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思維破局: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唯有思維破局,才能走出人生困境,成為掌控命運的少數人!
滿額折

思維破局: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唯有思維破局,才能走出人生困境,成為掌控命運的少數人!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唯有思維破局,才能走出人生困境,成為掌控命運的少數人!

思維困局:我必須先找到喜歡的工作,再開始努力……
思維破局:習慣蹉跎的人,永遠等不到最好的機會!

思維困局:想應徵不同領域的工作,但不確定自己到底還缺少什麼?
思維破局:你覺得要完成這份工作,還需要什麼能力?

思維困局:在大公司工作多年,累積了不少人脈,是否該自立門戶?
思維破局:你擁有的資源是專屬於你的,還是公司的光環加持?

思維困局:為了體驗人生,我一定要勇敢出走,跳脫舒適區!
思維破局:與其跳脫,不如擴張舒適區,用最小的衝擊,換來最好的改變!

思維,可以是解鎖困局的鑰匙,也可以是限制格局的枷鎖,我們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考盲區,誤以為自己沒有選擇,因而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決定!
知名生涯規劃師馬華興融合20年諮詢經驗、上千個實際案例,透過「逆向思考」、「成功者思考」、「轉換視角思考」、「化點為線思考」,幫助我們認清現狀,再藉由「職場投資」、「個人能力管理」、「資源活用」、「理性選擇」、「行動模型」,有效提升自我,強化競爭優勢和職場價值。
成功,是屬於「想得通」的人,只要改變認知,我們的行為和結果也會跟著改變,進而突破人生困局,掌握命運的轉機!

作者簡介

馬華興
知名生涯諮詢師、培訓師、職業規劃師。
曾在電信業工作十餘年,擔任研究總監,後在網路創業。
現任「新精英生涯」生涯諮詢師,擁有豐富的生涯規劃經驗和培訓經驗,諮詢個案高達數百例,培訓學員數千人。
《思維破局》是馬華興融合20年生涯規劃經驗的集大成之作,讀者只需要花費兩杯咖啡的錢,就能獲得價值數十倍的權威諮詢,幫助你解開困惑與迷思,剖析個人能力,評估個人資源,做出關鍵選擇。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羅輯思維」副總裁】杜若洋、【果殼網CEO、在行創始人】姬十三、【秋葉PPT創始人、知識IP大本營創始人】秋葉、【知名媒體人】汪冰、【知乎大神】River哥 強力推薦!

人人都希望成為命運的主人,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決勝場是思維方式。沒有思維破局,哪裡有生命的躍升?這是一本階梯書,踏著它,升級思維模型,激活更好的自己。
——【羅輯思維副總裁】杜若洋

在行APP剛發布時,馬華興老師就成了其中職場領域的行家。這本書積累了他這幾年做職業諮詢的豐富經驗,用諮詢師獨特的思維方式帶給你新的啟發和實用的思考工具。我擔心如果你看了這本書,會不會再也不需要找他諮詢了。
——【果殼網CEO、在行創始人】姬十三

只有行動,缺少思考,並不能讓人改變。在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的時代,要過好這一生,就得多裝幾樣思維的武器。馬華興老師是思維的魔術師,他曾幫許多陷入職場困境的人走出來。這本書是馬老師的思維工具箱,能幫你在善變的世界中看懂背後的邏輯。
——【秋葉PPT創始人、知識IP大本營創始人】秋葉

先有思維,後有行為,思維的破局其實是行為的越獄,所以本書不僅是在解決你頭腦中的糾結,更是幫你找到人生困局的解脫之道。
——【知名媒體人】汪冰

人的行為都是從一個小小的「念頭」開始的,馬老師這本書中的思維工具,可以幫助你梳理並過濾那些雜亂無章的「念頭」,讓工作和生活清晰起來。
——【知乎大神】River哥

目次

思維破局 只有沒想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捅破思維的窗戶紙很容易
逆向思考:試試倒立過來看自己
成功者思考:你為什麼學不會?
如果他是你,他會怎麼想?
認知灰度:擺脫思考的牛角尖

職業投資 擦亮眼睛,抓好職業這副牌
不是拚牌好,而是拚怎麼「 換 」
抓住趨勢行業,還是守住剛需行業?
選喜歡的職能,還是選有錢的職能?
去大公司當兵還是小公司當頭?
買小城市的房還是擠大城市的床?
跟對上司「吃肉 」,跟錯上司「吃土 」

能力管理 讓能力長成一棵樹,而不是一片草
識別能力認知偏差的三大陷阱
作品呈現:讓客戶認可的最好方式
評估自身能力的三大方法
新木桶原理,用系統優化你的能力

支持系統 資源和能力迭代升級,加速變現
你在職業轉型道路上的瓶頸是什麼?
你的資源禁得起盤點嗎?
如何讓資源和能力快速迭代升級?
如何讓資源越換越值錢?

