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32分之32的奇蹟:班上的每個孩子都可以是資優生:林文虎老師的課堂奇蹟
滿額折

32分之32的奇蹟:班上的每個孩子都可以是資優生:林文虎老師的課堂奇蹟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重新回到每個教室;找回每一個孩子!
改變,是看得到的;成績,是會變好的!

教改不會是上面的人說改就能改,
同樣的課堂、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教改只會越改越糟!
再不從課堂改變起,未來任何測驗與制度的變革,
都只會繼續加長學習時間、加重學生的負擔!
成績不會騙人!但是,「不會」不是孩子的錯、
只會背答案也不是孩子的錯!

改變和好成績都需要「將教學細節做實了」的硬工夫,
不只要每個大人都重新謙卑的面對受教的每一個學生,
重新面對自己的不足,更需要長時間一點一滴的累積改變的能力。
這不只要勇氣,更需要毅力!

林文虎老師長期推動「翻轉課堂」,
走南闖北,從新竹、桃園、雲林、台南、花蓮、台東,轉眼又飛金門、馬祖,
只為了把更多成功的案例推廣到更多的學校!
好孩子、成績好的孩子,不該是班裡的32分之1或32分之2,
而應該是32分之32!

作者簡介

林文虎老師

台灣南投人,曾任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台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台東縣教育顧問、雲林縣教審委員,教育電台教育十方談主持人、人間福報教育論壇召集人、教育部國中基測指導委員、教育部課發會委員與國、高中老師,目前是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課綱委員。致力於改善教育現況,每年的演講場次超過300場,陪伴許多老師運用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並以「解構法」引導學生找回學習的動力與成就感。長期推動「翻轉課堂」,走南闖北,從桃園、新竹、雲林、台南、花蓮、台東,轉眼又飛金門、馬祖,只為了把更多成功的案例推廣到更多學校。

作品有《好老師在這裡》、《動力老師萬歲》(以上由小魯出版)《教育的後花園.一貫九年?》(三之三出版)、《這樣讀 飆進高分群》(三采文化出版)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國內推薦】
台北市教育局局長 丁亞雯
台東大學課程與教學專家 汪履維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柯華葳
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 陳迪智
教育部師資藝教司司長 張明文(依姓名首字筆畫排列)

【推薦】
這是能讓快樂學習發生的心法祕訣,當不當老師都應該要看!──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 陳迪智

邀請全國的老師一起找到最好的方法,活化教學,成就每一個孩子。──教育部師資藝教司司長 張明文

【推薦序1】

讓教室中有真正的學習 台北市教育局局長 丁亞雯

認識文虎已超過十年,這些年來,看到他投入家長會、擔任臺北市國中家長聯合會會長的活力,接著看到他對教學現場的越來越了解,看到他就多元價值與多元能力適性發展生動有力的闡述,嘗試能引導固著的家長們改變觀念與態度。近年來,更不辭辛苦的奔波於全國不同學校,熱心的與老師「說說一個老師該如何上好每一堂課!說說怎麼讓孩子喜歡每一堂課、怎麼能讓孩子每一堂課都能全心投入學習!如何能在每一堂課中都能讓孩子不斷的動腦筋思考、能讓孩子樂於分享吧 !」
我知道他是一位好講者,知道他充滿熱情的相信改變想法與方法,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學習、幫助老師教得更好。更重要的,他是一位天生的說故事人,各種教學理論,他能深入淺出的以最淺顯的白話點透,讓老師豁然而通。

這些亮透的機言妙辭在他的書中處處可見,例如:
「只是好好教書,不小心就教出一堆古人。」
「失去教科書,教學才開始有生機。」
「當學生學習成效不彰時,老師或家長總是輕易的歸責學生:『不用功、天資差』,這些原因也模糊了教師的教學責任。」「什麼是老師的教學責任?回歸教學現場、回到每一個教學的細節才重要。」「教師不要只是一直教,學生一定要自己學。老師要忍住不教,只要教與學的方法對了,讓學生成為老師。」
文虎將他的實踐經驗寫成這本教師操作手冊,他問老師:「身為教師,你知道自己教學的盲點嗎,你有機會讓同儕觀摩嗎,願意進班觀察自己的教學嗎?」
他不僅說給老師聽,更「料落去」,做給老師看。怎麼樣是「很強的反思、翻轉、提問、重建教材、文章解構與分組討論的提問設計(老師得先運用系統結構與解構的方法去分析教材、落實深度備課)、教師學會提問,讓學生自己想出答案來,通過協作學習,讓學生去帶學生。」

