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挫折力:成為一流人的50個思考‧行動術
滿額折

挫折力:成為一流人的50個思考‧行動術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不怕失敗的人,最終必定會成功!
打造企業再生的專家真誠告訴你,如何鍛鍊愈挫愈勇的心志!
「挫折」會帶給人們負面的情緒,但唯有經驗過挫折的人,才能在商場上愈挫愈勇。
這是由幫助許多企業成功重建的專業人士所撰寫,
讓我們能夠學會以愉快的心情度過不穩定時代的希望之書。

磨練挫折力的好處:
→增強抗壓力
→可以重新起步
→分析成敗,迎接下次挑戰
→了解自己

本書所說的「挫折力」,指的就是這種「熱愛挫折,克服並加以活用的力量」,把挫折當成人生當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學會如何將挫折化為資糧加以利用,運用於商場上、生活中,使挫折從阻礙人生的絆腳石,變成通往成功的墊腳石!

「挫折」往往給人負面的印象,但是唯有體驗過挫折的人,才能得到在商場上必備的強韌力量。最重要的是,還能夠因此「了解自己」,這才是通往成長的最快捷徑。
本書所提到的「挫折力」,指的就是「熱愛挫折,克服並加以活用的力量」。
所謂的挫折,從某方面來說,就是挑戰超越個人能力的事物,所得到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會成為幫助一個人成長的要素。因為一旦遇到挫折,人就會反省,也會因此得到學習的機會。在經歷挫折的過程中,不但會遭遇貶損、打擊和毀謗等等磨難,也會置身於遭其他人辛辣批判的境地。這些都是暫時的辛苦經驗,但就長遠的目光來看,並不是不好的經驗,反而會成為突破難關的寶貴資糧。
本書並非是要教導我們如何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回歸現狀的方法論。而是以「沒有經歷過挫折,是最無趣的人生」、「只有經歷過挫折,才能擁有富足生活」的積極心態,來體驗挫折、克服挫折,學會適用於日後的積極方法論,並且從中習得能在「挫折」戰場上存活下來的哲學之道。

推薦人
黃麗燕 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
葉明桂 奧美廣告副董事長、集團策略長
戴秋芸 利百加管理顧問團創辦人兼董事長
邱奕嘉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許書揚 經緯智庫暨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林文瑛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

富山和彥(Kazuhiko Toyama)
一九六○年生。經營共創基盤(IGPI)總裁。波士頓顧問管理公司經營戰略執行長。二○○三年產業再生機構設立時就任運營長。解散後,設立IGPI,現職是參與多數企業經營改革與支援成長。曾任歐姆龍社外執行長,Pia社外執行長,朝日新聞社社外監察委員,財務省「財政投融資基本問題檢討會」委員,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審議會基本計畫特別委員會委員。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史丹佛大學經營碩士(MBA)同校日本同學會會長。
著書有《一隻手指的信念決定勝負》、《公司是從頭爛起的-為了公司美好的將來「從再生修羅場的提言」》、《公司維新-變革期資本主義教科書》等等。獲得許多商界人士的好評。

目次

推薦序 吃苦當做吃補 黃麗燕
推薦序 讓挫折成為能夠侃侃而談的歷史 葉明桂
推薦序 為挫折鼓掌的勇氣 許書揚
前言 獻給年輕人(以及仍然保有年輕心態的中高年人士)

■第1章 挫折才是通往成長的捷徑
「挫折」最能使人獲得成長
年輕人啊,努力開疆闢土吧
明治維新這項大改革行動的原動力也是「挫折力」
韓國經濟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經歷過「挫折」
在不成器的公司、組織、上司或部屬的圍繞下工作所代表的意義
儘快粉碎空虛的精英意識或虛榮心吧
自我壓抑的「優等生」的脆弱
高學歷的政治家之所以優柔寡斷的理由
日式教育衍生出的毒害種子就是「外強主義」
強而有力的高層多半都有挫折經驗的理由
驕傲狂妄的傢伙
挫折經驗成為履歷表中核心要項的時代即將到來

