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蘇霍姆林斯基談教師與學生:智育的真正含義、培養良好的記憶力、集體對個人的威力,著名教育理論家給老師的建議
滿額折

蘇霍姆林斯基談教師與學生:智育的真正含義、培養良好的記憶力、集體對個人的威力,著名教育理論家給老師的建議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7923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他的教育學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由他擔任校長的巴甫雷什中學被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收錄最經典著作《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要相信孩子》
一本書讓你深入了解兒童文學家蘇霍姆林斯的教育思想!


▎知識,既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學習的方法
學習知識,對學生而言已成為一件令人厭煩的事?
隨著升上高年級,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感到越來越吃力?
知識與學生的精神生活相脫離,知識與學生的智力興趣相脫離?

◎首先,糾正對「知識」這個概念的本質的認知
•知識需要去運用,當它占據了思想、激發出興趣時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
•知識具有積極性和生命力,這也是它們能夠不斷深入發展的決定性條件。
•只有不斷深入發展的知識,才能成為「活」的知識。

◎千萬不要讓知識成為一動不動、無法運用的「裝飾品」
不要讓學生把知識當成最終的目的,而應該讓它變成一種方法。要讓知識在學生在集體展開精神活動的時候、在學生與學生相互之間關係的發展中、在精神與物質不斷交流的過程中變成活的、生動的東西。如果缺少了這樣的交流,不可能在道德、智力、情緒、審美等方面獲得圓滿的發展。


▎如何讓學生集中注意力
老師工作中最細膩的領域,同時也是研究得非常不透澈的領域
──就是控制學生「注意力」的問題!

想控制注意力,就要了解兒童的心理、了解他們某個年齡階段的特徵。
想控制好兒童的注意力,僅有一條路徑,那就是要有情緒高漲的狀態,
讓兒童可以明白自己正在進行腦力活動,獲得一種追尋真理的自豪感。

假如老師沒能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智力振奮、情緒高漲的內部狀態,
知識就會引發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憊感。

•對於那些最用功的學生:
即使他刻意去了解和識記教材,他依然會非常快的「超出軌道」,失去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他越是努力越不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思維。
•對於那些什麼都不閱讀的學生:
除了教材之外,他們把所有負擔都轉移到了家庭作業上面,而且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十分淺顯。因為家庭作業負擔過重,導致他們沒有其他時間閱讀科學書刊,因此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不要輕易對孩子進行懲罰
懲罰是一種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同時也存在著一定危險的教育方法。
孩子對成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非常敏感,哪怕極小的不公平。

◎不公平的懲罰通常是從很小的事情開始
有時,學生們因經驗不足和無知而在不知不覺間做了不好的事情,老師便對他們大發雷霆。其實,不管孩子所做的壞事後果有多嚴重,只要他不是故意為之就沒必要施加懲罰。

◎用諒解的態度來對待無心做了壞事的孩子
「諒解」能打動孩子極為敏感的內心,並激發出他們內心深處想要改正錯誤的積極性和堅定的決心。這樣做,孩子們不但為自己所犯的錯感到非常後悔,還會透過採取積極的行動來改正錯誤。


本書特色:本書由蘇霍姆林斯基傳世最廣、影響最大的兩部教育著作《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要相信孩子》中精譯、精選、精編而成。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以第一人稱的寫法,結合作者親歷的教育實踐,論述了中小學教育中的多方面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成功經驗與做法。希望透過本書,能使讀者領略其教育思想的強烈魅力。

作者簡介

瓦西里‧蘇霍姆林斯基(Vasily Sukhomlinsky,西元1918~1970年),蘇聯時期享譽世界的教育實踐和改革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分析,並將其寫成了41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童話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要相信孩子》、《巴甫雷什中學》、《致女兒的信》、《年輕一代的道德理想教育》等。

