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洲佛教史:日本佛教系列(共四冊)
商品資訊
系列名:新亞洲佛教史
ISBN13:4716795014554
替代書名:Buddhism and the Modern Japanese State
出版社:法鼓文化
作者:末木文美士
譯者:辛如意
出版日:2024/07/15
裝訂/頁數:平裝/2184頁
規格:21cm*15cm*10.2cm (高/寬/厚)
本數:4
重量:2606克
定價
:NT$ 2500 元優惠價
:90 折 2250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日本學界嶄新論述
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
◆「新亞洲佛教史」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最大規模的結集,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作者群以整體觀點,依各別專攻的主題領域,進行層層闡述。
◆ 除傳統的教理教義、文獻語言、史料分析之外,也擴及美術、考古、文藝、民俗等不同層面;並嘗試跳脫過去的宗派中心主義或歷史文獻學的限制,結合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呈現佛教研究範式的革新。
◆總覽佛教在亞洲發展的遼闊時空歷程與演變軌跡,勾勒出更豐富、多元的整合樣貌,議論豐富,可讀性極高。
【日本佛教系列】1~4冊
《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
佛教為日本的重要信仰,與日本歷史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佛教傳入始於聖德太子神話傳說,不同時期因政治立場、社會經濟、文化風俗等,崇佛、廢佛均有所消長。中日交流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宗派基礎,無論是鑑真和尚東渡傳戒,或日僧最澄與空海入唐求法,皆是重要盛事。「顯密」一詞的探究、「本地垂迹說」藉由神道信仰融入當地社會,均是日本古代佛教發展的探討重點。
本書由日本佛教的基礎,深入探討從佛教初傳東瀛,至鎌倉佛教發展之前的概況,並打破個別研究宗派史,從整體觀點、史料考察、思想史等多元領域進行層層闡述,開啟日本佛教史研究新的一頁。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日本中世佛教史,以院政期至戰國時代為探討對象,一般稱此時期為鎌倉新佛教,禪宗也同時從中國傳入,帶來新生。武士階層大力提倡禪宗,以助鞏固統治權,法然、親鸞、道元、日蓮、一遍等人為抵抗舊佛教勢力而大為活躍,他們救濟民眾,對社會影響深遠,此外,念佛法門的推廣,也普及至庶民階層。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日本佛教宗派的架構在此時期得以完整確立,各宗祖師的思想與言論,成為後人探索研究的重點。
日本中世佛教既有傳統也有創新,本書對於舊佛教寺社勢力與舊佛教改革派,室町文化、一揆與佛教的關係等多做探討。在日本佛教思想與文化的建樹上,中世佛教是日本建立佛教信仰的重要時期,流傳於世的佛教文化,迄今影響深遠。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東亞近世佛教的研究,在近年有不同的發展,不論是思想義理、詩文繪畫的探討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中,佛教也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江戶幕府將佛教納入政府系統化管理,一方面又建立嚴格的寺院制度,鼓勵僧人進行學術研究;在相對和平的歲月中,江戶佛教取得長足的發展,又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中,佛教也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在此同時,佛教與儒家或天主教等佛教外部人士的論爭,也提供了一個認識近世思想流派交鋒或互攝的各種可能性,激盪出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本書對近世佛教的思想義理、詩文繪畫等探討,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現。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日本佛教的研究,過去以鎌倉新佛教為關注焦點,七○年代以來,研究者針對二戰後構築的日本佛教定論提出批判,導致傳統佛教觀逐漸瓦解,多面向的研究重新建構出近代日本佛教的新樣貌。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近代佛教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受到歐洲語言文獻學的影響,梵文的權威性不斷增強,從而激勵以漢文佛典為主要經典的佛教界,重新組織編纂大藏經,而有《大正藏》與《續藏經》兩套現代藏經的問世,影響極其深遠。二是受到明治時期儒者的排擠,造成「廢佛毀釋」與「神佛分離」運動,讓佛教必須認真思考國家的存在。
近代化、資本主義造成的社會矛盾,使得人們向佛教尋求精神的慰藉。禪宗對日本知識分子與歐美佛教信仰影響巨大,帶動世界潮流。本書從明治維新與佛教、近代佛教的形成與發展、戰爭與佛教等不同視角,探討日本近代佛教的本質究竟為何,從而認識它的蛻變之路。
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
◆「新亞洲佛教史」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最大規模的結集,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作者群以整體觀點,依各別專攻的主題領域,進行層層闡述。
◆ 除傳統的教理教義、文獻語言、史料分析之外,也擴及美術、考古、文藝、民俗等不同層面;並嘗試跳脫過去的宗派中心主義或歷史文獻學的限制,結合學術界最新研究成果,呈現佛教研究範式的革新。
◆總覽佛教在亞洲發展的遼闊時空歷程與演變軌跡,勾勒出更豐富、多元的整合樣貌,議論豐富,可讀性極高。
【日本佛教系列】1~4冊
《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
佛教為日本的重要信仰,與日本歷史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佛教傳入始於聖德太子神話傳說,不同時期因政治立場、社會經濟、文化風俗等,崇佛、廢佛均有所消長。中日交流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宗派基礎,無論是鑑真和尚東渡傳戒,或日僧最澄與空海入唐求法,皆是重要盛事。「顯密」一詞的探究、「本地垂迹說」藉由神道信仰融入當地社會,均是日本古代佛教發展的探討重點。
本書由日本佛教的基礎,深入探討從佛教初傳東瀛,至鎌倉佛教發展之前的概況,並打破個別研究宗派史,從整體觀點、史料考察、思想史等多元領域進行層層闡述,開啟日本佛教史研究新的一頁。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日本中世佛教史,以院政期至戰國時代為探討對象,一般稱此時期為鎌倉新佛教,禪宗也同時從中國傳入,帶來新生。武士階層大力提倡禪宗,以助鞏固統治權,法然、親鸞、道元、日蓮、一遍等人為抵抗舊佛教勢力而大為活躍,他們救濟民眾,對社會影響深遠,此外,念佛法門的推廣,也普及至庶民階層。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日本佛教宗派的架構在此時期得以完整確立,各宗祖師的思想與言論,成為後人探索研究的重點。
日本中世佛教既有傳統也有創新,本書對於舊佛教寺社勢力與舊佛教改革派,室町文化、一揆與佛教的關係等多做探討。在日本佛教思想與文化的建樹上,中世佛教是日本建立佛教信仰的重要時期,流傳於世的佛教文化,迄今影響深遠。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東亞近世佛教的研究,在近年有不同的發展,不論是思想義理、詩文繪畫的探討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中,佛教也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江戶幕府將佛教納入政府系統化管理,一方面又建立嚴格的寺院制度,鼓勵僧人進行學術研究;在相對和平的歲月中,江戶佛教取得長足的發展,又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中,佛教也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在此同時,佛教與儒家或天主教等佛教外部人士的論爭,也提供了一個認識近世思想流派交鋒或互攝的各種可能性,激盪出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本書對近世佛教的思想義理、詩文繪畫等探討,都有精彩突出的表現。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日本佛教的研究,過去以鎌倉新佛教為關注焦點,七○年代以來,研究者針對二戰後構築的日本佛教定論提出批判,導致傳統佛教觀逐漸瓦解,多面向的研究重新建構出近代日本佛教的新樣貌。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近代佛教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受到歐洲語言文獻學的影響,梵文的權威性不斷增強,從而激勵以漢文佛典為主要經典的佛教界,重新組織編纂大藏經,而有《大正藏》與《續藏經》兩套現代藏經的問世,影響極其深遠。二是受到明治時期儒者的排擠,造成「廢佛毀釋」與「神佛分離」運動,讓佛教必須認真思考國家的存在。
