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由人
商品資訊
ISBN13:9789868976870
出版社:維摩舍文教事業有限公司
作者:李惠貞
出版日:2020/06/22
裝訂/頁數:平裝/272頁
規格:18.8cm*12.8cm*1.4cm (高/寬/厚)
重量:303克
版次:2
定價
:NT$ 450 元優惠價
:90 折 40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成為自由人 再版 - 夜光版
「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一份邀請,讓你張開眼睛,看見自己生命的美麗,以及不論任何處境,都不要忘記,你永遠可以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懷疑的時候,在心裡召喚真實,你不是那道波浪,你是海洋。」
《成為自由人》出版以來,收到許多讀者回饋,分享各自從這本書受益的片段,特別是在生命無助或困惑的時候,感謝與此書的相遇。因而也造就了獨特的現象――無數讀者買兩本以上,送給身邊的人。書本身成為一份禮物,以讀者為核心,如漣漪般擴散溫暖和力量,同時鼓勵了作者。
感謝讀者的支持,首刷5000冊的量得以售罄再版。這也是對閱讀及紙本書一次堅定的發聲。我們更加願意相信及嘗試,未來紙本書要更朝向作者、設計者、印務共同創作的方向。
初版由擅長手感設計的霧室操刀,處處呈現大海的細節,並且充滿與讀者對話的用心。
再版封面仍請霧室構思,這回設計師從作者旅行中的一張照片得到靈感,將初版最後一張插頁手寫文字的意念延伸,帶給讀者「黑夜中的驚喜」。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當燈光暗下的時候,你會看到它發著光。
「極光在白天依然閃耀,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帶著信心上路,為自己許願,有一天,一定會抵達。」
種種巧思圍繞著這本書誕生的初衷――
生命的波折只是一道浪,我們要有成為大海的信心。
心是自由的海洋。
我是誰?
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
人應該為何而努力?
享受工作是可能的嗎?
自由是什麼概念?
《成為自由人》共有48篇隨筆,以「自由」為主題,談論關於工作、閱讀、旅行、人生等等課題。透過如實真誠的闡述,提供另一種觀看事物的角度,也是多年在出版業界擔任重要幕後推手──李惠貞的首本個人著作,分享其長年積累的專業經驗和人生哲學。
現代人講求快速,但自己的答案,在網路上是找不到的。因而這本書也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張開眼睛,看見自己生命的美麗,以及不論任何處境,都不要忘記,永遠可以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重新為自己定錨,更勇敢地去探索和體驗,全然發揮自己,活出最自在、自信的自我。
成為自由人,就是成為自己。
在出版界擔任重要幕後推手的李惠貞,
分享二十多年來,面對工作的熱情、創意與實踐,
以及如何定義閱讀、旅行、人生的「自由」。
回到核心,活出自己,不論任何時刻,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
美術裝幀則以《氣味島》、《朝一座生命的山》獲得金蝶獎榮譽的「霧室」設計,
以自由的海洋作為想像,陪伴讀者一起探索生命的答案。
「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一份邀請,讓你張開眼睛,看見自己生命的美麗,以及不論任何處境,都不要忘記,你永遠可以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懷疑的時候,在心裡召喚真實,你不是那道波浪,你是海洋。」
《成為自由人》出版以來,收到許多讀者回饋,分享各自從這本書受益的片段,特別是在生命無助或困惑的時候,感謝與此書的相遇。因而也造就了獨特的現象――無數讀者買兩本以上,送給身邊的人。書本身成為一份禮物,以讀者為核心,如漣漪般擴散溫暖和力量,同時鼓勵了作者。
感謝讀者的支持,首刷5000冊的量得以售罄再版。這也是對閱讀及紙本書一次堅定的發聲。我們更加願意相信及嘗試,未來紙本書要更朝向作者、設計者、印務共同創作的方向。
初版由擅長手感設計的霧室操刀,處處呈現大海的細節,並且充滿與讀者對話的用心。
再版封面仍請霧室構思,這回設計師從作者旅行中的一張照片得到靈感,將初版最後一張插頁手寫文字的意念延伸,帶給讀者「黑夜中的驚喜」。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當燈光暗下的時候,你會看到它發著光。
「極光在白天依然閃耀,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帶著信心上路,為自己許願,有一天,一定會抵達。」
種種巧思圍繞著這本書誕生的初衷――
生命的波折只是一道浪,我們要有成為大海的信心。
心是自由的海洋。
我是誰?
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
人應該為何而努力?
享受工作是可能的嗎?
自由是什麼概念?
