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女子圖鑑:獨活不獨行,自在變老的全方位指南(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優惠價
:70 折 294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韓國Yes24網路書店9.6星共感好評★
中年不婚、一個人的風景也是日常,SOLO女子的新生活地圖想像!
獨自變老也能自在不孤獨,共同前行的安心生活指南,
從此擺脫焦慮,擁抱獨身精彩。
傳統家庭解體、未婚人口增加、非親屬家庭擴大……
中年未婚、獨居生活是種異常嗎?代表人生失敗嗎?
單人家庭時代,從人際關係、財務規畫、住房、醫療、到退休,深入探索熟齡獨居者的新生活模式。
對「Aging Solo」來說,獨自生活並非特立獨行,而是平凡而自然的生活方式之一。
根據內政部2023年最新統計顯示,單人戶占全台灣家戶數整體比例達36%,且成長率高達3.2%。越來越多人選擇了獨活的方式,然而做出這般選擇之後,焦慮與徬徨仍然縈繞。
不婚到老後會感到孤單嗎?
當生病時,誰來照顧我?
我要工作多久才能準備退休?
作為獨居的不婚中年人,作者訪問了19位像她一樣獨居的中年不婚女性,探討她們在這個社會中選擇不結婚的原因、如何應對孤獨、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準備養老的過程。書中不只關注Aging Solo女性所「缺少」的,更著眼於她們所「擁有」的豐富生活。透過他人的經驗故事,我們可以從全新角度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
當不婚已成為無法逆轉的全球社會趨勢,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現有的社會制度。
Aging Solo們多樣且豐富的經驗與見解,為我們開拓了超越傳統家庭框架的視野,並帶來完善制度的新社會想像。
無論是已屆中年的單人戶,還是決定單身過生活的人,這本書都將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啟發,更是理解一人家庭群體和社會的重要指南。
自在推薦——
林維君∣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失智症領航人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金荷娜∣《兩個女人住一起》作者
張日昊∣《悲傷的訪問》作者、《時事IN》記者
本書剖析了在性別文化及少子化、高齡化等社會現象,都與台灣相近的南韓。以19位中年單身女性們的生活方式與哲學觀為典範,了解她們的故事,讓我更能享受現在,安心準備不寂寞的獨老人生。——林維君,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我們都是獨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然後獨自或與他人共度一段時光,最後再獨自一人離開。孤獨、照顧、生計、養老、死亡,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面對這些問題的方式構成了各自的人生。沒想到聽了她們的故事竟讓我感到如此安心,單身的我們終究並非一個人。生命的答案並非固定,放下無謂的恐懼,現在是時候想像不一樣的未來了。——金荷娜,《兩個女人住一起》作者
由畢業、就業、結婚、生育所構成的社會時間表窄化了生命的空間,限縮了我們的想像。這本書的內容拓展了這個世界的邊界,打破了「別無選擇」的觀念。作者在規範和固有觀念外,為我們搭起了一條可以跨越成見的橋梁。——張日昊∣《悲傷的訪問》作者、《時事IN》記者
中年不婚、一個人的風景也是日常,SOLO女子的新生活地圖想像!
獨自變老也能自在不孤獨,共同前行的安心生活指南,
從此擺脫焦慮,擁抱獨身精彩。
傳統家庭解體、未婚人口增加、非親屬家庭擴大……
中年未婚、獨居生活是種異常嗎?代表人生失敗嗎?
單人家庭時代,從人際關係、財務規畫、住房、醫療、到退休,深入探索熟齡獨居者的新生活模式。
對「Aging Solo」來說,獨自生活並非特立獨行,而是平凡而自然的生活方式之一。
根據內政部2023年最新統計顯示,單人戶占全台灣家戶數整體比例達36%,且成長率高達3.2%。越來越多人選擇了獨活的方式,然而做出這般選擇之後,焦慮與徬徨仍然縈繞。
不婚到老後會感到孤單嗎?
當生病時,誰來照顧我?
我要工作多久才能準備退休?
作為獨居的不婚中年人,作者訪問了19位像她一樣獨居的中年不婚女性,探討她們在這個社會中選擇不結婚的原因、如何應對孤獨、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準備養老的過程。書中不只關注Aging Solo女性所「缺少」的,更著眼於她們所「擁有」的豐富生活。透過他人的經驗故事,我們可以從全新角度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
當不婚已成為無法逆轉的全球社會趨勢,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現有的社會制度。
Aging Solo們多樣且豐富的經驗與見解,為我們開拓了超越傳統家庭框架的視野,並帶來完善制度的新社會想像。
無論是已屆中年的單人戶,還是決定單身過生活的人,這本書都將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啟發,更是理解一人家庭群體和社會的重要指南。
自在推薦——
林維君∣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失智症領航人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金荷娜∣《兩個女人住一起》作者
張日昊∣《悲傷的訪問》作者、《時事IN》記者
本書剖析了在性別文化及少子化、高齡化等社會現象,都與台灣相近的南韓。以19位中年單身女性們的生活方式與哲學觀為典範,了解她們的故事,讓我更能享受現在,安心準備不寂寞的獨老人生。——林維君,臨床心理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我們都是獨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然後獨自或與他人共度一段時光,最後再獨自一人離開。孤獨、照顧、生計、養老、死亡,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面對這些問題的方式構成了各自的人生。沒想到聽了她們的故事竟讓我感到如此安心,單身的我們終究並非一個人。生命的答案並非固定,放下無謂的恐懼,現在是時候想像不一樣的未來了。——金荷娜,《兩個女人住一起》作者
由畢業、就業、結婚、生育所構成的社會時間表窄化了生命的空間,限縮了我們的想像。這本書的內容拓展了這個世界的邊界,打破了「別無選擇」的觀念。作者在規範和固有觀念外,為我們搭起了一條可以跨越成見的橋梁。——張日昊∣《悲傷的訪問》作者、《時事IN》記者
作者簡介
金熹暻(김희경)
紀實作家。
首爾大學人類學系畢業,曾擔任《東亞日報》(동아일보)記者、「Save the Children」權利宣導部長/事業本部長、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助理、性別平等和家庭部副部長。從2023年開始,成爲江原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客座教授,講授家人、親屬和媒體的故事。著作有《異常的正常家庭》(이상한 정상가족)、《女性的工作:重新整理》(여성의 일, 새로 고침)(合著)、《這是我的人生》(내 인생이다)、《我的聖地亞哥,獨自一人也共同前行之路》(나의 산티아고, 혼자이면서 함께 걷는 길)、《賣座電影的再構》(흥행의 재구성)等。
她對解讀人們的行為模式、觀察社會現象,以及思考如何改變這些事物有濃厚的興趣。然而,從她的著作列表可以看出,她並非只堅持鑽研某一領域。每當某個領域引起她的興趣,便會投入其中,透過親身體驗和提問來撰寫書籍。儘管涉獵多個領域,但她始終專注於,個人及群體思想所創造的變化與成長的故事。
紀實作家。
首爾大學人類學系畢業,曾擔任《東亞日報》(동아일보)記者、「Save the Children」權利宣導部長/事業本部長、文化體育觀光部部長助理、性別平等和家庭部副部長。從2023年開始,成爲江原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客座教授,講授家人、親屬和媒體的故事。著作有《異常的正常家庭》(이상한 정상가족)、《女性的工作:重新整理》(여성의 일, 새로 고침)(合著)、《這是我的人生》(내 인생이다)、《我的聖地亞哥,獨自一人也共同前行之路》(나의 산티아고, 혼자이면서 함께 걷는 길)、《賣座電影的再構》(흥행의 재구성)等。
她對解讀人們的行為模式、觀察社會現象,以及思考如何改變這些事物有濃厚的興趣。然而,從她的著作列表可以看出,她並非只堅持鑽研某一領域。每當某個領域引起她的興趣,便會投入其中,透過親身體驗和提問來撰寫書籍。儘管涉獵多個領域,但她始終專注於,個人及群體思想所創造的變化與成長的故事。
序
序 在單人戶時代尋找不婚中年人的位置
今年來到獨自生活的第二十個年頭,數到這個數我也嚇了一跳。
不知從中年的何時開始,問起年紀時連我自己都會搞不清楚,在算自己幾歲時也會驚訝地感到:「時間居然過得如此之快!」我相信不只有我如此。
對我而言,一個人生活就跟年紀增長一樣,若沒人問起自然不會意識到這個事實。當然常常有因獨自一人而極度開心或痛苦的時刻,但那也只是瞬間的感受,很快就會因忙於工作和玩樂而被遺忘。然而,一個人生活與一個人老去也是有差異的。雖然變老這件事經常成為談話與討論的話題,但人們卻很少談論獨自生活這件事,尤其是邊獨自生活邊老去的話題,大家似乎都覺得這是必須自己承受的私人問題。
自從我開始在政府部門工作後,我開始把邊獨自生活邊老去視為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隨著單人戶激增的趨勢,二〇二〇年韓國政府成立了一個由多部門共同組成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開始推出針對單人戶的政策。在政府文件與報告中,分析各年齡層單人戶增加的原因部分說明得有如公式一般,還像饒舌歌詞一樣反覆,尤其顯眼。
「青年未婚,中年離婚,老年死別。」
即使在許多狀況下這個描述算是事實,但這個說明仍太過簡單了,尤其是關於中年的部分。四十歲以上的中年單人戶中,許多人是不把結婚視為義務的不婚者,怎麼能如此籠統地概括所有人呢?更讓人不舒服的是,這漏洞百出的公式把對獨自生活的解釋局限於結婚的對立面。這種觀點是將婚姻擺在中心,把獨自生活擺在對立面,藉此檢視婚姻以外的生活是否不錯。站在結婚這面看待單身的生活,然後就斷定獨自生活很脆弱。好像結婚才是標準而正常的,不婚是脫軌且異常的。
現實反倒是相反的吧?單看比例的話,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中,獨自生活已是多數與主流。從二〇一五年起,韓國的主要家庭型態已經是單人戶,在二〇二一年單人戶的數量達到了七百一十六萬六千戶,占總戶數的三三.四%,這個比例比人稱「傳統家庭」的夫婦子女組成之家庭還要多(夫婦子女組成之家庭占二九.三%)。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採用這種常見的生活方式,但這種生活方式在社會上仍然被視為異常、少數、非主流,這難道不奇怪嗎?
