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450 元優惠價
:79 折 356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史書記載也會失真?連司馬遷《史記》都不可盡信?
篡位後抹去前任皇帝紀錄,後世史家將錯就錯、穿鑿附會,
戰國史至今錯成一團亂麻,由此發展出來的諸子思想豈非錯上加錯!
「中山」疑案考證×二周國世系及國祚×以王僭帝悖道思想……
秦火漢黜導致六史殆盡,戰國真史的勘誤研究!
▎戰國史錯訛與考證的重要性
本書旨在探討戰國時代歷史的錯訛及其原因,並透過詳細考證,重新梳理這段關鍵歷史。戰國兩百餘年,是中國政治和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然後,由於秦始皇焚書和漢武帝罷黜百家,導致大量珍貴史料遺失,使後人難以了解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書中強調,理解這段歷史的錯誤是重建中國古代史的關鍵一步,並展現了作者四十年潛心研究的豐碩成果。
▎白狄中山與魏屬中山之真史
這部分分為上篇和下篇,詳細描述了白狄中山和魏屬中山的歷史。上篇涵蓋了白狄中山從春秋中期滅邢開國,到戰國初期被魏國滅亡的過程,揭示了重耳奔狄、晉文公結盟等重大事件。下篇則追溯了魏屬中山從三晉封侯之前的變化,到戰國中期被趙國滅亡的歷史。透過考證銘文、墓葬等考古資料,揭示了白狄中山和魏屬中山之間的複雜關係,糾正了學界長期以來的錯誤認知。
▎秦漢時代的權力僭越
這部分探討了秦漢時代如何透過變法和權謀,使「王」僭越為「帝」,並延續至漢朝。書中詳細分析了商鞅變法、儒法方術等影響,揭示了秦始皇稱帝的邏輯及其失敗後果。漢朝在延續這一邏輯的過程中,如何繼承並發展了秦朝的政治體制,成為後世兩千年中國政治和思想的基礎。作者強調,理解秦漢的這一變革,是破解中國歷史長期僵化和專制的關鍵。
▎重新構建戰國紀年
書末提供了多個附錄,包括白狄中山、魏屬中山大事年表,東周、西周國君世次對照表,以及華夏首領尊號的八千年大事年表。作者在充分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理順了十九個主要諸侯國的戰國紀年,提出了與學界主流觀點差別極大的〈戰國紀年釐正表〉。本書不僅重新構建了戰國歷史的時間軸,更為理解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和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戰國史何以有諸多錯訛的原因,並透過詳細考證重建真實的歷史面貌。書中利用考古發現及銘文,揭示了白狄中山、魏屬中山、西周國和東周國的祕史,糾正學界長期以來的錯誤認知。作者四十年的潛心研究,使本書成為理順戰國紀年、理解秦漢政治變革的重要參考,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篡位後抹去前任皇帝紀錄,後世史家將錯就錯、穿鑿附會,
戰國史至今錯成一團亂麻,由此發展出來的諸子思想豈非錯上加錯!
「中山」疑案考證×二周國世系及國祚×以王僭帝悖道思想……
秦火漢黜導致六史殆盡,戰國真史的勘誤研究!
