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滿額折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一騎當千的中國戰神:關公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關羽不但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一個超越人間的帝王,更是一尊無處不在的神靈。

歷史上,關帝廟曾經遍佈全國各地,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關帝廟,其數量遠遠超過每個縣才有一所的孔廟;而做為財神的關公,更是無處不在,幾乎家家戶戶都虔誠供奉,讓關老爺時時享受著果品香火。

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關公形象,更是多姿多采、各具神韻。

然而,歷史上的關羽,卻是一名敗軍之將,因為自己的驕傲和大意,不但丟掉了荊州,也丟掉了自己的性命。敗走麥城的悲劇英雄,最終卻成為萬眾敬仰的聖人和神靈,這本身就是一樁千古之謎。溯本求源,探究歷史真相,解碼關公,體味民心所向。

梅錚錚老師將以大家耳熟能詳的關公故事為起點,抽絲剝繭,帶領我們一起去探尋關公崇拜的奧祕,去體會關公文化的魅力。

作者擔任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部副研究員,長期從事三國文化特別是關公文化的研究,成就斐然。他的這本近著《解碼關公》從獨特的視角,揭示了關公文化的種種現象及其產生的深層背景,是此一領域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的最新成果。

後記

承蒙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組的厚愛,特別是于洪老師親往成都相邀,使我能登上講壇向全國人民講述三國文化。二○○九年初,《百家講壇》節目為紀念汶川大地震一週年,特地到成都製作特別節目—《蜀地探祕》。我有幸成為節目中《探祕武侯祠—主角配角之爭》的主講。時隔一年後,我再次登上講壇主講《解碼關公》,與聽眾分享三國文化中關公文化之謎。在這裡我還要尤為感謝中國出版集團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劉海濤先生,因為他的鼎力支持,使我這本小冊子得以付梓出版。此外我還要感謝我的導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方北辰教授,有他在史料方面的提供,使我的講述內容更加豐富。我還要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的人。


梅錚錚
二○一○年七月於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書摘/試閱

「威震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冬冬。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一聽這詩大家立刻明白,這是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三國演義》第五回講的,題目沒有用這個,溫酒斬華雄只是這第五回裡一個精采的片斷。

關羽有了與眾不同的青龍偃月刀,可不是玩具,那是他的兵器,是要殺敵立功的。他殺的第一個比較有名氣的人就是華雄,故事始於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因為董卓危害朝廷、禍害百姓,曹操就以朝廷的名義發了個文告,號召天下人都來討伐董卓。於是,就有十八路諸侯回應,共推盟主袁紹。十八路諸侯裡有我們熟悉的袁紹、袁術、孫堅、曹操、公孫瓚等人,這些人組成了聯軍,聯軍的總司令是袁紹。聯軍以孫堅為前鋒,直撲汜水關而去。

到了關下,董卓集合人馬要與聯軍抗衡,呂布準備出戰時突然在他後面有一個人大吼了一聲,「不忙,不勞溫侯出馬,待我把諸侯斬了,斬他們如探囊取物啊!」誰這麼大的口氣呢?書上描寫他身長九尺。東漢時一尺大約合今天二十三公分,九尺有兩公尺多高了。我們知道,《三國演義》裡面描繪關公也是身長九尺,這個人跟關公一樣高,長得虎體狼腰、豹頭猿臂。虎體,上身很壯實。狼腰,很細,像個健美運動員一樣。豹頭,腦袋長得結實。猿臂,手臂既長又靈活有力,他就是關西人華雄。

華雄口氣很大,殺諸侯如探囊取物!這話後來我們在關羽推薦張飛時也聽到過,關羽向曹操介紹他的兄弟張飛時說:「我兄弟張翼德於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張飛確實有這個本事,那華雄是不是也有這個本事呢?能夠說這個話的人,第一是口氣比較大,第二也必須有點本事。所以,華雄和孫堅作戰時,當夜偷襲孫堅的營寨。孫堅本來是去打董卓的,結果沒注意,被人偷襲非常狼狽,只好四處逃命,跟隨他的只有他的心腹愛將祖茂。他們邊戰邊跑,華雄的騎兵在後窮追不捨,怎麼也擺脫不了。

祖茂發現問題所在,說:「主公啊,您頭上戴的赤幘太顯眼了,賊人都認識它。您把它取下來,我戴著,我們分兵突圍。」赤幘就是紅色的氊帽。孫堅一想,沒別的辦法,好吧,就把帽子脫下來給了祖茂。孫堅從一條小路跑了,祖茂就朝另一條路引開追兵。華雄的騎兵當然是沖著紅帽子追,那就意味著追殺孫堅。祖茂一看,逃不了了,天色也黑了,就跑到一塊墳地,看見那兒有一根燒殘的柱子,就把帽子扣在柱子上,藏身草叢。華雄的追兵一看,恍惚之間以為孫堅站那兒,萬箭齊發射了過去。射了半天沒有動靜,走近一看,哪有人啊,就一頂帽子在那兒。華雄氣得不得了,當他上前去摘那個帽子的時候,祖茂從草叢中跳出來想殺了華雄,華雄大喝一聲,把祖茂劈了。第二天,華雄還拿著孫堅的紅色氊帽到陣前示威。

