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滿額折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做自己最好的心靈療癒師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90243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活在社會交往和工作謀生的沉重壓力之下,
感覺到活得不自由、不圓滿、不快樂,並且心裏充滿了束縛、衝突、矛盾和恐懼。

在這樣高壓、混亂的環境下,我們的內心開始變得麻木、冷酷、
虛假,不願與人溝通,甚至越來越不瞭解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

讓心靈走向清明
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裡,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我們的大部分思考都是建立在結論、傳統和他人經驗的基礎上的,沒有這些非常明顯的、必然的結論我們似乎就不可能生活。
當你感到思維混亂、生活痛苦的時候,可能會在心中不斷地向上蒼、上帝、佛祖、觀音菩薩之類的心靈權威求救,但你很少想到向自己求救,你很少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把所有的知識、概念及理論都放在一邊,為自己去發現世間是否存在著某種神聖的事物——不是言教,因為言教並不是那真實的東西,言語的描繪絕非被描繪的事物——世間是否存在著某個真實的東西,它不是想像出來的幻象或神話,而是永遠不會被摧毀的實相,不變的真理?」
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麼?是「有」還是「沒有」?其實,當你嘗試這樣問自己的時候,你就已經相信它的存在了。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將這種事物稱為「自性」,即人們常說的「靈性」,對此也解釋道:「如果我們稍微能意識到內心的混亂,多少都會渴望擁有這份清明的心性……能夠發現自性之光,可以說是一件最有價值的事,因為有了這份光明,就不必再仰賴任何人,那時你就徹底自由了。」
點亮自性之光,就能獲得徹底的自由。對人們來說,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因為我們的心是受制約的,這是明顯的事實。我們的心總是受某文化或社會的制約,受各種感受、種種關係的緊張與壓力、經濟、氣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強制性等影響。儘管自古以來的人們都在尋求解除心之制約的方法,然而成功者寥寥無幾。因為大多數人都誤解了自由的真意,大多數人都以為自由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想就怎麼想,自由地走動,以種種方式表現自己。其實不然,這只是外在的自由,而非內在的自由,更不是徹底的自由——在顯意識和潛意識深層都能夠不依賴、不恐懼、不焦慮,也沒有數不清的問題。光有外在自由而沒有內在心理上的自由,就看不到真實,看不到有一種由恐懼導致的現實,我們也就難以擺脫單調生活所帶來的沉悶、孤獨、絕望、焦慮等負面能量的束縛。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活在社會交往和工作謀生的沉重壓力之下,感覺到相當的貧乏空虛。雖然我們擁有許多知識和科技,但還是活得不自由、不圓滿、不快樂,並且心裡充滿了束縛、衝突、矛盾和恐懼。多少個世紀以來,人類立下了無數的權威律法,比如自然律、道德律,再比如我們自己過往的記憶和經驗,以及影響我們生活的一些瑣碎原則。此外還有宗教、民族的規範,那些被我們稱為宗教的組織化信仰和教條。對於諸如此類的約束和局限,起初我們可能厭惡它,繼而開始習慣它,等到時間夠長之後,我們已經依賴它。有依賴,就沒有自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快樂的原因。
生活中,巨大的壓力使得我們周圍的每一件東西都崩潰了或走在崩潰的路上,儘管它們看上去還是井然有序,但事實上它們卻在緩慢地衰敗、毀滅。總之,毀滅的浪潮正持續不斷地壓倒生命的浪潮。
在這樣高壓、混亂的環境下,我們的內心開始變得麻木、冷酷、虛假,不願與人溝通,甚至越來越不瞭解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內在的、外在的世界亂得一團糟。我們是不是已經習慣了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不想去改變,對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還是沒有勇氣去轉變這種糟糕的狀態?
轉變不是在將來,它只能在現在。
而且,我們所說的轉變非常簡單:看到虛假的就是虛假的,真實的就是真實的,這就是轉變。因為當我們非常清晰地如實看到某事物的時候,這個真實就會釋放;當我們看到某事物是虛假的時候,看清它的真實而不使它合理化時,又一個束縛不存在了,這表示著我們已經能夠不被虛假的東西蒙蔽雙眼,也不必刻意去堅持一些沒有用的原則。如果我們發現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空虛的狀態,那麼我們就在那一刻觀察空虛,找出它的真實面目,那麼空虛就會得到轉變和停止。
只有這樣在每一個當下覺知,我們才能改變這個虛假的、缺乏愛和真實的現狀。面對當前人們日益惡化的心靈景象,我們迫切需要給予心靈智慧的導引,引領我們去思考那些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引導我們的心靈從混亂走向清明,從而開啟我們自己靈性成長的旅程。

作者簡介

中文專業畢業,後研讀心理學,曾在雜誌社擔任過策劃編輯,熱愛寫作,擅長心理、勵志類的書籍寫作,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目次