▎戰國史錯訛與考證的重要性
本書旨在探討戰國時代歷史的錯訛及其原因,並透過詳細考證,重新梳理這段關鍵歷史。戰國兩百餘年,是中國政治和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然後,由於秦始皇焚書和漢武帝罷黜百家,導致大量珍貴史料遺失,使後人難以了解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書中強調,理解這段歷史的錯誤是重建中國古代史的關鍵一步,並展現了作者四十年潛心研究的豐碩成果。
▎白狄中山與魏屬中山之真史
這部分分為上篇和下篇,詳細描述了白狄中山和魏屬中山的歷史。上篇涵蓋了白狄中山從春秋中期滅邢開國,到戰國初期被魏國滅亡的過程,揭示了重耳奔狄、晉文公結盟等重大事件。下篇則追溯了魏屬中山從三晉封侯之前的變化,到戰國中期被趙國滅亡的歷史。透過考證銘文、墓葬等考古資料,揭示了白狄中山和魏屬中山之間的複雜關係,糾正了學界長期以來的錯誤認知。
▎秦漢時代的權力僭越
這部分探討了秦漢時代如何透過變法和權謀,使「王」僭越為「帝」,並延續至漢朝。書中詳細分析了商鞅變法、儒法方術等影響,揭示了秦始皇稱帝的邏輯及其失敗後果。漢朝在延續這一邏輯的過程中,如何繼承並發展了秦朝的政治體制,成為後世兩千年中國政治和思想的基礎。作者強調,理解秦漢的這一變革,是破解中國歷史長期僵化和專制的關鍵。
▎重新構建戰國紀年
書末提供了多個附錄,包括白狄中山、魏屬中山大事年表,東周、西周國君世次對照表,以及華夏首領尊號的八千年大事年表。作者在充分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理順了十九個主要諸侯國的戰國紀年,提出了與學界主流觀點差別極大的〈戰國紀年釐正表〉。本書不僅重新構建了戰國歷史的時間軸,更為理解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和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戰國史何以有諸多錯訛的原因,並透過詳細考證重建真實的歷史面貌。書中利用考古發現及銘文,揭示了白狄中山、魏屬中山、西周國和東周國的祕史,糾正學界長期以來的錯誤認知。作者四十年的潛心研究,使本書成為理順戰國紀年、理解秦漢政治變革的重要參考,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作者簡介
張遠山,師範大學中文系,已出版哲學、史學、文學著作18部,海內外版本31種。 研究先秦道術(前2070年-前221年),創立新莊學、新老學,遍涉諸子百家,釐清戰國訛史,代表作《莊子奧義》、《莊子複原本註譯》、《莊子傳:戰國縱橫百年紀》、《老莊之道》等;研究華夏古道(前6200年-前2070年),創立伏羲學,解密伏羲太極圖、伏羲六十四卦,貫通夏《連山》、商《歸藏》、周《周易》,梳理炎黃史,破譯陶器、玉器、青銅器紋樣,代表作《伏羲之道》、《玉器之道》、《青銅之道》等。
序
戰國史為何錯訛無窮(代序)(節錄)
戰國兩百餘年,貫穿著纏繞糾結、難解難分的兩條主線:一是天下諸侯的戰場決勝,結果是野蠻的秦國戰勝了文明的中原,決定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政治走向;一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博弈,結果是周秦的否術遮蔽了夏商的泰道,決定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思想走向。
後人欲知野蠻如何戰勝文明,否術如何遮蔽泰道,困難之大,甚於登天,因為秦始皇焚燒了六國史書,漢武帝罷黜了諸子百家。
商鞅變法以後,六世秦君憑藉野蠻殘忍的斬首計功,厚顏無恥的無信無義,屠殺了戰國兩千萬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費時一百多年,伐滅中原各國。同時代中原各國的官方史書,以及中原民間的百家著作,詳盡記錄秦軍野蠻殘忍,憤怒控訴秦君厚顏無恥。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盡燒六國史書和百家著作。
中原各國的官方史書均為孤本,秦火之後,徹底消失。中原民間的百家著作,多有弟子傳承,秦滅之後,漢初重出。然而躲過秦火的百家著作好景不長,不久漢武帝採納儒生董仲舒獻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著作遭遇滅頂之災。
秦火漢黜之後,秦國史基本完整,六國史缺失殆盡,儒家書基本完整,百家書非亡即殘。輝煌燦爛的先秦文明,被秦漢否術一統天下,飛流直下三千尺,持續衰退兩千年,百代皆行秦政制,萬民均誦儒家經。後人難以診斷中華政治的病灶,難以探明中華思想的源頭。