近代化、資本主義造成的社會矛盾,使得人們向佛教尋求精神的慰藉。禪宗對日本知識分子與歐美佛教信仰影響巨大,帶動世界潮流。本書從明治維新與佛教、近代佛教的形成與發展、戰爭與佛教等不同視角,探討日本近代佛教的本質究竟為何,從而認識它的蛻變之路。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
吉田一彥——名古屋市立大學大學院教授
新川登龜男——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曾根正人——就實大學大學院教授
杉本一樹——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所長
大久保良峻——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藤井淳——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Global COE特任研究員
上島享——京都府立大學副教授
梯信暁——大阪大谷大學教授
門屋温——磐城明星大學兼任講師
布萊恩.魯伯特 Brian O. Ruppert——伊利諾大學副教授
三橋正——明星大學副教授
冨島義幸——滋賀縣立大學教授
勝浦令子——東京女子大學教授
石井公成——駒澤大學教授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蓑輪顯量——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阿部泰郎——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教授
前川健一——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GCOE「UT-CBEL」特任研究員
小峯和明——立教大學教授
松尾剛次——山形大學教授
菊地大樹——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副教授
伊藤聰——茨城大學教授
河東仁——立教大學教授
原田正俊——關西大學教授
島尾新——多摩美術大學教授
神田千里——東洋大學教授
黑田日出男——立正大學教授
佐藤弘夫——東北大學大學院教授
彌永信美——佛教學者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黑住真——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大桑齊——大谷大學名譽教授
曾根原理——東北大學學術資源研究公開中心助教
水上文義——財團法人東方研究會研究員
前田勉——愛知教育大學教授
中野三敏——九州大學名譽教授
西村玲——財團法人東方研究會研究員
渡邊麻里子——弘前大學副教授
林淳——愛知學院大學教授
松下みどり——日本女子大學兼任講師
岩田重則——東京學藝大學教授
真鍋俊照——四國大學教授
長岡龍作——東北大學大學院教授
辻惟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藤井惠介——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谷川穰——京都大學大學院副教授
幡鎌一弘——天理大學おやさと研究所研究員
大谷榮一——佛教大學副教授
佐藤哲朗——宗教法人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事務局長
藤井健志——東京學藝大學教授
佐佐木馨——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
島薗進——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吉永進一——國立舞鶴工業高等專門學校副教授
末木文美士——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教授
辻村志のぶ——前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
三土修平——東京理科大學教授
島田裕巳——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センター客座研究員
清水邦彥——金澤大學副教授
瓊.諾埃爾.羅伯特 Jean-Noel Robert——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教授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
吉田一彥——名古屋市立大學大學院教授
新川登龜男——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曾根正人——就實大學大學院教授
杉本一樹——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所長
大久保良峻——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藤井淳——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Global COE特任研究員
上島享——京都府立大學副教授
梯信暁——大阪大谷大學教授
門屋温——磐城明星大學兼任講師
布萊恩.魯伯特 Brian O. Ruppert——伊利諾大學副教授
三橋正——明星大學副教授
冨島義幸——滋賀縣立大學教授
勝浦令子——東京女子大學教授
石井公成——駒澤大學教授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蓑輪顯量——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阿部泰郎——名古屋大學大學院教授
前川健一——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GCOE「UT-CBEL」特任研究員
小峯和明——立教大學教授
松尾剛次——山形大學教授
菊地大樹——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副教授
伊藤聰——茨城大學教授
河東仁——立教大學教授
原田正俊——關西大學教授
島尾新——多摩美術大學教授
神田千里——東洋大學教授
黑田日出男——立正大學教授
佐藤弘夫——東北大學大學院教授
彌永信美——佛教學者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黑住真——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大桑齊——大谷大學名譽教授
曾根原理——東北大學學術資源研究公開中心助教
水上文義——財團法人東方研究會研究員
前田勉——愛知教育大學教授
中野三敏——九州大學名譽教授
西村玲——財團法人東方研究會研究員
渡邊麻里子——弘前大學副教授
林淳——愛知學院大學教授
松下みどり——日本女子大學兼任講師
岩田重則——東京學藝大學教授
真鍋俊照——四國大學教授
長岡龍作——東北大學大學院教授
辻惟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藤井惠介——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谷川穰——京都大學大學院副教授
幡鎌一弘——天理大學おやさと研究所研究員
大谷榮一——佛教大學副教授
佐藤哲朗——宗教法人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事務局長
藤井健志——東京學藝大學教授
佐佐木馨——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
島薗進——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吉永進一——國立舞鶴工業高等專門學校副教授
末木文美士——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教授
辻村志のぶ——前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
三土修平——東京理科大學教授
島田裕巳——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センター客座研究員
清水邦彥——金澤大學副教授
