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者的修練之路:探索表達背後的身心奧祕,用真誠的溝通連結彼此(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66 元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資深媒體人暨口語表達訓練講師潘月琪全新力作,揭曉左右口語表達品質的關鍵!
★「說話」是一項恆久的修練,讓好奇心+覺察+耐心+實驗精神,助你跨越難關,深刻改變!
★書末收錄:作者與知名音樂人暨正念導師林隆璇精彩對談──〈日日是好日〉
說話,不只是開口發聲。
修練言語的技藝,呈現真誠、溫暖、有力的自己,
為彼此創造深刻的連結。
想把話說進他人的心坎裡,
需要的不只是勤練技巧,更要回望內在,
了解身心如何協作、相互影響,
就能好好表達心中之聲,促成你想要的改變。
你的口語溝通,也是這樣嗎?
◎受限於刻板印象,認為必須符合特定模式,才叫「好的表達」?
◎以為口語表達的重點在於修辭、美聲、氣勢、精準出擊?
◎說話經常「不經大腦」,事後才發現自己失言,懊惱不已?
許多人明明已有不錯的口語表達基礎,也有足夠的學識與職場經驗,但溝通表達還是充滿挫折與困惑。
「把話說好」其實是一條漫長的修練之路,並不是口若懸河,就必能成為表達高手。除了善用頭腦,身心狀態與言談表現更是互為表裡。人們經常過著「自動導航模式」,下意識依循慣性行動而不自知,儘管方便省力,卻也讓我們難以察覺每個瞬間的身心感受,忽略腦中的所有念想。
本書中,作者結合了心理學、生物學、腦科學、身體律動、當代正念等學理背景,加上長年的媒體主持及教學實務經驗、真摯誠懇的人生體會,佐以清晰易懂的練習與問答,幫助讀者慢下腳步,讓身心進入既放鬆又清醒的狀態,找到自己的說話心流,讓表達更有溫度。
【各界推薦】
林隆璇(知名音樂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正念導師)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暨執行長)
謝明霏(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
──專文推薦
王美珍(《50+》總編輯兼副執行長)
楊錦聰(風潮音樂創辦人暨總經理)
孫家閎(太極拳世界冠軍)
謝韻雅Mia(聲動樂團主唱、聲音創造與療癒引導師)
──真誠推薦
【推薦序】
〈推薦序 融合心法與技法的「天花板」之作〉
林隆璇(知名音樂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正念導師)
我曾經在唱片宣傳期接受過月琪的電臺訪問,依稀記得她是一位充滿能量的主持人。當我需要重複回答各家媒體的提問而感到疲勞時,月琪的訪談讓我感到放鬆而舒適,彷彿在跟老朋友聊天。
誠如書中所言,月琪謙虛地提到,她在與人交談時,是帶著好奇的態度,以「沒有技巧,全憑感情」的方式,殊不知這其實是最高境界。就像厲害的歌手在舞臺上不會去想發聲技巧,而是全然投入演唱的情感。這種感染力其實是一種人格魅力。除了口語表達技巧,人格魅力的心法更是我們需重視及學習之處,而月琪早已將她的心法及技法盡述此書中。
在口語表達的技法方面,她強調不只訓練口語能力,應將身心結合,才能呈現完整地表達。例如她提到「正念練習」的重要性,詳述靜態的「正念呼吸」,以及動態的「正念行走」,還有包含一天當中可能發生的情景及活動。若能按照書中的方式練習,就能培養專注力跟覺察力,並且支持在口語表達時的有效性。
當年參與英國牛津正念中心師資培訓的我們,一起經歷整個培訓旅程,幾位共同受訓的夥伴,從正念門外漢成為正念引導者,學習過程有甘有苦,使得我們格外珍惜這段革命情感。有時不需要說什麼,彼此會心一笑,就能如同佛陀在靈鷲山拈花微笑般心心相映。
另外,我在書中還看到一個很有「愛」的案例,是月琪針對一位演藝新人進行口語表達教學。你會發現月琪並不是直接教她怎樣說話,而是通過類似心理師與來訪者諮商的模式進行;而且這位「心理師」是帶著愛及利他慈悲的態度,先針對害羞的藝人進行破冰、理解,才規畫課程並達到目標。這段精彩的師生互動,請勿草草帶過,值得反覆探索、閱讀及研究。這樣的對話心法不容易出現在有形的文字或生活中,但由於月琪擅長口語表達及寫作,因此讀者可以幸運見到將這兩者融合後的清晰展現。書中除了分享如何進行多面向的自我修練,也適用於父母跟孩子的相處及人際關係的互動。
總之,能將技法及心法相互融合並自然呈現出來,能覺察自己和幫助他人,本書堪稱想精研口語表達主題的「天花板」之作。有幸可以事先「悅」讀,並榮幸為之推薦。
〈推薦序 由心到口,連結自我與他人的最佳溝通書〉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暨執行長)
多年前在一班正念課堂上,我發現有位學員練習十分專注,分享特別動人,提問也總能切中要點,一聽就是位口語表達高手。後來才知原來她是曾經多次入圍廣播金鐘獎的潘月琪老師。很榮幸她來台灣正念工坊上課,雖然自己是她的正念老師,但在口語溝通方面我也從她身上學到很多呢!
很高興她的新書《說話者的修練之路》即將出版,月琪老師把她多年在主持、演講和教學方面的經驗,梳理出一套簡單實用的方法,讓我們在溝通上變得更出色。無論你是常需演講的專業人士,或是想提升自己溝通能力的朋友,相信都能從這本書中受益。
此外,我非常開心月琪老師把「正念」的元素巧妙地運用在職場與人生。確實如她所說,口若懸河並不是溝通的最高境界,更重要的是能夠在交流中保持專注與真誠,並能夠用心傾聽他人。她也在書中分享了提升表達力的實用技巧,例如正念呼吸、正念行走、專注傾聽和錄製語音訊息等十個日常練習;同時,她還提供了如何準備主持活動及面對緊急狀況的對話策略,幫助讀者在公開場合中能更自信而從容。
《說話者的修練之路》不僅是一本教你如何說話的書,更是一個邀請,讓我們都能在交流中找到更真誠的自我,並與他人建立更深刻的連結。如果你希望在生活或職場中成為更好的溝通者,那我在此鄭重將這本書推薦給你。
〈推薦序 以身感受,用心傾聽,說話也是一種療癒〉
謝明霏(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
月琪和我初次見面,是在廣播節目的正式訪談。她事先準備萬全,讓我安心且迅速進入受訪者的狀態。記得趁錄音空檔,我們聊得欲罷不能,果斷決定兩週後來場午茶約會,從夢想聊到現實,從現實談到行動,任何主題都能串起共鳴,短時間內我們就建立深刻情誼。
當她邀約我為其新作寫推薦文時,我開心歡呼,立刻答應!
月琪新作《說話者的修練之路》真是一本章章精彩,且「面面俱到」的好書,不僅是本教你如何好好說話的書,更是引導你好好生活的指南。
想起恩師林懷民先生長年的諄諄教誨,再再提醒我們每日如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走路、甚至好好洗澡,一切都是從「好好生活」開始。每一個日常容易忽視的小細節,都值得好好品嘗。
如同月琪書中所說,要讓「內在風景流動,身心互相對話」。開始細細咀嚼日常裡各種細微之事,喚醒身體感知,就能關照多元面向,進而產生更多見地與同理,讓溝通表達具備深度與內涵。
書中還提到,「言語表達難以做到﹃絕對精準﹄,許多衝突來自對語言文字的誤解」。這時,肢體語言更顯重要。月琪不斷談及肢體對於成為一個善於溝通者的重要,透過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讀出弦外之音,同理會更立體全面。
上帝造人真有趣,把喉嚨和嘴巴,擺在大腦和心的中間。讓我們練習,面對理性的人,溝通時需要多一些佐證或數據。碰上感性的人,就得從心出發,先傾聽再同理,感同身受的互動,搭起彼此的信任橋梁。
感知,是最原始的情感本質,喚醒與生俱來的能力,更顯重要。
試著依照書中的建議去嘗試,開啟不一樣的視野,相信你會跟月琪一樣,總能輕鬆捕捉重點,言之有物,真誠且動人。每次和月琪聊天,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相談暢快的感受。
今天起,練習把對方說的話放在心上,關注多一點點,好奇多一些些。記得動動身體,串連身心內外,讓溝通更順暢,言語和說話,也能成為撫順人生的一種療癒!
★「說話」是一項恆久的修練,讓好奇心+覺察+耐心+實驗精神,助你跨越難關,深刻改變!
★書末收錄:作者與知名音樂人暨正念導師林隆璇精彩對談──〈日日是好日〉
說話,不只是開口發聲。
修練言語的技藝,呈現真誠、溫暖、有力的自己,
為彼此創造深刻的連結。
想把話說進他人的心坎裡,
需要的不只是勤練技巧,更要回望內在,
了解身心如何協作、相互影響,
就能好好表達心中之聲,促成你想要的改變。
你的口語溝通,也是這樣嗎?
◎受限於刻板印象,認為必須符合特定模式,才叫「好的表達」?
◎以為口語表達的重點在於修辭、美聲、氣勢、精準出擊?