秦始皇盡燒六國史書之後百年,西漢早期的司馬遷撰著《史記》,其戰國史部分,除了依據《秦記》的秦國史事基本完整,其他各國史事大量殘缺,所記少量史事不僅錯訛無窮,而且拆散分記於各國編年史。因而《史記》的各國歷史,僅有殘缺斷裂的歷時性縱向羅列,缺乏天下互動的共時性橫向關聯,淪為秦漢僭主破壞犯罪現場之後殘存的斷爛朝報。
秦始皇盡燒六國史書之後兩百年,西漢晚期的劉向編纂《戰國策》,可以略補《史記》戰國史的嚴重殘缺,然而這些戰國史殘片均無繫年。後世學者憑藉《史記》的錯訛紀年,對《戰國策》史料予以繫年,仍然錯訛無窮。因而《戰國策》的史事殘片,僅有天下互動的共時性橫向關聯,缺乏定位精準的歷時性縱向邏輯,淪為秦漢僭主謀殺先秦巨人之後殘存的零餘屍塊。
戰國兩百餘年,貫穿著纏繞糾結、難解難分的兩條主線:一是天下諸侯的戰場決勝,結果是野蠻的秦國戰勝了文明的中原,決定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政治走向;一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博弈,結果是周秦的否術遮蔽了夏商的泰道,決定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思想走向。
後人欲知野蠻如何戰勝文明,否術如何遮蔽泰道,困難之大,甚於登天,因為秦始皇焚燒了六國史書,漢武帝罷黜了諸子百家。
商鞅變法以後,六世秦君憑藉野蠻殘忍的斬首計功,厚顏無恥的無信無義,屠殺了戰國兩千萬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費時一百多年,伐滅中原各國。同時代中原各國的官方史書,以及中原民間的百家著作,詳盡記錄秦軍野蠻殘忍,憤怒控訴秦君厚顏無恥。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盡燒六國史書和百家著作。
中原各國的官方史書均為孤本,秦火之後,徹底消失。中原民間的百家著作,多有弟子傳承,秦滅之後,漢初重出。然而躲過秦火的百家著作好景不長,不久漢武帝採納儒生董仲舒獻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著作遭遇滅頂之災。
秦火漢黜之後,秦國史基本完整,六國史缺失殆盡,儒家書基本完整,百家書非亡即殘。輝煌燦爛的先秦文明,被秦漢否術一統天下,飛流直下三千尺,持續衰退兩千年,百代皆行秦政制,萬民均誦儒家經。後人難以診斷中華政治的病灶,難以探明中華思想的源頭。
秦始皇盡燒六國史書之後百年,西漢早期的司馬遷撰著《史記》,其戰國史部分,除了依據《秦記》的秦國史事基本完整,其他各國史事大量殘缺,所記少量史事不僅錯訛無窮,而且拆散分記於各國編年史。因而《史記》的各國歷史,僅有殘缺斷裂的歷時性縱向羅列,缺乏天下互動的共時性橫向關聯,淪為秦漢僭主破壞犯罪現場之後殘存的斷爛朝報。
秦始皇盡燒六國史書之後兩百年,西漢晚期的劉向編纂《戰國策》,可以略補《史記》戰國史的嚴重殘缺,然而這些戰國史殘片均無繫年。後世學者憑藉《史記》的錯訛紀年,對《戰國策》史料予以繫年,仍然錯訛無窮。因而《戰國策》的史事殘片,僅有天下互動的共時性橫向關聯,缺乏定位精準的歷時性縱向邏輯,淪為秦漢僭主謀殺先秦巨人之後殘存的零餘屍塊。
目次
戰國史為何錯訛無窮(代序)
白狄中山、魏屬中山祕史
弁言 中山真史,沉入忘川
上篇 白狄中山祕史
下篇 魏屬中山祕史
結語 中山疑案,業已大明
西周國、東周國祕史—事關戰國興廢、秦滅六國的重大公案
弁言 二周國策非二周朝策
結語 西周國、東周國世系及其國祚
以「王」僭「帝」的秦漢祕史—辛亥革命百年祭
弁言 宗教演進與哲學突破
結語 拜「帝」稱「王」與廢「帝」
參考文獻
一、古籍和出土簡帛
二、學術著作
附錄一:白狄中山大事年表
附錄二:魏屬中山大事年表
附錄三:魏屬中山之君與魏國之君關係表
附錄四:東周王、西周君、東周君世次在位對照表(1為周文王)
附錄五:東周朝、西周國、東周國對比年表
附錄六:華夏首領尊號「後—王—帝」八千年大事年表
白狄中山、魏屬中山祕史
弁言 中山真史,沉入忘川
上篇 白狄中山祕史
下篇 魏屬中山祕史
結語 中山疑案,業已大明
西周國、東周國祕史—事關戰國興廢、秦滅六國的重大公案
弁言 二周國策非二周朝策
結語 西周國、東周國世系及其國祚
以「王」僭「帝」的秦漢祕史—辛亥革命百年祭
弁言 宗教演進與哲學突破
結語 拜「帝」稱「王」與廢「帝」
參考文獻
一、古籍和出土簡帛
二、學術著作
附錄一:白狄中山大事年表
附錄二:魏屬中山大事年表
附錄三:魏屬中山之君與魏國之君關係表
附錄四:東周王、西周君、東周君世次在位對照表(1為周文王)
附錄五:東周朝、西周國、東周國對比年表