瓊.諾埃爾.羅伯特 Jean-Noel Robert——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教授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序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弘揚漢傳佛教,從根本提昇漢傳佛教研究的品質與水準,一直是本所創辦人念茲在茲的心願。這是一場恆久持續的考驗,雖然中華佛學研究所自知能力有限,但仍然願意傾注所有心力,結合海內外的先進與同志,共同攜手為此一目標奮進。
在佛教學術研究的領域,日本學術界的成果一直受到全世界的肯定與注目。「新亞洲佛教史」此一系列研究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結集,十五冊的規模,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從耆宿到新銳,幾乎網羅無遺,可以說是當今日本佛教學界最具規模的成果展示當不為過矣。本套「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海納萬有,概而言之,其重要性約有數端:
(一)「新亞洲佛教史」雖然以印度、中國、日本三大部分為主,但也兼顧中亞、東南亞、越南、韓國等不同地區,涵蓋南傳、漢傳、藏傳等不同的佛教傳統;處理時段從佛陀出世迄於今日。就目前同性質的著作之中,處理時間之長遠,空間之寬闊,迄今尚未有出於其右者。
(二)傳統佛教史的寫作總是詳古略今,無法充分呈現佛教演變的歷史面貌。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對於近世以降佛教演變的軌跡著意甚深,可謂鉅細靡遺。
(三)傳統佛教史大多集中於思想概念以及政治關係的描述,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在可能的範圍內,嘗試兼顧語言、民俗、文學、藝術、考古學等文化脈絡,開展出各種認識佛法的不同可能性。
職是之由,「新亞洲佛教史」不僅是時間意義上,更重要的意義是一種研究範式的建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取得佼成出版社正式授權,嘗試將日本佛教研究最新系列研究成果介紹給漢語文化圈。其間受到各方協助,特別是青山學院大學陳繼東教授居中聯繫,其功厥偉。同時也要感謝佼成出版社充分授權與協助,讓漢語文化圈的讀者得以接觸這套精心策畫的研究成果。透過高水準學術研究作品的譯介,借鏡世界各國佛教研究者的智慧,讓漢傳佛教研究的境界與視野更高更遠,這是中華佛學研究所責無旁貸的使命,以及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序〕末木文美士 / 編輯委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佛教史研究在新史學領域形成中顯著發展,這些研究成果彙整為家永三郎、赤松俊秀、圭室諦成共同監修的《日本仏教史》全三卷(法蔵館,一九六七)、舊版《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全九卷(一九七二─七五)等,成為有口皆碑的通史著作典範。
戰後發展的佛教史,其特徵是根據鎌倉新佛教的中心史觀所形成。換言之,就是將新佛教的代表祖師親鸞、道元、日蓮視為日本佛教的巔峰人物,有關其生涯或思想,甚至所建構的新佛教諸宗發展史則成為研究核心。至於古代佛教的意義僅在於成為新佛教的發展前提,所謂的舊佛教,在中世亦被視為應被新佛教超越的保守派。近世以後因沿襲中世新佛教並邁向墮落的時期,故而評價甚低。
然而,黑田俊雄於一九七五年倡說的顯密體制論卻推翻以上觀點。黑田主張中世時期是由顯密佛教的體制派佛教(所謂的舊佛教)掌握實權,新佛教堪稱只屬異端的少數派。如此說法遭學界大肆批判,但至少讓日本佛教史的研究方向產生顯著轉變,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顯密體制論出現後,學者不僅關注新佛教,對於過去被視為舊佛教的發展動向亦十分矚目。律宗的社會活動、密教儀禮、神佛習合等課題,過去一直被漠視的時代發展趨勢,顯然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學者並非針對個別研究宗派史,而是從整體觀點來闡明佛教史。這種新研究是以對寺院聖教進行堅實的實證發掘為基礎,並在史學、佛學、文學、美術史等多元領域的研究者協助下所產生的豐碩成果。
鎌倉新佛教中心史觀瓦解之後,顛覆了將中世視為佛教史巔峰期的觀點,促使對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佛教皆各具價值的觀點表以認同,並進行研究。此外,並非只局限於日本國內,在亞洲拓展的研究領域亦獲得嶄新的洞見。
在此趨勢中,擔任責任編輯委員的筆者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們,於一九九二年至二○○一年舉辦日本佛教研究會,與多方領域的研究者進行密切交流,此後編輯並刊行《日本の仏教》全九卷(法蔵館,一九九四─二○○一)、《日本仏教34の鍵》(春秋社,二○○三),就此致力於開拓新方向。
此次筆者適逢《新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刊行,加上當時身為執筆主力的大久保良峻、佐藤弘夫、林淳、松尾剛次予以協助編輯,目標在於完成堪稱是近年日本佛教史研究集大成之通史著作。日本編共由五卷構成(第十一至十四卷),分別是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各卷皆由六章所構成,若有跨時代主題而難以設定在某特定時期之際,則以特論形式另行處理。至於沒有列入通史介紹,內容卻耐人尋味的話題,則透過專欄加以補足。最後的第十五卷將旨趣略做變更,依照不同主題來探討日本佛教的現狀及課題,同時以編輯委員的提議做為總結。筆者期盼本系列不僅打破過去定型化的佛教史形象,亦可成為今後新佛教史研究的出發點。
弘揚漢傳佛教,從根本提昇漢傳佛教研究的品質與水準,一直是本所創辦人念茲在茲的心願。這是一場恆久持續的考驗,雖然中華佛學研究所自知能力有限,但仍然願意傾注所有心力,結合海內外的先進與同志,共同攜手為此一目標奮進。
在佛教學術研究的領域,日本學術界的成果一直受到全世界的肯定與注目。「新亞洲佛教史」此一系列研究是日本佛教學界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結集,十五冊的規模,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從耆宿到新銳,幾乎網羅無遺,可以說是當今日本佛教學界最具規模的成果展示當不為過矣。本套「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海納萬有,概而言之,其重要性約有數端:
(一)「新亞洲佛教史」雖然以印度、中國、日本三大部分為主,但也兼顧中亞、東南亞、越南、韓國等不同地區,涵蓋南傳、漢傳、藏傳等不同的佛教傳統;處理時段從佛陀出世迄於今日。就目前同性質的著作之中,處理時間之長遠,空間之寬闊,迄今尚未有出於其右者。
(二)傳統佛教史的寫作總是詳古略今,無法充分呈現佛教演變的歷史面貌。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對於近世以降佛教演變的軌跡著意甚深,可謂鉅細靡遺。
(三)傳統佛教史大多集中於思想概念以及政治關係的描述,此次「新亞洲佛教史」在可能的範圍內,嘗試兼顧語言、民俗、文學、藝術、考古學等文化脈絡,開展出各種認識佛法的不同可能性。
職是之由,「新亞洲佛教史」不僅是時間意義上,更重要的意義是一種研究範式的建立。中華佛學研究所取得佼成出版社正式授權,嘗試將日本佛教研究最新系列研究成果介紹給漢語文化圈。其間受到各方協助,特別是青山學院大學陳繼東教授居中聯繫,其功厥偉。同時也要感謝佼成出版社充分授權與協助,讓漢語文化圈的讀者得以接觸這套精心策畫的研究成果。透過高水準學術研究作品的譯介,借鏡世界各國佛教研究者的智慧,讓漢傳佛教研究的境界與視野更高更遠,這是中華佛學研究所責無旁貸的使命,以及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
〔序〕末木文美士 / 編輯委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佛教史研究在新史學領域形成中顯著發展,這些研究成果彙整為家永三郎、赤松俊秀、圭室諦成共同監修的《日本仏教史》全三卷(法蔵館,一九六七)、舊版《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全九卷(一九七二─七五)等,成為有口皆碑的通史著作典範。
戰後發展的佛教史,其特徵是根據鎌倉新佛教的中心史觀所形成。換言之,就是將新佛教的代表祖師親鸞、道元、日蓮視為日本佛教的巔峰人物,有關其生涯或思想,甚至所建構的新佛教諸宗發展史則成為研究核心。至於古代佛教的意義僅在於成為新佛教的發展前提,所謂的舊佛教,在中世亦被視為應被新佛教超越的保守派。近世以後因沿襲中世新佛教並邁向墮落的時期,故而評價甚低。
然而,黑田俊雄於一九七五年倡說的顯密體制論卻推翻以上觀點。黑田主張中世時期是由顯密佛教的體制派佛教(所謂的舊佛教)掌握實權,新佛教堪稱只屬異端的少數派。如此說法遭學界大肆批判,但至少讓日本佛教史的研究方向產生顯著轉變,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顯密體制論出現後,學者不僅關注新佛教,對於過去被視為舊佛教的發展動向亦十分矚目。律宗的社會活動、密教儀禮、神佛習合等課題,過去一直被漠視的時代發展趨勢,顯然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學者並非針對個別研究宗派史,而是從整體觀點來闡明佛教史。這種新研究是以對寺院聖教進行堅實的實證發掘為基礎,並在史學、佛學、文學、美術史等多元領域的研究者協助下所產生的豐碩成果。
