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無腦讀史記
滿額折

無腦讀史記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9 元
優惠價
7931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黃帝是怎樣一個人?帝太甲為什麼被流放?楚莊王如何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韓非為什麼被殺害?呂不韋是怎樣成為秦相的?項羽為什麼不願意東渡烏江捲土重來?後代詩文中為什麼常常以馮唐作為「不遇」的典型?漢武帝是怎樣被一步步引向求仙之道的?

中國歷史悠久,按照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裡,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

《史記》從五帝起,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跨越長達三千年的歷史。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紀傳體之祖,亦為通史之祖,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司馬遷以畢生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因司馬遷具有良史之才,所作《史記》又為正史之宗,故後世稱司馬遷為「史遷」。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人。生於龍門(今山西河津),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等大儒,司馬遷在十歲已能誦習《尚書》、《左傳》、《國語》等古書。四十二歲繼承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官職,並繼承遺命著述。後來因李陵降匈奴之事,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獲罪下獄受到腐刑(關於司馬遷下獄獲罪,另有一說法是司馬遷舉薦李陵所導致的禍端)。後來以刑後餘生完成太史公書(後人稱《史記》)。

本書從《史記》中提煉出的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並用原典中所載內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答,並採用明了易讀的白話文,使當代的讀者更加容易理解。

作者簡介

歐陽翰,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熱血青年,致力於打破大眾對古典文學僵硬、過時的刻板印象,
主張若能從經典中汲取養分,就像「即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是一座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

序言
在中國文化史上,《史記》是一座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峰,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中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遍天下,嘔心瀝血,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史記》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地理、天文、醫學、水利等各方面,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遊俠刺客,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展現在讀者面前。
《史記》從五帝起,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跨越長達三千年的歷史。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事蹟;「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後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少數民族君王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透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魯迅先生曾將《史記》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前一句高度評價了《史記》的史學價值,後一句則高度評價了《史記》的文學價值,這是對《史記》相當公允的定位。
《史記》的內容兼容並蓄,是每一個人都應該仔細熟讀的典籍。為了幫助大、中學生和青年朋友學習歷史、增長智慧,我們精心編撰了本書,按照《史記》中的時間順序分為十二個章節:三皇五帝、夏朝風雲、殷商時代、西周時期、春秋爭霸、戰國稱雄、掃平六合、大秦帝國、楚漢相爭、西漢初興、漢朝盛世、漢武雄風,以期給讀者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在編排體例上,本書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採用問答的形式來展開,例如:黃帝是怎樣一個人?帝太甲為什麼被流放?楚莊王如何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韓非為什麼被殺害?呂不韋是怎樣成為秦相的?項羽為什麼不願意東渡烏江捲土重來?後代詩文中為什麼常常以馮唐作為「不遇」的典型?漢武帝是怎樣被一步步引向求仙之道的?……這些問題都是從《史記》中提煉出的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並用原典中所載內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答,既避免了一般史書的枯燥,又無隨意發揮「戲說」之嫌。在內容上,本書涉及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在語言上,本書採用明了易讀的白話文,使當代的讀者更加容易理解。
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可歌可泣的忠臣賢者、足智多謀的文人策士、驚心動魄的戰場廝殺、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本書都會向您一一道來,使您能夠更加了解歷史的興衰起落,更加仰慕這些英雄豪傑的雍容大度,也更加喜愛《史記》這部中國的經典巨著。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三皇五帝
傳說中的「三皇」有哪些說法?
黃帝是怎樣一個人?
顓頊帝有哪些傳說?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怎麼回事?
祝融氏的傳說有哪些?
帝嚳有什麼神奇之處?
堯在歷史上有什麼貢獻?
堯是怎樣考察舜為繼承人的?
舜在歷史上有哪些事蹟?
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大禹治水是怎麼回事?
 第二章 夏朝風雲
啟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甘之戰是怎麼回事?
「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是怎麼回事?
桀為什麼被稱為暴君?
鳴條之戰是怎麼回事?
 第三章 殷商時代
商湯是怎樣一位國君?
帝太甲為什麼被流放?
商代為什麼頻繁遷都?
為什麼武丁能使殷商興盛?
「舉傅說於版築之間」是怎麼回事?
紂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君?
 第四章 西周時期
后稷誕生有哪些神奇傳說?
公劉為什麼率領周族遷徙到豳?
古公亶父為什麼率領周族從豳遷徙到岐?
西伯姬昌是如何治理周族的?
磻溪垂釣是怎麼回事?
武王是如何伐紂的?
伯夷、叔齊為什麼不食周粟?
周公為什麼要攝政?
「成康之治」是怎麼回事?
周昭王是怎麼

書摘/試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怎麼回事?
顓頊是上古時期華夏族與東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領,當時還有個強盛的部族,首領叫共工氏。共工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有個兒子叫后土,對農業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建設水利工程,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畫,把土地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這樣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但顓頊認為,他是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實施會惹怒上天為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畫。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
顓頊世系屬黃帝,共工世系屬炎帝,因此共工氏與顓頊由於農業方面的不同觀點引發的帝位之爭,便可算作炎黃之戰的繼續。共工氏力氣比顓頊要強,但他卻不如顓頊有智謀。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鼓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相信顓頊,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雖然共工氏沒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他來到不周山(今崑崙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以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駕起飛龍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聲巨響後,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
共工氏的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

