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推薦序一】
要把病治好,楊醫師做到了!
何宗融(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部主任)
「我們是小鎮臨床醫師,我們根本不在乎傷寒方或是溫病方,我們只在乎要把病治好,那才是我們臨床醫師要的!」這是前些日子聽到楊醫師演講所說、震撼很多醫師內心的話,是的,楊醫師做到了!
中醫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我是傷寒,你是溫病……」的流派之爭,討論不休,其實誰是何派又如何呢?重點是醫者能否能掌握體質、窮究病因、謹守病機而已。
楊醫師出版本書,在此謹向多年亦師亦友的好醫師獻上最誠摯的祝福。認識楊醫師已十餘年,他是我在中國醫藥大學的學長,也是我敬重的學長,有機會為其寫序,心中有一份莫名喜悅!曾有幸邀請楊醫師至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演講,只見實習醫學生個個露出崇敬之表情,令我印象深刻。
大家都知道,掛楊醫師的診,需在前一天排隊,若非療效驚人,誰願意等待這麼多時間。本書正是闡述楊醫師從懸壺以來,在南台灣多濕多熱環境中的行醫經驗所做的觀察。內容以「奇症」吸引大家的興趣,然後再用中醫之觀點闡述,內容由淺入深,令讀者能真正吸收與心神領會。儘管書中提及的病情複雜,病症奇特,正確治療與預防保健的方法,不外乎要掌握中醫的正確觀念。
最後,謹以楊醫師部落格中的四句箴言:「法無高下,應機為上;藥無貴賤,對證方良。」來呼應書中所要闡述的概念。
【推薦序二】
天降大任 聞聲救苦
巫雲光(仁光中醫診所院長)
敏者,敏捷,聰敏也。世敏者乃觀察普世之音,如聞聲救苦之菩薩也,此乃與生之大任也。
超過二十載的情誼,世敏醫師除了在診務上的認真縝密外,在中醫學術及公共事務的領域均十分投入,亦獲致優異的成果,託辦之中醫推廣教育事務,更是辦得有聲有色,開啟屏東地區民眾學習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風氣。
在其著作中,悉見世敏醫師對於中醫學理認知之透澈及細膩,尤其運用大量在地生活化語彙,以演譯中醫艱深的術語,十分難能可貴。
疑難雜症在世敏醫師之妙手下,回春者多如過江之鯽,堅守中醫整體思維,身心靈合治,以病人為中心之全人醫療境域,為中醫人之職責。世敏醫師在忙碌診務之餘,又能用心搜集臨床病例,匯成醫案集冊出版,實屬不易,欣見中醫代有菁英及優質出版品,值此書付梓之際,樂為撰序,以為推薦。
【推薦序三】
中和之理 薪火傳承
黃蘭媖(黃蘭媖中醫診所院長)
欣聞楊世敏醫師要出書了,並邀我為他寫序,很慚愧的接下這份工作,希望不辱所託。楊醫師行醫濟世在高屏地區夙負盛名,深得病友們的景仰與愛戴,以其行醫經驗及其修身養生的智慧集結出版,造福世人,提供社會大眾日常保健養生參考,為錯誤的養生方法解惑,是一本中醫衛教書,也可作為中醫師臨床應用,嘉惠杏林。
本書共分六個章節,秉持中國傳統醫學的精髓,用文字記載傳承下來的觀念,從生理、病理、病因、病機、病例和治療心得,結合中國傳統醫學的陰陽學說、經絡學說、臟腑學說、五行學說及如何辨證論治。重視全人的治療,以多元的治療方式來改善體質,使人能在「致中和」的狀態下達到預防醫學之目的。以好的生活方式,順應天氣變化,做到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中醫是一種很自然、很貼近生活的醫學,但傳統中醫的傳承與發展並不容易,楊醫師能在繁忙的診務之餘,致力於中醫的傳承功業,是我輩中醫應效法的。珍貴的臨床經驗能化為深入淺出的文字,讀完此書,您將了解追尋健康生活之道並不困難,這是一本實用的好書,值得推薦大家閱讀。
【導讀】
明辨體質,就是最古老的精準醫療
沒想到這一本字多圖少的小書,會得到出版社的青睞,修訂後再次出版。近年來,由於網路資訊的普及,快速改變了人們的閱聽習慣,簡短、圖示的懶人包很容易獲得按讚分享,相反地,許多專業與筆力深厚的作者在論述觀點時,還需特地在文章開頭加上「文長慎入」,猶恐浪費了讀者的時間和眼力!