附錄六:華夏首領尊號「後—王—帝」八千年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上篇白狄中山祕史
一春秋中期,白狄中山滅邢開國
犬戎伐滅西周(西元前771)之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前770)。東周王室衰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繼起,中原諸侯混戰五百五十年(前770—前221),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
先秦史籍所見之最早「鮮虞」,見於《國語.鄭語》西周史伯答鄭桓公(前806—前771在位)語:
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
呂蘇生認為,事在「鄭桓公為周司徒時,當周幽王八年,即西元前774年」。
呂蘇生又認為:「鮮虞之得名,蓋即本於古鮮於水,所謂因地而得氏者也。據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七輯)考證:『鮮於水以地望推之,當即源出五臺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之清水河。』此地恰與春秋戰國之鮮虞中山毗鄰。」
學界一般認為,「鮮虞」為「獫狁」之異譯,後稱「匈奴」,是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商周以降不斷南侵中原西部、北部、東北部,中原各國鄙視之,稱其在西者為「西戎」,簡稱「戎」(後為姓氏);稱其在北(含東北)者為「北狄」,簡稱「狄」、「翟」(後皆為姓氏),合稱「戎狄」。同一部族,時而稱之為「戎」,時而稱之為「狄」、「翟」,混淆不分。居於正北、東北的鮮虞部落,分為白狄、赤狄、長狄等支族,《左傳》稱為「眾狄」、「群狄」。鮮虞各支長期侵擾秦、晉北部邊疆,不斷深入中原,闢地開國。赤狄曾經建立驪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籲、鐸辰、東山皋落氏等等,長狄曾經建立肥國、代國等等,均被晉國迅速伐滅,染指中原均極短暫。唯有白狄建立的中山國最為成功,齊、晉兩霸長期無法伐滅,立國中原兩百餘年之久。
白狄之所以遠比赤狄、長狄成功,源於一位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的白狄酋長。先看其深謀遠慮的背景──
《史記.晉世家》:
昭侯元年(前745),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成師封曲沃,號為桓叔。……桓叔是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君子曰:「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七年(前739),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晉,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敗,還歸曲沃。晉人共立昭侯子平為君,是為孝侯。誅潘父。
孝侯八年(前732),曲沃桓叔卒,子鱓代桓叔,是為曲沃莊伯。孝侯十五年(前725),曲沃莊伯弒其君晉孝侯於翼。晉人攻曲沃莊伯,莊伯復入曲沃。晉人復立孝侯子郤為君,是為鄂侯。
……
鄂侯六年(前718)卒,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
哀侯二年(前716),曲沃莊伯卒,子稱代莊伯立,是為曲沃武公。……哀侯八年(前710),晉侵陘廷。陘廷與曲沃武公謀,九年(前709),伐晉於汾旁,虜哀侯。晉人乃立哀侯子小子為君,是為小子侯。
小子元年(前709),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所虜晉哀侯。曲沃益強,晉無如之何。晉小子之四年(前706),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於曲沃,乃立晉哀侯弟緡為晉侯。
……
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齊桓公始霸。曲沃武公伐晉侯緡,滅之,盡以其寶器賂獻於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於是盡併晉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號曰晉武公。晉武公始都晉國,前即位曲沃,通年三十八年。