■第2章 戰勝挫折的力量○1 提高抗壓力,與挫折周旋的技法
什麼是「福禍相倚,糾纏不清」所提示的人生智慧
關於社會常說的「成功哲學」的欺瞞理論
人一忙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適時撤退、巧妙推延的訣竅
無法明確分析敗因的理由
提早上門的霉運才是幸運
「能夠暫時存活」的重要
能夠療癒不幸之人的只有曾遭遇過不幸的人
勝負端看時運……承受命運的重要

■第3章 戰勝挫折的力量○2 享受人際關係的泥沼,以挫折為能量的技法
在失敗組的組織裡所展開的人生戲劇
人生和企業(會社)各有千百種
有時組織裡的問題兒童也需要強力排除
人為何會背叛?為何會採取負面的行動?
日式的說服技術
讓組織內部的對抗勢力崩盤的方法
如何找到可以信任的同志?
如何傳達壞消息?
在人際關係的泥沼中拯救他人


■第4章 戰勝挫折的力量○3 保有捨棄覺悟的技法
不當的延命措施只會縮短公司的壽命
在真正的危機到來之前採取行動
西鄉隆盛如何「捨棄」不忍割捨的人
「我跟工作哪個重要?」
破產企業的員工看到的「坂上之雲」
以前的日本比較好?
執著於金錢會成為「捨棄」事物的重大障礙
三十歲之後就要開始進行「捨棄」

■第5章 戰勝挫折的力量○4 熟練使用「實質權力」的技法
在實際經營現場行使權力的狀況為何?
公司的失敗經常是因為高層管理不當
成為能發揮作用的中階管理人的方法
為什麼愈晚做決定,決策品質就會降低?──日式組織在構造上的弱點
使團隊發揮功能,最低限度應該做的事情
設計團隊的方法
區分情與理的使用時機
「成果主義」無法溶入日本的理由
經營沒有「解答公式」
閱讀歷史小說的方法
歷史上也不乏繞著金錢打轉的戰役
探究權力是如何作為驅動人的力量泉源
權力者失去權勢的因素
權力者創造善果的個性要件

◎後語

書摘/試閱

【推薦序】吃苦當做吃補 / 黃麗燕
我最近在學電動滑板車。大多朋友都在阻止我,畢竟上了年紀,學這種「年輕人的玩意」是有點危險。果不其然,某次下坡轉彎,我跌了一跤,重重的一跤,好痛啊!我忍痛爬起來,第一件事情是召開主管會議:「請問您們有多久沒有摔跤了?」
我一直相信,沒有摔跤過的人,常常缺少了再站起來的能力。富山和彦的新書,給了這種能力很適切的名詞──「挫折力」。
從五專畢業的打字小妹,到擔任台灣連續十年第一大廣告公司的執行長,我的職涯裡,總是要面對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挫折。小到英文不好,跟老外開會時遭人白眼;大到掉了重要客戶,四十位同仁的工作突然面臨危機。我漸漸體悟到了一個事實:挫折是人生的常態,也是生命的養分。
台灣人說:「吃苦當做吃補。」實在太有道理了!玩滑板車不慎重摔在地,下次經過高低起伏的彎道,就學會要用什麼樣的技巧才能順利過彎。但怕就怕在,我們從來沒摔過跤,或是到老了才摔一大跤,因此沒意識到,原來外在的環境是有高低起伏的、是存在重重危機的。
這幾年來,台灣行銷環境變動十分劇烈,在數位化的浪潮下,傳統的廣告公司面臨了很大的挑戰。我不怕挑戰,只怕沒有準備。於是我積極安排了許多數位訓練課程,去年花了上千萬的經費來「裝備」同仁──前方有個很急很陡的彎道,我們手牽著手、壓著身子,用著我們的新技巧滑順過彎。但如果你從來沒跌過跤、輕忽了這個彎道,甚至連手都不願意伸出來,那麼在高速的挑戰下,你可能就是飛出車道、掉入懸崖的犧牲者。
「挫折力」除了帶給人們更多應變的能力、接受現實的淡定,也帶來面對挑戰的勇氣。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提出──「The power of yet」,yet意即「還沒」的力量。她發現,衷心相信自己不是不會成功、只是「還沒」成功,願意不斷嘗試去面對新挑戰的人,擁有更大的成功機會。富山和彦同樣也鼓勵大家,挫折是「挑戰自己能力以上」事物的證據。這世界上沒有失敗,只是告知此路不可行,可嘗試新路罷了,除非你選擇放棄,不然只要手沒離桌、人還在江湖,隨時都有翻身機會的。
溜滑板跌倒了,就站起來再滑;英文不好,就去練得更流利,多說、多寫;數位浪潮衝擊,就去學更厲害的新技能,多做、多嘗試。不怕吃苦,你會發現自己吃得比誰都補!
(本文作者為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