鎌倉新佛教中心史觀瓦解之後,顛覆了將中世視為佛教史巔峰期的觀點,促使對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佛教皆各具價值的觀點表以認同,並進行研究。此外,並非只局限於日本國內,在亞洲拓展的研究領域亦獲得嶄新的洞見。
在此趨勢中,擔任責任編輯委員的筆者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們,於一九九二年至二○○一年舉辦日本佛教研究會,與多方領域的研究者進行密切交流,此後編輯並刊行《日本の仏教》全九卷(法蔵館,一九九四─二○○一)、《日本仏教34の鍵》(春秋社,二○○三),就此致力於開拓新方向。
此次筆者適逢《新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刊行,加上當時身為執筆主力的大久保良峻、佐藤弘夫、林淳、松尾剛次予以協助編輯,目標在於完成堪稱是近年日本佛教史研究集大成之通史著作。日本編共由五卷構成(第十一至十四卷),分別是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各卷皆由六章所構成,若有跨時代主題而難以設定在某特定時期之際,則以特論形式另行處理。至於沒有列入通史介紹,內容卻耐人尋味的話題,則透過專欄加以補足。最後的第十五卷將旨趣略做變更,依照不同主題來探討日本佛教的現狀及課題,同時以編輯委員的提議做為總結。筆者期盼本系列不僅打破過去定型化的佛教史形象,亦可成為今後新佛教史研究的出發點。
目次
《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言一/末木文美士
序言二/大久保良峻
體例說明
【第一章】佛教東傳與流布/吉田一彥
專欄一:法隆寺/新川登龜男
【第二章】奈良佛教的發展/曾根正人
專欄二:天平寫經/杉本一樹
【第三章】最澄、空海的改革/大久保良峻
專欄三:空海的入唐目的/藤井淳
【第四章】佛教日本化 /上島享
專欄四:淨土信仰的一大觀點——對於念佛的理解/梯信暁
【第五章】神佛習合的形成/門屋温
專欄五:舍利信仰/布萊恩.魯伯特
【第六章】院政期的佛教發展/三橋正
專欄六:兩界曼荼羅的形式變化/冨島義幸
【特論】女性與佛教/勝浦令子
專欄七:戀愛與佛教/石井公成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松尾剛次
體例說明
【第一章】顯密佛教的發展/蓑輪顯量
專欄一:「聖教」世界/阿部泰郎
【第二章】新佛教形成/前川健一
專欄二:未來記/小峯和明
【第三章】佛教徒推行的社會活動 /松尾剛次
專欄三:持經者/菊地大樹
【第四章】儀禮與神話/伊藤聰
專欄四:夢/河東仁
【第五章】室町文化與佛教/原田正俊
專欄五:禪畫的世界/島尾新
【第六章】一揆與佛教/神田千里
專欄六:地圖/黑田日出男
【特論】變化中的日本佛教觀/佐藤弘夫
專欄七:立川流/彌永信美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林淳
體例說明
【第一章】天主教與佛教/黑住真
專欄一:秀吉的征韓與佛教/大桑齊
【第二章】近世國家與佛教/曾根原理
專欄二:天海的遺產——天海版《一切經》木活字/水上文義
【第三章】佛教與江戶諸思想/前田勉
專欄三:文人與佛教——京都文人僧在寶曆時期所發揮的功能/中野三敏
【第四章】教學進展與佛教改革運動/西村玲
專欄四:黃檗版《大藏經》/渡邊麻里子
【第五章】幕府寺社奉行與勸募宗教者——山伏、虛無僧、陰陽師/林淳
專欄五:《血盆經》/松下みどり
【第六章】「葬式佛教」的形成/岩田重則
專欄六:四國八十八處寺院的札所與空海十大弟子畫像/真鍋俊照
【特論І】透過佛像所見的古代日本佛教/長岡龍作
專欄七:若沖的佛畫/辻惟雄
【特論IІ】佛教建築的變遷/藤井惠介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佐藤弘夫
體例說明
【第一章】明治維新與佛教/谷川穰
專欄一:戰後宗教史研究與近代化論 /幡鎌一弘
【第二章】近代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大谷榮一
專欄二:日本的護法尊者(達摩波羅)/佐藤哲朗
【第三章】佛教人士前往海外/藤井健志
專欄三:北海道的佛教/佐佐木馨
【第四章】國民國家日本的佛教——「正法」復興運動與法華=日蓮系在家主義佛教/島薗進
專欄四:神祕主義與佛教/吉永進一
【第五章】戰爭與佛教/末木文美士、辻村志のぶ
專欄五:靖國/三土修平
【第六章】戰後的佛教發展/島田裕巳
專欄六:水子供養/清水邦彥
【特論】佛教研究方法論與研究史/末木文美士
專欄七:伯納德・法蘭克的日本佛教研究/瓊.諾埃爾.羅伯特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言一/末木文美士
序言二/大久保良峻
體例說明
【第一章】佛教東傳與流布/吉田一彥
專欄一:法隆寺/新川登龜男
【第二章】奈良佛教的發展/曾根正人
專欄二:天平寫經/杉本一樹
【第三章】最澄、空海的改革/大久保良峻
專欄三:空海的入唐目的/藤井淳
【第四章】佛教日本化 /上島享
專欄四:淨土信仰的一大觀點——對於念佛的理解/梯信暁
【第五章】神佛習合的形成/門屋温
專欄五:舍利信仰/布萊恩.魯伯特
【第六章】院政期的佛教發展/三橋正
專欄六:兩界曼荼羅的形式變化/冨島義幸
【特論】女性與佛教/勝浦令子
專欄七:戀愛與佛教/石井公成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松尾剛次
體例說明
【第一章】顯密佛教的發展/蓑輪顯量
專欄一:「聖教」世界/阿部泰郎
【第二章】新佛教形成/前川健一
專欄二:未來記/小峯和明
【第三章】佛教徒推行的社會活動 /松尾剛次
專欄三:持經者/菊地大樹
【第四章】儀禮與神話/伊藤聰
專欄四:夢/河東仁
【第五章】室町文化與佛教/原田正俊
專欄五:禪畫的世界/島尾新
【第六章】一揆與佛教/神田千里
專欄六:地圖/黑田日出男
【特論】變化中的日本佛教觀/佐藤弘夫
專欄七:立川流/彌永信美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林淳
體例說明
【第一章】天主教與佛教/黑住真
專欄一:秀吉的征韓與佛教/大桑齊
【第二章】近世國家與佛教/曾根原理
專欄二:天海的遺產——天海版《一切經》木活字/水上文義
【第三章】佛教與江戶諸思想/前田勉
專欄三:文人與佛教——京都文人僧在寶曆時期所發揮的功能/中野三敏
【第四章】教學進展與佛教改革運動/西村玲
專欄四:黃檗版《大藏經》/渡邊麻里子
【第五章】幕府寺社奉行與勸募宗教者——山伏、虛無僧、陰陽師/林淳
專欄五:《血盆經》/松下みどり
【第六章】「葬式佛教」的形成/岩田重則
專欄六:四國八十八處寺院的札所與空海十大弟子畫像/真鍋俊照
【特論І】透過佛像所見的古代日本佛教/長岡龍作
專欄七:若沖的佛畫/辻惟雄
【特論IІ】佛教建築的變遷/藤井惠介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釋果鏡
序/佐藤弘夫
體例說明
【第一章】明治維新與佛教/谷川穰
專欄一:戰後宗教史研究與近代化論 /幡鎌一弘
【第二章】近代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大谷榮一
專欄二:日本的護法尊者(達摩波羅)/佐藤哲朗
【第三章】佛教人士前往海外/藤井健志
專欄三:北海道的佛教/佐佐木馨
【第四章】國民國家日本的佛教——「正法」復興運動與法華=日蓮系在家主義佛教/島薗進
專欄四:神祕主義與佛教/吉永進一
【第五章】戰爭與佛教/末木文美士、辻村志のぶ
專欄五:靖國/三土修平
【第六章】戰後的佛教發展/島田裕巳
專欄六:水子供養/清水邦彥
【特論】佛教研究方法論與研究史/末木文美士
專欄七:伯納德・法蘭克的日本佛教研究/瓊.諾埃爾.羅伯特
年表/參考文獻/索引/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日本佛教的基礎】
本書是日本佛教史系列的首冊,探討範圍是從古代佛教至中世佛教萌芽的過程。作者們根據個別主題撰寫,從不同構想來探討同樣課題,相信此書將成為議論豐富的著作。以下是筆者淺見,盼能做為本書序言。
過去日本人記憶中的「ごみや(gomiya,五三八)、がごごに(gogoni,五五二)佛教傳來」,分別是指五三八年、五五二年的佛教公傳之說。不僅探討究竟何者正確而各持見解,更出現各種檢證。然而,雖說不必過於期待能有具體年份顯示的新資料出現,但若將佛教大致歸納為從六世紀開始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那麼研究者亦不會輕易接受如此籠統的說法。
其次,以聖德太子為核心人物的佛教主題,常成為眾所談論的話題,不僅將「三經義疏」彙整為三部著作來討論,更有僅針對《維摩經義疏》來提出偽撰之說,或單獨探討其他兩部著作的情況。或許「三經義疏」是由號稱為聖德太子的人物所撰,或從朝鮮半島渡日的菁英團體共同撰寫的著作,其內容探討亦成為研究課題。
素以推行社會福祉事業而著稱的行基,屢被描繪成傳說中的神異僧。行基在日本佛教史上是首位大僧正,其次是天台宗的良源,相傳此人亦具有神通力。兩者所擁有的神通特質,究竟具有何種意義?
