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令人理解不能的婚俗:突破想像的婚嫁趣事
滿額折

令人理解不能的婚俗:突破想像的婚嫁趣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9 元
優惠價
7931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上百個趣味婚嫁風俗
傳統是陋習,還是大有深意?

西漢司馬遷《史記o補三皇本紀》:「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
唐杜佑《通典禮典》:「遂皇始有夫婦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儷皮為禮。」
早在遠古的神話時代,華夏大地上就已經萌生了以雙對鹿皮為聘的婚俗文化。

過去人們是如何談戀愛的?男女有婚姻自主權嗎?
夫妻不睦可以離婚、再婚嗎?離婚後財產如何分配呢?

◎比現代人還前衛?不准我談戀愛,私奔給你看!
誰說過去人們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德昂族說:「有情人終成眷屬,誰管你門當戶對?」
小孩早戀,父母不急,反而很高興多一個人愛自己的孩子?
偶爾有父母堅決反對的,女兒便直接和對方同居?!

◎別用有色眼光看待!拚命掙扎的洞房花燭夜?
外人看來彷彿犯罪一樣的新婚之夜,其實彝族小夫妻的閨房情趣?
妻子掙扎得越厲害,越表示自己潔身自愛?
丈夫的「霸王硬上弓」,代表自己是頂天立地的一家之主?

◎你以為過去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品,她們不依!
裕固族女子:「娃是我生的,憑什麼無條件讓給你?」
超罕見的女尊男卑社會,只有我休丈夫的份,輪不到丈夫休了我!
夫妻離婚,財產和孩子全歸女方?!

◎生小孩前,我都是「單身」?
從走婚到男女嫁娶制度,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的過程。
壯族的「不落夫家」傳統,夫妻結婚後即長住娘家,
直到懷孕生子前,都可以自由結識其他男子?

各家民族差異甚大,婚姻嫁娶上有以媒人為尊的,有以氏族長老為尊的,也有以母舅為尊的;數字上,臺灣人傳統上認為偶數比較吉利,紅包也絕對不包單數,看在某些民族眼中卻是大忌?!

每個習俗的背後,都有一則詼諧或動人的故事。
輕啟本書,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個熱烈、喜慶、有趣、神秘的婚戀場景。

作者簡介

金躍軍,筆名毛人、余金。1977年生,2003年畢業於中文系。工作室負責人之一,立志以文化人的使命,期望能以自己的不懈努力為讀者提供更多優秀的作品。代表作品有《聖經的大智慧》、《讀禪學做人》、《讀禪悟管理》、《培養狼性DNA》、《電影療傷》、《做自己的心理按摩師》等。

前言

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俗習慣,凝聚了各個民族各自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俗話說,婚姻是人生的頭等大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一切都顯得是這般的順理成章,合乎法理,有章可尋,於是,便自然而然孕育出了婚禮儀式,透過一整套的婚儀向社會大眾宣告是明媒正娶,如果不遵從禮制便是世俗鄙薄、斥責的私奔,合情、合理、合法,婚禮成為了兩個人結合不可逾越的見證。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差異,形成了各具風格的婚儀,進而成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最為特色的婚俗文化。

所謂的婚俗文化,是以婚儀為主心,圍繞普羅大眾戀愛、嫁娶和生育所形成的關係、行為等文化現象。談情說愛是婚姻的前奏,嫁娶儀式是婚姻的開端,生兒育女則是婚姻的後續。自從有了人,便有了婚姻,儘管今人無法考究最早的婚姻源於何人何處,但中華民族的婚俗文化卻是源遠流長,據司馬遷《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又據唐代杜佑《通典禮典》記載:「遂皇始有夫婦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可見,早在遠古的神話時代,華夏大地上就已經萌生了以雙對鹿皮為聘的婚俗文化。