《成為自由人》共有48篇隨筆,以「自由」為主題,談論關於工作、閱讀、旅行、人生等等課題。透過如實真誠的闡述,提供另一種觀看事物的角度,也是多年在出版業界擔任重要幕後推手──李惠貞的首本個人著作,分享其長年積累的專業經驗和人生哲學。
現代人講求快速,但自己的答案,在網路上是找不到的。因而這本書也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張開眼睛,看見自己生命的美麗,以及不論任何處境,都不要忘記,永遠可以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重新為自己定錨,更勇敢地去探索和體驗,全然發揮自己,活出最自在、自信的自我。
成為自由人,就是成為自己。
在出版界擔任重要幕後推手的李惠貞,
分享二十多年來,面對工作的熱情、創意與實踐,
以及如何定義閱讀、旅行、人生的「自由」。
回到核心,活出自己,不論任何時刻,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
美術裝幀則以《氣味島》、《朝一座生命的山》獲得金蝶獎榮譽的「霧室」設計,
以自由的海洋作為想像,陪伴讀者一起探索生命的答案。
作者簡介
李惠貞
出生宜蘭眷村,在台北長大。輔大大傳系廣告組畢。廣告界磨練兩年後,進入一生熱愛的出版業,超過二十年。曾任版權、企劃、編輯,經手書籍曾獲金鼎奬、博客來年度之最、中國時報開卷週報美好生活書獎、誠品年度推薦最佳藝術書系。擔任寫手著作有柯錫杰《心的視界》、幾米《故事的開始》、菩薩寺《朝一座生命的山》。2011-2017擔任《Shopping Design》總編輯,企畫主題包括「理想的咖啡館」、「旅行的意義」、「文字的勝負」等,並於2012年開始策畫每年12月舉辦的「台灣設計BEST 100」。2016金鼎奬雜誌類個人奬最佳主編。
2017年告別上班族生涯,發起「獨角獸計畫」,以創意方式推廣閱讀,擁有超過三百名獨角獸家族夥伴。經常參與閱讀、書店相關講座及邀稿,及以閱讀、企畫、設計為主題之演講。
目前以顧問方式為台中「菩薩寺」服務,並擔任台北風格書店「真書軒」品牌總監。唯一專欄在《Shopping Design》紙本月刊。
2013年先生病逝後,和女兒踏實地生活著,深刻體驗活著的意義。
《成為自由人》為其第一本著作。
臉書請搜尋「李惠貞」及「獨角獸計畫」
IG: #readingintaiwan
美術設計
霧室
由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
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
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
作品如《獨情信》、《朝一座生命的山》、《沈靜而洶湧的大地》等。
「不只是圖書館年度限定票券本」獲2019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及年度特別獎綠色設計獎
《氣味島》獲2019金蝶獎銀獎
《朝一座生命的山》獲2019金蝶獎榮譽奬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漂浮之境專輯》獲2018德國IF 設計獎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並獲第11屆澳門設計雙年展海報設計類優異獎
《鄉愁與流浪的行板》、《遠行與回歸的長路》獲2015金蝶獎金獎
出生宜蘭眷村,在台北長大。輔大大傳系廣告組畢。廣告界磨練兩年後,進入一生熱愛的出版業,超過二十年。曾任版權、企劃、編輯,經手書籍曾獲金鼎奬、博客來年度之最、中國時報開卷週報美好生活書獎、誠品年度推薦最佳藝術書系。擔任寫手著作有柯錫杰《心的視界》、幾米《故事的開始》、菩薩寺《朝一座生命的山》。2011-2017擔任《Shopping Design》總編輯,企畫主題包括「理想的咖啡館」、「旅行的意義」、「文字的勝負」等,並於2012年開始策畫每年12月舉辦的「台灣設計BEST 100」。2016金鼎奬雜誌類個人奬最佳主編。
2017年告別上班族生涯,發起「獨角獸計畫」,以創意方式推廣閱讀,擁有超過三百名獨角獸家族夥伴。經常參與閱讀、書店相關講座及邀稿,及以閱讀、企畫、設計為主題之演講。
目前以顧問方式為台中「菩薩寺」服務,並擔任台北風格書店「真書軒」品牌總監。唯一專欄在《Shopping Design》紙本月刊。
2013年先生病逝後,和女兒踏實地生活著,深刻體驗活著的意義。
《成為自由人》為其第一本著作。
臉書請搜尋「李惠貞」及「獨角獸計畫」
IG: #readingintaiwan
美術設計
霧室
由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
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
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
作品如《獨情信》、《朝一座生命的山》、《沈靜而洶湧的大地》等。
「不只是圖書館年度限定票券本」獲2019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及年度特別獎綠色設計獎
《氣味島》獲2019金蝶獎銀獎
《朝一座生命的山》獲2019金蝶獎榮譽奬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漂浮之境專輯》獲2018德國IF 設計獎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並獲第11屆澳門設計雙年展海報設計類優異獎
《鄉愁與流浪的行板》、《遠行與回歸的長路》獲2015金蝶獎金獎
序
前言
親愛的讀者:
關於人生的難題,你可能已遇見很多,或是,雖然還沒遇到,卻對即將面對的未來感到茫然、恐懼;你也可能讀過很多書或文章,教導你種種生存法則,明白你、和你站在同一陣線,把這世界令人惱怒的所有事踢向一旁,教你瀟灑做自己,承認自己的無能和厭世。
