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施壓的領導力:哥倫比亞商學院傳授凝聚人心的領導技術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 暢銷書《朋友與敵人》作者最新力作 ✦
領導不必施壓,
也能讓下屬自動自發。
掌握鼓舞人心的科學,
善用領導者放大效應,
小行為也能產生大影響。
★《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力薦:「引人入勝的書,探討了領袖如何提升他人。」
★《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推薦:「若你想成為更好的領袖、更好的父母或更好的人,本書是必讀之作。」
★《後悔的力量》作者丹尼爾.品克盛讚:「我多年來所讀過最出色的領導力書籍。」
▌激怒型領袖令人失望又惱火,激勵型領袖則帶來希望與可能性,指引我們與他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物體施力,它會移動,但對人施力,他通常會反抗。因為人並非被動的物體,而是擁有自主意識和情感的個體。這項簡單的換位思考,卻蘊含著深刻見解:領導並非單向施壓,而是需要將人視為獨立個體,理解並尊重其想法、感受和需求。
但為何主管經常以惹怒他人的方式施力?因為乍看之下似乎能達標,但實際效果往往是曇花一現。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賈林斯基認為領導力並非天生,而是透過後天學習和培養而成。
▌奠基於三十年經驗與科學實證,賈林斯基將帶領我們探討:
.為什麼勤業眾信的高層會議中,桌上必會出現香蕉?
.發生墜機危機的機長,如何用一句話就安撫全體乘客?
.「傳遞幸福」一詞如何讓Zoom成為業界領頭羊?
.演講時加入愈生動的比喻,愈容易當選美國總統?
.感謝競爭對手的貢獻,為何有助提高自己的地位?
根據眾多實際案例與科學研究,本書提供了足以應對日常困境的實用建議,無論你處於職涯中的任何階段,都有潛力成為鼓舞人心的領導者、高效的決策者、動態的問題解決者,以及創造價值的談判者。賈林斯基在書中精煉了成為出色領袖的原則:
.啟發人心的建築師:像建築師一樣思考,透過心理通道及具體指引,更容易讓人採取行動。
.啟發人心的協商:達成協議不是終點,而是合作的起點,當雙方滿意,後續合作會更順利。
.啟發人心的睿智決策:將所有資訊整合在檯面上,有助團隊成員分享洞見,做出最佳決策。
.啟發人心的公平性:預先設定客觀標準,可避免主觀偏見與情緒干擾,並提高公平性。
.啟發人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納入非典型人才,多樣化的背景和能力有助於締造創新成果。
人們自然而然會關注並試圖解讀領導者的行為,以尋求指引和確定性。領導者需要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影響力,並謹慎傳達訊息。藉由讚美或感激他人的付出,能夠提供強大的動力。善用領導者放大效應,就能成為真正啟發人心的領導者。
各界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孫治華|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
張敏敏|JW智緯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許景泰|商戰CXO執行長
劉奕酉|《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作者
(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作者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保羅卡列洛(Paul Calello)領導力與倫理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學士。合著有《朋友與敵人:哥倫比亞大學╳華頓商學院聯手,教你掌握合作與競爭之間的張力,當更好的盟友與更令人敬畏的對手》。