在韓國國內關於單人戶的討論中,中年人並不太引人注目。對單人戶的政策和討論主要以青年爲中心的「理所當然的單身者」,或以老人爲中心的「需要被照顧的單身者」爲主。一旦提到中年單人戶,就會被認定是離婚人士,或獨自當「候鳥爸爸」而遭遇經濟困境的男性,又或是新興的社會弱勢群體。在單人戶中形象最為負面的世代大概就是中年人了吧。
在開始了解單人戶的政策與討論後,我開始將過去沒有特別注意的獨自生活視為我的一部分。這並非自己刻意的意識,而是人們固有的觀念觸發了我的自我意識。
舉例來說,在工作中認識新的人時,我比以前更常聽到無意義的社交話題,例如問我有幾個孩子等等。而當我回答沒有孩子時,對方感到慌張的頻率也比年輕時多了,因為他們沒想到我這個年紀的女性也會有不婚不生的。曾有位高級公務員以為我肯定已婚,曾說出「沒有家庭的人都很極端」這種詆毀不婚女性的話,被我指正之後他才道歉。我常常深切地感受到,除非被人稱為新弱勢群體,否則不婚不生的中年人在社會上要麼被當作不存在,要麼被認為哪裡有點異常。
從規模上來看,中年單人戶不該被大家看成若有似無的對象。根據統計廳的〈二〇二一年人口住宅總調查〉(2021 인구주택 총조사),單人戶中四十到六十四歲的中年人口有兩百六十九萬七千七百一十六人,占總單身戶的三七.六%。另外,根據〈二〇二一年中老年層行政統計結果〉(2021 중장년층 행정통계 결과),四十到六十四歲一人以上的家庭中,單人戶占了二〇.一%。也就是說,在中年人口中每五戶就有一戶是單人戶。
一生獨居的終生未婚人口也呈現增加趨勢。終生未婚率這個詞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四十五歲到五十四歲的平均未婚率,意思就是,若五十歲沒有結婚就推定一輩子會獨自生活。韓國統計廳雖未另行統計終生未婚率,但根據未來人口估算的婚姻狀況人口組成比來計算,男性的終生未婚率爲一六.八%,女性爲七.六%(以二〇二〇年爲準)。預計到二〇四〇年,男女將分別增至三七.六%、二四.七%。代表根據二〇二二年的數據計算,大約在未來的十八年後,有很大的機率是每三位男性中就有一位終生未婚,而每四位女性中就有一位終生未婚。
而且最近的年輕世代比從前更偏好不婚,因此中年單人戶的規模會繼續增加。在性別平等和家庭部(Ministry of Gender Equality and Family,韓國稱為女性家族部)的〈二〇二〇家庭現況調查〉(2020 가족실태조사)中,二十多歲的人口中有五二.九%表示自己不想結婚想獨自生活,在三十多歲的人口中則占了四二.七%。在二〇二二年首爾市的〈單人戶現況調查〉(1인 가구 실태조사)中,八六.二%的單人戶表示對獨自生活感到滿意,而對於未來期望的家庭型態,回答「繼續獨自生活」的人最多,占了三六.八%。
中年單人戶,也就是自己一個人變老的「Aging Solo」(獨老者,本書將統一使用Aging Solo一詞,以貼近原作者的表達),這些人人口大幅增加代表了什麼意義呢?這代表的是,獨自生活並非一種過渡狀態,而是生活的基本模式,而人們正在共同面臨年老的課題。過去老年單人戶在進入老年期後與配偶死別的情況占了大多數,但現在則是有大規模的單身群體要經歷生命的轉變,由中年進入老年。在我們前所未見的超高齡社會中,以單身狀態進入高齡的人口人越來越多。即便最近的兒女都比較少照顧父母了,但如果年老時難以獨立生活,重要的決定還是要仰賴兒女,若沒有兒女的高齡單身者增加,老年與人生最後一段路的風景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Aging Solo是那些從婚姻壓力中逐漸解放,並長時間獨自生活的人。獨自生活的成年人也會面臨包括經濟獨立、住房、建立親密關係、情感上的安定、養老規畫等所有人生課題。大家之所以覺得不婚的中年人很脆弱、異常、可憐,是否是因為人們事先斷定獨自生活的人,他們上了年紀後就無法順利處理人生的課題呢?他們當然有可能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但已婚的人也是一樣的。人們變成熟並經歷完整的人生,這個過程本來就與結婚與否無關。
普遍的觀點和解釋會對比獨自生活與婚姻,對此我不是很滿意,我感興趣的不是因單身而匱乏且不完美的生活,而是即使只有自己也能好好老去的單身生活。因為即便是獨自生活快二十年的我,也時常感到焦慮和渴望。當社會上談論到中年女性的難處是「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會提到要「重新建構與配偶的關係」才能擁有良好的老年生活。而對於獨自生活的我而言,若要考慮自身的現在與未來,這些並不能作為參考。關於Aging Solo的生活,我好奇的不只是他們所「沒有的」部分,而是他們所「擁有的」,我想了解他們所經歷的旅程、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他們所建立起的關係。我想改變他們那若有似無的存在感,讓大眾看見這些Aging Solo。
有很多標準可以定義獨自生活的人,本書所提到的Aging Solo是指,無論有無結婚經驗,自己選擇在沒有配偶與兒女的狀態下生活,且目前正在這樣生活的中年人。儘管這類型的人多數為單人戶,但即便有朋友等同居者,沒有配偶與子女的未婚中年人也算是Aging Solo。
據首爾市二〇二二年〈單人戶現況調查〉顯示,中老年不同於青年、老年,中老年的獨立型單人戶(自願獨自生活、居住與經濟狀況穩定)最多,占了三七%。而中老年的獨立型單人戶加上占比第二多的中壯年游牧型單人戶(自願獨自生活、居住與經濟狀況不穩定)就占了六〇%,我想這個數字也許就和本書所談的Aging Solo大致重疊了吧?
