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決定我們新朋友排行榜的人際互動作用力
滿額折

第一次接觸心理學:決定我們新朋友排行榜的人際互動作用力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90269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到底「一見鍾情」比較好,還是「日久生情」比較穩固?
遇到職場上經常發生的「第一次合作」關係,
我們又會怎麼判斷「誰是我未來的最佳夥伴?」
其實在人類心理,真有一種「新朋友」快速篩選器──
你愈了解它,就愈能擁有更成功的「一拍即合」人際實力!

帶美國人重新認識理性與感性的新認知經典《Sway》兄弟檔暢銷作家
這次將與心理學、神經科學、商業學、行為學家聯手揭露:
你我他之間的信任邏輯、人與人的「速配心理」經濟!

─讓我們快速連結「新朋友」的內在契合原理─

在史丹佛MBA:學生們在一門叫「感情化團體」的演練中見識到,人與人的「坦誠相見」與真正的「推心置腹」會如何發生。

在犯罪現場:最老道的危機談判警官,會透過某種感官及語言資訊,和最兇惡的人質挾持犯建立第一步的連結,並成功營救受困人質。

在貝爾實驗室:兩個菜鳥物理學家第一次碰面時就擦出火花,讓他們變成超級麻吉,還共同發明了流傳後世的傑出發明──「小型麥克風」。

在全球許多國際企業:面對跨國團隊與遠距合作專案更盛行的時代,他們如何處理「工作者經常要與陌生人第一次合作」的管理議題,好激發團隊中的個人產生歸屬感並進而激發潛能、並使團隊成員關係更緊密?

……以上這些,都關於一種人與人間天天都在發生的「人際動力學」作用

本書列舉了許多團隊間或個人互動的故事,並邀集多位學者專家徹底剖析人際關係中的各種「互動力」:

★心理學家指出,相較於先經過約會時期才結婚的夫妻,一見鍾情的夫妻對於婚姻關係有較高的熱情。

★商業學家發現,自認與廠商溝通與信任良好的經理,其實是由於兩造的「相似度」極高,包括:對工作、性別上的看法,以及人生恰好處於類似的狀態(年齡、婚姻、家庭狀況)。

你不只能夠透過本書重新檢視「新朋友」的交流契機,了解如何建構出與他人友善互動的環境,當不同的互動橋段上演時,又將產生怎麼樣的環境氛圍,本書更主張,一旦積極掌握這些看似飄渺的「人際引力」,透過迅速建立起的「密切感」,你將引導出內在裡最好的自己,使一切以良好互動為前提的成功經驗不再「可遇不可求」!

〔徹底拆解人際間複雜引力,社群時代不能不知道的信任關鍵〕

‧初次見面只敢聊些客套話?心理學家教你違反常理,以「展現脆弱面」拉近關係。
‧價值觀天差地遠也無妨,只要共通點夠多,就能萌生信任關係。
‧想成為社交網絡的核心人物,你得善於掌握他人的情緒與行為。
‧溝通過程中全神灌注、坦誠回應,你主動發射的頻率將使對方產生「共鳴」。

作者簡介

朗姆.布萊夫曼(Rom Brafman)

心理學家,於加州帕羅奧圖執業,為《左右決策的迷惑力》(SWAY)的共同作者,曾榮獲教學傑出與提升人性成長等獎項。

歐瑞.布萊夫曼(Ori Brafman)

企業顧問,擁有史丹佛MBA學位。他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品《左右決策的迷惑力》的共同作者,並著有《海星與蜘蛛》(The Starfish and the Spider)一書。他常受邀至《財星》五百大企業、政府單位與軍事單位演講。

朗姆與歐瑞常受邀出席演講,與各界分享書中內容,他們也樂在與聽眾互動接觸、形成連結關係。他們的演說對象十分廣泛,包括《財星》五百大企業、商業界、大專院校、非營利組織、政府機構與國際會議等。

譯者簡介 
張瓅文

台灣長榮大學翻譯研究所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雙碩士,曾任大學口筆譯講師,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譯作有:《為自己上班,因為一生的工作天很多》、《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把妳生回來》、《母親的守密者》。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套認真的研究,不只列舉了現實生活中的有趣故事,並且透過簡明的型式呈現給讀者──讀者將會與本書「一拍即合」。
──《Inc.》雜誌

