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黃帝內經飲食養生祕訣
滿額折

黃帝內經飲食養生祕訣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吃出健康祕笈
四季補養法則‧五味調和之道‧九種體質解祕養生方案
《黃帝內經》先哲智慧+中醫養生專家=教你遠離疾病!
76道養生飲食‧56種補養藥方

隨書附贈彩頁養生食譜,教您補對吃好健康來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如何跟著季節吃才對?
●生薑祛病妙用多,食用禁忌有「3不」?
●酸味食物有哪「5止」和「8保」的好處?
●為何「良藥多苦口」?
●黃酒為何有「液體蛋糕」之稱?
●高血壓、糖尿病病患為何不宜吃牛肉?
●對抗過敏,如何從體質著手?
●蜂蜜入藥有哪5種功效?
●腎精、腎陽不足者,要多吃「黑色」食物?

隨書附「吃出健康的智慧」VCD
飲食有方,食療補養,找回身體的健康!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中國著名健康飲食專家 賀娟◎主講

廣採《黃帝內經》飲食養生保健精粹,用五味入五臟,飲食有節、寒溫適宜、五味調和,臟氣長養均衡,疾病自然遠離

賀娟教授親自主講:黃帝內經飲食養生大法
●為何會生病,病因多出在最愛吃的食物上?
●五味偏嗜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影響?
●飲食過飢、過飽,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如何吃「肉」最健康?
●食物的顏色和性味有何關係?
●癌症患者易有哪些飲食迷思?
●糖尿病的早、中、後期患者,該如何吃?

從《黃帝內經》中尋找養生智慧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著名健康飲食專家 賀娟,為您打開養生殿堂:
●你知道「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的道理何在嗎?
●「春季增辛減酸、溫熱為主;夏季減苦增辛、清淡為主;秋季減辛增酸、滋陰為主;冬季增苦減鹹、補陽護陰」的學問在哪裡?
●9大體質「平和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氣鬱體質、濕熱體質、瘀血體質、氣虛體質、過敏體質」該如何透過飲食進行調養?
●大至癌症小至經痛,糖尿病、痛風、高血壓、憂鬱症、熱感冒、關節炎,也都可利用飲食來祛病健體嗎?

本書教您如何辨清四季節氣特點,從辛、酸、苦、鹹、甘五味著手,以中醫的角度,詳細講解各種食物特性,告訴讀者飲食與養生的正道大法,如何結合自身體質,正確合理地搭配藥食,做自己的保健醫生,遠離疾病困擾!

作者簡介

賀娟 教授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祕書長
●中國教育電視台《師道》節目特邀專家、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養生堂特邀專家

師從著名內經學家王洪圖教授,從事《黃帝內經》教學、科研、臨床研究二十餘年,主編、副主編相關著作十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三十餘篇,著有《黃帝內經養生堂》,對《黃帝內經》經典養生思想有深入研究。

飲食調和,疾病遠離
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食色,性也。」酈食其云:「民以食為天。」民間俗語則謂「人是鐵,飯是鋼。」這些名言或諺語均在強調,「飲食」是生命第一需求,是生命的根本保障。
醫學上則有「病從口入」之語,認為飲食也是導致人體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飲食」既是生命的基本保障,又可能成為健康的殺手,其中的界限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食物充足、飲食精美,人體的疾病卻越來越多? 飲食太過,招致疾病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經文,表達關於疾病發生的觀念:「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這種「疾病觀」也適用於飲食導致疾病的認識,即當飲食在某方面存在太過時,它就會成為疾病發生的原因。
對此,《黃帝內經》又提出一種養生的方法,即「飲食有節」。其中包括飢飽的節制、寒溫的適宜,和五味的調和。
臟氣長養均衡,疾病自然遠離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鹹,5種用舌頭可品嚐出的味道。《黃帝內經》認為五味各有偏入的五臟: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
每種味道的食物都要適度地攝取。如果偏嗜某一種味道的食物,就會破壞臟氣的平衡,產生疾病。 越愛吃的食物越易致病
雖然大家都知道,飲食應該五味調和、營養均衡。但在實際生活中,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一樣,人們也都有自己喜愛的口味。喜歡吃的食物多吃,不喜歡吃的少吃,是很多人共通的擇食習慣。
宋代養生家陳直說:「爽口之物終必作疾,快心之事過必為殃。」正因為人有飲食上的偏好,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而最終導致疾病的正是人們所嗜食的食物。
不同的飲食偏好,是否會引發人體疾病呢?本書將介紹飲食與健康、飲食與疾病、飲食與養生的關係,幫你瞭解在何種情況下飲食會引起疾病,又該如何做,才能由吃得「好」,變為吃得「健康」。