「老師要花時間備課,課前好一段日子就要花時間下工夫、系統化的歸納教材,從教材中整理出幾個簡單的核心概念。我通常認為一堂課如果教授超過三個核心概念就算太多了。核心概念清楚,教學者會更勇於、敢於取捨教材,教材中瑣碎的枝枝節節變得不太重要,反而能好好消化教材的策略與方法,好抓出教學重點。」
文虎讓教室中有真正的學習,這本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可我們都知道WHY,文虎試著讓老師知道 HOW and WHAT,具體呈現了 Simon Sinek的golden circle。

【推薦序2】

一位教改領航者兼力行者的深耕之旅 臺東大學退休教師‧ 課程與教學專家 汪履維

年上山下海,在臺灣各地的中小學「勤耕」與「深耕」教學革新的點滴與心得。因為是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踩出來的實地體驗,更加彌足珍貴!
透過書中的描述,我們清楚的看到:即便在一般人眼中偏遠、弱勢地區的中、小學裡,只要有心,又用對了方法,激發每個孩子學習的熱情,把每個孩子都帶上來,並不是做不到的事。
多年在教育的基層行走,我常常會面對慨嘆孩子「不學」的家長、老師與行政人員。可是跟那些他們口中「學不會」、「不想學」的孩子相處的經驗,卻讓我歸納出以下的心得:
這些孩子不是學不會,他們只是不想學;
他們其實又不是真的不想學,只是不想學那些「我們想教他們的」;
他們其實也不是真的不想學那些我們想教他們的,只是不打算「按照我們要求他們的方法和步調」來學罷了;
對於許多「考試不考」或是「父母師長不教」,但卻是他們「有興趣」的題材,他們可是學得很快、很來勁兒呢!

如果我們能協助學生找出學習的意義,並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發展出自己的方法與節奏來學習,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可以學得很積極,也都可以學得很有成效!而學生的學習潛能一旦被激發出來之後,他們往往都會有讓人驚豔的表現。
讀了文虎兄這些帶領師生突破學習困境的成就,讓我想起自己先前的一段經驗,忍不住也想提出來分享,做為師生共同創造學習高峰經驗的一個注腳。記得多年前我還在大學的附小服務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資源班的學生上課常遲到,頗讓任教的老師感到頭痛。一部分的小朋友會「忘記」要到資源班上課,或在從原班級到資源班的路上磨蹭很久,害老師得要四處尋人。我們分析可能的原因,應該不是資源班的老師太兇,或是在資源班得不到重視。因為資源班是小班上課,而且老師都「超和藹可親」。比較可能的原因,是學生對資源班的學習內容興趣不高。因為當年參與資源班的學生,多半都是在班級內課業學習成就有落差、跟不上進度的孩子。資源班老師的目標是希望透過資源班學習的協助,讓孩子有一天能回歸原班級上課,而不是一直留在資源班。

在這樣的前提下,老師多半是根據學生原班級的教學內容及進度進行「追趕」與補救;而老師的基本假定,則至少有相當程度是認為:學生的學習落後,是由於他們基礎較弱及練習不足所致,因此所採取的策略,常偏向於增加反覆練習的機會,以幫助學生熟練學習的內容。這樣的學習相對單調,而且帶來的成就感不高,或許就是讓學生意興闌珊的理由。
順著這樣的推論,我們決定改變我們的基本假定,並引進哈佛大學教授葛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試著從發現並發展學生的優勢智能入手,而不再專注在補救學生的弱勢學能上。我們也跟導師商量,不再盯著學生原班級的進度及作業一直追趕,而是為學生另外設計適合他們的教材與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增加學習的意義度,及拓展學習的深度。這樣的著眼點,給了資源班老師比較大的空間來發揮,他們也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另一方面,我們也著手充實資源班的教學設施,讓學生來到資源班時,有更多可以自主探索的媒材。