然而這本書要講的都不是這些。不論你覺得有沒有人懂你,我都認為你要自己站起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你想聽的是為自己的不幸運、不被賞識找藉口和自我安慰的話,這本書可以放下,它不是你要的。
如果你相信人生不僅僅只是這樣,而願意真正去思考存在的意義,願意去體驗全然發揮自己、活出最自在自信的自我之版本,那麼也許這本書可以為你注入一點信心。
我一直都非常喜歡我的工作。在超過二十五年的工作生涯中,真正算起來,不開心、不喜歡、不想去上班的時間,加起來應該不超過半年。許多人都有誤解,以為輕鬆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我們都被「錢多事少離家近」給誤導了,事實上輕鬆並不會帶來快樂,它只是證明你做不了更難的事而已。所以我感謝這一生遇到的老闆和工作,並不是因為輕鬆,而是它帶給我許多成就感,讓我發現內在的潛質。
我在2017年離開《Shopping Design》總編輯職務,結束二十五年的上班族身份,原因並不是想退休(我的腦海裡從未想過這兩個字,書裡會說明我對退休的看法),也不是不再喜歡我的工作,相反地,正因為在我熱愛的出版界工作了大半生,我想以不同方式為這個艱困的行業貢獻一點力量,就結果來看,我重新「發明」自己的工作,並且享受其中。
離職後,我帶女兒去阿拉斯加看極光,緊接著一個人環島一個月(有生以來第一次一個人旅行),回來後正式成立「獨角獸計畫」,以各種有趣、有創意的方式推廣閱讀。
從各種意義來說,2017年都像是我新生命的元年,體會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開闊。第一次感到生命沒有極限,可以往外延伸到很遠的地方。這種感受不僅是精神上的,也是實際上的,這一年多嘗試了許多實驗,讓我對人生和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更加充滿信心。
我會在書裡分享為何我如此喜歡和享受工作(即使不乏淚水和汗水),以及這些創意及想法從何而來。當然也會回溯跟著那些令我敬佩的老闆們,我學到了什麼;從來不喜歡被管束、非常在意工作自由的我,為何能與老闆們相處愉快。
至於我的人生,自從先生2013年因病過世,我的世界就再也不同,事實上,從知道他罹癌那刻開始,某些我一直以來相信的事,都成了幻影。但先生從未讓我聯想到可憐,他非常強大,正直、勇敢又幽默,帶給我和女兒許多幸福的回憶。直到生命最後,他都是一位鬥士。我告訴自己,懷念一個人的方式並不是哀嘆,而是要把他的精神活在自己的血肉裡。從此,怯弱時,要學習他的勇敢,痛苦時,回想他對我和女兒的愛,用那樣的眼光,來愛自己。
這是一本談「自由」的書,工作的自由、人生的自由、旅行的自由。我認為「成為自己」的第一步是自由,自由意味著你知道自己有選擇權。我們常常會用各種理由把自己框住,最後變成沒有選擇、沒有自由。這世上確實存在著不自由,但我想談的是自己念頭上的囚禁,很多事情並不是不可能,而是我們不願去想、想了不敢去做、或是根本不相信而已。
我也會談自由的條件。自由的另一面是自律、自重,並不是空喊著我要做自己。一般人常有誤解,以為自由就是我行我素,事實上,對自由帶著膚淺想法的人,最容易活成自怨自艾。而且,如果你還不夠認識自己,如何做自己?
成為自己的第一步是自由,而自由的基礎來自於內在的探索。人生中每一次挑戰、磨難,都是一個向上的台階,給我們機會,去看得更寬廣、更深遠。
我一直很喜歡海洋,也喜歡天空,喜歡宇宙間一切遼闊的事物。在我喜歡的一本書裡把人生比喻作海洋,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就像是一道道浪,不論我們如何評斷波浪,都不會改變大海的本質。波浪不是你,它只是你的一個經驗。
「我們可以視人類生活中每日的麻煩與美麗為一種必須被避免、超越,或甚至是根除的東西;或者,我們也可以看進它的本質:一份神祕而持續不斷的邀請。」*
希望這本書也可以成為一份邀請,讓你張開眼睛,看見自己生命的美麗,以及不論任何處境,都不要忘記,你永遠可以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
懷疑的時候,在心裡召喚真實,你不是那道波浪,你是海洋。
親愛的讀者:
關於人生的難題,你可能已遇見很多,或是,雖然還沒遇到,卻對即將面對的未來感到茫然、恐懼;你也可能讀過很多書或文章,教導你種種生存法則,明白你、和你站在同一陣線,把這世界令人惱怒的所有事踢向一旁,教你瀟灑做自己,承認自己的無能和厭世。
然而這本書要講的都不是這些。不論你覺得有沒有人懂你,我都認為你要自己站起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你想聽的是為自己的不幸運、不被賞識找藉口和自我安慰的話,這本書可以放下,它不是你要的。
如果你相信人生不僅僅只是這樣,而願意真正去思考存在的意義,願意去體驗全然發揮自己、活出最自在自信的自我之版本,那麼也許這本書可以為你注入一點信心。
我一直都非常喜歡我的工作。在超過二十五年的工作生涯中,真正算起來,不開心、不喜歡、不想去上班的時間,加起來應該不超過半年。許多人都有誤解,以為輕鬆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我們都被「錢多事少離家近」給誤導了,事實上輕鬆並不會帶來快樂,它只是證明你做不了更難的事而已。所以我感謝這一生遇到的老闆和工作,並不是因為輕鬆,而是它帶給我許多成就感,讓我發現內在的潛質。
我在2017年離開《Shopping Design》總編輯職務,結束二十五年的上班族身份,原因並不是想退休(我的腦海裡從未想過這兩個字,書裡會說明我對退休的看法),也不是不再喜歡我的工作,相反地,正因為在我熱愛的出版界工作了大半生,我想以不同方式為這個艱困的行業貢獻一點力量,就結果來看,我重新「發明」自己的工作,並且享受其中。
