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素問新論,中西醫合璧的新視角:探索中醫藏象結構,對比現代解剖學,中西醫融合的創新前景
滿額折

素問新論,中西醫合璧的新視角:探索中醫藏象結構,對比現代解剖學,中西醫融合的創新前景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75 元
優惠價
7929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突破傳統框架,深度結合中醫學與哲學】
從《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陰陽三螺旋觀點出發
重新檢視並詮釋中醫的基本理論與應用,提出全新理解與實踐方法
透過科技的融入與哲學的引導,推動中醫現代化!

▎中醫的發生、發展與回歸
本章從《黃帝內經》的溯源開始,探討中醫的起源與其哲學基礎,說明中醫如何在陰陽五行的理論指導下發展並形成獨特的疾病預防與治療方法。書中也詳細分析了《傷寒雜病論》的防疫治病觀念,及其在當代的應用價值,強調了中醫在守正與創新之間的平衡。附文部分,透過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序言解讀以及《孫子兵法》與醫學思維的比較,進一步闡述中醫學的策略思維與其在現代社會的實踐意義。

▎天地人三螺旋
本章深入探討中醫與天地人三螺旋思想的關聯,說明中醫如何將自然界的法則與人體健康相連結。從「態」的平衡到「六經辨證」的邏輯,作者細緻地闡述了中醫理論的內在結構與運作原理。四時五行與五運六氣的部分,則展示了中醫如何利用自然界的週期法則來解釋與調治人體疾病。最後,透過對《易經》思想與中藥的比較研究,揭示了二者的內在相通性。附文透過對巽卦和無妄卦的解析,進一步深化讀者對於中醫診療思維的理解。

▎中西合一的生命解剖結構
本章則是一次對中醫「解剖」觀念的現代解讀,從《素問》中提煉出的生命結構理論,對照現代解剖學,展示中醫所謂的藏象結構不僅系統全面,且與經脈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體系。作者進一步從宇宙粒子與精氣神的關聯談起,重新詮釋津液血脈等傳統概念,並將三焦系統與現代的內分泌系統做了精彩的對比。作者不僅回歸《靈樞》與《素問》的經典,也引入現代科技,主張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與未來發展方向。


本書特色:本書深掘中醫學與《易經》哲學的連結,提出以《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陰陽三螺旋觀念為基礎,重新詮釋中醫理論。本書不僅揭示了比現代解剖更先進的藏象生命結構,還強調中醫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更展望新中醫加科技的廣闊未來,勇於革新同時秉持傳統,提供一種全新的中醫學思維和實踐方針。

作者簡介

王濟武,經濟學學士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總體經濟、公司治理及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學者,現為科技創新工作者、中醫邏輯研究學習者,已出版多本著作。他所提出的多項理論及模式已經在大型控股型企業治理、策略新興產業發展等領域成功應用並產生廣泛影響。

