙ 自尊感
如果不想隨周遭環境起舞,並能獨立自主地生活,必須擁有自尊感。所謂自尊感,不是藉由與他人比較的優越感,或因為擅長某些事而產生。當一個人在輸掉競爭時、失敗時,都有可能因此一蹶不振。真正的自尊感,是懂得「肯定自己的存在」;讚美比昨天來得優秀的自己;就算失敗了,也可以安慰自己「沒關係」,然後振作起來。唯有擁有自尊感,才能堅強地面對危機與克服失敗。
◆自我調節能力,即是一切的核心
目前為止提到的各種成功條件,其實存在一個共同點。如果用一句話作結,即是自主調節自我思想與情緒、行為的能力。
認知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曾提過,所謂「自我調節能力」指的是為了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而調節自我思想、行為、情緒的能力。
◆自我調節能力的驚人影響力
自我調節能力不是長大成人後,才在某天突然擁有的能力,而是必須從小開始慢慢培養的一種能力。泰瑞・E・莫菲特(Terrie E. Moffitt)與阿夫沙洛姆・卡斯皮(Avshalom Caspi)等學者,曾針對千名兒童為對象進行大規模後續研究。他們搜集了孩子從出生到三十二歲的資料後,分析是否能以三歲時檢測的自我調節能力,預測他們長成三十一歲時的健康狀態、財務狀況、犯罪率。此外,也一併比較了其自我調節能力較低的兄弟姊妹。
結果令人驚訝。三歲時自我調節得好的孩子們,到了三十一歲時,不只身體比較健康、經濟狀況較寬裕,連犯罪率也較低。即使是以在相同父母、同個家庭環境下成長的手足進行比較時,依然出現相同的結果。如同「三歲定八十」這句話,孩子的模樣的確可以預測長大成人後的模樣。
達維納(Davina A Robinson)等學者為了了解四歲前的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會對日後造成何種影響,分析了一百五十個研究結果。四歲前自我調節能力偏高的孩子,一到八歲時,在社會化能力、學校參與度、課業完成度等層面皆可發現其積極的表現;相反,自我調節能力偏低的孩子,則容易出現焦慮不安、憂鬱、遭同齡孩子暴力相向、錯誤言行等相關問題。
相對於小學低年級時期自我調節能力高的孩子,到了十三歲左右,在數學與閱讀領域表現優異;自我調節能力低的孩子,則出現攻擊行為、犯罪行為、肥胖、吸菸、濫用違法藥物的比例較高。小學低年級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與其成長至三十八歲前的攻擊性、犯罪行為、憂鬱、不安、肥胖、吸菸、飲酒、藥物濫用、身體疾病等皆有關聯。小時候的自我調節能力,即使在長大成人後也會發揮影響力。
在許多研究結果中,都能見到自我調節能力是成功的關鍵要素。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預見他們日後的成就、人際關係、精神健康、健康生活等。從小開始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小覷。
既然如此,自我調節能力是由哪些能力組成呢?自我調節能力又是如何影響未來呢?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進行更具體的說明。
自我調節能力可以大致分為三種能力。第一種,是控制自我情緒的情緒調節能力。當事情不如自己所願時、當發生了意料之外的麻煩事時、當出現不符期待的不好結果時,任何人的心情都會因此變差,自然也會出現生氣、焦慮、憤怒、煩躁等情緒。
情緒調節能力低的孩子會因為無法抑制憤怒,而在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得到不好的結果。情緒調節能力高的孩子即使在心情惡劣時,也懂得如何穩定自己的情緒;無論感到多麼憤怒,也知道該如何忍耐與平息怒火的方法。如果善於調節情緒,在合作、體諒、遵守秩序等層面的表現亦會相當出色。
第二種,是認知調節能力。實施線上遠距教學期間,藉由孩子的專注與否,即可得知其認知調節能力的差異。具備認知調節能力的孩子,不只有辦法靈活地發揮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耐心等專注於課程內容,並能忽視來自周圍的無意義刺激,全神貫注地在自己的事上。
認知調節能力中的工作記憶力,指的是思考某件事並將它記住的能力。試著想像一下「因為口渴,所以打開冰箱拿水喝」的情境。打開冰箱後,眼前出現了一塊看起來十分美味的蛋糕,於是開心地拿出蛋糕享用一番。接著,才又想起自己口渴的事,「唉唷!剛才是為了喝水才開冰箱的!」──如果沒有適當啟動工作記憶力,便會像這樣不斷重複忽然忘記某件事的行為。
工作記憶力好的孩子,懂得持續思考自己究竟該做什麼事、解題的目標為何,而不會隨便分神。因此,工作記憶力在解數學題的時候尤其重要。因為當計算越是複雜,越有可能忘記最初的問題是什麼,結果算出莫名其妙的答案。