◎說話經常「不經大腦」,事後才發現自己失言,懊惱不已?
許多人明明已有不錯的口語表達基礎,也有足夠的學識與職場經驗,但溝通表達還是充滿挫折與困惑。
「把話說好」其實是一條漫長的修練之路,並不是口若懸河,就必能成為表達高手。除了善用頭腦,身心狀態與言談表現更是互為表裡。人們經常過著「自動導航模式」,下意識依循慣性行動而不自知,儘管方便省力,卻也讓我們難以察覺每個瞬間的身心感受,忽略腦中的所有念想。
本書中,作者結合了心理學、生物學、腦科學、身體律動、當代正念等學理背景,加上長年的媒體主持及教學實務經驗、真摯誠懇的人生體會,佐以清晰易懂的練習與問答,幫助讀者慢下腳步,讓身心進入既放鬆又清醒的狀態,找到自己的說話心流,讓表達更有溫度。
【各界推薦】
林隆璇(知名音樂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正念導師)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暨執行長)
謝明霏(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
──專文推薦
王美珍(《50+》總編輯兼副執行長)
楊錦聰(風潮音樂創辦人暨總經理)
孫家閎(太極拳世界冠軍)
謝韻雅Mia(聲動樂團主唱、聲音創造與療癒引導師)
──真誠推薦
【推薦序】
〈推薦序 融合心法與技法的「天花板」之作〉
林隆璇(知名音樂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正念導師)
我曾經在唱片宣傳期接受過月琪的電臺訪問,依稀記得她是一位充滿能量的主持人。當我需要重複回答各家媒體的提問而感到疲勞時,月琪的訪談讓我感到放鬆而舒適,彷彿在跟老朋友聊天。
誠如書中所言,月琪謙虛地提到,她在與人交談時,是帶著好奇的態度,以「沒有技巧,全憑感情」的方式,殊不知這其實是最高境界。就像厲害的歌手在舞臺上不會去想發聲技巧,而是全然投入演唱的情感。這種感染力其實是一種人格魅力。除了口語表達技巧,人格魅力的心法更是我們需重視及學習之處,而月琪早已將她的心法及技法盡述此書中。
在口語表達的技法方面,她強調不只訓練口語能力,應將身心結合,才能呈現完整地表達。例如她提到「正念練習」的重要性,詳述靜態的「正念呼吸」,以及動態的「正念行走」,還有包含一天當中可能發生的情景及活動。若能按照書中的方式練習,就能培養專注力跟覺察力,並且支持在口語表達時的有效性。
當年參與英國牛津正念中心師資培訓的我們,一起經歷整個培訓旅程,幾位共同受訓的夥伴,從正念門外漢成為正念引導者,學習過程有甘有苦,使得我們格外珍惜這段革命情感。有時不需要說什麼,彼此會心一笑,就能如同佛陀在靈鷲山拈花微笑般心心相映。
另外,我在書中還看到一個很有「愛」的案例,是月琪針對一位演藝新人進行口語表達教學。你會發現月琪並不是直接教她怎樣說話,而是通過類似心理師與來訪者諮商的模式進行;而且這位「心理師」是帶著愛及利他慈悲的態度,先針對害羞的藝人進行破冰、理解,才規畫課程並達到目標。這段精彩的師生互動,請勿草草帶過,值得反覆探索、閱讀及研究。這樣的對話心法不容易出現在有形的文字或生活中,但由於月琪擅長口語表達及寫作,因此讀者可以幸運見到將這兩者融合後的清晰展現。書中除了分享如何進行多面向的自我修練,也適用於父母跟孩子的相處及人際關係的互動。
總之,能將技法及心法相互融合並自然呈現出來,能覺察自己和幫助他人,本書堪稱想精研口語表達主題的「天花板」之作。有幸可以事先「悅」讀,並榮幸為之推薦。
〈推薦序 由心到口,連結自我與他人的最佳溝通書〉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暨執行長)
多年前在一班正念課堂上,我發現有位學員練習十分專注,分享特別動人,提問也總能切中要點,一聽就是位口語表達高手。後來才知原來她是曾經多次入圍廣播金鐘獎的潘月琪老師。很榮幸她來台灣正念工坊上課,雖然自己是她的正念老師,但在口語溝通方面我也從她身上學到很多呢!
很高興她的新書《說話者的修練之路》即將出版,月琪老師把她多年在主持、演講和教學方面的經驗,梳理出一套簡單實用的方法,讓我們在溝通上變得更出色。無論你是常需演講的專業人士,或是想提升自己溝通能力的朋友,相信都能從這本書中受益。
此外,我非常開心月琪老師把「正念」的元素巧妙地運用在職場與人生。確實如她所說,口若懸河並不是溝通的最高境界,更重要的是能夠在交流中保持專注與真誠,並能夠用心傾聽他人。她也在書中分享了提升表達力的實用技巧,例如正念呼吸、正念行走、專注傾聽和錄製語音訊息等十個日常練習;同時,她還提供了如何準備主持活動及面對緊急狀況的對話策略,幫助讀者在公開場合中能更自信而從容。
《說話者的修練之路》不僅是一本教你如何說話的書,更是一個邀請,讓我們都能在交流中找到更真誠的自我,並與他人建立更深刻的連結。如果你希望在生活或職場中成為更好的溝通者,那我在此鄭重將這本書推薦給你。
〈推薦序 以身感受,用心傾聽,說話也是一種療癒〉
謝明霏(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
月琪和我初次見面,是在廣播節目的正式訪談。她事先準備萬全,讓我安心且迅速進入受訪者的狀態。記得趁錄音空檔,我們聊得欲罷不能,果斷決定兩週後來場午茶約會,從夢想聊到現實,從現實談到行動,任何主題都能串起共鳴,短時間內我們就建立深刻情誼。
當她邀約我為其新作寫推薦文時,我開心歡呼,立刻答應!
月琪新作《說話者的修練之路》真是一本章章精彩,且「面面俱到」的好書,不僅是本教你如何好好說話的書,更是引導你好好生活的指南。
想起恩師林懷民先生長年的諄諄教誨,再再提醒我們每日如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走路、甚至好好洗澡,一切都是從「好好生活」開始。每一個日常容易忽視的小細節,都值得好好品嘗。
如同月琪書中所說,要讓「內在風景流動,身心互相對話」。開始細細咀嚼日常裡各種細微之事,喚醒身體感知,就能關照多元面向,進而產生更多見地與同理,讓溝通表達具備深度與內涵。
書中還提到,「言語表達難以做到﹃絕對精準﹄,許多衝突來自對語言文字的誤解」。這時,肢體語言更顯重要。月琪不斷談及肢體對於成為一個善於溝通者的重要,透過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讀出弦外之音,同理會更立體全面。
上帝造人真有趣,把喉嚨和嘴巴,擺在大腦和心的中間。讓我們練習,面對理性的人,溝通時需要多一些佐證或數據。碰上感性的人,就得從心出發,先傾聽再同理,感同身受的互動,搭起彼此的信任橋梁。
感知,是最原始的情感本質,喚醒與生俱來的能力,更顯重要。
試著依照書中的建議去嘗試,開啟不一樣的視野,相信你會跟月琪一樣,總能輕鬆捕捉重點,言之有物,真誠且動人。每次和月琪聊天,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相談暢快的感受。
今天起,練習把對方說的話放在心上,關注多一點點,好奇多一些些。記得動動身體,串連身心內外,讓溝通更順暢,言語和說話,也能成為撫順人生的一種療癒!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潘月琪
資深媒體主持人、口語表達訓練講師、TEDx講者。
畢業於清大中文系,英國牛津正念中心「正念認知療法」(MBCT)認證師資,從事主持及教學工作將近30年,廣播金鐘獎三度入圍,專訪對象高達數千人,訪談功力深獲各界讚譽。
曾任國立教育電臺、環宇電臺、臺北電臺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常應邀各企業機構、政府單位及大專院校授課演講,主題涵蓋質感表達、人際溝通、風格主持及公眾演說。亦為記者會、論壇座談及各類典禮主持人,橫跨藝文展演、生活美學、知識教育、公益關懷領域。
長期在知名文化創意機構「學學」開設「人物訪談力」與「風格主持力」課程,亦於線上學習平台「Hahow 好學校」開設「質感說話課」。
2016年受邀主持TEDxSuzhouWomen女性大會,2017年於TEDxSuzhou年度大會發表演說,講題「言語的溫柔力量」廣受好評。
熱愛生活,習舞多年,熱衷行旅,對人們如何透過「言談」、「文字」及「肢體神情」表達內心情感,有極細膩的觀察感受,期許自己為世界傳遞有價值的知識、思想、愛與溫暖。
著有《質感說話課》和《質感對話課》等作品,前者榮獲博客來「心理勵志」年度百大暢銷書。
臉書專頁:月琪的聲活視界
IG:潘月琪 Mia Pan
聯繫請洽:cutemoon0721@gmail.com
潘月琪
資深媒體主持人、口語表達訓練講師、TEDx講者。
畢業於清大中文系,英國牛津正念中心「正念認知療法」(MBCT)認證師資,從事主持及教學工作將近30年,廣播金鐘獎三度入圍,專訪對象高達數千人,訪談功力深獲各界讚譽。