多維選擇 如何做決定,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幫你做決定的公式
用故事引出內心的想法
什麼情境,不做選擇才最好?
這個方法,讓你兼得魚和熊掌

行動改變 運用模型實現從容轉變
「 改變—遞進 」模型:你以為改變是一蹴而就的嗎?
「 發散—聚焦 」模型:你以為專注就能成功嗎?
「 擴張—跳躍 」模型:你是如何被「 跳出舒適區 」毀掉的?

實戰問答
怎樣用一個小時探索一個職業?
非本專業畢業生如何實現就業?
如果對當前的工作感到不滿意,如何判斷要不要堅持做下去?
如何用兩個小時瞭解目標公司?
我要轉去做與自己的性格特質相匹配的職業嗎?
如何讓家人支持我的職業選擇?
如何做成「 斜槓青年 」?

致謝

書摘/試閱

捅破思維的窗戶紙很容易

我的女兒剛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接她放學,一路上她哭喪著臉,回到家後還忍不住哇哇大哭起來。我很好奇,便問她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
只見她拿出一張畫來,畫上是一棵樹,上邊有三個字「優點樹」。女兒說,社會課上,老師發起了一個叫「誇誇我」的活動,這個活動要求班裡的每名同學在紙上畫一棵「優點樹」,然後在蘋果形狀的便箋上寫出其他同學的優點,寫好之後貼到對方的「優點樹」上。她給七個同學送出了「蘋果」,而自己卻只收到了一個,那唯一的一個「蘋果」上寫的是:「畫畫好」。為此,她非常傷心。
如果你也為人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勸說她擴大交友圈,多交些好朋友,又或者勉勵她多發展長板,進一步完善自我。但我並沒有這麼做,當時我靈機一動,給她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服裝設計師,她能設計出許多精美的圖案,很多人慕名前來,請她設計服裝。在一次採訪中,一名記者問了她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促使你從事這份工作這麼多年?」這位設計師想了想,說:「我上小學的時候,班裡搞過一個活動,叫『優點樹』。每個同學都在蘋果形狀的便箋上寫出其他同學的優點,然後將便箋貼在對方所畫的『優點樹』上。我送出去了七個『蘋果』,卻只得到了一個『蘋果』,那是我的好朋友送的,她寫了『畫畫好』三個字。當時我很傷心,但是後來我想,既然我畫畫好,那就應該去畫畫啊,也許這就是命運對我的安排。就是這個想法,促使我一步步走到了現在。」
女兒聽完我講的故事,恢復了平靜。
在最初寫這本書時,我突然想到了這件事,就把它放在了書的開頭。
有句話說「化腐朽為神奇」,我想我當時就是幹了這樣一件事。那麼當時的我到底是怎麼做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呢?這一切都是源於思維的轉變── 我把「只有畫畫好這一個優點是件令人傷心的事」的想法變成了「既然擁有畫畫好的優點,就應該充分地利用它」。思維一變,我的行為就跟著變了。這,就是「思維破局」。

幫助我們解鎖生活中很多困局的鑰匙,是思維。思維一變,就如同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後邊的行為會跟著變化,最終產生戲劇化的結果。

思維,是個有意思的東西,它伴隨著我們的每一次呼吸。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背後都存在著思維活動。
試著想像一下下面的這個場景:
「你被擠進地鐵裡,前邊的人貼著你的胸,後邊的人擠著你的背,你皺了皺眉,身體拱了兩下,緊緊抓住了扶手。」你雖然沒說一句話,但是在你心裡已經產生出很多念頭。
1.「我不想這麼擠。」
2.「上班的人真多,所以擠。」
3.「後面那人怎麼回事,為什麼一直擠我?」
4.「在這座城市奔波真痛苦。」
5.「憑什麼我在這裡受苦?」
6.「好討厭,我沒法呼吸了!」
7.「你要下車應該提前說一聲,這麼亂擠真討厭!」
8.「哎!旁邊那人玩遊戲的技術真爛,連那三個不就全消了嗎?」

你想想是不是這樣?你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運轉,內心的念頭一個接一個地蹦出來。佛家講的「萬念」,就是這個意思。左右你的每一個決定的,就是這些思維活動。你在擁擠的地鐵裡皺眉,然後採取了一個行動── 前後拱了兩下。這個行為背後隱藏著一個念頭:「我得舒服,只有讓自己有點空間才能舒服,只有稍微地冒犯一下擠我的人才能讓他們騰出空間。」當然,這個念頭幾乎是倏忽間閃現的,然後你就做出了決定,採取了行動。

