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靜心療癒:不要再背負著心債過日子
滿額折

靜心療癒:不要再背負著心債過日子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開啟內心的暖流,溫暖你的生活一個人有多大的靈性,就在於他的心靈具有多大的靈性。
生活是充滿艱辛苦痛的,人生必然藏汙納垢,充滿劫數,能度人的不是任何人或事物,只有人自己。
心寬如海,靈動包容,才能淨化一切,在苦中嘗到些許甜意。

人來到這個世界後,一開始無憂無慮,因為需求的東西少,負擔少,所以得到的快樂也就多。隨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斷地增加,各種情緒越來越濃烈,要求不斷地提高,於是各式的負擔和煩惱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掙扎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之外,再也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是不是過得快樂。此時雖然滿心滿眼的七情六慾,可謂人生的經歷都盡數體驗到了,但卻一點也不曾得到過幸福感。到了最後,終於明白了這個問題時,生命的守護神已經開始遠離你而去了,等待你的就是身體的衰落、滅亡。
很多時候,人生並不總是因為全部擁有就感到幸福,相反卻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美麗。的確,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樂章,高低錯落才會顯得生動而鮮活,所謂「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間。」人生的真相便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的不圓滿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和承認的事實,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對此進行分析,其實人生的缺陷和不圓滿也是一種美,太過一帆風順、太過於完美,反而會令我們感到膩味無限,心生厭倦而不值得珍惜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感受的境界也是各自不同,最重要的是彼此能感受到各自生命中的快樂就行。生命雖然不能永恆,但到達一定時候,它已經能夠盈滿幸福感,如果還奢求更多,反而並不幸福。而止於至善,到達了你感覺已經不錯的時候,便認真去享受它的樂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複雜的人際關係,生存的壓力,浮躁的心態等等,時常折磨著我們脆弱的心靈,我們會感到很疲憊,很困惑,很無奈,甚至很絕望,在這個時候,或者說在出現這些徵兆的時候,請撫慰一下我們的心靈吧!撫慰自己從珍惜自己,愛護自己開始。往好的方向改變自己,自己的人生我們要自己做主,但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影子;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適當地給自己加壓;通過幫助別人來達到善待自己的效果;善待自己就要放寬胸懷,別跟自己過不去。人生不過短短數年,要活出自己的精采,那麼人生才無悔。
一個人有多大的靈性,就在於他的心靈具有多大的靈性。生活是充滿艱辛苦痛的,人生必然藏污納垢,充滿劫數,能度人的不是任何人或事物,只有人自己。如果想要過得快樂,必須讓自己容納一切,心寬如海,靈動包容,才能淨化一切,在苦中嘗到些許甜意。

作者簡介

心理學碩士。出生於70年代,自由作家,心理諮詢師。

目次

一、無法靜心,皆因你的心裡有些事/015
一切執著,都是為了一個「我」/016
一切浮躁,都是因心裡的「妄想」/021
一切煩惱,都因物慾演變成「物役」/026
一切嫉妒,都因我們無法肯定自己的尊貴/030
一切慾望,都是心靈最大的煎熬/035
一切禍福,都是自己造成的/040

二、放開你的心,不要想的太多、太複雜/045
你的心每天都在天堂與地獄,來回穿梭/046
別在自己心裡,畫上一個牢房/051
沒什麼能夠束縛我們的心,除了自己/055
所以心累,是因為太在意自己的形象/060
別把自己的心,囚禁在苦痛中/065
放開了心,就沒什麼放不下了/069
淨化心靈,給心靈洗個澡/074

三、找回你的初心,喚醒你心靈的本質/077
人生沒有目的,卻有意義/078
不要活在別人的標準裡/082
認識世界是必要,但認識自己更為重要/087
放慢腳步聆聽內心的聲音/093
遵從你快樂的本性生活/097
找回初心,如找到自家的門/102
流出自己的人生曲線/107

四、學習快樂,與豁達的自己相遇/113
有一種幸福叫忘卻/114
原諒那些不能原諒的事/119
不要對犯錯的人憤怒/125
快樂就在生活本身/130
莫道人生不幸,心念各不相同/135
苦日子也要有聲有色地過/139

五、開啟內心的暖流,溫暖你的生活 145
心燈發出的光,沒有陰影/146
粗茶淡飯的平凡人生,也能有滋有味/151
接納了苦,苦便不再是苦了/156
在靜靜的回憶中感受美/161
你看到他人的快樂,卻並非生活的全部/165
你是微笑的種子,他人就是土地/170
有心,是一切成功的因/175

六、心靜路就平,給心靈種下清靜的種子/179
一炷清香,不如一瓣心香/180
心中要有一間恬靜的房子/184
動中悟靜,讓心靈在沉思中入定/190
心無所安,做什麼都是三心二意/195
忙碌生活中記得:人忙,心不能忙/199
只有不動心,才是心靈的自由/204