離職後,我帶女兒去阿拉斯加看極光,緊接著一個人環島一個月(有生以來第一次一個人旅行),回來後正式成立「獨角獸計畫」,以各種有趣、有創意的方式推廣閱讀。
從各種意義來說,2017年都像是我新生命的元年,體會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開闊。第一次感到生命沒有極限,可以往外延伸到很遠的地方。這種感受不僅是精神上的,也是實際上的,這一年多嘗試了許多實驗,讓我對人生和工作的各種可能性,更加充滿信心。
我會在書裡分享為何我如此喜歡和享受工作(即使不乏淚水和汗水),以及這些創意及想法從何而來。當然也會回溯跟著那些令我敬佩的老闆們,我學到了什麼;從來不喜歡被管束、非常在意工作自由的我,為何能與老闆們相處愉快。
至於我的人生,自從先生2013年因病過世,我的世界就再也不同,事實上,從知道他罹癌那刻開始,某些我一直以來相信的事,都成了幻影。但先生從未讓我聯想到可憐,他非常強大,正直、勇敢又幽默,帶給我和女兒許多幸福的回憶。直到生命最後,他都是一位鬥士。我告訴自己,懷念一個人的方式並不是哀嘆,而是要把他的精神活在自己的血肉裡。從此,怯弱時,要學習他的勇敢,痛苦時,回想他對我和女兒的愛,用那樣的眼光,來愛自己。
這是一本談「自由」的書,工作的自由、人生的自由、旅行的自由。我認為「成為自己」的第一步是自由,自由意味著你知道自己有選擇權。我們常常會用各種理由把自己框住,最後變成沒有選擇、沒有自由。這世上確實存在著不自由,但我想談的是自己念頭上的囚禁,很多事情並不是不可能,而是我們不願去想、想了不敢去做、或是根本不相信而已。
我也會談自由的條件。自由的另一面是自律、自重,並不是空喊著我要做自己。一般人常有誤解,以為自由就是我行我素,事實上,對自由帶著膚淺想法的人,最容易活成自怨自艾。而且,如果你還不夠認識自己,如何做自己?
成為自己的第一步是自由,而自由的基礎來自於內在的探索。人生中每一次挑戰、磨難,都是一個向上的台階,給我們機會,去看得更寬廣、更深遠。
我一直很喜歡海洋,也喜歡天空,喜歡宇宙間一切遼闊的事物。在我喜歡的一本書裡把人生比喻作海洋,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就像是一道道浪,不論我們如何評斷波浪,都不會改變大海的本質。波浪不是你,它只是你的一個經驗。
「我們可以視人類生活中每日的麻煩與美麗為一種必須被避免、超越,或甚至是根除的東西;或者,我們也可以看進它的本質:一份神祕而持續不斷的邀請。」*
希望這本書也可以成為一份邀請,讓你張開眼睛,看見自己生命的美麗,以及不論任何處境,都不要忘記,你永遠可以為自己創造新的選項。
懷疑的時候,在心裡召喚真實,你不是那道波浪,你是海洋。
目次
前言 心是自由的海洋
I. 為自由做準備
1. 無法預期的人生如何準備
2. 不必凡事追求有用
3. 鍛練和累積
4. 沒興趣源自於無知
5. 把不喜歡的事變成喜歡的事
6. 不怕麻煩
7. 隨時準備
8. 贏得信任
9. 不知道才有探索的價值
10. 主動創造
11. 意義是自己給的
12. 失敗是新的開始
13. 離開舒適圈
14. 回到核心
15. 人脈是黃金
16. 溝通的基本
17. 自由和自律
旅行的意義
極光 / 出發,才能抵達
環島 / 和未知相遇
II. 工作的自由
1. 好好結束也是一種成功
2. 問題的問法會決定找答案的方向
3. 每個人自己就是一個企業
4. 斜槓的想像
5. 改變的勇氣從何而來
6. 先踏出第一步
7. 意想不到的延伸
8. 同行者
9. 傻瓜精神
10. 設定目標是為了享受過程
11. 重新定義問題
12.「為什麼」大於「做什麼」
13. 自由工作者未必自由
14. 讓「退休」一詞退休
15. 一生的學習
16. 想像未來
旅行的意義
書店 / 自由與想像的路徑
III. 人生的自由
1. 人人稱羨的路未必是最好的路
2. 追求有趣的人生
3. 儘管前進
4. 做你能做的
5. 不需要比較和競爭
6. 人生要拉長來看
7. 獨立精神
8. 當下即是完整
9. 我是誰
10. 你無法只感謝人生中的順境
11. 無所畏懼地活著
12. 成為光
13. 追求真實
14. 感謝是最強大的能量
15. 萬物是一個整體
旅行的意義
尼泊爾 / 希望從塵靄中現身
後記 成為一個新的人
致謝 生命中每一位天使
I. 為自由做準備
1. 無法預期的人生如何準備
2. 不必凡事追求有用
3. 鍛練和累積
4. 沒興趣源自於無知
5. 把不喜歡的事變成喜歡的事
6. 不怕麻煩
7. 隨時準備
8. 贏得信任
9. 不知道才有探索的價值
10. 主動創造
11. 意義是自己給的
12. 失敗是新的開始
13. 離開舒適圈
14. 回到核心
15. 人脈是黃金
16. 溝通的基本
17. 自由和自律
旅行的意義
極光 / 出發,才能抵達
環島 / 和未知相遇
II. 工作的自由
1. 好好結束也是一種成功
2. 問題的問法會決定找答案的方向
3. 每個人自己就是一個企業
4. 斜槓的想像
5. 改變的勇氣從何而來
6. 先踏出第一步
7. 意想不到的延伸
8. 同行者
9. 傻瓜精神
10. 設定目標是為了享受過程
11. 重新定義問題
12.「為什麼」大於「做什麼」
13. 自由工作者未必自由
14. 讓「退休」一詞退休
15. 一生的學習
16. 想像未來
旅行的意義
書店 / 自由與想像的路徑
III. 人生的自由
1. 人人稱羨的路未必是最好的路
2. 追求有趣的人生
3. 儘管前進
4. 做你能做的
5. 不需要比較和競爭
6. 人生要拉長來看
7. 獨立精神
8. 當下即是完整
9. 我是誰
10. 你無法只感謝人生中的順境
11. 無所畏懼地活著
12. 成為光
13. 追求真實
14. 感謝是最強大的能量
15. 萬物是一個整體
旅行的意義
尼泊爾 / 希望從塵靄中現身
後記 成為一個新的人
致謝 生命中每一位天使
書摘/試閱
1.無法預期的人生如何準備
在我的演講經驗中,最常遇到的提問是有關工作及前途的問題,即便我的演講內容與此無關。從那些熱切的眼神及言談中,我感受到對未來強烈的不安及不確定感。
