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洞人心菲的十個故事,十種啟發,十次感動
滿額折

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洞人心菲的十個故事,十種啟發,十次感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50 元
優惠價
9058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4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心理諮商名師黃素菲不藏私完整傳授,敘事治療私塾班精華內容全披露
☆從十次諮商演練情境中,直擊現場動力、汲取督導智慧,敘事治療師養成必讀

獻給成長中的心理師和來訪者
「敘事」是述說自己的人生故事;
「敘事治療」是讓每個人理解到自己是人生故事的作者;
「敘事治療師」是將作者權還給每一位來訪者自身的心理工作者。
敘事治療吸納後現代論述的養分,將來訪者的困境放在社會脈絡下審視,秉持「開放對話」的精神,相信來訪者是自己問題的專家,為心理治療開創出一條嶄新的途徑。
黃素菲教授深耕敘事治療,更在私塾中帶領學生進一步實踐。她整理近年來帶領私塾班的逐字稿,將近20年的諮商功夫一次慷慨傳授。
心理治療的技巧需要時間慢慢熟成,可稱為一種技藝。在這名為「洞人心菲」的私塾班中,既有溫暖療癒,也有犀利覺察。成員分組擔任來訪者和心理師演練諮商,其他成員也加入意見,並由老師點評,適時解說敘事治療的大師精神、關鍵技巧、重要觀念。
從幾近真實的諮商場景、多層次的對談與回顧反思中,讀者可以深入諮商脈絡,汲取名家智慧,打通自身技巧的任督二脈。
十個故事,是十種啟發、十次感動;是老師傅的傾囊相授,也是敘事治療學習者、心理學愛好者迅速增能的功夫祕笈。

在這本書中,你會學到:
*如何適時在諮商情境中運用敘事治療的關鍵技巧
*如何將敘事治療大師的精神體現於對話中
*如何灌注多元精神於治療情境中

立足於後現代範典的敘事治療,是去專家、去標籤、去診斷、去病理化的學派,這對於新手心理師來說,總會覺得學習過程缺乏框架與步驟,必需經由夠長時間具體的體驗與實操,才能在摸索中逐漸累積出自己的治療門道,而這本書可以作為敘事治療師養成的一道扶手。――黃素菲(本書作者)

當敘說的陽與間隙的陰,不再互相遮蔽,更能互相照見,心就活絡了。――林以正(前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一致推薦
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王麗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主任
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
汪文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暨兼任教授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執行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以正∣齊行顧問副總經理、前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林美珠∣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退休教授
金樹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名譽教授
翁士恆│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曹中瑋│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
趙淑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班 教授

作者簡介

黃素菲
曾任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理事長,自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退休。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博士後,學習社會建構論,並發展出以現象學為基礎的敘事治療。
主要從事個別與團體諮商、諮商督導、敘事治療和生涯教育等。譯有《敘事治療三幕劇》、《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人際溝通》,另著有《組織中人際關係訓練》、《當代諮商理論》、《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等書,以及最新出版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洞人心菲的十個故事,十種啟發,十次感動》。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敘事」作為「故事」與「存在池塘」的中介
汪文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暨兼任教授)

