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譚的處世智慧
滿額折

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譚的處世智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封面文案:
一部徹研儒釋道三教真理的智慧結晶
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蕃薯、芋頭等粗食,
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

封底文案: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菜根譚》並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並非一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書名為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嘆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蕃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洪先生取斯語以為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雋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爭先恐後寫了很多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目次

目錄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一月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淡中知真味,常裡識英奇╱
閒時喫緊,忙裡悠閒╱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
眼前放得寬大,死後恩澤悠久╱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
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能誠心和氣,勝於調息觀心╱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淨從穢生,明從闇出╱
客氣伏而正氣神,妄心殺而真心現╱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應多施捨,智者宜不炫耀╱

二月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聖超凡╱
我見害於心,聰明障於道╱
知退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於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遊╱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於濃艷,不陷於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真偽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應有木石心,名相須具雲水趣╱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欲無禍於昭昭,勿得罪於冥冥╱
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崇儉養廉,守拙全真╱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
居官愛民立業種德╱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三月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謙受益,滿招損╱
名利總墮庸俗,意氣終歸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頭不可暗昧╱
勿羨貴顯,勿憂飢餓╱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無用其技╱
中和為福,偏激為災╱
多喜養福,去殺遠禍╱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正義路廣,欲情道狹╱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見真樂╱
捨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無欲之貞士,
而禍避禍之憸人╱

四月
人生重結果,種田看收成╱
多種功德,勿貪權位╱
當念積累之難,常思傾覆之易╱
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風解凍,和氣消冰╱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富貴而恣勢弄權,乃自取滅亡之道╱
精誠所感,金石為開╱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凡事當留餘地,五分便無殃悔╱
忠恕待人,養德遠害╱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卻私扶公,修身種德╱
勿犯公論,勿諂權門╱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從容處家族之變,剴切規朋友之失╱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
藏巧於拙,寓清於濁╱
盛極必衰,剝極必復╱
奇異無遠識,獨行無恆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滿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頑濟頑╱

五月
對陰險者勿推心,遇高傲者無多口 ╱
震聾啟聵,臨深履薄╱
君子之心,雨過天晴╱
有識有力,魔鬼無蹤╱
大量能容,不動聲色╱
困苦窮乏,鍛鍊身心╱
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
戒疏於慮,警傷於察╱
辨別是非,認識大體╱
親近善人,須知機杜讒,剷除惡人,應保密防禍╱
節義來自暗室不欺,
經綸繰出臨深履薄╱
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
不誇妍好潔,無醜污之辱╱
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妒忌╱
功過不可少混,恩仇不可過明╱
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應以德御才,勿恃才敗德╱
窮寇勿追,投鼠忌器╱
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趨炎附勢,人情之常╱
須冷眼觀物,勿輕動剛腸╱
量弘識高,功德日進╱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功名一時,氣節千載╱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真誠為人,圓轉涉世╱
雲去而本覺之月現,
塵拂而真如之鏡明╱
一念能動鬼神,一行克動天地╱

六月
情急招損,嚴厲生恨╱
不能養德,終歸末節╱
急流勇退,與世無爭╱
慎德於小事,施恩於無緣╱
文華不如簡素,談今不如述古╱
修身種德,事業之基╱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
道乃公正無私,學當隨事警惕╱
信心示己之誠,疑人顯己之詐╱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
善根暗長,惡損潛消╱
厚待故交,禮遇衰朽╱
君子以勤儉立德,小人以勤儉圖利╱
學貴有恆,道在悟真╱
律己宜嚴,待人宜寬╱
為奇不為異,求清不求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須先嚴後寬╱
心虛意淨,明心見性╱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慈悲之心,生生之機╱
勿為欲情所繫,便與本體相合╱
無事寂寂以照惺惺,
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慮╱
操持嚴明,守正不阿╱
渾然和氣,處世珍寶╱
誠心和氣陶冶暴惡,
名義氣節激礪邪曲╱
行至中點,一省吾身╱
行至中點,再省吾身╱
行至中點,三省吾身╱

七月
和氣致祥瑞,潔白留清名╱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忍得住、耐得過,則得自在之境╱
心體瑩然,不失本真╱
忙裡偷閒,鬧中取靜╱
為天地立心,為子孫造福╱
為官公廉,居家恕儉╱
處富知貧,居安思危╱
清濁並包,善惡兼容╱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疾病易醫,魔障難除╱
金須百煉,矢不輕發╱
寧為小人所毀,毋為君子所容╱
好利者害顯而淺,好名者害隱而深╱
忘恩報怨,刻薄之尤╱
讒言如雲蔽日,甘言如風侵肌╱
戒高絕之行,忌褊急之衷╱
虛圓立業,僨事失機╱
處世要道,不即不離╱
老當益壯,大器晚成╱
藏才隱智,任重致遠╱
過儉者吝嗇,過讓者卑曲╱
喜憂安危,勿介於心╱
宴樂聲色名位,三者不可過貪╱
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過滿則溢,過剛則折╱
冷靜觀人,理智處世╱
量寬福厚,器小祿薄╱
惡不可即就,善不可急親╱
燥性僨事,和平徼福╱
酷則失善人,濫則招惡友╱

