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書展
政治上的第三條路已經成為今日世界爭辯的焦點。在冷戰期間,許多人視社會民主為美國式市場資本主義與蘇維埃共產主義之外的第三條路。在過去幾年被重新帶入政治對話之前,這個詞曾經沈寂了好一段時間。第三條路這個觀念在今日的流行源自於它被引介到兩個相關討論從未出現過的政治環境,美國與英國。其復興與後來廣泛的擴散很大程度是因為它為這兩個國家的主要政黨—民主黨與工黨所接受。
這兩個政黨都重訂了其政治主張以及獲得勝選的更具體方針。評論美國民主黨的佛克斯(Jeff Faux)是認為第三條路是「一個知識上的變形物質」的人之一;它已經變的如此寬泛,以致於比較像一個政治停車場而不像一條通往特定目的的高速公路。它寬泛到幾乎任何我們可以想的到的著名政治領袖都曾用過這個詞,不只是柯林頓與布萊爾,還有「加拿大的克雷謙(Chretien)、義大利的普拉迪(Prodi)、法國的約斯平(Jospin)、墨西哥的薩林納斯(Salinas)與塞迪羅(Zedillo)、德國的施若德、巴西的卡多索(Cardoso)、阿根廷的梅南(Menem),甚至是葉爾欽!」。批評性的觀察可以分為幾個類別。
第三條路被認為: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政治計畫,難以掌握且缺乏方針。「第三條路」一詞也許正是模糊的來源,因為它有錯綜複雜的歷史,並且過去經常的被使用。無法維持左派的面貌,因此無論是否刻意如此,都已經落入保守主義形式。第三條路的擁護者將他們自己定位為「中間偏左」,但事實上只是朝右派靠近。對於政治中間路線的熱衷並不能符合左派的目標。接受新自由主義的框架,特別是對於全球市場的關注。第三條路再度接受新自由主義的主要論點以及他們對限縮國家權力範圍的期望。
本週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