近幾年,我也對於敘事的理論與實務頗感興趣。今年六月份我曾邀請黃素菲老師以線上方式在我的課堂上演講「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聽講的同學竟然超過兩百位,開了兩間各容納一百人的視訊教室卻依然爆滿,導致不少人向隅而返。當時我一方面感受到敘事議題在台灣被重視的程度,另一方面對於能邀請到頗受歡迎的講者而深感榮幸。
素菲老師很會講故事,也很喜歡講評電影。在演講中她比較了中國作家李銳的《青石澗》與改編自美國作家安.霍華德.克里爾(Ann Howard Creel)同名小說的電影《平凡歲月的魅力》兩個故事,以說明現實是社會建構的,進而說明不論是知識,乃至於諮商來訪者敘說的故事,也常是社會所建構的。她又說了自己父親的故事,以父親逃難的心得「鋼盔一定不能丟」被孩子當成笑話,但其實背後隱藏著他過去的辛酸與難過,來說明一些單薄的話語常出自每個人「存在池塘」裡所蘊含的豐富意義。
在這本《敘事治療私塾學堂》中,素菲老師除了說出了自己父親的故事,還講述魯迅《祝福》裡祥林嫂的故事。因為祥林嫂身邊的人常從她表面的單薄語言滑落,無法達到她的悲苦之處,以至於祥林嫂最後流落街頭,凍死在風雪中。素菲老師所強調的語言出自於深淵之處,是她所稱的「存在池塘」,也是余德慧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借自海德格所稱的「大地存有」。而不論經由社會建構的故事,或是常在生活圈已習以為常,而為他人不足為怪的語言,對於敘事治療師而言,雖指涉到明顯的事物,卻也遮蔽了其他更多的事物。因此素菲老師從海德格的「語言是存有之家」這句箴言開始,認為敘事治療一方面需要來訪者的言說,但另一方面治療師要幫助來訪者將社會所建構的概念思維,以及賴以述說的故事,和其他的語言,往前語言的「存在池塘」去回溯。但在理論上可輕易朗朗上口的回溯一詞,在實際上是需要透過情感來推動的,特別是治療師的「慈悲之心」加注在受苦的來訪者身上,讓來訪者「邊說邊掉淚」,進入「語言無法捕捉的隙縫」,然後進入具深淵性的「大地存有」。
這饒富意義的語言發源地,是來訪者與他人盤根錯節交纏之處,是素菲老師借德勒茲的「地下莖」表示的表面上四散,但底部全部連在一起的故事來源之處。這裡就是治療師所「療遇」的受訪者,常被社會建構的主流故事所縈繞而受苦的當兒,要被引導出另類或支線故事可能性的根據地。的確,素菲老師承繼敘事大師麥克.懷特提出的敘事治療幾個關鍵方法,從來訪者的主流故事開出支線故事就是其一。但來訪者要能開出支線故事,原先為主線故事所困的問題,就必須被外化,這是所謂的「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的說法,是來訪者開出支線故事的先決條件,而歸為敘事治療的關鍵方法之二。素菲老師將此問題的外化從我們道家莊子的「庖丁解牛」寓言來賦予可能性的意義,平添了所需「游刃有餘」的工夫性。
其實問題的外化於余德慧在《詮釋現象心理學》所言,是一種間距化(distantiation) 所致,這是來自呂格爾《詮釋理論》(Interpretation Theory)的一個術語。我們對於大地存有因尚未能以語言來把握,故僅能以既接近又保持距離的態度來面對,這對余德慧而言固表現出了一種間距化;但和問題外化直接有關的間距化應是治療師嘗試將來訪者從直接面對處境(situation),轉為大地存有在「那裡」與我們在「這裡」之位置(place)關係的改變。當來訪者面對處境的言說行動(saying)及所說的語言(said),轉為獨立於處境的文本(text)時,即是做了位置的改變。來訪者所敘說的故事就是文本,支線故事的開發所需的問題外化,實可透過獨立處境而文本化來落實,故言語轉為文本就為敘事治療的關鍵方法之三。文本是詮釋的依據,詮釋活動最重要的是要將指涉明顯事物的文本,往隱藏的事物去指涉。故敘事扮演著中介的角色,讓在「社會建構」的而屬於「文化世界」的語言、知識、故事,往「存在池塘」或「大地存有」去回溯,然後從中汲取隱藏的意義、情感,去形塑新的言說、概念,以及故事。但敘事作為中介不是理所當然就如此的,是需要有所訓練陶養的,讓敘事富有往「存在池塘」去回溯的「動力」,然後讓所汲取的意義與情感體現在新的語言、概念與故事裡。故敘事既有還原至「大地存有」,亦有重構「文化世界」的功能,它是連結兩者的中介,且是以交互循環的方式進行。
職是之故,我們就可了解素菲老師在區別「敘說」、「故事」與「敘事」時説:「『敘事』是要説而未説的意向,敘事不是『做什麼』而是『想要做什麼』,也就是一種『能夠』並且『知道如何』的那種傾向於語言敘說的狀態,可是又尚未說出。」並且,《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所要傳道、授業、解惑的正是去陶養學生以敘事作為中介的動力,這也是詮釋的精髓所在。素菲老師所私塾的根本上在於呈現十個案例故事的「敘事開箱」,這是她進行詮釋活動的工夫所在,裡面蘊含著我在前面所強調的敘事治療的三個關鍵方法,但借著實際的故事被闡釋出來。
感佩素菲老師對於敘事治療理論與實務的精益求精,從2018年的《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短短四年又出版了此書。冀望她繼續將其對於敘事治療詮釋的工夫,不藏私的貢獻給臺灣與整個華人敘事治療界。
2022年12月6日寫於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學人研究室