目次

【作者序】飲食調和,疾病遠離
第一章 跟著時令來吃飯
依照四季節氣補養身體
1 春季飲食如何養生? 養生關鍵:多食甘味,保養肝臟
2 夏季飲食如何養生? 養生關鍵:多食辛味,補養心臟
3 秋季飲食如何養生? 養生關鍵:多食酸味,補養肺臟
4 冬季飲食如何養生? 養生關鍵:多食苦味,補養腎臟
第二章 分辨性味,吃出健康
食物的四性五味,對身體各有效益
1 辛味食物 「辛」味是把雙面刃 養生關鍵:適當食用可治病,過量卻會致病
2 酸味食物 欲罷不能的「酸」 養生關鍵:開胃消食,最令人鍾愛的一味
3 苦味食物 吃「苦」當吃「補」 養生關鍵:攝取定量苦味,有效預防疾病
【賀教授看診實例】四逆湯對症改善腎陽虛
4 鹹味食物 過食鹹味減損壽命 養生關鍵:「高鹽飲食」乃致病根源
5 甘味食物 甘味為百味之王 養生關鍵:不易造成人體損傷,補養作用最強
6 每食半飽最健康 養生關鍵:飲食所致疾病,多因過食而起
7 多食寒涼易傷身 養生關鍵:生命的存在,以太陽為根本
【賀教授看診實例】孕期嗜食寒涼,易生死胎
【賀教授看診實例】嗜吃海鮮、冰品,出現「胃陽虛」
【賀教授看診實例】晨起一杯冷開水,令人身體陽氣虛衰
8 觀顏色,辨藥性 養生關鍵:依照五色對應五臟之法來用藥
9 吃肉學問大 養生關鍵:不同肉類,烹調方法要講究
第三章 辨對體質巧除「亞健康」
確認體質,對症下藥,擁有健康
1 平和體質:身體唯一的健康狀態 屬於長壽族群,約占人口的20%
2 陽虛體質:把身體的太陽找回來 運動按摩,藥食調理,趕走一身冰冷
3 陰虛體質:把身體的清涼找回來 養陰清熱,多吃白色食物
4 痰濕體質:體內淨化找健康 常運動,節飲食,祛濁濕
5 氣鬱體質:把愉悅的心情找回來 主動找快樂,換角度看人生
【賀教授看診實例】少女腹痛如絞,心理因素引起
6 濕熱體質:把身體的乾爽找回來
戒煙限酒,常用祛濕清熱之藥食
【賀教授看診實例】常吃苦瓜傷及陽氣,月經紊亂
7 瘀血體質:把身體的通暢找回來 藉助藥食活血化瘀,祛斑通阻滯
【賀教授看診實例】先生鬧離婚,粉領族經血不止
【賀教授說故事】日服少量大黃,活到天年
8 氣虛體質:把身體的元氣找回來 添加營養,加強補益氣血之藥飲
【賀教授看診實例】補益中氣,減緩腹痛
【賀教授看診實例】補益中氣,崩漏不再
9 過敏體質:把身體的平和找回來 遠離過敏原,對症飲用抗敏藥食
【賀教授看診實例】找出引發哮喘的元凶—塵蟎過敏
第四章 對症飲食還健康 大至癌症小至經痛,利用飲食祛病健體
1 癌症 高居10大死亡排行榜之首
2 糖尿病 「三多一少」是典型症狀
3 痛風 飲食不當是誘發主因
4 心血管疾病 現代文明病,過食肥甘厚味所致
5 生殖系統疾病 氣虛血瘀癸竭,易造成經期、更年期不適

養生食譜/藥方索引
春季養生料理
●紅棗枸杞粥 ●紅蘿蔔菠菜粥 ●春筍土雞湯
夏季養生料理
●健脾扁豆粥 ●除濕薏仁粥 ●消暑荷葉粥
秋養生料理
●散寒薑蘇茶 ●補氣黃耆粥 ●貝母蒸梨 ●山藥核桃粥
●涼拌百杏
穩定血壓料理
●雪耳山楂羹 ●山楂菊花茶 ●橄欖烏梅茶 ●杜仲益母飲
●決明蜜茶 ●鮮芹菜汁 ●山楂荷葉茶 ●山楂薏仁粥
抗憂鬱料理食譜
●解憂薄荷粥 ●玫瑰陳皮茶
治療瘡癰料理
●清熱綠豆粥 ●薄荷菊花茶
陽虛體質料理
●肉桂米酒粥 ●肉桂燉羊肉 ●肉桂奶茶
陰虛體質料理
●冰糖燉百合 ●清蒸百合 ●百合雪耳湯 ●潤燥百合粥
●麥冬地黃粥
痰濕體質料理
●清熱薏仁粥 ●薏仁牛奶 ●薏仁扁豆粥
氣鬱體質料理
●玫瑰花茶 ●除煩小麥粥 ●酸棗仁粥
氣虛體質料理
●益氣黃耆粥 ●黃耆燉雞 ●黃耆黑豆粥 ●黃耆桂圓粥
癌症化療料理
●豬血骨髓湯
降血脂料理
●蓮子心茶 ●清血降脂茶
冠心病料理
●薤白山楂紅棗粥 ●山楂扁豆湯
緩和經痛料理
●生薑胡椒水 ●山楂紅糖水 ●薑棗紅糖湯 ●當歸烏雞湯
改善閉經料理
●山楂紅糖粥 ●紅豆薏仁粥 ●茯苓紅花粥 ●當歸薑味羊肉湯
女性更年期料理
●豬腳燉黃豆 ●蓮子百合粥
男性更年期料理
●首烏生髮湯 ●蟲草羊肉湯 ●人參鹿肉湯