對於華人的民族婚俗,概而言之,正式嫁娶婚姻方式都有三大類,女過男方家、男過女方家和分立成家。女過男方家,是最為普遍的一種,把女子迎娶到男方家舉行成親儀式,自父系氏族以來便形成,基本上任何民族與地區如無意外都採取這種方式。男過女方家,從妻而居,改為妻姓,稱為「入贅」,俗叫「倒插門」、「招女婿」,北疆的蒙古族、廣西西北部的毛南族、寧明和龍州的壯族,都有當上門女婿的慣例。除了這三種正常的婚姻形式之外,自古及今還出現一些較為特殊的婚姻形式,諸如買賣婚、交換婚、轉房婚、童養婚、典妻婚、表親婚、指腹婚以及搶婚等等。

民族婚俗之所以如此備受關注,在乎其別具一格的濃郁特色,平淡無奇的婚俗是缺乏亮點的,無法予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結婚是大喜樂事,誰都願意添置眾多的妝奩以示體面,漢族各地婚禮中,新娘必須向男方家中長輩敬喜茶,受茶者要饋贈紅包以作回禮,傈僳族新人也須向男方成員敬酒鞠躬,稱為請拜,受拜的人喝了喜酒還須向畚箕丟請拜錢,二者可謂異曲同工。正如漢族上古婚俗以雁為禮一般,海南黎族不論提親、送聘還是結婚,都必須以檳榔貫穿先行,咀嚼檳榔是百越遺風,而粵東的潮州婚俗中,新娘須向親朋敬獻檳榔(今以橄欖代替),叫做「請檳榔」,東西兩地儀節遙相呼應。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婚禮形式,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婚姻風俗,而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婚禮的變遷都深深鐫刻著時代的烙印,繪成一幅華夏民族婚俗文化傳承與變革的歷史畫卷。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中華民族的婚俗習慣也已經發生了變化,本書為了更好的闡述原有各民族自身特有的婚俗習慣,在內容的把握上,更多是參考了大量過去年代的那些婚俗細節,讓讀者朋友更好的了解中華各個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當代,各民族的婚禮仍然保留一部分傳統的習俗,但已經簡化很多,而且有許多新式婚禮不斷出現。
輕啟本書,可帶領你走進一個個熱烈、喜慶、有趣、神秘的婚戀場景。

目次

漢族婚俗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說法和講究
婚禮前奏曲--「忙」並快樂的事
求婚的第一步--納采
催妝、送妝與鋪房
婚禮進行曲--歡天喜地新人樂
新娘坐轎頭一遭
新娘「紅蓋頭」遮羞
撒穀揚豆 吃穿不愁
最隆重的大禮--拜堂成親
撒喜床早得貴子
婚禮結尾曲--畫上圓滿的句號
新人共飲「交杯酒」
「鬧房」與「聽房」
多樣的「歸寧」
離婚o再婚--勞燕分飛各覓幸福

壯族婚俗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說法和講究
風俗遺留的產物--「不落夫家」
別樣的招贅
婚禮前奏曲--「忙」並快樂的事
唱著山歌尋情人
八字相合後帶上米酒豬肉等去定親
婚禮進行曲--歡天喜地新人樂
甜蜜蜜而耐人尋味的婚禮四部曲
趣味十足的架蚊帳儀式
婚禮結尾曲--畫上圓滿的句號
新娘的敬意--奉茶
日落前必須返回新郎家的婚後禮俗--歸寧
離婚o再婚--勞燕分飛各覓幸福

蒙古族婚俗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說法和講究
婚禮前奏曲--「忙」並快樂的事
自家人不出面,請媒人帶著酒去提親
帶著塗有膠水的哈達去定親
以「九」為吉祥數和不能為偶數的聘禮
為新人搭建充滿祝福的新氈房
為準備出嫁的女子舉行姑娘宴
婚禮進行曲--歡天喜地新人樂
對答風趣並用多種方法拖延帶走新娘的時間

書摘/試閱

漢族婚俗

漢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古代被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族主要聚居於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在邊疆地區則多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另有數千萬人口散居世界各地。漢族在中國分布的特點是東密西疏,漢族人口為十一億八千兩百九十五萬人,占中國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點五六。
漢族人使用的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一共包括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說法和講究