【推薦序二】
從「洞人心菲」到「動人心扉」

趙淑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 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班)

在助人工作的系所工作,我經常詢問學生們:諮商或治療工作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你認為在治療工作中引發改變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呢?而諮商心理師或治療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
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我跟素菲老師的專業訓練應該都始於精神分析學派對於性驅力的著重,和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發展對個人心理健康影響的論述,之後受到第三勢力人本學派思潮的影響,近年則在後現代思潮的引領之下,更敏銳於「治療、疾病」的重新解構。素菲老師進入了敘事的脈絡,而我則以家庭系統觀點來理解家人的關係。不論取徑為何,受到後現代思潮的影響,我們都在關注「脈絡、權力、解構、改變」,我們如何在來談者及其家人關係所呈現的各種議題中發展出新的理解並擴展其敘事的多元可能性呢?
素菲老師從2016年開始的「洞人心菲敘事私塾」,以其中一位參與者作為「來談者」,與另一位參與者「心理師」進行對話,其他人則為「反映團隊」,每次不同層次的對話提供了參加者在不同身分中的流轉,進而能具體瞭解所謂敘事的詮釋、解構與重構。
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三個部分,其一是「Here & Now」的呈現,在敘事私塾的進行中,有著三方的觀點:來談者、心理師以及觀察的反映團隊的對話,對讀者而言,彷彿身歷其境。其二是素菲老師的「敘事開箱」,透過老師隨著故事的進行以敘事的觀點帶領讀者理解在對話中發生了什麼事,而能瞭解在對話-故事中來談者隱而未宣的脈絡。最後,素菲老師將整個對話的歷程以脈絡性或時間序的方式整理呈現,從這樣的整理中更可以體現來談者所呈現議題不僅是個人的層次的,同時也是社會建構層次的。理解社會脈絡如何「建構」我們對「不適」的定義,才有機會解構與改變原來的困境與綑綁。
在本文的開始我提了三個問題,透過在書中層層的說明,猶如地圖一般的引導,相信閱讀本書可以讓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工作者及學習者對於前述的三個提問有自己的反思與答案,而讓我們的專業可以更接近來談者以及其家人,藉由「洞人之心」而能「動人心扉」!
與素菲的相識在我們的少女時代,這麼多年來素菲一直是我眼中既聰慧又美麗的女子。這幾年她在敘事治療以及以敘事觀點談論生涯諮商的發展,更是台灣在輔導與諮商領域中的創見,同時也對未來專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與帶領的作用。很榮幸能為本書寫序,更珍惜與素菲多年的友誼!

