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79折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7919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追溯歷史,唐朝能引起太多的遐想與感嘆。從李淵建制到朱溫滅唐,其間共經歷了二百九十載,是中國歷史上較長的一個朝代,也是對中華民族影響較深的一個朝代。
唐朝一般分為兩個時期,即前期和後期。中間以安史之亂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後期則是衰亡期。
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而領兵用十年時間完成統一大業的則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即位,經過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的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昇平之世再次出現。
但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而使唐朝走向了衰亡。
唐朝,不但成為後世君主模仿學習的對象,也是成為有名的帝王教科書。
成就一個封建王朝卻擁有處在世界前列的言論自由度,它深遠的影響著文明的活力和創造力,它具備了一個盛世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它的恥辱與光榮也同樣的出類拔萃。因為是女權最高漲的朝代,也出現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女皇帝,卻也延續到後來的韋后之亂。
唐朝後期出現的很多萌芽狀態的新事物,對此後千餘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租庸調到兩稅法的變化,不僅是唐代賦稅制度上的改革,也是中國古代稅制由稅丁到稅產的濫觴。宋代的「二稅」、明代的「一條鞭法」、清代的「攤丁入畝」,都是唐代兩稅制的繼續和發展。
中唐時期韓愈和李翱的哲學思想為宋明理學開了先河。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為宋代「古文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礎,寫古文之風一直持續到「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前夕。
由此可見,從唐朝中葉開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間醞釀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重大變化,許多新事物都萌發於唐代。
在這個轉折階段,既有舊時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時代來臨的曙光。
總之,唐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國際地位超邁往古,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出現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稱「強漢盛唐」;唐朝後期的發展又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巨大變革開了先河。唐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
回味歷史,品讀人生,以史為鑒,鏡明得失。本書向讀者介紹了唐代人物命運的複雜多變、政治的迭宕起伏、經濟的盛衰轉變。讓讀者在展讀之餘,對唐代英雄豪傑、帝王將相、權臣奸賊等等定會有個全面的認識與理解,甚至對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產生,也會有令人折服.嘆為觀止之感。

本書特色

唐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關係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
「大唐盛世」、「貞觀長歌」、憶起大唐,其極盛之景在現代人腦海中都無法想像。然而唐朝歷史並不是一派歡歌,它也經歷了複雜多變的歷史變遷,唐朝故事更是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唐朝「興則各國來朝,衰則一落千丈」,它留給我們的經驗是最豐富的,而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也是最深刻的。它是歷史遺產最富有的王朝。
走近唐朝,我們看到太多的殺戮與鬥爭;走近唐朝,我們又有太多的驚喜與無奈;
但我們仍想走近唐朝,借一段歷史,讀一個未來。

作者簡介

黎重

大學中文系畢業,並對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有深入且細微的研究,曾出版過許多相關著作,堪稱國學研究之翹楚。著有:「做個不差錢的生意人」、「猶太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真希望二十幾歲就明白的事」、「凝聚力」、「提升修養的118種現代禮儀」、「思路決定出路」、「會說話、會辦事、會做人」等等。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朝冕旒。」這是描述唐朝時期萬國來朝盛況的詩句。當時的唐朝熱鬧繁華,外國留學生雲集而至,外商絡繹不絕,唐之興盛由此可見一斑。及至今日,世界上的許多人依然慣稱我們為「唐人」,可見唐朝在當時對世界的影響之深。
追溯歷史,唐朝能引起太多的瑕想與慨嘆。它從李淵建制到朱全忠滅唐建大深,其間共經歷了二百九十載,是中國歷史上較長的一個朝代,也是對中華民族影響較深的一個朝代。
然而唐朝「興則萬國來朝,衰則一落千丈」,它留給我們的經驗雖然是最豐富的,而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也是最深刻的。它是歷史遺產最富有的王朝。
走近唐朝,殘酷的宮廷鬥爭此起彼伏,令人不寒而慄:太宗李世民兄弟因爭王位而導致玄武門慘案;武則天為嫁禍王皇后害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想效法武則天稱帝,用糕餅毒死了中宗李顯;李隆基毫不留情的剷除了想要廢掉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走近唐朝,其興衰之快令人扼腕長嘆:唐太宗信任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賢臣,開創了光輝千古的「貞觀之治」,李隆基勵精圖治締造了「開元盛世」。而歌舞升平中卻潛伏著危機。當李隆基與楊貴妃正在纏綿悱惻時,「漁陽鼙鼓動地來,九重城闕煙塵生」。安史之亂的爆發,使赫赫大唐盛世從如日中天的巔峰一下跌入谷底,從此猶如殘陽晚照,江河日下,藩鎮割據加深,農民起義不斷。
走近唐朝,我們有太多的驚喜與無奈。沒有哪一個朝代的詩能與其相媲美,唐詩數量之多,內容之廣,風格流派之繁,體裁樣式之全,均堪稱空前。沒有哪一個時代出現過那麼多有魅力的女人:能征善戰的平陽公主,城府極深的女皇武則天,才華橫溢的「巾幗首相」上官婉兒……。
回顧歷史,是為了展望未來。本書向廣大讀者介紹了唐代人物命運的複雜多變、政治的迭宕起伏、經濟的盛衰轉變,希望讀者在展讀之餘,對唐代英雄豪傑、帝王將相、權臣奸賊,晝費計謀、夜施心機的樁樁件件,定會有個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對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產生,也會有「令人折服,嘆為觀止」之感。相信讀者在增加或擴展歷史知識、領略唐朝文化的魅力的同時定會感悟治政、處世的哲理,從而受益匪淺。
回味歷史,品讀人生,以史為鑒,方明得失。願此書能成為你的良師益友!

