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唐王朝與各部族的征戰未歇
在金戈鐵馬中拉開大唐盛世的序幕!
▎突厥的興衰
〈第六篇 翻越突厥〉詳細描述了突厥帝國的起源、興起以及內部分裂。第十七章講述了突厥的崛起和長孫晟計策對突厥的影響,並探討了東、西突厥汗國的分裂過程。這一章節展現了突厥帝國從繁榮走向分裂的歷史變遷,以及沙缽略可汗的歸順和大義公主之死對突厥的影響。隨後,第十八章聚焦中原王朝與東突厥之間的緊張關係,描繪了隋煬帝北巡東突厥的歷史事件及李世民在雁門之圍和渭水之盟中的戰略舉措。第十九章則重點介紹西突厥汗國的歷史進程,特別是蘇定方的兩次征伐及其滅亡的過程。
▎後突厥汗國的復興與滅亡
在第二十章中,讀者可以了解到東突厥汗國在被北方勢力擊退後,後突厥如何再度崛起。這一章節涵蓋了骨咄祿和默啜時期的興盛,以及後突厥的再次崛起和最終滅亡的過程。這一部分的歷史事件描繪了後突厥在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面的諸多變遷,展示了後突厥汗國在面臨內外挑戰時的應對策略和最終的命運。
▎中原王朝的西域經略
〈第九篇 復土西域〉聚焦於唐朝重開西域的戰略部署及安西都護府的設立。第二十五章探討了唐朝如何在四斷四續的西域故土中重新建立影響力,並設立安西都護府以鞏固統治。第二十六章則描述了唐朝在焉耆和龜茲的兩次征伐,強調了安西四鎮的設立和移鎮龜茲的重要性。這一篇章展現了唐朝在西域的軍事擴張和行政管理措施,反映出中原王朝在西域的長期戰略目標和影響。
▎中原與周邊勢力的交鋒
〈第十篇 威服東北〉和〈第十三篇 劍指中亞〉探討了唐朝與東北和中亞地區的各種勢力之間的複雜關係。第十七章介紹了大遼的前身契丹的崛起與反叛,唐朝在松漠都督府的設立和對契丹的策略應對。第三十四章則將焦點轉向中亞,描述了唐朝在中亞的策略態勢和波斯都督府的設立。最後,第三十五章深入探討了唐朝與大食帝國之間的交鋒,強調了雙方在山地戰和文明碰撞中的精彩對決,並在第三十六章對唐朝對外擴張的時期進行總結,彰顯了大唐雄風和凌煙閣二十四戰將的輝煌戰績。這一篇章全面展現了唐朝在面對外來威脅和進行對外擴張時的軍事智慧和歷史意義。
本書特色
本書是《大唐盛世的百年征伐》下卷,解析唐朝與突厥及周邊勢力的歷史,聚焦中原王朝與突厥、契丹等北方和西域勢力的複雜關係。透過詳細描述戰役、盟約和政治變遷,展示了唐朝的軍事智慧和外交策略。書中涵蓋從突厥帝國的崛起、分裂到中原王朝的西域經略,從史料中深入剖析,使讀者深入了解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的風雲變幻。
作者簡介
孔欣
醉心於歷史,工作之餘,勤於閱讀,潛心於歷史類題材創作。
目次
第十七章 草原帝國—突厥
第十八章 中原王朝的大患—東突厥
第十九章 西突厥汗國
第二十章 後突厥汗國
第七篇 平靖漠北
第二十一章 風起漠北—薛延陀汗國
第二十二章 回紇部落的崛起
第八篇 略定青海
第二十三章 慕容鮮卑
第二十四章 李靖掛帥
第九篇 復土西域
第二十五章 重開西域,置府安西
第二十六章 經略西域,設立四鎮
第十篇 威服東北
第二十七章 大遼的前身—契丹
第二十八章 時叛時降的契丹
第十一篇 置府安東
第二十九章 遼東糞土臣元
第三十章 唐太宗三征高句麗
第三十一章 唐高宗了卻千年的恩怨
第十二篇 高原爭雄
第三十二章 藏王松贊干布
第三十三章 曠日持久的正面戰場
第十三篇 劍指中亞
第三十四章 羈縻中亞
第三十五章 龍爭虎鬥
第三十六章 對外擴張時期的總結
書摘/試閱
大唐完成了統一大業,但他並沒有停下戰鬥的腳步。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歷史時期唐朝所處的周邊環境。
北邊有虎視眈眈的東突厥以及臣屬於東突厥的鐵勒諸部;東北方向有契丹、奚、靺鞨等部落,以及隋煬帝楊廣歷經三次征伐都未曾馴服的高句麗王國;西北方向有西突厥,有兩漢時期的故土西域諸國;西邊,在現在的青藏高原上,吐谷渾汗國占據著青海湖地區,更西邊則是吐蕃王國。
而在更加遙遠的西方,越過西域諸國,跨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則進入中西亞地區,那裡有昭武九姓胡,剽悍的薩珊波斯以及更加強大的大食帝國。
四周諸強環繞,要佇立歷史舞臺的中央,站上世界之巔,就要勇於亮劍、勇於開拓,而大唐亮劍的第一個目標就指向了突厥。