【推薦序三】
穿過敘說抵達存在
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

1995至94年間,我於杜肯大學博士班修課時,在課堂上就曾學習、理解、分析與討論敘事治療。當時的讀本,1990年精裝版的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故事.知識.權力》),還在我的書架上。懷特(Michael White)的治療理論發展於1980年代,是目前為人熟知的心理治療中相當晚近的一派,其治療思維也就得以從當代哲學思潮,如傅柯(Michel Foucault)關於知識與權力的思考以及格根(Kenneth Gergen)在心理學領域倡議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中獲取養分。
傅柯所言的知識/權力,其展現與作用的形式為論述或言說(discourse)。能夠言說某人某事,對某人某事產生論述,就是對某人某事行使了權力。例如,對憂鬱症者的言說,或關於憂鬱症的種種論述,將影響與支配憂鬱症者的自我認識與他人的對待。就個人層次而言,這樣的言說/權力作用出現在一個人說明自己的話語,也就是自己的故事。格根就指出,個人用以理解與說明自己的說詞,從來就不是「自己的」,而是來自社會上種種既有的論述,這就是個人敘說的社會建構論觀點。懷特敘事治療的外化(externalization),其精神就在於把人的生活經驗與其自我敘說分開來,從而能夠檢視並更動這些定義了個人經驗但卻無益於生命發展的論述。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懷特敘事治療的理論視野在於個人、言說或話語以及社會等三者之間的關係。這相當不同於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心理機制與動力觀點,也與認知行為治療之失功能的認知與行為運作看法有很大的差異。如此的不同與差異顯然不是來自實驗室的發現,而是來自懷特自己的治療經驗以及他所選用之當代哲思所給予的說明。
然而這樣的理論性基礎卻遺漏了敘事治療現象中非常關鍵的,人與語言的關係。若語言只是傳遞個人思維的載體,那麼為何改變語言就會改變人?人到底是如何地「活」(existing),使得論述/故事成為人的棲居之所?如果人活在故事中,故事來自社會論述,那誰是主體?懷特因洞見人與自我敘說之間的關係,使他脫離既有心理治療理論的知識/權力圈限,開展了對人之受苦療癒的新視野,但也留下了人與語言之間存在性理解的空缺。素菲老師的敘事治療工作不同於前人之處及其重要性,就在於回應了這空缺及其必要性的要求。
一般的心理學家或心理治療師或許會認為閱讀與理解哲學性論著是不必要的,但如果懷特也持這樣的態度,那麼今天我們恐怕就沒有敘事治療可以學習。關於人存在性質的哲學思考能夠卓然成家,都是能夠立基於經驗本質而對既有流行之論述的論述。這是傅柯得以從瘋狂概念的發展、臨床醫學的誕生、規訓與懲罰的建制以及性歷史等現象來洞悉知識與權力之關係的工作,也是懷特得以從種種既有的治療學派中創出新局的關鍵。就心理治療的發展來說,這樣的思考是拓墾心理治療根基的必要能力,它使治療師能夠深入人的存在界域,並於其中尋得話語將治療經驗帶入光亮之中。
素菲老師顯然不是一般的心理治療師。她的前一本著作《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以及本書,除了展示敘事治療在操作上的精義之外,更對於「說故事?怎麼能有療效?」進行存在性的論述。在我看來,本書中她在闡述法國學者惹內特(Gérard Genette)的敘説(narrating)、敘事(narrative)與故事(story)的內涵時,賦予了敘事本體論的地位,也就是洞見了人作為語言存有的敘事本質。敘事一詞也就有了新意,指稱了人之存有將顯未顯之際的本體狀態,而非個人言說的動作,也非言說成形之故事。這使得敘事治療獲得了人與語言/言說之間關係的存在論基礎。在實踐上,敘事治療也就成為一個存在性時刻。治療師在治療室所做的不僅是捕捉個案的故事,而是對人之存在的注視。
本書的另外一個重點是在十次的「洞人心菲私塾工作坊」記錄中所蘊含的訴說台灣人心理衝突經驗的語料。這十次的示例自然是具體揭示了敘事治療的進行樣態,素菲老師也做了適時與詳細的點評。這對學習敘事治療的貢獻不在話下。不過我要特別指出的是,既然語言即存有,那麼若將其中演練雙方所使用的語言與語式視為台灣人存在樣態的顯現而非僅個人經驗的言說,那麼我們就獲得了指向台灣人文化存有的語料。舉例來說,這十個例示中許多話語涉及「家」與「家人」,即便是個人發展與性別處境的議題也多與「家庭」有關。本書所含藏的這些豐富語料,具有揭示台灣文化中與「家」相關之社會性論述的潛能,值得讀者細細品讀,並在自己的經驗中進行驗證,從而洞悉自己身上的社會建構。
素菲老師自言其對於敘事治療的理解是穿透語言到達經驗,而我想強調其存在論性質,因此可說是穿過敘說抵達存在。在我看來,正由於回應與充實了敘事治療的存在論基礎,本書並非另一本敘事治療的書,而是另一種敘事治療。在本書緒論的最後,有著這樣的文字:「會不會……我正在臺灣藉由他們說過的話,講出我自己的敘事治療的聲音?」我想這是「另一種敘事治療」的含蓄表達。若是如此,不妨就給素菲老師的心理治療工作一個更相稱於其自身的名字,存在敘事治療。

 

 

 

目次

【推薦序一】「敘事」作為「故事」與「存在池塘」的中介/汪文聖
【推薦序二】從「洞人心菲」到「動人心扉」/趙淑珠
【推薦序三】穿過敘說抵達存在/李維倫
【寫在前面】跟你說說,我們是這樣開始的……

緒論
第一部 留在風水寶地,還是另覓牛奶與蜜?―專業身份與生涯認同
第一章 濃縮還原的柳丁汁,還是柳丁嗎?――重構專業圖像的故事
第二章 請你來看我的夢幻王國――打破心理師固定路線的生涯故事
第三章 女性的英雄之旅――成年早期重構生涯自我認同
第四章 我不在社群照片裡,而在夢想的路上――聆聽內在聲音、安頓自我認同