探討奈良佛教之際,南都六宗的相關知識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若說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正是形成日本佛教的礎石,如此說法亦非過言。其中,最著名的事蹟就是鑑真五次籌畫東渡卻無法遂願,至第六次方能抵日。鑑真正式傳入戒律,顯得意義重大,東渡攜來的天台典籍則是促成最澄入唐的遠因。
至於平安佛教方面,卻無法輕易斷定其特徵。原因在於即使從最澄與空海入唐求法開始描述,但因日後的發展過於多元化,在做為鎌倉時代以後的佛教基礎上形成了綜合性、複合性的因素所致。平安佛教的特性,在於自印度發展佛教以來初次將一切思想全盤吸收,堪稱是極能表現日本特色的時代。再加上比叡山以舊譯《法華經》(《妙法蓮華經》)為根本經典的天台法華教學為準繩,這意味著經文用語被大量導入日語之中。如此情況從古典文學延伸至現代,對日文語彙形成貢獻良多。
究竟該如何討論如此風貌的時代?密教久盛不衰,穩居要位。若以「顯密」一詞來說明佛教的整體樣貌,則在掌握大原則時相當便利,但在教學方面,密教與顯教的定義不斷變化,顯密的用法略顯含混不清。誠然,台密與東密在對密教的基本認知上亦不相同。值得矚目的是,淨土教真正邁入蓬勃發展,卻並未妨礙密教之存在。
從佛教的垂迹思想來闡述佛教融入神祇的概念亦成為定論。若針對密教而言,曼荼羅描繪的諸尊應與中國、日本密教所說明的「自本垂迹(從本垂迹)」這個層面有所關聯。
院政期佛教應是今後更常被探討的領域,由此可窺知這項領域將有大幅研究進展,今後將呈現更豐富多元的觀點。
至於該如何探討女性與佛教,這項領域在近年亦以多元化角度進行檢證。如何闡明龍女成佛的課題並非易事,日本女性是如何將龍女形象與自身重疊,此問題頗耐人尋味。即身成佛雖在不同理解認知下進行探討,但在教學方面難有具體人物佐證,往往將龍女視為即身成佛之代表,這項課題亦顯得意義重大。
本書以「日本佛教的基礎」為題名,探討時期是從佛教初傳至鎌倉佛教發展之前。時代配置是基本要件,並用心融入其他課題。此外,並依照各作者的專攻領域,以思想或思想史、歷史等標示法來提示,如此可顯示資料與史料的用語差異。在此同時一併進行獨自研究,提示個人見解,但本書的編輯方針是採取不否定其他立場,目的在於介紹各種具可能性的說法。
然而,提示當前學問發展水準是重要課題,這是自不待言。儘管在個別研究中大致掌握整體方向,並重視文獻考證,但在追求所謂總覽圖式化的情況下,將重點置於個別事例檢證之際,學問研究的方法論仍多有不同。筆者或許要求讀者應採取圓融的閱讀方式,唯盼讀者能深入理解本書各章所摸索的課題。
大久保良峻(編輯協力)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本書是「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日本編的第二卷,以中世佛教史為主題。就時期來看,幾乎是從十一至十六世紀,亦即以院政期至戰國時代做為探討對象。中世就是所謂鎌倉新佛教的誕生期,對現代亦產生深遠影響。過去認為中世是由法然、親鸞、榮西、道元、日蓮、一遍等人為了抵抗舊佛教勢力而大為活躍,故而促使淨土宗、真宗、臨濟宗、曹洞宗、日蓮宗、時宗這些鎌倉新佛教的誕生,他們救濟民眾,對社會影響深遠。
約在四十年前出版的舊版「亞洲佛教史」日本編,將中世佛教的內容分為四冊,光是鎌倉佛教就多達三冊。新版「亞洲佛教史」日本編的中世佛教部分則僅有一冊,分別由七篇論文與七篇專欄所構成,明顯表現出日本佛教研究在四十年間愈益深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研究成果有所變化。換言之,在中世保有勢力的是舊佛教寺社(亦稱為顯密佛教勢力),鎌倉新佛教僅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自戰國時代以後方擁有顯著影響力。目前上述看法已成通論,本書編輯亦採取此說,但會略為介紹其他大為批判此說的主張(例如,拙著《鎌倉新仏教の成立》,吉川弘文館,一九八八年)。
總之,中世佛教中的鎌倉新佛教相較於過去的比重較輕,本書僅在第二章特別探討而已。另一方面,近年備受關注的課題是舊佛教寺社勢力與舊佛教改革派,在舊版「亞洲佛教史」日本編中並未重視,本書將提供許多篇幅做探討。筆者在此以綜觀角度為基礎,針對本書內容略做介紹如下:
第一章,蓑輪顯量〈顯密佛教的發展〉之中,具體探討中世的舊佛教寺社僧侶以莊園領主的身分擁有強權,他們在法會(論義)或祈求方面所從事的活動。尤其針對促使佛教在鎌倉時代成為新趨勢的僧侶,關注他們如何脫離舊佛教寺僧身分而成為遁世僧。
第二章,前川建一〈新佛教形成〉之中,將鎌倉新佛教定義為「由鎌倉時代的祖師創建提倡,並在室町時代確立勢力的佛教教團」,進而具體分析法然、親鸞、一遍、道元、日蓮等人的思想,從不具戒律的特點來發現鎌倉新佛教的特徵。
第三章,松尾剛次〈佛教徒推行的社會活動〉之中,有別於舊版僅從舊佛教改革派的立場,或從戒律復興運動的推動者立場來針對奈良西大寺的叡尊進行探討,而是關注以叡尊為中心的律宗教團所從事的社會救濟活動。近年,有關該如何定位中世的律宗教團,以及何謂鎌倉新佛教的問題已成為廣泛議題,本章則在闡明律宗教團對社會具有何種程度的影響力。
第四章,伊藤聰〈儀禮與神話〉之中,關注於中世神道與佛教的關聯,探討中世神話與反本地垂迹說。若提起日本神話,最容易令人聯想到《古事記》。在本居宣長之前,《日本書紀》是日本神話之代表,人們關注於《日本書紀》解釋的中世神話世界。此外,亦探討奈良西大寺教團在兩部神道說的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功能。
第五章,原田正俊〈室町文化與佛教〉是以探討當時的佛教發展為主題,尤其是闡明當時在五山制度下,擁有最大勢力的臨濟禪與幕府將軍之間的關聯。其中關注所謂的「會所」空間,探論其在臨濟禪促使日本文化形成之際所發揮的重大功能。
第六章,神田千里〈一揆與佛教〉之中,關注禪宗的在地發展與一向一揆等課題,並闡明戰國時代的佛教發展樣貌。尤其包括石山合戰在內的一向一揆,與其說是宗教彈壓造成的宗教一揆,毋寧說只是本願寺教團與戰國大名之間的「私鬥」,此點有別於以往針對一向一揆的形象建構。
至於特論方面,佐藤弘夫〈變化中的日本佛教觀〉是在日本佛教樣貌的建構過程中,探討鎌倉新佛教是如何被「發現」的歷程。如前所述,中世佛教論目前面臨一大轉捩點,甚至連顯密佛教論亦飽受批判。在此情況下,作者踏襲海外研究,並針對應如何建構新日本佛教樣貌而提出建言。
此外,本書在各章結尾分別附上專欄,內容饒富趣味,猶如一帖清涼劑。
還請讀者們細細品味中世佛教的世界。
松尾剛次(編輯協力)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西元一九六○年刊行的期刊《近世佛教》在序文〈創刊之際〉曾嚴正指出,過去的佛教史研究者有太過投入「豐富精彩的中世佛教」,故而避開「沉滯的近世佛教」之傾向。但若就此跳過近世佛教,則無法正確理解日本佛教史。此後已過五十年,研究成果不斷增加,研究者所面臨的狀況亦隨之出現顯著變化,此為不爭之事實。近世宗教史、佛教史的相關書籍或論文不斷大量累積。
然而,直到最近以近世佛教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首先是將辻善之助的「近世佛教=墮落論」視為通論,不少論文則指出應該超越此項課題。在此五十年間,學界雖無人支持「近世佛教=墮落論」,它卻猶如陰魂不散般屢被提及。研究者在表明個人態度之際,雖可說明是想從通論批判者的立場來進行研究,卻似乎不僅如此而已。
透過《近世佛教》的同好者來探求近世民眾充滿生命力的佛教信仰,以及充滿活力的寺院功能,闡明了有別於以往予人墮落印象的佛教,是如何生動發揮其功能的發展面向。這無疑是在與戰後歷史學所發展的民眾史或區域社會論的底蘊互為相通之下,促成了佛教史研究不斷地進展。
若回顧近世佛教研究,則可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刊行《近世佛教》。這是近世佛教研究的獨立宣言,善加利用龐大的近世史料,提示了試圖超越「近世佛教=墮落論」的研究理路。身為《近世佛教》同好研究者的竹田聽洲、千葉乘隆、藤井學等人促使實證研究更為深入,奠定日後的近世佛教研究史。
