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孩子愈來愈早進入青春期,
但「性早熟」不代表「性成熟」,
如果父母選擇避談,
他們就會自己找答案,卻不一定正確,
與其怕尷尬,不如從Q&A開始!
\婦產科醫師 王呈瑋 × 泌尿科醫師 顧芳瑜/
從診間真實提問出發,
用正確知識取代網路迷思,
輕鬆開啟親子對話,
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也懂得尊重他人!
►性教育,不該等到問題發生才補救
#MeToo運動揭開揭開沉默的傷痛,
無數隱而未宣的性騷擾與性暴力經驗,
讓社會不得不集體面對真相,也提醒我們——
性,不是禁忌,而是人生中關乎保護與尊重的基礎課題,
更不該等到問題發生才來補救。
※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孩子與家長共讀※
也推薦給教育工作者、輔導人員與每一位願意面對責任的大人!
►診間的真實案例,揭開性教育的盲區
.女孩因陰道感染就診,卻連「陰道在哪裡」都不清楚,對自己身體極度陌生……
.男孩從未學過私密處清潔,不知道如何照顧個人衛生……
.男孩對夢遺、性器官發育困惑不已,卻沒人給過明確說明……
.女孩在避孕知識不足下懷孕,對性病風險也幾乎沒有概念……
這些都是婦產科與泌尿科醫師在診間中,經常遇到的真實情境,
雖然性教育已在校園推行多年,實際的理解與落實,仍有極大的落差。
►父母避談,小孩也會好奇探索
當孩子邁入青春期,面對身體與性徵的變化,
父母往往選擇沉默,怕說錯、怕場面尷尬,也怕孩子知道得太早。
許多成年人從未被正確教導,自然難以給出安心的回答;
而青少年則在充滿誤解與迷思的網路資訊中,拼湊對身體與兩性的想像。
焦慮、自卑與錯誤的價值觀,往往從這裡悄悄開始累積。
►50道Q&A、50幅漫畫、23張圖解,補足親子間性教育缺口
婦產科醫師王呈瑋與泌尿科醫師顧芳瑜攜手合作,
結合臨床經驗與青春期現場觀察,
涵蓋生理解剖、青春期發育、性行為常識、性別尊重與情感關係,
從身體到心理、從知識到價值觀,
以「漫畫圖解」的方式,讓親子在日常中安心對話──
Q. 該從幾歲開始講性教育?
Q. 月經什麼時候會來?如果一直不來怎麼辦?
Q. 月亮杯、棉條、衛生棉,哪一種才最適合我?
Q. 該不該割包皮?
Q. 在學校突然勃起怎麼辦?
Q. 談戀愛一定要發生性關係嗎?
Q. 我想變性,可以嗎?
本書提供家長正確、完整的性知識工具,幫親子展開信任對話,改善溝通品質。
也讓青少年理解身體與心理的變化,降低焦慮與羞恥感,提升自尊與自我保護能力。
並有助於預防性侵害、性暴力與性病,打造一個更尊重與開放的性教育環境。
作者簡介
王呈瑋
華育生殖醫學中心 副院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 副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 主治醫師
經營自媒體「王呈瑋醫師 好孕部落」、Podcast「好孕部落」
曾任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 理事
顧芳瑜(鳥科學先生)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台大醫學資訊研究所博士班
顧家醫療 總院長
經營自媒體「鳥科學先生」
在PTT有「包皮王」的稱號,常在網路上分享泌尿科知識,擅長用圖文及幽默的文字,吸引網路流量,也養成一票喜歡吸收各種泌尿科知識的粉絲們。
名人/編輯推薦
王嘉琪|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性諮商師
烏恩慈(烏烏醫師)|婦產科醫師
紀孟均|大觀國小教師、教育部國民教育中央輔導團性別平等教育分團輔導員
美樂妮|Podcast節目「失婚婦女Chill High High」主持人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關係經營講師
陳菁徽|立法委員、不孕症醫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性教育從來不是不能談,而是成長中值得自在好好談的事。這本書陪伴親子從日常生活的提問出發,一起練習表達、討論與思考,把性知識轉化為能自然說出口的語言。沒有問題要解決,只有能力要建構——性發展議題正是一段練習認識自己、學會對話的起點。」──王嘉琪,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性諮商師