第二部 結合又跨越高峰與低谷,才能看到波浪的形貌―主流與邊緣
第五章 靜待開啟的潘朵拉之盒――奪回性別身分認同的故事
第六章 疾病的未來――健康是生活沒有被疾病吞沒
第七章 在荊棘路上成長――夢中的刺客原來是我自己

第三部 其實我不是你認為的那樣的我―家庭、親情與自我
第八章 挑開的痘痘開始癒合――疫情在家,物理空間擠壓心理空間
第九章 母女變奏曲――關係的皺褶及其皺褶下的另一種真實
第十章 無敵鐵金剛與林黛玉的拔河戰――中年女性轉換生涯跑道的故事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第三章 女性的英雄之旅:成年早期重構生涯自我認同
中學六年,大學加研究所八年,讀書、考試,提升、晉階,心理師執業五年,進修始終沒停,人生成為一座又一座必須無止境攻頂的山頭。
結婚、生子,成為妻子、母親,一個美好的未來等候著我。
而我,好想停下來,青春抓住夢想的尾巴,
搭上另一班車,去一個只有自己的地方。
︱故事引言︱
我是一位執業五年以上的心理師,專業生涯的耕耘是我畢業後生活中重要的重心。隨著時間推進,我也進入家庭。
心理專業在工作場域中面臨許多挑戰,新興的治療技術、固定時間的進修要求,使得專業工作不僅是工作,更是一門永不停歇的學問。
面對每日專業工作的進展,我興起改變的念頭,我想利用半年時間,暫別目前的專業工作,隻身前往國外圓夢。但面對這個決定,我的心情既期待又害怕,擔心回國後的中斷的生涯發展及其對伴侶關係的衝擊。我的已婚身分,以及在家庭中孕育下一代的角色任務,回國後更需要再一次深思工作生涯的方向。在面對一個看似具體清晰的生涯決定,卻是有一種「見山不是山」的複雜心境。
一、兩人的起點
︱來訪者︱
我內在有強烈的改變的驅力,促使我想要做出不同的生涯抉擇,然而,這個改變勢必中斷我在專業職場上已占有的一席之地。求學、工作以來,我未曾按下暫停鍵。另外還有家庭角色被賦予的身分,妻子、女兒、媳婦,以及自許有一天會成為母親的身分。
新決定也許可以帶給我不同的經驗與自我實現,但也造成我必須面對巨大的生涯挑戰。離開職場後的再次回歸,是不確定的未知數。我不知道是要重回熟悉的助人專業場域,或是另外開創新的職涯路線。這也使我對於新決定的變數及不可控制,焦慮感倍增。
︱心理師︱
我是領照五年的執業心理師,我跟來訪者是熟識多年的朋友。晤談的主題是我們日常兩人私下曾聊過的話題。訪談前我也知道這件事情對來訪者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生涯事件,也因此我有很多已知的資訊。在正式對話的時候會使我一開始有點不安,面對對話的未知及可能的發現,加上即便談論此主題,我們向來認真,卻未曾與來訪者有這般「正式」談話的經驗,對我來說是嶄新的經驗與全然的現場,可能會創造很多新的交流與經驗。當下更也期待身為朋友,若能幫助來訪者促成其面對生涯的準備甚至決定,那將會更凸顯這個對話經驗的價值。
二、對話開展
(一)隻身出國、自我放飛
來訪者為自己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她想要隻身出國,並且已經著手規劃具體目標與行動。她想要放飛自我,有一種放開自己、追尋夢想、讓心找到方向,迸發出它全部力量的姿態;也就是,離開熟悉的軌道、拋棄已經確定的生活、背向大家的理所當然,轉向某種久藏的夢想,或是未知的征途,放下牽掛、自由飛翔。
來訪者正在經歷一個未知的冒險,充滿焦慮、猶豫,日子越靠近,越覺得自己卡住。雖然說放飛自我,需要心靈的放鬆,只有心變鬆了,才能真正地放飛自己。可是,對於未知,誰不會焦慮呢?
心理師:我們今天從哪裡開始?
來訪者:那我就直接切入正題好了,明年下半年我對我自己的人生,有一個重大的決定─我想要一個人出國半年。這事情我也還沒跟很多人分享,因為覺得自己也有一點害怕,因為要做這件事情,可能這半年必須中斷我現在做的這個專業工作。對我來說,算滿不容易的。從以前到現在,就算念書也沒有離家很遠,只是稍微離開又定期回家。加上我現在已經結婚了,從來沒有這樣子自己隻身出去過,所以會有點猶豫吧!
心理師:確實是個重大計畫,妳怎麼會想要一個人出國半年?