困住我們的,也多是思維。

小鵬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問我:「老師,我比較內向,所以跟上司和同事總是溝通不暢,他們說的一些話我反應不過來,所以他們都覺得我做事不可靠,我該怎麼辦?」
各位,看完這句話,你洞察到這背後的思維活動了嗎?
我們來拆解一下。
首先,「我很內向」。事實上他未必真的內向,這句話表達的應該是「我認為我很內向」。
這就是一個判斷、一個觀點,也是一個思維活動。
這個思維活動是怎麼形成的?他為什麼會認為自己內向?誰告訴他的?是他測出來的?還是他通過其他什麼渠道得知的?
其次,「所以跟上司和同事總是溝通不暢」。他想表達的意思是「內向意味著會跟上司和同事溝通不暢」,這顯然又是一個觀點,這個觀點有待推敲。因為我們能夠找到成千上萬的反例來證明,內向的人也能夠有很強的溝通能力。
再次,「他們說的一些話我反應不過來」。這背後又是一個觀點:「內向意味著對方說的話我反應不過來。」接著,「所以他們都覺得我做事不可靠」,這句話背後的邏輯是:「對方說的話我反應不過來,意味著我做事不可靠。」
好了,當我們把這段話做如上拆解之後,我們會發現,這些念頭都是小鵬自己構建出來的,他的一系列思維活動把自己困住了。其實,他可以認為「自己並不內向」,可以認為「內向也可以溝通順暢」,還可以認為「內向也可以對他人的話給出合理的反應」,認為「即便內向、與人溝通不暢,做事也能可靠」。
有些人堅信「我必須先找到一條對的賽道,再開始行動」,並為此糾結多年;有些人堅信「我必須做自己喜歡的事」,因而屢次更換工作,繼而錯過發展期;有些人和小鵬一樣,認為「我內向,所以搞不好人際關係,所以工作開展不好」,繼而給自己下一個「我就是不行」的判斷。

你會發現,有些人就像這樣被幾個念頭困住幾年、十幾年甚至一輩子。其實,或許他們只要轉變思維,一切就會不一樣。
很多人認為,人們之所以一事無成,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於是,成年後所經歷的各種痛苦都找到了源頭:還不都是因為爸媽不會養嗎?可問題是,當我們抱著這個想法不放時,困境還是困境,我們並不能回到剛出生時,讓爸媽按照「科學」的方法把自己重新養一遍。
生活中,我們似乎容易被各種思維困住很長時間,改變思維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然而事實卻相反,在人的一生中,思維常常改變。
我們小時候的很多念頭都在幾年之後蕩然無存,當年父母、老師跟我們說的許多觀點,到現在已經不剩幾個,與此同時,配偶、朋友、老闆,又在給我們「植入」各種新的觀念。如果你不信,不妨去看看最近流行的一檔綜藝節目《奇葩說》,它的每期節目都會辯論一個大眾性的話題,雙方辯手使出渾身解數,各說各理。聽完之後你可能會發現,明明我剛剛還認為「找朋友應該門當戶對,因為門當戶對能談得來」,怎麼後來聽康永哥一說,就認為「恰恰是跨越門戶的朋友才能有更新的見解」,思維觀念說變就變了?

我們的思維觀念如同一層窗戶紙,改變就如同用手指在窗戶紙上輕輕地一捅,然後,光就透進來。

我總是會想到《湯姆歷險記》裡那個經典的「刷牆對話」:

湯姆定定地看著班恩說:「你說這是工作?」
「難道不是嗎?」
湯姆繼續粉刷木板,同時漫不經心地回答道:「嗯,它可能是工作,也可能不是,我所知道的是我做得很開心!」
「算了!少來了,你難道很喜歡粉刷籬笆?」
湯姆用手中的油漆刷子來回不停地刷著:「喜歡它?嗯,我看不出我為什麼會不喜歡做。有哪個男孩每天都有機會刷籬笆?」
湯姆的這番話使得粉刷籬笆這件苦差事翻身了。班恩開始觀察湯姆的動作,而且被吸引。
過了一會兒,班恩說:「湯姆,讓我刷一下吧!」