中藥方
春養陽氣
●四逆湯
抗憂鬱
●甘麥紅棗湯
熱感冒
●香薷飲 ●豆豉生薑水
慢性咽炎
●宣肺桔梗汁 ●桔梗半夏厚朴湯
緩和冠心病
●速效救心丸 ●三七粉 ●紅藍花酒 ●薤白瓜蔞白酒湯
改善月經不順
●烏雞白鳳丸 ●艾附暖宮丸
止咳
●小青龍湯
止汗
●桂枝湯
止痛(頭痛、腿痛、腹痛)
●芍藥甘草湯 ●小建中湯
治療半身不遂
●補陽還五湯
美顏潤膚
●阿膠膏 ●芝麻阿膠膏
調養陽虛體質
●通宣理肺丸 ●附子理中丸 ●金匱腎氣丸 ●烏雞白鳳丸
調養陰虛體質
●柏子養心丸 ●六味地黃丸 ●百合固金丸
調養氣鬱體質
●逍遙散 ●越鞠丸 ●甘麥紅棗湯
調養濕熱體質
●龍膽瀉肝丸 ●甘露消毒丹 ●六一散
調養瘀血體質
●血府逐瘀丸 ●丹參滴丸 ●膠艾四物湯 ●桂枝茯苓丸
●少腹逐瘀丸 ●青寧丸 ●脾約丸
調養氣虛體質
●補中益氣丸 ●四君子丸 ●生脈飲
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
●玉屏風散 ●麻黃附子細辛湯
改善糖尿病足壞死
●絲瓜絡
脂肪肝調養
●當歸鬱金飲
緩和經痛
●月季花湯 ●活血阿膠膏
改善閉經
●益母紅糖黃酒方 ●紫河車方 ●內金山藥方 ●補血桑葚湯
女性更年期
●蜜餞百合膏 ●紅棗甘草湯

書摘/試閱

1 酸味食物 欲罷不能的「酸」 養生關鍵:開胃消食,最令人鍾愛的一味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素問‧生氣通天論》 釋義:過食酸味,酸味入肝,肝氣過盛,就會剋伐脾土,導致脾胃之氣衰竭。 一般來說,酸甜的食物最爽口,孕婦在噁心、厭食、嘔吐不止時,總愛吃酸性食物;烈日炎炎的夏季,濕熱交爭,人們在困倦、厭食、食慾低下時,也喜歡吃點酸性的食物和飲料。
「酸味」是大家最鍾愛的味道,因為酸味能開胃消食。
酸的來源
「酸」字由「酉」字旁組成,指的是釀製食物所使用的罈子。因此,「酸」最早是指食物在罎子之中發酵後的味道。
漢字中如「醋」、「酢」、「醯」、「酒」、「醪糟」等,以「酉」字旁組成的字,多是穀類發酵的食物。一般而言,穀物等經過發酵後,食入人體更易消化,如經過發酵的麵粉類食物,比沒有發酵的食物易於吸收。
後來人們進一步發現,發酵的食物多為酸味,不僅易消化吸收,且大多還能幫助消化、開胃消食、增加食慾。如醋、蘋果、酸棗、櫻桃、楊梅、石榴、番茄、葡萄、烏梅、橘子、山楂。

酸味的功效 1 開胃消食 從五行上說,酸味有「入肝養肝」的作用,基於木剋土的五行關係,肝旺可舒達脾土之氣,開胃消食。
人們常常一提到酸性食物,就會口中溢滿口水。在進食酸味食物時,消化液分泌增多,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能促進食物的分解吸收,進而發揮助益消食的作用。
《世說新語》中記載「望梅止渴」的典故,相當傳神地說出酸味的作用。
2 五止:止咳、止瀉、止汗、止痛、止渴 ●止咳 肺氣上逆之咳喘日久之症,在對症治療的同時,加入一定的酸味藥,如張仲景的名方「小青龍湯」,用五味子、白芍等,具有收斂肺氣、止咳的作用。
小青龍湯小檔案
成分 麻黃、芍藥、乾薑、桂枝、細辛、五味子、甘草、半夏
功效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調和營衛、散寒降逆
主治 支氣管炎、氣喘、利尿、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

●止瀉 酸味收斂之性,能治療久瀉不止之症,如烏梅、石榴皮等,可與肉豆蔻、黨參同用,治療脾虛久瀉。 ●止汗 酸味藥也是止汗的良藥,自汗、盜汗之汗出不止,用白芍等止汗作用明顯,如張仲景名方「桂枝湯」中就使用白芍。此方是治療汗出症的常用藥方。
桂枝湯小檔案
成分 桂枝、白芍、生薑、紅棗、甘草
功效 調和營衛,解肌固表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弱或浮緩、兒童過敏性鼻炎

●止痛 酸味藥與甘味藥合用,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二者酸甘化陰,能緩急止痛。常用藥方「芍藥甘草湯」,既可直接使用於治療頭痛、腿痛,又可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各種風濕痹症。
芍藥甘草湯小檔案
成分 白芍藥、甘草
功效 調和氣血、止痛鎮攣
主治 腹中疼痛、四肢痙攣、腿腳無力、腰痠背痛