第二期是西元一九七○年代的黑田俊雄所提出顯密體制論。黑田的主張促使中世佛教研究大為轉變,至今成為史學史上的事實,其影響力更波及近世佛教的研究。黑田提出的主張認為,發揮中世佛教核心功能的並非鎌倉新佛教的祖師或宗派,而是顯密佛教的僧侶或寺社勢力。所謂的近世僧侶與祖師相較之下顯得墮落的說法,是無法妄下斷言。為能繼承黑田之說,實有必要追索及探求近世的顯密佛教與異端派是如何重新組成,但此非易事。毋寧說是黑田提出主張後,漸能理解佛教史上的中世與近世的鴻溝是如此之深。
第三期是西元一九八○年代後期的高埜利彥所造成的影響。高埜舉出本山派的修驗道及陰陽師,率先闡明本所(編案:位居莊園領主或領家之上,在名目上的權利所有者)、本山的編組過程,試圖掌握近世國家中宗教集團的結構及所發揮的功能。
若將前述內容予以整理,可發現透過《近世佛教》同好團體的研究,在宗教與權力分離此點上,則是將焦點置於充滿蓬勃發展的民眾佛教信仰所呈現的多元化型態。自高埜利彥之後,在近世國家論的架構中,權力與宗教的關係再度遭到質疑。其次,筆者想針對本書的章節構成略做說明。
第一章〈天主教與佛教〉、第二章〈近世國家與佛教〉,兩章皆是深入探索近世國家的成立基礎。前者是闡明以反天主教為媒介的三教一致主義,後者則是闡明具有佛國、神國意識,描繪出有別於中世的近世國家與宗教是如何揭開序幕。
第三章〈佛教與江戶諸思想〉、第四章〈教學進展與佛教改革運動〉,是從思想史的立場來嘗試評價近世佛教的思想。前者是探索各種思想與佛教的交涉過程,試圖探究近世佛教所主張的平等思想是否可能實現。後者是以學僧教學活動的多元化及其教學空間為對象,描繪另一種近世佛教的生動世界。有關試圖發現佛教思想或教學所具備的可能性上,堪稱是從思想史的立場來繼承《近世佛教》的問題意識。
第五章〈幕府寺社奉行與勸募宗教者〉是採取高埜利彥之後的研究成果,舉出從事勸募的宗教人士之例。第六章〈「葬式佛教」的形成〉,不僅參照研究史的多元論點,並提示民俗學的主要課題,應可理解為是由近世佛教滲透於民間習俗。
特論I〈透過佛像所見的古代日本佛教〉是解讀表現佛像的世界觀。特論 II〈佛教建築的變遷〉是追尋及探索古代、中世、近世與佛教建築的變遷過程,並舉出鎌倉新佛教的本堂建築普及化,而此成為在近世特別值得一提的課題。
辻善之助強調近世佛教的形式性是一種墮落表現,亦是為了說明在明治初年發生的神佛分離令,以及繼而引發廢佛毀釋的理由。就此形成了僧侶因行為墮落,導致頒布神佛分離令的歷史解讀方式。如此皆肯定明治政府的施政方針與佛教的固有價值,甚至將復興佛教的期待亦託付其中。若是「近世佛教=墮落論」是對於近代佛教人士深感痛切的歷史理解而耿耿於懷的近代產物,近世佛教研究則體現了若排除近代佛教則將無法探討此項課題。
林淳(編輯協力)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舊版《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自西元一九七五年完結後,日本佛教研究界邁向激震期,開始針對戰後構築的日本佛教定論提出根源性的批判,各時代所呈現的佛教樣貌開始在震響中逐漸瓦解。研究者重新從全面觀點來審視古代佛教中的「國家佛教」概念,無論是中世的「新佛教中心史觀」崩解,或集中針對近世的「近世佛教=墮落論」進行批判等方面,皆堪稱是代表之例。
這種波動同樣波及近代佛教。然而,近代佛教有別於前近代,加上其所累積的研究史尚淺,以致於做為重新審視對象的歷史樣貌尚未顯現明確的樣貌。此外,新佛教中心史觀的瓦解,導致過去研究者將目光從關注鎌倉時代擴大到其他時代,促使在相對之下可更加深近代佛教研究層面的效果。基於如此情況,在近代佛教研究中,並非立即面臨固有印象的解體,而是讓新加入的研究者涉入其中,促使研究者對於該如何建構近代佛教的新全體樣貌這項研究方向提高了關注力。然而,這絕對不是意味著在毫無批判的情況下,承襲過去對問題產生的關注及觀察立場。
對於近代最初一批明治時代的佛教人士而言,其最大課題就是在廢佛毀釋的打擊下,並以復興為目標的過程中,如何能使教團與教學邁向近代化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敗戰的衝擊,促使他們對於過去日本並未充分近代化的情況有所反省,並以揭櫫「克服封建遺制」為目標。在一時之間出現「超越及克服近代」的說法,雖有語意上的變化,但自明治維新至西元一九七○年代為止的大約百年之間,「近代化」卻成為包括佛教史在內的日本史學界所使用的關鍵字。
在此所謂的「近代」,正因為是將西歐的近代視為理念模式,故在日本傳統宗教之中,該如何發現與西歐相似之處,則成為重要課題。從國家獨立與個人內在信仰世界是否確立,皆成為評價過去佛教思想的尺度,針對教理方面,亦被賦予合理主義式的重新詮釋。戰前,清澤滿之否定親鸞思想所主張的淨土彼岸性,強調在其思想上達成的哲學境界。戰後,家永三郎成為遵循清澤立場的代表思想家及學者,並發現鎌倉佛教具備的民眾性及對於咒術所採取的否定立場。至於重視個人內在層面的磯前順一,其堪稱具備了所謂的「信念中心主義」傾向,則是延至西元一九七○年代為止,形成「近代佛教」的核心印象。
相對於此,歷經刊行舊版《アジア仏教史》的近代佛教研究,尤其是自西元一九九○年代之後出現許多研究,亦即針對以教理合理化為焦點的既有研究來進行反省,並以此立場來關心被忽略的各種要素。
戰後研究過度偏重教理,完全欠缺關注傳統教團的實體及公教育(編案:國、公立學校及取得學校法人認可所設置的私立學校)所發揮的功能。即使探論近代國家與佛教的關係,卻幾乎沒有嘗試透過包括詳查公文書等方式,來闡明國家與佛教之間在官方立場及制度上的關聯。日本在戰前與戰爭期間進行的海外侵略,與部分佛教教團關係密切,這應是近代佛教絕對具有的一大面向,但這部分完全不被列入考量。在近代,佛教系統的新宗教達成顯著進步,令人十分驚異,近代佛教研究者卻不曾探討此問題。
依此研究腳步,闡明了過去近代佛教研究的守備範圍是如何被限制於框架中。此外,也重新自覺到某種異常狀態,亦即如同教理與佛教學者、國家之間的關係是由歷史學者來處理,喪葬儀禮則是由民俗學者處理般,近代佛教的各種構成要素被各領域的研究者所切割,彼此之間也幾乎毫無交涉。
此時,恰是後現代主義思想開始對日本的學院主義造成深遠影響的時期。過去遭致忽略、被邊緣化、受到歧視的事物開始備受矚目,這意味著被重新探詢。藉此方式,更加明確凸顯出過去在近代佛教研究上的偏差。
這次邀稿的作者,是在刊行舊版《アジア仏教史》之後,將前述研究予以重新探討的主導者,或是在此趨勢下展開研究的各方人士。無論任何論述考證,皆是從廣域視角來細心考量周邊領域,並顯示縝密的實證研究成果。閱讀這些論述考證,無疑就能理解現今的近代佛教研究,是如何迎向成果充實的時代。在日本佛教研究之中,昔日的鎌倉佛教研究曾以具有壓倒性實力的豐厚研究而自詡,如今近代佛教則是形成最熱門的領域。
就此意味而言,筆者確信本書並非只是提示近代佛教的研究水準而已,而是完成一部可給予刺激啟發的著作,並能揭示日本佛教在今日最優良的研究成果。
佐藤弘夫(編輯協力)
本書是日本佛教史系列的首冊,探討範圍是從古代佛教至中世佛教萌芽的過程。作者們根據個別主題撰寫,從不同構想來探討同樣課題,相信此書將成為議論豐富的著作。以下是筆者淺見,盼能做為本書序言。
過去日本人記憶中的「ごみや(gomiya,五三八)、がごごに(gogoni,五五二)佛教傳來」,分別是指五三八年、五五二年的佛教公傳之說。不僅探討究竟何者正確而各持見解,更出現各種檢證。然而,雖說不必過於期待能有具體年份顯示的新資料出現,但若將佛教大致歸納為從六世紀開始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那麼研究者亦不會輕易接受如此籠統的說法。
其次,以聖德太子為核心人物的佛教主題,常成為眾所談論的話題,不僅將「三經義疏」彙整為三部著作來討論,更有僅針對《維摩經義疏》來提出偽撰之說,或單獨探討其他兩部著作的情況。或許「三經義疏」是由號稱為聖德太子的人物所撰,或從朝鮮半島渡日的菁英團體共同撰寫的著作,其內容探討亦成為研究課題。
素以推行社會福祉事業而著稱的行基,屢被描繪成傳說中的神異僧。行基在日本佛教史上是首位大僧正,其次是天台宗的良源,相傳此人亦具有神通力。兩者所擁有的神通特質,究竟具有何種意義?