不論是工作或個人生活,如果你想要常常與他人「一拍即合」的話,你一定不能錯過本書……或許這就是幫助你有效發展新關係的關鍵。
──蓋伊‧川崎(Guy Kawasaki),車庫科技創投公司(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s)執行長及線上雜誌Alltop.com的共同創辦人

尾聲:聚集結合

在家庭相簿裡,有一張我們兄弟倆的合照:朗姆正處學步期,而歐瑞才剛學會站立。一頭金髮的歐瑞坐在火爐前,眼睛直視前方;歐姆穿著燈芯絨材質的喇叭褲,從旁邊接近歐瑞,打算偷親他的臉頰。

我們並非為了拍照而刻意擺好姿勢。這只是我們成長歷程中,偶然的一幕。這不表示我們從不打架或爭吵。就跟所有的兄弟一樣,我們都有自己的情緒。但最終──當我們要決定誰吃最後一顆糖果,或是誰要把垃圾拿出去倒時──我們都會跟對方站在同一陣線。

這樣的連結在我們生命中持續了一輩子。直到今天,只要我們不確定是否該做某件決定時──不管是去哪裡度假、家庭聚會要吃什麼、還是要挑哪支共同基金──我們都會詢問對方。或許是因為我們認識了一輩子,也或許是因為想法相近,我們的連結關係在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這正是激起我們對人性連結,以及對一拍即合現象感興趣的火花。當然,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沒有學校、沒有科系能提供相關訊息,也沒有相關的課程可以參與。但如本書之前所述,與周遭人物和環境一拍即合的感覺,是人類情態中的核心,會發生在許多不同的場合,從浪漫關係到職場團隊合作,從分析大腦的神經生物模式到研究陌生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通通都有可能發生。

我們想要瞭解,迅速建構密切關係的因素為何──是什麼因素會使人與人一拍即合,徹底融入某項活動之中,不管是寫小說、玩樂器,還是在籃球賽中找到自己全神貫注的感覺,或是在浪漫的燭光晚餐中凝視妻子的眼神,感受到彼此初次見面的感受。究竟是什麼因素,使人們完全融入周遭環境?我們研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即在於聆聽曾有一拍即合經驗者的故事分享。你可以看見他們眼神中的激動,以及敘述時音調的抑揚頓挫。我們嘗試以成人經驗的觀點來看待一拍即合的經驗感受──藉由朗姆研究神奇時刻的相關經驗,以及歐瑞在史丹佛與「感情化團體」成員間的互動。

在本書中,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一拍即合的現象──當我們感到一拍即合時,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是如何與他人迅速建立連結?以及為何這些連結關係,在多年之後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在本書的尾聲,我們為讀者找出與他人一拍即合的關鍵點,摘述如下:

(1)神奇的魔法:
我們從探討與某人或某事一拍即合時的愉悅感受,以及當我們與他人形成連結時,大腦的快樂中心作何反應。事實上,我們訪問過的許多人皆表示,一拍即合給人一種神奇的感覺。我們常以為這是偶然發生的現象,卻不知自己其實有能力加速或創造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發生的機會。

(2)脆弱性的力量:
我們大多數的人都不願對他人敞開內心,揭露個人訊息。我們害怕表現出自己的不足、不專業或過度情緒化。但若我們願意冒險展露出自己的脆弱性,有助於加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深度,並更容易與他人形成連結。我們與他人的語言互動多屬交錯層面(只說些基本訊息)。結果,便會錯失與他人進行連結、情感層面的溝通。藉由檢視與他人溝通的方式,我們可以主動轉變,對他人敞開心房,並且更進一步與他人溝通與建立連結。

(3)幾呎之隔,大不相同:
簡單來說,分隔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不管距離有多短,對於決定我們與他人是否能一拍即合都有關鍵性影響。所謂的效率與同時處理多項工作,只不過是避免開會與面對面互動的機會罷了。但我們卻沒有考慮到,會因此錯失拉近自己與同事距離的機會。

(4)共鳴生共鳴:
心流──全神貫注的感覺──會散發出共鳴的頻率,吸引他人。盡量讓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仔細觀察與傾聽對方的言行舉止、態度與需求。只要你願意伸出手,便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緒溫度。