從這段描寫我們知道,它不是故意貶低孫堅,因為孫堅也是一個英雄,人家的兒子孫權後來做了皇帝,所以孫堅也是不得了的人物。但是這一段故事內容的意思是必須要讓孫堅做出一種犧牲,這是為以後關雲長出場做鋪墊,前面我們講的這麼多,僅僅是關羽刀斬華雄的序曲,好戲還在後頭。

有了大敗孫堅的勝利,華雄驕傲不已!第二天就挑著孫堅的帽子到聯軍的陣前挑戰。袁術說:「這什麼人?讓我手下俞涉去。」俞涉去了,一會兒俞涉被殺了。韓馥說:「我有上將潘鳳,不怕華雄。」潘鳳又去了,還是送死去了。諸侯一看,沒人應戰,誰敢去啊?俞涉、潘鳳都是驍勇的戰將,到了華雄那兒都有去無回。這個時候,袁紹說了一句話自我解嘲,「哎,我那上將顏良、文醜一個都沒來,來一個,何懼華雄啊!」這時只聽得階下一個人大喝一聲:「小將願往斬華雄的頭,獻於帳下。」這人是誰?大家都不認識他。諸侯覺得十分吃驚,是誰這麼大口氣?

眾諸侯為什麼吃驚?因為在封建時代是非常講究等級制度的。所謂的十八路諸侯都是各個地區的領軍人物,都是轄區內軍事行政的最高長官、省部級幹部。而當時劉備是個什麼官呢?書上說他是平原縣令,只是個縣處級幹部。省部級幹部在那兒謀事,縣處級幹部連坐的資格都沒有。後來還是袁紹聽說此人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雖然現在你覺得他不怎麼樣,人家祖先好歹是皇族。拿一條爛板凳坐那旁邊,你跟著聽吧!劉備這才勉強因為皇族的身分弄了一個地方坐著。關羽、張飛連坐著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叉手侍立於後。叉手,表示恭敬。

所以關羽一出聲,諸侯就覺得,這人太無禮,我們是很講究等級的。雖然對手殺了我們聯軍的人,但是人家是都督啊!我們至少也得派一個相應官職的出戰才相配啊!袁術說:「你小看我諸侯無人,給我打出去,這裡哪有你說話的份啊?我們都是領導在討論,你這個下人插什麼嘴?」旁邊人介紹說,此人是劉備手下的馬弓手。先說這個馬弓手不是官,也不是爵位,更沒有身分和地位,說穿了就是一個能騎馬射箭的兵士。

作者在這兒故意製造了一個懸念,對手是都督華雄,好像是級別很高的官員。我們的關羽呢,僅僅是一個馬弓手,這是故意的,因為馬弓手和都督之間級別差得遠了。在那個講究等級的社會,什麼人出戰也非常講究,諸侯雖然沒人敢去應戰,但臉還是要繃起來,架子不能掉,臉面不能丟,你不能放一個馬弓手去和都督對打,這太不成體統了。作者故意要讓對方高、關羽身分低,造成官位高武功就高的錯覺。

這個時候曹操出面了,曹操這個人慧眼識英雄,他說:「不忙,我看此人儀表不俗,對手怎麼知道他是一個馬弓手呢?」當然你要出戰,我就給你備下了一碗酒送行。曹操這碗酒裡面有三個深意:第一、如果你關雲長能夠刀斬華雄,我有舉薦之功。第二、這碗酒壯士出征以壯行色。喝了以後渾身是膽、感覺雄赳赳的。第三、這碗酒你如果有去無回,對不起,這就是你的斷頭酒,不要怪我,您喝吧!

關羽的口氣更大,說:「酒且斟下,某去便回。」酒暫且斟了,我去去就回來,很隨意。關羽出去了,結果如何?大家都非常想知道,這關羽跟華雄打起來肯定好看啊!可老實說,不好看。為什麼呢?那華雄根本算不上什麼高手。所以作者在書裡不正面地描寫關公和華雄怎麼打,而是側面描繪諸侯的表情。以諸侯的無能來反襯關公之勇猛。關雲長出去後帳外殺聲陣陣、喊聲震天,如天崩地摧一般。諸侯臉上失色,他們擔心,可不是擔心關羽的生死,一個馬弓手死了算什麼呢?他們擔心的是,關羽死了誰敢去抵擋啊,萬一華雄衝進來怎麼辦?正在擔心的時候,帳外傳來一連鑾鈴聲,關羽提著華雄的頭回來將頭一扔,端起酒喝的時候,「酒尚溫」,只有三個字,酒還是熱的。本來大家都渴望著一場激烈的對決卻沒有看到,是不是很遺憾啊?不遺憾。因為我們已經從諸侯的表情中看出了關羽的武功不同凡響啊!