【推薦序】讓挫折成為能夠侃侃而談的歷史 / 葉明桂
人,不可能喜歡挫折,但是,人卻不可能避免挫折。
挫折就是遇事不順、遇人不淑,都是不想要的過程、不想要的結果,所以不可能有人真的熱愛挫折,即使是頭腦有問題的人也會很討厭挫折。我們總是祈禱一切順心、祝福一切順利,然而短暫的生命中卻有漫長的挫折人生,所以我們必須擁有面對挫折、處理挫折,甚至利用挫折的能力。
遇挫折要恢復快,是面對挫折必須的態度,我們無法控制挫折是否發生,但我們卻可以決定面對挫折的態度。無論挫折的原點是來自外在不利我的條件,或是自己能力不足夠來處理遇到的事務。生意的失敗也好,情場上的失意也罷,在挫折來臨時,第一時間就要面對挫折、接受事實,很明白、很誠實地面對已經發生的事實。
遇到挫折的第二件事,就是反省。反省的目的有二:一則是讓自己藉由反省而冷靜,我們千萬不要在著急、不冷靜時做出一些不智的行動,讓原本可以控制的小挫折變成無法收拾的大挫折;另外,則是藉由反省來避免將來再犯相同的錯誤。在反省的過程中,我們要明心靜氣分辨哪些因果是自己原本可以改變,而那些卻是自己再怎麼聰明智慧,再如何用功努力也不可能改變的結果。
如果是前者,可以改變的機運,我們可以請教比自己更有智慧、更有經驗的前輩,他們在遇到相同的遭遇會怎麼做。如果是後者,命運安排的結果,那麼,我們要努力去除心中的挫折感,也許知心朋友的傾聽,就是消除失敗痛苦的最佳良藥!
第三,化挫折為力量。人生不會因為挫折而停止,所以我們必須帶著挫折的結石繼續前進,那些能夠建設健康心智的人,總是能將每一次挫折,都化成未來前進的原動力。因此,從小就遇上許多挫折的人,長大後經常能成為一個堅毅不拔的奮鬥者,最後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到底挫折會讓你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這和個性、命運、家庭、背景毫無關係,你自己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最後,無論人生的結尾如何,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沒有挫折,絕對不是個好聽的故事。當我們能坦然侃侃而談自己過去的挫折,那就表示挫折已經不再折磨自己,過去的挫折已經化為新的洋洋得意的戰鬥史。也許挫折不能保證美好的人生,但是,挫折絕對可以豐富人生!
(本文作者為奧美廣告副董事長集團策略顧問)