(5)相似性的價值;量勝於質:
不管是同名、同生日、同家鄉,還是同有罕見指紋──這些的相似性有助於形成內團體,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若與他人相似處越多,與他人一拍即合的機率越高。尤其是與看似與自己迥異的對象,以此建立連結更是管用。如果對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或是專業性不一樣,那麼就專注在其他的相似點──音樂、運動、幽默感。你很快就能製造出與對方的連結性。

(6)周圍環境能促進親近性:
某些特定環境與場合有助於迅速建立密切感。克服挑戰或共同冒險都有助於刺激或促進一拍即合的感覺,能成為共同社群中的一份子。

(7)某些具有吸引力的人:
如同我們所見,有些人在很自然的情況下,便能與他人一拍即合。高度自我監控者自然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因應對方的心情。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當你越能體會他人心情、態度與情緒,就越容易與對方形成連結。

(8)迅速建立的密切感能引出內在最好的自己:
跟與自己一拍即合的對象相處,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表現。我們會感到更自在、更願意做自己,也願意敞開心房,表達不同的意見,並以健康且高產能的方式解決問題。

很遺憾有許多人認為,迅速建立密切連結的魔法只會偶然發生。但如同我們在本書中所看到,的確有某些方式,能促進自己與同事、未來的伴侶以及周遭環境之間的融合力。當我們辦到時,便能形成奇妙的連結關係,這將會改變所有關係的本質──不只在當下,還有長遠的未來。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做最好的自己。

目次

第一章:尋找神奇魔法
儘管事隔多年,迅速建立密切感的魔力仍是維持關係的關鍵!
第二章:人質談判者的脆弱性與一拍即合加速器
儘管現場警官有策略技巧與強大火力部署,但唯一能確保絕對不會傷害到人質與嫌犯的方式,就是說服嫌犯棄械投降。為了達此目的,談判者必須與嫌犯建立起某種關係……
第三章:親近的力量
在不同棟宿舍之間,相較於住在宿舍兩端的同學,為什麼住在中央區域的同學總是人緣較佳?
第四章:當凡事一拍即合
你可以在台上講笑話講一整天,但除非你和觀眾之間有所連結,否則笑話講再多都沒用。
第五章:相似性的魔力
「我只想知道,在外面的世界中,是否有人跟我同名同姓?」一個簡單的念頭,開啟一段遠距情緣,最後兩人甚至結成連理。
第六章:火堆、戰爭、南森的客廳
你相信同袍情誼能夠延續一輩子嗎?研究顯示,若戰爭情況越危險,士兵之間發展出來的忠誠與友愛就越強烈。
第七章:渾然天成的人際磁鐵
試著在人與人之間灑下一把魔法粉吧!別想太多,走上前去跟那個人打交道,去多瞭解他們一點。
第八章:個人提升
保持專業度的關係、區隔工作與個人生活,這些看似合理的團隊模式,為什麼產能卻不如一拍即合的團隊呢?
尾聲:聚集結合
誌謝

書摘/試閱

1.尋找神奇魔法(摘)
儘管事隔多年,迅速建立密切感的魔力仍是維持關係的關鍵!

一般來說,我們對新認識的人,都要花上幾週,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真正與對方自然相處。但有時這段過程所需的時間可以大幅縮短,只在非常神奇且迅速的情況下就形成連結。

這本書就是關於「一拍即合」──這不可思議的時刻──當我們與某種人、地方或活動完全契合,感覺到有某種自然來電或連結的感覺。

「保羅」坐在帕薩迪納飯店的游泳池邊,決定做件衝動、不同於他平日作風的事情。

南加州的夜晚,微風徐徐吹來,保羅和一名女子面對面坐在游泳池畔的桌前;任何聽到對話內容的人,都會以為他們早已認識對方多年。但事實上,他們是兩天前才剛認識的。他們兩人無所不談,話題從世界各地的旅行經驗、到一九七○年代的反戰運動,還有蘇格拉底的哲學觀;他們的對話內容非常輕鬆,也很容易接話。

