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近百年歐美歷史學發展概況為中心,綜述當代歷史學觀念及方法之演變。除了記錄各國歷史學家繼承傳統,盡力完善歷史學研究的成就外,本書亦重點討論歷史學家與社會科學家及哲學家的對話,如何有助擴大歷史學的領域,開創新的研究方法,催生跨學科的研究和誘發各種對歷史學知識的反思。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面臨巨變,歷史學亦難免受到衝擊。本書結論提出新時代的歷史學的目的及功能,和歷史學家的新使命,希望能引導讀者對此作出思考。
作者簡介
麥勁生(1959年~)
現職: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學歷: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歷史、政治學博士
經歷:曾在臺灣大學歷史系任教。
研究領域:中西學術思想、史學理論、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德國史及中德關係史。
著作:先後出版多本中西文專書、論文五十餘篇。
李弘祺(1959年~)
學歷:耶魯大學博士
經歷: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及研究院,並擔任臺灣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講座教授。2013~2016年間,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並以中、英、日、韓、德、義大利及西班牙文撰著及編輯書籍近二十本。日本關西大學《泊園》學刊曾讚譽其為「當今世界上研究中國教育及科舉第一人」。
現職: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學歷: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歷史、政治學博士
經歷:曾在臺灣大學歷史系任教。
研究領域:中西學術思想、史學理論、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德國史及中德關係史。
著作:先後出版多本中西文專書、論文五十餘篇。
李弘祺(1959年~)
學歷:耶魯大學博士
經歷: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及研究院,並擔任臺灣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講座教授。2013~2016年間,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並以中、英、日、韓、德、義大利及西班牙文撰著及編輯書籍近二十本。日本關西大學《泊園》學刊曾讚譽其為「當今世界上研究中國教育及科舉第一人」。
序
序 言
人們常常將世紀之交視為舊時代之結束利新世代的起點。所謂「世紀末」文化亦含有一種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的放浪生活在世紀末往往大行其道。這也許是人們借題發揮,亦可能是世代的轉移教人心不定。當然亦有人趁這機會回首百年,檢討過去,放眼將來。一百年雖在浩瀚宇宙之中,僅如白駒過隙,但在人類歷史仍有一定位置。百年所累積而成的寶貴教訓,對人類仍然有指引作用。
較諸史前,上古以至中世紀,人類的歷史發展似乎是愈來愈急劇。事物的更替也在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進行。數千年來,人們都只靠木柴和煤來提供能源,但在這世紀,石油、核能、太陽能都先後出現。又好像人類互相殘殺的武器,刀劍自古至十七世紀都是殺敵的主要工具。十四世紀槍械開始用於戰場,但連發的機關槍在十九世紀末葉才普遍使用,戰術的改變因而比較顯著。但看我們這個世紀,屠殺武器不斷推陳出新,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期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一下子震驚了世界,但是在大家的驚嘆未完之前,核子彈、中子彈、激光武器及各種生化武器已紛紛出籠。原子彈尚未再一次展示威力,已被放進了軍事博物館。歷史巨輪快速運轉,教世道人心,價值觀念一併改變。我們怎能設想一百年前的人如何看待我們今日所談的男女平等、保育大地、同性戀、地球村等等觀念。莫說一百年,就算是二十年前的前衛份子,可能也對今日的各地精神面貌感到茫然。他們甚至在今天的新生代眼中,已是不知長進的保守份子。
在時代正臨巨變的關頭,也是人心處於進退兩難的時候。歷史,一門彷似屬於過去的科目,說不定正好發揮其功能,歷史知識教人認識及肯定自我,知時代興替、明世惰之變遷似乎是眾所週知的看法。然而,所謂「知易行難」,歷史是否真有如此能耐未免教人懷疑。老實說,二十世紀的歷史家,也不一定有如此的信心。從十九世紀葉半以來,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各方面都有驕人發展。像是歷史學在該時期日趨專業化,不但成為各國大學重要科系,受專業訓練的歷史家亦取代過往的業餘歷史家。專業團體及刊物更與日俱增。在研究方法及技術上,十九世紀史學有自花齊放之勢,歐美各國名家輩出。然而,十九世紀亦為自然科學高速成長時期,一種近乎迷信科學的態度逐漸醞釀於學者之間。方法和研究成果未如自然科學精細的人文科學漸受批評,以人類過往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更首當其衝,受到不同形式的批評。