八月
急處站穩高處看穩,
危險境地早日回頭╱
和衷以濟節義,謙德以承功名╱
居官有節度,鄉居敦舊交╱
事上敬謹,待下寬仁╱
處逆境時比於下,
心怠荒時思於上╱
不輕諾、不生瞋、不多事、
不倦怠╱
讀書讀到樂處,觀物觀入化境╱
勿逞所長以形人之短,
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貧╱
上智下愚可與論學,
中才之人難與下手╱
守口須密,防意須嚴╱
責人宜寬,責己宜苛╱
幼不學,不成器╱
不憂患難,不畏權豪╱
濃夭淡久,大器晚成╱
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
言者多不顧行,談者未必真知╱
無為無作,悠遊清逸╱
春色為人間之妝飾,
秋氣見天地之真吾╱
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樂貴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遠╱
心靜而本體現,水清而月影明╱
天地萬地,皆是實相╱
觀形不如觀心,神用勝過跡用╱
心無物欲乾坤靜,坐有琴書便是仙╱
歡樂極兮哀情多,興味濃後感索然╱
知機其神乎,會趣明道矣╱
萬象皆空幻,達人須達觀╱
泡沫人生,何爭名利╱
極端空寂,過猶不及╱
得好休時便好休,
如不休時終無休╱
冷靜觀世事,忙中去偷閒╱

九月
不親富貴,不溺酒食╱
恬淡適己,身心自在╱
廣狹長短,由於心念╱
栽花種竹,心境無我╱
知足則仙凡路異,善用則生殺自殊╱
守正安分,遠禍之道╱
與閒雲為友,以風月為家╱
存道心,消幻業╱
退步寬平,清淡悠久╱
修養定靜工夫,臨變方不動亂╱
隱者無榮辱,道義無炎涼╱
去思苦亦樂,隨心熱亦涼╱
居安思危,處進思退╱
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
隱者高明,省事平安╱
超越喧寂,悠然自適╱
得道無牽繫,靜躁兩無關╱
濃處味短,淡中趣長╱
理寓於易,道不在遠╱
動靜合一,悟入無心╱
執著是苦海,解脫是樂鄉╱
躁極則昏,靜極則明╱
臥雲弄月,絕俗超塵╱
鄙俗不及風雅,淡泊反勝濃厚╱
出世在涉世,了心在盡心╱
身放閒處,心在靜中╱
雲中世界,靜裡乾坤╱
不希榮達,不畏權勢╱
聖境之下,調心養神╱
春之繁華,秋之清爽╱

十月
得詩家真趣,悟禪教玄機╱
相由心生,相隨心滅╱
來去自如,融通自在╱
憂喜取捨之情,皆是形氣用事╱
夢幻空華,真如之月╱
欲心生邪念,虛心生正念╱
富者多憂,貴者多險╱
讀易松間,談經竹下╱
人為乏生趣,天機在自然╱
煩惱由我起,嗜好自心生╱
以失意之思,制得意之念╱
事態變化無極,萬事必須達觀╱
鬧中取靜,冷處熱心╱
世間原無絕對,安樂只是尋常╱
接近自然風光,物我歸於一如╱
生死成敗,一任自然╱
處世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
勘破乾坤妙處,識見天地文章╱
猛獸易伏,人心難降╱
心地能平穩安靜,觸處皆清山綠水╱
生活自適其性,貴人不若平民╱
處世忘世,超物樂天╱
人生本無常,盛衰何可恃╱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求心內之佛,卻心外之法╱
以冷情當事,如湯之消雪╱
徹見真性,自達聖境╱
心月開朗,水月無礙╱
野趣豐處,詩興自湧╱
見微知著,守正待時╱

十一月
森羅萬象,夢幻泡影╱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欲望雖有尊卑,貪爭並無二致╱
毀譽褒貶,一任世情╱
不為念想囚繫,凡事皆要隨緣╱
自然得真機,造作減趣味╱
徹見自性,不必談禪╱
心境恬淡,絕慮忘憂╱
真不離幻,雅不離俗╱
凡俗差別觀,道心一體觀╱
布茅蔬淡,頤養天和╱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斷絕思慮,光風霽月╱
機神觸事,應物而發╱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自然人心,融和一體╱
不弄技巧,以拙為進╱
以我轉物,逍遙自在╱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任其自然,萬事安樂╱213
思及生死,萬念灰冷╱215
卓智之人,洞燭機先╱216
雌雄妍醜,一時假相╱217
風月木石之真趣,唯靜與閒者得之╱
天全欲淡,雖凡亦仙╱
本真即佛,何待觀心╱
勿待興盡,適可而止╱
修行宜絕跡於塵寰,
悟道當涉足於世俗╱
人我一視,動靜兩忘╱
山居清洒,入都俗氣╱