看看這兩個人—「娜迪雅」有著婀娜的地中海型身材和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保羅看起來則非常健壯,一副美國人的模樣—看過他們的人,大概都會覺得兩人非常匹配。而且,他們彷彿知道彼此心中的想法。兩人前一秒可能還因為童年糗事而開懷大笑,下一秒又能講出對方想說的話。如果人與人之間真存在了「協同默契」( Synergy ),那大概就像他們這樣吧。

可能也沒人會想到,這兩個人是因為工作才在此處碰頭。當時保羅正負責主導一項高達一百五十億美金的科羅拉多州核武設備清除計劃的簡報,為了整合各方提案,保羅召集世界各地的專家,這個團隊的辦公室就位於帕薩迪納市。當時工作非常繁忙,辦公室裡一週七天、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在工作,全年無休。保羅的角色是確保各項環節都能環環相扣、共同合作,但是他習慣較強勢的工作方式。保羅曾是特種部隊軍官,他所受的訓練,就是要能迅速做出決策;他同時也具有「讓眾人願意跟隨他的腳步前進」的人格特質—他是天生的領導者。在對話之間,他專心聆聽對方講出來的一字一句,讓對方清楚感受到他的融入與傾聽。

保羅每天早上八點十五分時會準時召集工作團隊的高級行政主管,進行當日的工作簡報。在前幾天的會議上,情況有了改變。一開始,保羅敏銳地察覺到新組員娜迪雅的出現。「我當下心想,她是誰?」他發現自己迅速被眼前這名女子所吸引。

但是,娜迪雅對保羅的第一印象可就大有不同。那是她加入工作團隊的第一天,為了這個計劃,她的巴黎假期硬生生被打斷,飛來帕薩迪納擔任此計劃的首席執行長。讓她惱怒的不只如此,火上加油的莫過於保羅在會議中,突如其來的一句話:

「我當時好像是說,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蘇格拉底以來至今,人類之間的關係毫無新進展可言,」他回憶道,「但我根本不記得為什麼會這樣講。」

幾分鐘之後,站在大家面前的保羅,眼角餘光瞄到會議室裡,有張字條一個傳過一個,最後停在他面前。他打開紙條,念出第一行字:「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講法。」整張紙條上寫滿了字,但並未署名。他抬頭環顧四周,想找出寫字條的人,但大家只是一臉茫然地看著他。直到會議結束,所有人離開會議室之後,娜迪雅才走向保羅。

娜迪雅回憶道,「當時我們尚未正式認識,我只是寫張紙條告訴他說,『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講法;如果照你所說真的毫無改變,那麼,主人與奴隸、男與女之間關係的轉變,你又要做何解釋? 這些關係近年來在社會上明明有顯著改變,你怎能如此妄下斷論? 我想跟你談談。』」

保羅並未因此而提高防禦心,反而是加重了他對眼前這名女子的好奇。「我想和你多聊聊。」他告訴她。

「隨時奉陪。」她馬上這樣回嘴。

十二小時後,他們一起坐在游泳池畔。

他們告訴對方,這次的對話不只是要化解爭議,同時也要進一步討論工作方面的重要事宜。然而,工作話題始終不曾出現在這次的對話之中。直到當晚對話結束,他們之間密切的互動讓人很難忽視。

「我們最後還是不把麻煩解決嗎?」保羅問娜迪雅,他意識到當晚他們都沒談到工作。

「沒錯,」她的回答簡潔扼要。她一開始就感覺到兩人之間有種特殊關係,「從他一開始提到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時,」她告訴我們,「我就知道我們對生命的看法非常相似,因為我們認為,許多事情其實都微不足道。誰會發神經的在策略會議開到一半,去提起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我的意思是,在場誰會知道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 或是誰會在乎他們的思想中心為何? 但他就是有勇氣成為與眾不同的那個人。」

因為工作方面的進展不多,兩人決定隔天晚上繼續約在游泳池畔碰面。事情就這樣發生了。保羅看著娜迪雅,並且問她,「如果我說我愛你,我想跟你結婚,你會怎樣?」

娜迪雅反問說,「這是假設,還是提議?」

保羅說,「我們等著看吧。」

在此先暫停一下。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這兩人都不是受賀爾蒙分泌影響的衝動青少年。他們都是經驗老道的商業主管。跟許多人一樣,他們剛認識新朋友的時候,一開始不免會先上下打量對方,試圖尋找話題,例如:你從哪裡來? 你的工作是什麼?