●止渴 酸味藥能刺激包括唾液在內的消化液之分泌,因此在開胃消食的同時,有治療口乾口渴的效果。
酸味太過反而傷胃 酸味太過,會導致肝氣過旺,木旺則剋土,脾土之氣反受制約。《黃帝內經》說:「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脾氣一傷,人就會出現厭食、腹瀉、消瘦、面黃等病症。
一般所言的「酸味開胃」之說,也要限制在一定程度之下,酸味攝取過多,不但不能開胃,反而傷胃。因為酸味促進胃液的分泌,如果胃酸、消化液分泌太多,反而會損傷胃黏膜,影響胃的功能。且由於酸主收斂,不利於氣機的疏泄,因此,平時情志較憂鬱的女性,宜少吃酸味的食物。
生活中常吃的酸味食物 1 醋 「醋」的由來 醋在古代又稱「醯」、「酢」、「苦酒」,現稱「米醋」。
醋起源於中國,古有「杜康造酒兒造醋」之說。傳說夏代杜康的兒子長得高大結實,膚色黝黑,人稱「黑塔」。
黑塔率族人移居今江蘇省鎮江一帶,在長江岸邊,開設一家糟坊,本想釀酒,誰知這一年遇上水患,江水浸漫酒糟,等洪水退下,21天已過。這時恰逢酉時,一打開缸,香氣撲鼻而來,以口嚐之,酸中帶甜,鮮美無比。
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一個「酉」字,命名這種酸水為「醋」。至今鎮江一帶的釀醋業製造醋的過程,依然是21天。相傳這就是醋的由來。 醋的功效 醋為酸、涼之品,關於其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醋可消腫痛,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清代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一書中,對食醋的保健功能歸納為:開胃、養肝、強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氣避邪、解諸毒。 現代醫學研究,食醋有消除疲勞、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平衡血液酸鹼值、抗菌殺菌、調節血脂、降血壓、調節血糖、提高肝腎功能、防治肥胖、美容養身、延緩衰老、防癌抗癌等功效。 醋的妙用 高血壓、高血脂:醋泡花生米1週以上,每日生吃花生米8粒,能降低血脂、膽固醇,並透過軟化血管發揮降壓作用。 失眠:醋20毫升,蜂蜜30毫升同攪拌於溫水中,睡前飲用,可改善睡眠。 皮膚晦暗:桃仁250克,醋500毫升,浸泡1週,每日食用10克左右,對面色晦暗、皮膚粗糙,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預防感冒:糯米50克,蔥7段,生薑7片熬粥。粥熟後,加入醋30毫升,每日1次,可預防感冒。 醋的禁忌 消化道潰瘍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平常胃酸過多、時有酸液逆流的人不宜吃醋,否則醋之酸味刺激潰瘍面,易加重病情。 服用解表發汗藥:風寒外感者服用解表發汗藥時,不宜吃醋。因為,醋的收斂之性,會降低解表劑的發汗作用,進而降低療效。 服用抗生素:正服用抗生素者不宜吃醋,因醋酸可中和鹼性藥物,使其減弱或失去藥效,甚至使藥物在酸性環境中形成結晶,沉積在腎臟,損害腎功能。 醋的小檔案
別名 醯、酢、米醋、苦酒、酢酒
性味 味酸,性溫
功效 開胃、養肝、強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氣避邪、解諸毒

應用 高血壓、高血脂、失眠、皮膚晦暗、預防感冒
適用者 一般大眾,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失眠,以及皮膚粗糙者
不適者 消化道潰瘍者、服用解表發汗藥或抗生素者

【名人逸事】房玄齡家有妒妻—「吃醋」一詞的由來 中國人常用「吃醋」一詞,表達男女之間的嫉妒之情,這一典故源於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齡,除了處世謹慎、足智多謀外,還以怕老婆出名。在別人三妻四妾熱鬧非凡的時候,房玄齡始終「心無旁騖」。
有一次,唐太宗因房玄齡治國有功,準備賞賜給他幾個美女作妾。誰知道房玄齡聽罷拚命搖頭,堅持不接受。一問才知,是害怕家中嫉妒成性的老婆。
唐太宗為了教訓一下這個妒婦,特意把房妻召來,問她:「是否同意自己賞賜給她丈夫幾個美女作妾?」沒想到房妻斷然拒絕。唐太宗很生氣,叫人端來一碗毒藥,給她兩個選擇,一是同意宰相納妾,一是飲下毒藥。
沒想到房妻二話不說,端起毒酒一飲而盡。唐太宗看罷哈哈大笑說:「果然是烈女,那碗毒酒實則是一碗醋。」從此,「吃醋」便成為「好妒」的代稱。
【歷史掌故】好醋妙用多:軟化肉質、醋化魚刺 隋煬帝某次大宴群臣,有一道菜是紅燒牛肉,但因牛肉久燒不爛,急煞廚師。慌亂之中,誤將醋倒進鍋內,沒想到很快肉爛味香,不僅解決燃眉之急,還使肉質變得更加鮮美。 清代乾隆下江南時,在鎮江吃魚,不小心被魚刺卡住咽喉。陪駕官員個個束手無策,這時有一位侍者端上醋來,乾隆皇略飲幾口,魚刺變軟,吞了下去。從此,也就有「醋化魚刺」的使用方法。 2 山楂 味酸甘,性微溫,為薔薇科山楂屬植物,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分布於北溫帶。中國有20種左右,各省均產,以北方分布和應用最廣。
古代對山楂的記載,最早見於《爾雅》。人們雖然知道山楂可以食用,但因其味酸,只作為野果,並未入家用水果之列。
唐以後,山楂被作為藥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錄前人對山楂的應用,將其煮水內服,能治療腹瀉、痢疾;外洗可改善搔癢。 山楂的功效 功效1 消食積 山楂對食肉過多引起的積滯,有良好的消食作用,因為山楂能刺激胃中消化酶的分泌。
李時珍曾舉過一例:鄰居小孩因食積得了黃腫病,腹脹如鼓,偶食大量山楂,回家後大吐痰水,病立刻痊癒。
平常燉煮老母雞等難熟之肉,放入幾枚山楂後,便很容易熟爛,其消肉食作用不難推知。餐後宜吃幾枚山楂,或將山楂炒後泡水,可消食健胃,不留食積。
注意事項:由於山楂有消食的作用,空腹或潰瘍病患者均不宜食用,否則更易飢餓,且胃中嘈雜。
功效2 活血消瘀 山楂的活血作用很強,可用於冠心病心悸、胸悶胸痛症,以及婦女產後惡露不盡。
治療冠心病時,可與其他藥物如丹參、瓜蔞、桂枝配伍使用。平時多喝山楂水,則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功效3 祛痰利水 山楂的祛痰利水效用,表現在現代醫學上,有降血脂、降低血容量的功能,山楂可治療高血脂、高血壓等症,多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
配伍方法:山楂15克,荷葉10克,煮沸代茶飲,每日1劑,療程不限。 山楂的食用禁忌 兒童:山楂所含的有機酸、鞣質等,易對牙齒造成損害,有蛀牙者和兒童不宜多食。 潰瘍病患者:山楂富含有機酸,易刺激潰瘍面,導致出血、疼痛,故潰瘍病患者不宜食用。 孕婦:由於山楂兼酸甜之味,深受妊娠初期孕婦的喜愛。但山楂活血作用較強,易造成流產,孕婦切忌勿食。 一般而言,酸味食物均有開胃消食、化油膩的作用,能增進食慾,促進血脂、膽固醇的分解。在食物之中適量搭配,不僅可增加食量,還能預防現代社會的好發疾病—代謝障礙症候群。
但酸味食物也和其他五味一樣,食用得太多,亦會適得其反,造成消化道的損傷。食用酸味,也在貴得其宜。