「本書的性教育內容豐富,涵蓋性教育全面式的核心議題,補足了現行校園性教育較為缺乏的部分。適合各年齡層閱讀,有助於建立健康與尊重的性知識及觀念,是值得推薦的性教育讀物。」──紀孟均,大觀國小教師、教育部國民教育中央輔導團性別平等教育分團輔導員
「性,是身體的一部分,是情感的一部分,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什麼時候和孩子談性,都不嫌早。如果你是被孩子問到性,就臉紅害羞到想逃跑的家長,相信我,這本書會幫你一個大忙!」──美樂妮,Podcast節目「失婚婦女Chill High High」主持人
「根據衛福部統計,青少年性病案例急遽上升,傳遞給青少年正確的性健康教育知識,是急迫且重要的。而家長、老師也需要好的教材,深入淺出談性知識,共同陪伴孩子探索,打造更加尊重包容且安全的未來。」──陳菁徽,立法委員、不孕症醫師
序
讓性成為理解,而不是禁忌
王呈瑋 婦產科醫師
在這個性別多元的時代, 及早開始性教育變得愈來愈重要。性,在過去是一個禁忌話題,但是往往因為是禁忌不談,反而產生許多誤解跟歧視。性方面的話題是一個愛、尊重與理解的領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學習與探索的旅程。
我是一位婦產科醫師,在臨床上,接觸到許多患者對於性相關的疾病大多疏於了解,或是難以啟齒,我們希望透過這本書,用漫畫圖解及簡要的概念說明,讓各個年齡層的你,都可以對自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對於該怎麼正確的教導孩子有正確的性觀念,一直是重要但困難的課題,由於家長其實不知道該怎麼教 ! 我認為原因,是來自於家長本身自小也沒有被指導過,想當然爾,亦不會知道該如何傳授給小孩正確的觀念,又或者,乾脆選擇避而不談,粉飾性話題又或者轉移,慢慢的就變成家裡的禁忌。
其實,除了學校的性教育課程,父母應是最適合作為自己孩子的性教育導師。這本書的目標,除了是給步入青少年的孩子閱讀之外,我更鼓勵家長們能夠一起和孩子討論書裡的內容,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並能體察自己的賀爾蒙與情緒變化,並進一步分享彼
此對於性議題的看法。
性教育是預防傷害的起點,不只是事後補救
在 #MeToo 運動席捲全球之後,性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更加被突顯出來。這場運動揭露了無數隱而未宣的性騷擾與性暴力經驗,讓社會集體看見:當個體對自身身體的界線不夠清楚,對「 同意 」的概念模糊不清,當對性、權力與關係的認知匱乏時,極容易
在日常中落入受害或加害的情境而不自知。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更早開始、更全面實施性教育的原因。
本書的出版,正是希望從基礎開始,補上這塊長期缺席的教育拼圖。透過簡明易懂的圖文內容,不只是為孩子鋪設性知識的起點,也為家長建立起面對性議題的語言與理解框架。唯有讓每個人都能認識自己的身體、理解情緒與欲望、辨識界線與權力關係,我
們才可能建立一個以尊重與理解為基礎的社會文化,讓 #Me Too 不再只是事後的控訴,而是從一開始就被預防與避免的悲劇。
認識身體,才能理解情緒
女性的生殖構造與心理變化在青春期相較於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在青春期時期,除了荷爾蒙會讓身體產生顯著的變化,荷爾蒙也會影響大腦的認知發展;女生的情緒起伏多半亦來自於每個月荷爾蒙濃度高低的變化。此外,大腦對於外表性向的感知,會被雌激素掌控,變得在意外貌,變得需要同儕認同,所以,女生要能夠認識並了解生理週期,才能理解當下的心情,男性也需要了解,進同理女性的生理週期帶來的情緒變化:「 你看到的不是她,而是她的荷爾蒙變化~」這樣才能有良好、健康的兩性關係與親子互動。
本書內容包含女性的身體變化、賀爾蒙變化、女性結構發育、心理的變化、性知識,以及多元性別認同等議題,期盼能夠給成長中的你,以及已經是家長的你,能對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認識。性,是一個健康的議題,是生物演化發展的一部分,讓我們
