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滿額折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二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們選擇如何「坐月子」是教化的結果?!

咒術、陰陽五行、卦象竟和中國傳統醫學療法息息相關?!

中國傳統醫學中無法言明的「意」,本書帶你理解!

 

 「醫者意也」是從古至今許多中醫論者常常言及的一句話。貶斥者認為:中國所有的學問都帶有一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神秘性,最足為知識擴大之障礙,而醫學即其代表;褒賞者以為一個「意」字,概括了有別於現代實證科學之另一種醫學體系的最基本特點——理論的神秘、療法的靈活、醫家的悟性,都盡寓其中……。然而古代的醫家究竟是如何以「意」來構建這門學問,似乎並無人深究。

本書沿著傳統醫學自身的發展脈絡,探索「意」的歷史蹤跡;同時又注意到在近代西方科技繁榮昌盛、普及全球之後,唯有中國傳統醫學仍然具有不衰之生命力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我們不能完全用現代科學來衡量、改造與要求傳統醫學。誰知道「醫者意也」——這種與近代科學格格不入、「最足為知識擴大之障礙」的基本性格,是否可以被稱之為「另一種科學」呢?

作者簡介

 廖育群
祖籍湖北省興山縣,1953年生於北京。「文革」期間作工務農,1982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後,就職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1996年晉升為研究員,20052010年任所長。主要著作有《認識印度傳統醫學》、《遠眺皇漢醫學—認識日本傳統醫學》、《岐黃醫道》、《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合著)等,論文多發表於《自然科學史研究》、《中華醫史雜誌》、《中國科技史料》等刊物。

 透明獅子(代序)

 

這既不是名人捧場的序,也不是抒發情懷的點綴。這裏所講的「故事」,本身就是你瞭解中醫的絕好資料。

 

我與中醫的緣分,始於幼時的耳提面命。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醫壇則云:「熟讀湯頭三百首,不會開方也會開。」所以五六歲時即開始就著唐詩背「湯頭」,其後繼之以《藥性賦》、十二經脈、針灸腧穴,最終則是《傷寒論》、《黃帝內經》等經典的學習,這大概就是傳統中醫教育方式的寫照。然而雖說是「家傳」,但實際上我與父親幾乎是同時接近中醫的──因為他這位出身於福建馬尾海軍學校的「洋」工程師,是在中年患病後才改弦易轍變成了一位篤信傳統醫學的「土」中醫。所以除了中醫書籍外,父親也讓我讀朱洗所著《荷爾蒙》之類的近代生命科學著作。

 

據父親說,神農採藥時總帶著一隻透明獅子,隨時讓它吃藥並觀察體內的變化。而爸爸的「透明獅子」,就是他自己和我們姐弟三人。記得那時家中至少有三個煮藥的砂鍋,學醫不久的父親一會兒說我們臉紅「上火」了,便令每人喝上一杯清熱之劑;一會兒又說我們臉變白了是「脾虛」,於是又讓每人喝上一杯「四君子湯」。酸的謂之「梅湯」,苦的說是「咖啡」,連哄帶逼反正得把藥喝下去。所以我想告訴你:「實證」並非近代科學的專利。

 

不知是自幼當慣了「實驗動物」,還是父親「實證」身教的影響,使我養成了「嘗藥」的習慣,毫不誇張地說:凡是出自我筆下的藥,沒有沒親自吃過的。不僅是烏頭、肉桂、大黃、芒硝這些一般醫生望而生畏的「將帥之藥」,而且我還長期服用過硫磺、偶爾嘗過砒霜──因為小時聽爸爸講,冬季入水摸魚的人之所以不怕冷,是因為常服「能起命門真火」的硫磺;某種口紅中摻有砒霜,能延長青春。所以提筆開方時,對於某藥吃下去會有什麼效果、多大劑量才能起到作用、這付藥會是什麼味道等等,皆心中有數。某些鬍子一大把,終生只輕飄飄地開過「逍遙散」、「八珍湯」,或是幾乎所有的藥一律都開「三錢」(10克)的郎中、專家、教授,一看即知缺乏「吃藥」的體驗。

 

初中畢業「上山下鄉」,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爭取到當一名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員的機會,並開始接受西醫培訓。從此頭腦中便有了兩種醫學,並由此造成認識上的第一次「中西醫學的衝撞與會通」,每週總要寫上幾封信問父親許多問題,例如:西醫的「傷寒」,是中醫的什麼病?而中醫的「傷寒」,又是西醫的什麼病?等等。那時對拔牙、開刀、用洋文開張西藥處方真的非常迷戀,也覺得比使用針灸、草藥更有面子。但到了想靠「一技之長」謀個離開邊疆的出路;或是離開邊疆、返城當了工人,又想謀個職工醫院大夫的崗位時,都還得靠「祖傳中醫」這張牌,於是便又從靈魂深處心甘情願地回到了中醫的「陣營」。屈指算來,在那八年「無照行醫」的歲月中,憑著家傳的技藝,也確有不俗的表現:在貴州綏陽,一紙藥方治癒十八個小孩的「慢脾風」,使得縣醫院的院長當場開出接收證明,同意將我從雲南兵團調入當地的醫院當大夫;曾在安徽某汽車製造廠供銷科長身上大施三折肱的妙手,痛快地購得當時極為緊俏的汽車配件;至於說那種小小年紀,即備受恭維的享受,就更是經常可以體驗一番了。

 