<表標>山楂小檔案
別名 山楂果、紅果、山裡紅、胭脂果、酸楂、仙楂
性味 味酸甘,性溫
功效 消食積、活血消瘀、祛痰利水
禁忌 兒童、潰瘍病患者不宜,孕婦忌食
 2 過敏體質:把身體的平和找回來 遠離過敏原,對症飲用抗敏藥食
 「過敏體質」是身體呈現出對某些物質的過度反應狀態。
在所有體質中,只有過敏的人對自己的體質最清楚。因為在別人輕鬆愜意、快樂舒適生活的同時,過敏體質者卻要時刻警戒,深怕容易引發體內發生劇烈反應的物質,因稍有不慎,讓身體遭受巨大的痛苦與打擊。
哪些物質容易引起過敏? 1 花粉 「花粉」是最常見的過敏原,可引起皮膚的搔癢、紅腫、丘疹、斑疹;也能引起呼吸系統的過敏,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
在春風拂面、鳥語花香的時節,當大家都沉浸在快樂中時,對花粉過敏的人,卻生活在煉獄之中。
2 海鮮 海洋生物的多樣與美麗,常讓人驚嘆,但同時,其所擁有的蛋白質種類,也常超出人的認知範圍。
因此,當這些陌生的蛋白質進入人體後,就會引起免疫系統的高度警覺,甚至會做出劇烈反應,這時就會出現「過敏」。
3 塵蟎 「塵蟎」也是導致過敏的一個重要過敏原。對塵蟎過敏者,一般會出現呼吸系統方面的過敏,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
【賀教授看診實例】找出引發哮喘的元凶—塵蟎過敏
我有一位病人,已經52歲,在感冒之後,出現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呼吸有哮鳴音等。經過中藥治療1個月,喘息好轉,並逐漸痊癒。
患者一高興,在一個休息日,開始整理家務、衣櫃。誰知,打開衣櫃半小時後,哮喘重新發作。原來他對「塵蟎」過敏。 生活中會引起過敏的物質不勝枚舉。有的人對酒精過敏,一喝酒不僅會面紅耳赤,還會出現喉頭緊縮、呼吸困難症狀;有的人對某些水果過敏,如桃子、西瓜、蘋果。
有的人對藥物過敏,如青黴素、磺胺藥;甚至有些女性對男性的精液過敏、有的嬰兒對母乳過敏、有的人對陽光過敏、有的人對風過敏等。可見過敏原無處不在,過敏現象防不勝防。
<表標>過敏體質自我檢測評量表
序號 自我檢測評量項目 是 否
1 吸入花粉後,出現皮膚搔癢、紅腫、丘疹、斑疹;或引起呼吸系統的過敏,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
2 食用海鮮後,引起免疫系統的高度警覺和身體不適,如皮膚過敏、起疹子,甚至呼吸窒息等症狀
3 對塵蟎過敏,出現呼吸系統的過敏,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