目次

前 言 9

第一章 天朝初建 11

隋朝末年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李淵太原起兵,削平群雄,擁王自立,成了這場爭鬥的贏家,建立了大唐王朝。從此中國開始進入了封建歷史上一個極其強盛的時代,徹底結束了自兩晉南北朝時期以來的割據局面,實現了漢代以後的又一次大一統。 

興兵太原建新朝 12
瓦崗軍威震中原 18
助父起兵,一代巾幗顯神威 24
鳥盡弓藏,開國功臣遭誅殺 28
驍將與美女的愛情佳話 32
群雄盡掃,天下歸唐 37
倡狂突厥終被滅 43
第二章 天朝盛世 47

李世民奮發圖強、虛心納諫開創了中國封建歷史上少有的盛世─貞觀之治。貞觀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貞觀之治」也成為歷代太平盛世的典範。李世民因此成為了空前成功的皇帝,然而即使是這樣一位明君也無法擺脫宮廷爭鬥的困擾:玄武門之變、承乾造反、高陽之亂。儘管如此,也還是難掩貞觀盛世的光華。

兄弟血濺玄武門 48
古代封建治世的楷模─貞觀之治 54
一段鮮為人知的太宗戀情 58
太子承乾謀反之謎 62
李治得寵,入主東宮 68
促進融合的唐藏和親 72
玄奘取經,弘揚佛法 79
良臣魏徵,太宗一鏡 85
高陽公主謀反之真相 90
東征高麗,太宗抱憾 94
第三章 天朝內亂 99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人稱帝無異於天方夜譚。但在唐太宗後期,中國卻出現了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以及歷史上鮮有的巾幗首相上官婉兒。女人,逐漸與權力相結合。以致中宗時期,韋后與安樂公主覬覦皇位,妄圖奪權,但她們始然未能得逞,李唐後嗣絕不能容忍大權旁落,終於密謀政變。鮮
血淋漓的宮廷鬥爭再次的上演。

天賜良機,武媚娘二次進宮 100
盡施手段,終得皇后寶座 105
血淋淋的固權之路 111
為權力對親生兒子下毒手 117
章懷太子─武后權力的祭祀品 120
李姓太子改姓武 124
討武之舉以失敗告終 127
一代天后建制稱帝 131
不離男寵的女皇 135
女皇御前的「巾幗首相」 139
韋后淫亂後宮 145
與小人勾結禍亂朝政 148
想當「女皇第二」 151
姑侄之間的較量 154
第四章 天朝驚變 159

自古以來,創業容易守成難。唐玄宗歷盡周折才登上皇位,開始時勵精圖治,締造了「開元盛世」。但到晚年,玄宗逐漸荒政,棄賢用奸,寵信楊氏兄妹。終於一場突如其來驚心動魄的變化,將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國推向衰落的深淵。悲劇的序幕拉開了,帝王、權臣、良將、宦官紛紛登場……。

歷史步入玄宗朝 160
君臣共建「開元盛世」 163
玄宗任奸棄賢,政治由明轉暗 170
宦官勢力漸入皇朝 175
楊貴妃「使得君王不早朝」 179
國舅楊國忠敗壞朝政 186
安祿山忠誠背後藏野心 191
楊家眾人於馬嵬被殺 197
歷三朝平「安史之亂」 202
李輔國孤立玄宗 206
建寧之禍 209
氣焰囂張,終落得身首異處 212
橫行不法的魚朝恩 215
第五章 天朝晚景 221

歷朝歷代,為權利展開的爭奪戰總是無休無止地進行著。代宗死後,唐代晚景越加淒涼。德宗圖治之舉,卻使得藩鎮與朝廷的矛盾提早爆發;順宗力求改革,卻無奈力量薄弱,革新曇花一現;憲宗削平藩鎮,短暫中興,卻被宦官殺害;穆宗、敬宗、文宗朝,宦官專權、朋黨爭鬥,皇帝命懸一線;武宗朝,會昌滅佛,影響甚大;宣宗勤政求治,卻無力回天。唐王朝頹勢日深,積弊難返,帝國的大廈即將傾覆。

宰相楊炎功與過 222
奸臣盧杞,頻害朝臣 227
四鎮之亂攪亂唐王朝 231
變亂頻起,藩鎮難除 234
太子李誦險遭廢 239
曇花一現的「永貞革新」 244
唐憲宗削藩之戰 249
晚唐慘禍─甘露之變 253
牛、李黨爭,敗壞朝政 257
武宗對佛教殘酷打壓 260
勤政求治的「小太宗」 264
第六章 天朝裂變 267

每個朝代即將崩潰之時,似乎都少不了昏庸的帝王和反叛的民眾,即使是一代盛朝也不免如此。懿宗的奢靡與昏瞶使得本已風雨飄搖的唐王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機之中,不堪重負的民眾和兵士掀起了唐末農民起義的浪潮。懿宗死後,在逃亡中度日的僖宗,最終還是把殘破的山河留給了昭宗,昭宗有心挽救危亡,卻無力改變時局,唐王朝終於在強大的藩鎮勢力下山河崩裂,走向滅亡。

驕奢淫逸懿宗朝 268
唐末農民起義的前奏─裘甫起義 271
桂林戍兵,揭竿而起 275
規模宏大的王仙芝、黃巢大起義 278
殘破河山歸昭宗 284
宦官典兵干政徹底結束 287
朱溫的發跡史 290
朱溫篡唐,天朝滅亡 293
附錄 唐代八謎 297
誰是「玄武門政變」的主要責任者 298
李建成庸劣之謎 302
唐太宗血統之謎 306
秦瓊、尉遲敬德成門神之謎 310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 312
楊貴妃下落之謎 315
梅妃去向之謎 320
唐宣宗出家之謎 323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天朝初建

隋朝末年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李淵太原起兵,削平群雄,擁王自立,成了這場爭鬥的贏家,建立了大唐王朝。從此中國開始進入了封建歷史上一個極其強盛的時代,徹底結束了自兩晉南北朝時期以來的割據局面,實現了漢代以後的又一次大一統。