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包括領導力、權力、談判、決策、多元性與倫理學。研究榮獲科學界與教育界無數國際獎項。哥倫比亞大學聲譽卓著的「導師獎」得主(2022)。2016年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職業生涯獎」得主,該獎每年頒發給一位「創意出眾、學術生產力卓著,處於或接近科學生涯巔峰」的社會心理學家。Thinkers 50「50大商業思想家」(2015)、 Poets & Quants「全球最佳50位商學院教授」(2012),以及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與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學獎得主。
他為全球客戶提供顧問服務,主持領導力工作坊,其中包括《財星》百大企業、非營利組織、地方與全國政府。他發表過三百多篇有關領導力、談判、多元性、決策和倫理學的文章,於《紐約時報》、《金融時報》以及《經濟學人》等多家刊物中廣獲好評。
譯者
林曉欽
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專事翻譯商管財經、自我成長、人文、心理學、報導文學及科普類著作,來信請洽 yorkelin@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國際讚譽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探討了領袖如何提升他人。賈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心理學家,為本書注入了難忘的故事、引人注目的研究和實用的建議。」──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著有《隱性潛能》和《逆思維》
「賈林斯基從他開創性的學術研究中汲取靈感,逆向設計出激勵型領導的核心技能,並展現了即使是最令人憤怒的領袖,也能學會使周圍的人更上層樓。若你想成為更好的領袖、更好的父母或更好的人,本書是必讀之作。」──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著有《恆毅力》
「本書是我多年來所讀過最出色的領導力書籍,完美融合了嚴謹理論與實用智慧。賈林斯基的見解將幫助人們成為卓越的領袖,並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人。」──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著有《後悔的力量》、《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及《動機,單純的力量》
「本書是一趟迷人的旅程,帶領我們探索激勵的科學──以及我們如何激勵他人。透過具信服力的故事、引人入勝的研究和實用的技巧,賈林斯基揭示了一種深刻的方法,能激發每個人最好的潛力,同時提供了激發動力、創新和成功的策略手冊。」──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著有《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和《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
「賈林斯基的這本書充滿實際可行的見解,完全符合我極高的期待。秉持丹尼爾.康納曼的傳統,本書揭示了我們每個人都會陷入的令人憤怒的陷阱,以及如何識別和克服它們,從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我從頭到尾細讀了這本書,非常投入,獲益匪淺,當然,也受到了啟發。」──艾美.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n),哈佛商學院領導學教授、《正確犯錯》作者
「像奧運運動員一樣,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努力追求卓越的表現和互動。本書給了我工具,讓我能夠觸動他人並改變他們的生活;我已經開始傳播啟發的種子。」──安東尼.歐文(Anthony Ervin),2000年與2016年奧運游泳比賽冠軍