容易出現過敏反應的部位 1 皮膚過敏 「皮膚」是最容易出現過敏反應的部位,因為皮膚完全暴露在環境中,與外來異物接觸頻繁,因此比其他部位更易發生過敏反應。
症狀:出現濕疹、丘疹、斑疹等,搔癢是最常見的症狀。
緩解對策:皮膚過敏者一般多屬血熱者,可用清熱、涼血、祛風的方法治療。 一般皮膚過敏者多為年輕人,因為此年齡體內陽熱之氣偏盛。很多皮膚易於過敏的人,在年齡稍長後,過敏情況就會消失。
2 呼吸道過敏 症狀:呼吸道與外界接觸之多,僅次於皮膚。因此,呼吸系統的過敏也很常見,其中最嚴重的是過敏性哮喘。台灣已故歌手鄧麗君,即因罹患過敏性哮喘而導致離世。
與皮膚過敏不同的是,呼吸道過敏症多數屬於陽虛體質,即體質虛弱者較多見,如體質虛弱的兒童。但隨著體質的改善,這種哮喘會慢慢自癒。
而本來呼吸道沒有過敏性疾病的人,也可能因為體質的改變,出現過敏性呼吸系統疾病,如銀髮族,以及身體遭受嚴重寒氣損傷者。
緩解對策:呼吸系統過敏症往往多見於陽虛體質患者。給予溫補肺陽的藥物治療,是基本治療方法。
3 胃腸道過敏 因為不斷接受食物為身體提供營養,胃腸道過敏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其主要表現是吃下某些食物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
緩解對策:胃腸道過敏者和呼吸道過敏者相同,也多屬於陽虛體質,應以溫補脾胃陽氣的方法治療。
4 腎臟過敏 腎臟發生過敏的比例雖然較低,卻往往來得更嚴重。有種血管過敏性疾病「過敏性紫瘢」,即會引起腎臟血管過敏,出現血尿、尿蛋白,重者甚至出現腎功能衰竭。
緩解對策:因為血尿在中醫認為屬「小腸」有熱,因此,對於紫癜性腎炎的治療,應該使用涼血活血的方法。
「過敏」可能發生在人體的任一部位和臟器。在皮膚出現紅斑時,內臟可能也會出現大片充血;在氣管黏膜發生水腫、充血、痙攣,表現為呼吸困難、氣喘不止的同時,血管也正可能發生相同的變化。
只不過,皮膚表面的變化容易看到;消化道、呼吸道的變化,讓人們更易感受而已。
過敏體質要如何調理? 1 飲食調理 忌食發物:如魚、蝦、海鮮、鵝肉、羊肉、牛肉。 遠離過敏原:如花粉、牛奶、蜂蜜、雞蛋、粉塵。 辨症擇食:皮膚過敏者,多為血熱,平時應多食苦寒之物,如魚腥草、苦瓜、馬齒莧、苦菜、芥菜、白蘿蔔、紅蘿蔔,以清利體內濕熱。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胃腸道過敏等,則建議食用溫熱性食物,如生薑、乾薑、肉桂、陳皮、小茴香、羊肉、牛肉。
2 藥物調理 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可用「玉屏風散」、「麻黃附子細辛湯」。清涕多者,用桂枝煮生薑水。
過敏性風疹、濕疹:可用防風、蟬蛻、烏梅、地龍煎水服用。
2種治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的中藥
名稱 玉屏風散 麻黃附子細辛湯
藥材 黃耆、白朮、防風 麻黃、細辛、附子
功效 益氣、固表、止汗 溫經解表
主治 表虛自汗、惡風、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浮虛軟、體虛易感風邪者 感冒、發熱、喉嚨痛

●烏梅 性味:味甘酸,性平,無毒。
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成熟果實。一般5月間採摘,將其成熟的綠色果實(青梅),加工炮製而成。
烏梅酸甜可口,是頗受歡迎的休閒食品。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烏梅還是一味上等的藥材,可治療許多疾病。
根據《本草經集注》記載:「烏梅味酸,氣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乾。」結合後世醫家的應用,發現「烏梅」有很多有趣的功效。 祛病功效 生津斂津:烏梅含化,治療口中乾燥少津者,可使其津液增多,著名的歷史典故「望梅止渴」,即說明烏梅的此種功效;而口水過多者,又可用其收斂口津,因烏梅味酸,有收斂之性。 通便止瀉:根據唐代孟詵《食療本草》記載:「大便不通,氣奔欲死,以烏梅十顆,置湯中,須臾去核,杵為丸如棗大,納下部,少時即通。」同時,烏梅因其酸收之性,也可以治療腸炎、痢疾等引起的泄瀉、痢疾等。
滋陰退熱:根據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烏梅和白糖煎水,可治療多種疾病,如發熱、出疹子、驚厥、嘔吐泄瀉等病症。只要見有舌苔乾燥,或無苔即可使用。
收斂神志:其酸收之性,亦可用於精神失常、不能自控的病人。沈又彭的《沈氏女科輯要》曾載,一老婦人,用2顆烏梅肉煮湯,治癒一產後精神失常、嬉笑不休者。
美容養顏:烏梅有去死肌之用。將其搗爛,塗於臉部黑痣上,可祛除黑斑、黑痣。 治療過敏:因其有清熱之用,與牡丹皮、炒梔子等同用,可治療皮膚過敏;因其有酸收之性,與麻黃、桂枝等同用,能治療過敏性鼻炎。