突厥,魏晉南北朝時期崛起於塞北的草原民族。隋文帝時期,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二部,以金山(今阿爾泰山)為界,東部稱為東突厥,西部稱為西突厥。
東突厥占據著塞北及漠南之地,漠北和瀚海的鐵勒諸部,東北的契丹、奚、靺鞨等部落盡諸臣服於東突厥。西突厥則占據著今新疆天山以北以及中亞等地區,最西遠達今裡海沿岸,與來自西亞的薩珊波斯接壤,而天山以南的高昌、龜茲、于闐等西域諸國盡皆其藩屬。
毫不誇張地講,突厥是當時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大陸最強盛的國家,其實力遠遠超過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唐朝,他就像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橫亙在新興的大唐面前。所以,唐與突厥之間的戰爭可稱為「翻山之戰」。
第十七章 草原帝國──突厥
魏晉南北朝末期,在塞北草原上崛起了一個新的游牧民族──突厥。
我們都知道遠在秦、漢時期,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塞北的匈奴,但在兩漢不停地攻擊下,強悍的匈奴最終覆滅,銷聲匿跡於塞北草原。
匈奴之後,鮮卑族逐漸強盛,成為塞北草原的主人,並一步步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歷史的腳步也隨之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時,突厥作為一個新的民族、一個新興的部落聯盟國家,逐漸強盛起來,慢慢占據了塞北草原,並在隋唐時期成為草原的主宰者,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一 突厥的起源與興起
關於突厥族的由來,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根據《周書》和《北史》的記載,突厥實為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另一種說法則來自《隋書.突厥傳》,「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至於究竟是匈奴別種還是平涼雜胡,則史家未有定論。
匈奴別種說。突厥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西海(即今中亞裡海)西邊,是匈奴的一個分支,但獨自成為一個部落,以阿史那氏為姓。後來突厥人在一次作戰中被鄰國打敗,族人全部被殺,僅餘下一個小男孩,年齡在十歲左右。鄰國的士兵看他年齡這麼小,不忍心殺害他,就把他的手腳砍掉,扔到了草叢當中。《北史》載:「有牝狼以肉餌之,及長,與狼交合,遂有孕焉。」
鄰國的人聽說這個小男孩還活著,於是又派人來殺他。本來殺手要將母狼一起殺掉,但冥冥之中好像有神靈相佑,殺手放過了母狼並把牠扔在了西海的東邊、高昌國西北的一座山中。這隻母狼藏在一個山洞之中,生下了十個男孩,後來這十個男孩各自長大,娶妻生子,開枝散葉,並自為一姓。
阿史那氏就是其中最為賢能的一個支,於是大家就推舉阿史那氏做了部落君長,並在部落的營門前樹立狼頭大旗,以表示自己是狼的傳人。多年後,隨著部落的發展,有一個叫阿賢設的人,率領突厥人走出大山,來到了塞北草原,做了柔然汗國的臣民。
平涼雜胡說。根據《隋書.突厥傳》的記載,突厥族來自於平涼雜胡,非正宗的胡人,姓阿史那氏。魏太武帝拓跋燾消滅沮渠氏後,阿史那帶領五百家投奔了柔然汗國,世代居住在金山南側,是柔然人的鐵匠。金山的形狀像兜鍪(漢語發音近似「兜謀」),也就是頭盔,俗稱兜鍪為突厥,因此以突厥作為民族和國家的稱號。
起初,突厥一直都臣服於柔然,但隨著北魏分裂為東、西二魏以及柔然汗國的日漸衰弱,突厥快速崛起。特別是阿史那土門成為突厥酋長後,率部大敗鐵勒部落,鐵勒部落五萬餘人投降歸附了突厥,使得突厥實力大增。
擊降鐵勒、力量大增的阿史那土門此時自視甚高,於是向柔然國主請求通婚。沒想到柔然國主阿那瓌不僅不同意,還派出使者辱罵阿史那土門說:「你們突厥只不過是替我打鐵的奴才,怎麼敢說出這樣的話!」阿史那土門聽了之後大怒,便殺了柔然使者。
西元五五〇年,阿史那土門宣布脫離柔然獨立。西元五五二年,阿史那土門發兵進攻柔然,在懷荒之北大敗柔然,占領了柔然北部之地。阿那瓌兵敗自殺,其餘眾人擁立阿那瓌的叔父鄧叔子為柔然國主。阿史那土門於是自稱伊利可汗,成為第一任的突厥可汗。