「透過不可思議的說故事技巧、方向清晰的框架和實用的建議,賈林斯基展示了如何成為一個更能激勵他人、而不是令人憤怒的人。本書將幫助我們確保永不濫用我們的權力。」──金.史考特(Kim Scott),著有《徹底坦率》
序
前言(摘錄)
顛簸來得如此猛烈且突然,機長譚美.蕎.舒爾茲(Tammie Jo Shults)感覺像是有一輛麥克貨車撞上了飛機。「我的第一個想法是我們被撞擊了──我們發生了空中碰撞。」飛機旋即嚴重左傾,但她和副機長達倫.艾利瑟(Darren Ellisor)立刻控制住機身,將機翼調整至水平。但就在此時,駕駛艙內響起了一陣轟鳴聲。倏忽間,他們看不見、聽不見,也無法呼吸。
西南航空1380班機的左引擎發生了災難性的故障,爆炸了。情況遠比舒爾茲一開始以為的更加險峻:渦輪的碎片砸破了第14排座位的左側窗戶。從破裂窗戶竄入的氣流造成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機艙失去壓力,而且迫切需要氧氣。更糟糕的是,一位乘客的半個身子被氣流吸出窗外,有致命的危險。舒爾茲當下明白她和副駕駛正面臨「從未演練過的緊急情況組合……液壓管線斷了,燃料管線斷了,而且我們還要面對過去不曾練習應對的飛行阻力。」
時間緊迫。以目前的海拔高度,在失去艙壓的飛機中,舒爾茲和艾利瑟在出現缺氧症狀之前,只剩下60秒。舒爾茲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保持正軌:現在輪到艾利瑟駕駛飛機,她向他點頭,放開雙手,表示飛機的控制權仍然在他手上。
對於機上的乘客來說,就像他們正在自由落體。乘客馬蒂.馬丁尼茲如此回憶這種可怕的末日感受:「當飛機墜落時,我真的買了機上的無線網路,因為我希望能夠聯繫到我所愛的人……我以為那是我人生最後的時刻。」坐在他鄰座的同事則開始輸入給家人的道別訊息。馬丁尼茲指出,滿臉驚慌失措的不只是乘客,空服員也是如此。
儘管客艙內充斥著恐慌,舒爾茲和艾利瑟冷靜地掌控了局勢,兩人已經開始縝密計劃路徑並尋求合理的降落方式。一旦飛機下降至安全高度,他們必須盡快找到一個可以降落的地方。艾利瑟注意到他們離費城非常近,舒爾茲立刻表示認同,鑒於跑道的長度以及醫療資源,那裡的機場是理想的降落處。
在這個時刻,舒爾茲拿起機上的廣播說了簡單的十二個字,隨即完全改變了乘客的心理狀態:「我們不會墜毀,我們要去費城。」
雖然舒爾茲的訊息很簡單,卻讓人深感安心。她事後指出:「雖然爆炸發生之後只過了幾分鐘,但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幾分鐘感覺起來可以像是永恆……後來,乘客們分享那段簡短的訊息如何改變了一切。那段訊息改變了機艙內的氛圍……恐慌開始消退……恐懼被機會取代了。」
當飛機接近費城機場的柏油路面跑道時,舒爾茲重新掌控了飛機。然而,問題發生了:她即將進行最後的右轉,試著讓飛機對準跑道,但飛機完全沒有反應。舒爾茲嚇壞了,驚嚇到連駕駛艙的麥克風都錄到她尋求指引的聲音──「天父啊」─當時她絕望地想要知道自己究竟忽略了什麼。隨後,她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她踩住右方向舵,鬆開了油門。
在為時已晚之前,飛機轉向了。
2018年4月17日上午11點23分,1380航班安全地在費城降落。但舒爾茲駕駛飛機及保護乘客的任務尚未完成。她刻意將飛機停在柏油跑道上的消防車旁,甚至確保消防車位於飛機受損的一側。舒爾茲也本能地意識到,如果乘客急於離開飛機,有可能會跳到機翼上。為了減少受傷的風險,她將襟翼調整為40度,創造了一個小斜坡。
舒爾茲進入客艙後,開始向乘客致意。對於舒爾茲來說,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在長時間的延誤或不尋常的情況發生時,她經常會走入客艙走道。這次,她的腳步更緩慢,並刻意注視每位乘客的眼睛,詢問他們是否安然無恙。正如她稍早的簡單廣播,她在走廊的悉心巡視引發了乘客與廣大公眾的共鳴。舒爾茲後來表示:「我覺得有趣的是,報導這件事的人們更有興趣知道我在降落之後如何對待乘客,而不是如何將受損的飛機安全地降落至地面。」
舒爾茲在稍後接受身體評估時,緊急救護人員問:「你怎麼通過安全檢查的?」她對這樣的提問感到有些驚訝,救護人員接著說:「因為你有鋼鐵般的意志……你的心跳甚至沒有加快,你完全處於冷靜狀態。」