如此眾多的困惑,我完全可以想像;因為我們都是從同樣的茫然中成長。
我大學念的是廣告,然而念了四年廣告之後,對廣告業仍是一無所知,也不確定那是否就是自己未來要走的路。畢業後在廣告公司工作兩年我就換了跑道,此後二十多年時間,都待在出版界,再也沒有回頭。因此我問同學,當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如何想得像到有一天會接任一份設計雜誌總編輯的職務?如果想像不到,又要如何為這件事作準備?
你如何為一個你無法預期的人生作準備?
反過來說,如果未來都已鋪好路,只要照著劇本走──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期待?
當然我們知道,人生充滿變數,即便走在按藍圖打造的劇本裡,也不可能都以預期的情節前進。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其實是個解脫,既然未來不可控,那麼現在就可以放下想要掌控的企圖;生命是現在,不在未來。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既然不知道未來將會迎接一個什麼樣的人生,那麼「現在」要如何準備?對於即將步入社會感到徬徨的學生,應該要為什麼而努力?
如果我有機會給當年的自己忠告,一如現在跟同學們的分享,我會想說:此刻你有任何學習機會,就好好去學;有任何好奇的事物,就去探索;有好玩的活動,就去參與;有興趣的演講,就去聽;有機會旅行,就一分一秒都不要浪費盡情去拓展視野。不論你是中文系、數學系、設計系……,不論這些科系是否你真心想讀,選上了,就把握機會好好去學個透徹,對其他科系有興趣,就去旁聽。老師教的好,打開心眼好好跟他學;老師教的不好,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利用各種資源、請教厲害的學長前輩,自己去得到關於這門學問的理解。
不必擔心你所念的科目有沒有用,因為你不會知道的。然而我有百分百信心這麼說:一定有用。就跟閱讀一樣,任何知識都能給你帶來新的激盪,它一定會對你產生作用,只是你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間點、以什麼方式對你有用。
我人生中大部分工作經歷都與廣告無關,但我從不覺得廣告白讀。與社會上大人普遍的焦慮不同,我不認為在大學裡主修的科系便決定了日後的職業。以我而言,雖然眼前工作看似與廣告無關,但事實上,那四年的基礎學習,對我每個階段的工作都有幫助。甚至,那便形塑了我與其他科系出身的編輯不同之處──對事情的思考方式不同、做事方法不同、抗壓性也有差異。
學習的「有沒有用」,並不在表相,大多數時候是思考能力的訓練。雖然我理化不好,不可能成為物理學家或化學家,但我知道,如果在這兩項領域上我能多開點竅,一定會讓我的羽翼更為強大,可以飛到更遠的地方。
那並不意味著就多了更多職業的選擇,重點不在這裡。真正的意涵是,我會更成為自己。不論選擇什麼職業,都有屬於我這個人的基因,都帶著形成「我」的豐厚實力,它讓我做任何事都能創造只有我能賦予的價值,那會是所有企業和老闆看重我的原因,也是我為自己的工作(或未來)所做的最好準備。
高中畢業時我的第一志願是美術系,為此做了許多努力。雖然最後仍沒考上,現在回頭看,曾經對藝術的熱愛仍然成就了一部分的我,後來能企劃藝術書系、編輯設計雜誌,或許仍得感謝這遙遠的機緣,在我的人生中種下至今仍發揮影響力的種子。
念哲學有沒有用?念阿拉伯文有沒有用?再也不要懷疑。放開心胸去和任何能接觸到的學問好好相處,把它當成一個引子、一個線索,去探索你的熱情之所在,去充實你的能力、開拓你的想像。不要擔心未來工作在哪裡,學歷只是第一關,所有的工作能否長久或贏得重視,看得都是之後的東西。而那之後的「什麼」,就是作為獨一無二的「你」,曾經累積和充實的實力。
沒有劇本的未來,才能活得最像自己。
2. 不必凡事追求有用
在我成長的二、三十年間,世界起了很大的變化,手機、網路,都是在這短短的幾十年出現的產物。時代及技術的變化非常快,然而我們的智慧和觀念卻守舊得令人吃驚。
在我小時候,社會上普遍認為有出路的行業,跟我長大成人、自己有了孩子後相較,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從電影及戲劇中也發現,認為醫生、律師才是好出路的價值觀,東西方皆然。於是大學裡大部分科系都被歸為「沒有用」,因為對應不到一個「有錢賺」的行業。
然而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有用」的概念從何而來。每個人所認為的「有用」,必定是從他個人認知而來,姑且不論這認知是否有事實根據,以過去來說,我們終其一生都未必透通明瞭世上多數的奧秘,就未來而論,技術及資訊的革新日新月異,那麼在我們中年、甚至更年輕的時候,如何能為某件事是否「有用」下定論?以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所做的設限,會有多窄化?弔詭的是,這仍是現今許多家長堅守的信條。
以一個科系決定往後的人生職涯,不論主客觀角度,都沒有說服力。在賺很多錢跟賺不到錢之間,還有無盡可能,為什麼不把問題變成「賺足夠的錢,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至於什麼程度是足夠、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每個人答案不同,這不正是人生追尋的意義。
我們有時會把手段錯當成目的。試問,賺錢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讓我們過好生活,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總之心靈滿足才是目的,賺錢是為達目的的方法,而且不是必要條件(有人賺的錢很少,但心靈富足;反之亦然)。沒有謀生能力當然很痛若,沒有快樂的能力何嘗不是?