伊利可汗死後,他的兒子(另一說是他的弟弟)阿史那科羅繼位,號為逸可汗(又稱作乙息可汗、阿逸可汗)。逸可汗繼承他父親伊利可汗的遺志,繼續攻擊柔然汗國,又在沃野之北的賴山打敗鄧叔子。但逸可汗繼位沒多久就死去了,他沒有立他的兒子阿史那攝圖為可汗,而是改立他的弟弟阿史那俟斤為突厥可汗,這就是第三任突厥可汗──木桿可汗。
突厥在木桿可汗的帶領下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西元五五五年,木桿可汗率兵擊敗鄧叔子,徹底攻滅了柔然汗國,鄧叔子逃離漠北投奔了西魏。接著木桿可汗又打敗、收降了眾多部族,盡有了漠北之地。
攻滅柔然,盡占漠北之後,突厥的勢力已經發展得十分強大,而且南部領地已經與西魏相接壤。木桿可汗自恃強盛,派遣使者赴西魏,多次催逼誅殺鄧叔子。此時相對於強大的突厥,弱小的西魏根本無力抗拒,只能將鄧叔子等人交付木桿可汗的使者處置,耀武揚威的木桿可汗使者就在長安城門外,將鄧叔子等三千餘人就地斬殺。
西元五五七年,北周取代西魏,而之前北齊也取代了東魏,中國的北朝進入北周和北齊相互對峙的時代,雙方連年征戰,打得不可開交。為了爭取到突厥的支持,北周和北齊都爭著向突厥進貢。突厥當然是樂意看到這樣的局面,這樣他們就可以長袖善舞、多方獲利。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木桿可汗死亡,他的弟弟阿史那佗缽繼位,成為突厥的第四任可汗──佗缽可汗。佗缽可汗繼位後曾不無得意地對他的屬下說:「只要使我在南邊的兩個兒子(指的是北齊和北周)孝順,何必憂慮沒有財物呢!」
可以看出,突厥從第一任伊利可汗開始,降鐵勒、滅柔然,吞併漠北各部族,實力一天天強盛,到第四任可汗佗缽可汗繼位,突厥據有了東到遼海(今渤海北岸),西至裡海以東的烏滸水(既今之阿姆河),北到貝加爾湖,南至內蒙古,東西長達萬里、南北寬五六千里的廣袤疆域,後來突厥協助北周征伐北齊,甚至一度占據了并州(即今之山西太原)。
二 長孫晟計間突厥
突厥利用北周和北齊之間的敵對關係兩方交好,大肆撈取實惠,但這種狀況很快就被打破了。
西元五七七年,北周攻滅北齊,統一了北朝,突厥再也不能夠利用兩國的敵對關係而大獲其利了。時間來到西元五八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突厥佗缽可汗去世,二是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佗缽可汗去世後,突厥貴族之間產生了激烈的權力爭鬥,其結果是內部大小可汗林立。而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後,也改變了北周時期恭敬謹慎侍奉突厥的政策,轉而採取強硬立場,並趁著突厥內部權力鬥爭而進行分化、瓦解。在這種內外夾擊的形勢下,強盛的突厥開始逐步走向分裂。
突厥汗國內部權鬥。佗缽可汗去世前曾立下遺囑,要將突厥可汗之位傳給他哥哥、第三任可汗木桿可汗的兒子阿史那大邏便,而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阿史那菴邏。於是在佗缽可汗去世後,突厥貴族們準備擁立阿史那大邏便為新的突厥可汗。但是阿史那大邏便的母親出身貧寒,而突厥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又特別看重母親的出身,因此很多人都內心不服阿史那大邏便,想立母族高貴的阿史那菴邏為突厥可汗。
一邊是前任可汗的遺囑,一邊是大多數族人內心的想法,兩者之間的嚴重衝突,使得可汗的人選一時難以決定。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的意見很關鍵,他就是第二任可汗逸可汗的兒子阿史那攝圖。
阿史那攝圖在突厥第三代貴族中年齡最大,而且雄健勇武,他明確地告知:「如果阿史那菴邏繼位,我自當率領兄弟們服從領導,如果是阿史那大邏便登位,我一定宣布脫離汗國,利刀長矛,戰場上兵戎相見。」有了阿史那攝圖一席話,阿史那菴邏便順利繼承了突厥汗位。
阿史那菴邏繼位後,原本按照佗缽可汗遺囑應該繼承可汗之位的阿史那大邏便不服了,他天天派人到阿史那菴邏的牙帳進行辱罵,阿史那菴邏無法制止,於是索性將可汗的寶座讓給阿史那攝圖。
當然私相授受肯定是不行的,還得經過汗國最高酋長會議的認同。突厥當權貴族們商量後認為,既然阿史那菴邏和阿史那大邏便誰都不服誰,誰都做不成可汗,不如就將可汗之位交給最賢能的阿史那攝圖。於是阿史那攝圖繼位,成為突厥第五任可汗沙缽略可汗。