西南航空慷慨地向機組人員提供了長期的有薪假,但舒爾茲在迫降事件之後,僅僅三個半星期就回來繼續飛行。除了幫助自己重返正常的每日生活之外,舒爾茲明白,她的行動對他人而言是一個重要訊號:「我也認為這對我的家人和其他關注此事的人很重要,讓他們看見我對飛行、西南航空以及波音飛機依然有信心。」她知道,透過再度飛行,有助於防止「任何有關該事故的錯誤資訊孳生」。
***
2012年1月13日,3,206名乘客與1,023名船員在歌詩達協和號上,進行為期七天的地中海之旅。那天晚上,船突然偏離航線,駛向吉廖島。船長弗朗切斯科.史凱提諾(Francesco Schettino)為什麼讓船如此危險地靠近海岸,始終存有爭議。他聲稱自己想向其他水手致意。檢察官後來主張,已婚的史凱提諾想讓他的情婦留下深刻印象,她是摩爾多瓦舞者,當時也在船上。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則無可爭議:歌詩達協和號撞上當地所稱的「斯寇爾礁」,位於海面下八公尺的礁岩。撞擊力道極大,在船身左舷撕開了160英尺的巨大破洞。水流迅速淹沒了發動機和引擎,導致船上停電。
假如史凱提諾立刻採取行動,每位乘客和船員可能都會安全獲救。但實際發生的情況並非如此。相反地,史凱提諾專注於另一種類型的損害控制。與船上的危機處理協調人員交談時,他試圖推卸責任,聲稱事故是由電力問題引起,而非事故造成電力問題。他後來甚至試圖將船難事件完全歸咎於舵手。即使船已經開始下沉,史凱提諾仍在花心思整理自己的說詞。他詢問船上的危機處理協調人員,「我該怎麼告訴媒體?……我已經向港務當局表示我們……遇到停電問題。」
由於專注於挽救自己的名聲,史凱提諾延誤向義大利搜救局通報此事故。即便他確實聯絡了當局,卻也猶豫了20分鐘,才坦承說明這起事故與危急的情況。因此,在船身被礁石撕裂後過了一個多小時,才開始進行疏散。即便如此,許多乘客聲稱他們並未聽見疏散指令。
當乘客和其他船員倉皇逃生時,史凱提諾本人已經安全地坐上救生艇。但史凱提諾並未將他登上救生艇的「壯舉」歸功於自己,而是聲稱因為船身傾斜,他不慎才「掉進」救生艇。你可能也難以在救生艇中認出史凱提諾,因為他身上穿的已經不是船長的制服。不知為何,史凱提諾在逃離正在下沉的船之前,居然能夠找到時間換上一套西裝。
史凱提諾最終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他因多項罪名被判處16年監禁;其中10年是因為多起過失殺人罪,5年是因為導致船難,還有1年是因為在沉船時拋棄乘客。
***
舒爾茲和史凱提諾都是各自運輸工具的指揮者。他們都面臨了相似的危機,需要應對載具上的巨大破洞,但他們之間的差異猶如天壤之別。除了性別和國籍的明顯差異,真正區別兩位隊長的,是他們在危機中的表現。
舒爾茲啟發人心,史凱提諾則是惹怒人心。
啟發人心的領導者,例如舒爾茲,會將危機轉化為例行且平凡的行動過程。舒爾茲並未預見飛機會發生爆炸以及後來的損害,但她承擔完全的責任,並在隨後的危機中完全掌握局面。
對照之下,惹怒人心的領導者,例如史凱提諾,則是破壞和扭曲例行運作,直到演變為危機。史凱提諾應該要知道,他讓船如此靠近海岸可能導致嚴重受損。隨後,他又拒絕為自己所造成的危機承擔任何責任。
啟發人心的領導者和惹怒人心的領導者並非只存在於危機時刻,他們是我們日常生活結構的一部分,因為他們可以將平凡的時刻轉變為在心理上極具意義的一刻。
我希望你思考你人生中的舒爾茲,反思某個啟發你的人物。你的啟發人物可能來自生活的任何層面:親戚、宗教領袖、老師、教練、老闆或同儕。這種受到啟發的感覺有什麼特徵?我在全球各地請人們描述受到啟發的感覺時,他們通常會用「鮮明」、「光亮」及「溫暖」等詞語形容。還有一些人則描述這種感覺結合了「敬畏」、「仰慕」以及「驚奇」。許多人將其視為「希望」和「可能性」的泉源。
現在,我希望你準確地找到那種感覺的起因。這些人身上有什麼特質讓你覺得受到啟發?試著找出他們啟發你的確切特質。
我將這些人稱為啟發型領導者。作為名詞,啟發型領導者代表在生活中激勵並指引我們成為更好自我的那些人。作為動詞,這個詞描述了我們每個人如何透過自身的行為、言語及存在來啟發他人。這兩種意義是在全球各地培育和散播啟發種子的導引。
此刻,我希望你想想自己生命中的史凱提諾,我們生活中的史凱提諾也有能力足以改變我們的內在。人們通常會使用「熱」、「紅」、「灼燒」及「沸騰」等詞語描述生活中的激怒型領導者,這些領導者創造了憤怒與怨恨的沸騰鍋爐。我希望你可以真正感受那種怒意,並察覺它是多麼令人難以承受又耗費心力。現在,找出那種憤怒的根源。那個人身上到底有什麼特質,能真正讓你怒火中燒?