一起來探索。
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可以懂得更多
顧芳瑜 泌尿科醫師
在我繁忙的診療工作中,有一個小故事令人難忘。那是一個平常的早晨,一位爸爸帶著他的國中兒子來到我的診間。小朋友似乎有些害羞,結結巴巴的講出他的不適。從交談的過程中,也能同時感覺到爸爸的緊張情緒。他們的主訴是:孩子在學校和同學討論陰
莖的長短時,感到自己似乎比別人小很多,這讓他不禁懷疑自己是否有發育問題。由於爸爸對這方面了解不多,也擔心是不是有生長發育的問題,沒有提早發現,因此選擇帶孩子來尋求專業意見。
在詳細詢問病史並進行檢查後,我發現孩子的陰莖長度其實是正常的。問題的根源在於孩子的體型偏胖,這使得陰莖的外觀看起來不如同齡人那麼明顯。這樣的發現讓爸爸鬆了口氣,但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性健康知識普及的深刻反思。這些看似小小的疑惑,其實反映出社會普遍對性與身體的陌生與誤解。尤其在 #MeToo 運動之後,性教育的重要性已不再只是預防懷孕或性病而已,更關乎每個人是否有能力認識身體、理解界線與「 同意 」的概念。如果我們從小沒有被教導如何看待自己的性與欲望,長大後自然無法辨別什麼是健康的關係,也容易落入權力不對等的情境中―無論是被迫沉默,或是無意中越界。
填補性健康教育的空白
身為一名泌尿科醫師,我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病患對於性健康充滿了疑惑,無論是性生活的困擾,還是對性器官護理的問題,很多人在這方面的知識仍顯得不足和模糊。即便有些病患已為人父母,他們對於男性的生長發育及性健康,也存在不少誤解。這些問
題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台灣的健康教育在這方面長期未受到足夠重視。許多人在離開學校後,缺乏正確的性健康知識來源,往往被網路上的錯誤資訊或道聽塗說的謠言所誤導。
基於這樣的背景, 我萌生了撰寫這本書的想法。 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填補現有健康教育中的空白,為成年人和青少年提供一個可靠的知識來源。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讀者能夠獲得正確的性健康知識,從而更好的理解和照顧自己的身體,也能在複雜的
情感關係與性互動中,建立明確的界線與尊重的原則。
對於成年人,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們解答性健康方面的疑惑,提供實用的建議來改善性生活的質量。對於青少年,我期望你們能在性知識的萌芽階段,從這本書中獲得科學、正確的資訊,學會如何正確的照顧自己,建立健康的性觀念。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性教育的指南,它更是我對於提升公眾健康意識的一份承諾。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夠從中受益,建立正確的性健康觀念,讓這些知識成為你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讓 #Me Too 不再只是悲劇發生後的集體覺醒,而是從日常教育中就能防範的根本改變。
目次
好評推薦
推薦序 家長必讀的性教育知識指南/瑪那熊
作者序 讓性成為理解,而不是禁忌/王呈瑋
作者序 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可以懂得更多/顧芳瑜
第一章 認識我們的身體
Q1. 該從幾歲開始講性教育?
Q2. 我們是怎麼來的?
Q3. 除了尿尿的地方,男生的性器官還有哪些?
Q4. 陰道、尿道、肛門這麼近,怎麼分得清?
Q5. 身體界線該怎麼教?
Q6. 青春期什麼時候開始?
第二章 陪女孩走過青春期的每一個變化
Q7. 為什麼我的身體開始變得不一樣?
Q8. 月經什麼時候會來?如果一直不來怎麼辦?
Q9. 月經是怎麼來的?
Q10. 為什麼每次月經來都會痛?
Q11. 月經這次沒來,是不是該調經?
Q12. 月經前會想哭、脾氣差,這正常嗎?