自強不息的歷史家,站起來面對各種批評,在緊守個人職志之餘,他們勇於和各種學科封話,以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事實上,百年的史學,研究領域大幅度擴展、史料愈趨準確、解釋更見精密。縱然在過去三十年,因為社會和文化氣候的改變,歷史學遇到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相信歷史家是沒有理由退讓的。
本書記錄了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史學發展的概要,也是個人讀書教學多年總結得來的一些淺見,希望和大家分享,更希望各位賜教。雖然內容涉及不少歷史學、社會科學及哲學的理論,行文仍力求淺白。內文介紹的歷史學家,除了當代的以外,一般附有生卒年份。引介的作品則附有外文原名及中文譯名。為方便讀者理解,德文、法文及俄文的作品名稱都取英譯書名。假如沒有正式英譯書名,作者則自行翻譯,並附原有書名。
本書寫作時間遠比預期的長,非常感謝五南圖書公司體諒。在此亦感謝陳月媚和吳麗瓊代處理文字。這段時期李弘祺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同事、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令我感激不盡。
麥勁生
1999年12月12日 香港
人們常常將世紀之交視為舊時代之結束利新世代的起點。所謂「世紀末」文化亦含有一種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的放浪生活在世紀末往往大行其道。這也許是人們借題發揮,亦可能是世代的轉移教人心不定。當然亦有人趁這機會回首百年,檢討過去,放眼將來。一百年雖在浩瀚宇宙之中,僅如白駒過隙,但在人類歷史仍有一定位置。百年所累積而成的寶貴教訓,對人類仍然有指引作用。
較諸史前,上古以至中世紀,人類的歷史發展似乎是愈來愈急劇。事物的更替也在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進行。數千年來,人們都只靠木柴和煤來提供能源,但在這世紀,石油、核能、太陽能都先後出現。又好像人類互相殘殺的武器,刀劍自古至十七世紀都是殺敵的主要工具。十四世紀槍械開始用於戰場,但連發的機關槍在十九世紀末葉才普遍使用,戰術的改變因而比較顯著。但看我們這個世紀,屠殺武器不斷推陳出新,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期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一下子震驚了世界,但是在大家的驚嘆未完之前,核子彈、中子彈、激光武器及各種生化武器已紛紛出籠。原子彈尚未再一次展示威力,已被放進了軍事博物館。歷史巨輪快速運轉,教世道人心,價值觀念一併改變。我們怎能設想一百年前的人如何看待我們今日所談的男女平等、保育大地、同性戀、地球村等等觀念。莫說一百年,就算是二十年前的前衛份子,可能也對今日的各地精神面貌感到茫然。他們甚至在今天的新生代眼中,已是不知長進的保守份子。
在時代正臨巨變的關頭,也是人心處於進退兩難的時候。歷史,一門彷似屬於過去的科目,說不定正好發揮其功能,歷史知識教人認識及肯定自我,知時代興替、明世惰之變遷似乎是眾所週知的看法。然而,所謂「知易行難」,歷史是否真有如此能耐未免教人懷疑。老實說,二十世紀的歷史家,也不一定有如此的信心。從十九世紀葉半以來,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各方面都有驕人發展。像是歷史學在該時期日趨專業化,不但成為各國大學重要科系,受專業訓練的歷史家亦取代過往的業餘歷史家。專業團體及刊物更與日俱增。在研究方法及技術上,十九世紀史學有自花齊放之勢,歐美各國名家輩出。然而,十九世紀亦為自然科學高速成長時期,一種近乎迷信科學的態度逐漸醞釀於學者之間。方法和研究成果未如自然科學精細的人文科學漸受批評,以人類過往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更首當其衝,受到不同形式的批評。
自強不息的歷史家,站起來面對各種批評,在緊守個人職志之餘,他們勇於和各種學科封話,以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事實上,百年的史學,研究領域大幅度擴展、史料愈趨準確、解釋更見精密。縱然在過去三十年,因為社會和文化氣候的改變,歷史學遇到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相信歷史家是沒有理由退讓的。