前言
筆者認為「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更多的是指系統性的文明與思想的貢獻,也就是存在於這三樣背後的統一的思想與邏輯。因為這三樣只有中國能創造,他們蘊含了獨創且偉大的中華文明思想和邏輯。而這也正是我研究中醫、麻將與《紅樓夢》的初心。
繼《紅樓大夢》出版之後,本書也即將面世。感謝出版社的老師們以及多位學者、科學家提供的協助!既讓我完成了夙願,也為新時代中醫事業的進步,特別是為中醫典籍的重新整理和確立「守正創新」的邏輯基礎出了一分力。
在創作《紅樓大夢》和本書之前,筆者爬梳了世界5,000年科技與產業革命歷史,完成了《易經》與《聖經》兩個世界文明之源的比對研究。很清晰的結論是:正本清源的中醫,特別是《素問》的邏輯是非常科學的;中醫、麻將與《紅樓夢》背後的邏輯是統一的,就是《周易》的「天、地、人三螺旋」思想。然而因為世人對中華文明之源《周易》的誤讀,特別是從晉朝開始立法,嚴禁對「天」學的研究,「三螺旋」失去了一個支點,讓本來很科學、很合邏輯的中醫和中藥越來越神祕,越來越說不清楚。國寶蒙塵,子孫有愧。
筆者出生於西醫家庭,父母、妹妹和妹夫都是科班出身的各科醫生。自己作為工學院畢業生,科學與邏輯精神是深入骨髓的。作為科技服務企業的董事長,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與世界各地、各專業的科技菁英交流合作。因此,我來為中醫的科學精神與理性邏輯發出一聲「吶喊」,相信應該不會被魯迅先生批評為「有意無意的騙子」吧。
老子說:「不知知,病;知而不病。」筆者從34歲到40歲曾被嚴重的痛風折磨得痛苦不堪,雖然妹妹就是大型醫院的內分泌科主任,也只能幫我用藥物控制,不能完全治癒。正是因為自學《素問》,透過靈活應用《素問》的邏輯,在沒用任何「藥物」的情況下,僅僅透過「態」的控制與轉變,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我的病全好了。這就是「知」。
當然,我說完全不用「藥」,這話不科學,也不嚴謹,不吻合中醫的邏輯。中醫認為,「態」從甲到乙到丙,第三階段就是「病」態。按照「六爻」邏輯與時機干涉策略,把丙調回到甲乙,病自然就好了。調態的「藥」本身可以是萬事萬物的辯證組合,包括我們的日常飲食,只要「知」而對症,萬物都是「藥」,而且是藥字的古文字義:快樂的草,即「本草」。
王濟武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中醫的發生、發展與回歸
一、《黃帝內經》溯源
二、《傷寒雜病論》與防疫治病
三、中醫的守正與創新
附文一: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
附文二:《孫子兵法》與醫學路線反思
第二章 天地人三螺旋
一、中醫與天地人三螺旋思想
二、「態」的平衡與演變規律
三、「六經辨證」的基本邏輯
四、四時五行與五運六氣
五、週期論與「節點時機」干涉策略
六、中藥與《易經》思想的內在關係
附文一:〈巽卦〉解析
附文二:〈無妄卦〉、〈蹇卦〉兩卦兩病
第三章 中西合一的生命解剖結構
一、《素問》的「解剖」理念很超前
二、藏和象的生命結構
三、從天與星際粒子角度看精氣神
四、重新認識津、液、血、脈
五、五臟六腑的再認識
六、三焦就是內分泌系統
七、從《靈樞》回歸《素問》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中醫的發生、發展與回歸
醫學隨著科技在不斷進步。對古老中醫要揚棄,不能買櫝還珠。其實現代文明的進步只是科學的進步,《易經》與《黃帝內經》的哲學思想遠比現代人了解得高遠並超前,包括三螺旋的思想、藏象生命系統等。《易經》與《黃帝內經》在哲學上又是完全一致的。自從《易經》、《黃帝內經》形成後,一直在有效應用,卻沒有一個人能動搖這套理論框架,歷史上的儒家、道家以及無數名醫的實踐,僅僅對兩經的某些條文多了一些心得,卻沒有按照實踐與理論來螺旋升級兩部經典。本書正是從回歸理解兩部經典的角度重新整理中醫學的邏輯。幸運的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各個版本的《周易》與《黃帝內經》,除了字的寫法不同外,文字內容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回歸原著,只以原著文字為基,將後世解讀的象文之類忽略或只作為一種解讀參考,就可以找到本源。
一、《黃帝內經》溯源
中醫始於《黃帝內經》,中華文明源自《易經》,西方文明源自《聖經》。但中西方不同,西方人能明明白白地閱讀、理解《聖經》,我們華夏子孫卻沒幾個人能看懂《易經》與《黃帝內經》。原因主要是成書太早,早於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作品現代人都能理解),因為幾千年前的文字字義與現代已經差別很大,甚至完全沒有關聯,導致很難理解書裡的內容。比如《易經》中的「君子、大人、小人」,指的是王室、貴族、平民百姓。「小人勿用」的「勿」指的是軍旗,成語意思本來指的是用軍旗召集人民開會、祭祀、準備春耕、備戰等。《周易》一書中,一個「包荒用馮」把幾百年後的孔子都難倒了,更何況是現代人。商、周時期的文字刻在甲骨與青銅器上才得以保存,之前夏的經典都記錄在玉石上,可想而知,書寫用字只能簡之又簡,也必然引起歧義。《周易》任何一卦都是一篇理論、邏輯、歷史事件案例齊備的論文,任何一個卦名都含義無窮。比如「乾」字就是一部天象;〈蠱卦〉就可以涵蓋姜子牙的「陰謀修德」;〈文伐〉十二條,比美國的「十條誡令」、「希拉蕊十條」更豐富。另外,現代人的膚淺,讓我們過於低估了歷經幾千年累積的文明(包括第一次產業革命、政權更替與戰爭、年復一年的天地觀察紀錄等)。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篇,各八十一卷。《素問》側重於講藏象生命哲學以及人、天、地的三螺旋關係,並細分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五臟六腑、五穀五味、氣血精神等,論述病因、病理以及平衡調養;而《靈樞》則側重於講經絡、針灸,更像專業中醫技法。