【推薦序】為挫折鼓掌的勇氣 / 許書揚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指,如果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上天可能會用各種方式來測試你,以增加你所不足的能力。背後的意義便是告訴我們面對挫折與失敗應該有的態度,你可以因為失敗而懷憂喪志,也可以化悲憤為力量,使自己成長,端看你的思考方式。
此外,西方諺語中也有相似的說法──「態度決定高度」(attitude determines altitude),面對失敗的態度若是積極的,將可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的改變。像愛迪生之於鎢絲燈泡的測試,貝爾發明電話,萊特兄弟讓人類可以像鳥一樣飛行,還有居里夫人、諾貝爾等傑出偉人;到近代賈伯斯被自己所創的蘋果公司踢出後,重新回到蘋果並東山再起,重新定義手機產業的故事,沒有這些前輩們的嘗試,現代文明社會的建立將會緩慢許多。富山和彥先生透過自身在顧問業及創業後的經驗,歸納出面對挫折所需要的力量及方法,藉由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期盼年輕人在面對失敗及挫折感時,能更正向面對並學習成長。
保聖那集團創辦人南部靖之先生,也積極地在集團中推行創新並推崇失敗。他曾表示,一個對社會有利的計畫,就算成功機率僅有五成,也應該積極執行,即便後來失敗了也沒關係,重點是執行的過程而非結果。就算十次創新裡,歷經九次失敗直到最後一次才成功,也正是因為汲取前面失敗的經驗,才有最後一次成功機會的降臨,因此集團內部反而形成推崇失敗的氛圍,並不以失敗為恥。
阪神大地震後,保聖那集團在災區神戶接手了一家其他企業不願繼續經營的百貨公司,因為該企業評估神戶的購買力將會大幅下滑而無法獲利,但保聖那集團的出發點並非為了獲利,而是提供在地居民一個販賣當地產品的平台,幫助災民自立,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最後轉手其他企業繼續經營,但秉持著「解決社會問題」的核心價值,在災後對災民伸出最及時的援手,不計較成敗得失,縱使無法獲利也能問心無愧。
「失敗為成功之母」,挫折感來自於失敗,若能化阻力為助力,將能邁向成功的康莊大道,祝福所有閱讀本書的讀者,在未來遇到挑戰時,能夠勇於面對它、擁抱它,即便最後失敗了,自己也能為積極面對挫折的勇氣鼓掌。
(本文作者為經緯智庫暨保聖那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前言】獻給年輕人(以及仍然保有年輕心態的中高年人士)
「挫折力」──也許讀者會覺得這個書名有點奇怪。
簡單說來,我希望大家將之解讀成「熱愛挫折,克服並加以活用的力量」。
本書不是在教你從挫折當中站起來,讓人回歸到現狀的方法論。我想說的是「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生,是最無聊而無趣的事情」、「只有經歷過挫折的人,才能擁有收穫豐盛的人生」,是「積極地體驗挫折,透過克服挫折,學到適用於今後的時代的力量」的積極方法論。

說起來,我以這個書名寫書的理由大致可區分為三個。
第一個理由是,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現在的日本已經不是大家都搭上同樣的輸送帶,就可以直抵成功的時代了。現在的年輕世代到底有幾個人能以就讀好大學、進好公司、過好人生這種高度成長期的模式,一生平安順遂地度過呢?從這個標準來看,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某個地方遭遇「挫折」。就我們看到的世界局勢的現實狀況、和日本的現實情形來看,這種傾向尤其更明顯吧?

每個人的人生多多少少都會因為無可奈何的事情而遇到各種障壁,或者因為某些因素而跌跤,這是很平常的事情。再加上今後的時代,「只要這樣做,凡事都會很順遂」、「只要順著這條軌道走,將來就一定可以成功或保有領導人的地位」像這樣的標準模式將會完全地崩壞。既然如此,我認為,把挫折當成人生當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多少傳達一些訊息給下一代,讓他們知道該如何以受到的挫折為資糧加以活用,這正是身為父母親世代的責任。
閃躲也好,克服也罷,暫時跌落自虐的情境當中也無所謂。重要的是,只要在巧妙地和挫折進行折衝的同時,能將挫折轉化為邁向未來、繼續存活的某種糧食,就結果而言都是好的。事實上,大部分的挫折都會帶來不錯的結果,所以,人不一定都會因為挫折而變得不幸。其實,在我的周遭,因為成功的詛咒而變得不幸的人反而比較多。

另一個理由也是我個人的體驗。也就是說,當我回顧自己或家人一路走過來的路,或者在我生活周遭,看似過著豐富人生的人們的狀況時,我都會強烈地感受到「挫折使人成長,豐富我們的人生」。當然前提必須是要當事人自己懂得思考,持續努力下工夫才行。

我曾任職於顧問公司,從事產業重建機構的工作,目前也專注於企業的經營改革及重建的工作。產業重建的工作正是教導企業如何從挫折當中重新站起來的工作。
我從這個工作當中獲得的心得是,曾經經歷過挫折的企業,要重新站起來固然是有難度,但是一旦成功了,該企業就會變得十分地強大。正因為面臨過破產、這個殘酷的現實,所以才知道要節制浪費,所有員工也才會團結一致。最糟糕的可能是明明看不到未來,卻只能靠著撐過短暫時刻的延命方案,苟延殘喘存活的企業吧?
我那身為貧窮的北美移民,遭逢美日關係惡化時期的祖父母,還有正值年輕力壯的年紀,原本工作的公司實質上卻已經破產的父親,甚至連我自己本身,都曾經從挫折當中得到許多東西。
事實上,我在想出本書的主題之後也才重新體認到某些事情。司法考試的失敗、進公司之後馬上就被迫離開公司到他處工作、留學之後直接面臨的經營危機和「外調」的經驗……我再度體認到,這些事情才是真正讓我大幅成長的轉捩點。