探討奈良佛教之際,南都六宗的相關知識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若說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正是形成日本佛教的礎石,如此說法亦非過言。其中,最著名的事蹟就是鑑真五次籌畫東渡卻無法遂願,至第六次方能抵日。鑑真正式傳入戒律,顯得意義重大,東渡攜來的天台典籍則是促成最澄入唐的遠因。
至於平安佛教方面,卻無法輕易斷定其特徵。原因在於即使從最澄與空海入唐求法開始描述,但因日後的發展過於多元化,在做為鎌倉時代以後的佛教基礎上形成了綜合性、複合性的因素所致。平安佛教的特性,在於自印度發展佛教以來初次將一切思想全盤吸收,堪稱是極能表現日本特色的時代。再加上比叡山以舊譯《法華經》(《妙法蓮華經》)為根本經典的天台法華教學為準繩,這意味著經文用語被大量導入日語之中。如此情況從古典文學延伸至現代,對日文語彙形成貢獻良多。
究竟該如何討論如此風貌的時代?密教久盛不衰,穩居要位。若以「顯密」一詞來說明佛教的整體樣貌,則在掌握大原則時相當便利,但在教學方面,密教與顯教的定義不斷變化,顯密的用法略顯含混不清。誠然,台密與東密在對密教的基本認知上亦不相同。值得矚目的是,淨土教真正邁入蓬勃發展,卻並未妨礙密教之存在。
從佛教的垂迹思想來闡述佛教融入神祇的概念亦成為定論。若針對密教而言,曼荼羅描繪的諸尊應與中國、日本密教所說明的「自本垂迹(從本垂迹)」這個層面有所關聯。
院政期佛教應是今後更常被探討的領域,由此可窺知這項領域將有大幅研究進展,今後將呈現更豐富多元的觀點。
至於該如何探討女性與佛教,這項領域在近年亦以多元化角度進行檢證。如何闡明龍女成佛的課題並非易事,日本女性是如何將龍女形象與自身重疊,此問題頗耐人尋味。即身成佛雖在不同理解認知下進行探討,但在教學方面難有具體人物佐證,往往將龍女視為即身成佛之代表,這項課題亦顯得意義重大。
本書以「日本佛教的基礎」為題名,探討時期是從佛教初傳至鎌倉佛教發展之前。時代配置是基本要件,並用心融入其他課題。此外,並依照各作者的專攻領域,以思想或思想史、歷史等標示法來提示,如此可顯示資料與史料的用語差異。在此同時一併進行獨自研究,提示個人見解,但本書的編輯方針是採取不否定其他立場,目的在於介紹各種具可能性的說法。
然而,提示當前學問發展水準是重要課題,這是自不待言。儘管在個別研究中大致掌握整體方向,並重視文獻考證,但在追求所謂總覽圖式化的情況下,將重點置於個別事例檢證之際,學問研究的方法論仍多有不同。筆者或許要求讀者應採取圓融的閱讀方式,唯盼讀者能深入理解本書各章所摸索的課題。
大久保良峻(編輯協力)
【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
本書是「新亞洲佛教史」系列日本編的第二卷,以中世佛教史為主題。就時期來看,幾乎是從十一至十六世紀,亦即以院政期至戰國時代做為探討對象。中世就是所謂鎌倉新佛教的誕生期,對現代亦產生深遠影響。過去認為中世是由法然、親鸞、榮西、道元、日蓮、一遍等人為了抵抗舊佛教勢力而大為活躍,故而促使淨土宗、真宗、臨濟宗、曹洞宗、日蓮宗、時宗這些鎌倉新佛教的誕生,他們救濟民眾,對社會影響深遠。
約在四十年前出版的舊版「亞洲佛教史」日本編,將中世佛教的內容分為四冊,光是鎌倉佛教就多達三冊。新版「亞洲佛教史」日本編的中世佛教部分則僅有一冊,分別由七篇論文與七篇專欄所構成,明顯表現出日本佛教研究在四十年間愈益深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研究成果有所變化。換言之,在中世保有勢力的是舊佛教寺社(亦稱為顯密佛教勢力),鎌倉新佛教僅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自戰國時代以後方擁有顯著影響力。目前上述看法已成通論,本書編輯亦採取此說,但會略為介紹其他大為批判此說的主張(例如,拙著《鎌倉新仏教の成立》,吉川弘文館,一九八八年)。
總之,中世佛教中的鎌倉新佛教相較於過去的比重較輕,本書僅在第二章特別探討而已。另一方面,近年備受關注的課題是舊佛教寺社勢力與舊佛教改革派,在舊版「亞洲佛教史」日本編中並未重視,本書將提供許多篇幅做探討。筆者在此以綜觀角度為基礎,針對本書內容略做介紹如下:
第一章,蓑輪顯量〈顯密佛教的發展〉之中,具體探討中世的舊佛教寺社僧侶以莊園領主的身分擁有強權,他們在法會(論義)或祈求方面所從事的活動。尤其針對促使佛教在鎌倉時代成為新趨勢的僧侶,關注他們如何脫離舊佛教寺僧身分而成為遁世僧。
第二章,前川建一〈新佛教形成〉之中,將鎌倉新佛教定義為「由鎌倉時代的祖師創建提倡,並在室町時代確立勢力的佛教教團」,進而具體分析法然、親鸞、一遍、道元、日蓮等人的思想,從不具戒律的特點來發現鎌倉新佛教的特徵。
第三章,松尾剛次〈佛教徒推行的社會活動〉之中,有別於舊版僅從舊佛教改革派的立場,或從戒律復興運動的推動者立場來針對奈良西大寺的叡尊進行探討,而是關注以叡尊為中心的律宗教團所從事的社會救濟活動。近年,有關該如何定位中世的律宗教團,以及何謂鎌倉新佛教的問題已成為廣泛議題,本章則在闡明律宗教團對社會具有何種程度的影響力。
第四章,伊藤聰〈儀禮與神話〉之中,關注於中世神道與佛教的關聯,探討中世神話與反本地垂迹說。若提起日本神話,最容易令人聯想到《古事記》。在本居宣長之前,《日本書紀》是日本神話之代表,人們關注於《日本書紀》解釋的中世神話世界。此外,亦探討奈良西大寺教團在兩部神道說的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功能。
第五章,原田正俊〈室町文化與佛教〉是以探討當時的佛教發展為主題,尤其是闡明當時在五山制度下,擁有最大勢力的臨濟禪與幕府將軍之間的關聯。其中關注所謂的「會所」空間,探論其在臨濟禪促使日本文化形成之際所發揮的重大功能。
第六章,神田千里〈一揆與佛教〉之中,關注禪宗的在地發展與一向一揆等課題,並闡明戰國時代的佛教發展樣貌。尤其包括石山合戰在內的一向一揆,與其說是宗教彈壓造成的宗教一揆,毋寧說只是本願寺教團與戰國大名之間的「私鬥」,此點有別於以往針對一向一揆的形象建構。
至於特論方面,佐藤弘夫〈變化中的日本佛教觀〉是在日本佛教樣貌的建構過程中,探討鎌倉新佛教是如何被「發現」的歷程。如前所述,中世佛教論目前面臨一大轉捩點,甚至連顯密佛教論亦飽受批判。在此情況下,作者踏襲海外研究,並針對應如何建構新日本佛教樣貌而提出建言。
此外,本書在各章結尾分別附上專欄,內容饒富趣味,猶如一帖清涼劑。
還請讀者們細細品味中世佛教的世界。
松尾剛次(編輯協力)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Ⅲ】
西元一九六○年刊行的期刊《近世佛教》在序文〈創刊之際〉曾嚴正指出,過去的佛教史研究者有太過投入「豐富精彩的中世佛教」,故而避開「沉滯的近世佛教」之傾向。但若就此跳過近世佛教,則無法正確理解日本佛教史。此後已過五十年,研究成果不斷增加,研究者所面臨的狀況亦隨之出現顯著變化,此為不爭之事實。近世宗教史、佛教史的相關書籍或論文不斷大量累積。
然而,直到最近以近世佛教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首先是將辻善之助的「近世佛教=墮落論」視為通論,不少論文則指出應該超越此項課題。在此五十年間,學界雖無人支持「近世佛教=墮落論」,它卻猶如陰魂不散般屢被提及。研究者在表明個人態度之際,雖可說明是想從通論批判者的立場來進行研究,卻似乎不僅如此而已。