第三種,是行為調節能力。根據自己所願調節行為的能力,也是組成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能力。新生嬰兒無法自主大、小便,原因在於他們對括約肌的調節能力尚未成熟;剛開始走路的孩子時不時就會跌倒,原因在於他們對運動能力的調節能力尚未發達;假如已經下定決心卻無法即刻實踐的話,則是因為執行力不足。
◆自我調節能力不是忍耐
當說出「忍耐是自我調節能力的核心」時,不少人都會因此混淆了自我調節能力與忍耐。然而,自我調節能力並非無條件的忍耐,而是「設定自己想要的目標,並且為了達成該目標而調節情緒與思考、行為的能力」。
每個人想要的目標都不同,相同的人也可能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願望。以年幼的孩子為例,他們的目標可能是即時獲得父母的關心或稱讚。等到稍微長大一些,孩子的目標可能就會變成得到朋友的認同。長大成人後,目標或許會是特定職業或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無論目標為何,皆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適當調整自我,即是自我調節能力。
由於自我調節能力出眾的孩子,有辦法正確地思考與判斷、實踐,因此不太會受本能影響,懂得做出適時適地的行為。就算冰淇淋近在眼前,也會因為想起「再多吃一球可能就會拉肚子」而選擇忍耐;就算對新遊戲無比好奇,也會與自己約定好「等到考完試再開始玩」。
進入社會生活時,同樣是自我調節能力大放光采的時刻。與他人相處融洽的同時,也有辦法好好保護自己的能力,絕對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即使朋友犯了錯也能忍住不發脾氣的孩子,往往很受大家歡迎。只是,這不代表著盲目地忍耐。在面對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的境況,也要懂得適度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行。
這種孩子通常都有能根據判斷實踐的執行力。擁有自我判斷能力的孩子,勢必有利於在人生中如願取得成就。
◆自我調節能力與學習能力
育有學齡前孩子的父母們,勢必會在孩子上小學的前夕開始感到憂慮。孩子有辦法適應學校嗎?孩子有辦法把書讀好嗎?應該讓他們在入學前先學些什麼?應該讓他們事先練習些什麼?
有些研究針對這一切憂慮提出了解答。許多研究的結果顯示,自我調節能力優秀的孩子,在入學後適應程度與學業表現都較為突出。在自我調節能力中,又有與學習相關的三項能力: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衝動抑制力。
❙ 專注力
專注力的靈活度越好,越能阻斷周圍無意義的刺激,並將注意力穩定集中於特定的課程。這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基本自我調節能力。
❙ 工作記憶力
工作記憶力能使人記憶、按照指示,並且計畫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如果工作記憶力好的話,便會時刻記著老師說「上課不要聊天」的指示、「不要在教室奔跑」的校規,順利適應校園生活。
❙ 衝動抑制力
衝動抑制力能有效協助阻止衝動行為與適應生活。擁有衝動抑制力,即可忍住不在教室奔跑,以及與隔壁同學聊天的衝動。
有項名為HTKS(Head Toes knees Shoulders Task)測試,專門用來簡單檢測孩子的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與衝動抑制力。首先,會請孩子根據測試人員的指令碰觸自己的頭部、腳趾、膝蓋、肩膀。接著,當測試人員說「頭部」時,則是碰觸腳趾而非頭部。藉由這種方式,當執行與測試人員指令不同的動作時,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衝動抑制力好的孩子,通常可以順利完成測試。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梅根・麥克萊蘭(Megan McClelland)曾經利用這項測試,預測學齡前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學齡前自我調節能力佳的孩子入學後,在閱讀、寫作、語彙、數學方面的成就度較高。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克蘭西・布萊爾(Clancy Blair)與雷切爾・彼得斯・拉扎(Rachel Peters Razza),也認為三至五歲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與數學、閱讀成績存在著高度關聯。
