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走出文化的封閉圈
滿額折

走出文化的封閉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9029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傳統與現代的對立,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立,已成為一般人的固定思維模式。

這種強調文化差異的思維模式,只會形成狹隘的封閉圈,對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造成障礙。

本書作者張隆溪通過對中西文化經典和理論的深入鑽研,提出了“走出文化的封閉圈”這一命題,希望我們能超越一切學科、語言、文化和傳統的局限,使視野能夠盡量開闊,由一己的局限而向往於學術的無窮。

這本書收集的文章,大多數都曾在一些 刊物上發表過,但我在結集時對每篇都略作修改,使本來獨自成篇的東西放在一起,互相能有一點聯貫和照應。書的內容涉及許多方面,有些是討論傳統、現代與後現代問題,還有的是緬懷曾給我極大影響的兩位學界前輩,即朱光潛先生和錢鍾書先生,而能夠把各篇文章聯貫起來的主題,則是希望打破狹隘界定的各種分野,以盡可能開闊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周圍的生活和世界。錢鍾書先生曾在一篇文章裡說,“由於人類生命和智力的嚴峻局限,我們為方便起見,只能把研究領域圈得愈來愈窄,把專門學科分得愈來愈細,此外沒有辦法。所以,成為某一門學問的專家,雖在主觀上是得意的事,而在客觀上是不得已的事。” 我所敬重的學界前輩,就都具有開闊的眼光和胸懷,決不以做某一學問的專家為滿足,而總是超越學科、語言、文化和傳統的局限,由精深而至於博大,由專門家而至於中國文化傳統中所謂通人。我借用本書一章的篇目,以《走出文化的封閉圈》為全書標題,正是希望能突出這種不受任何範圍局限或束縛的精神,使自己的視野能夠盡量開闊,由一己的局限而向往於學術之無窮。我在朱光潛和錢鍾書兩位先生那裡見到的,正是這種超越文化封閉圈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使我在思考傳統與現代以及後現代問題時,力求有自己的見解和立場,不趕時髦,不隨聲附和,更不把東西方文化作簡單的對立。 文化相對主義與西方的東亞研究當代學術的發展,一方面的確把專門學科愈分愈細,另一方面又逐漸有分而復合的趨勢,即跨學科或科際整合研究的出現。然而人文學科雖也提倡跨學科研究,但在涉及東西方文學或文化時,很多人好像以為語言和文化的鴻溝無法跨越,所以他們不大願意承認在文化差異之外或之上,有什麼共同或帶普遍性的東西存在。一些西方學者對東方和東方文化,總是帶著欣賞異國情調、品嘗異國風味的心理,視東西文化為南轅北轍,互不相交,甚至使文化差異成為非此即彼的對立。這種獵奇心理往往造成東西文化之間相互了解的障礙。在科學技術方面,由於有比較實際甚至客觀的標準,有多數研究者達到的共識,這種文化相對論不可能發生太大影響。例如在數學、物理或生物學等領域,就很少人會主張因研究者或研究對象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研究方法或結論上會相應產生根本的差異,也沒有人會提出西方的物理學和中國的物理學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即使有人提出這樣的理論,大概也很難在自然科學領域得到行家認可。然而人文學科的情形卻兩樣,說物理之同天下皆然,大概不會有很多人提出異議,但說到心理人情普天皆同,就有不少人會反對。人文研究的性質決定了在各種論述之間,不會有如自然科學那樣較嚴格的驗證方法和較明確固定的結論,有關文化背景本身的論述具有重要意義,於是文化相對論在各個研究領域都產生極大影響,強調文化差異也就有可能走到極端,乃至否認任何普遍價值觀念的存在。 在西方漢學和整個亞洲研究中,文化相對主義可以說在當前佔有主導地位。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出版的會刊《亞洲研究學報》,就曾在九十年代初刊登文章,專門討論普遍主義和相對主義問題。當時的《學報》主編巴克(David D. Buck)在引言中說得很明確,文化相對主義是美國大多數亞洲研究者所抱的信念,他們懷疑在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存在任何概念上的工具,可以用不同人都能接受的方式理解和解釋人之行為和意義。”由此可見,認為人們都生活在語言的牢房裡,不可能超越各自語言文化的局限,這類觀念在當代西方有極大影響。在這種文化相對主義影響之下,文化論述往往表現為一種頗具諷刺意味的悖論,因為這種論述一方面堅持認為,不同文化的人不可能具有任何普遍性,而另一方面,否認普遍性又恰好成為當前最具普遍性的看法。這樣一來,漢學家們往往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與西方文化之差異,使漢學成為西方學界一個很特別的角落,非專門研究者不能入,也不想入,於是這個領域與其他方面的文化研究隔得很遠,也沒有什麼關聯。漢學研究變成漢學家們自己關起門來說話的一個小圈子。我所謂“文化封閉圈”,首先就是指這樣一種情形。 五四前後東西文化論戰然而過度強調東西方文化差異,把不同文化對立和封閉起來,又絕不僅止於一些西方學者和漢學家在研究中的傾向。近代以來,許多中國學者談到東西方文化,也往往強調二者的根本差異,而且用對立觀念來概括兩方面的本質特徵。這也難怪,因為任何事物總是要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才得以彰顯自身的特性。不少人為了突出自己文化傳統的特點,便往往把這些特點誇大,似乎凡我之所有,則必為彼之所無。就連一些值得我們敬重的學者,也往往在這方面言過其實,做些大而無當的結論,好像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整個中國文化的本質,再一句話就足以歸納全部西方文化的特點。在二十世紀初關於東西文化異同與優劣的辯論中,儘管各方意見和結論往往不同,但在把東西方文化對立起來這一傾向上,卻有很多共同點。例如陳獨秀曾提出“西洋民族以戰爭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由此引出一系列東西民族文化的對立差異。 與陳獨秀論戰的杜亞泉也認為,東西方文明“乃性質之異,而非程度之差”,西方為“動的文明”,所以西方社會以“戰爭為常態,和平其變態”,東方則為“靜的文明”,所以中國社會乃是“和平其常態,戰爭其變態”。 與杜亞泉觀點相左的李大釗也說:“東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點,即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不僅如此,李大釗還進一步把東西差異繫於南北分野,認為“南道文明者東洋文明也,北道文明者西洋文明也”,這一點頗值得我們注意。他排列出東西即南北文明的對立特徵,認為“一為自然的,一為人為的;一為安息的,一為戰爭的;一為消極的,一為積極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一為苟安的,一為突進的;一為因襲的,一為創造的;一為保守的,一為進步的;一為直覺的,一為理智的;一為空想的,一為體驗的;一為藝術的,一為科學的;一為精神的,一為物質的;一為靈的,一為肉的;一為向天的,一為立地的;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 這類概括當然不是全無道理,但把東西南北文明特性作如此整齊的排列對比,實在讓人難以相信它有多麼真實可靠。

目次

導言

1.文化、傳統與現代闡釋

2.走出文化的封閉圈

3.關於理論上的時髦

4.多元社會中的文化批評

5.知識分子與現代社會

6.什麼是“懷柔遠人”?

7.起步艱難:晚清出洋遊記讀後隨筆

8.維柯思想簡論

9.美的追求:記朱光潛先生

10.《朱光潛美學文集》讀後雜感

11.錢鍾書談文學的比較研究

12.錢鍾書的語言藝術

13.思想的片斷性和系統性

14.懷念錢鍾書先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