來訪者:我就是有個念頭,或許在生小孩之前,圓個年輕時的夢想!
心理師:好像是進入妳人生下一個階段,一種自我放飛嗎?妳說有點猶豫,是指什麼?
來訪者:時間越近就想愈多,其實我也不太確定做這件事情,到底對未來(笑)有多大的幫助?很多東西都卡在一起,一方面卡在生育年齡、生小孩這件事,一方面我現在轉換的新工作,也才一年多。有一種不知道是預感還是直覺,回來了可能不會很想(笑)做跟現在工作有關的事情,就有點很害怕……
心理師:好像本來明年的出國計畫,本來只是一個妳自己的計畫,可是不曉得為什麼聽妳講完了之後,覺得它好像突然變得有點複雜,還涉及妳回來之後的工作,還有各種人生角色,妻子、母親、媳婦?
來訪者:就會覺得好像一個牽扯一個吧!而且我又年紀有點大了,就實在有點……一個扣著一個,到底要不要去?才去短短的半年時間,去了有什麼不一樣嗎?
心理師:好像這是妳的一個願望,是嗎?一個人隻身出國,妳想要擁有一段獨自在國外生活的經驗?
來訪者:或許我是想要有一個人生活的經驗。身邊一直有很多人在關心我,我幾乎不曾一個人生活!對,要暫時放掉目前的一切東西,是很重大的決定,嗯,但是不去又很怕會後悔!
心理師:感覺妳好像都很清晰,但是又有一點衝突,就是很希望、跟很想要,但是也覺得害怕、也不安,是這樣嗎?
來訪者:幾個月前開始計畫出國時,一切都很明確、篤定,那個念頭很強烈!考量若是生了小孩很難在短時間出去,那就現在去!不去真的會後悔。可是現在距離原定出發日期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會覺得時間越靠近,腦袋裡開始會有不同的聲音跑出來,會講說「那就不要去了,其實現在也可以啊!」、「不行、不去會後悔,一定要去」(笑),有兩個聲音拉扯。
心理師:嗯,好像最近的聲音滿大聲的,比較大聲的那個聲音,都在說些什麼?
來訪者:(笑)開始是「要去」的聲音比較大,可是過了兩、三個月,到了現在,就會有那種要「放棄」的念頭很常出現,是不是不要去了?因為我很膽小,我的生命過程中,可能都是比較保守吧!都是走一個比較安全的。
敘事開箱:女英雄之旅程
受到心理學家榮格(Jung)的影響,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提出了英雄旅程公式,他在《千面英雄》中描述了基本敘事模式:「一個英雄從平凡世界冒險進入一個非常世界─得到了神話般的力量,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英雄帶著某種能力從這個神祕的冒險中回來,和他的同胞共享利益。」
古今中外不同文明與文化之間,存在著一種極其驚人的相似精神,想成為戰勝自我宿命的「英雄」,都要歷經一段「啟程→啟蒙→回歸」的旅程,在過程中實現並超越自我。所謂「英雄」,當然也包括「女英雄」,是那些能夠瞭解、接受挑戰,進而克服挑戰的人。他們離開安定的日常生活,遠行、尋找、深入、歷險,在那裡找到原來的世界所欠缺之物,並在過程中得到啟發,最後帶著更成熟的身心回到原來的世界,展開新的人生。有如我們的人生縮影,一種揭示我們可以度過生命或生活的變動、面對自己的失敗後再繼續往前進的模型。
「英雄的旅程」不只關於攀登高山、前往異國或森林歷險這些「向外」的旅程,更可能是一場「內心之旅」,深入探索個人的內在心靈,在旅程中成長、蛻變,由絕望轉為希望,從脆弱變為堅強。這些心理轉變、情緒轉折,就是本文來訪者渴望的「心理旅程」,在其中展現出「個人」或「角色」的某個層面的死亡,與再次重生為「全新之人」的蛻變。但是,同時來訪者也擔心「去了會不會也沒怎樣?」很怕出國這個巨大的時間、金錢的雙重投資,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或是只是一個沒有回收的無用決定,更害怕缺少坎伯說的「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英雄帶著某種能力從這個神祕的冒險中回來」,可能是這種種的「後果論」牽扯著來訪者的焦慮神經。
(二)對生涯決定的猶豫與確認