比起高智能的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孩子的學業表現更為優秀。只要擁有自我調節能力,即使置身於惡劣的家庭環境也會有傑出的學業表現。如果希望孩子上小學後能順利適應校園生活,並且在學業方面取得好表現的話,首先必須協助他們管理好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能力與健康
因為新冠肺炎,孩子們無法到校上學、轉而在家使用遠距教學的日子越來越多。一天到晚都待在家的孩子們被打亂了生活節奏,也開始衍生出許多問題。
到校上學的時期,孩子們會在固定時間起床後,前往學校上學。然而,居家上課的日子只要上線點名後,又可能立刻陷入昏睡。一旦白天的睡眠時間太長,到了晚上又會睡不著;晚睡的孩子,自然很難在正常的上學時間起床,隔天還是會重演點完名就再度沉沉入睡,然後一到晚上又很難睡著的循環。
再加上必須透過手機或電腦上課,因此孩子們使用科技產品的頻率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自由。不停玩遊戲或看影片的孩子,往往都得到深夜才肯入眠。
這種惡性循環不只一、兩天,而持續超過一年的時間。隨著遠距教學的日子不斷延長,越來越多因此被破壞睡眠模式的孩子選擇就醫,尋求幫助。
孩子們的睡眠模式出現異常,其實不僅是因為新冠肺炎。早在此之前,就有許多孩子會在假日晚睡晚起,他們雖然會在上課日前嘗試早睡,但因為晚睡的習慣而無法準時入睡。由於在假日時早已養成習慣,就算終於能在夜半睡去,也會為了配合上課時間、勉強早起,導致睡眠不足而無精打采。每年只要一到開學時期,即可經常見到那些因為錯誤的睡眠模式、飽受睡眠不足所苦的孩子,出現在診間。
比起小學生,青少年更常面臨因為晚睡晚起的睡眠模式,產生校園生活適應問題的情況。原因在於,進入青少年時期,大多孩子不會聽父母的話「早點睡」。就算明知道該睡了,卻依然想多玩一下再睡;就算早上醒了,也會鬧脾氣地反抗「我的事用不著你管」。就生物學的角度而言,確實存在青少年時期會出現偏晚睡的機制。因此,勉強要求青少年準時睡覺絕非易事。
因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導致情緒起伏劇烈的孩子,很可能也會有飲食方面的問題,像是挑食或暴食。無法適度調節情緒一事,與厭食、肥胖皆存在很大的關聯性。
規律地吃飯、睡覺,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即使想再多玩一陣子,只要時間一到也得按時吃飯、睡覺──這些基本原則,必須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就開始建立;等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才開始想建立的話,很可能已經太遲了。自我調節能力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往往也會擁有比較好的健康狀況,因此,必須從小培養吃飯、睡覺等基本的自我調節能力才行。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各位腦海中浮現的答案是什麼呢?這是我提筆撰寫這本書前,曾以父母為對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的問題。雖也是曾在診間直接詢問過父母們的問題,但我想,答案或許會與面對面時有所不同。這麼做,當然也是基於希望能聽到更多答案的心理。
線上問卷調查的結果,與我一直以來在診間聽到的故事,其實差距不大。無論是在診間或線上問卷,父母們的答案都是希望孩子能成為這樣的人。
幸福的人、善良的人、開朗的人、賢明的人、有禮貌的人、健康的人、上進的人、有自信的人、積極正面的人、有責任感的人、有毅力的人、有挑戰精神的人、獨立的人、自主的人、高自尊感的人
在金錢至上的時代,我以為或許會出現像是「賺大錢的人」之類的答案;而傾注心力在課業問題的父母也很多,想必會有人回答關於「學業」的答案才對。然而,對父母而言,學業或金錢似乎都只是為了達到最終目標的輔助手段而已。父母們真正的盼望,是孩子長大以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並且成為一個人生可以獨立自主的快樂大人。
◆成功的條件
所謂「成功」,實際上是相當主觀的概念,因此我們很難為「成功」下定義。根據父母們的問卷調查答案,我試著將成功的人定義為「以獨立自主與上進心的特質,活出自我人生的幸福人」。