我從二〇二一年冬天開始,與十九位年齡在四十至六十四歲之間的Aging Solo女性見面進行討論,探討孤獨、親密感、照顧、家庭與友誼、生計與居住、養老、死亡等,這些內容構成我們上了年紀「獨自生活」的主要議題。和我討論的人中有七位是正職員工,九位是非正職員工,三位是自營作業者。有十三人住在首都圈,三人住在全羅北道,一人住在慶尚南道,一人住在忠清南道,一人住在江原道。此外,爲了取得老年生活的資料,我還見了三位六十五歲以上的不婚女性。
雖然我也見到了兩位男性Aging Solo,但這本書的討論範圍並不包括他們,後來我也停止尋求男性受訪者了。因為韓國社會是明確的家父長制,男性不婚幾乎對他們的陽剛之氣沒有任何影響,不婚的男性經驗與女性的經驗大不相同。因爲男女所迫切感知到的生命課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很難將這兩者的經歷概括在同一個故事上。
我想說明本書使用「Aging Solo」這個詞的原因。「Aging Solo」顧名思義是「獨自上年紀的狀態」,若要指稱人的話應該用「Solo Ager」(單身的老去的人),但這本書中對人也使用了「Aging Solo」一詞,這個選詞是考慮到韓國國內習慣用「Solo」來指獨自生活的人。而在美國,原本大家習慣稱獨居的人為「Single」,但「Single」給人不完整的感覺,後來興起了一項將選擇獨自生活的人稱為「Solo」的運動,以表達即便是一個人也是完整的人。 雖然若是用韓語的詞彙來寫,讀者會覺得更加熟悉,但爲了避免不斷喚起對「不婚中年人」的負面固有觀念,我選用了這個多少有點陌生的詞。
我不認為本書中記載的「Aging Solo」和我的故事就代表了中年單人戶,也不能將我們的故事一概而論,這全都是不同的人生碎片,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我所訪問的人也在對話過程中反問道:「這種對話內容也能成爲話題嗎?」因爲她認爲自己的故事只不過是個人的經驗。然而,獨自生活已成爲很多人共同的生活條件,這種生活方式與對社會的影響是否有被好好討論呢?雖然隨著單人戶的激增,相關討論也呈增加趨勢,但除了當事人自己提出的部分故事外,單人戶人口成長的狀況大多都被認為是「危機」,以及社會共同體崩潰的跡象。在這樣的討論中,我想應該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感覺自己的生活無法被解釋。
爲了理解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一些故事。透過別人的故事,以不同面向的角度看自己,並重新建構自己的生活。當我和Aging Solo談話時,我能整理出自己在人生轉換期所面對的問題,減輕了心中的沉重感,我能夠更清楚看到心中原本模糊的不安。雖然某些問題仍未找到答案,但至少我已經標註了這些需要慢慢解決的難題,不再急於求解。
本書中出現的Aging Solo,其名字都是化名或本人所使用的別名。如果沒有清楚傳達出他們的故事,那完全是作者我的責任。我要向欣然講述自身生活故事的人們表達誠摯的感謝。
每當我想到僅僅幾小時的採訪並無法包含全部的真相、想到其他我還未見識過的生活有多龐大時,我就會開始懷疑這本書的用處。我想記錄的意志經常動搖,然而最終,想了解長期以來自身生活條件的渴望戰勝了這些遲疑。若沒有趙妍珠(조연주)編輯從旁扶持這股想戰勝的渴望,這本書是不可能出版的。
Aging Solo們一直以各自覺得最棒的方式,來面對人生丟給她們的問題,並努力經營著自己的生活。這本書結合了我自己和她們的人生,希望能為正在編織各自故事的人們,帶來一些有用的參考。
今年來到獨自生活的第二十個年頭,數到這個數我也嚇了一跳。
不知從中年的何時開始,問起年紀時連我自己都會搞不清楚,在算自己幾歲時也會驚訝地感到:「時間居然過得如此之快!」我相信不只有我如此。
對我而言,一個人生活就跟年紀增長一樣,若沒人問起自然不會意識到這個事實。當然常常有因獨自一人而極度開心或痛苦的時刻,但那也只是瞬間的感受,很快就會因忙於工作和玩樂而被遺忘。然而,一個人生活與一個人老去也是有差異的。雖然變老這件事經常成為談話與討論的話題,但人們卻很少談論獨自生活這件事,尤其是邊獨自生活邊老去的話題,大家似乎都覺得這是必須自己承受的私人問題。
自從我開始在政府部門工作後,我開始把邊獨自生活邊老去視為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隨著單人戶激增的趨勢,二〇二〇年韓國政府成立了一個由多部門共同組成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開始推出針對單人戶的政策。在政府文件與報告中,分析各年齡層單人戶增加的原因部分說明得有如公式一般,還像饒舌歌詞一樣反覆,尤其顯眼。
「青年未婚,中年離婚,老年死別。」
即使在許多狀況下這個描述算是事實,但這個說明仍太過簡單了,尤其是關於中年的部分。四十歲以上的中年單人戶中,許多人是不把結婚視為義務的不婚者,怎麼能如此籠統地概括所有人呢?更讓人不舒服的是,這漏洞百出的公式把對獨自生活的解釋局限於結婚的對立面。這種觀點是將婚姻擺在中心,把獨自生活擺在對立面,藉此檢視婚姻以外的生活是否不錯。站在結婚這面看待單身的生活,然後就斷定獨自生活很脆弱。好像結婚才是標準而正常的,不婚是脫軌且異常的。
現實反倒是相反的吧?單看比例的話,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中,獨自生活已是多數與主流。從二〇一五年起,韓國的主要家庭型態已經是單人戶,在二〇二一年單人戶的數量達到了七百一十六萬六千戶,占總戶數的三三.四%,這個比例比人稱「傳統家庭」的夫婦子女組成之家庭還要多(夫婦子女組成之家庭占二九.三%)。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採用這種常見的生活方式,但這種生活方式在社會上仍然被視為異常、少數、非主流,這難道不奇怪嗎?
在韓國國內關於單人戶的討論中,中年人並不太引人注目。對單人戶的政策和討論主要以青年爲中心的「理所當然的單身者」,或以老人爲中心的「需要被照顧的單身者」爲主。一旦提到中年單人戶,就會被認定是離婚人士,或獨自當「候鳥爸爸」而遭遇經濟困境的男性,又或是新興的社會弱勢群體。在單人戶中形象最為負面的世代大概就是中年人了吧。
在開始了解單人戶的政策與討論後,我開始將過去沒有特別注意的獨自生活視為我的一部分。這並非自己刻意的意識,而是人們固有的觀念觸發了我的自我意識。
舉例來說,在工作中認識新的人時,我比以前更常聽到無意義的社交話題,例如問我有幾個孩子等等。而當我回答沒有孩子時,對方感到慌張的頻率也比年輕時多了,因為他們沒想到我這個年紀的女性也會有不婚不生的。曾有位高級公務員以為我肯定已婚,曾說出「沒有家庭的人都很極端」這種詆毀不婚女性的話,被我指正之後他才道歉。我常常深切地感受到,除非被人稱為新弱勢群體,否則不婚不生的中年人在社會上要麼被當作不存在,要麼被認為哪裡有點異常。
從規模上來看,中年單人戶不該被大家看成若有似無的對象。根據統計廳的〈二〇二一年人口住宅總調查〉(2021 인구주택 총조사),單人戶中四十到六十四歲的中年人口有兩百六十九萬七千七百一十六人,占總單身戶的三七.六%。另外,根據〈二〇二一年中老年層行政統計結果〉(2021 중장년층 행정통계 결과),四十到六十四歲一人以上的家庭中,單人戶占了二〇.一%。也就是說,在中年人口中每五戶就有一戶是單人戶。
一生獨居的終生未婚人口也呈現增加趨勢。終生未婚率這個詞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四十五歲到五十四歲的平均未婚率,意思就是,若五十歲沒有結婚就推定一輩子會獨自生活。韓國統計廳雖未另行統計終生未婚率,但根據未來人口估算的婚姻狀況人口組成比來計算,男性的終生未婚率爲一六.八%,女性爲七.六%(以二〇二〇年爲準)。預計到二〇四〇年,男女將分別增至三七.六%、二四.七%。代表根據二〇二二年的數據計算,大約在未來的十八年後,有很大的機率是每三位男性中就有一位終生未婚,而每四位女性中就有一位終生未婚。
而且最近的年輕世代比從前更偏好不婚,因此中年單人戶的規模會繼續增加。在性別平等和家庭部(Ministry of Gender Equality and Family,韓國稱為女性家族部)的〈二〇二〇家庭現況調查〉(2020 가족실태조사)中,二十多歲的人口中有五二.九%表示自己不想結婚想獨自生活,在三十多歲的人口中則占了四二.七%。在二〇二二年首爾市的〈單人戶現況調查〉(1인 가구 실태조사)中,八六.二%的單人戶表示對獨自生活感到滿意,而對於未來期望的家庭型態,回答「繼續獨自生活」的人最多,占了三六.八%。
中年單人戶,也就是自己一個人變老的「Aging Solo」(獨老者,本書將統一使用Aging Solo一詞,以貼近原作者的表達),這些人人口大幅增加代表了什麼意義呢?這代表的是,獨自生活並非一種過渡狀態,而是生活的基本模式,而人們正在共同面臨年老的課題。過去老年單人戶在進入老年期後與配偶死別的情況占了大多數,但現在則是有大規模的單身群體要經歷生命的轉變,由中年進入老年。在我們前所未見的超高齡社會中,以單身狀態進入高齡的人口人越來越多。即便最近的兒女都比較少照顧父母了,但如果年老時難以獨立生活,重要的決定還是要仰賴兒女,若沒有兒女的高齡單身者增加,老年與人生最後一段路的風景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Aging Solo是那些從婚姻壓力中逐漸解放,並長時間獨自生活的人。獨自生活的成年人也會面臨包括經濟獨立、住房、建立親密關係、情感上的安定、養老規畫等所有人生課題。大家之所以覺得不婚的中年人很脆弱、異常、可憐,是否是因為人們事先斷定獨自生活的人,他們上了年紀後就無法順利處理人生的課題呢?他們當然有可能無法處理這些問題,但已婚的人也是一樣的。人們變成熟並經歷完整的人生,這個過程本來就與結婚與否無關。
普遍的觀點和解釋會對比獨自生活與婚姻,對此我不是很滿意,我感興趣的不是因單身而匱乏且不完美的生活,而是即使只有自己也能好好老去的單身生活。因為即便是獨自生活快二十年的我,也時常感到焦慮和渴望。當社會上談論到中年女性的難處是「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會提到要「重新建構與配偶的關係」才能擁有良好的老年生活。而對於獨自生活的我而言,若要考慮自身的現在與未來,這些並不能作為參考。關於Aging Solo的生活,我好奇的不只是他們所「沒有的」部分,而是他們所「擁有的」,我想了解他們所經歷的旅程、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他們所建立起的關係。我想改變他們那若有似無的存在感,讓大眾看見這些Aging Solo。
有很多標準可以定義獨自生活的人,本書所提到的Aging Solo是指,無論有無結婚經驗,自己選擇在沒有配偶與兒女的狀態下生活,且目前正在這樣生活的中年人。儘管這類型的人多數為單人戶,但即便有朋友等同居者,沒有配偶與子女的未婚中年人也算是Aging Solo。
據首爾市二〇二二年〈單人戶現況調查〉顯示,中老年不同於青年、老年,中老年的獨立型單人戶(自願獨自生活、居住與經濟狀況穩定)最多,占了三七%。而中老年的獨立型單人戶加上占比第二多的中壯年游牧型單人戶(自願獨自生活、居住與經濟狀況不穩定)就占了六〇%,我想這個數字也許就和本書所談的Aging Solo大致重疊了吧?