紂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君?
紂王名辛,是帝乙的少子,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帝乙逝世後,辛繼位,天下百姓都叫他「紂」,因為諡法上「紂」表示殘義損善。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不僅天資聰明,辦事俐落,而且力氣超人,能空手與野獸搏鬥。但他非常自負,總是向群臣誇耀自己,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他。
商紂王貪圖享樂,荒淫無度,喜好喝酒,沉迷於女色之中,常常徹夜嗜酒尋歡。他尤其寵愛妲己,對妲己言聽計從,對大臣們的話置若罔聞。妲己整日纏著商紂王尋歡作樂。為了討妲己的歡心,商紂王下令從各地收集各種奇珍異寶,不斷擴建宮廷的園林樓台。他在宮廷裡舉行各種大型宴會,表演各種音樂、舞蹈、遊戲。商紂王還讓人挖了許多大池子,然後用酒灌滿池子,可以供數千人狂飲,他還讓人把熟肉懸掛起來,看上去像樹林一樣,人們可隨便伸手摘取食用,這就是著名的「酒池肉林」。後來,人們常用「酒池肉林」來形容君主生活的荒淫無度。為滿足自己的淫樂,商紂王讓成群的男女赤身露體在「酒池肉林」中追逐戲耍,徹夜狂歡。
面對商紂王的荒淫無度,很多大臣都埋怨責備他,甚至背叛了他,商紂王於是加重刑罰。反對他的人,甚至向他提出勸諫的親信臣僚都被施以重刑,輕者終生殘疾,重者全家喪命。商紂王還設置了名叫「炮烙」的酷刑,就是用青銅鑄造一根中間空的柱子,讓「罪人」赤腳在燒紅的銅柱子上走,走不過去的就掉到下面的火裡活活燒死。這就是《史記》中說的紂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
《史記》中還記載「九侯女不薏淫,紂怒殺之」、「脯鄂侯」。原來商紂王的大臣九侯有一個美麗的女兒,九侯把她獻給了商紂王。後來商紂王因九侯的女兒看不慣自己的行為,一怒之下將她殺害,並把九侯也殺了,然後剁成肉醬,分賞給諸侯們吃。大臣鄂侯來勸阻,商紂王把鄂侯也做成了肉乾。從此再沒有大臣來勸諫了,商紂王更加淫亂。這時,商紂王的叔父比干說:「做大臣的,如果不能冒死勸諫國君,那還算什麼忠臣!」於是,比干態度強硬地勸諫商紂王。商紂王大怒說:「你這樣做是想當聖人吧?我聽說聖人的心臟有七個孔穴,我看看你有沒有。」說罷下令「剖比干,現其心」。
商紂王的殘暴激起了越來越多的諸侯的反對。此時,地處商朝西邊的一個屬國周日益強盛,並最終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軍。商紂王在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投火自焚而死。殘暴的商紂王自取滅亡,周朝正式取代了商朝。

劉邦本想建都洛陽,但為什麼最終選擇了關中?
西元前二〇二年,漢王朝完成統一後,打算定都洛陽。當時婁敬作為齊國的戍卒,正被發往隴西(今甘肅一帶)戍邊。當他得知劉邦要在洛陽建都的消息後,便找到他的同鄉虞將軍,請他代為轉達,要求面見劉邦。這使虞將軍進退兩難,如果推辭不管,礙著同鄉情面;如果介紹他去見劉邦,婁敬一無勇武之名,二無賢德之望,皇上願見不願見呢?況且當時統一大業已成,滿朝文武躊躇滿志,婁敬就是見到了劉邦,又會怎麼樣呢?但在婁敬的一再請求下,虞將軍只好向劉邦轉呈了他的請求。然而出人意料,劉邦決定召見婁敬。在召見前,虞將軍覺得婁敬的衣著太失體統,便急忙派人送去一套上好的服裝,但固執的婁敬謝絕了這番好意,仍穿著粗布衣去面見劉邦,並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對建都洛陽一事大膽地提出不同意見,引起了一場爭論。
婁敬認為,洛陽自古以來就是天下交通往來的中心,太平盛世可以在此稱王,一遇戰亂就很難控制局面。現在戰爭剛剛停息,屍骸尚暴露於野外,哭泣之聲還沿路可聞,中央政權還不穩固,不宜在洛陽建都。而秦朝經營了幾代之久的關中地區,則背山帶河,四面都有自然險阻,即便倉促間有個緊急情況,百萬之眾不難召集,而且那裡土地肥沃、氣候適宜,便於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可以稱得上是天府之國。這就像與人格鬥,不擊其背扼其喉,就不易取勝,而建都關中正是擊中了天下之背,扼住了天下的咽喉,是鞏固政權的關鍵。
劉邦手下的群臣看到這個粗衣敝履的「小人物」竟然對建都這樣的國家大事如此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本來就有一種莫名的反感,加之他們大都不是關中地區的人,對這個建議就更感到不能容忍了。於是,他們紛紛進言,橫加指責,在一片反對聲中,只有張良一個人支持婁敬。經過反覆的利害權衡,劉邦力排眾議,決定採納這個「小人物」的建議,而且「即日車駕西都關中」。建都長安後,劉邦賜婁敬姓劉,拜為郎中,號曰「奉春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