……自桓叔初封曲沃以至武公滅晉也,凡六十七歲(前745—前679),而卒代晉為諸侯。
武公代晉二歲(前678—前677),卒。與曲沃通年,即位凡三十九年(前715—前677)而卒。子獻公詭諸立。
──東周初年,中原最強的晉國,翼都、曲沃兩系相爭。曲沃一系的桓叔、莊伯、武公三世,六十年間(前739—前679)連弒五世晉君(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侯緡,僅有鄂侯早夭倖免),最終取代翼都一系。周平王、周桓王、周釐王無力阻止,被迫冊封曲沃武公為晉君。晉君從此不再稱「侯」,僭號稱「公」。
再看這位白狄酋長如何利用中原亂局,實施深謀遠慮。
史料1,《左傳》魯莊公二十八年(前666,追述舊事):
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文公(重耳),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公)。
史料2,《史記.晉世家》:
(晉)獻公即位(前676),重耳年二十一(生於前697)。……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
──早在曲沃武公篡晉之前二十年,即曲沃武公十八年、晉侯緡九年(前698),這位白狄酋長為了利用中原亂局而開國中原,已向曲沃武公的太子詭諸進獻了白狄狐氏姊妹。《史記.晉世家》先稱「戎」女,乃謂其族尚居中原北部之西;後稱「翟」女,乃謂其族已經移至中原北部之東。次年(前697),白狄狐氏姊妹分別生下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又十九年後(前679),曲沃武公篡晉。又兩年後(前677),太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成為白狄開國中原的重要外援。晉獻公寵愛白狄狐氏姊妹及其所生重耳、夷吾;重耳的外公狐突,也仕晉成為重臣。
再看這位白狄酋長異於眾狄的雄才大略。
眾狄南侵中原,有兩種相反策略(南宋末年蒙古族南侵中原亦然):一是鄙棄中原文明及其農耕方式,像赤狄、長狄那樣侵占平原,開闢牧區,用於游牧;由於所占平原易攻難守,因而晉國最終將其全部驅逐北歸。二是慕效中原文明及其農耕方式,像白狄那樣侵占山地,放棄游牧,稱君開國;由於所占山地易守難攻,因而齊、晉兩霸難以將之驅逐北歸,白狄中山得以立國中原兩百餘年。
這位深謀遠慮、雄才大略的白狄酋長姮某,正是白狄中山開國之君。
史料3,《春秋》魯莊公三十二年(前662):
狄伐邢。
──這位白狄酋長在與晉成功聯姻之後,按照既定方略,征伐晉國東鄰、位於太行山區的邢國(今河北邢臺周邊)。①
史料4,《春秋》魯閔西元年(前661):
齊人救邢。
史料5,《左傳》魯閔西元年(前661):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詩》云:『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人救邢。
史料6,《國語.齊語》:
(齊)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邢)。
──事在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二十五年(前661)。齊桓公採納管仲之策,救邢國,擊白狄,失敗。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周成王(前1042—前1026在位)在三百多年前冊封周公旦第四子的邢國,亡於鮮虞族白狄支族。白狄盤踞邢地,開國中原。白狄酋長姮某,成為白狄中山的開國之君,不以邢國舊都邢丘(今河北邢臺)為都,遷都顧邑(今河北定縣)。因其盤踞山地,定國號為「中山」。
晉室曲沃一系,為了篡晉,既不「尊王」,也不「攘夷」,引發兩大後果:一是白狄南侵中原,滅邢開國。二是齊桓公、管仲「尊王攘夷」,西征白狄(中山)失敗。
史料7,《春秋》魯僖西元年(前659):
元年春,王正月,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救邢。夏六月,邢遷於夷儀。
史料8,《左傳》魯僖西元年(前659):
元年春……諸侯救邢。邢人潰,出奔師。師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遷之。……夏,邢遷於夷儀。
史料9,《管子.大匡》:
狄人攻邢,邢君出,致於齊。(齊)桓公築夷儀以封之,予車百乘,卒千人。
史料10,《國語.齊語》:
狄人攻邢,(齊)桓公築夷儀以封之。
史料11,《呂氏春秋.簡選》:
中山亡邢,狄人滅衛,(齊)桓公更立邢於夷儀。(高誘注:中山,狄國也,一名鮮虞)
──齊桓公前年(前661)單獨救邢擊狄失敗,去年(前660)聯繫其他中原諸侯籌備再伐;今年(前659)齊、宋、曹聯軍再次救邢擊狄,征戰半年,又告失敗。於是被迫採納管仲「尊王攘夷」的配套政策「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論語.堯曰》),把邢國遺民安置於齊國邊邑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
《左傳》「諸侯之師逐狄人」,乃是掩飾齊桓公擊狄失敗的不實之言。如果白狄果真被逐,那麼《春秋》不會不書,齊桓公也無須遷邢於夷儀。
周成王所封的邢丘之舊邢,亡於白狄(前661)。齊桓公所遷的夷儀之新邢,亡於衛國(前635)①。二事相隔二十六年,由於《春秋》、《左傳》諱言前者,舊多誤將後者視為邢滅之年,其誤一如把南明滅亡之年(西元1683)視為明朝滅亡之年(1644)。
《呂氏春秋》「中山亡邢」的指涉時間(前661),早於《左傳》首言「中山」的指涉時間(前506)一百五十五年(詳見史料77);證明舊邢滅亡與白狄中山開國不僅同時,而且事在孔子出生(前551)之前一百十年。由於《呂氏春秋》不是正史,盲從《春秋》、《左傳》的學者兩千多年對其視而不見。
孔子晚年撰著《春秋》,白狄中山開國已近兩百年。然而孔子基於「尊王攘夷」的政治立場,運用《春秋》筆法,遮蔽了白狄中山的多重史實:一是「為尊者諱」(尊王攘夷為其核心),從不言其國號「中山」,偶爾稱其總族名「鮮虞」或支族名「白狄」,大多簡稱「戎」、「狄」。二是「為賢者諱」,諱言齊桓公、管仲兩度救邢擊狄均告失敗。三是「為親者諱」(邢、魯同為周公之子的封國),諱言邢丘之舊邢亡於白狄中山。
孔子明褒「尊王攘夷」的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又明褒「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齊桓公:「齊桓公正而不譎。」(《論語.憲問》)又隱斥滅邢開國、由酋稱君的白狄中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
《春秋》尊王攘夷而不言「中山」,《左傳》傳不破經而晚言「中山」,共同遮蔽了白狄中山的開國時間。
一春秋中期,白狄中山滅邢開國
犬戎伐滅西周(西元前771)之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前770)。東周王室衰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繼起,中原諸侯混戰五百五十年(前770—前221),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
先秦史籍所見之最早「鮮虞」,見於《國語.鄭語》西周史伯答鄭桓公(前806—前771在位)語:
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
呂蘇生認為,事在「鄭桓公為周司徒時,當周幽王八年,即西元前774年」。
呂蘇生又認為:「鮮虞之得名,蓋即本於古鮮於水,所謂因地而得氏者也。據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七輯)考證:『鮮於水以地望推之,當即源出五臺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之清水河。』此地恰與春秋戰國之鮮虞中山毗鄰。」
學界一般認為,「鮮虞」為「獫狁」之異譯,後稱「匈奴」,是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商周以降不斷南侵中原西部、北部、東北部,中原各國鄙視之,稱其在西者為「西戎」,簡稱「戎」(後為姓氏);稱其在北(含東北)者為「北狄」,簡稱「狄」、「翟」(後皆為姓氏),合稱「戎狄」。同一部族,時而稱之為「戎」,時而稱之為「狄」、「翟」,混淆不分。居於正北、東北的鮮虞部落,分為白狄、赤狄、長狄等支族,《左傳》稱為「眾狄」、「群狄」。鮮虞各支長期侵擾秦、晉北部邊疆,不斷深入中原,闢地開國。赤狄曾經建立驪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籲、鐸辰、東山皋落氏等等,長狄曾經建立肥國、代國等等,均被晉國迅速伐滅,染指中原均極短暫。唯有白狄建立的中山國最為成功,齊、晉兩霸長期無法伐滅,立國中原兩百餘年之久。
