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解讀王國維
滿額折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解讀王國維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85357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學術最得意的頂峰,到最低落的時刻
留著長辮站上講臺,寫下石破天驚的學術成就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廖彥博/歷史作家
蔡長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選錄近四十篇的學術發表與讀書筆記:作為第一位捧讀、尼采原文書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於〈評論〉中史無前例地以美學觀點切入探討;身為首位以西洋戲劇典範審視宋元的學者,一反歷來偏見,寫成一部洞見中國俗崇高藝術成果的《宋元史》;而在古史器物研究的集大成《觀堂集林》裡,提出前所未有的「」,一別於當時流行的乾嘉之學。

 

轉向中國古典,再踏入,研究領域的改變,也是其人生際遇的註腳──那些左右著他學術領域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糾葛──在時代巨變、黨軍襲來,以及親家兼摯友的逼債等多重使人窒息的巨大壓力之下,他最終決定,「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以自沉結束苦痛。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只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千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出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蒙昧不明的暗處。

▍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出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
解讀章太炎(
解讀陳垣(「國寶」家)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解讀

即將出版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解讀蔣夢麟(代表作《西潮》)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表)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作者簡介

 楊 照|策劃.主編

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名家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
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名人/編輯推薦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研究院士
呂芳上/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認識中國人文,從閱讀近代中國經典開始。(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呂芳上)
★閱讀民國時代下的人文典範,從中學習他們在時代變革下的勇氣精神,以及對於人文關懷的光輝面。(「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民國」的前半場域是中國大陸,時間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民國」還有後半,那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搬遷到臺灣來所經歷的關鍵變化。
在大陸的前半與在臺灣的後半,共同的特色是快速的變化與動盪,時局混亂打破了所有的現成答案,以至於逼迫人人困思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卻也打開可以進行破壞性或建設性種種實驗設計的大空間。
因而「民國」是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都吃了神藥大力丸,不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天賦異稟,而是時代的動盪與糾結,逼出了他們的智慧與活力。他們沒有固定的位子,沒有往後看、往前看能夠有把握的軌道或方向,他們只能去找出、創造出自己的道路,往往是前人沒走過,甚至是前人認定絕對不可能走的道路。
作為「民國人物」的陳寅恪,可以自由地在歐美遊學,不顧念、不追求學位,立志要培養自己研究「西北史」的所有學術配備;然後回到中國,受到變化時局的衝激,竟然也就快速轉型,將學術重心移轉到中古史上,成為中古史的大家。而這只是陳寅恪生命中大約二、三十年間發生的事。
又例如胡適,他到上海進了學堂才開始學英文,沒多久就去了美國留學,在康乃爾念農學,才第一年,他就開始用英文寫日記,還用英文對美國人宣講、解釋「中國是什麼」。他很快放棄了農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哲學,沒等到完全辦好博士學位手續,就又回到中國,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已成為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那麼短的時間內,他的生命走出那麼多不同的風景。
這絕對不單純是陳寅恪、胡適了不起,而是他們活在「民國」,得到了如此了不起、能夠成為「人物」的機會。「民國」是考驗、是挑戰,現實的條件使得在這個動盪空間中生活的人,沒有辦法做長期計畫,沒有資源完成具體社會建設,卻也因此鼓舞、刺激了豐富的人文思想。那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哲思,也不是閑靜漫步的沉穩產物,而是從再切身不過的存在困窘中逼擠出來的看法與論點。國家可能被瓜分,故鄉可能被強占,家庭可能徹底拆解,生活的最後據點明天可能就要消失……每一項都是真實的威脅,無從逃躲,非面對、非提出對自己、對群體的解釋不可。
我長期以來不斷呼籲:「民國」不該被遺忘,忽略「民國」我們就無從弄清楚臺灣歷史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拋棄「民國」也就拋棄了這由眾多人存在苦痛換來的豐富人文思想資源。
二○二一年史家余英時先生去世後,我受「趨勢教育基金會」之邀,錄製了一系列共十五講的課程,完整講述余英時主要的史學論著;次年,又受北京「看理想」機構之託,製播了共九十集的「溫情與敬意:錢穆學思總覽」節目,在過程中廣泛涉獵與錢穆、余英時同代的相關學者論著,產生了對於「民國人文學術」更深刻的珍視。在臺灣,三民書局是錢穆和余英時著作出版的關鍵交集機構,於是出於對時代與自身歷史背景負責的考量,對劉仲傑總經理提出了編選這套系列叢書的想法。很幸運地,我的構想獲得劉總經理的大力支持,配備了充分的編輯專業人才協助參與,得以在一年多的準備之後,到二○二三年中實現為和讀者相見的精編選集。
「民國」的歷史狀況使得這段時期的思想,很明顯地以原創性與多樣性見長,相對地缺乏大規模系統建構的成就,因此最適合以選文的方式來呈現。系列中每一本選集基本上都是在通覽目前能找到的作者著作全集後編定的,盡量保留個別篇章的完整面貌,避免割裂斷章取義。體例上,每本選集前面附有長篇「導讀」,向讀者充分說明這位作者的時代意義,以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減少閱讀隔閡,幫助大家得到更切身的體會。另外按照文章性質分若干輯,每輯之前備有「提要」,既提供文章出處背景,也連繫「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的具體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第一批共十本,提供了從一八六九年出生的章太炎,到一八八五年出生的熊十力,包括梁啟超、陳垣、呂思勉、歐陽竟無、王國維、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等民國學術人文思想人物的作品精華,希望能讓讀者興發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我們將會在未來擴大人物系列,期望能開創出一片「毋忘民國」的繁華勝景來。