沙缽略可汗繼位後,將牙帳設在都斤山(今外蒙古杭愛山),不死心的阿史那大邏便仍然跑來質問沙缽略可汗:「我和你一樣都是前任可汗的兒子,你現在地位尊崇,而我卻什麼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沙缽略可汗為了撫慰眾兄弟,於是封阿史那大邏便為「阿波可汗」,繼承他父親的原有部落;封阿史那菴邏為「第二可汗」,遷居獨洛水(今外蒙古土拉河);又封族叔阿史那玷厥為「達頭可汗」,留居汗國西部,各可汗各自統御自己的本部落。
沙缽略可汗這樣分封的初心應該是想撫慰眾人,平衡各方勢力,增強突厥內部的凝聚力;但是事與願違,這不僅成為隋文帝楊堅分化、打擊突厥的切入點,而且最終導致了突厥帝國的分裂。
提起長孫晟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如果提到李世民的長孫皇后,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沒錯,長孫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丈人,他的三女兒便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長孫皇后,而長孫晟的第四子便是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長孫無忌。
長孫晟可以說是分化打擊突厥,並最終促使突厥大分裂的第一功臣。
西元五八〇年,還在北周宣帝年間,突厥的沙缽略可汗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朝廷以千金公主嫁給他為妻,並派長孫晟護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
雖然是和親,但雙方也免不了互相炫耀一下實力。有一次長孫晟和沙缽略可汗外出打獵,看到有兩隻鵰在空中飛著爭肉吃,隨行的士兵們爭著用箭射,但鵰飛得又高又快,誰也射不中。於是沙缽略可汗交給長孫晟兩支箭,讓他把兩隻鵰射下來。長孫晟卻只取了一支,彎弓搭箭,一箭射穿兩鵰,這就是成語「一箭雙鵰」的來歷。
沙缽略可汗非常欣賞射箭技術精湛、相貌堂堂的長孫晟,就將他留在突厥整整一年,命皇族和貴族子弟跟他親密交往,學習射箭技藝。
沙缽略可汗有個弟弟叫阿史那處羅侯,在突厥國內威望很高,頗閱聽人人愛戴,因此沙缽略可汗對這個弟弟十分猜忌。阿史那處羅侯於是暗中與長孫晟祕密結盟,相約互為外援,並整天帶著長孫晟四處遊獵。長孫晟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他利用經常出去狩獵的機會,仔細觀察突厥的山川地形,把要塞、江河、道路都默默記了下來。同時,他也把突厥各部力量的強弱、互相之間的矛盾鬥爭也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西元五八一年,隋朝取代北周。北周嫁到突厥的千金公主,痛恨楊堅滅亡了她的娘家,因此日夜請求沙缽略可汗進攻隋朝,為宇文皇族復仇。沙缽略可汗於是聯合故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共同發兵攻擊隋境。隋國立國未久,國力尚弱,楊堅因為突厥的進攻相當煩惱,但也只能訓令沿邊地區增修長城、興築碉堡進行抵抗。
這個時候,熟知突厥事務的長孫晟上書楊堅,並呈上著名的〈上書進離間突厥計〉。
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奸多而勢弱,曲取於眾心,國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跡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通使玷厥,說合阿波,十數年後,承釁討之,必可一舉而空其國矣。
長孫晟的奏章意思很明確,就是利用突厥內部大小可汗林立,各統強兵、內懷猜忌這一弱點,遠交近攻,聯合弱者,瓦解強者,這樣十年之後,我們出動大軍討伐,可一戰滅亡突厥。
楊堅看到長孫晟的奏章後非常的高興,馬上將長孫晟召到跟前進行詳細地詢問。長孫晟於是口述形勢,手畫山河,將突厥汗國的內部情況以及隋朝的克敵對策和盤托出。楊堅不但全部採納,而且在今後與突厥的交往過程中堅定地貫徹執行。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