興兵太原建新朝
李淵裝病,韜晦自保

隋朝末年煬帝荒暴,頗失民心,對大臣的猜忌心越來越重。恰巧此時民間盛傳:「桃李子,洪水繞楊山」、「十八子當取天下」的歌謠─十八子就是李。當時有個方士對隋煬帝講:「李氏當為天子,應盡誅海內凡李姓者。」隋煬帝雖然沒有誅殺天下所有李姓者,但是官居右驍衛大將軍的李諢(李金才)就因此遭忌,宗族滿門三十二口被殺。
過了幾天,朝廷突然降詔書宣召李淵去見煬帝。李淵嚇得心驚膽顫,只怕煬帝懷疑到他的頭上,招致李諢那樣的下場。他躊躇再三,覺得凶多吉少,不去為妙,於是裝出一副病容,向朝使推說自己重病在身,無法去朝見天子,又拿出許多金銀賄賂朝使。朝使受了重賄,自然為李淵說好話。煬帝認為李淵病得厲害,也就作罷。可是隋煬帝卻對李淵存有疑心。
李淵有一個外甥女王氏,在後宮充任女官。煬帝問王氏:「你舅舅何故幾個月不來見朕?」王氏回答說:「只怕病重,未曾痊癒。」煬帝微笑著說:「索性死了,倒也完事!」王氏立即寫信告訴了李淵,李淵更加誠惶誠恐。他知道自己岌岌可危,想起竇氏生前的忠告,於是決定韜光養晦,故意放縱聲色,收受下屬賄賂,做一個貪財好色的贓官,以掩蓋自己。煬帝派遣的耳目把李淵的情況稟報煬帝之後,煬帝才對李淵放下心來。後來由於李密參加楊玄感的起兵,既而又參加了瓦崗軍,成為起義軍領袖與隋煬帝對抗,人們以為李密就是傳言中的李氏天子,隋煬帝就沒有進一步追究。

李世民與劉文靜圖謀大事

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李淵升任太原留守,駐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抵禦突厥的進攻和鎮壓當地農民起義,成為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
後來因為李淵在抵禦突厥時戰事不利,煬帝派使者捉拿李淵和王仁恭送到江都治罪。李世民一直積極反對煬帝的暴政,主張起兵反隋,他見煬帝要逮捕父親問罪,便主張起兵推翻隋煬帝的統治。於是李世民秘密聯絡親信勸李淵起兵。這其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劉文靜和裴寂。
劉文靜在隋末時擔任晉陽令,而裴寂當時是晉陽宮監,二人因而結為密友。李淵來太原出任留守,劉文靜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和觀察後,認為李淵具有四方之志,所以深自結交。劉文靜又透過私下對李淵之子李世民的觀察,認為李世民必定能夠成就大事,因而對裴寂說:「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類於漢高,神武同於魏祖,其年雖少,乃天縱矣。」
後來劉文靜因為與瓦崗農民起義軍的首領李密結為姻親,被隋煬帝下令投入太原獄中。李世民深知劉文靜的才能,認為他是一位可以共同圖謀大事的人才,便私下到獄中探望他。劉文靜心中明白李世民為何而來,便十分高興的向他說道:「現在天下大亂,非有商湯、周武、高祖、光武之才,不能平定天下。」
李世民回答說:「你怎麼知道沒有呢?今天我來看望你,並不是為了兒女之情。時事如此,所以來與君共同圖舉大計,請求善籌其事。」
劉文靜見李世民毫無保留的向自己說明來意,圖謀大事,便胸有成竹的談出了自己對形勢的分析,提出了起兵反隋的方略。他說:「煬帝即位以來,大興土木,連年用兵,弄得民窮國衰,怨聲載道。如今又南巡淮河、長江一帶。李密已經圍逼東都洛陽,叛亂遍及全國各地,最小的也有數萬人。但是要有真正有才幹的人方能取而代之。如果能夠應天順人,舉旗大呼,取天下易如反掌。現在有許多百姓為了躲避盜賊,避難太原。我在太原任縣令數年,十分熟悉各路豪傑,組織起來有十萬之多,令尊所領的精兵又有數萬。發號施令,誰敢不從。乘虛入關,奪取京師,號令天下,不到半年,就可成就帝業。」
李世民聽完劉文靜的一番高論,笑著說:「君所言正合我意。」然而李世民並不清楚李淵對於起兵的態度和看法。於是李世民與劉文靜決定為促成李淵不失時機的及早起兵,利用裴寂和李淵的親密關係進行勸說。在李世民的建議下,李淵給隋煬帝身旁的親信御使大夫裴蘊和一位公公送了許多的金銀財寶,請他們幫劉文靜說一些好話。不久隋煬帝就下召赦免了劉文靜的罪,官復原職。

裴寂勸李淵起兵

裴寂字玄真,在長安任侍御史、駕部承務郎期間,與李淵已有結識交往。李淵來太原任職,裴寂此時正擔任晉陽宮副監。李世民透過劉文靜結識了裴寂,請他勸說李淵起兵。裴寂怕李淵不同意,所以勸說之前,先偷偷的從晉陽宮中選了幾個最漂亮的宮女,每次李淵來訪,他都叫這幾個宮女在旁侍候,李淵有時就在晉陽宮中過夜。
一天,李淵與裴寂在晉陽宮喝完酒後,又在晉陽宮過夜。第二天早上裴寂匆忙進去,對李淵說道:「唐公,大事不好!我偷偷讓宮女侍奉你的事,不知怎麼傳出去了,現在滿城風雨,人言沸騰!」李淵驚叫一聲,面如土色,說:「這如何是好?」裴寂說:「如今天下大亂,君主無道,天下群雄皆起兵。唐公與其等死,不如共謀大計。」李淵問:「如何謀計?」裴寂趁勢說:「二郎秘密召集兵馬,準備起兵,完全是因為我私自以宮女侍奉你,怕事情洩露出去遭殺身之禍,才緊急這樣做的。要逃生,只有同意二郎的意見,立即起兵。不然,危在旦夕。現在大家已商量好了,就等你決定了。」
這時李世民聞訊也趁機趕到,對李淵說:「皇上昏庸無道,大人盡心於他,有什麼益處。本來是下屬打了敗仗,都罪及大人,還有什麼是非!事已至此,緊迫萬端,願大人早下決心,做出決定。晉陽兵馬精強,人才雲集,倉庫積糧如山,錢財巨萬,以此舉事,何患無成!皇上遠在江都,長安由他的小兒子代王主持。代王年幼,形同虛設。關中豪傑並起,目前正是群龍無首之時。大人若鼓行而西,恩威並加,他們必定如江河歸海,匯集在大人旗下,為大人奔走效力。這樣,奪取帝位如掏自己口袋裏的東西一樣容易!」裴寂也在一旁極力相勸,說:「二郎說的大有道理,再遲疑不決,悔之晚矣!」李世民又說:「外面我已做了安排,一夜之間能集合數萬兵馬,現在就等大人一句話了。」李淵長嘆一聲說:「事已至此,別無選擇。不是我辜負皇上,是皇上不給我第二條活路!我這裏就召集心腹將領計議,一兩日即可舉事。」
於是李世民令劉文靜假借隋煬帝的名義,下了一道文告,徵發太原、西河、馬色、雁門等地的老百姓凡年齡在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者全為兵,年底以前到涿郡(今北京城西南)集合,東征高麗。隋煬帝曾數次對高麗用兵,民怨沸騰。現在這個命令一下,老百姓既又恐慌又憤怒,想叛亂的就更多了。