目錄
PART 1喚醒心中的靈性
一、心靈寂靜,別讓心靈喋喋不休 018
二、跨越局限,心才能真的徹底自由 022
三、拒絕權威,才能使自己心智澄明 026
四、明鏡心台,看清生活的目的 030
五、不受約束,喚醒真實的「我」 034
六、自我認識,才知道我能做什麼 038
七、個性的產生,不過是慾望的疊加 042

PART 2全面察覺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純然的觀察,不加入經驗和知識 048
二、心靈的內省,能釋放巨大的能量 052
三、放空的思想,到處都充滿洞察力 056
四、觀察與被觀察,其實都是「我」 060
五、看的藝術,在於看到真實的自己 064
六、全心全意地聽,才能聽見心靈的聲音 068
七、覺知,會忘掉所有的煩惱和不快 072

PART 3給寂寞心靈的一帖療癒劑
一、給寂寞空虛的心靈療癒 078
二、給孤獨心靈的自我療癒 081
三、超越孤獨,才能享受單獨 085
四、給孤立空虛的心靈療癒 089
五、給絕望心靈的希望療癒 093
六、給恐懼心靈的思想療癒 097
七、給哀傷痛苦的快樂療癒 101

PART 4撫平心靈深處的暴力
一、心靈沒有空間,就會產生暴力 106
二、依賴和期望,都是憤怒的根由 110
三、嫉妒和慾望,是仇恨發展的過程 113
四、強制他人,是批評與暴力的淵源 117
五、任何形式的比較,也是一種暴力 121
六、心神不寧,是「非議」的起源 125
七、生活的戰爭,毀掉安寧與幸福 129

PART 5關係是一面照見真實自己的鏡子
一、從正確關係中,發現真實的「我」 134
二、社會的關係,是你我的寫照 138
三、面子問題,是「自我」的產物 142
四、習慣的婚姻,是對愛的戕害 146
五、衝突和矛盾,是生活的面貌 150
六、追求安全感,是心靈的傾向 154
七、幫孩子尋求自由,而不是實現我們的野心 157

PART 6寂靜,才能真正平靜的生活
一、我們生活為什麼不平靜? 162
二、讓心靈不再被扭曲 166
三、感知,源自思想沉靜的冥想 169
四、冥想,是一種專注的運動 173
五、什麼都不想,是對冥想的曲解 176
六、煩惱的心靈,才會有噪音的抵制 180
七、禪定,是自我了解的開始 183

PART 7讓心靈充分的自由
一、根本的自由,是心靈自由的品質 188
二、生活建立「分別心」,會加速心的敗壞 192
三、自己的習性,不要刻意對抗 196
四、可以的話,永遠不要問「怎樣」 199
五、了解「真實存在」,生活才有意義 203
六、私慾,導致心靈的狹隘與瑣碎 207
七、因循傳統,會引發更多衝突 211

PART 8活躍在當下
一、在每個當下,真實地覺知 216
二、總是不滿足,總會有痛苦 219
三、我們的生活,都是在尋找的狀態中 223
四、拋開概念生活,因為它不現實 227
五、我們追尋快樂的原因 231
六、每天的生活,都是活躍的當下 235
七、幸福不是感覺,是一種滋味 239

PART 9讓生活從已知中解脫
一、現實和理想的矛盾衝突 244
二、先有思想,然後才有思考者 248
三、「不知道」是看見真相的狀態 252
四、不要控制思想,要了解思想 256
五、肯定,是從否定中產生 259
六、哪裡有注意,哪裡就有真實 263
七、記憶,是過去延續的產物 267