湯姆幹了一件事,就是賦予了刷牆新的意義,從而把班恩「刷牆等於苦差事」的想法改變了,「刷牆不是苦差事,而是美差」。
這是馬克.吐溫杜撰的故事。那麼我們再舉一個真實的案例,你就會發現轉變觀念並不是那麼困難。
這個案例來自《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一書:
十九世紀在巴黎發生了一次暴動,軍隊指揮官接到命令要對暴民開火以清理廣場。他命令部隊進入射擊位置,將一支支槍對準群眾。接下來,是一陣恐怖肅殺的寂靜,這時,指揮官拔出劍來大喊:「各位女士們先生們,我奉命要對暴民開火,但是眼前我所看到的是一群誠實高尚的市民,我請求你們離開廣場,好讓我們能夠瞄準那些暴民!」結果,當他說完這番話,廣場的人群不到幾分鐘就散去了。
這也是個思維破局的典型案例。對於這場暴亂,人們一貫的想法是:「在廣場上的人等於暴民。」而這位指揮官僅僅用了一句話就把這種思維改變了:「在廣場上的人是市民,而非暴民。」
而我更想說的是,思維的改變,不單單是改變意識,它還有許多極為具體的措施。
本章的後四節,我會教給各位四個一學就會的思維破局方法。

逆向思考:試試倒立過來看自己

 

有一個二十六歲的女生,進入新公司做營運助理。前半年她一天到晚被老闆的郵件和微信「轟炸」,半夜都會接到老闆打來的電話,除了給她安排各種瑣碎的工作,老闆還會跟她聊其他的人和事,簡稱「時保聯」(時刻保持聯繫)。這個女生認為自己快要受不了這種折磨了,猶豫要不要辭職,於是找到了我。
仔細地瞭解了她的具體情況之後,我問了她一個問題:「妳覺得這種折磨是好事還是壞事,還是有好有壞?」
她想了想,說:「三分好,七分壞。」
我繼續問:「嗯,能說說為什麼嗎?三分好,好在哪裡?」
她說:「至少我沒明著把老闆懟回去。如果要說好的方面,一來培養了我的耐心;二來有時他剛說完一句話,我就能猜到他的想法,不知道這算不算培養了我察言觀色的能力。」
我繼續問:「那七分壞呢?」
她說:「我最受不了的就是我的私人時間被侵佔,特別是週末。我正談戀愛呢,希望每週有一些固定的私人時間。」
我繼續問:「那他挑戰了妳的什麼底線?」
她:「我的底線是,在上班的時間以外,我每週需要一些我自己的時間,這些時間不能被他佔用。」
各位,你看到了什麼?
佛家講「煩惱即菩提」,並非說煩惱是好事,而是說,當你審視煩惱,對煩惱產生思考時,你才會發現這個煩惱所帶給你的智慧。
我讓這個女生審視她的這個「折磨」,她先說這個「折磨」有三分好處,它培養了她的一些能力,然後說這個「折磨」有七分壞處,這就說到了自己的底線。
這是她心中的菩提。
當你遇到一件事,你生氣,多半不是這件事本身使你生氣,而是因為這件事觸碰了你的底線,你才生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正是通過生氣,瞭解到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只有先瞭解自己的底線,才會審視它,調整或捍衛它。
當一件事,它讓你生氣了,但你還能忍,哪怕只是忍一小段時間,那就說明它還沒有觸碰你的底線;而當你忍受不了的時候,你就不光瞭解了自己的底線,也瞭解了自己的能力。

再講一項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成果:
二○一五年,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一位教授對三百六十五名年齡在十八歲到八十五歲之間的德國人做了一項跟蹤調查,主要目的是研究消極情緒與消極後果之間的關係。這項調查持續了三週,得到的調查結果很有意思:你的消極情緒,例如抑鬱、憤怒、失望等,最終是否導致消極結果(如身心健康的變差)是由你對這些消極情緒的看法所決定的。如果你認為這些消極情緒是不好的,那麼如你所料,一切都將變得更差;但是假如你認為這些消極情緒也會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那麼結果就不一定像你想的那樣消極。
因此,「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這句話,並不完全是一句心靈雞湯。就像《三十六計》裡所寫的: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儘管《三十六計》說的是謀略,但它其實也是在說辯證,如果你能換個角度去看,從負面信息中發現正面的信號,你的思維就容易突破。
在此,你不妨做個思考,回顧一下那些過往的煩惱,當你換個角度去檢視它們,就會產生很多跟過去不一樣的看法。
煩惱不是菩提,對煩惱的思考,才是菩提。