王豔萍,外語系碩士學位,作品:《超越巔峰》、《祕書英語》、《大學英語考試大全》等。

導言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年9月28日~1970年9月2日),蘇聯時期享譽世界的教育實踐和改革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理論家。他的教育學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由他擔任校長的巴甫雷什中學被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1918年,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烏克蘭。1935年,年僅17歲的他在經過一年多的短期培訓之後開始從事教師工作;1939年,他在波爾塔瓦師範學院語言文學系接受函授教育,獲得了中學教師的合格證書,並先後擔任中學語文教師、教導主任。1941年,德蘇戰爭爆發,蘇霍姆林斯基奔赴前線,因受重傷不能重上戰場,所以被委任為一所中學的校長。從1948年開始,蘇霍姆林斯基開始擔任巴甫雷什中學校長,直至去世。
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實踐中,蘇霍姆林斯基既擔任校長這樣的行政職務,也擔任課程教師和班導師,這就讓他能夠從學校教學和管理工作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全面而廣泛的觀察,對於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科學的研究與分析,並及時的總結經驗教訓,而且將這些感悟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和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對於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分析,並將其寫成了41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童話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要相信孩子》、《巴甫雷什中學》、《致女兒的信》、《年輕一代的道德理想教育》等。
綜合來看,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主要有一下幾個特點:
一是熱愛教育工作,關心孩子。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有著天然的深厚的感情。他非常願意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並且將孩子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將孩子的幸福視為自己的幸福。為此,他開創了一種於學齡前兒童的早教模式,讓孩子身體的發展、美育的發展和道德的發展這三者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不應該只是讓孩子們在教室裡學習,也應該到大自然中去。他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逐漸學會了如何認識大自然的美。
二是蘇霍姆林斯基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一概不能除外。所以,教育者應當善於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特長,並且讓他們最大程度的發揮這種特長。這種特長不單指智力方面的優點,而是包括各個方面,比如有的孩子動手能力很強,那麼他同樣也可以有一番作為。
三是蘇霍姆林斯基將德育、智育、勞動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認為孩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習慣都是教育和培養的結果,對於犯了錯的學生和在學校期間未能教育好的學生,學校和老師都有責任,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在學生中間建立真正的友誼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方面,他認為不會有「抽象」的學生,老師的職責是讓學生懂得「活學活用」,要不斷運用已經學會的知識去學習新的知識。在勞動教育方面,他認為學生的勞動包括智力和體力兩個方面,並強調勞動教育應該從學習開始,從小就開始,而且要讓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高度接近,要讓學生看到自己勞動的價值,只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和思想上的收穫也就越大。
本書從蘇霍姆林斯基傳世最廣、影響最大的兩部教育著作──《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和《要相信孩子》中精譯、精選、精編而成,書中所選的篇目對上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有著全面的反映。也希望讀者可以透過這本精煉、精緻的小冊子領略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強烈魅力。

目次

導言

上篇: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
第一節 請牢記:沒有也不會有抽象的學生
第二節 知識,既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學習的方法
第三節 初次學習新教材
第四節 怎樣透過閱讀來擴大知識面
第五節 要讓孩子學會利用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第六節 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
第七節 怎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
第八節 如何培養良好的記憶力
第九節 智育的真正含義
第十節 學會思考,不要死記硬背!
第十一節 要讓學到的知識「活起來」
第十二節 撥響孩子心中「詩的琴弦」
第十三節 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研究性學習法
第十四節 要勇於對學生「超越大綱進度」進行鼓勵
第十五節 老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
第十六節 如何教導對學習感到困難的孩子
第十七節 一個「落後學生」的「思維覺醒」
第十八節 談談老師的教育素養
第十九節 與和諧教育有關的一些感想