幾千年來,《易經》的原文與後世解讀,後人只是在《易傳》部分不斷加入自己的理解。由於《黃帝內經》是集納本,所以內容、編排上都有些混亂,後人新增的內容與原本內容混雜,為研究《黃帝內經》帶來了極大困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提示《素問》是原本。「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陰陽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靈樞》作為書名,始見於唐代王冰《素問》注:「《靈樞》曰,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後文詳述,《靈樞》中很多內容與《素問》不一致,甚至恰恰是黃帝本人批評指正雷公的「五過四失」之類。《素問》強調「道」、系統論、整體論、平衡調養論,甚至明文「刺法」也只是和「按摩」、「湯藥」同類的調節平衡方法之一。《素問》的「道」與《周易》是一致的,只是《素問》適用於人體組織,而《易經》適用於社會政權組織。可以推斷:《黃帝內經》原文就是《素問》和遺失部分,當《素問》與《靈樞》不對應時,可採信《素問》。
正史記載的第一位醫生是戰國時期的扁鵲。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總結的四診法:「望、聞、問、切」,當時扁鵲稱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扁鵲見蔡桓公〉文中展現的望診與表裡臟腑;治療虢太子所用的砥石針炙法、湯藥法等都與《黃帝內經》是一致的。可以證明至少扁鵲之前,《黃帝內經》已經成型。扁鵲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407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310年)。
「扁鵲」之名是對古代醫術高超者的通稱。「扁」的金文 就是「門+圍欄」。傑出的醫生治病救人,帶來安康和快樂,好比喜鵲飛到門前院內。署名為扁鵲(秦越人)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般認為是後人根據扁鵲的脈診等醫術整理成書的。實際是想解釋《黃帝內經》中的疑難,後文會解讀《黃帝八十一難經》努力解釋《素問》中「三焦」的難題。這也證明了,對《黃帝內經》的合乎邏輯的解讀,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是難題了。周室密藏的《周易》、《陰符經》、《黃帝內經》、《山海經》流散各國後,在各自的解讀中,逐漸形成了老子、孔子、鬼谷子、莊子、屈原等的不同流派。
在《史記》中記錄下了扁鵲的「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形羸不能服;陰陽並,藏氣不定。其中「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包含著明確的科學與邏輯精神。近代一些學者,一方面號召不讀中國古書;另一方面又因為無知而攻擊中醫是封建迷信的「巫術」,十分淺薄可笑。甚至還由於學識不足,扭曲妄解先哲的經典,而那就是如老子說的「不知知,病」了。比如明清之際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怎麼能看懂「字字血淚」的《紅樓夢》?《紅樓夢》以易學布局,全篇不斷用各種「藥」提示反常(幾乎都是假藥錯方),目的就是要在賈府這個沒有一個新生命的煉丹爐中提煉出救治中華的神藥「通靈寶玉」,「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筆者的另一專著《紅樓大夢》。
《黃帝內經》形成於黃帝時期,但很少有人相信。人們一般認為《黃帝內經》「出現」在戰國,這和《易經》很相似;《連山》形成於夏或更早,基本被認可。它們都是帝王密學,根本不外傳,所以孔子看到《周易》的興奮可想而知。因為王子朝奔楚等原因,周室典籍才得以流散。老子是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有學習的便利條件。《黃帝內經》中有許多文字與《道德經》幾乎完全相同,老子的許多名言可以直接引用於中醫,有人認為莊子就是在闡述《黃帝內經》的《素問》,甚至可以進一步認為老子和莊子都是「醫學家」。比如《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不就是《道德經》中的內容嗎?而《道德經》的開篇就是講「牝」這個「根」,透過「玄」(陰陽三螺旋)這個「門」,化成了宇宙與生命(《黃帝內經》說都來自《太始天元冊》);老子〈赤子篇〉就是在解釋「先天之精」等。其中如「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之類,文字與意境都一樣。《道德經》第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社會影象。《黃帝內經》:「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道德經》文風類似格言警句摘抄,每一句都是結論和觀點,沒有中間論述,這在古代經典中是獨一無二的。《道德經》的另一個特點是書中沒有任何時間、人物、事件,這在各國哲理書中也是獨一無二的。《道德經》的哲理與《周易》下經以及《陰符經》也高度一致。據以上三點,可以推論:老子在擔任周王室「圖書館館長」期間摘抄提煉整合了《周易》、《陰符經》、《黃帝內經》等的內容,最終完成《道德經》。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9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