七、青春不是指年華,而是講心境/209
用你的熱情把青春永留心間/210
留一份寶貴的純真趣味在心裡/217
愉悅的心情是心境最好的化妝品/222
開一劑「心」的療癒藥方/227
讓你的心靈沒時間想著老/231
內心慈善的人,是最美的/235

八、心有多寬,幸福就有多大/241
有寬容的大器量,才能容納大幸福/242
只有不爭,天下才沒人能與你爭/247
只有耐煩,才能成為非常人/251
用淡泊之心,造就實實在在的成功與幸福/255
幸福的路不難走,重在慎重選擇/259
付出,會讓你感到幸福和愉悅/264

書摘/試閱

一、 無法靜心,
皆因你的心裡有些事

一切執著,都是為了一個「我」
我們常常習慣說:我的錢、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兒子、我的財產、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譽、我的身體……「我」的觀念從不淡薄,我執深重,處處計較,經常耿耿於懷,免不了執著加深,於是一切的煩惱痛苦,也就日益漸增,接踵而來。然而,我執一旦破除,則一切煩惱痛苦事立刻消失。
庸人自擾,自尋煩惱;愚人自縛,自綁天足。這是世間不斷上演的悲劇。我們常常像蠶蛹一樣,忙碌地為自己編織一個精緻難破的繭。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作繭自縛」。
究其根底,一切都是為了一個「我」,最放不下的也是這個「我」。所有人拼盡一生,去賺取這個「我」所需要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終衍生出無窮無盡的苦痛。
殊不知,過於執著於自我,就會讓人常被外物牽著鼻子走。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
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
禪師被人喻為牛糞,竟無以為答,蘇東坡心中以為贏了佛印禪師,於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
消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妹妹就問道:「哥哥!你究竟是怎麼贏了禪師的?」蘇東坡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如實敘述了一遍他與佛印的對話。
蘇小妹天資聰穎,才華出眾,她聽了蘇東坡得意的敘述之後,說道:「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蘇東坡為什麼會輸給佛印?原因就在於他心中還有一個執著於「我」的羞恥心,聽佛印禪師說自己是佛就喜笑顏開;蘇小妹指明了他看佛印禪師像牛糞是因心中像牛糞時,就自然慚愧失笑。
在我們周圍,總會有這樣一些人,評判別人的事情,常常頭頭是道,他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可當自己身陷其中,成為當事人,往往就沒了標準,一不小心,就犯了相同的錯誤。
人是感性的動物,對待事物處理事情往往以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來下判斷,因此對待別人與要求自己就有了雙重的標準。表現在工作中,一方面是用放大鏡來觀察他人的行為,說三道四,品頭論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縱自己的行為,毫無標準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鏡對待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會用放大鏡對待你,由此產生的衝突可想而知。
人總是趨向於保護自我,相信自我,信賴自己的感覺,憑自己舊有的經驗行事,將自己抓得緊緊的。殊不知,世人所執著的「我」並不是那個真我,而是自性的一個幻影。
一次,藥山禪師在山上散步,看到了兩棵樹,一棵很茂盛,另一棵卻已枯萎。
這時,藥山禪師的兩位徒弟道吾禪師和雲岩禪師恰巧走過來,藥山禪師就問他們:「你們看哪一棵樹好看?」
道吾禪師首先說道:「茂盛的這棵好看!」藥山禪師聽後,點點頭。
雲岩禪師接著便說:「我倒是覺得枯的那棵好!」藥山禪師聽後也點點頭。
侍者不解地問藥山禪師:「師父,您都點頭,到底哪一棵好看啊?」
藥山禪師於是反問侍者說:「那麼,你認為哪一棵好看呢?」
侍者想了想,回答道:「枝葉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氣勃勃,枝葉稀疏的那棵也不失古意盎然。」
藥山禪師聽後微笑不語。
確實,不要以「我」的標準和偏見去要求萬物,因此萬物平等,並沒有高下之分,沒有善惡美醜、高下貴賤的分別,因此榮枯一樣美好。
破除「我執」也是如此,首先要衝出「我」的束縛,打破私慾、拓寬胸懷、提升境界,經常反省自我,學會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學會關愛他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破除「我執」。

破除「我執」後,順本心而游於萬物,自能煩惱不生,心蓮綻放。



一切浮躁,都是因心裡的「妄想」
我們常人之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起心動念。因此,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現前,如何達到動靜如一的境界,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別妄想。