我已經和全球各地的數千人進行過這個練習──反思我們生活中的啟發型領導者和激怒型領導者。我的研究帶來了關於領導的三個洞見,以及更廣義的人性見解。
***
我的發現──啟發型領導者和激怒型領導者共存於一個恆久的光譜上,而這個光譜由三項普遍因素所構成──具備一個深刻的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啟發人心的潛力。因為存在著一組具有普遍性、系統性的啟發特質,所以能夠教導、培養及發展這些技巧。
從理論上來說,這個光譜回答了那個恆久的問題:啟發型領導者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我的研究顯示,我們並非生而為啟發型或激怒型人物,反而是我們當前的行為決定了我們是啟發他人,還是惹怒他人。我們的言詞、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若不是在他人心中創造希望和可能性的泉源,就是創造憤怒與怨恨的沸騰鍋爐。
儘管有一套普遍的工具組可以啟發他人,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人生往往會讓我們偏向光譜的惹怒端,我們太常成為史凱提諾。但光譜也會帶來希望。當我們發現自己正在偏向惹怒端,一條明晰的道路就已顯現,能夠引領我們回到另一端。我們可以──用正確的反思、正確的準備,以及正確的意念──從史凱提諾變成舒爾茲。
目次
前言
第一部 重新想像啟發
第01章 領導者放大效應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一座舞臺,對領導者來說尤其如此。這意味著周遭人們隨時留心著你的一舉一動,專注聆聽你的一字一句,縝密解讀你的每個表情。
第02章 普遍的啟發
▎讓某個人知道他對我們的正向影響,是我們所能送給他最好的禮物。我們能夠反過來啟發我們的啟發者,回報他們的正向影響,滿足他們對於意義的需求。
第03章 啟發人心的遠見
▎任何能夠讓資訊更易於理解、更流暢的因素,都能讓一個想法顯得更鮮明。如果我們希望人們相信並採納一個想法,便必須讓這個想法盡可能簡單。
第04章 啟發人心的典範
▎我們領導他人時,我們的冷靜成為他們的冷靜,我們的勇氣也賦予他們勇氣。同樣地,我們的焦慮和懦弱也會成為他們的焦慮和懦弱。
第05章 啟發人心的導師
▎物體會朝著施力的方向運動,但如果是人,施力會產生反作用力。即使施力並未立即引發反作用力,但這股力量可能會蟄伏潛藏,直到它釋放出來。
第06章 惹怒人心的惡性循環
▎缺乏安全感的人擔心若分享了功勞,將會以自己的地位作為提高他人地位的代價。不安全感會讓人們在社交上變得吝嗇,引發惹怒人心的惡性循環。
第07章 啟發人心的練習
▎我們可以從一句真誠的問候或表達「我非常感謝你」來開始練習。當我們投入每日實踐微小的啟發行動,就更有能力在需要時做出更偉大的啟發行動。
第二部 設計啟發
第08章 啟發人心的建築師
▎建築一旦啟用,建築師的工作就完成了,但其設計決策每天都會影響與塑造空間中的居住者。領導者等同建築師,即使我們不在場,也會影響並觸動人們。
第09章 啟發人心的協商
▎滿足我們自身需求與對方需求的關鍵是觀點取替。當我們取替協商對象的觀點,便會感覺與其連結更緊密。我們被視為好人時,就有資格享有好人折扣。
第10章 啟發人心的睿智決策
▎制定睿智的決策很複雜,但它需要的是在根本上非常簡單的事情:將所有資訊擺上檯面。我們必須讓所有的相關資料、事實與數字都隨手可得。
第11章 啟發人心的公平性
▎公平性的本質是確保即使是未獲理想結果的人,仍會認為系統合理。公平的流程可以減少偏見,增加更平等的機會。預先確立標準便是第一步。