若想符合這項定義,孩子必須從小開始慢慢具備一些條件。舉例如下:
❙ 自我管理能力
為了實踐獨立自主的幸福人生,好好管理自我的能力不可或缺。時間管理、工作管理、金錢管理等,皆是想獨立生活的必備管理能力。另外,也需要管理自我健康的能力。假如無法妥善管理自我的健康,無論擁有再多其他的能力,也不可能發揮得當。
❙ 預測能力
管理現在的能力與預測未來的能力會同時發展。必須具備預先思考與預測「當我說這些話時,對方的感覺如何?」「當我做這些行為時,結果會如何?」的能力,才能切實感受到管理現在的必要性。為了要在未來獲得想要的東西,得先管理好自己今天的行為才行。
❙ 情緒調節能力
沒人喜歡會隨便發脾氣的人。受憂鬱與不安情緒糾纏的人,通常也很難專注於自己的事情。雖然人生在世難免會經歷許多傷心事,但在這些時候,管理好自我情緒以免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能力,以及保持正面態度面對壓力的能力皆相當重要。
❙ 學習能力
學業成績的發展千變萬化。小學的優等生,不保證到了高中依然會是優等生;小學的劣等生,同樣也不等於到了高中依然會是劣等生。小學時期的成績,其實單憑父母的努力或去補習班就能名列前茅。尤其是補習班老師通常會使用孩子容易聽懂的方式加以說明,搭配每次考試前挑出重點並要求孩子背得滾瓜爛熟──就像是把食物煮成易於消化的粥一樣。然而,一旦到了課業量變多的國中後,便不太能再倚賴這種方式獲得好成績。
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對學業的態度。所謂態度,即是能力──在適當時懂得質疑「為什麼?」的能力、為了解開疑惑而主動尋求答案的能力、計畫與實踐課業的能力、鍥而不捨的專注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培養的。
❙ 耐心
這是一種忍耐瞬間衝動的能力,與專注力、投入程度有些不同。舉例來說,即使當下很想跑出去玩,也得在座位上忍耐到下課時間才行;必須擁有即使很喜歡朋友的新手機,也懂得克制想要一把搶走或偷偷放進自己袋子裡的心態。
❙ 社會化
孩子年幼時,還可藉由父母的介入建立關係,但到了小學三年級後,就得由他們親自建立了。孩子們需要有自主結交朋友的能力,以及不樹立敵人的社會化。如果身邊完全沒有能同行的人,恐怕很難感覺幸福或獲得成功。
❙ 自尊感
如果不想隨周遭環境起舞,並能獨立自主地生活,必須擁有自尊感。所謂自尊感,不是藉由與他人比較的優越感,或因為擅長某些事而產生。當一個人在輸掉競爭時、失敗時,都有可能因此一蹶不振。真正的自尊感,是懂得「肯定自己的存在」;讚美比昨天來得優秀的自己;就算失敗了,也可以安慰自己「沒關係」,然後振作起來。唯有擁有自尊感,才能堅強地面對危機與克服失敗。
◆自我調節能力,即是一切的核心
目前為止提到的各種成功條件,其實存在一個共同點。如果用一句話作結,即是自主調節自我思想與情緒、行為的能力。
認知心理學家亞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曾提過,所謂「自我調節能力」指的是為了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而調節自我思想、行為、情緒的能力。
◆自我調節能力的驚人影響力
自我調節能力不是長大成人後,才在某天突然擁有的能力,而是必須從小開始慢慢培養的一種能力。泰瑞・E・莫菲特(Terrie E. Moffitt)與阿夫沙洛姆・卡斯皮(Avshalom Caspi)等學者,曾針對千名兒童為對象進行大規模後續研究。他們搜集了孩子從出生到三十二歲的資料後,分析是否能以三歲時檢測的自我調節能力,預測他們長成三十一歲時的健康狀態、財務狀況、犯罪率。此外,也一併比較了其自我調節能力較低的兄弟姊妹。
結果令人驚訝。三歲時自我調節得好的孩子們,到了三十一歲時,不只身體比較健康、經濟狀況較寬裕,連犯罪率也較低。即使是以在相同父母、同個家庭環境下成長的手足進行比較時,依然出現相同的結果。如同「三歲定八十」這句話,孩子的模樣的確可以預測長大成人後的模樣。
達維納(Davina A Robinson)等學者為了了解四歲前的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會對日後造成何種影響,分析了一百五十個研究結果。四歲前自我調節能力偏高的孩子,一到八歲時,在社會化能力、學校參與度、課業完成度等層面皆可發現其積極的表現;相反,自我調節能力偏低的孩子,則容易出現焦慮不安、憂鬱、遭同齡孩子暴力相向、錯誤言行等相關問題。
相對於小學低年級時期自我調節能力高的孩子,到了十三歲左右,在數學與閱讀領域表現優異;自我調節能力低的孩子,則出現攻擊行為、犯罪行為、肥胖、吸菸、濫用違法藥物的比例較高。小學低年級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與其成長至三十八歲前的攻擊性、犯罪行為、憂鬱、不安、肥胖、吸菸、飲酒、藥物濫用、身體疾病等皆有關聯。小時候的自我調節能力,即使在長大成人後也會發揮影響力。