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夠使你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人生中該收手時就要收手,切莫讓得到也變成了另外意義上的失去。合理地放棄一些東西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更珍貴的東西。
「非寧靜而無以致遠。」諸葛武侯如是說。靜是什麼?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大胸襟,也是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清芬。
現代人品味著生活的緊張與焦灼,已很難品味到靜的清芬與恬愉,都漸漸浮躁起來,可是浮躁往往不利於事情的發展。因此,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畢竟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眼熱顯赫權勢,不奢望成堆的金銀,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羡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願,只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老街上有一位老鐵匠,由於早已沒人需要打製的鐵器,而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
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你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躺著,身旁是一把紫砂壺。
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正好夠他吃飯和喝茶。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古董商從老街經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
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三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州立博物館裡;一件在臺灣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在泰國某位華僑手裡,是一九九三年在倫敦拍賣市場上以十六萬美元的拍賣價買下的。
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十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裡的水。
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六十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十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晚上來敲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
當那位商人帶著二十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右店鋪的人和前後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後來,老鐵匠依舊過著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活過了百歲。
就這樣,老鐵匠打破了名利對心的束縛,重獲寧靜。寧靜可以沉澱出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寧靜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悠遠。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
慾望過多,不加節制,人的心便會發生病態的畸變。少一些慾望,就少一些殫精竭慮,滿足感油然而生,還能有什麼煩惱。
人生欲壑難填,來之不易的福緣讓我們懂得珍惜自己當下擁有的,少一些奢望,就不會放縱自己的慾望。學會知足常樂,就能讓心靈保持一種從容而優裕的境界。幸福既來之不易,又是十分短暫的。有福分固然重要,但不知愛惜,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將心跳放緩,隨青山綠水而舞,見魚躍鳶飛而動。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



一切煩惱,都因物慾演變成「物役」
物質崇拜或物質信仰,確實讓現代人迷失了方向。從古代追逐名利不顧仁義廉恥的人,到時下「以命搏錢」的人,其實都是物質的奴隸,而很多人甘願做物質的奴隸,這是社會的悲哀,還是個體的悲哀?為避免物役,從「不要」當中去擁有更寬廣的精神境界。

每個人的煩惱都有兩個來源,一是自身的慾望,再一個就是外物,如金錢、權力、華屋、名聲、美色、佳餚等等,它們誘惑著人們,也煩惱著人們。
如何面對這些外物,就必須從「不要」當中去擁有更寬廣的精神境界。即來去隨緣,而不是執著地求取,是隨時放下,而不是貪念叢生。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他走過了千山萬水,卻始終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羡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我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著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怕被別人暗算,整天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善行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嘗到了快樂的味道。
放下就是快樂,但放下又何其艱難,現代文明加強了人對外物的依賴,人們也以追求物質為最高的人生理想和最美好的人生享受。因此很多人在台灣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例子的比較中猛醒:台灣老太太──拼命賺錢最後享受。美國老太太──提前預支未來的金錢現在享受。於是有了一個新名詞:房奴。接下來又出現了卡奴、電腦奴,等等。雖然我們早已走出奴隸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但我們的精神卻受著另外一種奴役,物質沒有被當做物質,人反而成為物質的奴隸,成為物質的工具,這確實是莫大的諷刺。
其實外物都是虛假的,即使我們把它追到手,也不會感到滿足,反而會使人生出更多更大的慾望來。而這一切都是無根的,都是會走到盡頭,走向反面的,富不過三代是一例,樂極生悲也是一例。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是叫得出名字的東西,都是虛幻不實的。為什麼?因為只要有名字,就一定是有形象的具體事物,而一切形象狀態,都是虛幻的。
趙州和尚問新來的僧人:「你來過這裡嗎?」
僧人答:「來過!」
趙州和尚便對他說:「喝茶去!」
又問另一個僧人:「你來過這裡嗎?」
僧人答:「沒有。」
趙州和尚也對他說:「喝茶去!」
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問:「怎麼來過的叫他去喝茶,沒有來過的也叫他去喝茶呢?」趙州和尚就叫:「院主!」院主答應了一聲。趙州和尚就對他說:「走,喝茶去!」
不要想太多,人生如果能夠達到佛境界,就是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的境界了,「喝茶去」多麼親切自然。其實生活就是一次次的「喝茶去」,思考得太複雜,追求的太豪華,煩惱也就越多,只要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讓自己富足快樂,生活就會圓滿。福緣錯過容易,來之卻是不易的。
因此,不若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學會「物來而應,過去不留」,適當放下,這不僅是一種灑脫,更是參透萬物後的一種平和。只有放下那些過於沉重的東西,才能得到心靈的放鬆。

當某一件東西帶給你的只有無盡的煩惱和憂愁,各種各樣的負擔如山一般壓在你的心上,讓你不能自由呼吸,那麼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捨棄它,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快樂自然會回到你的身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