第12章 啟發人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多元團隊同時帶來最好與最差的結果,好消息是我們可以擴展對於多元性的理解,當領導者具備更豐富的多元經驗時,多元團隊可以實現更偉大的成功。
後記 更具啟發性的明日
致謝
附注
書摘/試閱
第1章 領導者放大效應(摘錄)
第一次坐在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班課程的教室時,我非常緊張。心理學系只有11名博士班新生,我因為同學們的聰明才智而感到害怕,但我也迫切地想要證明自己確實屬於這裡。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是我第一堂課的教授,他後來成為唯一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三小時的課程進行大約一個小時後,我看見了發表高見的機會,於是迫不及待地舉手。
30年之後,我依然記得在我表達見解時,丹尼確切轉變的態度。他皺起臉,用力搖頭,雙手交叉在胸前,厲聲說道:「完全不對。」
丹尼和其他同學繼續上課,但我沒有。我僵在原地,幾乎無法呼吸。我感到徹底的屈辱。他那句「完全不對!」不斷縈繞在我心頭。我花了好幾個星期,才能再次在丹尼的課堂上發言,更別提其他課程。
約莫是學期開始六個星期後,丹尼在走廊上和我擦肩而過,隨口說道:「亞當,我真的很喜歡讀你的反思論文。你是一位很出色的作家。」在我有辦法回應之前,丹尼已經走過轉角。他的評語讓我欣喜若狂,我真的一路蹦蹦跳跳地穿過走廊。
丹尼.康納曼截然不同的兩種互動方式,分別代表了啟發與惹怒光譜的對立兩端。丹尼短暫卻強烈的輕視令人極為不滿;作為對照,他隨興的讚美則啟發了我,促使我成為一位更出色的作家。
然而,這兩種互動也展現了另一個關鍵現象,我稱之為「領導者放大效應」。我們處於領導地位時,所有的言語和表達──無論正面或負面──都會被放大。由於康納曼的地位,他的輕視評論變成了羞辱的批評,而他的讚美則成為光榮的表揚。在每種情況下,他的評語都會被他的權威放大,導致影響效果倍增。雖然丹尼的評論對他本人而言既漫不經心又無足輕重,對我而言卻是影響深遠,以致在30多年之後,我仍鮮明地記得他對我的兩次評語。
當我們擁有權力或權威時,我們的言語和行為變得更為重要。而如果它們的意義顯得模糊不清,甚至會更加重要。
▌「我需要和你談談。」
想像你因為朋友傳來的這則訊息而醒來。這七個字很直接,但訊息本身的意義很模糊。光從字面上看不出會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也不確定是否與你有關。它可能會讓你感到擔心,也許只是稍微擔心。
現在,想像這則訊息是來自你的老闆。突然間,這七個字──我需要和你談談──透過你的手機螢幕大聲咆哮,充滿不祥的預兆。你確信這是個壞消息,而且是針對你而來。這則訊息也許意義含糊,但你的反應一清二楚:你被憂慮徹底吞沒。
還是一位年輕的助理教授時,我曾親身感受了這七個字以及領導者放大效應。作為助理教授,我身處權力最中間的位置:比起仰賴我以獲得資源和推薦信的博士生,我擁有更多權力;但我的權力少於有朝一日將投票表決我能否升等的資深教職員。
某天早上9點鐘,電梯門打開後,我看見博士生蓋兒.伯格,便說:「蓋兒,我需要和你談談。下午三點到我辦公室。」當天下午稍晚,我詫異地看見蓋兒瑟縮著身體,懷著恐懼走進我的辦公室。我大為不解,因為我只是想要和蓋兒討論她的研究資料。蓋兒接下來的舉動更是讓我極為困惑。她握拳往桌面用力一捶,大聲喊道:「永遠不可以再對我這樣!」「永遠不可以怎麼樣?」我結結巴巴地問。「永遠不可以在沒有告訴我原因的情況下,要我和你會面。你知道我在過去六小時內完成多少工作嗎?什麼都沒有!我滿腦子想的都是『亞當在生我的氣嗎?還是其他人在生我的氣?我是不是要失去重要的資源了?』」