Q13. 月亮杯、棉條、衛生棉,哪一種才最適合我?
Q14. 天氣一熱,下面就癢癢的,是生病了嗎?
Q15. 不敢在外面上廁所怎麼辦?
Q16. 女生在洗澡時,要注意什麼?
Q17. 我的胸部會不會太小?
Q18. 處女膜真的這麼重要嗎?
Q19. 女生也可以自慰嗎?
Q20. 我需要做婦科檢查嗎?
Q21. 女生私密處不舒服,該看哪科?
第三章 讓男孩安心走過青春期的每一步
Q22. 青春期的男生,身體會怎麼變?
Q23. 夢遺是怎麼發生的?
Q24. 精子會被用完嗎?
Q25. 該不該割包皮?
Q26. 我的雞雞,會不會太小、太彎、太不一樣?
Q27. 運動能讓小弟弟變大嗎?
Q28. 精液偏黃、偏紅、像果凍,是正常嗎?
Q29. 兩邊睪丸為什麼大小不同?
Q30. 睪丸被撞到,忍一忍就好嗎?
Q31. 為什麼會發生睪丸扭轉?
Q32. 男生如何做好身體清潔?
Q33. 在學校突然勃起怎麼辦?
Q34. 一早醒來又硬又尿急,怎麼辦?
Q35. 為什麼一直跑廁所,卻又尿不多?
Q36. 男生也會得尿道炎嗎?
Q37. 一天自慰三次,算太多嗎?
第四章 性知識正解
Q38. 喜歡一個人,可以親親抱抱嗎?
Q39. 談戀愛一定要發生性關係嗎?
Q40. 小便疼痛、分泌物變多,是不是得了性病?
Q41. 不戴保險套,可能感染哪些性病?
Q42. 一直有性幻想,是正常的嗎?
Q43. 我可以看A片嗎?
Q44. 和喜歡的人相處時勃起,該怎麼辦?
Q45. 射得太快就是早洩嗎?
Q46. 聽說「放進去一下下」不會懷孕,真的嗎?
Q47. 女生該怎麼避孕?
Q48. 如果真的發生性侵害,該怎麼辦?
Q49. 墮胎是壞事嗎?
Q50. 我能不能結紮?
附錄 我想變性,可以嗎?
書摘/試閱
我們是怎麼來的?
小孩問「我是從哪裡來的?」別再說是垃圾桶撿來的了。性教育不是等長大才教,而是從生活中的每一次提問開始。父母,是孩子最初的答案來源。
相信很多五、六年級世代,甚至有些七年級世代的人,在小時候常會聽到爸媽說:「 你是從石頭蹦出來的! 」再不然,就是媽媽摸摸自己的肚子說:「 你是從媽媽的肚子裡生出來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半開玩笑說:「 你是從路邊的垃圾桶撿回來的。」哎呀,千萬不要再說小孩子是從路邊撿回來的了! 在小孩的世界裡,爸媽就是他們的天與地,家長以為他們年紀小、還不懂,
♛實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 他們都會默默記在心底。在以前那個沒有社群媒體、YouTube 也不流行的年代,可能一時騙得了,但是現在這個年代,可不一樣了。說不定,小孩比爸媽還更會上網找資料,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問。
但令人擔憂的是現在上網隨便一查,海量資訊鋪天蓋地而來,但也因此,很多答案似是而非,尤♛是有關於性教育。與其讓不明的資訊誤導小孩,為人父母者,不如好好跟子女聊一聊有關「 你是怎麼生出來的? 」
同睡一張床,就會有小孩?
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回憶起她在國小四年級時,在課堂上聽到幾位同學在竊竊私語,隱隱約約聽到「 做愛」這兩個字,大家就哄堂大笑。她也很好奇,回家就問媽媽什麼是「 做愛」?