凡事不感興趣、不願投入心力的人,念任何學校都沒有差別。
引用我敬重的建築學者李清志老師的說法,「大學教育不應該只是讓你將來可以賺大錢或是生活富足無虞(真正賺大錢的人大多不是大學畢業),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你去學習思考,什麼才是你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什麼事是值得你投資一生努力以赴的使命?大學教育不是職業訓練,只是教你謀生的技能,大學教育是讓你更認識世界、認識偉大的思想,去追尋更美好、更有價值的人生。」
藝術有什麼用?讀詩有什麼用?如果我們對有用的定義只在於眼前看得到的「具體獲得」,或是與金錢地位相關的現實考量,那必定會錯失生命中許多更有益、也更意義的事物。
「現代人普遍都是急迫的人,他沒有時間,他是需求的囚犯,他不懂居然有東西可以沒有用,他更徹底不明白,有用可以是一種沉重而無用的負擔。」
在人工智慧發展的前景中,有極高比例的行業都會消失,包括我們現在認為最有出路的前幾名職業。那麼我們更該問的是:人為何存在?
「我們忘了什麼值得讚嘆,而電腦正提醒我們。」
望向未來,我們更要去面對這樣的事實:人的價值並不是被一份工作所定義。人的一生不該為這份「有出路的工作」而活(所謂出路將會一直變化中),再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給你快樂幸福的保證。要為什麼而活,我們得自己去找出解答,這是所有問題的開端,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提問。
3. 鍛鍊和累積
每個成年人都有銀行帳戶,即便沒有也會同意,儲存資金、累積財富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但你有沒有想過,「人」也是一本帳戶,你為自己存入多少價值、有多少可以提領或兌現的籌碼,可能比你銀行帳戶中的數字更會決定你的一生。
剛從出版界進入雜誌界時,最難以適應的是雜誌有明確的截稿期。我是個時間管理嚴格的人,規範自己很容易,但雜誌是一群人共同完成的作業,需仰賴許多外部協力者,如果外稿延遲,編輯及美術作業時間被壓縮,就會發生某幾篇稿子即便還未達九十分(不要說一百分了,幾乎沒有可能)就要出手的狀況。不像之前做書,可以同一份稿子一磨再磨,出書時間也不像雜誌那般不可動搖。因此,六、七十分就得讓它過去的狀況,讓我非常痛苦,經過好一段調整期,才慢慢找到平衡點。
當然文章及版面的好壞並沒有標準,可能有人覺得已經八十分了,我卻認為根本不及格,反之亦有可能。我們都是帶著自己的認知和心裡的一把尺在進行每日的工作,那把尺,就是你對自己的認定。對工作成果的要求、工作態度、與人溝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綜合的特質最終會形成「你」這個人的帳戶資本。
所以,不論任何公司、工作,所有的問題回到根本都是「人」。同樣的工作,有人勝任愉快,有人痛苦不堪;有人兩小時能完成,有人需要兩天。同樣的企畫,有人能談成且樂在其中,有人談不成還抱怨任務太難。
世上沒有完美的公司(「完美」要用誰的定義呢?),對於問題或狀況,工作者如何回應、處理,仍是各人不同。很快就離開一項職務,或很早就投入自由工作或創業,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然而若沒有持續學習新的事物、看不見自己的盲點,或是因為抗壓性太低而逃離,沒有一處能消減你的茫然。
工作的本質是承擔,你能承擔愈多、給自己愈高的標準,才有可能激發潛力,為個人和公司創造價值。然後你想向上成長或自立門戶或另謀高就,身上才有累積。我們不可能帶著一本空虛的個人帳戶去發展自己,在那之前,有許多必要的鍛鍊和磨練。
機會和磨練經常是一體兩面,有人視為機會,主動爭取;有人只想著安逸打混,避之唯恐不及。工作本身沒變,造成不同影響的是人。因此要小心,當你抱怨和推諉的時候,受傷害的不是工作和公司,而是自己,因為你正宣告著,自己足以被取代的理由。
不要害怕辛苦,工作和學習本來就是辛苦的,不辛苦的工作是你本來就會的事,只是原地踏步。也不要誤以為輕鬆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輕鬆並不會帶來快樂,成就感才會。工作的成就感是要通過一點辛勞去獲得的。辛苦也未必等於痛苦,有時候,深刻的辛勞才會帶來深刻的快樂。
此刻的輕鬆,很可能是未來的侷限。學習和累積是一生的事,心弱或能力弱,都不足以應付瞬息萬變的未來。在還未找到傾注一生熱情的志業之前,不妨儘可能鍛鍊。帶著堅強的心和實力,你可以去到任何地方。
在我的演講經驗中,最常遇到的提問是有關工作及前途的問題,即便我的演講內容與此無關。從那些熱切的眼神及言談中,我感受到對未來強烈的不安及不確定感。
如此眾多的困惑,我完全可以想像;因為我們都是從同樣的茫然中成長。
我大學念的是廣告,然而念了四年廣告之後,對廣告業仍是一無所知,也不確定那是否就是自己未來要走的路。畢業後在廣告公司工作兩年我就換了跑道,此後二十多年時間,都待在出版界,再也沒有回頭。因此我問同學,當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如何想得像到有一天會接任一份設計雜誌總編輯的職務?如果想像不到,又要如何為這件事作準備?