曾任國立教育電臺、環宇電臺、臺北電臺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常應邀各企業機構、政府單位及大專院校授課演講,主題涵蓋質感表達、人際溝通、風格主持及公眾演說。亦為記者會、論壇座談及各類典禮主持人,橫跨藝文展演、生活美學、知識教育、公益關懷領域。
長期在知名文化創意機構「學學」開設「人物訪談力」與「風格主持力」課程,亦於線上學習平台「Hahow 好學校」開設「質感說話課」。
2016年受邀主持TEDxSuzhouWomen女性大會,2017年於TEDxSuzhou年度大會發表演說,講題「言語的溫柔力量」廣受好評。
熱愛生活,習舞多年,熱衷行旅,對人們如何透過「言談」、「文字」及「肢體神情」表達內心情感,有極細膩的觀察感受,期許自己為世界傳遞有價值的知識、思想、愛與溫暖。
著有《質感說話課》和《質感對話課》等作品,前者榮獲博客來「心理勵志」年度百大暢銷書。
臉書專頁:月琪的聲活視界
IG:潘月琪 Mia Pan
聯繫請洽:cutemoon0721@gmail.com
序
【前言】
〈沿途繁花,走上屬於你自己的「修練之路」〉
回想我人生中「最安靜」的時刻,以及特別感知到話語與身心之間的關聯,除了在高雄六龜山上內觀禪修十日,還有旅行泰國中部古城素可泰(Sukhothai)的那兩天。
二○一四年七月,我在泰國北部的清邁(Chiang Mai)旅居一個月,期間特地安排三天探訪素可泰,它是泰國第一個王朝的起源首都,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訂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地。從清邁搭巴士過去,車程約莫六小時。啟程沒多久,我開始出現旅人在外最怕遇到的生理反應(想上廁所)。放眼望去,車上全是不會說英語的當地居民,而我的泰語程度只能說出「你好」、「謝謝」和「多少錢」。大巴一路往南,悠悠晃晃了兩小時後,我絕望心想:「如果司機能夠聽到我的心聲,中途停車,我就相信上帝的存在!」
上帝可能怕少了一個信徒,趕緊施展神蹟(相信心胸寬大的上帝一定不會介意我開這個小小的玩笑)。突然間,司機似乎看出我的需求(應該是我扭動不安的肢體語言和痛苦的表情洩露了端倪),車子竟在一個類似休息站的地方停下來,幾位乘客用友善的眼神外加比手畫腳示意我下車,彷彿向我保證:「妳儘管去,我們會等妳。」
再次回到車上,全身如釋重負,我向大家送上一個羞赧加感謝的微笑。
抵達素可泰後,天氣涼爽,偶有微雨。這裡不是熱門的觀光城市,越近傍晚,遊客漸稀,天色漸杳,眼前景象呈現奇特沈靜的藍,我獨自漫步在幅員廣闊的歷史遺跡公園(Sukhothai Historical Park),內心沒有太多恐懼,只見必須仰望才能看清楚面容的佛陀雕像靜坐微笑,千百年的風姿與衰敗相融在同一片土地上,所有俗世煩憂,功碌執迷,在此刻煙飛雲散,當下心情平靜自在。
旅行令人愉悅,工作使人成長,學習新事物讓人滿足(愉悅、成長、滿足這三個詞可以跟旅行,工作、學習新事物三個詞任意排列組合或疊加),這三者為我的人生帶來豐盛收穫,也是我在口語表達領域可以持續進步的重要養分。
時光快轉到二○二三年二月,我受邀到左營演講,詳細座標是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簡稱國訓中心),坐在我面前的是一群優秀的國家體育代表隊選手以及他們的教練。職業運動員不只參加比賽,有時也需要接受媒體採訪,還有未來可能轉型成為教練,所以口語表達能力對他們來說亦十分重要。我很榮幸,能夠踏進這個培訓卓越運動人才的祕密基地。
演講結束後,幾位年輕國手上前向我致意小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五官俊朗、身材挺拔的年輕人。我親切問他的姓名和主要比賽項目:「月琪老師,我叫孫家閎,從小學的是武術,主要比賽項目是太極拳。」我們認真擺出武術裡「抱拳行禮」的姿勢,開心合了影,之後便各自回到忙碌的工作日常。
過了幾天,無意間看到他把那次聽講內容,用手寫的方式作成筆記,拍照分享在臉書上,並且把多年投入武術鍛鍊的心得,跟我當天分享的講題「質感說話課:言語的溫柔力量」做了頗細緻的對照,這點令我非常驚喜,年紀尚輕的他,對於身心學習有如此成熟的體會,後來才知道,他三歲就開始習武,武齡已經超過二十年。
我記得當時引導大家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在說話的時候,會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正在說話嗎?心中會有個藍圖嗎?能覺察到自己當下的身體姿態和情緒嗎?還是無意識地進入自動導航的言語反應?」家閎以武術運動員的經驗在筆記中寫下:「在進行武術動作的時候,你是否有意識、有經過設計來移動身體?還是全憑本能隨便動?」
表面上,我們鑽研的領域不同,我長期探索、運用以及分享「言談」的技藝,需要時常與外界保持連結;而他投入鍛鍊的是「武術」的技藝,著重個人內在的修習。然而兩者都不能只依靠身體天賦或固定流程來面對挑戰,也不可能永遠只面對自己,或只與他人互動。
以口語表達來說,若想達到蘊含力量的清晰表述,需要當事人意識到說話時的音量強弱、語速快慢、談話內容的質感與邏輯,乃至外在形體的呈現;武術則需要留意肢體動作的節奏,以及剛柔鬆緊的控制。假使參加比賽,還需要用心選擇服裝、樂曲和套路設計,考量彼此是否和諧,並符合選手的個人風格。無論是言談或武術,都需要穩定心神,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溝通?是否能有效傳達?俯拾皆可發現驚人的共通之處。
幾個月後,新聞傳來捷報,孫家閎在成都世大運的男子太極劍項目拿下銀牌,為台灣奪下第一面獎牌,接著又在太極拳項目奪得金牌。那一陣子,不少媒體紛紛邀約專訪,見他應答沉穩,卻又不失少年氣質,讓我想起武俠小說裡某些少年俠客的神情臉龐。隔年,喜歡進修的我,默默報名他的太極工作坊,自上次國訓中心演講後,期間我們並未聯絡,但當天見面,他一下子就認出我來,燦笑打招呼,依然是個有禮貌的青年。
為什麼我對那次演講和後續互動印象特別深刻呢?其實演講那時,我的身體微恙,健康亮了好一陣子黃燈,幾個月內甚至動過兩次手術。即使我是有經驗的演說者,仍覺得自己表現不太理想,這種遺憾,有時也會出現其他場合,所以當這位年輕運動員(或其他聽眾、學員)給予即時且正向的回饋,令講者格外感動。
很多時候,當我們覺得「人生很美好」,正是身處各種情境場合,被他人的善意言語所溫暖滋養。很觸動我的互動回饋,還有來自一位很靦腆的學員,課後他告訴我:「月琪老師,我上過很多說話課,妳的課很不一樣,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就是感覺我跟自己更靠近了,好像也同時上了心靈成長課,我第一次知道說話不只是學怎麼說,還有那麼多可以探索的事。」非常感謝這位學員,他體會到學習口語表達不是為了取得功成名就,也不只為了與他人連結,更是探索自己、認識自己的珍貴過程。
回首過往,我從事口語表達工作已經將近三十年,職涯的前半階段,我是一名廣播主持人,身兼節目企劃和製作人,也幫報章雜誌做些人物採訪及專欄撰寫。後來開始主持活動,並漸漸投入口語表達教學,還有到各地演講。儘管在世俗定義下,我是口語表達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還是會有力不從心,表現不如預期的時候。學員和讀者聽眾也常跟我分享類似的狀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或是期待已久的表達機會,卻因為某些自己不知道的原因,以致演說表現或溝通成果不盡理想。
之所以寫這樣一本書,是希望藉由分享我在口語表達和身心學習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在口語表達的進修道路上,沿途留下一些記號,幫助大家走得更平順些。然而,就像走朝聖之路,請人協助托運行李、搭巴士走捷徑抵達,固然是省力聰明的好選擇,但倘若能親自一步一腳印地行走,透過自身的覺察和體驗,那些風景定然會清晰刻印在你的身體和心裡,未來在言談表達上也會更深刻動人。
行筆於此,我再次想起那年在素可泰看到許多美麗的佛像,有站、行、坐、臥四種形態。其中「坐佛」最為常見,「行走佛像」則是素可泰王國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藝術特色。有其一說,行走佛比坐佛和立佛的法力更為強大。我看到一尊舉止極為優雅的行走佛像,左手提起施印,右手自然下垂,一隻腳踩在地面上,另一隻腳的腳跟抬起,像是下一步就要繼續前行。