不過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用熱情的方式對新朋友做自我介紹,進而增進彼此的熟悉感。或許兩人會有共同的幽默感,或者我們同樣欣賞另一個人的個性或熱情,或許我們立刻會感受到,可以在那個人的面前放心做真正的自己。如果感覺對了,相處融洽,當下會有一種很直接的熟悉感與安心感;對話過程也能順利進行,不會有尷尬的停頓或不自在。從事實上來判斷,我們就是「一拍即合」!

這本書就是關於「一拍即合」這不可思議的時刻。這種時刻是當我們與某種人、地方或活動完全契合,感覺到有某種自然來電或連結的感覺。

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一拍即合」可說是與另一個人,或是與周遭環境有一種迅速、深沉且有意義的連結存在。一般來說,我們對新認識的人,都要花上幾週,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真正與對方自然相處。我們必須取得對方信任,反之亦然。我們必須找到共同的語言,了解彼此的癖好,並且建立起情感連結;但有時這段過程所需的時間可以大幅縮短,只在非常神奇且迅速的情況下就形成連結。

這種迅速、深沉的連結,並不侷限在浪漫的愛情中。朋友之間也能有同等深遠的意義,甚至發生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

神奇!每一個人都用這字眼形容「一拍即合」的人際關係

吉米‧偉斯特( Jim West)與葛哈德‧賽西爾(Gerhard Sessler )兩位物理學家,第一次見面的地點是在貝爾實驗室( Bell Laboratories );兩人迅速一拍即合,並自此改變了職業的方向。但如果你回到一九五九年,看見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情景,你肯定會因為兩人的明顯落差而感到意外。

吉米是一名身材高瘦的非裔美籍人士,在維吉尼亞州成長,他成長的時空背景 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因此他從小就善於利用手邊的各項資源。「身為黑人,」他回憶道,「我就讀的是種族隔離的學校,但我很幸運,遇到了許多好老師。」

老師們—跟他的家人、朋友和鄰居一樣—看出小男孩的天賦。根據他哥哥的描述,吉米是那種手中總會握著螺絲起子或相關工具的小孩。如果他不是在拆解祖父的手錶,那他就是在重組老收音機。青少年時期的吉米,決定將對修理事物的熱情投入於物理相關工作。憂心的父親介紹了三名擁有物理或化學博士學位的黑人給他認識。吉米回想道,「他們所能找到的最佳工作,就是在郵局上班。我父親當時要表達的是,既然我終究只能在郵局工作,我此刻的選擇無異是在繞遠路。」

吉米依舊非常堅持,終於在貝爾實驗室找到一份工作。對一個工程師而言,這就像在迪士尼樂園裡工作一樣。「貝爾實驗室是這個國家最主要的研究機構,」吉米解釋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想來這裡工作。」

吉米進入貝爾實驗室的第一天,就被分配到一間辦公室,隔壁是另一名新人葛哈德‧賽西爾。留著短髮的葛哈德穿著講究,舉手投足之間亦不失自然與修養。當吉米在美國南方成長時,葛哈德則是成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戰爭發生時,我才八歲,」葛哈德回憶道。「空襲警報、戰爭氛圍—當時日子真的很難過。」

一九五九年時,一個來自南方的非裔美籍男子與一名德國移民並肩工作,是件非常不尋常的事情,但兩人迅速一拍即合。儘管吉米的美國耳朵很難聽懂葛哈德濃濃的德國腔英文,但打從一開始,兩人就有討論不完的話題,不管是物理方面,或是生活細節。根據葛哈德描述,「從一開始,我就注意到吉米的求知欲旺盛且反應機靈—他總是不斷探索新事物。我很快就被他的這種特質所吸引。」

「我們倆都是新人,」吉米回憶道,「而且身為小眾總是格外孤單。但跟葛哈德在一起時,我知道我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我想,用一拍即合來形容我們之間的關係,一點也不為過。」

兩人花了數小時的時間談論科學與自然世界的理論,他們聊得越多,彼此互動就變得更加密切。在一次熱切的討論過程中,兩人就這樣談出了一個絕佳的點子,甚至可稱作是聲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他們發明了駐極體麥克風。