(最近國內有許多縣市、學校和老師積極引進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所提倡的「學習共同體」。佐藤教授基於三十餘年在教育現場推動學習共同體的經驗,也指出:許多人往往認為學生如果「基礎學力」不足,就無法進行進階的學習,因此不斷的降低要求層次,讓學生反覆進行基本練習,但是學生反而感覺自己被看輕、被放棄,因而感到挫折;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相信每位學生都有意願與能力來進行深度的學習,重視「伸展跳躍的學習」,並用「發展學力」來帶動「基礎學力」的成長。這樣的主張跟我們當時的想法似有異曲同工之處。)
很高興,我們得到的迴響是令人振奮的。小朋友不但逐漸不再遲到,多數孩子反而一下課就會提前來資源班教室;來到教室之後,也不再是垮著臉呆坐著等待老師上課,而是迫不及待的從書架上抽出喜愛的繪本,趴在地板上讀起來了,常常還會彼此共讀與分享呢!誰說這些孩子不想學習、不會學習、不愛讀書呢?他們只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場域罷了!

不僅如此,一旦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挑動起來,他們的學習成就也提升了。我指的不光是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及「生活應用」的意願與能力。因為老師對學習任務性質的想法改變了,我們開始跳出課本教材的框架,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真實性、整合性的學習活動,來創造一些不一樣的學習經驗。
其中一個例子是讓學生製作沙拉三明治來分享。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決定邀請的對象、規劃食材的項目、估計食材及文具紙張的分量、寫成採購單、算出所需的經費、並在老師的陪同指導下實際進行採購。回校之後,幾位小朋友通力合作,一面製作及分送邀請卡,邀請來賓屆時共襄盛舉;一面參考一般食譜的格式,寫下自己設計的食譜,一起以合乎衛生原則的方法處理食材,親手製成可口又美觀的三明治。來賓到場時,要負責接待與解說;活動結束後,合力收拾場地器材,還各自記下並分享心得與省思。

這次教學活動花費的金錢和時間其實並不算多,但學生要讀、要寫、要算、要畫、要聽、要說、要想、要做、要表現合宜的應對;過程中需要用到語文(包括英語,因為學生都喜歡在邀請卡中秀一點英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所要教導的能力與內容,沒有一項遺落,而且多半比課本上平時所要求的還要複雜,然而小朋友們都順利達成使命。小朋

友看到來賓和師長們品嘗著自己費心做成的三明治,而且還讚不絕口時,臉上的笑容和自豪的表情,讓人難以忘懷;而師長們也深受感動,對這些平日學習弱勢孩子的表現,刮目相看,津津樂道。
同樣榮耀的心情,同樣自豪的表情,在文虎兄書裡對這些學生和老師的描述中,一再重現。我曾經在一所學校的幾位學生臉上看到的,文虎兄則是把它帶到台灣各個不同偏鄉弱勢地區的中小學教室裡,讓它在那裡生根茁壯!真令人忍不住要大聲叫好!
文虎兄能創造這種學習熱情的法寶之一,就在於能以簡明精準的教材分析及活潑易行的教學活動,讓學習「有效」卻「沒有負擔」。在本書中,他揭露了其中部分精髓,分別以國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科學及跨領域統整的案例,具體說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精緻的學習在輕鬆活潑又有趣的參與過程中,自然產生。

這樣的學習過程,我是曾經親歷其境的,可以做個見證:他真的一點也沒有吹牛!
在書中的第一篇提到他和楊老師初次邂逅的那次研習,我也在場。當天他就在現場帶著全體參與的夥伴(包括幾位研習老師所帶來的小朋友),實地演示如何在一節課內讀懂和記熟〈慈烏夜啼〉這首詩(在本書第三篇中有本詩的教學分析解說)。他的做法在科班出身的國文老師看來,或許有些「另類」,不過那一天我們在場的大、小朋友在他的引導下,沒花很多的時間就都學會了,而且「不知不覺」就記住了!確實很「神奇」!
文虎兄的專業背景是「理工」的領域,所以如果他在數學或自然與生活科技的領域中有獨到的本領,我不會覺得很驚訝,但他連國語文和社會領域也都能「通吃」,而且還做到連許多本科的老師都不易做到的地步,就有一點「太誇張」了!