「祂想走到哪裡呢?」我很好奇。
祝福每位說話者,走上屬於自己的修練之路,沿途看見繁花盛開,聽見聲音也享受寂靜,發現溝通表達的身心奧祕,在這世間從容行走。
〈沿途繁花,走上屬於你自己的「修練之路」〉
回想我人生中「最安靜」的時刻,以及特別感知到話語與身心之間的關聯,除了在高雄六龜山上內觀禪修十日,還有旅行泰國中部古城素可泰(Sukhothai)的那兩天。
二○一四年七月,我在泰國北部的清邁(Chiang Mai)旅居一個月,期間特地安排三天探訪素可泰,它是泰國第一個王朝的起源首都,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訂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地。從清邁搭巴士過去,車程約莫六小時。啟程沒多久,我開始出現旅人在外最怕遇到的生理反應(想上廁所)。放眼望去,車上全是不會說英語的當地居民,而我的泰語程度只能說出「你好」、「謝謝」和「多少錢」。大巴一路往南,悠悠晃晃了兩小時後,我絕望心想:「如果司機能夠聽到我的心聲,中途停車,我就相信上帝的存在!」
上帝可能怕少了一個信徒,趕緊施展神蹟(相信心胸寬大的上帝一定不會介意我開這個小小的玩笑)。突然間,司機似乎看出我的需求(應該是我扭動不安的肢體語言和痛苦的表情洩露了端倪),車子竟在一個類似休息站的地方停下來,幾位乘客用友善的眼神外加比手畫腳示意我下車,彷彿向我保證:「妳儘管去,我們會等妳。」
再次回到車上,全身如釋重負,我向大家送上一個羞赧加感謝的微笑。
抵達素可泰後,天氣涼爽,偶有微雨。這裡不是熱門的觀光城市,越近傍晚,遊客漸稀,天色漸杳,眼前景象呈現奇特沈靜的藍,我獨自漫步在幅員廣闊的歷史遺跡公園(Sukhothai Historical Park),內心沒有太多恐懼,只見必須仰望才能看清楚面容的佛陀雕像靜坐微笑,千百年的風姿與衰敗相融在同一片土地上,所有俗世煩憂,功碌執迷,在此刻煙飛雲散,當下心情平靜自在。
旅行令人愉悅,工作使人成長,學習新事物讓人滿足(愉悅、成長、滿足這三個詞可以跟旅行,工作、學習新事物三個詞任意排列組合或疊加),這三者為我的人生帶來豐盛收穫,也是我在口語表達領域可以持續進步的重要養分。
時光快轉到二○二三年二月,我受邀到左營演講,詳細座標是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簡稱國訓中心),坐在我面前的是一群優秀的國家體育代表隊選手以及他們的教練。職業運動員不只參加比賽,有時也需要接受媒體採訪,還有未來可能轉型成為教練,所以口語表達能力對他們來說亦十分重要。我很榮幸,能夠踏進這個培訓卓越運動人才的祕密基地。
演講結束後,幾位年輕國手上前向我致意小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五官俊朗、身材挺拔的年輕人。我親切問他的姓名和主要比賽項目:「月琪老師,我叫孫家閎,從小學的是武術,主要比賽項目是太極拳。」我們認真擺出武術裡「抱拳行禮」的姿勢,開心合了影,之後便各自回到忙碌的工作日常。
過了幾天,無意間看到他把那次聽講內容,用手寫的方式作成筆記,拍照分享在臉書上,並且把多年投入武術鍛鍊的心得,跟我當天分享的講題「質感說話課:言語的溫柔力量」做了頗細緻的對照,這點令我非常驚喜,年紀尚輕的他,對於身心學習有如此成熟的體會,後來才知道,他三歲就開始習武,武齡已經超過二十年。
我記得當時引導大家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在說話的時候,會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正在說話嗎?心中會有個藍圖嗎?能覺察到自己當下的身體姿態和情緒嗎?還是無意識地進入自動導航的言語反應?」家閎以武術運動員的經驗在筆記中寫下:「在進行武術動作的時候,你是否有意識、有經過設計來移動身體?還是全憑本能隨便動?」
表面上,我們鑽研的領域不同,我長期探索、運用以及分享「言談」的技藝,需要時常與外界保持連結;而他投入鍛鍊的是「武術」的技藝,著重個人內在的修習。然而兩者都不能只依靠身體天賦或固定流程來面對挑戰,也不可能永遠只面對自己,或只與他人互動。
以口語表達來說,若想達到蘊含力量的清晰表述,需要當事人意識到說話時的音量強弱、語速快慢、談話內容的質感與邏輯,乃至外在形體的呈現;武術則需要留意肢體動作的節奏,以及剛柔鬆緊的控制。假使參加比賽,還需要用心選擇服裝、樂曲和套路設計,考量彼此是否和諧,並符合選手的個人風格。無論是言談或武術,都需要穩定心神,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溝通?是否能有效傳達?俯拾皆可發現驚人的共通之處。
幾個月後,新聞傳來捷報,孫家閎在成都世大運的男子太極劍項目拿下銀牌,為台灣奪下第一面獎牌,接著又在太極拳項目奪得金牌。那一陣子,不少媒體紛紛邀約專訪,見他應答沉穩,卻又不失少年氣質,讓我想起武俠小說裡某些少年俠客的神情臉龐。隔年,喜歡進修的我,默默報名他的太極工作坊,自上次國訓中心演講後,期間我們並未聯絡,但當天見面,他一下子就認出我來,燦笑打招呼,依然是個有禮貌的青年。
為什麼我對那次演講和後續互動印象特別深刻呢?其實演講那時,我的身體微恙,健康亮了好一陣子黃燈,幾個月內甚至動過兩次手術。即使我是有經驗的演說者,仍覺得自己表現不太理想,這種遺憾,有時也會出現其他場合,所以當這位年輕運動員(或其他聽眾、學員)給予即時且正向的回饋,令講者格外感動。
很多時候,當我們覺得「人生很美好」,正是身處各種情境場合,被他人的善意言語所溫暖滋養。很觸動我的互動回饋,還有來自一位很靦腆的學員,課後他告訴我:「月琪老師,我上過很多說話課,妳的課很不一樣,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就是感覺我跟自己更靠近了,好像也同時上了心靈成長課,我第一次知道說話不只是學怎麼說,還有那麼多可以探索的事。」非常感謝這位學員,他體會到學習口語表達不是為了取得功成名就,也不只為了與他人連結,更是探索自己、認識自己的珍貴過程。
回首過往,我從事口語表達工作已經將近三十年,職涯的前半階段,我是一名廣播主持人,身兼節目企劃和製作人,也幫報章雜誌做些人物採訪及專欄撰寫。後來開始主持活動,並漸漸投入口語表達教學,還有到各地演講。儘管在世俗定義下,我是口語表達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還是會有力不從心,表現不如預期的時候。學員和讀者聽眾也常跟我分享類似的狀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或是期待已久的表達機會,卻因為某些自己不知道的原因,以致演說表現或溝通成果不盡理想。
之所以寫這樣一本書,是希望藉由分享我在口語表達和身心學習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在口語表達的進修道路上,沿途留下一些記號,幫助大家走得更平順些。然而,就像走朝聖之路,請人協助托運行李、搭巴士走捷徑抵達,固然是省力聰明的好選擇,但倘若能親自一步一腳印地行走,透過自身的覺察和體驗,那些風景定然會清晰刻印在你的身體和心裡,未來在言談表達上也會更深刻動人。
行筆於此,我再次想起那年在素可泰看到許多美麗的佛像,有站、行、坐、臥四種形態。其中「坐佛」最為常見,「行走佛像」則是素可泰王國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藝術特色。有其一說,行走佛比坐佛和立佛的法力更為強大。我看到一尊舉止極為優雅的行走佛像,左手提起施印,右手自然下垂,一隻腳踩在地面上,另一隻腳的腳跟抬起,像是下一步就要繼續前行。
「祂想走到哪裡呢?」我很好奇。
祝福每位說話者,走上屬於自己的修練之路,沿途看見繁花盛開,聽見聲音也享受寂靜,發現溝通表達的身心奧祕,在這世間從容行走。
目次
推薦序 融合心法與技法的「天花板」之作 林隆璇
推薦序 由心到口,連結自我與他人的最佳溝通書 陳德中
推薦序 以身感受,用心傾聽,說話也是一種療癒 謝明霏
前 言 沿途繁花,走上屬於你自己的「修練之路」
Chapter 1 重新思考:那些深植人心的表達迷思
口語表達高手的真實樣貌
說話不只是「頸部以上」的事
言語表達難以做到「絕對精準」
Chapter 2 缺一不可:溝通表達的關鍵心法
帶著善意的好奇心
找尋彼此的連結
發自內心的真誠
Chapter 3 互為表裡:影響言語表達的身心奧祕
擺脫「自動導航」的言語人生
你的身體,不只是靈魂暫居的軀殼
看不見的大腦,值得好好認識它
辨認「念頭」並非「事實」
呼吸,帶你回到安心踏實的所在
表情洩漏真實心聲
投入當下時刻
走路吧!如歌的行板