計殺王威、高君雅

太原留守司兵田德平勸副留守王威等人調查招募兵馬的情況,武士彠說:「討賊之兵,都屬於唐公,王威、高君雅只是寄身在唐公這裏,他們能怎麼樣呢?」田德平也就作罷了。
之後,王威、高君雅看到兵眾聚集,懷疑李淵圖謀不軌,二人對武士彠說:「長孫順德、劉弘基二人都是逃避徵役的三侍,罪該處死,怎麼能率領士兵?」於是想逮捕長孫順德與劉弘基。
武士彠說:「這兩個人都是唐公的賓客,如果這樣做,一定會引起大亂。」王威等人只好作罷。
這時正逢隋煬帝命李淵討伐劉武周,於是王威、高君雅數次催李淵討伐劉武周,李淵均以兵馬新集,尚待訓練為藉口加以拖延。王威、高君雅看出了李淵即將發動叛亂,內心驚慌又恐懼。這一年從開春到五月,雨水稀少,田地乾旱。王威、高君雅急中生智,決定請李淵到晉祠祈雨,事先埋伏好自己的人馬,準備待李淵去後把他殺掉,然後奪取兵權。計議已定,分頭暗中佈置。晉陽鄉長劉世龍得知了他們的計畫,於是就秘密告知了李淵。
五月十四日夜,李淵讓李世民率領士兵,埋伏在晉陽宮城外面。十五日清晨,李淵與王威、高君雅坐在一起處理公事,劉文靜帶著開陽府司馬劉政會進來,站在庭院裏,聲稱有密狀。
李淵看看王威等人,示意他們拿過狀紙,劉政會不給他們,說:「告發的是副留守的事情,只有唐公能看。」
李淵裝作吃驚的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事?」看了狀子,說:「王威、高君雅私下勾引突厥入侵。」
高君雅捋起袖子大罵,說:「這是謀反的人想殺我。」
當時,李世民已佈置軍隊堵住街道,劉文靜和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人一起逮捕了王威、高君雅,把他們關進監獄。過了幾天,突厥數萬人果然侵犯晉陽,輕騎直達城下。李淵趁此說:「這就是王威、高君雅招來的!」晉陽軍民莫不相信。李淵遂將王威、高君雅斬首示眾。然後傳檄郡縣,告喻軍民,誓眾起兵。

起兵稱帝建唐

李淵發布命令,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到各地募兵。俗話說:「插起招號旗,自有吃糧人」,何況李世民等早已佈置妥當,因此數日間即募數萬人。李世民委派了各級軍官,由長孫順德等嚴加訓練。李淵同時秘密派人到河東召回李建成、元吉,到長安召回柴紹。
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李淵必須首先解除突厥的威脅,於是李淵給突厥寫信,委曲求全的稱臣示和。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親率三萬大軍從太原誓師,向關中進發。此前他發布檄文,指出隋煬帝無道,眾叛親離,天怒人怨,民不聊生,所以興甲晉陽(今山西太原),奉尊長安的代王侑,掃定咸洛,集寧寓縣。放後主於江都(今江蘇揚州),復先帝之鴻績。
李淵打下長安後,立西京留守代王楊侑做傀儡皇帝,叫做恭帝,改元義寧,並遙尊煬帝為太上皇。西元618年隋煬帝被殺,李淵廢恭帝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年號武德。

唐史點滴

瓦崗軍,隋末農民起義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隊伍,最初是由因罪逃亡到瓦崗寨的翟讓創立。創立不久同郡的王伯當、單雄信、徐世績紛紛加入,勢力漸強。西元616年,王伯當引薦李密加入。李密有膽略、多智謀,在他的策畫下,瓦崗軍很快就壯大起來,並成為中原地區起義軍隊的主力。西元617年,瓦崗軍攻克了興洛倉,並將貯存的大批糧食分給饑民。李密成了瓦崗軍首領,統眾至數十萬人,幾乎控制了河南全境。後來瓦崗軍發生了嚴重的內訌,李密殺了翟讓。西元618年三月,瓦崗軍被宇文化之軍和王世充之軍前後夾擊,大敗。九月,李密西逃,降於唐朝,瓦崗起義軍隊終於潰散。

瓦崗軍威震中原
助人反叛被通緝

隋末動亂,各路起義軍風起雲湧,建立旗號者難以計數,但大多是烏合之眾,沒有明確的政治目的。比較有實力的當屬李密、竇建德、王世充和李淵這四大軍事集團。而瓦崗軍曾在李密的領導下威震中原,給隋朝以沉重的打擊。
李密(西元582—619年),字玄邃,祖先是遼東人,因為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先後在北魏、西魏、北周和隋朝做官,所以他也出生、居住在長安城。李密在父親死後承蒙父蔭而做了左親侍,但因為遭到隋煬帝的歧視,一氣之下裝病辭官,在家專心讀書,受到隋朝重臣楊素的寵信與器重,進而和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成為了好友。
煬帝大業九年六月,楊玄感趁煬帝御駕親征高麗之機,兵力集中在高麗戰場,國內空虛,便在黎陽發兵反叛。恰好趕到的李密為他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目光短淺的楊玄感竟然選中了下策,結果僅僅兩個月便全軍覆滅,身首異處。李密因此也被隋煬帝懸賞通緝,只得四處逃亡。
李密在逃亡途中曾遭隋軍逮捕,他灌醉監守吏卒逃命江湖,先後投奔郝孝德、王薄,都沒有被重視啟用。他在顛沛流離之中,無衣無食,甚至以樹皮充饑,不得已隱姓埋名,在鄉下教蒙童度日,後又被官府識破機關,只得重新逃走。