我從二〇二一年冬天開始,與十九位年齡在四十至六十四歲之間的Aging Solo女性見面進行討論,探討孤獨、親密感、照顧、家庭與友誼、生計與居住、養老、死亡等,這些內容構成我們上了年紀「獨自生活」的主要議題。和我討論的人中有七位是正職員工,九位是非正職員工,三位是自營作業者。有十三人住在首都圈,三人住在全羅北道,一人住在慶尚南道,一人住在忠清南道,一人住在江原道。此外,爲了取得老年生活的資料,我還見了三位六十五歲以上的不婚女性。
雖然我也見到了兩位男性Aging Solo,但這本書的討論範圍並不包括他們,後來我也停止尋求男性受訪者了。因為韓國社會是明確的家父長制,男性不婚幾乎對他們的陽剛之氣沒有任何影響,不婚的男性經驗與女性的經驗大不相同。因爲男女所迫切感知到的生命課題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很難將這兩者的經歷概括在同一個故事上。
我想說明本書使用「Aging Solo」這個詞的原因。「Aging Solo」顧名思義是「獨自上年紀的狀態」,若要指稱人的話應該用「Solo Ager」(單身的老去的人),但這本書中對人也使用了「Aging Solo」一詞,這個選詞是考慮到韓國國內習慣用「Solo」來指獨自生活的人。而在美國,原本大家習慣稱獨居的人為「Single」,但「Single」給人不完整的感覺,後來興起了一項將選擇獨自生活的人稱為「Solo」的運動,以表達即便是一個人也是完整的人。 雖然若是用韓語的詞彙來寫,讀者會覺得更加熟悉,但爲了避免不斷喚起對「不婚中年人」的負面固有觀念,我選用了這個多少有點陌生的詞。
我不認為本書中記載的「Aging Solo」和我的故事就代表了中年單人戶,也不能將我們的故事一概而論,這全都是不同的人生碎片,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我所訪問的人也在對話過程中反問道:「這種對話內容也能成爲話題嗎?」因爲她認爲自己的故事只不過是個人的經驗。然而,獨自生活已成爲很多人共同的生活條件,這種生活方式與對社會的影響是否有被好好討論呢?雖然隨著單人戶的激增,相關討論也呈增加趨勢,但除了當事人自己提出的部分故事外,單人戶人口成長的狀況大多都被認為是「危機」,以及社會共同體崩潰的跡象。在這樣的討論中,我想應該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感覺自己的生活無法被解釋。
爲了理解自己的生活,我們需要一些故事。透過別人的故事,以不同面向的角度看自己,並重新建構自己的生活。當我和Aging Solo談話時,我能整理出自己在人生轉換期所面對的問題,減輕了心中的沉重感,我能夠更清楚看到心中原本模糊的不安。雖然某些問題仍未找到答案,但至少我已經標註了這些需要慢慢解決的難題,不再急於求解。
本書中出現的Aging Solo,其名字都是化名或本人所使用的別名。如果沒有清楚傳達出他們的故事,那完全是作者我的責任。我要向欣然講述自身生活故事的人們表達誠摯的感謝。
每當我想到僅僅幾小時的採訪並無法包含全部的真相、想到其他我還未見識過的生活有多龐大時,我就會開始懷疑這本書的用處。我想記錄的意志經常動搖,然而最終,想了解長期以來自身生活條件的渴望戰勝了這些遲疑。若沒有趙妍珠(조연주)編輯從旁扶持這股想戰勝的渴望,這本書是不可能出版的。
Aging Solo們一直以各自覺得最棒的方式,來面對人生丟給她們的問題,並努力經營著自己的生活。這本書結合了我自己和她們的人生,希望能為正在編織各自故事的人們,帶來一些有用的參考。
目次
好評推薦
序 在單人戶時代尋找不婚中年人的位置
Chapter 1 Aging Solo 時代來臨:中年未婚女性的「獨活」地圖
1、成為單身中年
心靈富足的中年「單身生活」/因為不再年輕而變得自在/自我認知與他人眼光的差距
2、當有人問起不婚的理由
優先為自己做選擇/對父權制度下的婚姻反感/從未考慮踏入婚姻/隨時代改變的不婚樣貌
3、不生小孩的女性很自私嗎?
生育是人生最深刻的經歷嗎?/低出生率社會中的不婚女性/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不婚女性
4、Aging Solo比較孤獨嗎?
享受獨自一人的心境/社會需要應對的孤立問題
5、獨自生病時怎麼辦呢?
監護人為何一定要是家人?/「互相照顧」的良性循環/消除過度恐懼的照顧關係
Chapter 2 獨身不等於孤獨:家庭之外鬆散又安全的親密關係
1、你最愛的那個人?
被浪漫愛情壟斷的親密關係/親密是有各種形式的/不需要是「唯一」的情緒關係
2、不婚者真的從家庭中獨立了嗎?
父母對於女兒不婚的不安/尋找與家人間的適當距離/在獨立與束縛之間
3、以友誼爲中心的人生
因距離與時間而興衰的友誼/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朋友們/朋友不會憑空誕生
4、依靠他人在社區裡扎根
沒有規則也圓滿進行的聚會/比家人更緊密的關係/互相照顧的共同體/在社區中扎根
Chapter 3 孤獨終老的謊言:為生計、居住、照顧、死亡做準備的想像
1、自力更生的工作
長久工作的方法/消除對未來的過度焦慮/獨自生活並非弱勢階層
2、要住在哪裡呢?
制度與面積的不公平待遇/確保居住穩定性的各種方法/建立緊密聯繫的生活方式
3、Aging Solo與父母照護
負責照顧父母的不婚女兒們/照顧家庭與看護的泥淖/照顧不是女性的專職,而是大家的責任
4、面對臥病在床與孤獨死
有尊嚴地結束損傷的生命/生命的最後誰能代理我?/消除對孤獨死的恐懼
5、變成老奶奶後也能互相照顧嗎?
承擔彼此活下去的老年/彼此照顧的「鹿頸香社區」/鄰里的相互照顧
Chapter 4 在社會中創造不婚者的空間:期待能善待「我」和「我們」的制度
1、對不婚狀態的單身歧視
住居與工作場所的歧視/「單身稅」和家庭問題/對年長不婚女性的偏見
2、建立包容單身者的制度
不是家人負責照顧,而是照顧者才是家人/將代理我的人制度化
3、描繪未來的家庭模樣
在制度上承認生活夥伴、生活共同體/不是以家庭,而是以個人爲中心
結語 獨自一人也共同前行
參考書目
註釋
序 在單人戶時代尋找不婚中年人的位置
Chapter 1 Aging Solo 時代來臨:中年未婚女性的「獨活」地圖
1、成為單身中年
心靈富足的中年「單身生活」/因為不再年輕而變得自在/自我認知與他人眼光的差距
2、當有人問起不婚的理由
優先為自己做選擇/對父權制度下的婚姻反感/從未考慮踏入婚姻/隨時代改變的不婚樣貌
3、不生小孩的女性很自私嗎?