相較之下,保羅與娜迪雅,吉米和葛哈德兩對的相識過程截然不同。但如果我們進一步檢視他們相識之初的過程,顯然都有類似的軌跡可循。我們可以說這兩對一開始就都「迅速形成密切感」(quick-set intimacy)。

在別的情況下,「快速」和「立刻」聽起來不見得是完全正面的字眼(比方說,即溶咖啡或冷凍即食餐點);但當用在說明人際關係時,迅速形成密切感所建立起的聯繫卻又出人意外地強韌,其所形成的關係可能是一輩子的。

在我們探索這種一拍即合的過程中,我們將會探索迅速形成密切感的不同原因。當我們第一次對另一個人產生興趣的那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我們會和某些人一拍即合,而不是和其他人?為什麼當下會讓我們感覺到,我們不只是與對方有連結,而且是我們與周遭事物都有完整的連結?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促進或積極創造出迅速的密切感?

當我們在一段關係中一拍即合時—不管是浪漫的關係、在派對中認識新朋友,或是與隊員、同事建立起特殊的連結—我們都受到幾種重大的影響。首先,一拍即合會帶給我們一種特殊、近乎愉快的狀態,甚至可以用「神奇」來形容。第二,它會永遠改變這段關係的基礎自然狀態;到最後,它甚至會因此而提升我們雙方的個人能力。

我們來看看發生迅速形成密切感的當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保羅記得他看見娜迪雅的第一眼,就覺得自己深深被吸引。娜迪雅的解釋則有些微不同,她當下有種強烈的感覺,並覺得非常安心:「這種引力真的太神奇了。」而保羅和娜迪雅都不是會輕易使用「神奇」這種字眼的人—如果你還記得的話,保羅之前是擔任軍官,娜迪雅則是擁有核能工程學位的資深經理人。

貝爾實驗室的兩名物理學家則表達出類似的強烈感覺。「不知怎麼的,打從一開始,」葛哈德回憶道,「我們對彼此都有共鳴,都能了解彼此的想法,也很欣賞對方。」

大多數人在人生中的某些時候,都曾有過像被施了魔法一般的感覺,但這種感覺難以言諭。下次如果你遇到和你一拍即合的人,留意一下你當下的感覺,那之中肯定有某種程度上的著迷—有些甚至很刺激、讓人興奮—我們會因此覺得更有活力、更被吸引。我們會與另一個人、或是與我們周遭環境,甚至是與我們自己,有進一步接觸。

腦內分泌的多巴胺,正是「化平凡為神奇」的關鍵!

神經科學家決定一探究竟,看看在一拍即合的感性情境下,身體內的生理反應究竟為何。研究人員選了一群自認「容易一見鍾情」的人,並請他們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掃描大腦,實驗結果顯示,這些人的大腦中,負責吸收多巴胺的部份格外活躍—其活躍的程度,就如同受試者正受到毒品的影響。

多巴胺是一種刺激大腦快樂中樞的化學物質,會製造出一種愉悅的現象,讓我們感到非常地生氣盎然。這是一種容易察覺且高度明顯的現象—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它的誘惑力與古柯鹼、尼古丁和安非他命沒什麼兩樣。

每次當我們感到與對方默契十足、非常來電時,不管這個與我們產生連結的對象是人,或是一件事情,例如運動—當我們處在「全神貫注」(in the zone)的狀態,或只是單純地對周遭世界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有感覺時,正是大腦中多巴胺激增的時刻。當我們發展出密切連結時,大腦所得到的化學反應回饋量,與我們覺得自己跟環境格格不入時的回饋量,兩者之間有顯著差別。

為了研究此一影響反應,有一組來自澳洲與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讓受測者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測試,請他們玩虛擬的投球遊戲。在遊戲過程中,受測者會認為自己是在跟「房內其他受測者」對玩投接球的電子遊戲,但事實上,他們都只是在與電腦對打。幾輪之後,電腦會故意忽視受測者,不再丟球給他們。如果受測者大腦當下滿溢多巴胺,已經瘋狂愛上這遊戲,遊戲的突然終止及其所帶來的孤獨感—儘管只是簡單的虛擬接球遊戲—都會燃起前扣帶皮質的反應,該部位是大腦處理痛覺情緒的相關區域。