威名大震,入主瓦崗

再次出逃的李密開始奔走於各個山寨,到處勸起義軍首領堅決舉旗反隋,號召天下。第一個相信他的就是王伯當,並透過王伯當的介紹,他認識了瓦崗軍首領翟讓。他見瓦崗兵力較強,便決心以瓦崗軍為中心準備大幹一番,勸翟讓學劉邦、項羽的榜樣奪取隋朝天下,又遊說附近各部聯合起來組成一軍。
當時起義軍的糧草全靠隨時籌集,基礎很不穩固。李密主張奪取隋朝糧倉,以「就倉吃米」來號召群眾。翟讓聽了他的計策,使引兵去打滎陽各縣。
瓦崗軍的活動一頻繁加強,張須陀立即領兵來攻。原來翟讓曾是他手下敗將,聽到消息,便存退避之心。李密卻反對退兵:「張須陀勇而無謀,驕傲輕敵,一戰就可擒住。」於是李密在滎陽大海寺北面林子裏設了伏兵,使翟讓出戰,詐敗誘敵。張須陀果然中計,追了十多里,陷入重圍,伏兵齊起被瓦崗軍殺死,兩萬精兵也被殲滅了一大半。瓦崗軍取得了和隋軍作戰的第一次大勝利。
第二年的春天,翟讓、李密率領瓦崗軍打下了洛口倉─這是全國最大的糧倉。李密傳令:大開倉門,聽憑饑民取食。瓦崗軍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奪得洛口倉城又大敗東都洛陽裴仁基之兵以後李密、翟讓把隋軍的輜重、兵器、器械、鎧甲全都繳獲。李密威名大震、聲名如日中天,於是翟讓推舉李密為主,尊號為魏公。十九日,設立壇場,李密即魏公位,李密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其餘的人也封官拜爵,各有等次。
於是趙、魏以南,江、淮以北,各地群盜莫不回應,都來歸附李密。李密給他們全部封官授爵,讓他們各自統領本部人馬,設置百營簿來總管他們。前來歸降的人絡繹不絕如流水一般,李密的部眾達幾十萬人,聲威空前壯大。

翟讓之死

翟讓本是瓦崗軍的首領,現在卻屈居人下,翟讓的兄弟子侄十分的不甘心,憤憤不平道:「我家權柄為何就這樣輕易的拱手讓給他人,反在他人喉下取氣?」尤其翟讓的哥哥翟弘,他官拜柱國、滎陽公卻是個粗人,對翟讓吼叫道:「這皇帝是該我家做的,既然要拱手讓人,何不讓給我做,我也好快活一番。你做個皇太弟,也比做個司徒好。你不肯做,我自己做。」翟讓聽了,並不把他的話放在心裏去。然而李密有所耳聞便心存芥蒂,心中說道:「翟讓也是條好漢,只怕日後給他手下人教唆壞了,或許要變成我的肘腋之患。」
又因翟讓平時不注意收斂,樹敵過多,故房彥藻、邢義期等人勸說李密除掉翟讓,李密卻道:「我當初的確靠他而成此大事,他是我的功臣。今日突然要害他,外人不知他暴戾,反要說我嫉賢妒能,忘恩負義了呢。這個絕對使不得。」房彥藻道:「翟司徒遲疑不決,明公才得以有今日。明公如果也遲疑不決,則必遭他毒手。明公認為他是個粗人,不善打別人的主意,卻不知正是粗人才膽大手狠,做出事來極絕極毒。」李密道:「既然如此,大家替我好好設計,此事要保證萬無一失。」當下就商定好了計策。
第二天,李密在元帥府設宴請翟讓、翟弘、翟摩侯、裴仁基、郝孝德等人同飲。
坐定,李密吩咐將士都到營外伺候,只留幾個侍從在身邊。翟讓的侍衛緊緊站在翟讓兩旁,房彥藻向前稟道:「天氣太冷了,請求犒賞司徒的扈從。」李密道:「可多賞些他們酒食吃。」侍衛仍站立不動,翟讓道:「元帥既有犒賞,你們可去領取。」於是眾人叩謝而去。
眾人喝酒談話之間,李密道:「我近來得了幾張好弓,可以百發百中。」於是叫侍從取出弓箭送列位觀看。翟讓接過弓,看了看說道:「看來只有六石,我可以試一試。」於是離座拉一個滿弓。弓才拉滿,就被身後的蔡建德一刀劈死。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等人也被早有準備的眾人砍死。翟讓的從行將官都驚愕不知所措,李密吩咐道:「我與大家一起起義反隋,本來是為了誅除暴亂。但是翟司徒專行暴虐,凌辱群僚,無復上下。今天只是誅翟讓一家,與諸君沒有關係,大家以後還可以一起共謀反隋大業。」於是與王伯當、單雄信到翟讓營中安慰,並令王、單和李世勣分領翟讓的兵馬。