在許多研究結果中,都能見到自我調節能力是成功的關鍵要素。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預見他們日後的成就、人際關係、精神健康、健康生活等。從小開始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小覷。
既然如此,自我調節能力是由哪些能力組成呢?自我調節能力又是如何影響未來呢?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進行更具體的說明。
自我調節能力可以大致分為三種能力。第一種,是控制自我情緒的情緒調節能力。當事情不如自己所願時、當發生了意料之外的麻煩事時、當出現不符期待的不好結果時,任何人的心情都會因此變差,自然也會出現生氣、焦慮、憤怒、煩躁等情緒。
情緒調節能力低的孩子會因為無法抑制憤怒,而在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得到不好的結果。情緒調節能力高的孩子即使在心情惡劣時,也懂得如何穩定自己的情緒;無論感到多麼憤怒,也知道該如何忍耐與平息怒火的方法。如果善於調節情緒,在合作、體諒、遵守秩序等層面的表現亦會相當出色。
第二種,是認知調節能力。實施線上遠距教學期間,藉由孩子的專注與否,即可得知其認知調節能力的差異。具備認知調節能力的孩子,不只有辦法靈活地發揮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耐心等專注於課程內容,並能忽視來自周圍的無意義刺激,全神貫注地在自己的事上。
認知調節能力中的工作記憶力,指的是思考某件事並將它記住的能力。試著想像一下「因為口渴,所以打開冰箱拿水喝」的情境。打開冰箱後,眼前出現了一塊看起來十分美味的蛋糕,於是開心地拿出蛋糕享用一番。接著,才又想起自己口渴的事,「唉唷!剛才是為了喝水才開冰箱的!」──如果沒有適當啟動工作記憶力,便會像這樣不斷重複忽然忘記某件事的行為。
工作記憶力好的孩子,懂得持續思考自己究竟該做什麼事、解題的目標為何,而不會隨便分神。因此,工作記憶力在解數學題的時候尤其重要。因為當計算越是複雜,越有可能忘記最初的問題是什麼,結果算出莫名其妙的答案。
第三種,是行為調節能力。根據自己所願調節行為的能力,也是組成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能力。新生嬰兒無法自主大、小便,原因在於他們對括約肌的調節能力尚未成熟;剛開始走路的孩子時不時就會跌倒,原因在於他們對運動能力的調節能力尚未發達;假如已經下定決心卻無法即刻實踐的話,則是因為執行力不足。
◆自我調節能力不是忍耐
當說出「忍耐是自我調節能力的核心」時,不少人都會因此混淆了自我調節能力與忍耐。然而,自我調節能力並非無條件的忍耐,而是「設定自己想要的目標,並且為了達成該目標而調節情緒與思考、行為的能力」。
每個人想要的目標都不同,相同的人也可能在不同時期擁有不同願望。以年幼的孩子為例,他們的目標可能是即時獲得父母的關心或稱讚。等到稍微長大一些,孩子的目標可能就會變成得到朋友的認同。長大成人後,目標或許會是特定職業或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無論目標為何,皆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適當調整自我,即是自我調節能力。
由於自我調節能力出眾的孩子,有辦法正確地思考與判斷、實踐,因此不太會受本能影響,懂得做出適時適地的行為。就算冰淇淋近在眼前,也會因為想起「再多吃一球可能就會拉肚子」而選擇忍耐;就算對新遊戲無比好奇,也會與自己約定好「等到考完試再開始玩」。
進入社會生活時,同樣是自我調節能力大放光采的時刻。與他人相處融洽的同時,也有辦法好好保護自己的能力,絕對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即使朋友犯了錯也能忍住不發脾氣的孩子,往往很受大家歡迎。只是,這不代表著盲目地忍耐。在面對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的境況,也要懂得適度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行。
這種孩子通常都有能根據判斷實踐的執行力。擁有自我判斷能力的孩子,勢必有利於在人生中如願取得成就。
◆自我調節能力與學習能力
育有學齡前孩子的父母們,勢必會在孩子上小學的前夕開始感到憂慮。孩子有辦法適應學校嗎?孩子有辦法把書讀好嗎?應該讓他們在入學前先學些什麼?應該讓他們事先練習些什麼?