為什麼大腦會讓我們極度投入周遭的世界後,又殘忍地將我們與之切隔,帶來孤立感呢? 為了解決這個謎團,我們必須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下手,但我們立刻遇到意料外的困難。

傳統上,心理學家投入研究人類「正面情緒」的時間極少,像與某人一拍即合這種神奇情緒,在相關研究上只能獨自發展。我們有大量研究資料可以解釋人們為什麼會離婚,或是為什麼會感到沮喪—有豐富的資料足以解釋生命中的困境。反倒是,與正面情緒(例如快樂和樂觀)的相關研究,都是出現在處理人們面對困難時,或是避免落入沮喪情緒,或是從創傷經驗中復原的相關研究之中。

事實上,心理學家若側重病理學層面的探討,將限制我們只看到「人性方程式」的其中一面。本書作者之一,同時也是心理學家的朗姆(Rom)認為,尚未完全探索的正面情緒,將會揭露出與人類負面情緒一樣多的訊息—我們為什麼會與他人形成緊密且有意義的連結? 當我們這麼做時,會在情緒上與心理上產生什麼影響?還有,為什麼這種經驗常會令人備受激勵且愉悅呢?

為了要回答上述問題,朗姆檢視此類神奇時刻的形成模式。他知道這種作法超出傳統學術研究的範疇,但他深信這對人類經驗會非常有意義且具有影響力。畢竟,我們對這方面的了解仍屬有限。

朗姆訪問了各行各業人士—心理學家、足球員、兄弟會成員等人—請他們重新講述生命中的「神奇時刻」發生時的特殊或興奮經驗。「那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時刻或事件,你會感到充滿了神奇的能量。」令人訝異的是,每一個受訪者都表示,他們能夠想起人生中被神奇魔法充盈的那一刻。訪問室裡,每一位受訪者的故事都大不相同,但每一位的回憶中,都有一份連結、一種一拍即合的感覺。

有位受訪者描述,當年自己見到日後未來的男朋友時,當下所湧現的密切感:「那整晚的感覺就好比一場夢。」另一位受訪的年輕男子,回想起與母親重新建立起特殊的連結時,他說:「那是我成年之後,第一次對母親說『我愛您』,她當時正在對我說她個人生命中的經歷,我也對她分享我的故事。那是個美好的一天。」另一名婦女回憶起她在青少年時期的一段經驗:「我的初吻。那是跟我的第一個男朋友,也是多年的好友。那是一種激動、甜蜜、真誠與浪漫的感覺。那個吻讓我那一年的生日充滿奇妙的感覺。」

引述到這邊為止,有兩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首先,所有的人在描述「神奇時刻」的時候,都幾乎用了相同的字眼:愉快、激勵、興奮,以及特殊。事實上,如果光聽聞這些經驗帶來的相關情緒,我們很難判斷究竟受訪者是在描述求婚過程,還是跟朋友們一起出遊踏青。而這就是重點之一! 雖然每個人的經驗不同,以不同的方式與那「神奇時刻」相遇,但他們所經歷的「情緒」是相同的。

其次,當我們接著訪問另一組對象,請他們描述「人生中與另一個人感到一拍即合的時刻」,相較於「神奇時刻」的經歷,他們所使用的情緒字眼也與早先的受訪者相同。

就所產生的情緒來看,「迅速建立的密切感」與令人意想不到的經驗,顯然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現在,回想一下功能性磁振造影測試中,關於情緒連結與生理反應的情形。當我們與某人一拍即合,當我們的神經元充滿多巴胺時,觸發我們的關鍵,正是「經歷神奇時刻」的那個當下,這也是為何這些經驗會具有如此強烈的意義。

我們將要探索,在一拍即合的過程中,與他人產生連結的某些人格特質,以及是否經歷了什麼有意義的事件。我們將要一探促使平凡時刻躍升為神奇時刻的「特殊情緒連結因素」。接下來,我們將列舉足夠的資料去證實,迅速建立的密切感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發動連鎖反應,也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另一個人、地方或活動的基本關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69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