第三個理由則是我認為,「在往後的時代,想成為商場領導人的人,不管是否出自本意,都將面臨一個與挫折無法分割的人生」。不管經營的單位是公司、或者是國家的處境都一樣。
現在的上班族和高度成長的時期相較之下,被迫在更為嚴苛的比賽場上作戰。人口有逐年減少的傾向,商務的周期也大幅地縮短。以前可以連續延用四十年的東西,現在理所當然地只能適用五年、十年左右。
零售業或IT產業之類變化劇烈的業界不在話下,連像汽車之類靠著方向盤或油門、剎車來作動的,本質上的構造沒有什麼變化的產業,現在也即將面臨電動汽車等新產業所帶來的巨大的結構變化。
如此一來,企業就得在和以前截然不同的規則下、不一樣的戰場上,決一勝負。用運動來比喻,這樣的狀況就像以前只是從打棒球變成壘球,頂多就是變成板球而已,但是,現在的變化態勢之大,就像是從打棒球突然變成踢足球一樣。

這樣的時代就會出現非「平時」的「非平常」狀況。除非不怕變化,隨時勇敢地持續挑戰,否則企業就無法存活。而挑戰愈多,失敗的機率也就愈高。回顧失敗,分析敗因固然有其意義在,但是,若是害怕失敗而不再從事新的挑戰,就很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此時一樣需要「活用挫折力的力量」=「挫折力」。
在這種變化劇烈的時候,企業經常被迫「放血」。當判斷某個事業再也無法存活下去的時候,就必須做出快刀斬亂麻的決定。當然,公司組織這個共同體當中就會出現犧牲者。要實現以前的「公司」模式所營造出來的「全體員工都感到滿意」的理想,當前是很困難的。
箇中的典型模式就是終身雇用制,然而如果業態每五年、十年就改變的話,要持續雇用同樣的人長達數十年之久也是有困難的,這是不言可喻的事情。要照顧員工到法定退休年齡是不太可能的事,員工的平均服務年限在十年左右的公司,恐怕會大幅地增加吧?
在這樣的時代裡,想要成為領導人,就一定會遇到根據經營方面的判斷,勢必要犧牲某些人的無奈場合。有時候甚至會招來公司內、外的怨恨。

身為領導人就必須具備經歷這樣的戰場仍然能存活下來的能力。可是,一向都以優等生姿態走過來的領導者們,並不熟悉這樣的戰場。相反的,現在的領導者有很多都是採取儘量避開與公司內、外產生對立來推動工作的「調整型」領導,所以沒有能力處理這樣的狀況。
從這種戰場上存活下來的能力,也是本書想傳達給各位的「挫折力」之一。

今後,不管是日本或者全世界,可能會以幾十年為單位進入持續不穩定的時代。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的祖先們就是多次經歷這樣的時代,延續生命到現在。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我們始終保有堅定的信念,不放棄生命,因而存活至今。我們的體內應該有著努力地、甚至是愉快地存活下來的基因。我個人認為,與其慨歎時代的變動、感到絕望,不如充分活用與我們的時代萍水相逢的人生,這段有限的時間,愉快地度過它,這才是真正的贏家。本書的基本目的是,要讓生存於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過渡期時代的為人父母者,還能保有志向,想把「人生」這個「最大的遺產」(內村鑑三)留給今後可能生存於變動、和混沌不明的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們,還有為下一世代的中高齡人士找出某些勇氣、和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的契機。