頭腦突然空白,語無倫次
保持耐心,持續練習
讓睡眠幫助你鞏固記憶
好好休息,言語反應更敏捷
理想的飲食禮讚
社交是一場流動的饗宴
高敏感天線,是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
Chapter 4 跨越問題:改善言語表達現況
不喜歡自己的聲音
語速太快
喉嚨容易累
嗓子經常沙啞
講話太直接
面對憤怒的顧客
被環境干擾而影響表達思緒
如何提出批評
如何準備活動主持
如何成為一位好講師
Chapter 5 改變的起點:十個日常練習提案
練習一、腹式呼吸
練習二、正念呼吸
練習三、正念行走
練習四、專注傾聽
練習五、找出與他人的共同點
練習六、將覺察擴及自己、他人及周遭環境
練習七、意識自己的「話語流」
練習八、錄製(並回聽)語音訊息
練習九、「我」訊息(I Message)
練習十、主動開啟對話
結 語 用言語照亮黑暗,促使你想要的改變
附 錄 日日是好日:與知名音樂人林隆璇的正念對談
致 謝
推薦序 由心到口,連結自我與他人的最佳溝通書 陳德中
推薦序 以身感受,用心傾聽,說話也是一種療癒 謝明霏
前 言 沿途繁花,走上屬於你自己的「修練之路」
Chapter 1 重新思考:那些深植人心的表達迷思
口語表達高手的真實樣貌
說話不只是「頸部以上」的事
言語表達難以做到「絕對精準」
Chapter 2 缺一不可:溝通表達的關鍵心法
帶著善意的好奇心
找尋彼此的連結
發自內心的真誠
Chapter 3 互為表裡:影響言語表達的身心奧祕
擺脫「自動導航」的言語人生
你的身體,不只是靈魂暫居的軀殼
看不見的大腦,值得好好認識它
辨認「念頭」並非「事實」
呼吸,帶你回到安心踏實的所在
表情洩漏真實心聲
投入當下時刻
走路吧!如歌的行板
頭腦突然空白,語無倫次
保持耐心,持續練習
讓睡眠幫助你鞏固記憶
好好休息,言語反應更敏捷
理想的飲食禮讚
社交是一場流動的饗宴
高敏感天線,是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
Chapter 4 跨越問題:改善言語表達現況
不喜歡自己的聲音
語速太快
喉嚨容易累
嗓子經常沙啞
講話太直接
面對憤怒的顧客
被環境干擾而影響表達思緒
如何提出批評
如何準備活動主持
如何成為一位好講師
Chapter 5 改變的起點:十個日常練習提案
練習一、腹式呼吸
練習二、正念呼吸
練習三、正念行走
練習四、專注傾聽
練習五、找出與他人的共同點
練習六、將覺察擴及自己、他人及周遭環境
練習七、意識自己的「話語流」
練習八、錄製(並回聽)語音訊息
練習九、「我」訊息(I Message)
練習十、主動開啟對話
結 語 用言語照亮黑暗,促使你想要的改變
附 錄 日日是好日:與知名音樂人林隆璇的正念對談
致 謝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Chapter 2 缺一不可:溝通表達的關鍵心法〉
媒體很喜歡用「三」這個數字來提問,比方說:「如果漂流到荒島只能帶三樣東西,你會帶什麼?」伴侶之間也愛挖坑給彼此跳,像是:「我和你媽同時掉到海裡,你會先救誰?」這類老派但危險的送命題。在此溫馨提醒,就算對方面帶微笑,也務必謹慎作答。
寫這本書時,出版社朋友問我:「溝通表達最重要的三個關鍵是什麼?」這題也很難回答,可想而知,溝通表達需要注意的事情絕不只三項,我快速在腦海回顧許多對話場景,試圖找出交集,發現「好奇心」(Curiosity)、「連結」(Connection)和「真誠」(Sincerity)缺一不可,更細膩的延伸是「帶著善意的好奇心」、「找尋彼此的連結」,以及「發自內心的真誠」。
▍發自內心的真誠
二○二二年七月,日本知名花式滑冰運動員羽生結弦在記者會正式宣布退役。這位深受全球觀眾喜愛、滑冰競技場上的王者,身段柔韌似柳,每次上場,優美又充滿力量的精湛演繹,必獲得滿堂喝采。他得過兩屆冬奧花滑冠軍及無數大賽的殊榮,因此當他宣布不再參加比賽時,許多人感到驚訝、不解與遺憾。
※「花式滑冰王者」羽生結弦的言談風格
我也是他的眾多粉絲之一,看過他所有演出影片;因為是媒體寵兒,當然也看到不少他接受採訪的畫面。發現羽生結弦不只能在滑冰場上透過肢體展現豐沛的情感,談吐表達也很能打動人心。舉那次「現役引退」記者會為例,首先他非常周到,對一路以來支持他、願意尊重他內心想法的粉絲朋友,以及把他的(退役)決定傳遞出去的媒體記者,表達深深的感謝。
他誠懇表示,如果有些人因為他的決定而感到難過,或不想再看到他滑冰:「我會很傷心,但即便如此,今後我會更加努力,讓大家覺得還是想看羽生滑冰、很值得欣賞,還希望大家一直支持我。」大方表明自己有些緊張,但聲音依然溫柔,眼神依然堅定。
回顧每次記者會開場,羽生結弦一定會先感謝所有人,也會坦承自己訓練和賽季很辛苦。二○一一年,日本東北發生嚴重的三一一大地震,海嘯及地震也波及他的家鄉仙台市。他不僅排除萬難繼續練習,隔年如期參賽,並與其他選手參加多場冰上表演,好增加民眾對地震受災者的捐助金額。
「這一年對我們來說十分難忘,因為是發生大地震的一年。我們花滑選手也少了幾個可以使用的訓練冰場,賽季剛開始時非常艱辛。但是,多虧所有人的支持,我才能有這樣的表現。……今後我會全心全意,為大家展現更精彩的表演。」他在自傳《蒼之炎》分享的人生經驗和心情,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單純講述他所知道的現況,充滿感性,最後帶出希望。
羽生結弦體現了我認為溝通表達最不可或缺的另一項關鍵特質,那就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以「真實」為前提,保持內外一致
《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以《金剛經》智慧法則為底蘊的暢銷著作中,解釋了何謂「在言語上真誠」,是指你說出來的話讓他人對某件事物產生的印象,必須跟你對這件事物所產生的印象是一致的。比方你對自家公司的產品並不認同,但對外還是宣稱這東西有多好,多值得購買,那麼講出來的話就不真誠。
謬讚、過譽、討好,都不是真誠的言語表達,因為並非打從心底認同;運用話術來操弄人心、操控與論、顛倒是非,更不是真誠的言語表達,因為出發點遺漏了愛。真誠的人,眼裡有光,話中有愛,而「愛」裡面該要有一顆「心」。言不由衷,說出違心之論,交談結束後容易感覺不舒服,久而久之,會跟真實的自己距離愈來愈遠。
「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真誠,而一如夜晚跟隨白天,接著你就不會對任何人虛假。」四百年前莎翁筆下《哈姆雷特》的普羅紐(Polonius)如是說,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也這麼認為。
〈Chapter3 互為表裡:影響言語表達的身心奧祕〉
▍擺脫「自動導航」的言語人生
二○二二年元旦,我人在臺南,眼前景色昏暗,因為才凌晨四點半。周圍都是戴口罩的陌生人,偶爾傳來交頭接耳的聲音,大家目標相同,正在等待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
順便介紹當時我所在的確切位置「二寮觀日亭」,這裡是以位於「低海拔」就能看見美麗日出和雲海而聞名。
犧牲一晚沒睡果然值得,清晨六點多,靜謐的天幕出現動靜,猶如上古神獸沉睡千萬年後終於甦醒,偌大身軀緩緩舒展開來,呈現神祕的漆黑、靛藍,交疊粉紅幻彩。我捨不得眨眼,深怕稍不留神,就會錯過壯闊雲海鑲上金邊,渾圓澄黃的太陽倏然浮現的瞬間。
所有人早就準備好了,舉起手機(或相機)一陣騷動,過沒多久,天光漸亮,人潮逐漸散去,四周又安靜下來。欣賞日出的感覺很魔幻,彷彿躍入量子世界,時間與空間彷彿不存在,萬物不分你我,令人欣喜又敬畏。
接受完曙光洗禮,我感覺被上帝輕吻了額頭,人生充滿希望,踏著輕快的步伐,慢慢走回搭車地點。突然,有處景象吸引我停下腳步,其實也沒什麼,只是一片雜亂草叢中,矗立一根老舊的交通標誌,斗大寫著「慢」這個字。電光火石之間,我的大腦「中梭狀迴」(Mid-Fusiform)區域活躍起來,立刻辨識出「慢」的表面字義。接下來,我憶起曾被朋友揶揄做決策慢得像蝸牛,也意識到自己常被責任感和不安全感驅策前行,有時候事情一多,整個人會從優雅的莫札特C大調小奏鳴曲變成荒腔走板的〈大黃蜂的飛行〉,呼吸比平常短淺,聲調急促上揚,同樣的內容會重複講好幾遍。
經過「內在小劇場」輪番上演,大腦發送訊號,使我再度拿起相機,拍下眼前這個畫面。
那次元旦過後,我開始在一些演講和授課場合,分享這張「慢」照片,並且問臺下聽眾一個問題:「請回想一下,從早上起床到現在,你還記得說過哪些話嗎?」
臺下一片靜默,紛紛閃避我友善探詢的眼神,有些人歪著頭,努力想從記憶資料庫撈出些什麼。我鼓勵大家:「不用緊張,只要分享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兩句話就好。」