降唐再反遭誅殺

西元617年,李密率重兵逼近東都洛陽,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向遠在江都的煬帝求救,煬帝命王世充率大軍增援洛陽,王世充與李密數次交鋒,勝少敗多,最後兩軍在洛陽北部決戰,經過激烈的戰鬥,王世充一敗塗地,僅率數千人逃回。李密大獲全勝。王世充雖是敗軍之將,後來卻發動兵變,殺掉了越王楊侗身邊不親附自己的大臣,把楊侗直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隋將宇文化及不甘心像煬帝一樣坐困江都,便率領本部返回,準備攻打東都洛陽,也被蓄勢以待的李密一舉擊潰。不久之後,經過幾次大戰又陷入對峙狀態的王世充和李密兩大集團展開激烈的戰鬥,李密自覺連續獲勝、兵強馬壯、佔據上風,這次卻招致慘敗,手下將領也分別投奔李淵和王世充。
李密自以為自己長期圍困東都洛陽,吸引了隋朝的絕大多數兵力,又斷絕了隋軍回首都長安的退路,才使得李淵父子乘虛而入,順利佔據長安締造帝業。自己也算得上李唐王朝的功臣了,於是決定向李淵投降,並附帶奉送自己所屬的山東一百多座城池。
唐武德二年十月,李密到長安投靠李淵。李淵熱烈歡迎了他,並把自己的表妹嫁給他。任命他擔任光祿卿,賜爵邢國公,但沒有實權。李密心裏很不平衡,他認為李淵並沒有讓他擔任要職。朝中大臣多數也看不起他,有些掌權的人還來索取賄賂。當時李密有許多舊部處於獨立狀態,還有一些名義上投降了王世充卻心有不服。於是李密向李淵獻計,要求派自己去崤山以東,收降自己的舊部。李淵同意了,還派王伯當做他的副手,一起去收降。
十二月下旬,李淵讓李密分出一半兵馬留在華州,率領另一半軍隊出關。長史張寶德在行軍途中,擔心李密逃走讓自己被牽連獲罪,於是秘密上奏,說李密一定會叛變。
於是李淵改變了心意,但又擔心李密受到驚動,就頒下敕書犒勞,讓李密留下軍隊慢慢前進,自己單獨騎馬入朝,接受新的調度。
李密抵達稠桑,接到敕書後知道朝中的譖言起了作用,李淵已對他產生猜疑,於是打算攻下桃林,起兵反叛。同行的賈閏甫反對,認為應按朝廷命令行事,表示自己沒有異心,李密不聽。王伯當也勸阻李密,他說:「義士的志向,不能因為存亡而改變。如果您一定不聽,伯當可以與您一同死,只是恐怕到頭來也沒有什麼用處。」李密執意起兵,於是抓住使者把他殺了。三十日清晨,李密騙桃林縣官說:「我奉皇上詔命,暫且返回京城,請讓家人寄居在縣舍。」
於是挑選幾十名驍勇的士兵,穿上女人的衣服,戴上面罩,把刀藏在裙子下面,假稱他們是自己的妻妾,親自帶著他們進入縣舍。沒過多久,這些士兵換了裝束突然衝出來,乘機佔據縣城。
李密攻下桃林縣後,劫持百姓,驅趕著他們,徑直奔向南山,憑藉險要地勢向東進發,派人騎馬告訴以前的將領伊州刺史張善相,讓他派兵接應。
右翊衛將軍史萬寶鎮守熊州,對行軍總管盛彥師說:「李密是驍勇的叛賊,又有王伯當輔助,現在決定反叛幾乎不可抵擋。」
盛彥師笑著說:「請用幾千人攔截,一定能斬得李密的人頭。」
史萬寶問:「你有什麼辦法?」
盛彥師說:「兵法講究『詐』,不能告訴你。」
他立刻率領士兵,翻過熊耳山,據守主要道路,讓弓弩手埋伏在路兩旁的高處,拿著刀盾的士兵埋伏在溪谷裏,命令他們說:「等到叛賊一半過河,就同時出擊。」
有人問盛彥師:「聽說李密想去洛州,而您卻進山,為什麼?」
盛彥師說:「李密揚言要去洛州,其實是想出人意料逃到襄城,投奔張善相。如果叛賊進了谷口,我們從後面追擊,山路狹窄險峻無法施展力量。他們只要派一個人殿後,我們就制服不了。現在我們先入谷,一定能擒獲他們。」
李密已經過了陝州,認為剩下的都不值得憂慮,於是率領軍隊慢慢前進,果然翻過熊耳山,從山的南面行軍。盛彥師攻擊他們,李密部隊首尾被切斷,不能相互援救。盛彥師斬殺了李密和王伯當,把首級傳送到長安。李密與瓦崗軍曾威震中原,但是由於李密剛愎自用,最後招致慘敗,身首異處。

唐史點滴

瓦崗軍的首領李密,少年時就發奮學習。他打聽到緱山有一位名士叫包愷,便想向他求學。一天,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中的《項羽傳》,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讚揚他:「這麼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啊!」李密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一老一少在路邊上交談起來,李密談吐不俗,楊素感到他不同尋常。李密後來果然成了瓦崗軍中赫赫有名的首領。


助父起兵,一代巾幗顯神威
成立「娘子軍」,回應父親起義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李淵皇后竇氏的愛女、太宗李世民最親近的妹妹。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而平陽公主助父起兵,帶領娘子軍征戰殺敵的故事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在平陽公主十六歲的時候,唐國公李淵將她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婚後,柴紹便與平陽公主定居長安城。
隋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經過數年韜光養晦,李淵起兵反隋,密約柴紹到太原相會。形勢危急,柴紹非常為難,對平陽公主說:「我倆一同離去怕事發洩露,留下你一個人又怕起事後被隋廷捉住,這可如何是好?」平陽公主說:「你儘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
平陽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議後,決定分頭行動,柴紹直奔太原,而平陽公主則在後方進行各種安排。她立即動身回到鄠縣(今陝西戶縣)的李氏莊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變賣當地自己的產業,用得來的錢財賑濟災民,並招募軍隊。很快平陽公主便招收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不久李淵舉兵反隋的消息就傳來了,平陽公主聽到這個消息,決心要招募更多的軍力,回應父親的起義。
她到處聯絡反隋的起義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裏,就已經有四、五支在當時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投靠到她的部下。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當時他手下有數萬人。平陽公主派家僮馬三寶前去遊說何潘仁歸降。不知是何原因,勢力遠遠超過平陽公主的何潘仁竟然投靠了她。平陽公主在收編了何潘仁後又連續收編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起義軍,一時間勢力大增。在此期間,朝廷得知平陽公主的情況,不斷派兵攻打平陽公主。平陽公主率領的起義軍每一次都打敗朝廷的進攻,而且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娘子軍威名遠播,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來。
平陽公主領導的起義軍,軍紀非常嚴明,令出必行,整支軍隊對她肅然起敬。平陽公主十分具有軍事才能,一開始,隋將屈突通並沒有把平陽公主放在眼裏,以為她小小年紀,又是個女流之輩,一定成不了氣候。不料,娘子軍越戰越勇,很快就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七萬人的大軍,屈突通連忙從京城調集精兵征討,但連續幾次交手,都被沈著應戰的平陽公主打敗。
這時,李淵所率唐軍已連破臨汾、絳郡,李淵避開屈突通設防的蒲州、風陵渡一線,轉而從西北龍門山下直逼河西韓城、郃陽。
李淵進軍至壺口,平陽公主、李神通與在藍田起義的李淵另一女兒高密公主及其丈夫段綸,都派出使節迎接李淵。李淵大喜,即派柴紹率騎兵數百名往南山(秦嶺山脈)去迎接平陽公主。
平陽與柴紹久別重逢,欣喜非常。柴紹更覺詫異,自分手到相聚才幾個月的時間,小妻子竟長成了一個女丈夫。平陽公主隨丈夫與父親會師,並與丈夫分別設立總部,仍稱「娘子軍」,每日征城守關不甘落後。