下篇:要相信孩子
第一節 兒童的敏感心靈需要呵護
第二節 引導孩子主動、自覺的改正錯誤
第三節 不要輕易對孩子進行懲罰
第四節 集體對個人的威力
第五節 引導孩子懂得關心別人
第六節 在校期間沒有教育好的孩子如何改造?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請牢記:沒有也不會有抽象的學生
為什麼從一年級開始就會有一些學生出現落後、考試不及格的情況,甚至在剛剛進入二年級和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就認為有些學生已經不可救藥,因此乾脆放棄了對他們的管教呢?這是由於在學校生活中的最重要的領域──腦力勞動方面,老師對兒童缺少個性化教育的緣故。
我們不妨舉個例子:讓剛剛進入學校的所有的七歲孩子全都去做同一項體力勞動,就比如說提水吧,有的孩子提了五桶就沒有力氣了,而有的孩子卻能提二十多桶。倘若強迫一個身體瘦弱的孩子必須也提滿二十桶,那就會讓他的體力受到損害,到了第二天,他就什麼也做不成了,搞不好還會累得去醫院看病。兒童在從事腦力勞動的時候,也需要付出類似的力量,因為人與人之間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學生對於教材的感知、領悟、識記的速度比較快,記憶力持久而牢固;但有的學生在腦力勞動方面則與前者截然相反:他對教材的感知速度很慢,他的記憶力不足以讓他持久而且牢固的記住那些知識。但是日後或許正是這樣的學生在學習和智力發展方面超越了一開始學習好的那些同學,而且獲得了更大的成就──這是很常見的事。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那種抽象的、可以將教學和教育的規律性都簡單照搬到自己身上的學生,也不存在對每一個學生都通用、可以保證他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而且,學習上的成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它本來就具有很強的相對性:對有的學生而言,五分才是成功,而對另外一些學生而言,三分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作為老師,需要擅長做一件事,就是確定每個學生在當時所處的階段可以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和效果,怎樣才能讓他的智力和才華獲得進步與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技巧。
是否能夠小心的呵護每一個學生好不容易才培養起來的自尊感,是由老師認為學生可以在學習上獲得什麼樣的成績所決定的。不要強迫兒童去做他無法做到的事情。不管哪一個學科,在其教學大綱範圍內,雖然包括了一定水準和一定層次的知識,但卻沒有將活生生的兒童包括在內。不同的孩子要想達到這個知識的水準和層次,他們所走的道路都是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在上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完全獨立的領會應用題的題意並做出正確答案,而另外有些孩子一直到上了二年級甚至到了三年級結束的時候才可以達到這樣的水準。老師應該明確:需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經過哪些阻礙和困難,才能幫助兒童達到教學大綱要求達到的水準,以及如何才能在每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過程中具體的、一步一步的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它的技巧在於,要最大程度的激發出每一個學生的能力,讓他從腦力勞動中獲得成功並享受到其中的樂趣。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是腦力勞動的內容(即作業的性質),還是完成這些內容所需的時間,都應當本著區別對待的原則。經驗豐富的老師,會在同一節課上向部分學生安排兩道、三道甚至是四道應用題,卻為另外一部分學生安排一道題。或者,讓這個學生完成的作業是比較複雜的,而讓另外一個學生完成的作業則較為簡單。再或者,讓這個學生完成一項語言創造性方面的作業(比如寫作文),而讓另一個學生去背誦一篇文章的部分片段。
按照這樣的做法,那麼所有學生都是能夠獲得進步的──只不過有的可能會快一些,有的則會慢一些。當學生完成了作業,獲得了老師的評分時,他可以從評分中看到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能夠在精神上為他帶來滿足感,並且產生一種有所發現的歡樂。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就會相互結合起來。學生便不會單純的將老師當作一個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將評分當作一種棍棒。他可以坦誠的對老師說:在某些地方我做得不夠好,而在某些地方我根本就不會。他的內心是純淨的,他不會去抄襲同學的作業或是在考試的時候作弊,因為他想確立自己的尊嚴。
在學習上獲得好成績──這一點,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如同通往兒童內心深處燃燒著的「成為一個好人」的火焰的那個角落的一條小路。因此,老師應該呵護這條小路和這團火焰。