本書記錄了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史學發展的概要,也是個人讀書教學多年總結得來的一些淺見,希望和大家分享,更希望各位賜教。雖然內容涉及不少歷史學、社會科學及哲學的理論,行文仍力求淺白。內文介紹的歷史學家,除了當代的以外,一般附有生卒年份。引介的作品則附有外文原名及中文譯名。為方便讀者理解,德文、法文及俄文的作品名稱都取英譯書名。假如沒有正式英譯書名,作者則自行翻譯,並附原有書名。
本書寫作時間遠比預期的長,非常感謝五南圖書公司體諒。在此亦感謝陳月媚和吳麗瓊代處理文字。這段時期李弘祺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同事、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令我感激不盡。
麥勁生
1999年12月12日 香港
目次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序論
壹、史學、史家與史料
貳、政治史以外的天地
參、另類的史料和另類的解釋
肆、歷史學和科學
伍、歷史、社會史及社會科學
第二章 是伙伴,還是對頭人
—二十世紀初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
壹、導言
貳、歷史學在德國及英國
參、「年鑑學派」成立之前的法國史學
肆、美國的新史學
伍、社會科學方法與歷史、以經濟史及心理史學為例
第三章 兩次大戰期間的史學危機與契機
壹、大戰之後
貳、歷史知識的侷限
參、悲觀歷史哲學的再現
肆、附論:絕對價值的崩潰
伍、不變與變:德國與法國的史學
陸、新歷史研究實驗繼續
第四章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史學
壹、戰後世界和史學世界
貳、歷史知識的性質
參、當代史學的成長和發展
肆、新概念與斬方法
伍、西德的新社會史
陸、布勞岱爾時代及後布勞岱爾時代的法國史學
柒、更新的英國史學
捌、馬克思主義史學
玖、英國的新左翼史學
拾、小結
第五章 後現代文化對歷史學的衝擊
壹、韋持的超歷史
貳、傳統史學的破壞與重建—福柯的貢獻及影響
第六章 結論—後現代史學與史學的未來
主要參考書目
西文書目
中文書目
序言
第一章 序論
壹、史學、史家與史料
貳、政治史以外的天地
參、另類的史料和另類的解釋
肆、歷史學和科學
伍、歷史、社會史及社會科學
第二章 是伙伴,還是對頭人
—二十世紀初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
壹、導言
貳、歷史學在德國及英國
參、「年鑑學派」成立之前的法國史學
肆、美國的新史學
伍、社會科學方法與歷史、以經濟史及心理史學為例
第三章 兩次大戰期間的史學危機與契機
壹、大戰之後
貳、歷史知識的侷限
參、悲觀歷史哲學的再現
肆、附論:絕對價值的崩潰
伍、不變與變:德國與法國的史學
陸、新歷史研究實驗繼續
第四章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史學
壹、戰後世界和史學世界
貳、歷史知識的性質
參、當代史學的成長和發展
肆、新概念與斬方法
伍、西德的新社會史
陸、布勞岱爾時代及後布勞岱爾時代的法國史學
柒、更新的英國史學
捌、馬克思主義史學
玖、英國的新左翼史學
拾、小結
第五章 後現代文化對歷史學的衝擊
壹、韋持的超歷史
貳、傳統史學的破壞與重建—福柯的貢獻及影響
第六章 結論—後現代史學與史學的未來
主要參考書目
西文書目
中文書目
書摘/試閱
壹、史學、史家與史料
任何一門的學科,都有指定的研究對象、方法及解釋,所產生的知識亦各有獨特性。比較來說,歷史學的研究對象可能未算精確。生物學的對象是各種動植物。人類學家研究的對象,大多是尚未完全現代化的部族及社群的生活、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等等。研究語言文字者,自然以文獻作為觀察對象,並嘗試將之分門別類,詳細探討語法、語意,溝通形式等重要課題。以上各科,他們的研究對象都沒有太大爭議性。然而,歷史學則大不一樣,歷史學家固然可以說:「什麼事物都有歷史,所以什麼事物的過去都是歷史研究的對象。」但實際上,經濟史到底屬於經濟學還是歷史學;社會史應該歸社會學、民俗學還是歷史學,大家的意見卻未必一致。
在實踐的層次,假若我們回顧西方重要史著,不難發現直至近代,歷史家的興趣還是十分狹窄。從古到今,政治與歷史更有不解之緣。在中國古代,不少的顯赫歷史家為史官,他們的工作是要記載先朝大事,教帝王借鑑以治天下。就算是私家的作品,目標亦類同,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寫作動機便十分清楚。即使在西方,情況也差不了太多。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 ca. 484.425 BC)本身對政治史及軍事史最感興趣,之後的修昔德底斯(Thucydides, ca. 456-396 BC)、波力比亞斯(Polybius, ca. 198-117 BC)無一原是政治家或外交家出身。羅馬時代的歷史家亦然,著名的卡圖(Cato, 234-149 BC)、李維(Livy, 139 BC-17 A.D.)、塔西特斯(Tacitus, 31-120)等無一不是政治經驗豐富的學者。他們研究歷史的意圖,亦很大程度上受政治興趣的驅使,之後的中世紀帝皇傳記、文藝復興時期的城邦歷史等等,均與政治息息相關。到了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家斯李(John Seeley, 1834-1895)仍然說:「歷史是從前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學術等等領域都是歷史家在過去數百年才開墾的新園地。正統歷史家對這些課題最初不太感興趣,所以歷史學研究,雖然說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但較多元化的研究還是近代的產物。歷史家聲稱重視一切,卻又未能付諸實行,更教人懷疑歷史學實際包括的範圍。