好在,她的媽媽,並沒有像以前傳統的父母隨便唬弄過去。
到現在,她仍印象深刻,她說她的媽媽很認真的告訴她:「 因為爸爸媽媽很相愛,所以會做愛,做愛後就會生出小寶寶。」
個答案讓年紀尚小的她感到吃驚,因為在她似懂非懂的認知裡,原本以為只要男生與女生睡在同一張床上,不用做任何事,就會有小孩生出來。
從這個事件告訴很多爸爸媽媽,其實國小學童對性知識一知半解,如果沒有灌輸正確的知識,可能就會自己胡思亂想,或上網找答案,但網路上的資訊未必是正確的性知識。
從日常生活裡,讓孩子了解自己是怎麼來的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主動告訴小孩,他們怎麼來的? 以前我媽媽跟我說,我是從石頭蹦出來的,我當時是相當懷疑,但也不知道該怎麼問下去? 後來上學後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好在我小時候很喜歡去科學博物館,一度想要當博物館館員,雖然後來當不成館員,但很多的科學與知識都是來自當初的培養。
因此,等到我自己當爸爸後,我便很認真的告訴小孩,他們是怎麼生出來的?
♛實,爸媽主動開口並不難,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境,可以作為機會教育。例如,我們常帶小孩去科學博物館看恐龍,♛實小孩一開始有點抗拒,因為他們覺得看恐龍不好玩,而且看到比他們高大很多的暴龍也會害怕。
我就用說故事的方式,吸引他們。
一個辦法,在博物館內的地板上塗上膠水,恐龍走到室內被膠水黏住了,就不叫了,也跑不掉了。
自己改編的故事讓小朋友覺得有趣,以後再也不抗拒去博物館看恐龍。於是看到恐龍蛋的時候,我們就會趁機告訴小孩,小恐龍是怎麼從恐龍蛋生出來,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成就感!
如果沒有帶去博物館或動物園的場景,也可以在家裡觀賞動物影片,像是看到小狗在生產時,也可以跟小孩說,小狗狗怎麼生出來的? 再不然,家裡冰箱通常有雞蛋,也可以藉此讓小孩知道雞媽媽生下了雞蛋,小雞是從雞蛋破殼而出,雞蛋裡有卵⿈,⼩寶寶在媽媽懷孕的身體裡時,也是有卵⿈囊的。
孩子真的聽得懂,只要你願意說
女兒兩歲的時候就問我, 她是從哪裡跑出來的? 我是這樣跟她說的:「 因為爸爸的精子跟媽媽的卵子結合後,變成一個小小的妳,因為妳還很小,要先住在媽媽的肚子裡的一個小家家,住了九個月,妳已經慢慢長大,就可以從媽媽的肚子出來,跟大家打招呼了。」
不要以為小孩還小聽不懂,♛實他們都聽得懂。
小孩子很聰明,跟他們解釋自己是怎麼生出來之後,他們在外面看到大腹便便的孕婦時,也會跟爸媽說:「 肚子裡面有住一個小孩子,」所以,我太太之前在懷第二胎的時候,我也會跟女兒機會教育說:「 弟弟現在住在媽媽的肚子裡哦! 」
孩還小的時候,可以從生理面談起,但等孩子再大一點,至少是國小中高年級, 已經開始要進入青春期, 就可以從情感面談起,要跟孩子說,和自己喜歡的人才能結合,或說發生性行為。
有些人會說:「 王醫師,你是婦產科的專業醫師,所以你會知道怎麼教小朋友性教育與性知識! 」「 健康教育在學校也有老師會教啊! 」
正因為學校老師與醫師無法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孩子真正接觸世界的第一扇門, 往往就是家。家庭是孩子最早學會「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身體屬於我」的地方。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該只來自課本或網路,而應該來自每天最信任、最親近的大人―也就是父母。
所以, 當孩子提出關於身體、關於愛、關於性與生命的疑問時,家長不必慌張,也不用推給別人。可以坦然說明孩子想知道的內容,依照年齡與成熟度,從「 身體的構造 」到「 關係的選擇 」逐步帶領。這不只是教育,更是一種陪伴。
別忘了,孩子會從家長的語氣、反應與態度中,學會自己該如何看待性與身體。若我們用開放、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對待這些話題,孩子未來也更有可能用健康的方式,理解自己、尊重他人。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