平陽巧施計,大敗王世充

後來李世民為牽制敵人,只帶少量隊伍在渭北一帶活動。平陽公主聽說後,為佐助兄長,親自從「娘子軍」中挑選一萬多名精兵度過渭水趕去增援。「娘子軍」的參戰使李世民如虎添翼,他西奪挾水、南濟渭水、取司竹、破阿城,主要依靠的就是這部分隊伍。平陽公主跟隨兄長一起並肩作戰,風餐露宿從不低頭,給了李世民意想不到的幫助。
後來在唐軍與王世充的戰鬥中,王世充終因勢單力薄,被唐軍困在孤城洛陽。王世充軍中全城將士日夜巡視,個個弄得筋疲力盡,兼之糧草久缺,不少人都想要獻城投降。只有單雄信忠直不阿,說服眾人堅守南門,挺住不降。
李靖圍城數日攻而不破,心中焦急,只得時時觀察城上動靜。正在無奈之中,一日平陽公主與丈夫柴紹率領其娘子軍路過此地,來見李靖。李靖說出了攻城不破的焦躁之情,並與平陽公主共商破敵之策。平陽公主獻計:假扮成勇安公主竇線娘的模樣打開王世充的城門。
傍晚時分,平陽公主率領著精練的娘子軍,策馬向洛陽城方向疾馳,李靖命一隊人馬遠遠的跟在後面假裝追兵,大呼小叫,虛張聲勢。王世充的守城將士看見有一隊人馬來到城邊,遠遠的還後有追兵。只聽到城下高聲喊:「快快開啟城門,我們是夏王派來的,勇安公主在此!」城上兵士急忙報知單雄信,單雄信站在城隅向下一看,見到無數女兵打著夏國旗號,中間擁著金裝玉堆的一位公主,手持方天畫戟坐在高頭大馬上。單雄信誤認為是夏王竇建德的女兒竇線娘,一邊忙急差人報知王世充,一邊領著防守的兵士開城門迎接。
這些女兵都是經過平陽公主精心訓練的,進了城門個個手執團牌砍刀,早把四、五個門軍砍倒。單雄信見此情景才知中計,大喊不好,急忙挺槊迎戰,但早已被幾員唐將團團圍住。女兵趁勢殺進城內,後面的「追兵」也跟進城來,兩軍合一士氣正熾,殺得王世充人仰馬翻。
單雄信力敵群將體力已漸漸不支,再加上這些團牌女兵個個英勇善戰,忘命的團身一滾即到馬前,抽刀砍傷單雄信的坐騎,單雄信一頭栽下馬去只得束手就擒。城內守兵早有降唐之心,見大勢已去便紛紛繳械投降。
平陽公主正要進宮去殺王世充,只見王世充捧著輿圖國璽,背剪著手步出宮來。李靖吩咐諸將,把王世充及其家小宗族押上囚車。秦王李世民聽到洛陽城破的消息非常高興,隨即來到城內,命兵將檢點倉庫,開放獄囚,安撫百姓。自此,鄭國被唐所滅。
功勳卓著,屢受嘉獎
李淵建唐稱帝後,特封女兒為平陽公主,和其他皇子一樣置幕府、建僚屬。逢年過節的賞賜也數倍於其他女兒。武德六年,平陽公主病逝。高祖李淵命以大輅、麾幢、虎賁等儀仗恭行喪禮,並加前後部羽葆鼓吹。宮廷太常回奏說:「依禮,婦人喪葬無鼓吹。」高祖說:「鼓吹,軍中之樂器也。當年公主親自上陣有開國大功,不是一般女子能比的。怎麼能不用鼓吹呢?」並按「明德有功」的諡法,諡之曰昭。平陽公主是中國封建史上唯一一位以軍隊的儀式為她舉行葬禮的女子。
平陽公主的丈夫柴紹,在平陽公主死後仍受到李世民的恩寵,不斷加官晉爵,死後還諡號為「襄」。
平陽公主與柴紹生的兒子柴令武,娶李世民的女兒巴陵公主為妻。後來二人在參與高陽公主與房遺愛的謀反案中為李治所誅。
但是平陽公主的英名卻不被這些所損。據《平定州志》記載,平陽公主統帥娘子軍一度鎮守過形勢險峻的葦澤關(今山西平定縣東北,為長城著名關隘),後來葦澤關因此更名為娘子關。

唐史點滴

鼓吹,傳說始於漢代,最初為一種軍樂,後來功能逐漸擴大,用於鹵簿儀仗與宴樂群臣等。唐朝在太常寺中設置鼓吹署。鼓吹署有鼓吹令、鼓吹丞各一名,官從七品下,另有樂正四人,從九品下,專門負責鼓吹事宜。除皇帝、皇后、太子以外,一至四品官員也可享受鼓吹。唐朝鼓吹分為鼓吹、羽葆、鐃吹、大橫吹、小橫吹五部,所用樂器主要有篳篥、排簫、鼓等。五部鼓吹各有不同的演奏曲目,總數達七十五種之多。

鳥盡弓藏,開國功臣遭誅殺
功勳卓著,卻被高祖疏遠

兩《唐書》說:「劉文靜,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父韶,仕隋戰死,贈上儀同三司。文靜以死難子,襲儀同。倜儻有器略。」
劉文靜是李淵反隋建唐起義的發起人之一。他不僅胸懷大志,而且具有獨到的政治遠見,他極力勸說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唐公乃開大將軍府,以文靜為司馬。文靜勸改旗幟,彰特興」。李淵太原起兵之後,突厥大軍進犯,為了避免起義軍前後受敵,劉文靜獨自出使突厥,經過深謀巧言使突厥退兵,消除了突厥可能攻擊的後顧之憂,還取得突厥軍事上的支持。不久劉文靜率兵在潼關出奇致勝擊潰隋軍,一舉降服了隋朝驍將屈突通。隨後在掃除叛亂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他隨李淵、李世民父子一路征討,立下了卓著功勳。大唐開國,高祖即位後,劉文靜官居民部尚書,領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封魯國公。
與劉文靜一起同為李淵出謀劃策發起晉陽起兵的重臣就是裴寂。在李淵任太原留守時,裴寂便與李淵結為好友,而且也曾一直鼓動李淵起兵。此二人可謂是大唐的開國功臣,但是李淵過分的重用、偏袒裴寂一人,導致劉、裴二人不和。劉文靜因在高坡之戰中吃了敗仗,遭到了貶落。而裴寂討伐劉武周時,慘敗於度索原,丟掉晉州以北城鎮,而李淵卻多方安慰,還叫他鎮撫河東。
李淵剛剛登基稱帝之後,常常和大臣們坐在一條長椅上一同吃飯,沒有君臣之分。劉文靜勸諫李淵應該注意君臣之禮:「以前有一個叫王導的人說:『如果太陽跟萬物總在一個水平線上,那麼生物又怎能蒙受到萬丈光芒從高空照射呢?』如今皇上和臣子的位置沒有差別,不是長久之道啊。」李淵不以為然的說:「過去漢光武帝與嚴子陵同睡在一張床上,嚴子陵將腳壓在光武帝的肚子上,光武帝都沒有計較。現在各位大臣都是開國元勳、德高望重的人物,有的還是平生親朋好友,當年的友情怎能忘記,請你不要太在意這些!」劉文靜只好怏怏地退下。劉文靜生性高傲豪放,喜談天下大計,與李淵的統禦風格有些不大合拍。他的個性使他無法融進李淵的私人小圈子,加上裴寂向李淵說他的壞話,李淵也就越來越疏遠他了。