這本書承載了近十萬字,不符合現今「資訊快速傳遞」的潮流,卻詳述了我在患者前來問診時,無法說得明白的叨叨絮絮與再三叮嚀,礙為門診時間緊迫,只能對患者做重點式的簡要提醒;然而,當他們步出診間,手機滿溢的各種保健訊息,或許就掩蓋了那微小卻重要的叮嚀,只有等到病況惡化了,才會想起這些真誠醫囑。
中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治療
有鑑於此,幾年來在門診與教學餘暇,在《康健雜誌》專欄擬定一些可以跟讀者分享的健康資訊,寫下一些稍微完整的概念,希望對於現代醫學控制得不夠理想的疾病,提供中醫視角的有效治療與調養,為民眾的健康提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治療希望。
於是,我曾經用類似上課的講說方式,用中醫概念去解說有別於西醫的病因與病機分析,推演出「簡、便、效、廉」的治療模式;同時因應時勢與氣候演變,提出「順應節令」的養生策略。當然,這些策略都必須建立在了解「體質」的基礎上,這樣的思維模式,不論是不孕症的調理、孕期的安胎、產後的調理、小孩轉大人、發展遲緩的改善、過敏性鼻炎、三高的調治,乃至癌症的治療等,都依循著這種「明辨體質→窮究病因→謹守病機→辨證論治」的思維模式。展開治療調理作為,絕對不是道聽塗說或經驗用藥的複製,這樣才能對西醫臨床上束手的病症,提供康壽的轉機。
其中,2020年讓全球蒙難的新冠肺炎(COVID-19),台灣醫學中心的中醫團隊以「台灣新冠1號」,有效地介入輕、重症病患的治療,不僅縮短療程、減輕併發症與後遺症,也明顯提高存活率,希望這種「簡、便、效、廉」的中醫療法能向全世界推廣,倘能被廣為接納,絕對是破千萬新冠肺炎確診者的巨大福音。
中醫有與時俱進的變異本質
然而,要在強勢的現代醫學世界中,向世人介紹「傳統中醫」的具體內涵時,是需要花工夫去磨合與接軌的。
這個世代的中醫可以用大量的檢驗數據,去說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意涵,更可以去證實經絡、孫絡、經筋、經別的存在,以及與神經系統、筋膜(myofascial)之間的同與異,如此,氣的運轉升降、津液的盈虧燥潤,就不是單純地從患者主觀的覺受與外觀來區隔,也不只是用五臟六腑巨觀概念的掌握,而是能具體地在病人的生化與影像診斷之中,找到病因、病機的證據。
從掌握巨觀大原則,到微觀細胞分子數據驗證,傳統中醫在「不易」的原則下有了全新詮釋,擁有現今「變易」時代所談的「精準醫學」意涵。希望藉此書的再版,提供民眾了解中醫、用中醫調治身心的機會。
【自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中醫書籍近年暢銷,這現象反應社會大眾對於中醫的迫切需求,以及渴望透過具體簡單的操作手法(如:敲膽經、按摩心包經、刮痧、腳底按摩、拉筋拍打……等)來尋求個人身心的健康;或許也透露出一般民眾對於西醫療法的質疑與省思。
我們驚訝地發現:當代西方醫學對於現今日趨普遍的重大疾病、罕見疾病以及種種慢性疾病的治療,其實多半束手無策,例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必須終其一生服藥控制;而腎臟病患者最後的指望也只能依賴「洗腎」來維持生命的基本運作。至於癲癇、憂鬱症、老人失智、腦力退化、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西醫療法恐怕連「控制病情、使之不惡化」都很難做到,更遑論是讓大家聞之色變的癌症了。
但是,置身西元二十一世紀,古老而傳統的中醫療法真能提供我們實質有效的健康藍圖嗎?再者,是否只要我們按圖索驥,就能找回身心的安樂與康泰?