坐在前排右側的短髮女士率先打破安靜的氛圍:「我每天早上的臺詞都一樣,叫老公孩子起床刷牙洗臉換衣服,每個人都要三催四請,累死我了!」謝謝這位女士,身為講者,總是很感謝願意第一個發言的聽眾。
全身穿戴潮牌的年輕人朝氣蓬勃接著說:「我出門遇到鄰居有跟他打招呼,我還稱讚他的領帶很好看。」
大家陸續分享自己說過的隻字片語,現場氣氛愈來愈熱烈,有如瓦斯爐上燉煮的湯,漸漸冒出沸騰的泡泡,傳出濃郁溫暖的香氣。當然,還是有人什麼也想不起來。
接下來我又問:「你們說那些話的時候,有注意到自己的語氣嗎?比方叫孩子起床的時候,聲調是高亢還是低沉?跟另一半溝通,喉嚨肌肉和臉部表情是緊繃還是放鬆?可以感受到當下的心情嗎?」原本活潑歡快的泡泡又沉寂下來。
※認識「自動導航模式」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除非參加靜心止語營或扁桃腺發炎),但通常不記得自己說過哪些話,更遑論「覺察」說話時的身心狀態。前一分鐘才點完餐(老闆,不要加辣不要香菜),隨口敷衍鄰居關心你為什麼還單身(我很享受目前的生活),下一秒大腦就鎖上記憶,說過的話有如晨間朝露,一下子就從忙碌的生活消失無蹤。這很正常,每天要面對的人事物何其多,除非經過刻意練習,否則很難敏銳留意當下的身體感受和情緒,腦中莫名出現又閃退的那些念頭究竟是怎麼回事?而這一切又如何影響最後說出來的話,還有影響職場表現、人際關係和自我評價。
身而為人,我們都會出現不自覺的慣性行為反應,在學術上有個說法,稱之為「自動導航模式」(Automatic Pilot)。舉個例子,假使你會開車,對以下經驗肯定不陌生:每天你從家裡出發到公司,打開車門,坐進駕駛座,瞄一眼後照鏡,帥氣用單手操控方向盤,左右腳踩踏煞車及油門,趁紅燈時快速檢查手機看看有沒有人傳訊息過來。所有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最後順利抵達。能夠無比絲滑地做到這一切,大腦的「自動導航模式」功不可沒。
自動導航模式有其好處,說話非常耗能量,如果回應孩子「三百萬個為什麼」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就算是核電廠,也很快就耗竭了。不需要凡事縝密思考再付諸行動、斟酌每字每句才說出口,可以節省珍貴的心智能量,還有永遠不夠用的時間。感謝老天!上帝在創造人類時,順便加入了那麼棒的演化設計。
遺憾的是,自動導航模式並不完美,它同時帶來「心不在焉」這個副作用。根據研究,人在一天之中,有百分之四十七左右的時間處於心智游移狀態。在此模式下,容易憑藉過往經驗快速做出反應,忽略他人的「言外之意」,對自己與周遭發生的事視若無睹,或渾然未覺。於是,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照本宣科講一樣的話,重複相同的行為。客人明明點了一杯冰咖啡,店員依然問:「你要冰的還是熱的?」兩分鐘後,端出一杯熱拿鐵。類似的情況是不是很熟悉呢?
※心中的言語藍圖
我非常喜歡旅行,從決定出發那一刻起,就開始想像這段旅程,滿心歡喜做準備。除了物色住宿,仔細研究交通路線以及要搭什麼交通工具,好讓旅程更順暢也是一大重點。儘管有紙本地圖和Google Map,我還是很愛開口問路,主要是享受與人交流的感覺。雖然偶爾聽完路人的指引,照著走又回到原點,或岔到其他地方,但沒關係,「隨遇而安」和「不期而遇」都是旅行中珍貴的體驗。
啟程前做好準備,心裡比較踏實,出發後適時核對一下地圖,就不會原本要去巴黎,卻不知怎麼地,最後出現在雪梨。旅行到一半或許會改變心意,調整要去的地方,那也是在思緒清楚、順流(心)所做的判斷。即使迷了路(比方不經意闖入一片金針花海),也因為對這趟旅程已經有些了解,知道目前所在之處距離目標還有多遠,因此能從容欣賞意外的美景,再繼續前行。
因應不同旅行目的,可以選擇適合陪伴自己的交通工具──沒有所謂「最好」的工具,只有當下最適合自己的工具。重點是,你想去哪裡?此刻你在哪裡?有好好享受沿途的風景嗎?
溝通表達猶如一趟趟充滿未知的行旅,如果了解自己的「內在地景」(Internal Geography),清楚知道此時此刻是在什麼場域?跟誰說話?能夠覺察自己和對方處在什麼樣的身心狀態,認知彼此的需求期待,並找出關聯,就能避免輕易陷入自動導航模式,話語就會有方向、有溫度、有力量,安穩降落在你希望抵達的地方。
隨著旅行次數和人生閱歷增加,每趟旅程我還是會做準備,不同的是,啟程後我不再只依賴地圖、緊抓住過往的經驗,而是多看、多聽、多感受內在和外在的風景,與相遇的人事物進行有機的互動交流。
時至今日,每當我忙得團團轉,心裡隱隱焦躁,說出來的話偏離初衷,我常想起那個印著「慢」字的交通告示牌,覺察自己又不小心進入「自動導航模式」了,然後運用一些方法(比方正念呼吸),讓自己慢下來,重新校準方向。
「無論昨天過得如何,明天有其他重要的事,很開心此刻我們聚在一起,請好好享受現在,珍惜這難得的『一期一會』。」近年演講和授課開場,我常有感而發對聽眾這麼說。
想過著更有意識的人生旅程嗎?慢下來,才能清晰看見所有美麗的風景,說出符合心中藍圖的話語。而我,也在路上。
▍投入當下時刻
大安森林公園是我很喜歡的地方,看生態池的烏龜趴在石頭上享受日光浴,松鼠輕快地從這棵樹跳到另一棵樹;小白鷺邁開細長的雙腿,慢慢在草叢行走;五色鳥棲息在樹梢,下一秒突然振翅飛起,眼前的一切非常療癒。天氣晴朗的日子,我會坐在公園長椅或草地上看書、起身散散步,在無預期的某個時刻,大腦突然靈光一閃:「啊哈!」我想到明天演講可以怎麼開場了。
置身美好的環境,做喜歡的事,讓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活在當下」。遺憾現實生活常有很多「不得已」,肚子痛還是必須上班、規畫已久的假期被颱風打亂、某些邀約難以拒絕,還有被老闆指派主持尾牙和上臺簡報(對有些人來說,這些差事根本是「極限挑戰」),想要「法喜充滿」擁抱每分每秒,談何容易?
※身心投入對話的流動
回顧過往,人物訪談是我非常喜歡的工作內容。後來為了寫書教課,慢慢梳理一路以來的職涯回憶,想起曾經為電臺節目和報章雜誌做的人物採訪常受到肯定,但我並不是新聞傳播科系出身,也沒受過FBI讀心術訓練,我只是對每個人說的話、對不懂的事都很感興趣。訪談前我會先做功課,等見到面,就專注跟對方相處。或許因為這樣,對方也對我回以友善的態度,願意多說一些。簡單(誇張)地說,我的人物專訪「毫無技巧,全憑感情」(笑)。身心投入當下時刻,順應對話的流動,尊重彼此,應該是我最能給予的訪談心法了。
當然,人非聖賢,我的思緒也會擺盪在過去或未來。再次以工作為例,多年前,我從駕輕就熟的廣播主持跨足到活動主持,好不容易熟悉主持流程及人物訪談的節奏,又投身教學演講領域,每一項都很有挑戰。坦白說,我常擔心大家是否滿意我的表現,深怕內容不夠精彩。「我能讓現場聽眾覺得不虛此行嗎?」、「分享這個案例適合嗎?會不會太無趣或過時?」類似的旁白就像一隻隻伺機俯衝、攪亂平靜海面的海鷗,不時突襲我的腦海。
很多學員(包括從前的我)上臺前非常容易緊張,大腦自動上演千百種可能出現的災難狀況。等真正上場後,反而就好多了,擔心的事百分之九十九都沒發生。經過一次次的覺察,也累積更多經驗,漸漸地,我回到初心,還是會做好準備,到了現場,就把整個身心融入其中,比方欣賞天花板上那盞漂亮的燈、掛在牆上的畫、手上的麥克風,並且將注意力放在遇到的人身上,不預設「接下來他可能會說什麼話?我該怎麼回答?」、「我要問什麼問題才顯得比較專業?」,而去關心對方正在說什麼?他的語氣現在聽起來如何?他的神情此刻是放鬆的嗎?還是眉頭緊
哈佛頂尖談判專家威廉.尤瑞(William Ury)在《說服自己,就是最聰明的談判力》一書提到:「當我們處於放鬆而機敏的狀態,關注當下,往往就會有最好的表現。」我發現能夠在正式場合穩定發揮的人,除了平日有下工夫,還會敞開心胸去感受及觀察環境,跟遇到的人事物自然互動。當身心進入一種放鬆又清醒的狀態,對方也會感應到這樣的「鬆弛感」,而跟著放鬆下來,彼此就能共創安適和諧的談話氛圍,甚至有機會激盪出改變一生的重要想法。
※凡事「快轉」,反而錯失了人生
活在當下的障礙在於,大家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凡事想求快。舉個明顯的例子,愈來愈多人用比平常快一到兩倍的速度看劇、聽有聲書或Podcast,同時做其他事。有些影片甚至不需要按快轉鍵,本身就已經設定兩倍速。的確,這樣似乎節省不少時間,但聲音快轉會「失真」,無法聽出說話者的真實聲音,以及品味更多情感細節;而且音質會變得尖銳,聽久了並不舒服。試想,追劇或看電影最大的樂趣,是事先知道結局?還是隨著作者鋪陳的每個線索逐一破關,跟著劇中人物跌宕起伏,要來得興味盎然呢?