在中國歷史上,婚姻最早稱為「昏因」。因為遠古的婚姻,以掠奪婚為主,而搶婚多是在黑夜進行,所以,所謂婚禮即「昏時成親」的意思。由於掠奪婚帶有濃重的野蠻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條件的制約,最初意義上的婚禮是非常簡單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婚禮逐步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禮儀。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傳承,婚禮習俗已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植根於整個中華文化之中。漢族的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樣,在原始時期經歷過亂婚、群婚的階段,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則基本採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二十世紀初期時,漢族社會裡還有一些特殊的婚姻形式,如童養媳、招女婿等,近代則基本絕跡。古代的婚姻禮儀,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要完成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概略而言,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現在的漢族傳統婚姻,一般來說都要經過提親、訂婚、迎娶出嫁、鬧房、歸寧等步驟。 

婚禮前奏曲——「忙」並快樂的事

求婚的第一步——納采

漢族的「婚禮前奏曲」,也就是婚前禮是在婚姻籌劃、準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必要的儀節。在舊時,漢族的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對自己的婚事是沒有什麼權力的。

如果男方父母想為兒子娶媳婦,應先請媒人向女方家提親,如果女方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納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俗稱過定。即媒人到女方家說明求婚之意,然後男方家擇吉日,具柬帖、納禮物於女方家。納采禮物,其中喜包和鮮花是最重要的,且數量也是最多的。

舉行「納采」禮節的那天,男方家派出的媒人手捧一隻活雁作為首次見面禮。這一禮節最初用活雁作為首次見面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當男方家派出的媒人來到女方家大門外,對女方家儐者(儐,音ㄅㄧㄣ。儐者,幫助婚事舉辦方接待客人、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貴府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式。」

然後,女方家儐者去通報女方家父母,女方家父母得到通報後親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人見求親之事得到女方家父母的應允,就回去告知男方家父母。

「納采」禮進行完後,隨後的事情就是問名(問女子生辰以卜吉凶)、納吉(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納徵(向女方家送聘禮)、請期(選定婚期,備禮告訴女方家,求其同意)等一系列儀式。

催妝、送妝與鋪房

催妝、送妝與鋪房在「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環節的基礎上添加的副儀節及雜俗。
 
所謂催妝是指男方家派人攜帶禮物催請女方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而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方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方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的送至男方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罈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的那一天,將之前釀製的美酒取出來送到男方家。

鋪房則是女方家派人到男方家打點、整理新房的儀式,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為新人帶來吉祥。

婚禮進行曲——歡天喜地新人樂

新娘坐轎頭一遭

親迎,是指新郎親自帶領自家的人馬前往女方家娶新娘的儀式,是「六禮」中的最後一道程序。古代,漢民族娶新娘似乎普遍用花轎抬。而事實上,最早的花轎迎親僅限於皇宮貴族,民間娶婦嫁女「坐花轎」則始於宋代。

轎子在古代是達官貴人的代步工具,古代社會建立科舉制度後,為彰顯對人才的重視,對考中的舉人、進士都要以轎迎接。因為結婚是人生的大喜事,人們便把結婚稱為「小登科」,認為和考取功名一樣光彩。因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讓新媳婦坐上花轎「隆重」一下。

花轎迎親講究頗多,迎娶新娘前一日下午,轎夫要把花轎抬至男方家,晚上轎中百燭齊燃,叫做「亮轎」,即紅燭高照,驅鬼祈福之意;花轎到女方家後還要「照轎」,即先停於廳上,女方家請一老婦,用鏡子向轎中來回照一照。

新娘大都由新娘的父兄或抱或背進花轎。有的地區則是新娘穿著自己的紅繡鞋,然後套著父兄大鞋,走著上轎,上轎之後再將大鞋脫掉。這其中的規矩是,女子出嫁之時,雙腳不能踏地,否則會沖犯地神,當然這屬於迷信說法。新娘上轎後,轎夫要討吉利錢,女方給了以後方可「起轎」。眾所周知,現在一般都是用轎車迎娶新娘了。