書摘/試閱

Part 1 喚醒心中的靈性
靈性的覺醒需要我們在自由的狀態下觀照自我的內心,從而超越一切的已知和束縛,只有在心真正的靜謐之時,才有靈性的光芒。


一、心靈寂靜,別讓心靈喋喋不休

心靈寂靜的一種形式,就是讓心停止嘮叨和念頭,內心沒有衝突和恐懼。
熙熙攘攘的社會,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人們喋喋不休的內心。我們的心何時能夠停止嘮叨和念頭,內心沒有衝突和恐懼?
一個女孩有一次生病急診住院,在醫院打點滴,那時才剛過淩晨五點,注射室裡只有她和一位中年婦女以及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太太三個人。因為打點滴時間太長,於是她們就聊了起來。中年婦女是因為糖尿病而打點滴,雖然她一直配合醫生的治療,但是還沒能根治,她說生活太使人憂愁了。
女孩開玩笑地問:「你是不是愁錢啊?」
中年婦女卻說:「我並不缺錢,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一天都在奔波勞碌著,心裡面從來沒有閒下來過。你看,現在才五點鐘,就得早早來醫院打點滴,因為待會兒天亮前要趕回家照料小孫子起床,給兒子兒媳做早餐,然後再送孫子去幼稚園。忙完這些我還要上班,辦公室裡也總有忙不完的工作,處理不完的人際關係。總之,整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心裡邊總得想著這樣那樣的事,儘管想的都是些小事,但如果不去想,心裡邊又很難受。」
對面的老太太這時接過話:「你要是總是想那麼事情,病怎麼能好呢?你看這春暖花開的季節,趕緊放下心裡面所有的東西,什麼也別想,到外面踏青賞花去,讓自己的心休息休息,總是這麼喋喋不休地煩惱著,不病也憋出病來了。」
我們的心為什麼喋喋不休,我們是否已經習慣於嘮叨不止?
有的時候我們會突然覺察到自己的心總是在喋喋不休,持續不斷地冒出毫無意識、缺乏邏輯、含糊不清、混亂嘈雜的妄念,就像水一樣自動地溢出來。即使我們知道這不是理性的思考,也知道這些妄念會消磨我們的能量——讓我們的腦子神經兮兮,弄得我們身心俱疲,胡思亂想既沒目的又無意義,可是我們就是無法停止嘮叨。
而無論你在思考什麼:工作、事業、你的妻子或丈夫、孩子和你的財物,只要你的心永遠充滿著念頭,需要有事情做,就會嘮叨不休、焦灼不安。如果我們的心老是嘮叨不休,我們就會浮想聯篇,就不能看見事情的真相,例如總是回想過去的錯誤,又預想未來的苦難,設想並不一定發生的種種。
此時恐懼就會趁虛而入,你的心還存在支離破碎的妄想,而恐懼卻已全副武裝地侵襲,因此你的生活才會越來越亂,病痛才不能消除。
只有在內心平靜時,你才能看見生活裡的恐懼、瑣碎。如果你的心不再那麼忙碌,不再為自己的困擾和焦慮喋喋不休,你就能安心地去認識自己從而享受生活。假如你說「我要瞭解它、控制它、除掉它、停止它」,其實你已經又開始喋喋不休了。
等到哪一天你遺忘了時間,能夠輕鬆地放下家裡所有的柴米油鹽,平靜地去欣賞街邊的花草樹木,並且隨時準備融入到山川河流當中,頭腦自然而然地就能夠拋棄那些妄想雜念,心就停止了喋喋不休。
等到你全然覺察和瞭解意識的結構、快感、悲傷和絕望,而腦細胞也變得平靜了,也許你的心就能夠到達純然寂靜的境界。



二、跨越局限,心才能真的徹底自由

我們總想變成某個了不起的大人物:精神導師、心理治療師、政治家等等。這些角色沒有什麼不對,只是我們一旦變成了治療師、生物學家或科技專家,這些身份就會限制我們的頭腦,使它無法全面的發展。
你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局限?首先你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然後再想辦法去超越你的局限。你也許未曾注意到,即使你看著一朵花說:「這是菊花」、「那是蘭花」、「這是玫瑰」,這些植物學的常識也已經夾在你和花朵之間,使得你和現象之間出現了一條鴻溝,從而阻礙了你真正地認識它。
你想接近一朵花,就必須用心觀察它:用眼觀察它的顏色和形狀,用鼻去嗅它的香味,用手去觸摸它的根莖和花瓣,這才是真正的認知,但鮮有人能做到這點。
生活中,你受到的限制要比這多得多。試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你是公司裡的一名職員,你就必須按照公司的制度按時上下班,否則你就有被老闆「炒魷魚」的危險。如果你生活在一個穩定和諧的環境裡,比如你有一份薪酬優渥的工作,你有一所很漂亮的房子,你和妻子或丈夫的感情很好,你的父母對你慈祥而寬容,你的孩子乖巧懂事……總之,你身邊的一切都是幸福快樂的,你就很難覺察到自己的限制,更不會因為這些限制而痛苦。
然而只要這些東西稍微發生改變,例如你的妻子或丈夫和其他異性的關係變得更親密,或者你的錢財變少了,或者受到戰爭、痛苦、壓力的威脅,甚至還有來自種族、國家、宗教及文化的壓力,你就會開始和外在的干擾抗爭來保衛自己免於內在的混亂,你就會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束縛是那樣的多,自己的能力是那樣的有限。
其實,無需遭遇外在環境的劇烈轉變,只要你能夠稍微敏感和耐心一點,你就不僅可以覺察到自我受限制的情況,還能體會到它所帶來的危機、暴力及仇恨。
光覺察到局限還不夠,現在我們需要關心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可能跨越這些局限,活得沒有恐懼,沒有衝突,又充滿自由。如果想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極大的智慧。缺少了智慧,你是不可能擁有自由之心的。
那麼知識能否幫助我們超越自己的局限?智慧是否能夠通過知識而獲得?假如我們足夠敏銳,我們又將發現,知識也是有局限的。
然而,大多數人意識不到這點,他們習慣照著傳統教給我們的種種方式去生活,不假思索地反應著,而這些反應只會製造更多的束縛和限制。他們更不會明白:你必須全神貫注於自己受限制的情況,才能從過去的歷史中完全解脫,而那些束縛和限制才會自然從你身上消失。
超越局限,我們還必須給大腦留有足夠的空間。空間並不僅僅指的是從此處到彼處的距離,它意味著沒有中心點。如果你的心有一個中心點,那麼即使你脫離了這個中心點而跑到別的圈子,不論你走得有多遠,它仍然是受限的。
因此,跨越局限意味著沒有中心點,也沒有界限或周邊。等到頭腦是不再屬於任何東西,也不再執著於任何事物的時候,它才能真的徹底自由。