這個故事其實是有問題的,歷史上是不是真的發生過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這是第一。 第二、華雄這個都督到底是不是高官,是不是本事很高強?第三、華雄是不是關雲長殺的?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問題,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在東漢末年,靈帝死了以後小皇帝繼位,即漢獻帝。漢獻帝繼位後,朝廷上外戚當然要輔佐他,外戚就是母親一系的親戚,皇太后那一派的人,由他們輔佐小皇帝。但小皇帝稍微長大後,他又想擺脫這些人的控制,他依靠誰呢?宮裡面能看到什麼男人呢?只有宦官,所以他要依靠宦官的力量。東漢中後期宮中外戚、宦官老是為了爭奪皇帝而互相殘殺。當外戚的領軍人物何進──皇太后的哥哥,被宦官殺了;宦官集團剛要掌權的時候,又被袁紹帶領人馬衝進宮中給滅了。朝廷一時出現了權力的真空。這時,西涼的軍閥董卓來到了洛陽。

董卓這個人十分殘忍,而且縱容部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揚言:「我相,貴無上。」意思就是我這個長相,那富貴得沒頂了,完全可以做皇帝。公開地顯露篡奪漢室的野心。經過這麼一折騰,一座繁華的洛陽城變成了人間地獄。我們從曹操的《蒿里行》中可見當時的慘況,詩云:「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那就是屍體腐爛得沒人去收,千里內連雞犬都沒有了,哪有人呢!人幾乎全無倖免,一想到這些心裡悲楚不已。

董卓的暴行激起了人們的憤怒,東郡太守喬瑁,假借三公之名向全國發出討董的公告。這在《三國演義》裡面就成了曹操的舉動了,當然喬瑁這個人物名氣也不是太大,但是關於三公我們解釋一下:東漢朝廷的官員配置,皇帝下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朝廷的高官。以三公的名義發出討董的號召,就是借朝廷的名義發動全民討伐董卓,給人正義感召的意思。

我們根據《資治通鑑》這部史書的記載,當時一共有十三支隊伍聯合起來討伐董卓,這就是真相。但在小說裡變成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我們由此可知,十三路諸侯討董卓是真的,十八路是假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由十三變成十八,要增加五路諸侯呢?有什麼意義呢?增加的這五路諸侯都是東漢末年的著名人物,有了這些人物參加,顯然可以壯大盟軍的聲勢,增強正義的力量。增加了哪五支隊伍呢?一支是徐州刺史陶謙,後來把徐州讓給了劉備。西涼太守馬騰,本來跟他沒什麼關係,但是要加他,因為他是馬超的父親,這是為了以後跟劉備搭上關係。再有一支是北海太守孔融。孔融是正宗的孔子第二十世孫,「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這個人也是東漢時期有名有姓的大人物。第四支諸侯是上黨太守張楊。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在朝廷裡做官,後來董卓還封他官位。當然,讓他也參加討卓,說明董卓的行為不合人心。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是北平太守公孫瓚。

歷史上,公孫瓚並未參與討卓,那麼為什麼要把他加進來呢?我們先把他放著,先說另外一個人,劉備,劉備有沒有參加討董卓的戰鬥?今天看來,有點懸。《三國志‧先主傳》,也就是劉備的傳記裡面隻字未提,只是後來裴松之注引的一部書《英雄記》裡面有一句話,說「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是說漢靈帝死了,天下大亂,劉備也起軍討伐董卓。這出自裴松之注引的一部書裡。但是這條文獻沒有史料佐證,也缺乏相關的文獻證明劉備到底有沒有參加?如果參加了,我們想有「良史之才」的陳壽會不記錄下來嗎?陳壽是蜀漢的舊臣,連皇帝參沒參加都不知道嗎?當然,如果連劉備都沒有參加討伐董卓的戰鬥,那就更沒有關羽什麼事了。所以這是不行的,在推出關公的背景下劉備必須參加這次戰鬥,而公孫瓚當時是劉備的領導,這樣我們明白了,拉上公孫瓚就拉上了劉備,拉上劉備了,關公自然就出現在聯軍的隊伍裡。