我有一個名叫特卡琴柯(Tkatchenko)的朋友,他是一位非常不錯的數學老師。在談及自己備課的情況時,他說道:「我縝密的考慮每個學生上課的時候會做什麼事情。我會為他們選擇這樣的作業──讓他們能夠在做完作業的同時還能獲得一種成就感。假如學生不能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一小步,那麼這堂課對這個學生來說也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或許是學生和老師遇到的最大、最嚴重的危險了。」
接下來讓我們再看看另外兩位老師在巴甫雷什中學上數學課的情況吧。在作答應用題時(解題往往需要占用上課時間的百分之九十),他們兩位教的班級分成了好幾個小組。其中第一組都是學習成績最好的孩子,無須透過任何幫助就可以很輕鬆的解出所有的題目;其中還會有一、兩個學生可以當場口頭解答,他們無須做什麼書面作業:老師剛剛讀完題幹,學生便會舉手要求作答。對於這個組的學生來說,除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之外,老師還需要找一些超出程度的內容來教他們:要讓這些學生完成一些他們智力範圍之內、透過緊張動腦可以完成、卻又並不十分輕鬆的作業;有些時候,老師需要為學生安排這樣的習題──他們無法獨立的解答出來,但是透過稍加指點和提示便可以讓他們完成。
第二組則是一些勤奮好學的學生,他們可以很好的完成老師安排的作業,具備展開一定程度的繁重的腦力勞動、勇於探索和克服困難的能力。老師們經常說,這樣的學生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以及努力學習才能獲得成功,他們能夠在學習上獲得進步,是由於他們的勤奮以及堅持不懈。
被分到第三組的學生,能夠在沒有得到協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難度中等的作業,但是一些複雜的、難度較大的習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解答出來。在指導這些學生做作業的時候,老師需要掌握較為高階的教育方法。
第四組的學生對於應用題題意的理解有些困難,作答的速度也比較慢。同樣一節課,他們所能夠完成的作業,與第二組、第三組學生相比,要少一半到三分之二,但是不管怎樣,老師都不要去催促他們趕緊完成。
第五組是極少一部分學生,他們的能力不足以應付任何中等難度的作業。老師需要專門為他們準備一部分題目,而且對於這部分學生的期望,只要能夠在一堂課上獲得進步就可以了──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進步也行。
這幾個小組的學生並非一成不變的,凡是能夠為學生帶來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讓學生的能力得到發展。
有的老師能夠讓自己的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這就需要去認真觀察學生上課期間的腦力勞動情況。在這樣的課堂上,充滿了上面說過的那種老師和學生之間互相體諒的氛圍,充滿了一種在智力上獲得鼓勵的精神,每個學生都會盡最大努力靠著自己的勞動去完成目標。從他們的眼神中,我們能夠發現那種精神高度緊張、專心致志思考問題的神色:有時閃爍著快樂的光芒(那是找到了正確答案!),有時又陷入了沉思(應該從何處入手來解決這道難題呢?)老師能夠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工作,的確可以說是一種莫大的享受。親愛的同行們,請你們相信:不管老師在這樣的課堂上的付出多麼辛苦、多麼精神緊繃的勞動,他都能夠獲得休息的時間,不然的話,一連上四、五節課該是多麼困難啊。
有幾年的時間,我一直在教五年級到七年級的數學課。的確,這些數學課與語文課、歷史課交叉安排在一起,對我而言就成為一種真正的休息。只要我們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領悟通往成功之路上屬於自己的人格上的快樂,那麼這樣的課程就不會把老師弄得焦躁不安、精疲力竭。老師無須緊張和害怕會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他無須去監控那些因為無所事事而時不時用一些頑皮的行為來「報答」老師的那些「調皮鬼」,這些孩子很機靈,但也不願意老老實實的坐著,不過在這樣的課堂上,他們全部的精力都能夠被納入正常軌道之內。如果老師善於將自己的學生吸引到一種具有預言性質的腦力勞動中去──只要他們盡全力去學習,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那麼就算是那些總是喜歡搗蛋的學生,也是可以勤奮而又專心致志的學習的!在緊張的勞動中,這些學生展示出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也讓他們變得與以往完全不同了,因為他們已經將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怎樣更好的完成作業上面了。
有些老師經常會發牢騷,說自己學生上課時很調皮,總是做小動作……這樣的抱怨總是會讓我感到困惑和不解。假如你們──我親愛的同行,慎重的進行一番思考──在課堂上應該如何讓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真正進入腦力勞動之中,那麼上面所說的情況無論如何都是不會發生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