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穿越縫合:台灣當代藝術自我與他者
滿額折

穿越縫合:台灣當代藝術自我與他者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空間裡的欲望之詩!
循著拉岡,穿越台灣當代藝術展覽的幻見!

雅各.拉岡早於 1936年發表的一篇主題論文中,提出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一個極端重要的時刻,在小孩子約為十五個月的時期,孩子會突然間出現一種視覺突變,部份論者認為這是指生物上的轉變,不過我們必須理解這裹提及的轉變,是結合生理學/腦部發展/認知能力/感情因素的結合性轉變,缺少一項也不能算是鏡像場景的突變。

小孩子由一歲半開始,會對應一個來自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即鏡像中母親提著小孩的映像)產生一種原始的認同,並產生一種幻想性認知(亦是後錯誤認知的基本型),對自己能作為一個整體(gestalt),感到異常的快樂,可是這完整自我的想法是缺乏生物性基礎,事實上小孩子當時的能動性和自主性都只是有限的,他所成形的自我影像(imago)只是以理想我 (ideal-I)的情況出現。

據拉岡的提法,小孩會在這時間內,視覺上有能力分別在鏡像中,被母親抱著的小孩,和母親的身體是個別被分開的兩個獨立個體,這種獨立和小孩子在原生(初生)時和母體合一的境況比較,是無比的創傷,也帶來最原始的痛苦。這種生理學上的分離狀態和心理上離開母親的痛苦,結合成鏡像期的初始經驗。

從一九八○到一九九○年這十年當中,台灣當代藝術從一九九○年代「國際化vs.在地化」的想像中逐漸發展成目前通稱為「當代」狀態,其中經歷一些相關藝術文化議題──後殖民、媒體、展演機制、主體論述等。而陳泰松的藝評寫作理論包含了精神分析、詮釋學、哲學以及批判理論等參考座標,形成一個從作品/展演美學經驗而出發的詮釋性演繹。其主題是作品中所呈現的客體,如陳泰松在自述中提出的「他者」,「一個再現在作品裡或與之關聯的對象」,也就是詮釋的向度是標示在作品中的「他者」,而不是作品的「創作者」。

當我們在展館觀賞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作品本身所代表的涵意(陳泰松意謂自我),還是在欣賞後由我們賦予作品所代表意義呢?(陳意松意謂他者)。本書所要傳達的也就是近十年來台灣當代藝術展覽與現象,在專業的藝術學養下,黏密而清晰的層次辯證,行文間隱隱透著一股詩意,讓觀者在親歷現場之餘,穿越幻見,參透、縫合欲望兩端的渴望與滿足

目次

目錄
評論的不可能 林宏璋
陳泰松的穿越幻見:藝評如何成為本體論? 黃建宏
自述:他者的政治性及美學

一、走出自我維度的他者
「膜」的張力體系──談王德瑜的氣囊裝置
面向現況的脫逸——談湯皇珍的《我去旅行》
走出自我,但,管他的!──關於高俊宏的《家計畫》
欲望他者的寓言──從陳正才的「天使詩篇」談起

二、身在褶縫中的自我
幹員有請Tu先生──杜偉的《勿忘影中人》
一種失貞的淫爽──非關孩童,談曾御欽的個展
「遠」的裝置──以吳瑪□的「祕密花園」為例
「舅舅」,讓人暗爽的政治寓言──談林宏璋的《我的舅舅》
枯葉蝶的策略──有關崔廣宇的《系統生活捷徑——表皮生活圈》

三、幽冥的大主體
等待?一個烏托邦的國度──談陳愷璜的《複製島》
威尼斯之魅──漫談台灣館的王文志與林明弘的認同裝置
邊境詩學的政治性──談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非域之境」
等著瞧!這個大他者──從「假動作」到「紅墨水」的喃喃之語
幽靈共通體──關於王俊傑的「大衛計畫」第三部《大衛天堂》

四、鏡像、迴圈與執爽
在獵戶座之彼端:一種「科幻」藝術的想像──有關「漫遊者」與「媒體城市」的若干隨想
旁生域外的執爽──關於「砍錯Z」
鏡像的後殖民抵抗──「策展人在MOCA系列展覽」
恍惚越界──夢看「越界:城市影舞」的第三空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