一開始,我以為蓋兒只是神經質(事實證明,蓋兒確實有些神經質🙂)。但就在隔天,我收到來自系上最有權力的人寄來的電子郵件,表示她需要和我談談,於是我用和蓋兒一樣的驚懼畏縮姿勢,走進她的辦公室。
讓人們嚇得手足無措的,不只是「我需要和你談談」這句話。有時候,僅僅是收到來自領導者的任何訊息,都會讓人不安。思考一下維多利亞升任為領導職位之後的發現。由於她的新職位,她忙於開會,直到一天結束之前,都沒有時間撰寫或回覆電子郵件。為了妥善管理收件匣,她會在晚上發送大量電郵,因為這段時間對她來說很方便,可以回覆一整天累積下來的所有訊息。她不期待、甚至不希望任何人在當天晚上回信。但事情並非如此。收到剛掌握大權的維多利亞發來的電郵,她的部屬會立刻回信。在晚上收到她的電子郵件時,人們認為他們必須現在回覆。
當我們身為領導者時,我們的批評、讚美以及意義含糊的命令都會被放大。我們的沉默也是如此。
▌震耳欲聾的沉默
2014年2月17日,聯合航空1676航班從丹佛飛往蒙大拿時,突然在12秒內劇烈下降了1,000英尺。那感覺宛如從艾菲爾鐵塔一躍而下。一名嬰兒從母親的懷抱中飛出,落在鄰座,奇蹟般地毫髮無傷。但有一位空服員就沒這麼幸運了,她被拋飛後猛烈撞擊天花板,失去意識,在後續的飛行中持續昏迷。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非常值得注意,因為……什麼都沒有發生。機師們一語不發。所有乘客聽見的,只有沉默。
我的雙胞胎兄弟搭乘了那架班機。隨後的幾天,他告訴我,那份沉默讓他多麼害怕,以及他多麼渴望聽見來自機師們的訊息:「缺乏來自駕駛艙的資訊,讓我的恐懼急速上升。我的思緒開始嘗試填補資訊的空白。我揣想也許機師在亂流中受傷了。我臆測機翼或引擎是否因為飛機的劇烈晃動而受損。我急迫地想要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沒有來自駕駛艙的任何訊息,我感到不安,被迫自行尋找可能的答案,以消除機師原本可以且應該緩和的恐懼。」
他將缺乏更新訊息稱為震耳欲聾的沉默。
原來這種情況不只發生過一次。我向來自歐洲的顧問聽眾分享這個故事時,他們立刻非常熱切地討論起來。顯然,在他們飛往紐約的班機上發生了相似的事件,而且細節也驚人地相似。飛機陡然下降數百英尺時,一名嬰兒飛向後排的座位,被其中一位顧問聽眾安全地接住,一位空服員受了傷,機師同樣一語不發。因此,所有乘客都陷入了恐懼。
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陡然下降所產生的問題,機師很有可能已經不堪負荷。但沉默與「我需要和你談談」一樣模糊不清,沉默會將人們帶往山的陰暗面,不祥的那側。當我們的領導者保持沉默時,我們會用最糟糕的情況填補訊息的空白。這就是為什麼沉默往往如此惹怒人心。
現在,請將這種沉默,對比引擎爆炸、在飛機客艙造成一個大洞之後的舒爾茲,以及她撫慰人心的訊息:「我們不會墜落,我們要去費城。」這些簡單文字充滿改變的力量,讓人們從極度恐懼中脫身,轉而懷抱希望和可能性。
▌賦予偶然事件重要性
邵思博(Barry Salzberg)成為擁有超過33萬名員工的勤業眾信(Deloitte Global)執行長後,對於每場重要會議上總是提供香蕉一事感到困惑。即使他已經在勤業眾信服務超過30 年,仍然好奇香蕉是不是勤業眾信的一個重要象徵,然而他不知道為什麼忽略了這件事。或者,某位重要人士真的非常喜歡香蕉?當他終於詢問助理,為什麼每場會議都提供香蕉時,她回答:「因為你喜歡香蕉!」顯然,在他擔任執行長的第一場高層會議上,他進入會議室看見香蕉時似乎非常振奮,並且在會議開始前吃了一根。由於助理非常仔細地觀察他的行為,因而將這個行為視為一種訊號,解讀成他對香蕉有一種至死不渝的恆久熱愛。之後,她便煞費苦心地確保他參加的每場會議都備有香蕉。