十二月
人我合一之時,則雲留而鳥伴╱
禍福苦樂,一念之差╱
若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機息心清,月到風來╱
落葉蘊育萌芽,生機藏於肅殺╱
雨後山色鮮,靜夜鐘聲清╱
雪夜讀書神清,登山眺望心曠╱
萬鍾一髮,存乎一心╱
要以我轉物,勿以物役我╱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不可徒勞身心,當樂風月之趣╱
何處無妙境,何處無淨土╱
順逆一視,欣戚兩忘╱
風跡月影,過而不留╱
世間皆樂,苦自心生╱
月盈則虧,履滿者戒╱
體任自然,不染世法╱
觀物須有自得,勿徒留連光景╱
陷於不義,生不若死╱
非分之收穫,陷溺之根源╱
把握要點,卷舒自在╱
利害乃世之常,不若無事為福╱
茫茫世間,矛盾之窟╱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減繁增靜,安樂之基╱
滿腔和氣,隨地春風╱
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見人生之真趣╱
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除舊佈新,一清吾心╱
除舊佈新,再清吾心╱
除舊佈新,三清吾心╱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1月1日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人類生存世間,要了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並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享受。住的是高樓大廈,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為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如果把眼光向遠處觀察一下,便能體會到古今歷史上的偉人,他們之所以為人景仰,是因為人格與學識的偉大,並不是因為地位和富貴的關係;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並不是外表形態之美。只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為大眾服務,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於人群。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於道,最美善的莫過於德。」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景仰,還有人對他輕視、毀謗嗎?反過來說,一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諂媚奸佞,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善嗎?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被當世人咒罵,遺臭名於後世。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在拿古人來做證明。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桀、紂、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為聲勢不集於我身而懷憂憤。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要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難明白了。
印度釋迦牟尼捨了父母妻兒,悄悄離開了迦毗羅衛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鬚髮,服僧伽梨,是為了求真理。他看見當時印度四種姓--婆羅門,即負責宗教之祭師;剎帝利,為獨占軍政的武士;吠舍,是業農工商的平民;首陀羅,是被奴役的奴隸--之間的不平等。
繼而有一日,悉達多太子跟父親淨飯王郊遊,看到農人耕田的情況。農夫光著身體辛苦勤勞的在田裡工作,那枯瘦的形體被太陽曬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餓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擊和繩索的羈勒之苦。在用犁撥土的時候,有許多蟲子被掘出來,鳥雀飛來爭著吃了牠。太子感傷那農奴的貧賤疾病和眾生互相殘害的苦惱,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發,便到閻浮樹下坐著靜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種姓制度和擺脫生死痛苦以求解脫,兼求淨化世間人生的妙法。這就是釋迦佛放棄王位出家的動機,他出家以後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跡遍及恆河流域兩岸一帶,被渡眾生不知有多少。
富貴榮華是誰都愛的,釋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歲時,給他舉行灌頂大典立為太子,並為他娶善覺女耶輸陀羅為妃,闢寒暑溫三時之殿,給他種種五欲之樂。但佛仍無動於衷,他是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蓮花,這是寧受一時寂寞、不願萬古淒涼的佳例。
1月2日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朴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站在社會崗位上,處世經驗淺,被社會感染的惡習也一定比較淺,這種人自然也比較天真。反過來說,經過了世間種種的驚濤駭浪,閱盡了種種的艱難險阻,經驗比較多,世故也比較深,就很可能種種壞事都敢去做。
因此,作為一個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練通達,而忘記了抱樸守拙的忠誠作風。例如禮儀是必要的,但如太無禮儀或超越了禮儀,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講求練達,反而變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個君子,與其太練達,不如不必裝飾虛假或太客氣,而以清醒、坦白、誠摯、樸實為佳。
1月3日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的內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沒有一絲一毫的陰影與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不欺己;就是一個人在私室或暗處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獨居隱密之處,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不欺心,人家一看便能明瞭。
其次,君子的才華如玉蘊藏於璞石之中,不可以隨便給人知道。「君子」兩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稱,即是道德學問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別是非善惡,做事不隨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來,等需要時才施展出來。他深謀遠慮,志節高超無比,瀟灑逸脫。在平時,如果見到鄰里人家困苦,就拿出錢來佈施,有不懂詩書、不明事理、不識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華是高於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偉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樣青、日那樣白,沒有一絲烏雲,沒有凹面,沒有內底,可謂光明透徹,全無瑕疵。小人則不然,小人平日閒居,專做壞事,等到看見君子,就遮遮蓋蓋,隱藏他的壞處,顯揚他的假善;豈知別人看他,清楚得如見腑肺,他那樣做法又有何益?
也就是說,裡面的誠實,沒有不表現到外面來的。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雖是一人獨處,也要像有十隻眼睛注視著自家,十隻手指點著自家那樣,這樣嚴密監督,自然不會作惡了。君子就是那樣,嚴密的注意自己的缺點,有則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淺越起波浪,但水底深處反而越為澄清。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較容易輕佻浮薄,君子則處處保藏,大智若愚。這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