要說到我個人的願望,我衷心期盼,從這些人當中,能夠多出現一個可以開創新時代的「禁得起打擊」的領導人。

平成二十三年一月
富山 和彥


【內文試閱】第1章 挫折才是通往成長的捷徑
‧「挫折」最能使人獲得成長

任誰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現在的日本經濟是處於封閉、停滯的狀態中吧?能夠改變這樣的日本社會或公司的人,並不是一直以來大眾所認知的優等生型領導者。當然,這種人還是要具備有某種程度的聰明才略。但是,更需要具有膽識、耐性,必須是禁得起打擊,已經做好準備的人,才能有一番作為。
要如何才能成為這樣的人呢?其實只要不怕失敗,嘗試去體驗挫折就可以了。這些經驗將會成為「挫折力」,化為突破障壁的力量。
「經歷挫折」,反過來說就是「挑戰事物」。

概括而言,以前的優等生型領導人都是「唸書」頭腦極佳,另一方面卻又害怕失敗的人。因此,他們只敢挑戰事先就知道可能會成功的事物。所以,就算有成功的體驗,卻不知挫折為何物。因為只是一味地挑戰可望成功的事物,所以沒有體會過被逼到盡頭時的緊張感。他們不曾看過自己因為被逼到盡頭而無助哭泣的樣子。更不知道,解決問題的正確的解答不只一個。

只是一味地收集簡單地就到手的成功體驗,事實上自己生而為人的活動範圍也就只有那麼小。而且,只要從自己的人生那個框架當中脫軌一小步,往往就會陷入絕望的氛圍當中。在現今人生浮浮沈沈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時代,這種人大概都無法獲得幸福,而且,大多時候都呈現神經過敏的現象,以至於心情總是不佳,導致一起生活的家人、或共事的夥伴,也會變得不幸。
這種小格局的人,無法開拓自己的可能性,所以當起領導人時,當然就顯得小家子氣,沒有深度。

如果是一路不斷進行挑戰的人,情況又是如何?如果不斷地挑戰,可能性就會拓展開來,可以得到的東西也會變多。在過程當中當然會遭遇挫折,挫折對挑戰者而言形同是一種特權。
所謂的挫折,從某方面來說,就是挑戰超越個人能力的事物所得到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會變成幫助一個人成長的因素。因為一旦遇到挫折,人就會反省,也會得到學習的機會。挫折的過程中,不但會遭到貶損、打擊、毀謗,也會置身於遭其他人辛辣批判的境地。這些都是暫時的辛苦經驗,但是就長遠的目光來看,並不是不好的經驗,反而會成為突破難關的寶貴資糧。

反覆體驗挫折,尤其是只有年輕時才能經歷的挫折,會帶給我們許多好處。以下列舉陳訴理由。
‧讓你經得起打擊(年輕時身心復原能力都很旺盛,所以,遭到打擊的部分反而會變得更健壯)
‧可以重新設定過去(遭到挫折再回到原點來看,往往會發現過去事物,有很多並非那麼重要)
‧分析失敗的原因,可以活用於下一次的戰役當中
‧最重要的是,經歷過挫折之後,可以徹底地了解「自己」這個人

反過來說,沒有挫折的經驗,只是不斷地累積小成功的人,就會有「禁不起打擊」、「執著於過去」、「不善於作戰」、「不了解自己」等弱點。平常,這些弱點還不會那麼醒目,但是在必須拿出對應和改革策以面對變化的非平時時期,就會成為致命的弱點。日本的組織就是因為老是靠沒有經歷過挫折的優等生在固守局面,所以一旦要進行改革時,就找不到人可以揮舞指揮的大旗。

Point○1 所謂的挫折,就是挑戰超越自己能力之上的事物(≒企圖成長)的證據


‧年輕人啊,努力開疆闢土吧

一九八三年,在我二十三歲左右,我拚命地啃書,認真的程度可以說在我的人生當中從來沒有過,最後還是在自認應該被錄取的第二次的司法考試中失敗了。我告訴自己,就算要再受到這麼巨大的打擊也只有一次機會,隔年第三次徹底地擬定考試對策,終於通過了考試。因為我從東大畢業,同時又拿到司法考試的合格証書,同時擁有兩個傲人的頭銜,所以堪稱是走在世人所說的精英路上吧?然而,從我認真地努力唸「法律學」,在第二次考試落榜的那時候開始,我對成為法律專家一事的意念本身就開始變得淡薄了。感覺上,從某個方面來說,第三次考試是我靠著把報名考試本身當成自己人生的目標,靠此「居心」撐過來的。