生育是人生最深刻的經歷嗎?/低出生率社會中的不婚女性/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不婚女性
4、Aging Solo比較孤獨嗎?
享受獨自一人的心境/社會需要應對的孤立問題
5、獨自生病時怎麼辦呢?
監護人為何一定要是家人?/「互相照顧」的良性循環/消除過度恐懼的照顧關係
Chapter 2 獨身不等於孤獨:家庭之外鬆散又安全的親密關係
1、你最愛的那個人?
被浪漫愛情壟斷的親密關係/親密是有各種形式的/不需要是「唯一」的情緒關係
2、不婚者真的從家庭中獨立了嗎?
父母對於女兒不婚的不安/尋找與家人間的適當距離/在獨立與束縛之間
3、以友誼爲中心的人生
因距離與時間而興衰的友誼/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朋友們/朋友不會憑空誕生
4、依靠他人在社區裡扎根
沒有規則也圓滿進行的聚會/比家人更緊密的關係/互相照顧的共同體/在社區中扎根
Chapter 3 孤獨終老的謊言:為生計、居住、照顧、死亡做準備的想像
1、自力更生的工作
長久工作的方法/消除對未來的過度焦慮/獨自生活並非弱勢階層
2、要住在哪裡呢?
制度與面積的不公平待遇/確保居住穩定性的各種方法/建立緊密聯繫的生活方式
3、Aging Solo與父母照護
負責照顧父母的不婚女兒們/照顧家庭與看護的泥淖/照顧不是女性的專職,而是大家的責任
4、面對臥病在床與孤獨死
有尊嚴地結束損傷的生命/生命的最後誰能代理我?/消除對孤獨死的恐懼
5、變成老奶奶後也能互相照顧嗎?
承擔彼此活下去的老年/彼此照顧的「鹿頸香社區」/鄰里的相互照顧
Chapter 4 在社會中創造不婚者的空間:期待能善待「我」和「我們」的制度
1、對不婚狀態的單身歧視
住居與工作場所的歧視/「單身稅」和家庭問題/對年長不婚女性的偏見
2、建立包容單身者的制度
不是家人負責照顧,而是照顧者才是家人/將代理我的人制度化
3、描繪未來的家庭模樣
在制度上承認生活夥伴、生活共同體/不是以家庭,而是以個人爲中心
結語 獨自一人也共同前行
參考書目
註釋
書摘/試閱
Chapter1 Aging Solo 時代來臨:中年未婚女性的「獨活」地圖
1、成為單身中年
「老處女一詞消失了。」
這是我在二〇二二年七月瀏覽網路新聞時吸引到我的標題。新聞說以負面方式形容大齡不婚女性的「老處女」一詞在新聞標題中漸漸減少,現已不再使用。
《京鄉新聞》(경향신문)新聞資料組Dive爲了確認新聞標題中描寫女性的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對十年間七百六十三萬八千一百三十九條新聞全面分析,結果顯示「老處女」一詞最後出現在二〇二〇年四月的新聞標題裡。Dive的分析表示:「我們達成了某種默契,認為稱某人爲老處女是無禮的行爲。」
這是令人開心的變化。仔細一想,日常生活中已經很久沒聽到或看到「老處女」這個詞了,「剩女」一詞最近也很少使用了,「高收入女性花錢如流水,爲享受人生而不結婚」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說法也幾乎不見了,真令人感到高興。由於單人戶大幅增加,一般女性上了年紀後依舊獨自生活的情況也不少見,自然就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在回顧最近的變化時,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發生的事,不禁笑了出來。四十二歲那年,我辭去了做了十八年的工作。明知道老老實實工作就能一直做到退休,但我卻覺得這不是我要走的路,便毫無準備地辭去工作。於是某位前輩把我叫去會議室問我為什麼想辭職,要我再多想想。最後在說服我的過程中,前輩鬱悶地說:
「你這個年紀沒老公也沒兒女,這樣還辭職是要怎麼辦?你要毀掉自己的人生嗎?」
不知道這是極度擔心我,還是直接的指責,他這番模糊不清的話讓我愣住了,我不記得自己回答了什麼,只留下一個明確的印象,「我這個年紀的女性要是沒老公、沒兒女,而且連一個正職的工作都沒有,人生應該就像是毀了吧」。
不管別人怎麼看,多虧了我「沒老公、沒兒女」而沒有被綁住,我得以多次獨自長途旅行,也因此才能體驗新的冒險。我所累積的寶貴經驗,都是離開了安穩工作進入陌生領域才能經歷到的。當然,就算有家庭,這些體驗也並非不可能,但在做人生重要決策時,單身的人可以只考慮自己,因此更容易將想法付諸行動。
在強調家庭觀念的社會裡,我無法形容長時間獨自生活的經驗是非常光明、溫暖的。然而,這段經歷也擴展了我對世界、對他人的理解。離婚後,我得以回顧我長期身處的制度與生活,對於脫離主流生活,以及社會少數群體被憑空貼上汙名標籤的不公平誤會,我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還學會了不以表象斷定他人,也盡量不隨意揣測別人的內心。
儘管在生活中仍經常感到動搖與困惑,但隨著年齡增長,處理問題的品格與智慧也增加了,不會像年輕時那麼痛苦了。總之,我與同齡已婚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平平淡淡地經營著我的生活,與十多年前前輩所擔憂的不同,我並沒有毀掉自己的人生。
心靈富足的中年「單身生活」
我所遇到Aging Solo們大都對自己的中年「單身生活」持正面態度。
在地方團體工作的姜美羅(강미라,五十二歲)給目前的不婚生活滿意度打了滿分一百分中的九十八分。她表示好友住得不近所以扣了兩分,幾年前她爲了找個更大的生活空間而移居到京畿道的小城市。
「生活滿意度隨著年紀增長也提高了。小時候有時會因為覺得別人過得比較浪漫而感到憂鬱,也有對獨自生活感到挫折的時候,但年過五十後感覺變好了。我曾經差點結婚,現在覺得還好我沒結婚。二十幾歲時過得很開心,但也有莫名其妙的焦慮與不安,不過現在都消失了。爲了找更大的生活空間我還搬了家,雖然經歷了更年期症狀,但我認爲隨著年紀增長,生活會越來越好。」
當被問到哪方面會變好時,她提到自身態度的轉變。
「困難的事就和以前一樣,也許現在難點還更多了,但面對這些困難的我已經不一樣了。現在不管再怎麼累,我知道這已經是谷底了,只要稍微走一下就會往上爬,應該就是這樣才產生忍耐的力量吧?努力接受現實,過度反應和過度解讀的情況好像就比以前少了,我學會設定現實的目標,不執著於人脈與關係網,並專注在對我來說很寶貴的關係上。」
對於一直在工作的單身者而言,中年是經濟活動最為活躍的時候。現為自由工作者的朴真英(박진영,四十六歲)表示:「對於單身的人來說,四十幾歲好像是全盛時期。」
「職場上的不婚女性在年過四十後,要獨自應對一切並不會太難。雖然我的職業並非高收入的工作,但相對支出來說算是充裕,因爲我一直都在工作,又沒有需要扶養的家人。由於沒有孩子、丈夫、婆家、娘家,唯一需要擔心和照顧的對象只有我和我的工作,我百分之百利用了這項優點。身為自由工作者,無法保證一直有工作,所以我認為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盡量多工作。這樣看來,要說我和工作結婚的話好像也沒什麼錯(笑)。如果跟別人一起生活,不論喜歡與否,都會有對話或瑣事不斷插進生活中;而沒有這些狀況的我,時間分配的優先順序完全取決於自己,我更能確保自己有專注的時間,而這點在工作上應該是很大的資產。」
當被問及以單身狀態變老的感受時,她答道:
「雖然我不曉得自己年齡漸長是否過得越來越好,但我並不會想回到年輕的時候。不是因爲年輕時太痛苦而不願回去,而是很感恩地覺得我感興趣的事都充分做過了,這樣過完一生我沒什麼怨恨或委屈。雖然沒能結婚生育,但我認為這件事在任何時期都不是我迫切想嘗試的優先事項。以我的標準來看,關於在社會上取得成就並得到認可的部分,我已經做得很足夠了,我不覺得我還能擁有得比現在更多。」
曾多次換工作的南智媛(남지원,六十歲),從廣告代理商高階主管到非營利組織的人員,再到顧問,她表示在做出搬家、跳槽等重要決定時能輕鬆做出選擇是單身的優點。她說:「目前為止我人生中所擁有的各種機會,有七〇%到八〇%都是因為我不婚才能擁有的。」