其實中醫可以做得更多且更好 是的,這是真的!雖然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現代人對於中醫的了解,大抵停留在坐月子、調月經、冬令進補、小孩轉骨、豐胸、減肥、痠痛、以及腎虧症候群……等;但其實中醫可以做得更多且更好,它能夠使久治不癒的癲癇不再發作、使該截肢的糖尿病患者救回手腕、使腦水腫的胎兒恢復正常、使昏迷的病人甦醒如常人、使洗腎兩個月的病人不再洗腎……。
何以中醫能夠治療這些疑難雜症?要尋求合理之解釋,只有回歸真正的傳統中醫理論基礎,才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尤其現今坊間盛行諸多看似有效但卻似是而非的養生祕訣與醫療手法,一般社會大眾究竟該如何判斷與取捨,才能真正具體達到改善身心的目的呢?此即本書出版的一大使命。 誠如大家都說跑步有益健康,但對於心肺功能不足或慢性膝蓋關節退化的患者而言,無疑是更大的傷害。
又如:很多人相信生機飲食可以遠離癌症;然而,何以我們仍然不斷看到癌症患者當中有不少人其實長期食用生機飲食?
再如:時尚流行的養氣人參產品被媒體過度渲染成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爆肝」,每天灌下一、二瓶後,有恃無恐,繼續熬夜加班拚經濟。但其實台灣多數的B肝或C肝患者,卻極可能因長期服用此類飲品而使病情加重。
建構適用於自己身心狀態的健康方式
上述個案都證明了「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危險。其實,相同的養生祕訣與醫療手法用於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與效果。 因此,我很希望透過這本書,從中醫學理的角度來分析每一個真實的病例,讓讀者可以從中建構出一套適用於改善自己身心狀態的具體模式,並透過一些簡單有效的操作手法來尋求並維持真正的健康。也祈願本書所有的讀者都能從別人的生命經驗中,學習到讓自己過得更好的生活智能。
陰陽平衡 致中和
[奇症一]
A女士,七十多歲,身體健康欠佳,近年體能衰退很多,西醫診斷為「糖尿病累及多重器官病變」。她來門診求醫時,全身無力,只能坐輪椅,閉著眼睛不想張開,大小便略失禁,家人形容她「有如風中殘燭」。
我檢查看到她的舌頭顏色淡紅,舌苔白滑,脈沉軟;把脈下指六菽之重的地方,是心經脈氣之位,發現細有風(脈象為細脈兼有風脈;風脈指脈象中有外來的風邪侵入經絡),診斷為氣血陰陽俱虛,夾有風邪,開立科學中藥的補藥——生脈散、八味地黃丸、羌活、蒼朮等藥加減方。
服藥三個月後,她能自行騎腳踏車在村子裡閒逛,親友無不嘖嘖稱奇。這是「虛則補之」而致平衡。
[奇症二]
B女士,六十多歲,罹患糖尿病數年,長年服用西藥控制血糖卻成效欠佳,近幾個月,下肢潰瘍而膝以下皮膚發黑,瘡口不收,西醫警告家屬要有截肢的心理準備。來診時,無力、肢難行而坐輪椅。舌紅、苔黃膩,脈滑濁而澀,診斷為「濕熱阻困中焦,下肢絡脈瘀阻」。開立科學中藥,給予清熱瀉火、通絡之藥——黃連、黃柏、桃紅四物湯、川牛膝瘀阻。兩個多月後,不僅瘡口早收、下肢也漸轉為正常膚色。親友稱慶,病有轉機。這是「實則瀉之」而達平衡。
健康的要素——宗、營、衛偕行
以上兩例,都是罹患糖尿病多年、照護不周而演變成重症。一個以補藥而回春,一個卻以瀉藥而癒疾。所以,從中醫觀點看,糖尿病不是一定該補或該瀉,更不是一味只靠降血糖的西藥來控制血糖值,而是找到失衡原因,給予適當調理而達到平衡。
此外,攘外必先安內,「宗、營、衛」三焦偕行為健康的要素。中醫所說的「三焦」其實並不是一個實體的臟器,但三焦卻是臟腑的「外衛」,就像是臟腑的「守門員」,輔佐各臟腑發揮其功能與作用,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份,就是身體軀幹以橫膈膜與肚臍的橫切線做為分界,舌下至胃上口(賁門)即橫膈膜以上稱為「上焦」;胃下口(幽門)至陰部即肚臍的橫切線以下即為「下焦」,上焦與下焦之間則稱為「中焦」。
動態平衡的中和之醫
我認為中醫應該解釋為「動態平衡」的「中和之醫」。中醫的平衡,要特別強調是動態的平衡,兩個需要平衡的端點,一端是人體自我平衡維護系統,即人體質能轉換系統—「上焦舒佈、中焦運化、下焦溫化」,另一端則是食物的作用,這天秤的兩端是相互作用、雙向影響的,不單是一端牽制另一端。
舉例來說,我們從合適的食物中攝取需要的養分,使得三焦運行和諧;三焦調和的結果,也會使我們所攝取的食物發揮良好的功效,甚至達到治療的效果。反之,吃錯食物,例如虛寒性體質又服用過量寒涼性食品,就會造成體內更為虛冷,五臟六腑就像住在南極洲一樣,冷颼颼!臟腑的機轉當然不能正常運作,久了就有病症的發生。
就算配合適體適性的良藥,如不能同時調整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想要臟腑完全恢復正常,也不太可能,而且就會有舊病一再復發甚至加重的情形。
中醫最厲害的不是把脈、不是針灸,而是……
這些說不完的治療經驗,看似偶發奇蹟,其實都是依循正統中醫理論具體操作而得,對不幸罹患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疑難奇症之民眾而言,中醫就是生命的希望之窗。
所以說,其實中醫最厲害的不是把脈、不是針灸,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有利人體自我療癒的思考與實踐方法,我們何其有幸,能夠傳承中醫這塊瑰寶——老祖先的生活智慧,若不好好了解,就像處珍寶之旁而不自知,實在很可惜!