三、拒絕權威,才能使自己心智澄明
我們必須質疑所有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你自己主動追隨的還是他人強制附加的。這樣你才能夠避免毀掉自己,才能使自己心智澄明。
作為關係中的一員,人似乎不可能拒絕外部權威,因為權威是必要的,任何文明社會都需要一定的權威。而且,過去的傳統、經驗、知識和信仰已經塑造了我們信仰權威的頭腦,如今要想完全拒絕權威,我們做得到嗎?
在這個權威統治下的世界,人類一向習慣於遵守傳統的途徑,我們把它稱作傳承先祖的文化精神。雖然大多數人都反對暴力和專制政體,但內心卻已接受別人的權威或專斷,不假思索地追隨別人所認可的精神、文化和體制。
我們一直都在某種假定的模式下運作,比如說駕車要靠右行駛、照章繳稅,要遵守一定的宗教教規,要遵守社會禮法等,我們希望有方向、有指導、被確定、不做錯,最終獲得被社會權威所認可的成功;而這種渴望被確定的慾望,潛移默化地在我們心中築起以個人經驗為主的權威,進而製造了社會上、家庭上、宗教上等的外在權威。年輕人更容易被導師、政客、富人或被社會認定的成功人士所說服,使自己受制於宗教上或政治上的某一個人、某一個集體或某一種意識形態,因此權威就常常以書籍、老師、丈夫、妻子、父母、朋友或社團的面目出現。
這個社會還存在金錢的權威,無論宗教界還是非宗教界都存在有權有勢的人,還有社會不公造成的權威,還有許許多多權威。
一旦我們背離這些模式,這些權威和你之間就會發生衝突,因為你覺得必須按照權威所說的去做,但你又感到力不從心,你自己獨特的個性、氣質產生的內在壓力不斷與你認為應該服從的那套理論互相衝突,因而產生了矛盾。於是你陷入了選擇的困境,到底是去做制度告訴你該做的事,還是按照自我的意願去過你每天想過的生活。 如果你臣服於權威,老是按照他人的標準來認識自己,你就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感情去聽從別人、追隨別人,那麼,你就永遠停留在做「二手貨」的人的發展階段。
權威的危害不僅如此,它還奴役心智,束縛我們的能量。我們自以為有了這些可以遵守的條條框框,這些模式和條款就會帶給你安全感,即外在的秩序能帶給你內在的秩序。殊不知,正是你的這些心理上的依賴,反應出你內心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 也就是說,從外在強制下得到的秩序,反而助長了內在的不安。我們的思維混亂也正是因為追求權威承諾的一種事實,為了按照他們訂立的模式以融入社會,我們將靈魂、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扭曲了。
既然權威下的生活也並不安全,那麼,你願意丟掉那些條條框框,直接面對自己,過「第一手」的生活嗎?正如心靈大師所說:「如果你拒絕那些已經在你心中存在好幾個世代的傳統謬誤,如果你拋棄所有的包袱,然後會怎麼樣呢?你自然會感到有更多的能量釋放出來,你會發現自己有更多的能力、動力和更大的熱情及活力。」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先認識自己,但不是根據別人的標準——分析家、哲學家、靈性導師的觀點,如果是那樣,那麼我們認識的就只是他們,而不是我自己。當我們認清了我們無法依賴外在權威來改造自己的心理結構之後,我們還必須摒棄自己內心的權威——那些由自己的經驗所累積的意見、知識、觀念及理想,即我們要避免昨天的經驗成為今天的權威,因為生活是活生生的,每天都是新的開始,如果我們透過昨天已死的經驗來看今天的自己,我們就看不見那活生生的進展,也就體會不到生命的本真。
不用去考慮是否符合某個權威的你,既不怕犯錯,也不畏懼是是非非,這份活力的本身,就足以讓你獲得新的生活。當你不再向任何人、物求助時,你就有了主動發現的自由。在真正的自由中,你的行動由你無憂無懼的真心發出,於是這種自由會激發你隨心所欲地去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43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