有些研究針對這一切憂慮提出了解答。許多研究的結果顯示,自我調節能力優秀的孩子,在入學後適應程度與學業表現都較為突出。在自我調節能力中,又有與學習相關的三項能力: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衝動抑制力。
❙ 專注力
專注力的靈活度越好,越能阻斷周圍無意義的刺激,並將注意力穩定集中於特定的課程。這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基本自我調節能力。
❙ 工作記憶力
工作記憶力能使人記憶、按照指示,並且計畫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如果工作記憶力好的話,便會時刻記著老師說「上課不要聊天」的指示、「不要在教室奔跑」的校規,順利適應校園生活。
❙ 衝動抑制力
衝動抑制力能有效協助阻止衝動行為與適應生活。擁有衝動抑制力,即可忍住不在教室奔跑,以及與隔壁同學聊天的衝動。
有項名為HTKS(Head Toes knees Shoulders Task)測試,專門用來簡單檢測孩子的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與衝動抑制力。首先,會請孩子根據測試人員的指令碰觸自己的頭部、腳趾、膝蓋、肩膀。接著,當測試人員說「頭部」時,則是碰觸腳趾而非頭部。藉由這種方式,當執行與測試人員指令不同的動作時,專注力、工作記憶力、衝動抑制力好的孩子,通常可以順利完成測試。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梅根・麥克萊蘭(Megan McClelland)曾經利用這項測試,預測學齡前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學齡前自我調節能力佳的孩子入學後,在閱讀、寫作、語彙、數學方面的成就度較高。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克蘭西・布萊爾(Clancy Blair)與雷切爾・彼得斯・拉扎(Rachel Peters Razza),也認為三至五歲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與數學、閱讀成績存在著高度關聯。
比起高智能的孩子,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孩子的學業表現更為優秀。只要擁有自我調節能力,即使置身於惡劣的家庭環境也會有傑出的學業表現。如果希望孩子上小學後能順利適應校園生活,並且在學業方面取得好表現的話,首先必須協助他們管理好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能力與健康
因為新冠肺炎,孩子們無法到校上學、轉而在家使用遠距教學的日子越來越多。一天到晚都待在家的孩子們被打亂了生活節奏,也開始衍生出許多問題。
到校上學的時期,孩子們會在固定時間起床後,前往學校上學。然而,居家上課的日子只要上線點名後,又可能立刻陷入昏睡。一旦白天的睡眠時間太長,到了晚上又會睡不著;晚睡的孩子,自然很難在正常的上學時間起床,隔天還是會重演點完名就再度沉沉入睡,然後一到晚上又很難睡著的循環。
再加上必須透過手機或電腦上課,因此孩子們使用科技產品的頻率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自由。不停玩遊戲或看影片的孩子,往往都得到深夜才肯入眠。
這種惡性循環不只一、兩天,而持續超過一年的時間。隨著遠距教學的日子不斷延長,越來越多因此被破壞睡眠模式的孩子選擇就醫,尋求幫助。
孩子們的睡眠模式出現異常,其實不僅是因為新冠肺炎。早在此之前,就有許多孩子會在假日晚睡晚起,他們雖然會在上課日前嘗試早睡,但因為晚睡的習慣而無法準時入睡。由於在假日時早已養成習慣,就算終於能在夜半睡去,也會為了配合上課時間、勉強早起,導致睡眠不足而無精打采。每年只要一到開學時期,即可經常見到那些因為錯誤的睡眠模式、飽受睡眠不足所苦的孩子,出現在診間。
比起小學生,青少年更常面臨因為晚睡晚起的睡眠模式,產生校園生活適應問題的情況。原因在於,進入青少年時期,大多孩子不會聽父母的話「早點睡」。就算明知道該睡了,卻依然想多玩一下再睡;就算早上醒了,也會鬧脾氣地反抗「我的事用不著你管」。就生物學的角度而言,確實存在青少年時期會出現偏晚睡的機制。因此,勉強要求青少年準時睡覺絕非易事。
因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導致情緒起伏劇烈的孩子,很可能也會有飲食方面的問題,像是挑食或暴食。無法適度調節情緒一事,與厭食、肥胖皆存在很大的關聯性。
規律地吃飯、睡覺,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即使想再多玩一陣子,只要時間一到也得按時吃飯、睡覺──這些基本原則,必須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就開始建立;等到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才開始想建立的話,很可能已經太遲了。自我調節能力好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往往也會擁有比較好的健康狀況,因此,必須從小培養吃飯、睡覺等基本的自我調節能力才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