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本書是傅偉勳教授的友人或學生們,為祝賀傅教授六十大壽所撰集而成的佛學論文集。
今年(一九九三)十月七日,是傅教授滿六十歲的壽辰。在今年三月,幾位在臺灣研究佛教的友人知道這一消息,乃產生以文集祝壽的動機。本來,傅教授的友人、學生遍布在亞、歐、美各地的學術界裏,絕不止佛學界人士而已。然而,由於距離壽辰的時間太緊迫,要及時全面通知所有友人撰文,確有事實上的困難。幾經考慮,最後乃決定僅以佛學界人士為限。
單以佛學人士為限,另外又有若干用意。其一,彙集若干研佛者的智慧,撰文賀壽,猶如佛教徒生日時之延請憎人誦經祝禱,具有宗教上的意義。其二,傅教授自一九六○年之後,其著述以西洋哲學、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問題為主。近十年來,轉攻佛教哲學而佳作頻出。在近五年來,對臺灣的佛學研究有相當程度的剌激與啟迪。因此,由佛學界人士賀壽,當更可以彰顯傅教授近年來的治學方向及其與佛學界的深度關係。
通常,這種論文集的約稿期限,往往是一年,至少是半載。然而,此次由於要趕在年底前出版,因此,發出邀請函後僅有三個月時間即必須截稿。雖然緊迫如此,然亦收到海內外寄來的十餘篇佳構。傅教授之為友人或學生所尊敬的程度,由此亦可窺見一斑。其中,至為可惜的是,傅教授的高足──現任美國貝特斯學院(Bates College)哲學與宗教系副教授的Dan Lusthaus博士,在本書截稿之後曾寄來一篇英文論文《The All-inclusive Exclusion of the Excluded Middle: The Chinese Reception of Buddhist Logic》,由於文長四十頁,而且內容艱深,不易迻譯。因此,編者雖曾請兩位友人翻譯,然皆無法在短期內交稿。為了全書的出版進度,該文只好忍痛割愛。編者在此謹向Dan Lusthaus博士敬致謝意與歉意。
本書所包含的十二篇文字,涉及的層面包含佛教哲學、歷史、文學與現代佛教。所討論的內容涉及印度、中國、以迄現代臺灣。撰文作者又分別是美國、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優秀學者或宗教修行者。因此,不論從各文的份量上看,或從作者的水平看,本書應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因此,除了編輯動機是為了向傅教授祝壽之外,本書內容之可讀性及學術價值應該也是可以肯定的。
在邀稿過程中,所有撰稿者的熱忱響應、以及政治大學林鎮國教授的多方協助、該校哲學研究所呂凱文同學的費心翻譯,都使本書的完成進度加速不少。此外,三民書局及東大圖書公司的負責人劉振強先生與傅教授是多年知交,劉先生慨然應允出版本書,也是本書能快速出版的直接動力。編者議在此向上述諸位先生敬致謝忱。
茲書出版在即,所有參與此書之同仁,謹在此祝賀傅教授:健康猶如壯年,著述更勝昔時!
藍吉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