「我工作了六年存了一筆錢,在三十一歲時出國留學。由於沒有必須負責的一段關係,我才能爽快地做出決定。四十到五十多歲時,我也每隔幾年就選擇辭職跳槽,但不論我冒著什麼風險受影響的都只有我自己,所以做決定並不難。有些人會說我的選擇很有勇氣,然而這並非勇氣,而是我沒有阻礙。當然,我也沒有能照顧與帶領我的依靠對象。」
她表示單身的優點是:「因爲做出單身的決定,才能走到『現在這裡』,讓我能自由探索新世界。」
當被問到要以不婚狀態迎接離老年不遠的六十歲感覺如何時,她說:「感覺這樣已經足夠了。」
「若在年輕時瘋狂愛過,也許我會因為想體驗看看那種經歷而結婚,但當我被求婚時也沒有那種感受,所以就沒選擇結婚了。雖然以前我也經歷過一些階段,會想到某個年紀要結婚生子,想著要是老了的話會怎樣,但現在也沒有那些想法了。」
她在二〇二一年迎來六十歲之際,自己規畫了一個跨入六十歲大關的儀式。她執行了名為「話語回顧」的個人計畫,她問了親近的人:「請問我對你說過最印象深刻的話是什麼?」 除了兒時朋友與家人外,她把這個問題發送給三十多位在社會上遇到的朋友、同事與後輩,並得到其中二十多人的回覆。從一兩句的簡短回答到用Excel表格整理出來的回答都有,甚至還有後輩附加說明自己聽到這些話語的感受。
「我的目的是回顧這六十年來的人生,並讓自己思考未來十年要如何過。我可能不太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想知道我是怎樣的人、身處在怎樣的關係網絡中,才進行了這個計畫,自己坐在那裡默默想是不會有答案的。我認爲越是過著不同於一般人生軌跡的生活,就越需要透過旅行或活動來進行自我總結,進而訓練用陌生的視角來看自己。」
因為不再年輕而變得自在
Aging Solo女性之所以認為上了年紀的中年生活比年輕時更好,這與韓國社會面對未婚年輕女性的態度有關。
藥劑師宋美英(송미영,四十七歲)說,中年後獨自生活比以前更自在了。
「沒有結婚的年輕女性就好像是社會裡最弱勢的一群,大家都輕視、忽視,並隨意對待她們,因為她們沒有任何武器能反擊。年紀大了以後,現在別人都不敢隨便對待我了。而年紀大了,我也具備能對抗攻擊的功力,因爲自己受到的傷害比以前小,因此也比二十多歲時更值得活下去了。男人討厭中年不婚女性,但也害怕她們。因為如果男性會輕視二十多歲不婚女性,或將她們視為某種達到目的的手段的話,那麼也可以說中年四、五十歲的不婚女性與男性處於競爭狀態,甚至可能比男性更具優勢。」
裝置藝術家鄭世妍(정세연,五十四歲)指出,活到五十多歲中段之所以會比以前更自在,原因之一就是社會上對獨居女性的性別攻擊與騷擾減少了。
「之所以選擇在三十歲出頭去留學,是因爲在藝術界以年輕女性身分生活實在太難了。我的工作類型本身就非常辛苦,女性更是難以在這個領域立足,再加上年輕女性會被當作性騷擾的對象,因此壓力非常大。我在美國過了十四年,四十歲出頭回國時又被貼上『在國外生活過的女人』的標籤,用『妳肯定玩得很開吧』的言語攻擊我。直到五十幾歲的日子都快過半,現在我才開始感到自在。把我當作性騷擾對象的行為與欺負我的舉動減少了,來自周遭的結婚生子壓力與無禮的問題也少很多了。當然,對不婚中年女性的負面偏見仍舊存在,我偶爾還是會聽到攻擊性的話語,但相較於二十來歲時我的經濟、社會條件已經好很多了,應對一切的功力也變強了。」
她用稍微諷刺的語氣說:「韓國社會的年齡歧視有時候很好用。」
「由於年齡受到歧視,小時候吃過虧,但現在大家可能覺得我老了,所以跟二十幾歲比起來,幾乎沒有人敢公然冒犯我了。」
她表示,因為自己已不是年輕女性,生活變得輕鬆自在了。這番話是有點苦澀的證詞,證明了社會無禮地輕視年輕女性,以及物化年輕女性的情況非常嚴重。
雖然我遇到的Aging Solo女性並沒有經歷很多這些問題,但對於年長女性的性物化與暴力的問題仍在現實社會中蔓延。在此我並沒有要否認這種現實,而是想談論對比每個人現在與過去的生活,存在著哪些變化或重新定義的觀點。
我們也能從調查中確認不婚女性生活滿意度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的趨勢,KB金融經營研究所出版的〈二〇二〇年韓國單人戶報告〉(2020 한국 1인 가구 보고서)寫道:「過去的調查顯示,隨年齡增長,以單人戶方式生活的意願呈下降趨勢。然而,在二〇二〇年的調查中發現,女性的狀況不同於男性,即使年齡增長,女性以單人戶模式生活的意願幾乎沒有改變。」
該調查結果中,最引人注意的是Aging Solo女性的自信心。關於「我認爲我過著自己主導的生活」這項陳述,五一.四%的單人戶回答是肯定的,五八.六%的四十多歲女性與六五.五%的五十多歲女性也同意這項陳述,這遠超過了平均。關於「我在日常生活中是會表達自身想法的人」這項陳述,五〇.八%的單人戶表示同意,而五八.六%的四十多歲女性與六一%的五十多歲女性同意這項陳述,比例遠高於平均。
自我認知與他人眼光的差距
雖然許多Aging Solo女性「堅持信念,且自主生活」,但周遭的眼光和這樣的自我認知卻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她們已經離成年很久,早已步入中年,但仍有人認為她們獨自生活的模式只是暫時的狀態,或斷定她們無法獨立打理日常生活。
鄭世妍在美國獨自生活了十四年,由於物價高的關係,她養成了不外食並親自下廚的習慣。藉著經驗累積,她做菜做得又好又快,但周遭的人幾乎不相信這件事。
「某天我偶遇高中時的朋友,朋友請我去她家裡玩,她說:『自己住怎麼可能好好吃飯,我來做好吃的給你吃。』雖然感恩,但斷定獨自生活就是這樣過日子,實在有點令人無言以對。所以我就說:『喂,我應該比你會做菜吧?』而她卻不相信。類似的事不斷發生,我媽隔一段時間來我家就會開冰箱檢查,她認爲自己生活的人不會吃像樣的食物。因此,爲了表現給媽媽看我還特別做了菜,請她放下對我飲食生活的擔憂。」
在公益團體工作的朴仁珠(박인주,五十歲)即便過了四十歲也常聽到周遭的人說她是「自炊生」。這種說法代表他們認爲獨居只是暫時的,並認為她不會好好經營生活,無法照顧好自己的日常起居。
「活動結束後如果有食物剩下,長輩們一定會指著我說:『自己煮肯定沒辦法好好吃飯,這個你帶走吧。』甚至連曾參與過女權運動的前輩們都如此,一旦在活動或聚會上發現獨自生活的男性,她們就會不顧雙方意願若無其事地說:『你們兩人好好相處看看吧。』幾乎都沒有『上了年紀的女性也能獨自生活』的概念。」
這種想法並非只存在於年長者之中。二〇二一年,梨花女子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金敃志(김민지)對二十五到四十二歲的高學歷不婚單人戶女性做了深入的訪談,根據她的研究顯示:「研究參與者大多對獨自生活感到滿意,享受獨自生活經驗所帶來的個人強化,也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但很少有人認為在年老之後獨居是理想的選擇。」
一位研究參與者表示,周遭的人對獨自生活的年長女性抱持著異樣眼光,甚至會產生一些謠言,這樣的氛圍讓她也產生了一種認知,覺得「原來隨年歲增長,獨自生活會變成人們議論的事」。雖然周遭的議論也不能說是批評,但仍感覺其中夾帶著一股暴力的沉重感。
Aging Solo女性並不是對周遭的眼光不知情或不在意才選擇獨自生活,而是儘管如此,在她們生活的背景中,選擇這種生活方式還是有其他的原因與價值。
其實我不認爲一定要結婚,但我也不是不婚主義者。某些人對婚姻生活與不婚生活方式抱有某種信念並堅守著這般生活方式,且他們會稱其生活方式為「某某主義」,我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過卻感覺有些彆扭。我認爲在自己的人生中,以什麼方式建立親密關係,根據時間與情況的發展隨時都可能改變,這是個人的選擇。雖然我獨自生活了很長的時間,但可能又會和某人一起生活,也有可能再次獨自生活;也許不會想和某個親近的人共同生活,但會想住得近一點。人生中的生活方式是多樣的,而且隨時都有可能改變。
讓我覺得奇怪的是,雖然單人戶的數量並不少,但把「獨活」當作持續生活方式的Aging Solo女性們,爲什麼還像前述研究參與者所形容的那樣,遭受他人用暴力的沉重眼光看待呢?只是脫離了傳統家庭的形象,爲什麼大家會認爲「沒老公、沒兒女」就是有所不足的人生呢?爲什麼只會臆測她們是孤獨且辛苦的呢?