有些人知道自己的樣子,也喜歡自己的樣子,也有些人卻想突破自己的樣子。「自我認同」並不是一種「靜止」的特質,雖然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Erickson)說自我認同是青春期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從後現代立場來說「自我認同」是被社會建構的,「自我認同」並不是只是發生在狂飆的青春期,而是終其一生人們都在重新形塑不同的自我認同。
就艾瑞克森的觀點,他認為25 至35 歲的成年早期,主要發展任務是「親密與孤立」,雖然整體來說,發展順利的特徵是「與人相處有親密感」,在臨床實務面還是存在著許多個別差異。如果像來訪者是個一直擁有足夠親密、足夠被愛的人,此時可能更多的心理需求反而是渴望獨處與自主。
心理師:我看到這個想出國的妳,跟以前的妳,很不一樣,這個不一樣的妳,想要帶著妳做什麼?
來訪者:踏出舒適圈吧!我想要自己去冒險。
心理師:「膽小、保守」的妳,會阻止想「出國、冒險」的那個妳嗎?會跟妳說過這條路不安全嗎?
來訪者:應該會吧!好像是沒有把握,很多猶豫……
心理師:「膽小、保守」的那個妳,會想到什麼是覺得不安全嗎?
來訪者:呵呵,可能就是她會自己想像吧!有點自己嚇自己,因為從來也沒有走過,不確定那條路會去到哪裡?路途會是長什麼樣子?可能是擔心回來之後,走不回原來的路?可是,她有一個想像,回來之後會知道「心願已了」,走那趟路,也會比較甘心一點(笑)。
心理師:聽妳說「心願已了」,好像是一種「朝聖」的感覺,是嗎?還是……
來訪者:我沒有想過……不過妳說「朝聖」,我想到的是《我出去一下》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在朝聖路程中,他不斷檢視自己、與內心對話、與自己連結。
心理師:好像是妳出國是想要去了卻心願?可以多說一些關於「了卻心願」嗎?
來訪者:就是,大概是一種離開目前的生活,出發去尋找自己要的答案吧!可是,就還是有點擔心會不會空手而回?
心理師:我也會想到,那個「出國的念頭」好像是一個養了很久的小孩,在今年六、七月的時候,突然進入了一個青少年階段,變成很有幹勁地想「堅定去追夢」,又過了兩、三個月到了現在,突然好像轉變成「懷疑的狀態」,妳覺得如果那個念頭是一個人,他在想什麼?
來訪者:(思考沉默)我也不太知道耶!就是只會覺得說一直走到現在,在學習專業跟工作的那條路上,有一種好像要燃燒殆盡,就是精力快要沒有了。我發現專業生涯實際上的狀況,跟我想的差距非常的大,從一開始碩二、碩三,然後開始做第一份工作……對,就那個精力、體力,已經燃燒到一個不行,無法支撐了。
心理師:妳覺得要燃燒殆盡而且體力、精力都快沒有了,所以妳的出國不只是去朝聖,更像是要休息、充電?
來訪者:對啊!我覺得好像目前靠任何一個方式想要去充電,好像電也充不回來,電池好像壞掉了,電都進不來,就是一個漏電的狀態。總會覺得說這個機會,因為也沒試過,或許可以讓整個狀態再重新充飽電。但也不知道,所以就還是會覺得很害怕。
心理師:我好像發現至少有兩條路線。路線一:出國的期待,對於暫停目前的工作與生活模式的擔心與考慮;路線二:沒有電又充不飽電的狀態,現階段生涯的停滯及心理上的倦怠。還是妳還有想到其他路線?
來訪者:我覺得兩個是互相關連的,先是因為路線二的停滯、倦怠感,才想到路線一的出國充電,可是又沒有把握。
心理師:這個「想出國充電」的妳,身上具備了怎樣的特徵?如果妳生命中有一個認識妳,妳也信任的人,會是誰?他聽到妳的出國充電的決定,他會怎麼說?他會看見怎樣的妳?
來訪者:我想到素菲老師,哈哈!其實上個禮拜本來想要偷偷來找老師講一下,但是(笑)……剛好遇到颱風天,就錯過了。
敘事開箱:自我認同
社會建構論認為個人的自我、知識與認同都是由社會所建構的。自我認同經常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脈絡中,經由各種意見和與別人交流而交織出來,我們的自我認同也是被社會所建構的。當有足夠的正當性時,制度就成為眾人所擁有的真實經驗,個人會把這種真實當作是外在強勢的真實,甚至以此形成自我認同或自我批判。
