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
滿額折

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9 元
優惠價
90359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專為中學生編寫的論語讀本
從青少年的視角看論語
學習為人處事最佳的範本

國學大師南懷謹說:「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
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
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朽的價值。」
教育部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列為高中必選課,
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下一代要具備的知識,
也是生命的核心價值,今天不重視,明天就會後悔。

2500年前的論語,以人性為出發,所以就算世界轉了2500多圈,滄海早成桑田,然而人性還是人性,論語給予人們的修身啟示,歷久不衰。

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很早就成為後人傳述、研究的重點。到了西漢中期,儒家思想被確定統治思想,對它的研究就更盛了。到近代為止,據日本的學者林泰輔《論語年譜》的不完全統計,有關的文獻竟然達到了三千種之多,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重視。

本書的閱讀對象是以青少年為主。為了他們更順暢的進入書中,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將原文、注釋、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青少年能夠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中瞭解儒家經典,並有實實在在的收穫。

作者簡介

張子維

中國語文學系畢業,從事文字工作。
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十餘年,學養俱豐,曾協同中小學國文教科書的編撰工作。
認為古典文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寶藏,我們有義務傳給後世子孫,工作之餘致力古典文學與哲學思想的注釋。
編著有《讀懂道德經的第一本書》、《這個智慧我們用了2300年─孟子》。


「四書」——國學經典入門書

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不管願不願意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中,並以自己的言談舉止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特色。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遺產,值得學習和繼承,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

例如關於天人合一的觀念,關於憂國憂民的情操,關於尚善的態度和透過修身養性以達至高尚人格的追求,關於敬業樂群的意識,關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準則,以及關於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等等,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思考。此外,還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我們深刻的啟示;還有眾多美不勝收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淨化我們的心靈。

對待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有人會問:「傳統文化究竟有什麼用?」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資賺錢。但其精華部分能開啟我們的智慧,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指導我們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促使我們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道路上,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無用之大用。

試想,如果我們的心靈少了詩意、記憶缺席了歷史、思考沒有了哲理,生活還有什麼意義?我們若能將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知識、古人應對各式各樣問題的辦法延續下來,就一定會在現實生活環境中走得更順暢,更容易實現人生的理想。

從文明傳承的角度上講,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特別是青少年的歷史責任和義務。那麼,青少年該如何做才能使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呢?我們都知道,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青少年要想涉獵傳統文化,就要從學習國學經典開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總是讓青少年學生圍著考試和教材轉,卻很少接觸國學原著。殊不知,優秀的教材固然有重要參考價值,不可不讀,但要提高人文精神的素養,必須直接閱讀國學原著。

我們所推出的《我的第一本論語讀本》、《我的第一本孟子讀本》、《我得第一本大學、中庸讀本》系列叢書,閱讀對象就是以青少年為主,引導他們國學入門。為了青少年更好的認知,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將原文、注釋、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青少年不僅可以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用這種輕鬆愉悅的方式來瞭解儒家經典,並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穫,這也正是編者的目的。

孔子說過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進而道出了學習的三個層次:「知之者」,是獲得知識的層次;「好之者」,是從學習中引發了興趣,激發出研究的動力:「樂之者」則更進一步從學習和探討中實現思想的昇華,產生高度愉悅的心情,或對研究「欲罷不能」的迷戀狀態。希望讀者在閱讀本系列叢書時,可以達到「樂之者」這一境界。


青少年初次涉獵中國傳統文化,要從閱讀《論語》開始

數千年來,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在傳承中脫軌,就是因為每一代中國人都對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前,在青少年中提倡國學教育,宣揚儒家文化,就是要用傳統文化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下一代,使其能夠健全發展。

我們都知道,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要想學習傳統文化,就要閱讀國學經典。那麼,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典籍中,哪部經典應該成為廣大青少年的首選呢?筆者認為,青少年初次涉獵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從讀《論語》開始。《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與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有關聯,很容易入手。錢穆先生曾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1978年,他在大學的一次講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國人必讀之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傳習錄》、《近思錄》。其中,《論語》居首。