透過《近世佛教》的同好者來探求近世民眾充滿生命力的佛教信仰,以及充滿活力的寺院功能,闡明了有別於以往予人墮落印象的佛教,是如何生動發揮其功能的發展面向。這無疑是在與戰後歷史學所發展的民眾史或區域社會論的底蘊互為相通之下,促成了佛教史研究不斷地進展。
若回顧近世佛教研究,則可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刊行《近世佛教》。這是近世佛教研究的獨立宣言,善加利用龐大的近世史料,提示了試圖超越「近世佛教=墮落論」的研究理路。身為《近世佛教》同好研究者的竹田聽洲、千葉乘隆、藤井學等人促使實證研究更為深入,奠定日後的近世佛教研究史。
第二期是西元一九七○年代的黑田俊雄所提出顯密體制論。黑田的主張促使中世佛教研究大為轉變,至今成為史學史上的事實,其影響力更波及近世佛教的研究。黑田提出的主張認為,發揮中世佛教核心功能的並非鎌倉新佛教的祖師或宗派,而是顯密佛教的僧侶或寺社勢力。所謂的近世僧侶與祖師相較之下顯得墮落的說法,是無法妄下斷言。為能繼承黑田之說,實有必要追索及探求近世的顯密佛教與異端派是如何重新組成,但此非易事。毋寧說是黑田提出主張後,漸能理解佛教史上的中世與近世的鴻溝是如此之深。
第三期是西元一九八○年代後期的高埜利彥所造成的影響。高埜舉出本山派的修驗道及陰陽師,率先闡明本所(編案:位居莊園領主或領家之上,在名目上的權利所有者)、本山的編組過程,試圖掌握近世國家中宗教集團的結構及所發揮的功能。
若將前述內容予以整理,可發現透過《近世佛教》同好團體的研究,在宗教與權力分離此點上,則是將焦點置於充滿蓬勃發展的民眾佛教信仰所呈現的多元化型態。自高埜利彥之後,在近世國家論的架構中,權力與宗教的關係再度遭到質疑。其次,筆者想針對本書的章節構成略做說明。
第一章〈天主教與佛教〉、第二章〈近世國家與佛教〉,兩章皆是深入探索近世國家的成立基礎。前者是闡明以反天主教為媒介的三教一致主義,後者則是闡明具有佛國、神國意識,描繪出有別於中世的近世國家與宗教是如何揭開序幕。
第三章〈佛教與江戶諸思想〉、第四章〈教學進展與佛教改革運動〉,是從思想史的立場來嘗試評價近世佛教的思想。前者是探索各種思想與佛教的交涉過程,試圖探究近世佛教所主張的平等思想是否可能實現。後者是以學僧教學活動的多元化及其教學空間為對象,描繪另一種近世佛教的生動世界。有關試圖發現佛教思想或教學所具備的可能性上,堪稱是從思想史的立場來繼承《近世佛教》的問題意識。
第五章〈幕府寺社奉行與勸募宗教者〉是採取高埜利彥之後的研究成果,舉出從事勸募的宗教人士之例。第六章〈「葬式佛教」的形成〉,不僅參照研究史的多元論點,並提示民俗學的主要課題,應可理解為是由近世佛教滲透於民間習俗。
特論I〈透過佛像所見的古代日本佛教〉是解讀表現佛像的世界觀。特論 II〈佛教建築的變遷〉是追尋及探索古代、中世、近世與佛教建築的變遷過程,並舉出鎌倉新佛教的本堂建築普及化,而此成為在近世特別值得一提的課題。
辻善之助強調近世佛教的形式性是一種墮落表現,亦是為了說明在明治初年發生的神佛分離令,以及繼而引發廢佛毀釋的理由。就此形成了僧侶因行為墮落,導致頒布神佛分離令的歷史解讀方式。如此皆肯定明治政府的施政方針與佛教的固有價值,甚至將復興佛教的期待亦託付其中。若是「近世佛教=墮落論」是對於近代佛教人士深感痛切的歷史理解而耿耿於懷的近代產物,近世佛教研究則體現了若排除近代佛教則將無法探討此項課題。
林淳(編輯協力)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舊版《アジア仏教史》日本編自西元一九七五年完結後,日本佛教研究界邁向激震期,開始針對戰後構築的日本佛教定論提出根源性的批判,各時代所呈現的佛教樣貌開始在震響中逐漸瓦解。研究者重新從全面觀點來審視古代佛教中的「國家佛教」概念,無論是中世的「新佛教中心史觀」崩解,或集中針對近世的「近世佛教=墮落論」進行批判等方面,皆堪稱是代表之例。
這種波動同樣波及近代佛教。然而,近代佛教有別於前近代,加上其所累積的研究史尚淺,以致於做為重新審視對象的歷史樣貌尚未顯現明確的樣貌。此外,新佛教中心史觀的瓦解,導致過去研究者將目光從關注鎌倉時代擴大到其他時代,促使在相對之下可更加深近代佛教研究層面的效果。基於如此情況,在近代佛教研究中,並非立即面臨固有印象的解體,而是讓新加入的研究者涉入其中,促使研究者對於該如何建構近代佛教的新全體樣貌這項研究方向提高了關注力。然而,這絕對不是意味著在毫無批判的情況下,承襲過去對問題產生的關注及觀察立場。
對於近代最初一批明治時代的佛教人士而言,其最大課題就是在廢佛毀釋的打擊下,並以復興為目標的過程中,如何能使教團與教學邁向近代化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敗戰的衝擊,促使他們對於過去日本並未充分近代化的情況有所反省,並以揭櫫「克服封建遺制」為目標。在一時之間出現「超越及克服近代」的說法,雖有語意上的變化,但自明治維新至西元一九七○年代為止的大約百年之間,「近代化」卻成為包括佛教史在內的日本史學界所使用的關鍵字。
在此所謂的「近代」,正因為是將西歐的近代視為理念模式,故在日本傳統宗教之中,該如何發現與西歐相似之處,則成為重要課題。從國家獨立與個人內在信仰世界是否確立,皆成為評價過去佛教思想的尺度,針對教理方面,亦被賦予合理主義式的重新詮釋。戰前,清澤滿之否定親鸞思想所主張的淨土彼岸性,強調在其思想上達成的哲學境界。戰後,家永三郎成為遵循清澤立場的代表思想家及學者,並發現鎌倉佛教具備的民眾性及對於咒術所採取的否定立場。至於重視個人內在層面的磯前順一,其堪稱具備了所謂的「信念中心主義」傾向,則是延至西元一九七○年代為止,形成「近代佛教」的核心印象。
相對於此,歷經刊行舊版《アジア仏教史》的近代佛教研究,尤其是自西元一九九○年代之後出現許多研究,亦即針對以教理合理化為焦點的既有研究來進行反省,並以此立場來關心被忽略的各種要素。
戰後研究過度偏重教理,完全欠缺關注傳統教團的實體及公教育(編案:國、公立學校及取得學校法人認可所設置的私立學校)所發揮的功能。即使探論近代國家與佛教的關係,卻幾乎沒有嘗試透過包括詳查公文書等方式,來闡明國家與佛教之間在官方立場及制度上的關聯。日本在戰前與戰爭期間進行的海外侵略,與部分佛教教團關係密切,這應是近代佛教絕對具有的一大面向,但這部分完全不被列入考量。在近代,佛教系統的新宗教達成顯著進步,令人十分驚異,近代佛教研究者卻不曾探討此問題。
依此研究腳步,闡明了過去近代佛教研究的守備範圍是如何被限制於框架中。此外,也重新自覺到某種異常狀態,亦即如同教理與佛教學者、國家之間的關係是由歷史學者來處理,喪葬儀禮則是由民俗學者處理般,近代佛教的各種構成要素被各領域的研究者所切割,彼此之間也幾乎毫無交涉。
此時,恰是後現代主義思想開始對日本的學院主義造成深遠影響的時期。過去遭致忽略、被邊緣化、受到歧視的事物開始備受矚目,這意味著被重新探詢。藉此方式,更加明確凸顯出過去在近代佛教研究上的偏差。
這次邀稿的作者,是在刊行舊版《アジア仏教史》之後,將前述研究予以重新探討的主導者,或是在此趨勢下展開研究的各方人士。無論任何論述考證,皆是從廣域視角來細心考量周邊領域,並顯示縝密的實證研究成果。閱讀這些論述考證,無疑就能理解現今的近代佛教研究,是如何迎向成果充實的時代。在日本佛教研究之中,昔日的鎌倉佛教研究曾以具有壓倒性實力的豐厚研究而自詡,如今近代佛教則是形成最熱門的領域。
就此意味而言,筆者確信本書並非只是提示近代佛教的研究水準而已,而是完成一部可給予刺激啟發的著作,並能揭示日本佛教在今日最優良的研究成果。
佐藤弘夫(編輯協力)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