雖然訪談對象不包括Aging Solo男性,但也有研究顯示,在排除社會與經濟因素後,Aging Solo男性的獨居生活對其主觀幸福感有積極影響。我們更應該 嚴肅對待的,難道不是讓男女都將家庭組成視為風險和負擔,根深柢固的家族主義嗎?
Aging Solo與其他所有已婚者一樣,也各自以不同方式過著豐富的生活,同時肩負著各自的困難與必須解決的課題。不用勸誰,也不用怪誰,獨自生活只是多樣的生活方式之一。我寫這本書想實現的願望之一,就是希望Aging Solo看起來不再特殊,而是平凡而自然的存在。
1、成為單身中年
「老處女一詞消失了。」
這是我在二〇二二年七月瀏覽網路新聞時吸引到我的標題。新聞說以負面方式形容大齡不婚女性的「老處女」一詞在新聞標題中漸漸減少,現已不再使用。
《京鄉新聞》(경향신문)新聞資料組Dive爲了確認新聞標題中描寫女性的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對十年間七百六十三萬八千一百三十九條新聞全面分析,結果顯示「老處女」一詞最後出現在二〇二〇年四月的新聞標題裡。Dive的分析表示:「我們達成了某種默契,認為稱某人爲老處女是無禮的行爲。」
這是令人開心的變化。仔細一想,日常生活中已經很久沒聽到或看到「老處女」這個詞了,「剩女」一詞最近也很少使用了,「高收入女性花錢如流水,爲享受人生而不結婚」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說法也幾乎不見了,真令人感到高興。由於單人戶大幅增加,一般女性上了年紀後依舊獨自生活的情況也不少見,自然就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在回顧最近的變化時,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發生的事,不禁笑了出來。四十二歲那年,我辭去了做了十八年的工作。明知道老老實實工作就能一直做到退休,但我卻覺得這不是我要走的路,便毫無準備地辭去工作。於是某位前輩把我叫去會議室問我為什麼想辭職,要我再多想想。最後在說服我的過程中,前輩鬱悶地說:
「你這個年紀沒老公也沒兒女,這樣還辭職是要怎麼辦?你要毀掉自己的人生嗎?」
不知道這是極度擔心我,還是直接的指責,他這番模糊不清的話讓我愣住了,我不記得自己回答了什麼,只留下一個明確的印象,「我這個年紀的女性要是沒老公、沒兒女,而且連一個正職的工作都沒有,人生應該就像是毀了吧」。
不管別人怎麼看,多虧了我「沒老公、沒兒女」而沒有被綁住,我得以多次獨自長途旅行,也因此才能體驗新的冒險。我所累積的寶貴經驗,都是離開了安穩工作進入陌生領域才能經歷到的。當然,就算有家庭,這些體驗也並非不可能,但在做人生重要決策時,單身的人可以只考慮自己,因此更容易將想法付諸行動。
在強調家庭觀念的社會裡,我無法形容長時間獨自生活的經驗是非常光明、溫暖的。然而,這段經歷也擴展了我對世界、對他人的理解。離婚後,我得以回顧我長期身處的制度與生活,對於脫離主流生活,以及社會少數群體被憑空貼上汙名標籤的不公平誤會,我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還學會了不以表象斷定他人,也盡量不隨意揣測別人的內心。
儘管在生活中仍經常感到動搖與困惑,但隨著年齡增長,處理問題的品格與智慧也增加了,不會像年輕時那麼痛苦了。總之,我與同齡已婚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平平淡淡地經營著我的生活,與十多年前前輩所擔憂的不同,我並沒有毀掉自己的人生。
心靈富足的中年「單身生活」
我所遇到Aging Solo們大都對自己的中年「單身生活」持正面態度。
在地方團體工作的姜美羅(강미라,五十二歲)給目前的不婚生活滿意度打了滿分一百分中的九十八分。她表示好友住得不近所以扣了兩分,幾年前她爲了找個更大的生活空間而移居到京畿道的小城市。
「生活滿意度隨著年紀增長也提高了。小時候有時會因為覺得別人過得比較浪漫而感到憂鬱,也有對獨自生活感到挫折的時候,但年過五十後感覺變好了。我曾經差點結婚,現在覺得還好我沒結婚。二十幾歲時過得很開心,但也有莫名其妙的焦慮與不安,不過現在都消失了。爲了找更大的生活空間我還搬了家,雖然經歷了更年期症狀,但我認爲隨著年紀增長,生活會越來越好。」
當被問到哪方面會變好時,她提到自身態度的轉變。
「困難的事就和以前一樣,也許現在難點還更多了,但面對這些困難的我已經不一樣了。現在不管再怎麼累,我知道這已經是谷底了,只要稍微走一下就會往上爬,應該就是這樣才產生忍耐的力量吧?努力接受現實,過度反應和過度解讀的情況好像就比以前少了,我學會設定現實的目標,不執著於人脈與關係網,並專注在對我來說很寶貴的關係上。」
對於一直在工作的單身者而言,中年是經濟活動最為活躍的時候。現為自由工作者的朴真英(박진영,四十六歲)表示:「對於單身的人來說,四十幾歲好像是全盛時期。」
「職場上的不婚女性在年過四十後,要獨自應對一切並不會太難。雖然我的職業並非高收入的工作,但相對支出來說算是充裕,因爲我一直都在工作,又沒有需要扶養的家人。由於沒有孩子、丈夫、婆家、娘家,唯一需要擔心和照顧的對象只有我和我的工作,我百分之百利用了這項優點。身為自由工作者,無法保證一直有工作,所以我認為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盡量多工作。這樣看來,要說我和工作結婚的話好像也沒什麼錯(笑)。如果跟別人一起生活,不論喜歡與否,都會有對話或瑣事不斷插進生活中;而沒有這些狀況的我,時間分配的優先順序完全取決於自己,我更能確保自己有專注的時間,而這點在工作上應該是很大的資產。」
當被問及以單身狀態變老的感受時,她答道:
「雖然我不曉得自己年齡漸長是否過得越來越好,但我並不會想回到年輕的時候。不是因爲年輕時太痛苦而不願回去,而是很感恩地覺得我感興趣的事都充分做過了,這樣過完一生我沒什麼怨恨或委屈。雖然沒能結婚生育,但我認為這件事在任何時期都不是我迫切想嘗試的優先事項。以我的標準來看,關於在社會上取得成就並得到認可的部分,我已經做得很足夠了,我不覺得我還能擁有得比現在更多。」
曾多次換工作的南智媛(남지원,六十歲),從廣告代理商高階主管到非營利組織的人員,再到顧問,她表示在做出搬家、跳槽等重要決定時能輕鬆做出選擇是單身的優點。她說:「目前為止我人生中所擁有的各種機會,有七〇%到八〇%都是因為我不婚才能擁有的。」
「我工作了六年存了一筆錢,在三十一歲時出國留學。由於沒有必須負責的一段關係,我才能爽快地做出決定。四十到五十多歲時,我也每隔幾年就選擇辭職跳槽,但不論我冒著什麼風險受影響的都只有我自己,所以做決定並不難。有些人會說我的選擇很有勇氣,然而這並非勇氣,而是我沒有阻礙。當然,我也沒有能照顧與帶領我的依靠對象。」
她表示單身的優點是:「因爲做出單身的決定,才能走到『現在這裡』,讓我能自由探索新世界。」
當被問到要以不婚狀態迎接離老年不遠的六十歲感覺如何時,她說:「感覺這樣已經足夠了。」
「若在年輕時瘋狂愛過,也許我會因為想體驗看看那種經歷而結婚,但當我被求婚時也沒有那種感受,所以就沒選擇結婚了。雖然以前我也經歷過一些階段,會想到某個年紀要結婚生子,想著要是老了的話會怎樣,但現在也沒有那些想法了。」
她在二〇二一年迎來六十歲之際,自己規畫了一個跨入六十歲大關的儀式。她執行了名為「話語回顧」的個人計畫,她問了親近的人:「請問我對你說過最印象深刻的話是什麼?」 除了兒時朋友與家人外,她把這個問題發送給三十多位在社會上遇到的朋友、同事與後輩,並得到其中二十多人的回覆。從一兩句的簡短回答到用Excel表格整理出來的回答都有,甚至還有後輩附加說明自己聽到這些話語的感受。