南懷謹先生也認為:「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朽的價值。」可見,《論語》在這些國學大師眼中的份量。

做為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載體和儒家學說的主要經典,《論語》在問世以來的兩千餘年間,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它一共分為二十篇,492章,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展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以及教育原則。

在閱讀《論語》之前,我們首先對這部經典做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仁」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貫穿於《論語》全書。

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也就是說,學會克制,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禮就是「仁」了。由此也引出了他的政治主張——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每個人各在其位,各司其職。為什麼要以「人倫綱常」治國呢?孔子回答子路的問題時做了說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二、 在《論語》的許多篇章裡,都談到了做人的問題,這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儒家最高的人格追求是做個君子,為實現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要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也就是說,做為君子只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說到做到才能與小人區別。

如果想達到「君子」這一標準,做人就要重視自我修養:「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
成白話是:「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

三、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許多有才華的學生,據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豐富的教育經驗在《論語》一書也多有表現。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同時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與此同時,他還特別強調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學以致用」。「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總而言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青少年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要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做到「古為今用」。

在儒家諸多經典中,《論語》是孔子平時教學中的語言紀錄。寫作時用的是當時的白話,表達通俗,讀起來很有親切感,即使經歷了兩千多年,今天仍然不難看懂。不僅如此,書中的文字簡短、精練,含意深刻,至今有很多句子仍被人們當作格言而奉行,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朽木不可雕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等等,並且許多語句都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如「和為貴」、「既往不咎」、「殺雞焉用牛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皆屬此類。

從名家的推薦、閱讀的難易以及熟知的程度上說,青少年涉獵國學,應該最先讀懂、讀通《論語》,這樣便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好比墊下一塊傳統文化的基石。


《論語》是這樣一本書

孔子是世界的名人。美國有一個叫哈特的學者,選擇了人類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一百位名人並為他們排名次,孔子被排在了第五位。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所在的時代已經「禮崩樂壞」,他努力地傳道、授業、解惑,以恢復古代的文化傳統為己任,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奮鬥了一輩子,他被後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展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論語》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通行本的《論語》共二十篇。

做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很早就成為後人傳述、研究的重點。到了西漢中期,儒家思想被確定統治思想,對它的研究就更盛了。到近代為止,據日本的學者林泰輔《論語年譜》的不完全統計,有關的文獻竟然達到了三千種之多。

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閱讀像《論語》這樣的著作也是非常必要和有價值的。要很好地瞭解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等,就需要認識孔子,瞭解他所創立的儒家學派,適當地閱讀一些儒家經典著作。當我們本著一種辨證的思維方法去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

不能夠否認的是《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和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精彩展示。即使是處在現在這個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很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鏡意義和時代價值。

本書的閱讀對象是以青少年為主。為了他們更好的認知,本書在編排上,採取了將原文、注釋、翻譯和有趣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的方式。

青少年能夠結合注釋和翻譯完整地閱讀原文,還可以閱讀與之相關的故事。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方式中瞭解儒家經典,並有實實在在的收穫,也就達到了本書的目的。