中醫的基本概念、具體的養生方法是建立在中醫理論上面,所以如果只是給予武器、方法、祕方,卻沒教導如何使用及使用注意事項,武器說不定會誤傷到自己。例如曾有人推廣一種配方,強調「黃耆、枸杞、紅棗是提升免疫力很有效的中藥材」,也因為這幾味藥材太普遍、太容易取得了,而且做為料理的添加物或茶飲都很好吃、很好喝,因此大家都爭相學習用此方便之法,想要達到「提升免疫力」的目的,以為如此食用就不容易常感冒。
但有些人吃下去後,本來容易感冒的人還是會常感冒;想要預防感冒的人,真的感冒次數減少的也很少數。尤其「舌苔厚膩、大便硬」的濕熱型過敏者,服用這種配方後,過敏症狀會變得較嚴重。其實要探討的,不是黃耆、枸杞、紅棗的問題,反而是到底黃耆、枸杞、紅棗能發揮什麼作用?對人體會產生什麼狀況?在什麼狀況下使用這些藥方最好?在什麼狀況下食用這些藥材會變得更糟糕?這些都是沒有被分析說明的問題。
其實坊間的書籍或新聞媒體很喜歡傳達「這麼做就對了」的想法,而不會想與閱聽人一起學習或教育,往往只知其果而不知其因,只給閱聽人很籠統的「提升免疫力」等語,以一概全。但是真正的中醫學理是不講提升免疫力這種話術,真正的中醫師也很少只談提升免疫力,真正的中醫學講求「平衡」觀念,只有全身的系統包括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達到動態平衡才會健康,並不是只要提升免疫力就好。
並且,中醫很少單獨強調「提升」的概念,因為提升有「補虛、加強」的語意,並不是每個人的體質都適用「補強」的方法,有些人反而適合用「瀉實、疏導」來調理,如果對每個人都只是用提升的方法,提升久了反而會出問題。
平衡不能光靠提升某一端的功能,否則就會變得不平衡。所以動態平衡就需要有「宗營衛偕行」、「藥食同源」、「身心相繫」的基本概念,從生理與心理來做平衡的調養,才有機會養成真正健康的身體。
【內文試閱二】
為什麼有些氣功大師壽命不長?