借酒洩憤,招致橫禍

劉文靜自感才略功勳在裴寂之上,但裴寂晉升為僕射(宰相),他卻為尚書,官位和待遇都比不上裴寂,對此心裏感到極不平衡。他們二人的矛盾非常明顯,每當在朝中討論政事的時候,裴寂的意見無論對與錯,常常遭到劉文靜的反對甚至詆毀,於是矛盾越演越烈。
有一次,劉文靜和弟弟直散騎常侍劉文起在家中喝酒,劉文靜便乘著酒興向弟弟發了一大堆牢騷,而且越說越激動,後來無法控制情緒,拔出佩刀砍在屋柱上,並罵道:「我遲早要殺掉裴寂這王八蛋!」碰巧,沒過幾天,劉文起家中十分不平靜,多次鬧起了怪事。劉文起這人很迷信,便召集來一幫巫師在星光下披頭散髮,口中銜刀,作法鎮邪。這種事在當時是十分忌諱的。
這兩件事恰巧都被劉文靜的愛妾看到了,她最近在與其他美女爭風吃醋中失了寵,對劉文靜滿懷怨恨,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她回家省親時便把所看到的情況和哥哥講了。她和哥哥認為劉文靜要謀反朝廷,怕連累了自己,急忙向朝廷揭發了劉文靜的異常舉動,狀告劉文靜謀反。
李淵把劉文靜兄弟倆抓進監獄,派裴寂和蕭禹出面審理這件案子。審案的時候,劉文靜說:「起兵之初,我任司馬,與長史裴寂的地位差不多。現在裴寂為僕射,我卻為尚書,地位相差甚遠。當年我隨皇帝東征西討,家裏的老母親都顧不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裴寂有豪華的府邸,而我的待遇和賞賜與普通人一樣,心裏確實感到怨忿。這也許是我喝醉了酒,不能自控而發牢騷,現在我無法為自己開脫。」高祖了解到劉文靜的抱怨,就對群臣說:「從劉文靜的話可見,顯然是反對朝廷。」
大臣李綱和蕭禹都極力證明,劉文靜只是一時酒後失言而不是謀反。秦王李世民也想極力營救劉文靜,他對李淵說:「當初晉陽起兵時,劉文靜是最先提出的反隋謀略的人,而裴寂在其後;佔領京城之後,他們的地位和待遇懸殊,文靜難免有不滿情緒,是人之常情,他只不過是不滿,絕對不是謀反;希望皇上能饒恕他。」但裴寂想藉機消除政敵維護自己的地位與權利,便對李淵說:「劉文靜的確有高人一籌的才略,但他個性粗疏、狡險,對於皇上和臣下的怨恨已久;現在天下還沒有完全平定,如果留下他必將禍患無窮。」李淵一向親近和信任裴寂,聽了裴寂的挑唆。於是高祖下令處死了劉文靜和劉文起,並沒抄家產。劉文靜臨刑前悲痛的說:「自古人們就說:『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看來真是這樣啊!」

興國寺兵諫,埋下禍根

有人認為李淵殺劉文靜的動機很複雜,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事,還可能與「興國寺兵諫事件」有關。
高祖李淵在起事之初曾碰到一起兵諫事件。在晉陽郊外的興國寺,劉文靜所招募的士卒駐紮於此,李淵也經常在此與眾僚商量大事。
突厥頡利可汗知道李淵起事,就對大臣說如果李淵自立為中原天子,並且臣服突厥,那麼他就願意全力支持李淵得到天下;李淵手下的將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劉文靜勸李淵與突厥相結,既可以免除突厥的威脅又可以依據突厥的兵馬反隋,但是李淵聽後猶豫良久,不願答應。
將佐們見李淵辭色懍然,沒有人敢進言。這時興國寺內外兵士們卻發生騷亂,紛紛說:唐公如果不聽從突厥,我們也不能聽從唐公的號令了。劉文靜等人將這個情況告訴了李淵,勸諫他答應突厥提出的條件。
在即將發生兵變的威懾下,李淵被迫接受了突厥提出的一些條件,其中包括向突厥稱臣等。因為興國寺駐紮的兵士們絕大部分都是劉文靜招募而來,發生兵變肯定是由於劉文靜的教唆,劉文靜無疑是以下犯上逼迫李淵。從此以後李淵對劉文靜有了猜忌之心,於是藉著這次劉文靜的過錯,李淵便除掉了他。

唐史點滴

裴寂深受李淵的寵愛,唐太宗即位後,對裴寂仍然待以厚禮。不過從貞觀三年以後裴寂的政治生涯開始發生變化。先是法雅和尚說他知道自己忤逆朝廷的言辭不上報,因此裴寂被罷掉官職,放歸本邑。而後精神病患者信行,說他有帝王之相。唐太宗大怒,把裴寂流放到靜州。裴寂到靜州時,正值山羌族為亂,有人傳說山羌族為亂的目的是要劫裴寂為主,但裴寂卻率家僮平息了這場變亂。唐太宗想到裴寂終究是開國元勳,有輔佐之功,又把他召回朝廷,但裴寂回朝廷不久就病故了,終年六十二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9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