邵思博的香蕉冒險突顯了我們身為領導者時,無論行為看似何其隨機巧合,都會被賦予意義與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邵思博什麼都沒說,只是拿起一根香蕉,帶著些許熱情吃下去。我們身為領導者時,即使是細微的臉部表情,都有可能讓人手忙腳亂。幾年前,當時還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生的艾希莉.馬丁(Ashley Martin)正在練習即將於哈佛大學及史丹佛大學提出的研究簡報。由於她正在申請教職,這件事因此極為重要,她的焦慮程度也不遑多讓。她在為研究計畫做簡報時,留意到我露出的不悅表情,使她的焦慮更為嚴重。無論她做的是什麼,我的表情似乎都只傳達了不認可。我的皺眉說服艾希莉相信她的簡報非常糟糕。她錯了。我認為她的表現非常好!當然,我確實提出了改進的建議,但我認為她走在正軌上。那麼,情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我當時是兩個未滿兩歲男孩的家長,我不悅的表情只是疲勞造成的結果。但我的教職地位讓艾希莉鉅細靡遺地觀察我的表情,將我的皺眉解讀為她的簡報所造成。
▌領導者放大效應的驅動因素
領導者放大效應的第一個驅動因素是一項簡單的事實:領導者會吸引注意力。
莎士比亞的名言「世界是一座舞臺」,對領導者來說尤其如此。身為領導者,你時刻都在舞臺上。這意味著周遭人們隨時留心著你的一舉一動,專注聆聽你的一字一句,縝密解讀你的每個表情,分析你所有的互動。我們的言詞、表情以及行為,通常都會傳遞意義和意圖的訊號。而注意力會放大這些訊號,使其更響亮、更醒目、更強烈。注意力會將希望放大為「希望」,也將恐懼放大為「恐懼」。
領導者放大效應的第二個驅動因素,部分是源於領導者掌握的權力。因為領導者通常掌控其他人想要的資源,所以其他人覺得自己必須仰賴領導者。這種依賴會驅使權力較小者密切關注領導者的一言一行。當你擁有權力的時候,人們會在你所有的言語中,甚至在你的沉默中,尋找正面或負面的意圖。這就是我和丹尼.康納曼之間所發生的事情;因為我的成績仰賴於他,導致我對他的批評和讚美非常敏感。這同樣發生在蓋兒身上;因為她仰賴我取得資源,無論是物質資源或學術名聲資源,使得她對於任何不祥的可能性非常敏感。這也是邵思博的助理包下香蕉市場時發生的事情;因為他是她的老闆,她得仔細留意他的喜好。
領導者放大效應的第三個驅動因素,是身為受眾的一分子。我和田納西大學的蓋瑞利. 薛丁伯格(Garriy Shteynberg)進行的研究發現,相較於獨自觀察的刺激,光是和受眾共同觀察相同的刺激,就會放大我們的反應。我們用「共享注意力」(shared attention)一詞描述超過一個人觀看相同目標的情況。在我們的實驗中,只要與團體成員共享注意力,就會讓恐怖圖片變得更恐怖,快樂資訊也會變得更愉悅。在一項研究中,我們使用旨在引發悲傷的公益廣告。由於共享注意力會強化悲傷,我們發現,相同的廣告在共同觀看的情況下,獲得的捐款多過於單獨觀看。
注意力,以及領導者始終處於聚光燈下的事實,就是領導者放大效應的核心。權力是注意力的第二個驅動因素。身為受眾的一分子是注意力的第三個因素。處於聚光燈下、擁有權力,以及在受眾前展現自己的言行,三者的結合放大了我們的言行舉止對他人的影響力。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