營氣與衛氣哪個比較容易產生熱量?答案是下焦的衛氣,衛氣是管理肝、腎相關系統的功能,如果衛氣被身體抽用得太多、精元用得太厲害,例如熬夜與過勞,下焦就會形成「龍雷之火」。這是身體連貫的作用。
好比練氣功,也是由下焦往上焦練氣,但是一直將元氣抽上來使用的後果,有些人就容易產生「氣功病」——以意導氣,過度的練功,使大氣充盈上焦,心火旺盛,其外在明顯特質就是外表看似勇壯,實際上是將營衛之氣不斷向上提取,供應心肺使用,所以下焦的人體之本(精元)在供不應求之下就產生「龍雷之火」,這把火如果不理它,讓它一直持續燃燒,就會燒光我們最後一滴的先天精氣。
所以有些未深入了解人體生理的「氣功大師」,外表顯得面色紅潤,但是透過把脈就能發現,這種臉色紅潤的表徵是因為有高血壓的症狀,而且「中焦、下焦空乏無本」。原因就在於他們過度練氣、提氣,讓元氣逸散於外,而無保本固攝,練氣功卻將人體精元使用過度,因此「氣功大師」往往難有「長命百歲」的天年,大多在六、七十歲便猝死,原因在於體內維持壽元的能量已經燒乾了,肇因於所練之氣大量由下抽取,並從上焦逸失,無法持盈保泰,充潤體內。
真正練習氣功的重點是,讓所練之氣能隨意在宗營衛之間乃至全身人體之間「流轉」,主要是「修復、滋潤」三焦之中的五臟六腑,並「通暢」十四經脈,幫助「排毒」,達到保健身體之效。但是時下有些宣稱氣功療法、氣功治病的師父,以己氣灌注他人之體,使人覺其神效。一開始也許病症真的有所改善,但如果患者本身的氣無法自給自足,而需完全倚賴他人之氣供為己用,就好像身體無法自行造血而需依賴輸血存活的情形一樣,並非達到健康的長遠之計。其實氣功療法確實可行,不過使用錯誤練氣之法的人,不但無法真正治癒病人,反而容易耗損自己的精元而致早逝。
【內文試閱三】
減肥為何不成功?
很多女性的困擾是「無論如何節食、少吃」、「無論如何運動」減肥都無效!到底是為什麼?大部份的醫師和營養師都會冷冷地質疑患者說:「是你沒有確實、好好地、規律地運動!」患者們何其無辜,實在是「吸空氣就會肥、喝水就會肥!」
虛證體質不易靠運動瘦身 以虛實寒熱的體質來判斷,藉由運動減肥為何沒有效果,只有一種人是「有運動就會瘦而不運動就會變胖」,那就是「實證」的體質。而虛證的人想倚靠運動瘦身就不太可行。因為虛證體質的人就算有良好的運動習慣也不見得會瘦很多,但只要運動習慣一停止,身材就更容易恢復肥胖而且可能反彈作用更大,甚至比運動前還胖!因此,我們常見周遭的人減肥失敗,就是這個原因。
會出現這種問題,就是依照虛實寒熱的基本的概念來評估。「運動」的消耗是燃燒體脂肪,所以是以「瀉」的方法來瘦身,針對「瀉的方法」會有效的案例就是實證體質的人,因為他們的「正氣」是比較足夠的。正氣能幫助他們在運動時調節阻滯的宗營衛氣,使之氣暢、運轉得宜,自然而然就恢復身體平衡,體態也會隨之輕盈。
反過來看虛證的肥胖病人,一般的醫師和營養師會對這種運動無效、節食無效的患者提出「未依醫囑配合治療」的質疑,其實是西醫不解實證和虛證體質的差異性,西醫用單一方法治療不同體質所罹患的肥胖症,所以瘦身效果只會一半一半,以西醫方式治療肥胖,成功的案例幾乎都是那些實證體質的人。
一樣的道理,如果是非常認真地運動卻仍舊保持三酸甘油酯、膽固醇過高的指數,那就是虛證體質造成的。有電視廣告說吃燕麥片會降三高、也有人說吃燕麥片會消除小腹,如果仔細觀察,那些成功的案例是因為那些患者的營氣尚足,也就是脾胃氣受到鼓動,因此吃燕麥就能幫助消脂,這也是實證的表現。
薏仁飯幫虛證體質減肥 有的情形是患者的下腹部,也就是肚臍以下的脂肪區塊,吃了燕麥片之後仍然文風不動,那就表示衛氣不足,衛氣無法鼓動、不管吃再多燕麥片都沒有作用,就代表這個人是「正氣不足」的虛證體質。
如果這種虛證體質想要去除體內濕氣、水腫,可以試試「薏仁」帶來的效果,但是虛證體質的人卻又會承受不了薏仁的瀉性、寒涼性。所以虛證的人想降血脂肪、去掉濕氣又想減肥,該怎樣應用薏仁的特性又不會受到傷害?建議虛證體質的人可以食用「薏仁飯」,很虛的體質就以「米三薏仁一」的比例,微虛的體質就採用「米二薏仁一」的比例煮飯。因為米飯是溫補中氣的食品,就算加入薏仁,也能平衡薏仁的涼性,這樣我們吃起來就可以獲得薏仁的優點又不會受到薏仁的傷害。只要把虛實寒熱弄清楚,我們做很多事情就可以運用得很好。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