全神貫注,心會開拓出一個空間,連時間都覺得充裕多了。每次帶領學員閉上眼睛做正念呼吸,結束後我問大家:「你們認為剛剛過了幾分鐘?」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但絕大多數人都表示,在專注呼吸時,感覺時間變得悠長,再度睜開眼睛,像是電腦重新開機,視線和思緒更清楚,心情比較平靜,講話也沉穩順暢許多。
〈Chapter 2 缺一不可:溝通表達的關鍵心法〉
媒體很喜歡用「三」這個數字來提問,比方說:「如果漂流到荒島只能帶三樣東西,你會帶什麼?」伴侶之間也愛挖坑給彼此跳,像是:「我和你媽同時掉到海裡,你會先救誰?」這類老派但危險的送命題。在此溫馨提醒,就算對方面帶微笑,也務必謹慎作答。
寫這本書時,出版社朋友問我:「溝通表達最重要的三個關鍵是什麼?」這題也很難回答,可想而知,溝通表達需要注意的事情絕不只三項,我快速在腦海回顧許多對話場景,試圖找出交集,發現「好奇心」(Curiosity)、「連結」(Connection)和「真誠」(Sincerity)缺一不可,更細膩的延伸是「帶著善意的好奇心」、「找尋彼此的連結」,以及「發自內心的真誠」。
▍發自內心的真誠
二○二二年七月,日本知名花式滑冰運動員羽生結弦在記者會正式宣布退役。這位深受全球觀眾喜愛、滑冰競技場上的王者,身段柔韌似柳,每次上場,優美又充滿力量的精湛演繹,必獲得滿堂喝采。他得過兩屆冬奧花滑冠軍及無數大賽的殊榮,因此當他宣布不再參加比賽時,許多人感到驚訝、不解與遺憾。
※「花式滑冰王者」羽生結弦的言談風格
我也是他的眾多粉絲之一,看過他所有演出影片;因為是媒體寵兒,當然也看到不少他接受採訪的畫面。發現羽生結弦不只能在滑冰場上透過肢體展現豐沛的情感,談吐表達也很能打動人心。舉那次「現役引退」記者會為例,首先他非常周到,對一路以來支持他、願意尊重他內心想法的粉絲朋友,以及把他的(退役)決定傳遞出去的媒體記者,表達深深的感謝。
他誠懇表示,如果有些人因為他的決定而感到難過,或不想再看到他滑冰:「我會很傷心,但即便如此,今後我會更加努力,讓大家覺得還是想看羽生滑冰、很值得欣賞,還希望大家一直支持我。」大方表明自己有些緊張,但聲音依然溫柔,眼神依然堅定。
回顧每次記者會開場,羽生結弦一定會先感謝所有人,也會坦承自己訓練和賽季很辛苦。二○一一年,日本東北發生嚴重的三一一大地震,海嘯及地震也波及他的家鄉仙台市。他不僅排除萬難繼續練習,隔年如期參賽,並與其他選手參加多場冰上表演,好增加民眾對地震受災者的捐助金額。
「這一年對我們來說十分難忘,因為是發生大地震的一年。我們花滑選手也少了幾個可以使用的訓練冰場,賽季剛開始時非常艱辛。但是,多虧所有人的支持,我才能有這樣的表現。……今後我會全心全意,為大家展現更精彩的表演。」他在自傳《蒼之炎》分享的人生經驗和心情,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單純講述他所知道的現況,充滿感性,最後帶出希望。
羽生結弦體現了我認為溝通表達最不可或缺的另一項關鍵特質,那就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以「真實」為前提,保持內外一致
《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以《金剛經》智慧法則為底蘊的暢銷著作中,解釋了何謂「在言語上真誠」,是指你說出來的話讓他人對某件事物產生的印象,必須跟你對這件事物所產生的印象是一致的。比方你對自家公司的產品並不認同,但對外還是宣稱這東西有多好,多值得購買,那麼講出來的話就不真誠。
謬讚、過譽、討好,都不是真誠的言語表達,因為並非打從心底認同;運用話術來操弄人心、操控與論、顛倒是非,更不是真誠的言語表達,因為出發點遺漏了愛。真誠的人,眼裡有光,話中有愛,而「愛」裡面該要有一顆「心」。言不由衷,說出違心之論,交談結束後容易感覺不舒服,久而久之,會跟真實的自己距離愈來愈遠。
「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真誠,而一如夜晚跟隨白天,接著你就不會對任何人虛假。」四百年前莎翁筆下《哈姆雷特》的普羅紐(Polonius)如是說,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也這麼認為。
〈Chapter3 互為表裡:影響言語表達的身心奧祕〉
▍擺脫「自動導航」的言語人生
二○二二年元旦,我人在臺南,眼前景色昏暗,因為才凌晨四點半。周圍都是戴口罩的陌生人,偶爾傳來交頭接耳的聲音,大家目標相同,正在等待迎接新年的第一道曙光。
順便介紹當時我所在的確切位置「二寮觀日亭」,這裡是以位於「低海拔」就能看見美麗日出和雲海而聞名。
犧牲一晚沒睡果然值得,清晨六點多,靜謐的天幕出現動靜,猶如上古神獸沉睡千萬年後終於甦醒,偌大身軀緩緩舒展開來,呈現神祕的漆黑、靛藍,交疊粉紅幻彩。我捨不得眨眼,深怕稍不留神,就會錯過壯闊雲海鑲上金邊,渾圓澄黃的太陽倏然浮現的瞬間。
所有人早就準備好了,舉起手機(或相機)一陣騷動,過沒多久,天光漸亮,人潮逐漸散去,四周又安靜下來。欣賞日出的感覺很魔幻,彷彿躍入量子世界,時間與空間彷彿不存在,萬物不分你我,令人欣喜又敬畏。
接受完曙光洗禮,我感覺被上帝輕吻了額頭,人生充滿希望,踏著輕快的步伐,慢慢走回搭車地點。突然,有處景象吸引我停下腳步,其實也沒什麼,只是一片雜亂草叢中,矗立一根老舊的交通標誌,斗大寫著「慢」這個字。電光火石之間,我的大腦「中梭狀迴」(Mid-Fusiform)區域活躍起來,立刻辨識出「慢」的表面字義。接下來,我憶起曾被朋友揶揄做決策慢得像蝸牛,也意識到自己常被責任感和不安全感驅策前行,有時候事情一多,整個人會從優雅的莫札特C大調小奏鳴曲變成荒腔走板的〈大黃蜂的飛行〉,呼吸比平常短淺,聲調急促上揚,同樣的內容會重複講好幾遍。
經過「內在小劇場」輪番上演,大腦發送訊號,使我再度拿起相機,拍下眼前這個畫面。
那次元旦過後,我開始在一些演講和授課場合,分享這張「慢」照片,並且問臺下聽眾一個問題:「請回想一下,從早上起床到現在,你還記得說過哪些話嗎?」
臺下一片靜默,紛紛閃避我友善探詢的眼神,有些人歪著頭,努力想從記憶資料庫撈出些什麼。我鼓勵大家:「不用緊張,只要分享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兩句話就好。」
坐在前排右側的短髮女士率先打破安靜的氛圍:「我每天早上的臺詞都一樣,叫老公孩子起床刷牙洗臉換衣服,每個人都要三催四請,累死我了!」謝謝這位女士,身為講者,總是很感謝願意第一個發言的聽眾。
全身穿戴潮牌的年輕人朝氣蓬勃接著說:「我出門遇到鄰居有跟他打招呼,我還稱讚他的領帶很好看。」
大家陸續分享自己說過的隻字片語,現場氣氛愈來愈熱烈,有如瓦斯爐上燉煮的湯,漸漸冒出沸騰的泡泡,傳出濃郁溫暖的香氣。當然,還是有人什麼也想不起來。
接下來我又問:「你們說那些話的時候,有注意到自己的語氣嗎?比方叫孩子起床的時候,聲調是高亢還是低沉?跟另一半溝通,喉嚨肌肉和臉部表情是緊繃還是放鬆?可以感受到當下的心情嗎?」原本活潑歡快的泡泡又沉寂下來。
※認識「自動導航模式」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除非參加靜心止語營或扁桃腺發炎),但通常不記得自己說過哪些話,更遑論「覺察」說話時的身心狀態。前一分鐘才點完餐(老闆,不要加辣不要香菜),隨口敷衍鄰居關心你為什麼還單身(我很享受目前的生活),下一秒大腦就鎖上記憶,說過的話有如晨間朝露,一下子就從忙碌的生活消失無蹤。這很正常,每天要面對的人事物何其多,除非經過刻意練習,否則很難敏銳留意當下的身體感受和情緒,腦中莫名出現又閃退的那些念頭究竟是怎麼回事?而這一切又如何影響最後說出來的話,還有影響職場表現、人際關係和自我評價。
身而為人,我們都會出現不自覺的慣性行為反應,在學術上有個說法,稱之為「自動導航模式」(Automatic Pilot)。舉個例子,假使你會開車,對以下經驗肯定不陌生:每天你從家裡出發到公司,打開車門,坐進駕駛座,瞄一眼後照鏡,帥氣用單手操控方向盤,左右腳踩踏煞車及油門,趁紅燈時快速檢查手機看看有沒有人傳訊息過來。所有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最後順利抵達。能夠無比絲滑地做到這一切,大腦的「自動導航模式」功不可沒。
自動導航模式有其好處,說話非常耗能量,如果回應孩子「三百萬個為什麼」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就算是核電廠,也很快就耗竭了。不需要凡事縝密思考再付諸行動、斟酌每字每句才說出口,可以節省珍貴的心智能量,還有永遠不夠用的時間。感謝老天!上帝在創造人類時,順便加入了那麼棒的演化設計。
遺憾的是,自動導航模式並不完美,它同時帶來「心不在焉」這個副作用。根據研究,人在一天之中,有百分之四十七左右的時間處於心智游移狀態。在此模式下,容易憑藉過往經驗快速做出反應,忽略他人的「言外之意」,對自己與周遭發生的事視若無睹,或渾然未覺。於是,不假思索就脫口而出,照本宣科講一樣的話,重複相同的行為。客人明明點了一杯冰咖啡,店員依然問:「你要冰的還是熱的?」兩分鐘後,端出一杯熱拿鐵。類似的情況是不是很熟悉呢?