令人不得不佩服,也值得學習!他還有另一項絕活,就是能隨時進到一間教室,就跟你一起教教看。我經常聽到很多老師說,他進到他們的教室,先請他們教半節課,讓他在後面觀察,到了後半節,他就接手繼續教下去。奇妙的是,不論是在國中,還是在國小,學生被他一「撩撥」,學習的表現就如脫胎換骨一般。

去年夏天,我應邀參與一項教師甄試入闈的工作。考試開始之後,闈場的工作其實已告一段落,大家就三三兩兩坐著聊天。我在忙著一些電腦上的工作,偶然聽到臨近一群擔任「試考」任務的年輕老師在交換他們的教學經驗與心得。其中一位女老師曾經參與過文虎兄的現場觀課、演示與議課,眉飛色舞的向其他幾位夥伴描述她所看到的情形,並大力推薦他們有機會一定要親自體驗一下。看她的表情、聽她的用辭,可以感受到她是真的佩服到「五體投地」。他們並不知道我認識文虎兄,也不知道我在旁「偷聽」,所以一定不是言不由衷的表面客套,而是實實在在的肺腑之言。要讓現在的年輕人信服和珍惜,並不容易,可見文虎兄的功力,真正「不是蓋的」。
還想要更深入了解一下文虎兄的本事嗎?想要分享他勤走基層所累積的寶貴心得嗎?想要吸收一些從經驗中淬煉出來的忠告嗎?套句盛竹如大主播的名言:「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本文作者為臺東大學退休教師,專長課程與教學及師資培育。曾任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校長、台東縣政府教育處處長)

【推薦序3】

台灣版的自由寫手 國家教育院院長 柯華葳

讀完林文虎老師「32之32,一個都不少」的第一篇,心想,這就是台灣版的自由寫手(Freedom Writer)或是雷夫老師的56號教室。場景雖不一樣,但故事類似:執著的老師帶著一班不喜歡讀書的學生,想辦法幫助他們以學習為有趣的事,學生成績果真變好。更重要的是,學生看到自己學習的潛力,要求繼續升學。
本書第一篇就很吸引人,林老師說故事的能力不在話下,但是他歸納出來的「撇步」,是書中精華。三不五時出現的「專欄」,我建議必讀,其中有教學概念的溝通和方法的傳遞。有一句話,「教育不會有也不該有曠古絕今的新奇點子。…只要和昨天有一點點不同,就成了今天的創新。不斷修正才是創新的精義」,這是經驗與反省。書中可以讀到協同教學、分組,也似乎有學習共同體的影子,但作者強調的是,聚焦教學現場,不須太多理論佐證,注意學生眼光中流露出的眼神,就知道教法上是否要改變、不斷修正。

沒錯,唯有因應學生學習狀況不斷修正教學,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能帶出學習上的改變。如文虎老師所說,「就算是真理,也要從學生口中說出,才是學生自己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學到」。
這本書有故事、有方法。書中的實例可以說服老師立志以帶起每一位孩子為目標。而書中的方法則幫助老師安心的教學,達成一個都不少的目標。

目次

第一篇 32之32,一個都不少!
無比迫切的當務之急
專欄 創造奇蹟的五個巧門

第二章 發生奇蹟的泥地
ㄧ進校門就頭痛,ㄧ出校門就心痛
專欄 有些孩子是「註定」學不好嗎?
專欄 一個真正的「優質教室」應該有什麼特質?
不只看到教學的熱鬧,也看到精熟的能力
專欄 成績真的能代表教與學的績效嗎?
ㄧ整班的「慘綠少年」,證明只要方法對,就有好效果
沒有指導老師的科展團隊,揚名立萬
不在預期內的成績單
不要說這個班是奇蹟

第三章 學生ㄧ定要自己學,教師不要只是ㄧ直教!
探尋改變的源頭
「現教現學」是學「教好」的第一步。
重建老師、學生的新角色
專欄 分組教學小要領
專欄 分組教學小要領
好教材,ㄧ定要有「樓梯式」的攀登設計
教材案例 空山松子

第四章 「課室外」的課程在哪裡?
讓學生自己經營活動,創造統整的能力
誰來當家?
專欄 回到每ㄧ個教與學習的細節才重要
舞台再小,只要站上去,就有動力
專欄 我的數學遐想
寫下省思與沉澱,可以激發情感與態度
專欄 發現,原來幸福離我這麼近
投入下ㄧ個活動就是延續學習熱情的最好方法
專欄 那一夜我們隔宿露營!