你如何為一個你無法預期的人生作準備?
反過來說,如果未來都已鋪好路,只要照著劇本走──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期待?
當然我們知道,人生充滿變數,即便走在按藍圖打造的劇本裡,也不可能都以預期的情節前進。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其實是個解脫,既然未來不可控,那麼現在就可以放下想要掌控的企圖;生命是現在,不在未來。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既然不知道未來將會迎接一個什麼樣的人生,那麼「現在」要如何準備?對於即將步入社會感到徬徨的學生,應該要為什麼而努力?
如果我有機會給當年的自己忠告,一如現在跟同學們的分享,我會想說:此刻你有任何學習機會,就好好去學;有任何好奇的事物,就去探索;有好玩的活動,就去參與;有興趣的演講,就去聽;有機會旅行,就一分一秒都不要浪費盡情去拓展視野。不論你是中文系、數學系、設計系……,不論這些科系是否你真心想讀,選上了,就把握機會好好去學個透徹,對其他科系有興趣,就去旁聽。老師教的好,打開心眼好好跟他學;老師教的不好,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利用各種資源、請教厲害的學長前輩,自己去得到關於這門學問的理解。
不必擔心你所念的科目有沒有用,因為你不會知道的。然而我有百分百信心這麼說:一定有用。就跟閱讀一樣,任何知識都能給你帶來新的激盪,它一定會對你產生作用,只是你不知道它會在什麼時間點、以什麼方式對你有用。
我人生中大部分工作經歷都與廣告無關,但我從不覺得廣告白讀。與社會上大人普遍的焦慮不同,我不認為在大學裡主修的科系便決定了日後的職業。以我而言,雖然眼前工作看似與廣告無關,但事實上,那四年的基礎學習,對我每個階段的工作都有幫助。甚至,那便形塑了我與其他科系出身的編輯不同之處──對事情的思考方式不同、做事方法不同、抗壓性也有差異。
學習的「有沒有用」,並不在表相,大多數時候是思考能力的訓練。雖然我理化不好,不可能成為物理學家或化學家,但我知道,如果在這兩項領域上我能多開點竅,一定會讓我的羽翼更為強大,可以飛到更遠的地方。
那並不意味著就多了更多職業的選擇,重點不在這裡。真正的意涵是,我會更成為自己。不論選擇什麼職業,都有屬於我這個人的基因,都帶著形成「我」的豐厚實力,它讓我做任何事都能創造只有我能賦予的價值,那會是所有企業和老闆看重我的原因,也是我為自己的工作(或未來)所做的最好準備。
高中畢業時我的第一志願是美術系,為此做了許多努力。雖然最後仍沒考上,現在回頭看,曾經對藝術的熱愛仍然成就了一部分的我,後來能企劃藝術書系、編輯設計雜誌,或許仍得感謝這遙遠的機緣,在我的人生中種下至今仍發揮影響力的種子。
念哲學有沒有用?念阿拉伯文有沒有用?再也不要懷疑。放開心胸去和任何能接觸到的學問好好相處,把它當成一個引子、一個線索,去探索你的熱情之所在,去充實你的能力、開拓你的想像。不要擔心未來工作在哪裡,學歷只是第一關,所有的工作能否長久或贏得重視,看得都是之後的東西。而那之後的「什麼」,就是作為獨一無二的「你」,曾經累積和充實的實力。
沒有劇本的未來,才能活得最像自己。
2. 不必凡事追求有用
在我成長的二、三十年間,世界起了很大的變化,手機、網路,都是在這短短的幾十年出現的產物。時代及技術的變化非常快,然而我們的智慧和觀念卻守舊得令人吃驚。
在我小時候,社會上普遍認為有出路的行業,跟我長大成人、自己有了孩子後相較,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從電影及戲劇中也發現,認為醫生、律師才是好出路的價值觀,東西方皆然。於是大學裡大部分科系都被歸為「沒有用」,因為對應不到一個「有錢賺」的行業。
然而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有用」的概念從何而來。每個人所認為的「有用」,必定是從他個人認知而來,姑且不論這認知是否有事實根據,以過去來說,我們終其一生都未必透通明瞭世上多數的奧秘,就未來而論,技術及資訊的革新日新月異,那麼在我們中年、甚至更年輕的時候,如何能為某件事是否「有用」下定論?以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所做的設限,會有多窄化?弔詭的是,這仍是現今許多家長堅守的信條。
以一個科系決定往後的人生職涯,不論主客觀角度,都沒有說服力。在賺很多錢跟賺不到錢之間,還有無盡可能,為什麼不把問題變成「賺足夠的錢,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至於什麼程度是足夠、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每個人答案不同,這不正是人生追尋的意義。
我們有時會把手段錯當成目的。試問,賺錢的目的是什麼?無非是讓我們過好生活,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總之心靈滿足才是目的,賺錢是為達目的的方法,而且不是必要條件(有人賺的錢很少,但心靈富足;反之亦然)。沒有謀生能力當然很痛若,沒有快樂的能力何嘗不是?