※心中的言語藍圖
我非常喜歡旅行,從決定出發那一刻起,就開始想像這段旅程,滿心歡喜做準備。除了物色住宿,仔細研究交通路線以及要搭什麼交通工具,好讓旅程更順暢也是一大重點。儘管有紙本地圖和Google Map,我還是很愛開口問路,主要是享受與人交流的感覺。雖然偶爾聽完路人的指引,照著走又回到原點,或岔到其他地方,但沒關係,「隨遇而安」和「不期而遇」都是旅行中珍貴的體驗。
啟程前做好準備,心裡比較踏實,出發後適時核對一下地圖,就不會原本要去巴黎,卻不知怎麼地,最後出現在雪梨。旅行到一半或許會改變心意,調整要去的地方,那也是在思緒清楚、順流(心)所做的判斷。即使迷了路(比方不經意闖入一片金針花海),也因為對這趟旅程已經有些了解,知道目前所在之處距離目標還有多遠,因此能從容欣賞意外的美景,再繼續前行。
因應不同旅行目的,可以選擇適合陪伴自己的交通工具──沒有所謂「最好」的工具,只有當下最適合自己的工具。重點是,你想去哪裡?此刻你在哪裡?有好好享受沿途的風景嗎?
溝通表達猶如一趟趟充滿未知的行旅,如果了解自己的「內在地景」(Internal Geography),清楚知道此時此刻是在什麼場域?跟誰說話?能夠覺察自己和對方處在什麼樣的身心狀態,認知彼此的需求期待,並找出關聯,就能避免輕易陷入自動導航模式,話語就會有方向、有溫度、有力量,安穩降落在你希望抵達的地方。
隨著旅行次數和人生閱歷增加,每趟旅程我還是會做準備,不同的是,啟程後我不再只依賴地圖、緊抓住過往的經驗,而是多看、多聽、多感受內在和外在的風景,與相遇的人事物進行有機的互動交流。
時至今日,每當我忙得團團轉,心裡隱隱焦躁,說出來的話偏離初衷,我常想起那個印著「慢」字的交通告示牌,覺察自己又不小心進入「自動導航模式」了,然後運用一些方法(比方正念呼吸),讓自己慢下來,重新校準方向。
「無論昨天過得如何,明天有其他重要的事,很開心此刻我們聚在一起,請好好享受現在,珍惜這難得的『一期一會』。」近年演講和授課開場,我常有感而發對聽眾這麼說。
想過著更有意識的人生旅程嗎?慢下來,才能清晰看見所有美麗的風景,說出符合心中藍圖的話語。而我,也在路上。
▍投入當下時刻
大安森林公園是我很喜歡的地方,看生態池的烏龜趴在石頭上享受日光浴,松鼠輕快地從這棵樹跳到另一棵樹;小白鷺邁開細長的雙腿,慢慢在草叢行走;五色鳥棲息在樹梢,下一秒突然振翅飛起,眼前的一切非常療癒。天氣晴朗的日子,我會坐在公園長椅或草地上看書、起身散散步,在無預期的某個時刻,大腦突然靈光一閃:「啊哈!」我想到明天演講可以怎麼開場了。
置身美好的環境,做喜歡的事,讓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活在當下」。遺憾現實生活常有很多「不得已」,肚子痛還是必須上班、規畫已久的假期被颱風打亂、某些邀約難以拒絕,還有被老闆指派主持尾牙和上臺簡報(對有些人來說,這些差事根本是「極限挑戰」),想要「法喜充滿」擁抱每分每秒,談何容易?
※身心投入對話的流動
回顧過往,人物訪談是我非常喜歡的工作內容。後來為了寫書教課,慢慢梳理一路以來的職涯回憶,想起曾經為電臺節目和報章雜誌做的人物採訪常受到肯定,但我並不是新聞傳播科系出身,也沒受過FBI讀心術訓練,我只是對每個人說的話、對不懂的事都很感興趣。訪談前我會先做功課,等見到面,就專注跟對方相處。或許因為這樣,對方也對我回以友善的態度,願意多說一些。簡單(誇張)地說,我的人物專訪「毫無技巧,全憑感情」(笑)。身心投入當下時刻,順應對話的流動,尊重彼此,應該是我最能給予的訪談心法了。
當然,人非聖賢,我的思緒也會擺盪在過去或未來。再次以工作為例,多年前,我從駕輕就熟的廣播主持跨足到活動主持,好不容易熟悉主持流程及人物訪談的節奏,又投身教學演講領域,每一項都很有挑戰。坦白說,我常擔心大家是否滿意我的表現,深怕內容不夠精彩。「我能讓現場聽眾覺得不虛此行嗎?」、「分享這個案例適合嗎?會不會太無趣或過時?」類似的旁白就像一隻隻伺機俯衝、攪亂平靜海面的海鷗,不時突襲我的腦海。
很多學員(包括從前的我)上臺前非常容易緊張,大腦自動上演千百種可能出現的災難狀況。等真正上場後,反而就好多了,擔心的事百分之九十九都沒發生。經過一次次的覺察,也累積更多經驗,漸漸地,我回到初心,還是會做好準備,到了現場,就把整個身心融入其中,比方欣賞天花板上那盞漂亮的燈、掛在牆上的畫、手上的麥克風,並且將注意力放在遇到的人身上,不預設「接下來他可能會說什麼話?我該怎麼回答?」、「我要問什麼問題才顯得比較專業?」,而去關心對方正在說什麼?他的語氣現在聽起來如何?他的神情此刻是放鬆的嗎?還是眉頭緊
哈佛頂尖談判專家威廉.尤瑞(William Ury)在《說服自己,就是最聰明的談判力》一書提到:「當我們處於放鬆而機敏的狀態,關注當下,往往就會有最好的表現。」我發現能夠在正式場合穩定發揮的人,除了平日有下工夫,還會敞開心胸去感受及觀察環境,跟遇到的人事物自然互動。當身心進入一種放鬆又清醒的狀態,對方也會感應到這樣的「鬆弛感」,而跟著放鬆下來,彼此就能共創安適和諧的談話氛圍,甚至有機會激盪出改變一生的重要想法。
※凡事「快轉」,反而錯失了人生
活在當下的障礙在於,大家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凡事想求快。舉個明顯的例子,愈來愈多人用比平常快一到兩倍的速度看劇、聽有聲書或Podcast,同時做其他事。有些影片甚至不需要按快轉鍵,本身就已經設定兩倍速。的確,這樣似乎節省不少時間,但聲音快轉會「失真」,無法聽出說話者的真實聲音,以及品味更多情感細節;而且音質會變得尖銳,聽久了並不舒服。試想,追劇或看電影最大的樂趣,是事先知道結局?還是隨著作者鋪陳的每個線索逐一破關,跟著劇中人物跌宕起伏,要來得興味盎然呢?
全神貫注,心會開拓出一個空間,連時間都覺得充裕多了。每次帶領學員閉上眼睛做正念呼吸,結束後我問大家:「你們認為剛剛過了幾分鐘?」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但絕大多數人都表示,在專注呼吸時,感覺時間變得悠長,再度睜開眼睛,像是電腦重新開機,視線和思緒更清楚,心情比較平靜,講話也沉穩順暢許多。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