白狄之所以遠比赤狄、長狄成功,源於一位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的白狄酋長。先看其深謀遠慮的背景──
《史記.晉世家》:
昭侯元年(前745),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成師封曲沃,號為桓叔。……桓叔是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君子曰:「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七年(前739),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晉,晉人發兵攻桓叔。桓叔敗,還歸曲沃。晉人共立昭侯子平為君,是為孝侯。誅潘父。
孝侯八年(前732),曲沃桓叔卒,子鱓代桓叔,是為曲沃莊伯。孝侯十五年(前725),曲沃莊伯弒其君晉孝侯於翼。晉人攻曲沃莊伯,莊伯復入曲沃。晉人復立孝侯子郤為君,是為鄂侯。
……
鄂侯六年(前718)卒,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
哀侯二年(前716),曲沃莊伯卒,子稱代莊伯立,是為曲沃武公。……哀侯八年(前710),晉侵陘廷。陘廷與曲沃武公謀,九年(前709),伐晉於汾旁,虜哀侯。晉人乃立哀侯子小子為君,是為小子侯。
小子元年(前709),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所虜晉哀侯。曲沃益強,晉無如之何。晉小子之四年(前706),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於曲沃,乃立晉哀侯弟緡為晉侯。
……
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齊桓公始霸。曲沃武公伐晉侯緡,滅之,盡以其寶器賂獻於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於是盡併晉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號曰晉武公。晉武公始都晉國,前即位曲沃,通年三十八年。
……自桓叔初封曲沃以至武公滅晉也,凡六十七歲(前745—前679),而卒代晉為諸侯。
武公代晉二歲(前678—前677),卒。與曲沃通年,即位凡三十九年(前715—前677)而卒。子獻公詭諸立。
──東周初年,中原最強的晉國,翼都、曲沃兩系相爭。曲沃一系的桓叔、莊伯、武公三世,六十年間(前739—前679)連弒五世晉君(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侯緡,僅有鄂侯早夭倖免),最終取代翼都一系。周平王、周桓王、周釐王無力阻止,被迫冊封曲沃武公為晉君。晉君從此不再稱「侯」,僭號稱「公」。
再看這位白狄酋長如何利用中原亂局,實施深謀遠慮。
史料1,《左傳》魯莊公二十八年(前666,追述舊事):
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文公(重耳),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公)。
史料2,《史記.晉世家》:
(晉)獻公即位(前676),重耳年二十一(生於前697)。……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
──早在曲沃武公篡晉之前二十年,即曲沃武公十八年、晉侯緡九年(前698),這位白狄酋長為了利用中原亂局而開國中原,已向曲沃武公的太子詭諸進獻了白狄狐氏姊妹。《史記.晉世家》先稱「戎」女,乃謂其族尚居中原北部之西;後稱「翟」女,乃謂其族已經移至中原北部之東。次年(前697),白狄狐氏姊妹分別生下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又十九年後(前679),曲沃武公篡晉。又兩年後(前677),太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成為白狄開國中原的重要外援。晉獻公寵愛白狄狐氏姊妹及其所生重耳、夷吾;重耳的外公狐突,也仕晉成為重臣。
再看這位白狄酋長異於眾狄的雄才大略。
眾狄南侵中原,有兩種相反策略(南宋末年蒙古族南侵中原亦然):一是鄙棄中原文明及其農耕方式,像赤狄、長狄那樣侵占平原,開闢牧區,用於游牧;由於所占平原易攻難守,因而晉國最終將其全部驅逐北歸。二是慕效中原文明及其農耕方式,像白狄那樣侵占山地,放棄游牧,稱君開國;由於所占山地易守難攻,因而齊、晉兩霸難以將之驅逐北歸,白狄中山得以立國中原兩百餘年。