那下一個問題又來了,關公的事蹟多了,為什麼一定要讓他參加這場戰役呢?沒有參加就算了吧!編歷史故事怎麼編都可以,為什麼一定要讓他參加這個聯軍,一定讓他跟華雄打仗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關羽跟隨劉備起兵是在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一八四),直到漢獻帝建安五年(二○○)時被曹操俘虜了。他投靠劉備和被俘虜之間,從起兵到降曹一共十六年的時間,除了跟黃巾作戰和一些無名小卒打仗之外,沒有什麼顯赫的武功建樹,也沒有輝煌的戰績,實在有損於關公形象的塑造。所以活該華雄倒楣,一頭就撞上了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在歷史和文學之間,這個華雄就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我們再看第二個疑問,華雄是不是一個官位高且本事不得了的都督呢?其實,真正的華雄,歷史上的都督華雄不是什麼戰區司令長官,僅僅是一個將軍手下的軍務助手。相當於一個軍區司令員的副手而已,不是什麼高官也沒有什麼本事。既然如此,他職位不高、名聲不響,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人,為什麼要把他拉出來做為墊背呢?那是因為他就是這聯軍裡面被殺的唯一一個比較有名氣的人。

還有另一個疑問,華雄是不是關羽殺的?我們知道,歷史上真實的聯軍討董卓的戰鬥是十三支隊伍,而十三支隊伍裡頭真正向董卓發動進攻的只有兩支隊伍:一支是曹操,一支是孫堅。曹操首先發動進攻,結果很快被董卓的部將徐榮打敗,退回了酸棗。第二年,一九一年,孫堅出兵,屯兵於梁縣以東。梁縣就是現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孫堅和董卓打了一仗,結果被董卓圍攻,大敗而退,只剩下數十騎狼狽地逃回去了。但是孫堅非常英勇敢戰,很快又集合了部隊在陽人,這是個地名,在現今河南汝州市的西北,再和董卓打了一仗,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史書是這麼說的,打敗了董卓,而且殺了他的都督華雄。顯然,華雄是被孫堅殺的。

從聯軍整場戰役來看,雖然是取得了局部的勝利,但是這支聯軍完全是一些動機不純、心懷鬼胎的隊伍。當曹操和孫堅在前方艱苦作戰的時候,這些諸侯在幹什麼呢?他們連壁上觀都沒有做到。當年項羽與秦兵決戰時,那些諸侯還觀看到底誰輸誰贏。項羽贏了,我們就是項羽那一邊的;如果秦兵贏了,我們還是秦國的舊臣。這會兒這夥人觀望都不去觀望,在幹什麼呢?置酒高會,整天喝酒、吃肉、開舞會,完全不關心前方到底打得怎麼樣,彼此之間為了利益還勾心鬥角、互相殘殺。雖然他們也歃血為盟,但結盟並不一定能夠保證各諸侯間都真誠相待,所以表面稱兄道弟,實則相互傾軋、爭權奪利。這樣的隊伍,這樣的聯軍,怎麼可能打敗董卓呢?但是小說必須造成聯軍打敗董卓的假象,於是就一定要讓關公斬殺華雄的行為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溫酒斬華雄以前,關公驕人的戰功還真沒有。但是,關公是什麼人?後來的武聖人,沒有功勞可以移花接木,所以叫這個「可以有」,把別人的功勞拿過來就行了。

那麼為什麼要把別人的功勞記在關公的身上呢?華雄是孫堅殺的,不是關羽殺的,但是沒關係,變成關羽殺的就行了。為什麼有這個變化?我認為,可以起到幾點作用:

第一、讓關羽在諸侯面前露一臉,小試牛刀,用現在話說是閃亮登場。大家都不認識他,馬弓手地位低下,在那兒站著叉手侍立的時候,曹操也不認識他。曹操只不過是因為看著他長得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讓他去試試,心裡也是沒底的。所以通過華雄被斬,讓諸侯認識這個紅臉、美髯的英雄。

第二、展示關雲長的非凡武功。通過描繪眾諸侯的驚慌失措,無人敢應對,通過這些,再用華雄被關公非常迅猛地殺死的表現,令諸侯們對關羽刮目相看。我們知道,這樣安排的用意就是要突出關羽。俞涉算什麼,潘鳳算什麼,這些人都被華雄給殺了,那麼殺了這兩個人的華雄又算什麼呢?關公一出去,酒尚溫時斬華雄,何其快捷啊!這人遇上關公就是一刀的事,沒有超凡的武功能夠做到嗎?作者正是透過這件事展示關羽驚人的武功,絕非一般凡人。

第三、今日刀斬華雄,試看將來誰人能敵?一個華雄就殺得諸侯啞口無言,無人敢對了,看華雄死了之後,誰還敢在我關公面前耍大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