從社會建構論的角度來看,「自我」不僅是個人意識的顯露,也揭露了其所存活的社會環境。沙賓(Sarbin,1986)強調敘說不只使人們為生活現狀帶來秩序和意義,也反過來提供人們自我概念的架構;人們也在對自己和別人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時創造了敘說認同,使其在所說的關於自己的故事中,同時認識自我。隨著時間推移且不斷複製,社會上強勢的主流論述變得愈來愈僵化和堅硬,諷刺的是說故事的人也將自己侷限在自己創造的故事裡。
敘事治療是要幫助個案離開被侷限的故事,敘事心理師的責任是尋找個案自我認同裡的特殊細節、殊相事實,也就是,協助個案從「被社會建構」的自我認同重新建構為「自我建構」的敘說認同。更重要的是,心理師既要關心論述如何影響個案的自我認同,也要察覺論述會如何影響心理師自身的立場。
(三)聆聽心中的召喚
來訪者並不是不重視心理師身分,就像我(黃素菲)並沒有不喜歡成為大學教授,我也很喜歡教學、其實教得也還可以。但是,我始終很難肯認這個「大學教授」的身分。這個不想「肯認」,其實在表達我內在的一種狀態,可能我更為認同自己是個「學者」多過「教授」。
也許來訪者也有她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她害怕一旦成為「心理師」,就失去了其他可能性。好像一種「職業頭銜」就表達出一整套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動風格、穿著舉止等等,甚至型塑出職業性格,我們不總是說這個人是典型的「律師性格」或「教師性格」等等。我們也總是好奇著我們還有哪些「其他模樣」的可能性?
心理師:如果那天和老師說了,妳覺得她會怎麼說?妳覺得現在會有什麼不一樣?
來訪者:她應該會說我很勇敢吧!至少跟老師說出來,就是一種「公開」,會強化我的決心吧!就很像減肥的人跟大家公開,會加強減肥的決心啊!我現在跟妳講,也算是公開吧!
心理師:對!「公開」計畫會加強決心。妳正在完成一件生命中前所未有的事情,到目前為止,我看到的妳,妳並不是依賴、保守的人。
來訪者:其實我都不敢跟很熟朋友講這件事情,因為(笑)很像講了就是宣告我要去做某件事情,好像就必須有那個力量去行動。
心理師:那我們此刻在此進行這個「公開宣告」的見證儀式,這個「公開告訴大家」與「心中自己做決定」,有什麼差異?
來訪者:會有一個力量要推動我,或許我是想要透過這個過程,可以更看得清楚我在擔心害怕什麼?其實我心中已經有所決定,只是想藉由這個「宣告」的儀式,更確立自己的決心。
心理師:現在對妳來說妳需要一股推妳的力量,那個力量除了在這裡公開宣告之外,還可以從哪裡來?
來訪者:應該還是要來自我自己的內在力量吧!
心理師:哇!妳自己的內在力量,聽起來很棒啊!
來訪者:好像就像之前講的一樣,沒有跟家人分開過這麼久,對,一直覺得自己也不是很獨立的個性吧!
心理師:妳的意思是說,妳的內在力量想要有獨立的個性?
來訪者:對啊!因為我結婚前比較依賴爸爸媽媽,結婚後就比較依賴老公,好像一直都是這個樣子,比較不獨立。
心理師:那妳的這個「決定出國」,算是一種獨立個性的展現嗎?
來訪者:應該算是!我也不是說出去了就不回來,我想我是很希望自己可以完成這件事情。我是有一種想像,覺得這個「出國決定」可以更肯定自己,或許我心裡有一個很小的聲音告訴自己說「我可以證明自己可以做到」。
心理師:所以,這對妳來說,是一個好重要的決定,證明了之後會感覺怎麼樣?
來訪者:就是整個人生可能會感覺比較有自信一點。
心理師:嗯,感覺那個依賴父母或老公的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也想去證明自己可以獨立,所以聽起來完成這部分之後,妳就更完整了,既能「依賴」也能「獨立」了。那這個完整的妳,會怎麼看妳的專業發展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8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