這位深謀遠慮、雄才大略的白狄酋長姮某,正是白狄中山開國之君。
史料3,《春秋》魯莊公三十二年(前662):
狄伐邢。
──這位白狄酋長在與晉成功聯姻之後,按照既定方略,征伐晉國東鄰、位於太行山區的邢國(今河北邢臺周邊)。①
史料4,《春秋》魯閔西元年(前661):
齊人救邢。
史料5,《左傳》魯閔西元年(前661):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詩》云:『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人救邢。
史料6,《國語.齊語》:
(齊)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邢)。
──事在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二十五年(前661)。齊桓公採納管仲之策,救邢國,擊白狄,失敗。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周成王(前1042—前1026在位)在三百多年前冊封周公旦第四子的邢國,亡於鮮虞族白狄支族。白狄盤踞邢地,開國中原。白狄酋長姮某,成為白狄中山的開國之君,不以邢國舊都邢丘(今河北邢臺)為都,遷都顧邑(今河北定縣)。因其盤踞山地,定國號為「中山」。
晉室曲沃一系,為了篡晉,既不「尊王」,也不「攘夷」,引發兩大後果:一是白狄南侵中原,滅邢開國。二是齊桓公、管仲「尊王攘夷」,西征白狄(中山)失敗。
史料7,《春秋》魯僖西元年(前659):
元年春,王正月,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救邢。夏六月,邢遷於夷儀。
史料8,《左傳》魯僖西元年(前659):
元年春……諸侯救邢。邢人潰,出奔師。師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遷之。……夏,邢遷於夷儀。
史料9,《管子.大匡》:
狄人攻邢,邢君出,致於齊。(齊)桓公築夷儀以封之,予車百乘,卒千人。
史料10,《國語.齊語》:
狄人攻邢,(齊)桓公築夷儀以封之。
史料11,《呂氏春秋.簡選》:
中山亡邢,狄人滅衛,(齊)桓公更立邢於夷儀。(高誘注:中山,狄國也,一名鮮虞)
──齊桓公前年(前661)單獨救邢擊狄失敗,去年(前660)聯繫其他中原諸侯籌備再伐;今年(前659)齊、宋、曹聯軍再次救邢擊狄,征戰半年,又告失敗。於是被迫採納管仲「尊王攘夷」的配套政策「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論語.堯曰》),把邢國遺民安置於齊國邊邑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
《左傳》「諸侯之師逐狄人」,乃是掩飾齊桓公擊狄失敗的不實之言。如果白狄果真被逐,那麼《春秋》不會不書,齊桓公也無須遷邢於夷儀。
周成王所封的邢丘之舊邢,亡於白狄(前661)。齊桓公所遷的夷儀之新邢,亡於衛國(前635)①。二事相隔二十六年,由於《春秋》、《左傳》諱言前者,舊多誤將後者視為邢滅之年,其誤一如把南明滅亡之年(西元1683)視為明朝滅亡之年(1644)。
《呂氏春秋》「中山亡邢」的指涉時間(前661),早於《左傳》首言「中山」的指涉時間(前506)一百五十五年(詳見史料77);證明舊邢滅亡與白狄中山開國不僅同時,而且事在孔子出生(前551)之前一百十年。由於《呂氏春秋》不是正史,盲從《春秋》、《左傳》的學者兩千多年對其視而不見。
孔子晚年撰著《春秋》,白狄中山開國已近兩百年。然而孔子基於「尊王攘夷」的政治立場,運用《春秋》筆法,遮蔽了白狄中山的多重史實:一是「為尊者諱」(尊王攘夷為其核心),從不言其國號「中山」,偶爾稱其總族名「鮮虞」或支族名「白狄」,大多簡稱「戎」、「狄」。二是「為賢者諱」,諱言齊桓公、管仲兩度救邢擊狄均告失敗。三是「為親者諱」(邢、魯同為周公之子的封國),諱言邢丘之舊邢亡於白狄中山。
孔子明褒「尊王攘夷」的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又明褒「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齊桓公:「齊桓公正而不譎。」(《論語.憲問》)又隱斥滅邢開國、由酋稱君的白狄中山:「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
《春秋》尊王攘夷而不言「中山」,《左傳》傳不破經而晚言「中山」,共同遮蔽了白狄中山的開國時間。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