新娘「紅蓋頭」遮羞

舊時舉行婚禮時,新娘頭上會被蒙上一塊鮮紅而別致的大塊綢緞,被稱為「紅蓋頭」,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關於這一風俗的由來,有的說是新娘嫁與新人,難免不好意思,故蒙頭遮羞;有的認為是用紅布避邪。其實這裡也有原始掠奪婚的痕跡,在搶奪新娘時,為了不讓其大喊大叫和看清來人,搶到手後,都要把她的頭蒙起來,後來人們舉行婚禮時就把它延續了下來。

撒穀揚豆 吃穿不愁

在新娘將要上轎時,要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拿盛有穀豆的簸箕在花轎四周、裡外、新娘周圍拋撒。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家,伴隨著新娘下轎、進男方家門,都要拋撒穀豆。俗信拋穀豆能辟邪,免除三煞(即青羊、烏雞、青牛三神)等邪魔的危害。還有一層涵義就是,女方希望女兒出嫁後吃穿不愁,享受清福;男方則希望娶新婦後帶來好運,五穀豐登!很像現今婚禮中的撒花瓣等儀式。

最隆重的大禮——拜堂成親

拜堂成親是指新人來到花堂三拜九叩,也叫「拜天地」,這是婚禮過程中最重要的大禮。因為男女結合延續了人類,所以要先拜天地;從結婚開始,女人成了男方家族的正式成員,所以要拜高堂;結婚之後,男女結合為一個共同體,所以還要夫妻交拜。

關於拜天地,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只生下一個男子。這個男子雖然不愁吃穿,逍遙自在,卻感到很孤單,於是請求月亮老人為他找個知心人。月亮老人就又求女媧造了一個女子,讓他們結為伴侶。在結婚的時候,月亮領著兩個白髮長者對二人說,「這是天公和地母,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她倆,首先得向養育了你們的天公地母拜三拜。」此後,「拜天地」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撒喜床早得貴子

撒喜床也叫撒帳,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叫法。這一儀式一般由新郎的嫂嫂來擔當主角。進行撒喜床儀式時,新郎的嫂嫂一邊唱歌一邊舞蹈。即在新婚夫婦進入洞房之前手執托盤,裡面裝滿棗、栗子、桂圓、花生等,走進洞房,一邊抓起這些果子撒向寢帳,一邊吟誦:「撒個棗、領個小(兒子),撒個栗、領個妮(女兒),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

據說撒帳這一婚俗始於漢武帝時期。據記載,漢武帝迎娶李夫人時,將其迎入帳中共坐,帝令宮人將準備好的五色花果撒入帳中,坐在帳中的漢武帝和李夫人爭相牽起衣角相接,以為得果多則意味著婚後得子多。從此,撒帳既是婚禮中的笑樂調侃之舉,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祝福之儀式。棗子諧音「早子」,栗子諧音「利子」或「妮子」,花生意味著花花搭搭生,既生男又養女,祝福新人將來兒女雙全。

婚禮結尾曲——畫上圓滿的句號

新人共飲「交杯酒」

當撒帳的儀式結束後,吉祥婆要替新人將被子鋪好,一邊鋪還要一邊說「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此謂「安床」。安床完結後,要請新人坐到一起,先是由新郎將新娘的蓋頭揭下來,稱為脫纓;然後新人共飲「交杯酒」,用紅線把兩個酒杯拴在一起,飲後將酒杯放於床下。若酒杯一仰一合是為大吉,象徵天履地載,男俯女仰,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新人喝完交杯酒後,要將各自的一縷頭髮合在一起,叫做「合髻」,也稱結髮。據考證,禮上的結髮習俗來源於一個古代的愛情巫術。古人認為,頭髮是身體的一部分,裡面藏有人的靈魂,假若對頭髮施展法術,就會對頭髮的主人產生直接影響。儘管這種巫術帶有強烈的迷信色彩,但這種美好願望一旦移植到婚禮這麼莊重的事情上來,就被剝除了那種巫術的成分,繼之而來的則是象徵彼此忠誠的美好婚姻。喝完交杯酒、結完髮之後,還要把新郎的右衣襟壓在新娘的左衣襟上,據說是男人應該壓倒女人的意思。以上儀式統稱為坐帳。