「我的目的是回顧這六十年來的人生,並讓自己思考未來十年要如何過。我可能不太了解真實的自己,因為想知道我是怎樣的人、身處在怎樣的關係網絡中,才進行了這個計畫,自己坐在那裡默默想是不會有答案的。我認爲越是過著不同於一般人生軌跡的生活,就越需要透過旅行或活動來進行自我總結,進而訓練用陌生的視角來看自己。」
因為不再年輕而變得自在
Aging Solo女性之所以認為上了年紀的中年生活比年輕時更好,這與韓國社會面對未婚年輕女性的態度有關。
藥劑師宋美英(송미영,四十七歲)說,中年後獨自生活比以前更自在了。
「沒有結婚的年輕女性就好像是社會裡最弱勢的一群,大家都輕視、忽視,並隨意對待她們,因為她們沒有任何武器能反擊。年紀大了以後,現在別人都不敢隨便對待我了。而年紀大了,我也具備能對抗攻擊的功力,因爲自己受到的傷害比以前小,因此也比二十多歲時更值得活下去了。男人討厭中年不婚女性,但也害怕她們。因為如果男性會輕視二十多歲不婚女性,或將她們視為某種達到目的的手段的話,那麼也可以說中年四、五十歲的不婚女性與男性處於競爭狀態,甚至可能比男性更具優勢。」
裝置藝術家鄭世妍(정세연,五十四歲)指出,活到五十多歲中段之所以會比以前更自在,原因之一就是社會上對獨居女性的性別攻擊與騷擾減少了。
「之所以選擇在三十歲出頭去留學,是因爲在藝術界以年輕女性身分生活實在太難了。我的工作類型本身就非常辛苦,女性更是難以在這個領域立足,再加上年輕女性會被當作性騷擾的對象,因此壓力非常大。我在美國過了十四年,四十歲出頭回國時又被貼上『在國外生活過的女人』的標籤,用『妳肯定玩得很開吧』的言語攻擊我。直到五十幾歲的日子都快過半,現在我才開始感到自在。把我當作性騷擾對象的行為與欺負我的舉動減少了,來自周遭的結婚生子壓力與無禮的問題也少很多了。當然,對不婚中年女性的負面偏見仍舊存在,我偶爾還是會聽到攻擊性的話語,但相較於二十來歲時我的經濟、社會條件已經好很多了,應對一切的功力也變強了。」
她用稍微諷刺的語氣說:「韓國社會的年齡歧視有時候很好用。」
「由於年齡受到歧視,小時候吃過虧,但現在大家可能覺得我老了,所以跟二十幾歲比起來,幾乎沒有人敢公然冒犯我了。」
她表示,因為自己已不是年輕女性,生活變得輕鬆自在了。這番話是有點苦澀的證詞,證明了社會無禮地輕視年輕女性,以及物化年輕女性的情況非常嚴重。
雖然我遇到的Aging Solo女性並沒有經歷很多這些問題,但對於年長女性的性物化與暴力的問題仍在現實社會中蔓延。在此我並沒有要否認這種現實,而是想談論對比每個人現在與過去的生活,存在著哪些變化或重新定義的觀點。
我們也能從調查中確認不婚女性生活滿意度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的趨勢,KB金融經營研究所出版的〈二〇二〇年韓國單人戶報告〉(2020 한국 1인 가구 보고서)寫道:「過去的調查顯示,隨年齡增長,以單人戶方式生活的意願呈下降趨勢。然而,在二〇二〇年的調查中發現,女性的狀況不同於男性,即使年齡增長,女性以單人戶模式生活的意願幾乎沒有改變。」
該調查結果中,最引人注意的是Aging Solo女性的自信心。關於「我認爲我過著自己主導的生活」這項陳述,五一.四%的單人戶回答是肯定的,五八.六%的四十多歲女性與六五.五%的五十多歲女性也同意這項陳述,這遠超過了平均。關於「我在日常生活中是會表達自身想法的人」這項陳述,五〇.八%的單人戶表示同意,而五八.六%的四十多歲女性與六一%的五十多歲女性同意這項陳述,比例遠高於平均。
自我認知與他人眼光的差距
雖然許多Aging Solo女性「堅持信念,且自主生活」,但周遭的眼光和這樣的自我認知卻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她們已經離成年很久,早已步入中年,但仍有人認為她們獨自生活的模式只是暫時的狀態,或斷定她們無法獨立打理日常生活。
鄭世妍在美國獨自生活了十四年,由於物價高的關係,她養成了不外食並親自下廚的習慣。藉著經驗累積,她做菜做得又好又快,但周遭的人幾乎不相信這件事。
「某天我偶遇高中時的朋友,朋友請我去她家裡玩,她說:『自己住怎麼可能好好吃飯,我來做好吃的給你吃。』雖然感恩,但斷定獨自生活就是這樣過日子,實在有點令人無言以對。所以我就說:『喂,我應該比你會做菜吧?』而她卻不相信。類似的事不斷發生,我媽隔一段時間來我家就會開冰箱檢查,她認爲自己生活的人不會吃像樣的食物。因此,爲了表現給媽媽看我還特別做了菜,請她放下對我飲食生活的擔憂。」
在公益團體工作的朴仁珠(박인주,五十歲)即便過了四十歲也常聽到周遭的人說她是「自炊生」。這種說法代表他們認爲獨居只是暫時的,並認為她不會好好經營生活,無法照顧好自己的日常起居。
「活動結束後如果有食物剩下,長輩們一定會指著我說:『自己煮肯定沒辦法好好吃飯,這個你帶走吧。』甚至連曾參與過女權運動的前輩們都如此,一旦在活動或聚會上發現獨自生活的男性,她們就會不顧雙方意願若無其事地說:『你們兩人好好相處看看吧。』幾乎都沒有『上了年紀的女性也能獨自生活』的概念。」
這種想法並非只存在於年長者之中。二〇二一年,梨花女子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金敃志(김민지)對二十五到四十二歲的高學歷不婚單人戶女性做了深入的訪談,根據她的研究顯示:「研究參與者大多對獨自生活感到滿意,享受獨自生活經驗所帶來的個人強化,也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但很少有人認為在年老之後獨居是理想的選擇。」
一位研究參與者表示,周遭的人對獨自生活的年長女性抱持著異樣眼光,甚至會產生一些謠言,這樣的氛圍讓她也產生了一種認知,覺得「原來隨年歲增長,獨自生活會變成人們議論的事」。雖然周遭的議論也不能說是批評,但仍感覺其中夾帶著一股暴力的沉重感。
Aging Solo女性並不是對周遭的眼光不知情或不在意才選擇獨自生活,而是儘管如此,在她們生活的背景中,選擇這種生活方式還是有其他的原因與價值。
其實我不認爲一定要結婚,但我也不是不婚主義者。某些人對婚姻生活與不婚生活方式抱有某種信念並堅守著這般生活方式,且他們會稱其生活方式為「某某主義」,我尊重他們的想法,不過卻感覺有些彆扭。我認爲在自己的人生中,以什麼方式建立親密關係,根據時間與情況的發展隨時都可能改變,這是個人的選擇。雖然我獨自生活了很長的時間,但可能又會和某人一起生活,也有可能再次獨自生活;也許不會想和某個親近的人共同生活,但會想住得近一點。人生中的生活方式是多樣的,而且隨時都有可能改變。
讓我覺得奇怪的是,雖然單人戶的數量並不少,但把「獨活」當作持續生活方式的Aging Solo女性們,爲什麼還像前述研究參與者所形容的那樣,遭受他人用暴力的沉重眼光看待呢?只是脫離了傳統家庭的形象,爲什麼大家會認爲「沒老公、沒兒女」就是有所不足的人生呢?爲什麼只會臆測她們是孤獨且辛苦的呢?
雖然訪談對象不包括Aging Solo男性,但也有研究顯示,在排除社會與經濟因素後,Aging Solo男性的獨居生活對其主觀幸福感有積極影響。我們更應該 嚴肅對待的,難道不是讓男女都將家庭組成視為風險和負擔,根深柢固的家族主義嗎?
Aging Solo與其他所有已婚者一樣,也各自以不同方式過著豐富的生活,同時肩負著各自的困難與必須解決的課題。不用勸誰,也不用怪誰,獨自生活只是多樣的生活方式之一。我寫這本書想實現的願望之一,就是希望Aging Solo看起來不再特殊,而是平凡而自然的存在。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