最後,我想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各位可以體會一下這個故事中所隱藏的「逆向思考」。
我的一個朋友是一個八歲女孩的媽媽。她一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奮鬥,追求理想,她留學,讀博士,在三十多歲時邁入中產階層。她也是按照這樣的理念培養女兒的。
她要求女兒學鋼琴,因為她認為:學習一件樂器必然要經歷很多痛苦,這段經歷對於孩子而言是很好的財富。在她的培養和督促下,女兒在八歲時就已經彈得一手好琴。她給我看過一段她女兒彈琴的視頻,視頻裡,八十八個琴鍵如同長在了女孩手上,起手,和絃,每一個動作都有板有眼。
後來的故事,發生在一次鋼琴比賽上。我的這位朋友認為,如果女兒能在比賽中獲獎,那麼女兒將對彈鋼琴這件事有更多的自信,因此她很重視這次比賽。
她陪著女兒把一支曲子練了很多天。
那天,一家三口開車到了比賽場地。女兒抽到了第一個表演,但是做媽媽的很有信心,畢竟她們已經練習了很久。
沒想到的是,意外發生了,女兒起手的第一個音就彈錯了。
事後朋友對我說,當時她整個人都愣在了那裡,與此同時,全場的家長也都愣住了。
之後,女兒重新彈,又錯了。
第三次,還是錯了。
直到第四次,她才彈對,然後開始慢慢適應,到整支曲子的第四小節後才進入狀態。
整個過程中,朋友感覺自己雙頰發燙,她對我說:「我都不知道我是怎麼挨下來的。」
中午,他們沒吃飯就直接開車回家了,因為女兒肯定拿不到獎了。
路上,做媽媽的終於憋不住了,她在車裡發飆:「咱們練了這麼長時間,妳怎麼搞的?」「我對妳很失望,妳平時不是彈得很好嗎?」
女兒抿著嘴,瞪著眼,沒有說一句話。

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車開到一半的時候。
請注意,孩子的爸爸也一直在車裡呢,他可沒說話,他一直在開車。
車開到一半的時候,他突然把車停在路邊。
他轉過身去,用很堅決的口氣對孩子的媽媽說:「你別說了。」
然後,他望著女兒,說:「女兒,妳知道嗎?今天我特別為妳自豪。妳知道,很多人參加比賽的時候,如果第一個音彈錯了,他們就不彈了,他們會覺得反正沒獎可拿,自己又不在狀態,就算了。可是妳,竟然願意嘗試四次,堅持把這支曲子彈完。如果換我上場,我絕對做不到,所以,我為妳自豪。在這種情況下,妳居然有勇氣彈下來,我真的很好奇,妳是怎麼做到的?」
「哇!」女兒終於憋不住,放聲大哭,全身顫抖。
這時,做媽媽的才意識到自己錯了,趕忙向孩子道歉。
故事講完,她對我說:「我相信這件事一定會讓孩子記一輩子。」

這個故事中隱含了四層思維的逆轉,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
第一層,孩子的表演是失敗的,但正是這種失敗,才讓孩子的韌性體現出來。這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的思維逆轉。
第二層,母親對孩子抱怨、指責,父親卻發現了孩子在表演中的閃光點。這是站在父親的角度的思維逆轉。
以上兩層,相信大家很容易分析出來。
至於第三層,有一次,我在一場培訓中把這個故事講給學員們聽,我問了他們一個問題:「你們怎麼看待這個母親?」
很多人都對母親持批評態度,覺得這個母親太挑剔了,這樣的母親是孩子童年的陰影。
我卻不這樣認為:「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從孩子練習到表演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這位母親的角色存在,僅僅有父親的鼓勵,會怎麼樣?」
當大家想到這一層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位母親的價值。在這裡,母親和父親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對孩子在練琴上的支持、推動、監督乃至最後的評價背後,有一個母親的愛和期待,失去了母親的支持、監督和評價,父親的鼓勵的能量就會小很多。換句話說,正是有了這位母親的存在,人們才感受到巨大的張力。這樣,你就明白什麼叫「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了吧?
這就是第三層,站在整個家庭的角度的思維逆轉。
事實上,還有第四層逆轉,那是一種系統的思維逆轉。
你們發現了嗎?一項任務的成功執行,離不開母親、父親和孩子這三種角色的共同努力。
在這裡,孩子代表執行者,面對困難,她需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母親代表評價者,她要監督執行者,評價執行者的行為;父親則代表鼓勵者,他要在孩子(執行者)遇到困難時,提供精神層面的支持。
有時候這三種角色由不同的人來扮演,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團隊,而更多的時候,這三種角色住在同一個人的心裡。在一個人心裡,有時是執行者做主力,他得堅持幹下去;有時是評價者做主力,他得評估執行的效果;有時是鼓勵者做主力,他得給其他兩個小人鼓勁,從負面的情況中發現正面的部分。
這三種角色,在我們的思維中相互轉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