3 觀顏色,辨藥性 養生關鍵:依照五色對應五臟之法來用藥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釋義:方位中的東方,五色之中的綠色,對應於肝;方位中的南方,五色中的紅色,對應於心;方位中的中央之位,五色中的黃色,對應於脾;方位中的西方,五色中的白色,對應於肺;方位中的北方,五色中的黑色,對應於腎。 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素問‧舉痛論》 釋義:黃色、紅色主於性熱,白色主於性寒,青黑則指示疼痛。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一桌上等的佳餚,不僅要營養豐富,且講究色、香、味俱全。豐富的顏色,不僅令人視覺愉悅,也意味著食物搭配合理、營養均衡。因為食物的顏色和性味、功效之間,確實有著許多微妙的關連。
色分五臟,性味有別 中醫將所有的色彩歸納為5類:青、赤、黃、白、黑。這5種不同色澤的食物,與五臟存在不同的入通對應關係。
依照《黃帝內經》記載:東方青色,對應於肝;南方赤色,對應於心;中央黃色,對應於脾;西方白色,對應於肺;北方黑色,對應於腎。 五色對應的臟器不同,食入人體之後,對身體有不同的作用。
青色入肝:青綠色的多為蔬菜,可清肝火、疏肝氣。血壓高、脾氣大,動輒肝火上沖的人,宜多吃點綠色的蔬菜,如青蘿蔔、芹菜、A菜心、油菜。
紅色入心:紅色、溫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荔枝、櫻桃,有溫補心火、心陽的作用;而紅色、寒涼的食物,則具清心熱、心火的功效,如紅心蘿蔔、番茄。
黃色入脾:黃色的食物多有補益脾胃的功能,如小麥、小米、玉米、栗子、香蕉、桂圓,都有補脾益胃、長養氣血的作用。
白色入肺:如百合、白木耳、蓮藕、白果、鴨肉,可滋養肺陰。
黑色入腎:凡黑色的食物,如木耳、香菇、紫米、桑葚、紫菜、海帶、海參、烏骨雞都能補腎。
一桌高品質的菜餚往往「色全」,而色全也意味著味全、營養均衡,食入人體之後,不會出現臟氣的偏盛偏衰,疾病不易發生。在平時飲食中,可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不同顏色的食物:脾虛者,多選黃色食物;腎虛者,多選黑色食物。 朋友們常問我:「同一類農作物或蔬菜,也有其顏色的差異,如蘿蔔分青蘿蔔、白蘿蔔、紅蘿蔔,不知顏色的不同,是否導致功效有別呢?」 青蘿蔔色青入肝,因此清肝火最好;白蘿蔔色白入肺,通肺、利便作用強,因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而紅蘿蔔色紅入心,可清心火,口舌生瘡者食用效果較好。就如同米類,常食用的有白米、紫米、小米。白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腎,小米色黃則偏入脾胃。米類中又以小米營養價值最高,女性在分娩之後,一般習慣性用紅糖小米粥補身體。
又如木耳類,白木耳即是銀耳,可潤肺,「銀耳蓮子湯」是中國古代富有人家的常用飲品;黑木耳偏於養腎。而豆類,有綠豆、黃豆、黑豆、紅豆等,綠豆偏清肝,黑豆補腎,黃豆補脾胃,紅豆補心血。
與眾不同的「黃」 食物中,黃色的食物營養價值最高,以黃為貴,可多食用。這一點,與傳統文化一致。你發現了嗎?不同的顏色,在中國人眼裡也有不同的地位。
五行、五色之說
在此要從五行和顏色的關係說起。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這5種物質。這5種物質在中國古代,逐漸被抽象為哲學的概念。古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別用五行來分類和認識。
顏色也是如此,首先顏色被分為5個基本的類別。繼而五色被五行規範分類,即青色與樹木的顏色接近,即屬木;紅色是火的色彩,故屬火;黃色與土地的顏色接近,屬土;白色為部分金屬的色彩,屬金;最後將黑色與水對應,因此屬水。

五行的生剋
五行之間依靠「相生」和「相剋」的關係,彼此間建立密切的連繫,如相生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剋關係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在這種關連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剋」的事物,好像彼此是完全平等的關係,但實際上,五行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土」居五行之首
中國以農立國,土地是安身立命的本錢,因此「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占據著主導之位。中國古代很多重要的理論,都反映著這種思想。
在五行規範自然萬物之後,凡與土結合,或屬於土的事物,就高於其他事物而占據主導地位。

「黃」為五色之尚
如此一來,五色中就以「黃」為貴,數字中就以「5」為貴,臟腑中就以「脾胃」為貴。
西漢政治家賈誼,在上書給漢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議「色尚黃,用五數」。而中醫理論中,以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就是這一哲學思想的延伸。
黃色、甘味食物建議多吃
食物和人體的關係,與在整個傳統文化中,「黃色地位尊貴」的想法一致。依照《黃帝內經》的要求,飲食應五味均衡,什麼都吃一點,但是黃色、甘味的食物,可作為主食,建議多吃一些。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化產生的源頭—中原地區,飲食主體的色彩是黃色,農作物如小麥、玉米、小米、馬鈴薯、番薯、南瓜、黃豆,肉類如黃雞、黃魚等。
同理,對人體有明顯補益作用的藥物,也多是黃色的,如人參、黨參、桂圓、紅棗、枸杞、蜂蜜、甘草等。
 觀色辨寒涼 食物的顏色,除了對五臟有不同的補養作用外,顏色和食物的寒熱溫涼性質,也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觀色1 診斷疾病
《黃帝內經》有「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這句經文,本來出現在一篇論述疼痛的文章裡,告訴我們如何根據病人的面色,辨別患者病性的寒熱。
若病人面色發黃、發紅,為「熱證」的表現;如果發白,則為「寒證」;若為青黑色則為「疼痛」,是大寒所致。因此,黃、赤面色主內熱,白、青、暗黑主有寒,是醫師臨證診斷疾病的重要辨證依據。