不過最麻煩的是,歷史家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過往」這個不存在的東西。千百年來,無數歷史家都費盡心力去追蹤一個相信曾存在,但已流失於時間中的真實。我說這個真實只是大家相信曾存在的,並非誇大其辭。老實說,我們只能按史書的記載,去知悉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曾存在過,除此以外,我們無從親身體驗其人其事。我們只能誠心地相信,記載事件者是忠實的,他確切地把他看到有關拿破崙的事實記錄下來。他所記載的或許有部分不符事實,也有可能帶有歧視,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常識、其他資料提供的有力證據及各種邏輯推理,將這些記載過濾,力求得到最可信的資料。從上面的解釋來看,我們從史料得來的歷史知識,其實十分不穩當。我們最多只能說歷史是歷史家憑有限的史料重建過往的成果。
任何一門的學科,都有指定的研究對象、方法及解釋,所產生的知識亦各有獨特性。比較來說,歷史學的研究對象可能未算精確。生物學的對象是各種動植物。人類學家研究的對象,大多是尚未完全現代化的部族及社群的生活、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等等。研究語言文字者,自然以文獻作為觀察對象,並嘗試將之分門別類,詳細探討語法、語意,溝通形式等重要課題。以上各科,他們的研究對象都沒有太大爭議性。然而,歷史學則大不一樣,歷史學家固然可以說:「什麼事物都有歷史,所以什麼事物的過去都是歷史研究的對象。」但實際上,經濟史到底屬於經濟學還是歷史學;社會史應該歸社會學、民俗學還是歷史學,大家的意見卻未必一致。
在實踐的層次,假若我們回顧西方重要史著,不難發現直至近代,歷史家的興趣還是十分狹窄。從古到今,政治與歷史更有不解之緣。在中國古代,不少的顯赫歷史家為史官,他們的工作是要記載先朝大事,教帝王借鑑以治天下。就算是私家的作品,目標亦類同,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寫作動機便十分清楚。即使在西方,情況也差不了太多。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 ca. 484.425 BC)本身對政治史及軍事史最感興趣,之後的修昔德底斯(Thucydides, ca. 456-396 BC)、波力比亞斯(Polybius, ca. 198-117 BC)無一原是政治家或外交家出身。羅馬時代的歷史家亦然,著名的卡圖(Cato, 234-149 BC)、李維(Livy, 139 BC-17 A.D.)、塔西特斯(Tacitus, 31-120)等無一不是政治經驗豐富的學者。他們研究歷史的意圖,亦很大程度上受政治興趣的驅使,之後的中世紀帝皇傳記、文藝復興時期的城邦歷史等等,均與政治息息相關。到了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家斯李(John Seeley, 1834-1895)仍然說:「歷史是從前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學術等等領域都是歷史家在過去數百年才開墾的新園地。正統歷史家對這些課題最初不太感興趣,所以歷史學研究,雖然說是包羅萬象,無所不包,但較多元化的研究還是近代的產物。歷史家聲稱重視一切,卻又未能付諸實行,更教人懷疑歷史學實際包括的範圍。
不過最麻煩的是,歷史家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過往」這個不存在的東西。千百年來,無數歷史家都費盡心力去追蹤一個相信曾存在,但已流失於時間中的真實。我說這個真實只是大家相信曾存在的,並非誇大其辭。老實說,我們只能按史書的記載,去知悉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曾存在過,除此以外,我們無從親身體驗其人其事。我們只能誠心地相信,記載事件者是忠實的,他確切地把他看到有關拿破崙的事實記錄下來。他所記載的或許有部分不符事實,也有可能帶有歧視,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常識、其他資料提供的有力證據及各種邏輯推理,將這些記載過濾,力求得到最可信的資料。從上面的解釋來看,我們從史料得來的歷史知識,其實十分不穩當。我們最多只能說歷史是歷史家憑有限的史料重建過往的成果。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