1977年「文革」結束,使我有機會進入醫學院校接受正規教育,由此在新的層面上展開了第二次「中西醫學的衝撞與會通」。正規的現代醫學教育,固然是每一個醫務工作者掌握醫學基礎知識的必由之路,但對於許多中醫院校的學生來說,卻成了學習中醫、理解中醫的障礙。當他們進入學習中醫的階段後,類似前面所言「西醫的傷寒是中醫的什麼病,而中醫的傷寒又是西醫的什麼病」之類的問題,同樣會困擾著這些初嘗「兩種醫學體系衝撞」之滋味的中醫後學。許多人也許會在從事多年臨床治療後,仍然擺脫不了「西醫診斷、中藥治療」模式的束縛。而現代醫學知識對於我這樣一個已然有過多年中醫實踐、早已反覆體驗過「衝撞」滋味的人來說,卻倍感親切──因為只有在系統學習了現代科學知識後,我才獲得了理解中醫何以能治療某病,中醫何以要如此治療某病的「密鑰」。換言之,只有依靠現代醫學知識,才能說清中醫治病的「所以然」問題。所以在經歷了第二次「衝撞與會通」後,我開始考慮將來著書立說,把「中醫」解釋得讓中醫、西醫、乃至一般人都明白,並自信能夠作到這一點。然而在有了新的經歷後,才知道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僅僅懂得兩種醫學體系的「科學」、「技術」成分──理論與技藝,仍是不夠的。

 

大學畢業後,意外地走上了治「科學史」的道路。這一新的經歷又意外地使我獲得了更多理解中醫的契機。概言之,現代科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醫何以能夠治病的問題;而歷史知識卻能告訴我們那些玄妙的中醫理論是如何形成的。我知道,如此高度的概括總結,對於毫無切身經驗的人來說,恐怕根本無法理解。因而不妨舉兩個小例子:一次無意間聽到有人講:「我的口瘡一吃辣椒就好。」這確實太讓我吃驚了,不要說是醫生,就是普通百姓也會說:口瘡是因為「上火」,吃些「牛黃解毒丸」敗敗火就會好的。但吃辣椒無異於火上澆油,怎麼口瘡反倒好了呢?這個問題伴隨我多年,直到接受正規的科班教育後才找到答案。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個問題,即「科學知識」的作用。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歷史知識」的作用:在「無照行醫」的年月中,雖然不乏「過五關,斬六將」的驕人戰績,但也有「走麥城」的丟人之時。一次,仿效《黃帝內經》中「半夏秫米湯」的意思,為一位失眠的患者處方一紙,次日,當聽到患者說「大夫,我昨晚整夜未閉眼」時,頓時汗流浹背。但究竟錯在何處,乃是在我學會以歷史的眼光去分析《黃帝內經》何以要用半夏、秫米治療失眠的原因後,才認識到的。總之,科學知識可以在中西兩種醫學體系間架起理解的橋梁;歷史知識,可以在古今之間鋪設溝通的道路,但無論哪一方面都是一個二維空間的平面,只有將科學的解釋與歷史的解釋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構建一個立體的三維空間,才有可能全面地理解「中醫」。

 

小時候,爸爸曾經對我說:「有朝一日,你把《黃帝內經》徹底批判了,就是真正讀懂了。」這些年的研究工作,可以說正是在朝著這個目標不斷逼近。所有中醫的「忠實」捍衛者一定會情緒激動地說:「你這是在挖中醫的祖墳!」但我可以輕鬆地回答說:「不必緊張,因為今日的中醫,早已不是《黃帝內經》時代的中醫;舊瓶之中早已換了新酒。」要是不信,就認真看看我在這本書中是如何說的。

 

1998年5月2日,75歲的父親突然出現輕度中風的症狀。由於這些年來,年老的父親對於中醫的「忠誠」已經發展到了極端狀態──聽不得任何找他看病的人說:「西醫如何如何說」,每逢此時他一定會把病人大罵一頓、把西醫大罵一頓,並經常說:「我決不會住醫院、讓西醫去整治」等等,因此我想讓他在家吃些中藥,慢慢恢復。但兩天後情況仍不見好轉,體溫開始升高。不得已,只好將他送進了醫院。CT檢查的結果是大面積腦出血,是否轉到專科醫院手術治療,需要家屬決定,當然結果不可預料。在這種狀況下,每當有身穿白大褂的醫生進來查房時,處於半昏迷狀態的父親總會怒目相視、掀開被子、表現出要回家的樣子。最終:我決定堅持保守療法。做出這一艱難的決定,除了我的醫療經驗、其他大夫的預後分析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父親的心願。這是一個悲壯的抉擇,因為兩種治療途徑都有或生或死的可能。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因接受手術治療而得以存活的父親會是怎樣一種尷尬的表情與心態?他能夠承受這種現實的折磨嗎?他願意接受這一結果嗎?既然兩種治療途徑都有或生或死的可能,我何不遂了他的心願,成全了他的「晚節」呢。5月11日,父親離開了人世。他的學生安慰我說:看著老師那慈祥微笑的面容,知道他已經到了一個極樂的世界;並告訴我說:老師常說「人之生頗易,死卻極難,總是要受盡磨難才能超脫。」而我的父親卻是在基本沒有什麼痛苦,在諸多學生的日夜精心照料下,安詳地走了。我時常會問自己:父親對我的決定是否滿意?──作為一個中醫!

目次

「養生方技叢書」總序
二版說明
透明獅子(代序)
生命科學與傳統文化
醫者意也──中國醫學的一個傳統概念
咒禁療法──「意」的神秘領域
循環與對立──陰陽家的「意」
氣血運行──意構的生命理論框架
運氣的天空──高閣中的「意」
腳氣──意想的風土之疾
性命雙修──道家養生之意
「意」的領地──中醫各科要義概說
「意」的延續──唯一存活的傳統科學
中國傳統醫學的「傳統」與「革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