觀色2 辨別食性
診斷人體疾病的方法,實際上也適用於植物。一般暖色的食物多是溫熱之性,而冷色的食物多是涼性。即黃色、紅色的食物,多為溫、熱性,如橘子、荔枝、香蕉、桂圓;而白色、青色的食物多為寒、涼性,如西瓜、梨。
黑色亦屬於暖色,故黑色食物也多溫補,如黑桑葚、黑蘑菇、何首烏等。
同樣是糖類,白糖屬偏涼,紅糖是溫熱的。女性在出現經痛、月經量少、月經過期這些「宮寒症」時,熬上一碗生薑紅糖水喝,症狀就會明顯地改善;而白糖具有清熱的作用,孩子感冒、發燒、出疹子時,用烏梅與白糖煮水,飲用後即可退燒。 記得兒時,紅糖在家中的角色重要。家裡有人生病,或誰家喜得貴子,來往交流的禮品中總有包紅糖。但現今,紅糖卻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尤其對女性來說,是莫大的損失。紅糖對人體的作用,是口感精美的白糖遠不能代替的。

紅糖功效:祛寒、活血、補血
「黃赤為熱,白為寒」,同樣是糖,紅糖卻比白糖多了一種溫熱之性,是溫補之品,具有祛寒、活血、補血等功效。 「紅糖」是指甘蔗榨汁,經濃縮形成的帶蜜糖。依結晶顆粒不同,紅糖可分為赤砂糖、紅糖粉、碗糖等,因沒有經過高度精製,幾乎保留甘蔗汁中的所有成分,如鐵、鈣、鋅、錳、鉻,以及少量的維生素B2、胡蘿蔔素。營養成分遠較經過提取、精煉的白糖要高。
日本科學研究人員,還從紅糖中提取一種叫「糖蜜」的多糖。實驗證明,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功效、明顯的抗衰老作用。
4 吃肉學問大 養生關鍵:不同肉類,烹調方法要講究 白米牛肉棗葵皆甘; 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麥羊肉杏薤皆苦; 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素問‧臟氣法時論》 釋義:白米、牛肉、紅棗、葵菜皆為甘味;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皆為酸味;小麥、羊肉、杏、薤皆為苦味;黃豆、豬肉、栗子、豆葉皆為鹹味;玉米、雞肉、桃、蔥皆為辛味。 陰靜陽躁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釋義:陰性靜止,陽性躁動。
無肉不成席 「肉類」向來是中國人飯桌上備受寵愛的食物。中國人素有「無肉不成席」之說,很多人對肉食的偏愛,遠遠超出蔬菜、五穀。肉食同時也是西方人的主要食物。
中國人的肉食來源很多,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中的海洋生物,無不做為肉食,滿足口腹之欲。
但中國人對不同的肉類,有不同的烹製方法。牛肉常與番茄、蘿蔔同燉;燉豬肉要加茴香、花椒等佐料;鴨子常烤食、雞肉常熬湯;海鮮要蘸薑汁食用。這些不同的烹製、食用習慣,隱含的道理究竟是什麼?
不同肉類,性味各異
肉類其實和植物類食物、藥物一樣,具有不同的性味。《黃帝內經》對肉類食物進行五行歸類,認為牛肉甘味,故入養脾;狗肉酸味,故入養肝;豬肉鹹味,故入養腎;羊肉苦味,故入養心;雞肉辛味,故入養肺。
其性味並非是用口舌直接分辨味道,更多是古人在實際生活中,根據動物的生活環境、性情特徵,以及對疾病的不同作用,不斷地體會、總結而出。
5種肉類和其性味、五臟對應關係表
肉類名稱 性味 五臟
牛肉 甘 脾
狗肉 酸 肝
豬肉 鹹 腎
羊肉 苦 心
雞肉 辛 肺

牛肉 1 牛肉的性味 《黃帝內經》在對牲畜進行五味劃分時,認為牛肉是「甘」味。根據五味與五臟的入養關係,甘入脾,而人體的氣血、五臟六腑的營養,均是脾胃化生的。因此凡屬於甘味、入脾的食物,一般均有很強的補養作用,能化生氣血,對五臟六腑具有營養功能。
屬於甘味的牛肉,可用於補益人體所有的臟氣,益人氣力,生養氣血。但由於牛肉生長週期長,肉質比較堅實,雖然口感很香,卻不易消化,體質壯實或健康者,較喜歡食用。
食材完美搭配,發揮補養功效
牛肉除煮熟切片外,最常見的吃法,即是使用白蘿蔔或番茄燉牛腩。牛肉甘味,但性偏溫熱,而番茄為酸涼之性,白蘿蔔為辛涼之性,一起燉煮,湯和肉就不會有明顯的寒熱之性而趨中性,可存其補養之性,而不會上火,出現咽痛、鼻乾、出血等症狀。
若用牛肉涮火鍋,鍋底是花椒、辣椒、陳皮等,牛肉的溫性加重,吃了易上火,體質虛弱者更易出現多種不適。要善於將寒涼與溫熱食材搭配,才能達到性質平和。
2 牛身上的寶貝 牛肚:能治療消渴病,即糖尿病,補五臟之虛症。一般用醋煮食,可使牛肚易熟而性味平和。
牛腎:主補腎,凡腎虛腎精不足者,可經常食用。 牛髓:安五臟,平三焦,溫中。久服增年,以酒送之。
3 看體質吃牛肉 牛肉本身為溫熱之性,不同體質和需求的人,食法應有不同: 平和體質:可用番茄、蘿蔔等涼性蔬菜燉服。 體質壯實或陽虛內寒較甚者:可用以涮鍋。 陰虛內熱重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不建議吃牛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