「鬧房」與「聽房」

「鬧房」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後程序也是婚禮的高潮。民間「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指的就是「鬧房」的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故又稱「鬧新娘」、「耍新娘」,舊時還稱為「戲婦」。各地雖有不同,但通常是要求新郎新娘玩各種遊戲,如咬蘋果、咬喜糖、走獨木橋等。

關於鬧洞房婚俗的由來,民間流傳著兩種說法。一說源於驅邪避災。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列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只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裡面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兇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在洞房裡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可見,鬧洞房從開始時就被賦予驅魔避鬼的色彩。

除了鬧洞房,還有一種「聽房」的婚俗也非常有趣。夜深下來,一些愛湊熱鬧的人們,不約而同的聚集在新娘的窗戶下,沾著唾液戳破窗紙,側耳傾聽著裡面的動靜,窺探裡面的情形。家裡人對於這些事並不干涉,因為聽房的越多,新人的日子越會興旺,越顯得這家人緣好。反過來說,聽房若是聽不到聲音,對聽房者來說是不吉利的,意味著未來的生活會不順利。

多樣的「歸寧」

漢族的歸寧是在成婚後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陪同新娘返回娘家,拜見妻子的父母及親屬,俗稱「歸寧」。自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於上古時期,泛稱「回門」,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後世各地名稱不一,中國河北某些地區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現今漢族的歸寧婚俗是在成婚三天後。

漢族的歸寧這一儀式是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賜,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女方家皆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天返回,或在新娘的娘家滯留數天,但留住時,新郎新娘不同住一室。

離婚•再婚——勞燕分飛各覓幸福

封建社會,離婚習俗受到社會意識形態和法律的嚴格限制,形成了一套不平等的、對婦女幾乎是殘忍的離婚習俗和規定,這就是「七出三不去」。其中,七出是解除的具體條件,三不去則是對七出的限制。

所謂七出,是指一是無子,二是淫,三是不順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盜竊,六是妒忌,七是惡疾。但是,無子是在妻子五十歲以後才有效,即過了生育期,而此時男方一般有妾生的子女,休妻很難出現,況且還有三不去的限制條件。口多言指撥弄是非,離間親屬。妒忌實際是指自己不生育又不許丈夫納妾的那種妒忌。惡疾是指眼瞎、耳聾、口生毒瘡等疾病。

而「三不去」是針對「七出」提出的,是對「七出」的限制。「三不去」一是有所取無所歸,二是與更三年喪,三是前貧賤後富貴。第一是指結婚時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時已去世,原來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於是無家可歸。二是和丈夫一起為父親或母親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結婚當時貧窮困難,以後富貴發達的。

基於以上所述,古代社會才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木頭抱著走」的說法,因為一不能自己作主,二不能在結婚前見面,只聽媒人說對方情況。婚姻的決定權在於父母,結婚、離婚都由父母作主,當事人沒有決定的權力。

「七出三不去」直到民國才逐漸有所改變,但婦女仍受著傳統的影響,仍處於被動地位。至現代才有了根本的改變。現在,基本上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辦理。舊社會,女喪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婦無子可依的,得經夫家翁姑和親戚同意,與媒人議好身價,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從正門出去,只能後門或邊門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備辦一頓較豐盛的「酒菜」飯,排於路邊燒楮紙,向葬亡夫方向訴說「哀情」(俗叫燒路頭紙),用筧梳(織布機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為其盡紡織之責),不敢回頭,扭轉彎路,續步行一小段,再乘轎或乘車到續娶家去。如今,再婚已不受封建陋俗的限制,當事人有充分的自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