凡事不感興趣、不願投入心力的人,念任何學校都沒有差別。
引用我敬重的建築學者李清志老師的說法,「大學教育不應該只是讓你將來可以賺大錢或是生活富足無虞(真正賺大錢的人大多不是大學畢業),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你去學習思考,什麼才是你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什麼事是值得你投資一生努力以赴的使命?大學教育不是職業訓練,只是教你謀生的技能,大學教育是讓你更認識世界、認識偉大的思想,去追尋更美好、更有價值的人生。」
藝術有什麼用?讀詩有什麼用?如果我們對有用的定義只在於眼前看得到的「具體獲得」,或是與金錢地位相關的現實考量,那必定會錯失生命中許多更有益、也更意義的事物。
「現代人普遍都是急迫的人,他沒有時間,他是需求的囚犯,他不懂居然有東西可以沒有用,他更徹底不明白,有用可以是一種沉重而無用的負擔。」
在人工智慧發展的前景中,有極高比例的行業都會消失,包括我們現在認為最有出路的前幾名職業。那麼我們更該問的是:人為何存在?
「我們忘了什麼值得讚嘆,而電腦正提醒我們。」
望向未來,我們更要去面對這樣的事實:人的價值並不是被一份工作所定義。人的一生不該為這份「有出路的工作」而活(所謂出路將會一直變化中),再沒有任何一份工作可以給你快樂幸福的保證。要為什麼而活,我們得自己去找出解答,這是所有問題的開端,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提問。
3. 鍛鍊和累積
每個成年人都有銀行帳戶,即便沒有也會同意,儲存資金、累積財富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但你有沒有想過,「人」也是一本帳戶,你為自己存入多少價值、有多少可以提領或兌現的籌碼,可能比你銀行帳戶中的數字更會決定你的一生。
剛從出版界進入雜誌界時,最難以適應的是雜誌有明確的截稿期。我是個時間管理嚴格的人,規範自己很容易,但雜誌是一群人共同完成的作業,需仰賴許多外部協力者,如果外稿延遲,編輯及美術作業時間被壓縮,就會發生某幾篇稿子即便還未達九十分(不要說一百分了,幾乎沒有可能)就要出手的狀況。不像之前做書,可以同一份稿子一磨再磨,出書時間也不像雜誌那般不可動搖。因此,六、七十分就得讓它過去的狀況,讓我非常痛苦,經過好一段調整期,才慢慢找到平衡點。
當然文章及版面的好壞並沒有標準,可能有人覺得已經八十分了,我卻認為根本不及格,反之亦有可能。我們都是帶著自己的認知和心裡的一把尺在進行每日的工作,那把尺,就是你對自己的認定。對工作成果的要求、工作態度、與人溝通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綜合的特質最終會形成「你」這個人的帳戶資本。
所以,不論任何公司、工作,所有的問題回到根本都是「人」。同樣的工作,有人勝任愉快,有人痛苦不堪;有人兩小時能完成,有人需要兩天。同樣的企畫,有人能談成且樂在其中,有人談不成還抱怨任務太難。
世上沒有完美的公司(「完美」要用誰的定義呢?),對於問題或狀況,工作者如何回應、處理,仍是各人不同。很快就離開一項職務,或很早就投入自由工作或創業,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然而若沒有持續學習新的事物、看不見自己的盲點,或是因為抗壓性太低而逃離,沒有一處能消減你的茫然。
工作的本質是承擔,你能承擔愈多、給自己愈高的標準,才有可能激發潛力,為個人和公司創造價值。然後你想向上成長或自立門戶或另謀高就,身上才有累積。我們不可能帶著一本空虛的個人帳戶去發展自己,在那之前,有許多必要的鍛鍊和磨練。
機會和磨練經常是一體兩面,有人視為機會,主動爭取;有人只想著安逸打混,避之唯恐不及。工作本身沒變,造成不同影響的是人。因此要小心,當你抱怨和推諉的時候,受傷害的不是工作和公司,而是自己,因為你正宣告著,自己足以被取代的理由。
不要害怕辛苦,工作和學習本來就是辛苦的,不辛苦的工作是你本來就會的事,只是原地踏步。也不要誤以為輕鬆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輕鬆並不會帶來快樂,成就感才會。工作的成就感是要通過一點辛勞去獲得的。辛苦也未必等於痛苦,有時候,深刻的辛勞才會帶來深刻的快樂。
此刻的輕鬆,很可能是未來的侷限。學習和累積是一生的事,心弱或能力弱,都不足以應付瞬息萬變的未來。在還未找到傾注一生熱情的志業之前,不妨儘可能鍛鍊。帶著堅強的心和實力,你可以去到任何地方。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