第二篇 地上開花,地下結果
第一章 花生田長出好文章
想讓孩子變?老師要先變
熟悉的事物,就是最好的「亮點」教材
學習要有樓梯可爬,大人請先架樓梯
在「合作」中就能找到「脫困」的機會
孩子的「快樂書袋」在哪裡?

第二章 小小孩的數學就是玩出來的
「熟悉的花生」也可以是數學助教
每個角落都能長出會生活的孩子

第三章 每個角落都能長出會生活的孩子
我從門縫偷看,我孫子在寫字呢!
教學作對了,就能以生命來牽引生命
非作不可的教學經營五策略

第三篇 你的教材決定你的教學
第一章 一堂有別於傳統的讀寫教學觀察
走進教室做觀察,心得最實用
答案一定要由學生的口中說出來
「耐心提問」與「等待」是給學生最棒的禮物
從孩子口中引出的素材,是最好的教材

第二章 數理的學習,少一點公式更好
任何學習都不需要太多公式
教材案例 分數的教學
國中乘法公式中的「二張A4廢紙」
「熟練」是重要的課堂目標!你的GAME好玩嗎?
教材案例 運算強GAME
20分鐘搞定每個孩子3的乘法表
教材案例 乘法的花瓣
「不學而學」的鍛鍊,才是「精熟」的上策
教材案例 減法八格盤
教材案例 連續數的規律
教材案例 乘法九宮格
教材案例 一篇方便分組討論的國中教學設計
教材案例 話說周常與面積:教學進度實在只會快不會慢

第三章 語文與社會領域也要動腦與實作
少一點學習單,學習不應只是無意義的反覆練習,
找到核心意涵,就找到有效的教材設計與教學法
教材案例 慈烏夜啼
「段落重組」,更容易輕鬆讀通
教材案例 勤訓
文章解構與分組討論的提問設計
教材案例 造船印象

第四章 問評量所謂何事?「Pisa」、燒餅或漢堡
評量檢驗學生的能力,也檢驗老師的教學力
教學正確,就很Pisa!
PISA題型 龍捲風

第四篇 讓教與學回到真實世界
第一章 回到教室,回到真實世界
教育改變不只要大方向,更要小細節
鍛鍊教學能力,回到每一堂真實的課堂去!
真實的教學現場才能引發悸動
給老師或學校一個「改變工程」的小建議

第二章 最重要的第一堂課
一個故事:看清「問題背後的大問題」,孩子就很優秀
光「知道」是不夠的,充分練習「正確的表達」才夠
大海才是海浪的真相
專欄 「班級經營」中處理「事」的通則
第三章 和孩子交心吧!
家庭訪問很必要
幫手很必要
給幫手好方法很必要
大人善意傾聽很必要
「跟進」的持續關心很必要
看到小徵兆很必要
多給一些時間和空間很必要

第四章 讓老師和孩子都綻放發亮的眼神
對孩子好,對嗎? 帶班不要投入真感情,對嗎?
善待自己,管教孩子的情緒別帶出校門
純聊天有大作用:一位老師媽媽的純聊天經驗

第五篇 討論與回饋
看到英文不行的同學,不再放空,而是熱起來參與課程
我試著進行教材解構與分組討論的教學
過去一直認為自己教學沒甚麼問題,但現在卻發現一定要改變才行
改變不可能一步到位,一開始改變,教室內的學生已不再東倒西歪。
教師學會提問,讓學生自己想出答案來。
教材如果不夠完美,就「當成問題」來討論,更好!
一次拋出一個問題,體貼孩子的學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