目次

學而篇 ⋯⋯⋯⋯⋯⋯015
為政篇 ⋯⋯⋯⋯⋯⋯037
八佾篇 ⋯⋯⋯⋯⋯⋯065
里仁篇 ⋯⋯⋯⋯⋯⋯095
公冶長篇 ⋯⋯⋯⋯⋯121
雍也篇 ⋯⋯⋯⋯⋯⋯153
述而篇 ⋯⋯⋯⋯⋯⋯185
泰伯篇 ⋯⋯⋯⋯⋯⋯223
子罕篇 ⋯⋯⋯⋯⋯⋯247
鄉黨篇 ⋯⋯⋯⋯⋯⋯277
先進篇 ⋯⋯⋯⋯⋯⋯ 301
顏淵篇 ⋯⋯⋯⋯⋯⋯331
子路篇 ⋯⋯⋯⋯⋯⋯357
憲問篇 ⋯⋯⋯⋯⋯⋯387
衛靈公篇 ⋯⋯⋯⋯⋯425
季氏篇 ⋯⋯⋯⋯⋯⋯455
陽貨篇 ⋯⋯⋯⋯⋯⋯479
微子篇 ⋯⋯⋯⋯⋯⋯505
子張篇 ⋯⋯⋯⋯⋯⋯523
堯曰篇 ⋯⋯⋯⋯⋯⋯549

書摘/試閱

學而篇
【原文】 子①曰:「學而時②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⑥而不慍⑦,不亦君子⑧乎?」

【注釋】
①子:古時候對有學問、有道德男子的尊稱,在本書中指孔子。
②時:修飾「習」的副詞,在一定或適當的時候。
③習:練習、溫習。古書中還有實習、演習的意義。
④說:ㄩ ㄝˋ,「悅」的古字,愉快。
⑤朋:志同道合的人。
⑥人不知:不被他人所理解。
⑦慍:ㄩ ㄣˋ,怨恨,發怒。
⑧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原文】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④也。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⑦與⑧!」

【注釋】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在《論語》中,對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稱字,只有對曾參和有若特稱為「子」。因此有人認為《論語》是他們兩人的弟子所編集的。
②孝弟:孝,指奴隸社會時期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同「悌」
(ㄊ ㄧˋ),指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封建時代也把孝弟做為維持它社會制度和秩序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
③鮮:ㄒㄧㄢˇ,少。
④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裝形式。古代漢語中否定句的受詞如果是代名詞,一般放在動詞之前。
⑤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⑥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簡單說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⑦為仁之本:為,實行。仁既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把孝悌做為仁的根本。
⑧與:音讀和字義同「歟」,感嘆詞。《論語》的「歟」字都寫作「與」。

【譯文】
有子說:「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實行『仁』的根本!」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注釋】
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處可以解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⑤不習乎?」

【注釋】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參(ㄕㄣ),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②三省:三,泛指多次。省,ㄒㄧ ㄥˇ,自我檢查,反省。
③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④信:誠實。
⑤傳:ㄔㄨ ㄢˊ,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原文】
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③事而信,節用而愛人④,使民以時⑤。」

【注釋】
①道:治理。
②千乘之國:乘,ㄕㄥˋ,古代用四匹馬拉的兵車。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③敬:嚴肅慎重。
④愛人:此處的「人」不是廣指一切人群,而是狹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它與下句的「民」相對。
⑤使民以時:古時候老百姓以農業為主,本句是說役使老百姓要不妨礙他們從事農業生產。

【譯文】
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對待工作,信實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百姓要在農閒時間。」


【原文】
子曰:「弟子①入②則孝,出③則悌,謹④而信,汎⑤愛眾,而親仁⑥,行⑦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①弟子:年紀幼小的人。
②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③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悌,是說要用悌道對待師長。
④謹:寡言少語。
⑤汎:ㄈ ㄢˋ,同「泛」,廣泛。
⑥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做到以上這些事。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面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③;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
②賢賢:第一個「賢」字做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德行。
③易色:輕視容貌。「易」有交換、改變的意義,也有輕視、簡慢的意義。
④致:獻出。

【譯文】
子夏說:「對妻子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 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③。無友④不如己者。過⑤, 則勿憚⑥改。」

【注釋】
①君子:這個詞貫穿於本章始終,這裡應當有一個斷句。
②重:莊重。
③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④無:通「毋」,不要。友,結交。
⑤過:過錯。
⑥憚:害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也不穩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終①, 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注釋】
①慎終:慎重處理父母的喪事。
②追遠:追念遠祖。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於忠厚老實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