因為親眼看著我在後面會提到的祖父母和父親,兩人所經歷的浮沈的人生,使得我莫名地對一直以來走著的精英之路,成為一流企業或官府的上班族一事感到厭惡。所以,大學四年級的七月,在結束第三次的司法考試的論文考試之後,我就開始認真地找工作。

開始找工作之後,這才驚覺之前身為學生的自己所知道的世界是那麼地狹小。我了解到其實世間擁有各種有趣的世界。八月時,我獲得某一間當時最受東大生歡迎的一流企業的內部內定,但是,我遲遲沒有決定就職的對象,說得狂妄一點,我只把那間超級一流的企業當成備胎,繼續尋找其他更讓我感興趣的公司。
此時我發現到投資銀行和外資顧問公司的存在。在眾多投資銀行當中,美國的所羅門兄弟任用了我這個社會新鮮人。但是,當時我對所謂的金融市場還沒有很大的興趣,而且也認為,如果要從事M&A的業務的話,最好是在累積更多的經驗之後才投入為宜,所以也放棄了這個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在顧問公司方面,BCG(波士頓顧問集團)和麥肯錫公司都採用了我。其中BCG內定我為任用人選,最後我決定進入這家公司上班。
之後的十一月,很諷刺的,我通過了司法考試。但是,我的整個思緒已經被顧問這種未知的,比商務公司更具實體性質的魅力所迷惑了。一般說來,一旦通過司法考試,為了拿到司法官的資格,會直接成為司法實習生,但是我放棄了這個機會,進入BCG就職。現在回頭來看,在第二次的司法考試嘗到「挫折」之後,我的人生似乎就開始大幅地轉換跑道了。

顧問這個職業,現在或許被視為一個帶有華麗光環的工作,但是在當時並不是這樣的。有些部分還被認為是陌生而模糊的。因此,我也飽受四周人投過來的怪異目光,但是,我本身對自己的選擇卻有一種直覺性的信心。我記得自己當時是滿懷期待地進入BCG的。

然而,等著我這個新進員工的卻是一個菜鳥無法勝任的、複雜的公司內部事物。詳細的情形容我省略,當時的BCG東京分公司是一家只擁有三十名員工的「中小企業」,然而,公司內部卻處於一種可以用「群雄割據」來形容的狀況。
於是,我在進公司之後的第一年,便跟隨離開BCG而自立門戶的吉越?(待查)先生的腳步,轉換跑道到新公司Corporate Directions, Inc.(CDI)去。我在非出於個人本身的構想,也沒有強烈期待的情況下,一開始在很偶然的情況下就被分配到吉越先生身邊的團隊,然而這次的偶然在我的人生當中,也是對日後發揮巨大作用的人生第一次跳巢、轉換工作。

就這樣,我僅做了短短的一年時間,就離開了原本滿懷著希望進去的BCG。能以新人之姿到國際性的戰略顧問公司就職,這在美國就等於是「精英路程」。所以,我等於是脫離了日、美兩國的精英軌道。而且這是世況遠比現在穩定許多的三十年前的事情。這是在任何人看來都不能算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人履歷的起點,或許也可以說是一種挫折。可是,這個「挫折」對我來說也成了一種巨大的資糧。
最重要的是,我在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年就得到了「成立公司」這種難得的經驗。辛苦當然是有的,忙碌的時候真的是到達廢寢忘餐的地步,但是,一方面也是因為正逢泡沫經濟時期,公司發展得很順利,我得以體驗到從零開始的企業不斷發展的箇中趣味。此外我也發現,自己竟然非常享受當時的BCG的狀況,還有從一無所有、到成立公司的混沌狀態。

對我來說,這個體驗正是與我日後的走向有很大關係的非常難得的機會。後來我承接了產業重建機構COO,從零開始創立組織,而且在重建破產的企業時,這種活生生的「實際」經驗幫了我很大的忙。

Point○2 拋開兩手緊抱的東西,衝向荒野吧。前方有讓人痛徹心扉的失敗和真正的學習機會,
以及可以用自由活動的雙手掌握的新的人生等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