目次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導 讀
第一輯 比較哲學文學—以西方哲學評中國古典文學
提 要
叔本華與尼采
叔本華哲學及其教育學說
紅樓夢評論
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

第二輯 詞學批評與詩文創作
提 要
人間詞話
長短句
頤和園
昔 遊
癸丑三月三日京都蘭亭會詩
此君軒記

第三輯 殷周禮制與古史古文研究—《觀堂集林》(選錄)
提 要
殷周制度論
說周頌
說商頌
釋 史
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
史記所謂古文說
漢書所謂古文說
說文所謂古文說
流沙墜簡序

第四輯 宋元戲曲—《宋元戲曲史》與《二牖軒隨錄》(選錄)
提 要
第二章 宋之滑稽戲
第三章 宋之小說雜戲
第四章 宋之樂曲
第七章 古劇之結構
第十一章 元劇之結構
第十二章 元劇之文章
第十五章 元南戲之文章
寫定元雜劇

第五輯 學術札記
提 要
《東山雜記》瀏海乃古代子事父母之飾
《東山雜記》杜工部詩史
《東山雜記》祖與帝
《東山雜記》小說與說書
《東山雜記》茶湯遣客之俗
《東山雜記》興化李審言海上流人錄徵事啟
《二牖軒隨錄》第二則
《二牖軒隨錄》第十則
《二牖軒隨錄》第五則
《二牖軒隨錄》第二十四則
《二牖軒隨錄》第十五則
《二牖軒隨錄》第五十三則

書摘/試閱

 在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以自沉於北京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並且留下了傳誦一時並纏訟久遠的遺書開頭四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會傳誦一時,因為人心震撼,當時的正處於他學術生涯的高峰期,他在一九二五年九月應聘到改制後的「學校」任教,擔任研究院的導師。才一開張,這個研究院就以導師陣容聞名,有「」與「」的說法。「」指的是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則又多加了一位李濟。
而趙元任、李濟因為比較年輕,對其他三位以後學自居,陳寅恪也視為長輩,就連梁啟超也事事推讓,於是「」排座位時,以王為首,其次才由梁、陳、趙、李這樣排下來。而且得到如此敬重,有著再堅實不過的學術成就支撐,可以說當之無愧。
為什麼選擇在人生最風光時刻,?遺書中為何決絕稱「只欠一死」,使得走向死亡的「義無再辱」指的又是什麼呢?這令人困惑的問題,則是使得他的死與他的遺書內容長期纏訟不休的根源。
當然並不是對簿公堂那樣的「纏訟」,而是在文化界、學術界,解釋之死的文章不斷出現,不同文章中提出了不同看法,許多文人、學者還因此而掀起或明顯、或潛在的激烈對話論辯。我有限的閱讀所及,就至少讀過梁啟超、陳寅恪、吳宓、周作人、葉嘉瑩、周策縱、勞榦、余英時、李澤厚、王汎森、王德威、陳平原、翟志成、陳鴻祥、劉克敵、桑兵、李建民等各家意見。顯見一來,之舉有著複雜、難以簡化、拒絕被簡化的層層交纏動機;二來,這些動機牽涉的,不是在一九二七年的個人感受,而是他一生走來的思想與學術發展,以及他走到「五十之年」半世紀現代中國的激烈變化。
會引起長期熱議,弔詭地,來自於之死很快取得了一個理所當然並傳之久遠的標準解釋—認為他是「而死」。這個說法當然有其根據,才能快速被接受為標準答案。即使進入由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支持成立的學校,在比外界更洋化些的環境中,卻仍然堅持留著長辮子,而且在進入之前,他曾在遜帝的「」裡任職。再往前些,一九一一年爆發辛亥革命,甚至還沒有等到民國正式成立,就隨和他最親近的出亡日本京都,在那裡住了四年多才回到已經沒有清朝了的中國。

(節錄自〈導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57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